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题库(50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源辨识题库(50题)
1、危险源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2、第一类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能量或危险物质。
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危险因素,第二类危险源等同于事故隐患。
3、第一类危险源危险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强度、能量的种类和危险物质的危险性质、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影响范围。
4、事故的发生具有随机性质,即事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
5、能量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能量失去控制,超越了人们设置的约束或限制而意外地逸出或释放,表明发生了事故。
6、能量意外释放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各种能量或危害物质,如因某种原因失去控制,就会发生能量或危害物质违背人的意愿而意外释放或逸出,使进行中的活动中止而发生事故,导致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
7、预防伤害事故就是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接触。
8、一起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
9、风险是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10、风险管理是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三个环节实现的。
11、岗位作业活动划分是危险源辨识的前提条件,危险源辨识要确定每个岗位、每项作业活动所接触的所有危险源。
岗位作业活动划分越细化,辨识的就更全面。
12、危险源辨识时需充分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动能、势能、电能、物理能、化学能、生物能六种能量逸散类型。
13、三种状态和三种时态是指作业活动的状态和时态。
14、正常状态指正常、持续的生产运行过程中的作业活动;异常状态指生产的开车、停车、检修等情况的作业活动;紧急状态指爆炸、火灾等重大突发情况的作业活动。
15、过去指过去的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过的人身伤害事故和未遂事故;现在指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现在维护、改进、报废的安全状态;将来指可以预见的未来作业活动、系统、设备等即将产生的安全状态。
16、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事故类别,例如煤气的事故类型是中毒、窒息、火灾爆炸。
17、《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将伤亡事故分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等二十类;职业病按《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可分为10类共132种。
18、危险源辨识表中“可能导致的事故或职业病”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的事故类别、《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的职业病名称、常见的工艺事故、设备事故等填写,对于“其他伤害”事故类别,应另加注释详细描述。
19、危险和有害因素指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
的因素。
20、《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将危险有害因素分为4大类,分别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等同于第二类危险源。
21、人的因素指在生产活动中,来自人员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物的因素指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管理因素指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环境因素指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22、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直接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往往直接导致事故发生,如:不断开电源就带电修理电气线路而发生触电等。
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机械设备、物质等明显的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状态。
如:没有防护装置的传动齿轮、裸露的带电体等。
23、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指的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均属于第二类危险源。
螺栓松动、防护罩缺失、安全阀未定期校验指的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均属于第二类危险源。
24、危险源的风险在于控制能量和危险物质异常释放的措施失效。
25、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叫风险评价。
26、风险控制的顺序为消除、替代、工程控制、信号警示、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
消除指改变设计以消除危险源,如引入机械提升装置以消除手举重物危险源等;替代指用低危害材料替代或降低系统能量,如较低的动力、电流、压力、温度等;工程控制指安装通风系统、机械防护、联锁装置、声罩等;管理控制指设备检查、准入控制措施、作业安全制度、工作许可证等在风险控制中;个体防护指佩戴安全防护眼镜、听力保护器具、面罩、安全带和安全索、口罩和手套等。
27、确定的风险控制措施应纳入岗位规程(安全操作规程)和各级隐患排查标准并组织培训,相关人员应掌握更新后的管理要求,相关责任者应全过程跟踪、检查、评价并记录管理型措施实施情况。
28、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安全,因此危险源辨识表中“现有控制措施”需要不断更新。
29、拟定控制措施是在“现有控制措施”不能对风险进行完全管控的情况下,后续风险管控的措施。
30、危险源辨识要求所有岗位员工参与、职能科室把关、领导审批。
该过程体现的是从下到上的过程。
31、危险源辨识原则上由作业长(车间主任)负责,组织相关技术、管理和岗位职工以岗位为单元开展危险源辨识工作。
32、各单位、各部门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汇总,并由员工代表及技术、设备、安全等专业部门审核,主管领导批准通过后,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表》发至岗位供职工学习、落实。
33、危险源辨识要遵循做什么工作、有什么危险源、怎么防范危险发生的基本路径,采用以作业活动分析为主的方法,辨识危险源,评价风险,落实控制措施,加强检查,强化风险预警,保证风险可控。
34、危险源辨识针对每一个第二类危险源采取现有控制措施、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制定拟定控制措施。
35、危险源辨识应包含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相关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36、风险等级分为A、B、C、D四级,A级风险等级最高,依次降低,D级风险等级最低。
37、风险评价的方法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包括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下的状况、事故的可能后果。
38、L是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E是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下的状况;C是事故的可能后果;W=L×E×C,指危险指数。
39、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取值6为相当可能,3为不经常,但可能。
40、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中的状况(E)取值6为每天在有危险的环境中工作,3为每周一次在危险环境中工作。
41、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可取值10、6、3、1、0.5、0.2、0.1;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中的状况(E)可取值10、6、3、2、1、0.5;事故的可能后果(C)可取值100、40、15、7、3、1。
42、事故的可能后果(C)取值40为数人死亡或500≤后果<1000万元经济损失后果。
43、危险源等级判定(W)风险等级为A,W≥320;危险源等级判定(W)风险等级为B,160≤W<320;危险源等级判定(W)风险等级为C,70≤W<160;危险源等级判定(W)风险等级为C,20≤W<70;危险源等级判定W <20,不列入等级。
44、危险源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要落实到岗位员工。
45、各级风险应采取相应纠正及预防控制措施,并不断实施监控,逐步消除危险源或使其风险等级下降,防止风险变大。
46、厂级管理者监管区域内A级、B级风险;作业长、车间主任、班组长监管区域内A级、B级、C级、D级风险;岗位职工管控本岗位所有风险,也是制定各级隐患排查责任范围的重要依据。
47、危险源辨识是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即检查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是否可行并落实到位,只有当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失控,才会出现隐患。
48、各单位、各部门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危险源的重新辨识和风险评价;
以隐患排查为手段,判定危险源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落实情况并及时纠正,科学判定危险源等级。
49、当作业活动(作业场所、作业方式、能量物质、工艺改进、设备改造
等)发生变化,新、改、扩建项目要及时进行危险源的重新辨识、风险评价。
50、根据风险的不同等级,存在A、B级风险的作业活动列为较大危险因素
作业。
51、
52、
53、
54、(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
55、
56、
57、
58、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