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理论角度看高考作文“引经据典”精品文档8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高考作文“引经据典”
一、引言
Sperber & Wilson 的关联理论是当今语言学界备受关注的理论之一,其本质上归属于认知语用学理论。

关联理论将语境与关联纳入其核心概念,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无论从理论运用还是大部分领域的应用,都显示了关联理论强大的解释性能。

自从1988年沈家煊首先将关联论引入我国学术界,紧接着何自然,刘森林,冉永平等等多个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

在汉语修辞方面,关联理论也进行了分析与应用,如反语,双关等等的研究。

但是在引语辞格上,语用学的理论很少有涉及。

而且引用这一辞格的使用缺少必要的约束,在大量使用的范例中,很多乱用现象,造成文章作者意思被误解,本身的形象受到折扣;同样,读者也产生理解困难,曲解说话人的本意。

写文章,本身就是一种交流与意图显映。

但是在我们写作过程中使用引用时往往对如何使用好引用这一辞格却不知晓。

本文主要从修辞语境与语用语境方面的对比,提出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出发认识引用辞格,会从本质上了解说话人的真正意图。

二、理论背景
1.关联理论。

最早系统提出并详细阐述关联理论的是Sperber & Wilson 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而且自此以后,语言学界从未停止对关联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Sperber 和 Wilson (1986)提出,人类语言交流是一种认知过程。

人类语言交流过程注定了要求交际者使用尽可能小的加工努力获取尽可能大的认知效果。

(刘森林,2007:247)刘森林(2007)认为,关联和语境是我们研究关联理论框架下的语用策略的核心概念。


联是一个依赖语境的概念,是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何兆熊(2001:203)认为关联理论为“命题和一系列语境之间的关系”,关联是依靠语境的。

这个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题,不仅包括交际时话语的上下文,即时的物质环境等具体的语境因素,也包括一个人的知识因素,如已知的全部事实、假设、信念以及一个人的认知能力。

(Sperber & Wilson,1986:15-16转自何兆熊,2001:203)本文认为写作,同样也是一种作者和读者的一种交际,是一个认知语境参与的过程。

Sperber & Wilson认为交际本身是明示推理交际。

明示和推理是交际的两个方面。

明示是针对说话人而言,是说话人通过认知语境的参与明确的向听话人表示意图的一种行为。

推理是针对听话人而言,听话人凭借说话人所显映的内容,结合自己的认知语境对说话人的真正意图进行推理的过程。

明示推理的过程实际上是新旧信息相互替换的过程。

同样我们可以推断,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与读者的交际就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作者通过各种方式的语言(如修辞)显影自己的真正意图;读者则是在阅读郭鹏程中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各种知识与认知语境对作者的真正意图推理出来。

写作中修辞所最关心的也是语用意义而非语义意义。

正如徐鹏(2007:77)所言:语用学则把语言文字本身固有的意义与语言运用者相联系,与特定的语用场合相联系,是对语言在一定语境中体现出来的具体的、具有交际价值的意义的研究。

2.引用概念。

文中夹插先前的成语或故事的部分,名叫引用辞格。

(陈望道,2005:99)引用在汉语修辞中较为常用。

历来引用的分类也有很多种,从不同角度给予分类。

如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认为引用有“正引
和反引之别”,正引即正用,反引即反用;现代修辞学者张弓先生“就态度上”的分类是:正用、翻用和半用,其中翻用即反用,半用与借用相近;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就从形式上把引用分为“两种方式”:明引法、暗用法。

本文结合历来学者对引用辞格的分类加以分析,认为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在形式上对引用的分类:直引、暗引是比较合理的,在写作分析上也比较容易入手。

直引,指直接将先前的成语或故事的部分嵌入文章,并注定出处或者加上引号,起到一定的作用和目的。

如:……正如马克思所说:“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人生的路上,肯定有光明的追索,也肯定有寂寞、孤独、创伤、痛苦为伴。

……
暗引,指根据上下文的意义,顺其自然的加入先前的成语或故事的部分,把原话融合在自己的话语里,或者只引原话的大意,起到一定的作用和目的。

暗引进一步分类也有各种方式。

如:爱情是生长在绝崖边缘的光明的花瓣,要想采摘必须英勇无憾。

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爱的美艳与甜蜜,付出了生命的哀婉。

那阴影是那么的凄惨,世仇与结怨埋葬了爱情的火焰。

这里是将书籍的大致内容化自己所有,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再如:居里夫人说过:“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也能做到。

”不过她漏了下句:“女人能做到的,男人未必能做到。

”我们要决定自己的道路。

这里是作者活用了名言警句,把名言警句进行部分否定或者全盘否定,化他人为己有。

这和化用和反用比较相似。

在写作过程中,引用辞格的各种运用,能体现作者的风格与文化气质,
能通过这种修辞达到自己的真正意图,显映自己的想法与观点。

三、文献综述
引用辞格的研究不在少数:张弓的《汉语修辞学》,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以及陈望道的《汉语修辞学发凡》等等都对引用进行了定义与分类。

但是如何正确使用引用辞格上却没有给太多的规范。

但是网络上以及许多文献在修辞范围内对如何使用引用辞格给处了
多种建议。

如关于高考写作的网络文章《高考作文立意创新招术》给出了引用的方式,如小题大做法、层层剥笋法等等。

像这样的文章对如何使用引用辞格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但显得杂乱无章,缺少一定的理论支撑,而且大都在修辞层面和语义层面过分强调。

四、关联框架下的引用策略
1.乱用引用辞格。

2006年5月16日的新闻周刊报道:不少作文从头到尾引用不断,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竟然出现了18个典故。

