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历史小高考期末复习知识点梳理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点梳理
必修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了解西周的建立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都镐京,
史称西周。
(二)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1.分封制
⑴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⑶分封的内容:土地和人民;
⑷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⑸诸侯的权利:世袭统治权。
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
分封。
⑹发展历程:推广于西周,衰落于春秋。
⑺分封形成的等级(由高到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⑻特点:血缘关系为主,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地方独立性强。
⑼作用: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破坏: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
(春秋战国时期)2.宗法制
⑴概念:实质是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⑶目的:巩固统治,保证王权的稳固。
⑷体系:大宗、小宗(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⑸作用:保证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三)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祭祀)。
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使各诸侯国拥有较大的权力)。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基于血缘关系的宗法制是西周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
④严格的等级差别。
【拓展】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属于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而宗法制是一种权力及财产的分配和继承制度,是完全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周王室的稳定。
今天的一些祭祖拜祠堂的行为都和宗法制有关系。
【易混(错)警示】中国古代所说的“封建”指的是“封诸侯,建藩卫”即封邦建国,也就是分封制。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了解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割据。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
1.中央官僚制度——三公九卿制
(1)“三公”职能:
①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行政权,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产生。
)
②太尉——主管军事(虚职)
③御史大夫——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等。
(2)“三公”制的实质:三公相互牵制,从而集权于皇帝。
(3)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称为九卿。
(三)理解郡县制的推广和作用
1、推行:春秋战国出现。
秦朝统一后,全国推行。
2、原因: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
(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
3、概况:郡——县——乡、里——亭;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
郡设郡守,县隶属于郡。
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基层地方行政机构。
4、特点:①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③官职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
5、影响: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奠定了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深远)。
【拓展: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分封制郡县制
划分基础以血缘为基础以地域为划分基础
官员任免诸侯官位封土世袭官员皇帝任命、派遣
自身权力享有高度自治,有较大独立性只有行政管理权,直接对皇帝负责
历史作用地方容易出现割据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易混(错)警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
结果:封国相对独立,权力过大,形成分裂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后来汉武帝时期逐步解决,形成大一统局面。
(二)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
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2、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概况:
⑴唐朝设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设门
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设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⑵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作用:
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
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提
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易混(错)警示】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不是民主政治。
(三)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
1、举措: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称“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
为了制约相权,又增设“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权。
2、影响:削弱了相权,皇帝总揽大权;但也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
(四)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1、实行原因: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实施有效管辖。
2、概况:
①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共设10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归中书省直辖,称之为“腹里”;
③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④行省以下分设路,府,州,县。
⑤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2)行省图:
3、意义: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地方省制的开端。
【易混(错)警示】行省制与郡县制的关系:都属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
(五)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商周)→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始于隋)时期背景选官制度用官依据影响
商周主要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世官制血缘维护了贵族特权
两汉汉武帝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察举制孝廉打破了贵族特权
魏晋南北朝世家大族把持了中央和地方要职九品中正制门第压制了人才
隋唐以后世家大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科举制才学有利于人才选拔
1、第一阶段:世官制——贵族子弟世袭官位,下层人士没有参政机会(主要在秦朝以前实行)
2、第二阶段:察举制——官吏察访(察),向中央推荐(举)
⑴创立:汉武帝,举贤良,选官标准是道德学问和议政能力。
⑵演变(魏晋南北朝):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 ,选官标准是德才,后来出身门第成为选官的实际标准,被世家大族垄断。
后果:削弱中央集权。
⑶评价:封闭性,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第三阶段:科举制——考试选官
⑴创立:隋朝
⑵演变:唐宋发展,明清八股取士
⑶特点: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⑷评价:利——比较公平合理,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成社会读书风尚,影响深远。
弊——考试内容仅限儒学,重文轻理;八股取士摧残人才,打击了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1)原因: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2)概况: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处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3)影响: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设内阁:
⑴概况:①废除宰相制度后,因皇帝政务繁忙,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②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⑵评价: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到真正制约作用。
【拓展: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二)了解清朝的军机处
1、目的:直接: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
根本: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2、职责: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传达诏令。
3、特点:简(机构简单)、速(效率高)、密(决策封闭性)。
4、评价:不仅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而且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三)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另一方面,妨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专题归纳】
1.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3.标志着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顶峰——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
4.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5.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化,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全国推广郡县制度和开创行省制度的朝代是秦朝与元朝。
7、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标志中国封建专制达到新高度。
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了解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了解黄海海战
了解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⑴概况:英国发动。
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
(重要事件:1841年强占香港岛)
⑵结果:中国战败,1842年,被迫和西方列强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⑶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经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文化(新思想开始萌发)受到影响,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失败的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认识:落后就要挨打,
发展才是硬道理。
】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主要内容影响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五口通商)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协定关税)①香港岛的割让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②赔款开创了列强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五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
④协定关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经过: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1858年,攻占天津,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俄国趁火打劫,侵占我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3、性质: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开放口岸由东南沿海扩大到整个沿海和长江流域)。
【易混(错)警示】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保护鸦片贸易,而是打开中国市场。
(三)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对外侵略野心膨胀,制定大陆政策。
2、概况:旅顺大屠杀、黄海海战(北洋船队主力尚存)、威海卫之战(北洋海军覆没)。
3、结果及影响:①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之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
4、《马关条约》内容:①割地:割辽东半岛,澍湖列岛,台湾半岛及其附属岛屿,②赔款:2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反映列强侵略方式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
5、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1894年,北洋舰队仓促应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甲午军魂)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冲去,全舰军官壮烈殉国。
海战后,李鸿章命令北洋水师躲进威海卫,“避战保船”。
日军从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6、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⑴背景:甲午战争惨败,《马关条约》签订,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军民掀起反割台斗争。
⑵概况:①1895年5月台湾军民同爱国志士徐骧、刘永福并肩作战,抗击日军;②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不准接济台湾抗日军民,10月,台湾全部沦陷。
⑶意义:台湾保卫战表现了台湾军民保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荣的篇章。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
1、背景: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②借口镇压义和团。
2、概况:德奥美法英意日俄,占领天津、北京等地。
3、结果及影响: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辛丑条约》内容:①赔款白银四点五亿两,加利息共是九点八亿两,分三十九年付清(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
②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③拆大沽炮台至山海关沿线的所有炮台。
(京津等广大地域,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④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爱国运动(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清政府完全为“洋人的朝廷)
二、侵华日军的罪行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1.九一八事变(193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