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育人导师制个人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员育人导师制个人总结
朱秀云
我校就试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度,整个过程倾注了学校管理的智慧,也得到了全体师生积极的配合和理解,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学校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导生结对帮扶。所有任课教师人人都要担任导育学生的任务,每名教师导育10名左右的学生。从日常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到人生理想,甚至学生的家庭生活与业余爱好,老师们与学生的交流涉及方方面面,对学生的关心发展也由责任逐渐转化为感情,真正将教学范畴扩展到了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和学业辅导。
成长导师制度试行以来,学校将正确定位成长导师角色作为导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教师在践行导师责任时更多了几分理解与敬业。
首先,成长导师是学生敬仰的对象—老师。作为学生的成长导师,必须努力做到用人格魅力打动学生,有所长,有所教,有所启发,使学生认可和敬佩,这就需要每位教师都能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真正成为引导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榜样与师傅。
其次,成长导师要努力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人—朋友。成长导师要能够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倾心交谈,当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师。除践行日常的学业辅导与督促职责外,导师通过日常交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鼓励受导学生自我表露,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指导,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应对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指导学生学会与人正常交往。
最后,成长导师是学生生活上遇到困难时可依赖的人---长辈甚或父母。学生在校园中,远离父母的照顾,生活上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不便与困难,作为学生的成长导师,在生活上对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照顾更易让学生感动和受到教育,也能够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
在具体的实践方法上,我校采用了简便可行的成长导师手册,教师对学生的辅导有记录、有反馈,有总结。
第一,谈心交流方式方法多样,促进师生沟通和家校间沟通。
每月的第二周是导师与导生谈心交流周,在这一周内,教师要找
自己辅导的学生进行谈心,学生也可以主动找教师交谈。导师要将交谈内容整理后记录在成长导师手册上,以备以后查阅。除以之外,教师还要抽出时间与受导学生的家长进行交谈沟通,可以使用电话、飞信,也可以家访或邀请家长到校,随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与家长探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另外,学校还定期安排导师导生丢沙包、集体跳大绳等互动活动项目,加强师生了解,增进师生感情。
第二,个案分析与反馈小结是资源和经验的积累。
每月成长导师要从自己辅导的学生中选择一至两个进行个案分析,以便更好的进行针对性辅导。学生的定期反馈、汇报及发展情况记录也为成长导师的试行积累了最原始的资源和经验记录。一学期下来,受导学生的思想变化、学习状况及成长进步在手册上一目了然。
优秀导师新颖的辅导方式和好的思想辅导策略可以为其它导师提供良好的借鉴和学习资源。
第三,阶段总结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和提高。
我校教师每月都要针对本月与受导学生的接触、交流及阶段工作状况作出小结,总结好的经验方法,发现疏漏和不足并加以改进。受导学生也要进行小结反馈,对受导的效果、个人的进步情况作出小结,时时督促自己进步、提高。
第四,科学合理的评价与监督机制是成长导师制有效的保障。
随着学生成长导师制度的逐步实践和完善,学校制定了详细的优秀成长导师评价方案,每学期都要通过学生问卷、随机抽查及手册认定等方式评选优秀成长导师并加以奖励。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们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建立了良好的师生感情,由最初对导师工作的不理解甚至应付检查转变为主动与学生交流、帮扶,导师工作成为日常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与学生的个别交谈沟通过程中,学生的天真、诚恳和对自己导师的崇拜与信任,使老师们感受到了工作的价值体现。
目前,随着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扎实开展,学校已逐步形成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全程管理、个性化教育的格局,拓展了学校德育工作和心理辅导教育的空间,增强了教育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我心目中的“全员育人导师制”
真正经得起检验、被确认有效的理论,都是来自于实践活动。要将别人在别的地方总结出来的理论,应用到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是要担风险的。你要确信它也适用于自己的实践领域,就首先要具备实现这个理论的同样的前提条件,同时要保证在照做的时候不走样,否则逃不掉“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下场。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一直希望能有真正懂行的专家学者,深入到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从我们身边发现和培养优秀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找到他们成功的办法,总结上升到理论,然后推广,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具备这个专业指导能力,到外边学点人家成熟的理论用到自己身上,也不是不可以。比如这次学的这个“全员育人导师制”,我就觉得看起来很有价值。
指导教师如何做好“导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导师”本来是高校里研究生阶段才有的。“术业有专攻”是导师的基本条件,也是研究生选择这个导师的目标所在。在中小学引入“导师制”,也应该体现这一点。在现行的分科教育中,每一科老师都只教授自己负责的学科,按照课本的内容照本宣科的讲给学生。即使在学习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无法脱离教材让学生真正在自己感兴趣的某个领域深入钻研下去。这个时候,如果有相应指导能力的老师,给予这些学生必要的指导,对学生的成长将有很大的帮助。这应该是设立“导师制”的初衷。
学校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已经全面推开,我看到的实际情况是,班主任只以学习成绩为依据,每个成绩段各找一个学生,让班里的任课老师指导。这种简单做法,跟我心目中的“全员育人导师制”相去甚远,谈谈自己的看法,跟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