这些中学生认为,文章中所引用的名人名言和事例越多,就越能体现自己的阅读面之广,文章就显得越有思想。

这是一个误区,是以旁征博引来遮盖自己思想的贫乏。

2.错用引用辞格。

一位在某全国性作文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坦言,在竞赛作文和考场作文的写作中,他常常会根据论点来编撰一些所谓的“名人名言”,例如在一篇作文中提到“古希腊哲学家XXX说”,在另一篇文章里,就成了“古罗马哲人XXX云”
3.缺少灵活运用。

重庆市高考作文“酸甜苦辣说高考”,阅卷老师蒋海彬说,有的学生引用了庄子的一段话,然后便说这是庄子的高考,用上
杜甫的一首诗,然后也硬说这就是杜甫的高考,令人啼笑皆非。

4.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对如何使引用达到最大关联提出策略。

(1)意图明确。

交际中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达到自己的交际意图,向听话人显映自己的真正意图。

引用过程中,应当把要引用的真正目的明确,避免发生歧义。

如:2010年全国高考满分作文一考生写道: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这便是自然留给我们的本能。

情感也是如此。

“住在布达拉宫,我是雪域之王。

走在拉萨城中,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这是仓夹嘉措留下的诗句,也是他对于人性本能不可抗拒的写照。

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全是为这种本能而活。

这位考生引用这首仓夹嘉的诗句为了说明本能的自然性,不可抗拒性。

恰到好处。

自己的真正意图,通过这首诗的引用得到了显映与明示。

(2)引用内容适切。

在写作中所引用的内容要符合篇章的语境,要符合作者的风格和时代的要求。

这是关联理论中所要求的交际中最基本的要求。

语境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语境如果不符合,引用后的语用效果会与文章产生脱节,出现交际失误。

读者也不能真正理解引用语与文章的关系。

如:广东零分作文:老师,你有没有常识啊?俗话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作为一个考试时代的人族子民,每天去上学让我感到非常无语,我总是哀学生之多灾多难。

这种感觉,有时候让人宁愿回到石器时代,那个时代,谁不让我睡觉,我捡一块石头就可以表达我的强烈不满了。

这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对当时那个时代的不
满,对当政者,对老百姓的同情,是站在一个关心国家,惯性人名的高度去抒发自己感情的。

而这位考生并未真正理解这首诗的主旨,从自身的角度把自己的不满与同情一股脑吐出来,并未与所引用的内容真正连接起来,反倒出现了偏差,这样引用实属大材小用。

因此,在引用时,与时俱进,内容适切,这样才能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与文章的内容推断出作者使用引用辞格的真正意图,达到最大的关联。

再如:山东一考生:正如马克思所说:“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人生的路上,肯定有光明的追索,也肯定有寂寞、孤独、创伤、痛苦为伴。

怎么办?是战胜阴影?还是被阴影战胜?这是人生的抉择。

这句引用的内容就是与人生有关的,和考生写作的主题紧密相连。

考生的认知语境中提炼出马克思的人生格言,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当中,画龙点睛,凸显了真正的交际意图:人生的抉择。

(3)活用“引用”。

活用,不是乱用。

而是通过努力与付出把自己内在的知识融入自己的文章当中,或化它为己或反其道而行,达到出其不意,别出心裁,增加文章的新意。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中付出的努力越大,获得的关联性越大,那么说话人同样会得到相应的补偿。

因此,活用“引用”是必要的,也是引用辞格中运用的最高境界。

如一考生:当我们看到“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我们也看到了杰克与罗丝的生死爱情,也看到了让女人与小孩先走的善心与光明当我们看到马丁?路德?金挥手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的光明,也看到一颗罪恶的子弹射穿这位黑人头颅的阴影当我们看到马克思为共产国际呐喊,呼唤光明,也看到他的小女儿去世,他都没有两英镑来安葬她,但这丝毫没有影响马克
思执著的意志。

这就是光明与阴影的辩证法。

这是考生通过努力把本来的故事与经典浓缩成几句话,提炼其中精华部分融入自己的话题当中,让这些引用为自己要表达的意图服务,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这是一种活用“引用”策略。

当然更有反其道而行,不遵从引用内容的意图,对引用内容进行部分否定或者全然否定,别出心裁,力求新意。

历史上也有很多这种例子。

如: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

反用刘邦故事,《史记?高祖本纪》记述刘邦还乡,教儿童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表达了刘邦寻求贤才而未得的惆怅心情。

朱德反其意而用之,赞扬英雄豪杰们抗敌救国的慷慨激昂的战斗精神,势不可挡。

(张素格宋燕鹏)这是一种反其道而行的引用策略。

高考中也应当更加灵活运用引用辞格,避免机械的引用典故与故事,追求更加新颖的角度,提高作者的写作水平,通过努力是引用的内容丰满起来,这样使读者通过努力推断出作者的真正意图,更加吸引读者,提高作文的整体品位。

五、结束语
引用辞格的使用广泛,外交、广告、以及各种写作中大量出现,在高考写作中也是屡见不鲜。

本文以高考作文为语料,从关联理论视角,包括交际意图,语境和明示与推理交际层面,对引用辞格的使用提供语用策略,即意图明确,内容与语境适切和努力付出活用引用辞格。

引用辞格与人们的知识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提高自己的知识背景以更好运用引用是与关联理论下的认知语境分不开的,值得进一步研究。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2、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

没有它,天才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3、当你无法从一楼蹦到三楼时,不要忘记走楼梯。

要记住伟大的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学会分解你的目标,逐步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