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之梅花三弄

音乐鉴赏之梅花三弄
音乐鉴赏之梅花三弄

中国民族音乐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民族音乐一般分为五大类,即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每类音乐又各有多种体裁、形式、乐种和作品,如歌曲又有古代歌曲和民间歌曲之分;民间歌曲中又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等不同的体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点。又如民族乐器,早在两千多年的周代就有七十多种乐器了。现在经常使用的乐器已达两百多种。按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这些乐器既能独奏,又能组合成各种形式和乐队进行重奏和合奏,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带着一颗欣赏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心,我再次点开了《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相传原为东晋笛子演奏家恒伊的笛子独奏曲,唐代颜师古改编成琴曲,存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旋律优雅,格调清新,歌颂了梅花洁白、孤傲的特征,赞扬了其在困境中毅然绽放的傲然身姿。《枯木禅琴谱》说:“曲音清幽,音节舒畅,一种孤高现于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须从容联络,方得其旨。”“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这种反复的处理旨在喻梅花在寒风中次第绽放的英姿、不曲不屈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

每首乐曲都有它背后的典故。《梅花三弄》的历史典故则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调》的故事。王徽之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过,王徽之并不相识他。这时船上一位客人道,“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了。桓伊既敦和又风雅,而王徽之狂狷且博闻,二人相会虽不交一语,却是难得的机缘。正是由于桓伊和王徽之的不期相遇,才导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诞生。

乐曲的引子部分亲切优美,节奏则具有平稳舒缓和跌宕起伏的对比因素,精练地概括了全曲的基本特征。第一段是古琴在低音区出现的曲调,冷峻肃穆,构画出一幅霜晨雪夜,草木凋零,只有梅花傲骨铮铮开放的画面。第二部分用一系列急促的节奏和不稳定的乐音,表现出动荡不安的气愤,衬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尾声的乐曲渐渐平稳,不断飘出袅袅余音,仿佛在经历了风荡雪压的考验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梅花依然将它清幽的芳香散溢于人间。《梅花三弄》在称赞梅花洁白和洁身自爱,在傲雪中亭亭玉立的同时,更多弹奏出了梅花的坚韧。《周易》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乐曲在弹写梅花同时,更是在借物喻人。君子就应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即使在严寒冬季,霜风冻雪,梅花依然能够坦然开放,不畏严寒。同样的,君子在何种环境中,都能够不怨天,不尤人,出淤泥而不染。

关于《梅花三弄》还有这样一段故事:南宋的爱国主义词人洪皓,在出使金朗时,曾被扣留十余年,他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坚定不移,不屈不降,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最后终于返回南宋。临行前夕,他写下了《江梅引·忆江梅》一词,其中有“断回肠,思故里。漫谈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的句子,表现了洪皓得知自己将返回故里的消息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操起绿绮琴,演奏一曲《梅花三弄》,借梅花的傲霜凌雪来比喻自己的坚贞不屈,并以回忆江南的梅花来寄托自己对南宋的深切怀念之情。

梅花一弄戏风高,薄袄轻罗自在飘。半点含羞遮绿叶,三分暗喜映红袍。

梅花二弄迎春曲,瑞雪溶成冰玉肌。错把落英当有意,红尘一梦笑谁痴。

梅花三弄唤群仙,雾绕云蒸百鸟喧。蝶舞蜂飞腾异彩,丹心谱写九重天。

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声,我仿佛看到了痴情儿女的相知相守,高洁之士的遗世独立,君子神交的恬淡如水。而就在三弄梅花之际,春信也就不知不觉近了。

中国民族音乐中像《梅花三弄》一样优秀的作品还有很多,然而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目前流行音乐在社会上有着广泛影响,甚至有主导乐坛的趋势。流行音乐有其独特的自身魅力,但流行音乐毕竟不是中国音乐的经典,因此我们应正确把握流行音乐和民族传统音乐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自觉弘扬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如果我们能够多多欣赏优秀的传统民族音乐,提高分析、鉴赏能力,学习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民族音乐文化,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理解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意义以及各民族音乐的共性与个性,积极参加相关的专题讲座,那么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一定会有更好的未来。

春江花月夜诗句赏析

春江花月夜诗句赏析 《春江花月夜》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写了 相思离别之情, 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下面小编收集了 春江花月夜诗句 赏析,供大家参考。 春江花月夜原文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1)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2), 月照花林皆似霰(3)。 空里流霜(4)不觉飞, 汀(5)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6), 皎皎空中孤月轮(7)。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8), 江月年年望(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9)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10), 青枫浦(11)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12)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13)? 可怜楼上月徘徊(14), 应照离人(15)妆镜台(16)。 玉户(17)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18)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19), 愿(20)逐月华(21)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22)。 昨夜闲潭(23)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古音 xiá)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 (24)无限路(25)。 不知乘月(26)几人归, 落月摇情(27)满江树。 注释 (1)滟(yàn)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àn):雪珠,小冰粒。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 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沙滩

