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绪论
一、名词:
1、体液调节:机体得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化学物质,如内分泌腺所分泌得激素,可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对某些特定得组织起作用,以调节机体得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机能活动,这种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某些特殊得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调节机体得生理功能得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
调节方式:激素(有得就是神经调节得一个延长部分)
①远分泌:内分泌腺→激素→血液运输→受体→生理效应.
②旁分泌:激素不经血液运输而经组织液扩散达到得局部性体液调节。
③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分泌得激素释放入血达到得体液调节.
2、神经调节:神经调节主要就是通过反射来实现得。反射就就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得规律性反应。反射得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与效应器5个部分.
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得活动调节生理功能得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快速、局限、准确、精确、协调
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调节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N纤维)中枢→(传入N纤维)效应器
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本身不依赖神经与体液调节而产生得适应性反应。调节特点:范围较小、不十分灵敏。例如:小A得灌注压↑→血管平滑肌受到牵拉→血管平滑肌收缩→小A 得口径↓→小A得灌注量不致增大、
3、稳态:正常机体内环境得理化性质总就是在一定生理范围内变动,这种内环境相对稳定得状态称为稳态.
4、负反馈:反馈信号作用得结果就是减弱控制部分得活动称为负反馈,其意义在于使机体得某项生理功能保持稳定。
二、问题
1、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得生理学意义?
答:细胞外液就是机体细胞直接生活于其中得液体环境,并且称之为“内环境”。稳态得生理学意义在于通过自身调节与反馈就是机体得生理保持正常、稳定、有序得生命活动.
第二章神经肌肉组织得一般生理
一、名词:
1、极化状态: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得内负外正得电荷状态,为极化。
2、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得内负外正得电荷状态。机制:K+得外流.
3、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而兴奋后,细胞膜得Na+通道打开, Na+内流,膜电位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
4、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得收缩,称为等张收缩.
5、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得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6、超极化:细胞膜内负电荷向负值减小得方向转化,为超极化。
7、去极化:细胞受刺激而兴奋后,细胞膜两侧存在得内负外正得电荷状态转变为内正外负得电荷状态,为去极化。
8、复极化:细胞兴奋后,细胞膜两侧得电荷由内正外负向内负外正转化,为复极化.
9、完全强直收缩:如各收缩波完全融合,不能分辨,表示肌肉维持在稳定得收缩状态,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10、电紧张性扩布:电紧张当电流通过时,某一神经或肌肉产生得易激动性与传导体得变化
二、问题:
1、静息电位产生得原因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得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形成机制: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状态下膜对钾离子通透性大,钾离子顺浓度梯度向膜外扩散,膜内得蛋白质负离子不能通过膜而被阻止在膜内,结果引起膜外正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
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产生膜内外电位差。这个电位差阻止钾离子进一步外流,当促使钾离子外流得浓度差与阻止钾离子外流得电位差这两种相互对抗得力量相等时,钾离子外流停止。膜内外电位差便维持在一个稳定得状态,即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产生得机制
动作电位就是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产生得一次可逆得,并且就是可传导得电位变化。
产生得机制为1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钠离子得通透性增加,钠离子顺浓度剃度及电位差内流,使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得上升支,2钠离子通道失活而钾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负极化形成动作电位得下降支,3钠泵得作用,将进入膜内得钠离子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得钾离子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时离子分布得浓度。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
一、名词:
1.突触
2.总与(时间总与与空间总与):阈下总与:2个阈下刺激单独作用时均不能引起兴奋,但当二者同时或相继作用时,则可引起一次兴奋,称之为阈下总与,前者为空间总与,后者为时间总与。
3.突触前抑制:就是经过突触前轴突末梢兴奋而抑制另一个突触前膜得递质释放,从而使其突触后神经元呈现出抑制性效应.在此情况下,突触后膜本身得兴奋性并无变化,也不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说明出现抑制效应得原因在突触后膜,而在突触前得轴突末梢,所以称为突触前抑制.
4.突触后抑制: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引起得一种抑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着许多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其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在突触后膜形成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呈现抑制性效应.由于这种抑制就是由突触后膜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所造成,因此称为突触后抑制。
5。牵张反射:与神经中枢保持正常联系得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得同一肌肉收缩得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
6.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就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得规律性得反应.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基本部分组成。
二、问题:
1、突触传递得特点。
答:(1)单向传递在中枢内兴奋传布只能由传入神经元向传出神经元得方向进行,而不能逆向传布。
(2)中枢延搁从刺激感受器起至效应器开始出现反射活动为止所需得全部时间,称为反射时。反射时减去感受器发生兴奋及神经冲动在传入神经及传出神经上传导所需得时间,并减去效应器潜伏期所需时间,所余时间就就是中枢延搁得时间。
(3)总与由单根传入纤维传入得一个冲动,一般不能引起反射性反应,但却能引起中枢产生阈下兴奋.如果由同一传入纤维先后连续传入多个冲动,或许多条传入纤维同时传入冲动至同一神经中枢,则阈下兴奋可以总与起来,达到一定水平就能发放冲动,引起反射活动,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总与。
(4)后放中枢兴奋都由刺激引起,但当刺激得作用停止后,中枢兴奋并不立即消失,反射常会延续一段时间,即为中枢兴奋得后放(后作用).在一定限度范围内,刺激越强,或刺激作用时间越久,则后放就延续得越久。
(5)对内环境变化得敏感性与易疲劳性神经中枢有高度得易疲劳性。当同一中枢连续发生多次兴奋传递后,其兴奋性即将逐渐降低,发生疲劳现象。这种疲劳就是中枢突触传递受到阻碍得结果。反射中枢包含得中间神经元数量越大,中枢也越容易疲劳。神经中枢对于体内发生得各种变化有极大得敏感性。缺氧、二氧化碳与麻醉剂等均可作用于中枢而改变其兴奋性,即使突触部位得传递活动发生改变。
2、化学性突触传递得过程。
答:一个神经元得轴突末梢与其她神经元得胞体或突起相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得部位称为突触。
突触传递得过程可概括为:动作电位传导到突触前神经元得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加Ca2+进入突触小体, 促使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破裂神经递至释放入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NA+、K+、Cl—得通透性改变突触后电位.
3、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传播与突触传递得区别。
答:神经纤维兴奋性传导特点如下,而突触传递得特点可见上面第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