《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发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写的是古代诗人常用的题材,但诗人以不同凡响的艺术功力,在意境、情趣、韵律上都开拓了新的天地,使这首诗成为唐诗宝库中的明珠。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 此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为线索展开。 诗篇起笔使用景语勾勒出春江花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间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诗人即景抒情,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的情怀,融情于景。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那徘徊在明月楼上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潜沉的鱼龙,都融情于景,摄情入诗,相协兼容,构成了完美的境界。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但以“江”“月”二字为中心。“春”字出现四次,“江”字出现十二次,“花”出现两次,“月”字出现十五次,“夜”字出现二次。诗人循着江月交融的艺术构思,极力渲染春江浩阔,反复吟唱春月皎洁,增强了形象的丰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处于长江下游,因为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连平,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辉千万里。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这首诗中所写的“明月共潮生”,应该在望月前后。潮生,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誓言;月圆,更使离人渴望亲人团聚。“何处春江无明月”,以设问的形式透漏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信明月,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中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的着眼点由江海交汇处,转到岸汀之上,写江水所绕花林,月色仿佛给予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飞不易被人察觉,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宁谧的景致,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达到了主、客观之美的和谐统一。“江水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发出人生哲理的探求。宇宙明净如洗,没有丝毫纤尘,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显得分外皎洁。在江边是谁最早见到了这明月?而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开始照耀人间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无穷;然而苍天不老,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执着地等待着什么人,然而她所能见到的也只有长江一浪推一浪地送着流水。这八句通过景物描写,把人们的思绪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谛。它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诗情及思妇感情波涛澎湃到极点的升华,相思儿女决不是概念化的逻辑思维产物。诗中人生哲理的火花是由“孤月轮”中的一个“孤”字与思妇的心灵撞击所产生的。一个“孤”使读者很容易透过明月的孤寂联想到思妇的孤单,体味出她胸中的思想期待之苦,并给下文作了铺垫。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皎洁的月光之下是谁家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这里“不胜”二字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断肠之苦已达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而“扁舟”“明月”楼又把“两地相思一样愁”的

《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

《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 张若虚是唐代诗人, 生平留下的资料非常少, 连出生和死亡的时间都不清楚, 只知道他是扬州人,一生中只留下了两首诗。但是,这两首诗中的一首,却在千 年的历史中脍炙人口,传诵一时,被后人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 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美丽的“春江花月夜” 吧!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音: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音:偏)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音:霞)。 斜(音:协)月沉沉藏海雾,碣(音“结”)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读完这首诗,这时只觉得馀韵袅袅,美不胜收。诗的一开场,就壮丽的描绘 出整个天地间,春江月夜的场面:“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 连海,一望无际,分不清是冮还是海,皎洁的明月,也随着汹涌拍打的潮水从海 面升起,此时真是气象万千。光是这个“生”字,就让整个“春江月夜”的画面 鲜活起来了。“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月光在水面 闪动的样子。江水映着月色,波光点点,流过了万里的江山,天下有哪一处的春 江, 没有明月的照耀呢?“江流宛转遶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江水曲曲折折地流过了遍地花草的汀洲,月色洒在花树上, 就像是缀满了雪珠一样, 一片晶莹剔透。 这时天地间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了, 连汀上的白沙,和空中的流霜都看不清楚了,月光洗净了世间万物的颜色,将整
1/6

春江花月夜古诗的赏析

春江花月夜古诗的赏析 《春江花月夜》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 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 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 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 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 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 创造了一个深 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小编与读者分享古诗 的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春江花月夜赏析 1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 顶峰上的顶峰” ( 《宫体诗的自赎》 ) 的 《春 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 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 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 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 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 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 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 月色泻在花树上, 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 雪。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 轻轻挥洒一笔, 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 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 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流 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 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 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 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 这就自然地引起了 诗人的遐思冥想: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 但又 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 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 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 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 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 长的, 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 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 但并不是 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

一篇深刻的古诗赏析——《春江花月夜》(一)

古诗赏析《春江花月夜》(一) 这一首诗,好多朋友讲,时过二十年,至今还能背,由此可见它在大家心中的地位。同样,不管是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中国诗歌史上,它也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有的人说这是一首情诗,也有的人说这是一首风景诗,各人有各人的说法,这个我们不争论。我打算乱讲这首诗,或者说还是按过去的风格,来一个大串讲,来一个大乱讲,讲到哪是哪。 各个时期、各家各派对这首诗的点评、赏析非常多,所以,如果我们再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讲也就没有意思了。有朋友认为这首诗写得太缠绵悱恻了——但这不是我认为的风格,因为我们可以把它讲得不那么缠绵悱恻;也有朋友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但是我们也可以把它讲得不那么爱情。总而言之,我们就是一个乱说,没有对错,不搞成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在这一首重要的诗面前,在众多的诗评面前,我们还要分个你对我错、你错我对,那就是笑话了。所以,不管怎么讲,大家不要评什么对错,不要讲:你说的和那个名家说的不一样。因为我们讲的本来就是不一样的,要是一样的话我们就不讲了,大家去百度就可以了。 春江花月夜 作者: 张若虚(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诗歌赏析

春江花月夜诗歌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关键词】 诗词 名句,写景,四季,春天,江,明月 【名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出处】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一作“只”)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月”一作“花”) 【译注】 春天的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 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一泻千里, 江水波光荡漾, 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① 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说明】 《春江花月夜》 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 此诗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

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在景物描绘的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 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被 闻一多先生赞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赏析】 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每个字抽出来都是一个绝美的意象,每个字 单独都能撑起古典诗词的一片领域,五字连在一起,更是一个壮丽多娇的诗篇。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两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 面。江、海、明月一起呈现,江潮激荡,波澜壮阔,在朗朗明月的照耀下波光粼 粼。 一个“生”字, 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鲜活的生命, 仿佛每天都是新生的。 “何 处春江无月明”,由写景转为发问,用反问语气加强肯定的表达效果,即每一处 的春江都是在明月的照耀之下。这几句表面写景,其实也是在写情。潮涨潮息, 月升月落, 本为自然现象, 也是人的情感变化。 特别是“明月”这一意象的升落, 寄寓了诗人感情的起伏。 [春江花月夜诗歌 赏析 ]相关文章:

春江花月夜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归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全是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情,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的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蓄、隽永。诗的内在感情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平和,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的扬抑回旋。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交错使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诗情与文情丝丝相扣,宛转谐美 诗略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状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这首七律,格律严谨,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读来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与各句第五字的锤炼。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人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也是终究;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 更值得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这两个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

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诗词

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诗词 春眠不觉晓;春风不度玉门关;春色满园关不住;春风何不到天涯;春江潮水连海平;春潮带雨晚来急;春风吹又生;春城无处不飞花;春风又绿江南岸; 杜鹃花 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 江山代有才人出;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流婉转绕芳甸;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潭落月复西斜;江山依旧枕寒流;江入大荒流;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君之意。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频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花自飘零水自流;花间一壶酒;花落知多少;花腿残红青杏小;花寒懒发鸟慵啼;花开堪折直须折;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1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闭门不管庭前月,分付梅花自主张。 唐·元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斐休: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古典诗词选修教材《春江花月夜》教案

古典诗词选修教材《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学博苑 03-09 0001 古典诗词选修教材《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融合。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古今评说】《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二、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指导理论与教学目的: 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不象其它艺术可以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视觉。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象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要通过想象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记住: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②诗人作诗多用虚写,因为虚拟的手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的规律。故我们读诗也要多从虚处去读诗歌须有意境,有意境的诗才是好诗。组成意境的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具体物象称作意象。诗歌的意象大都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复合物,那幺由意象形成的画面也应该是亦虚亦实的,因此读那些以表现主观情感为主的文学作品,就要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而且更多地要从虚处去读,不要读死了,读实了,否则诗歌的意蕴就显得狭窄和浅薄,读者的想象空间、回味余地就小了,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记住并理解这一条文学欣赏的理论,用它来指导我们今天的阅读(关于这条理论,同学们可阅读课本《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中的"意境"部分和"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 ③领悟思妇游子相思这一原型主题,领悟"月"在中国人情感世界中的意义。 四、朗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五、层次结构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 (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景物美

春江花月夜全诗赏析

春江花月夜全诗赏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 更是多不胜数。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春江花月夜全诗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 滟滟随波千万里, 江流宛转绕芳甸,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江天一色无纤尘, 江畔何人初见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 不知江月待何人, 白云一片去悠悠, 谁家今夜扁舟子? 可怜楼上月徘徊, 玉户帘中卷不去, 此时相望不相闻, 鸿雁长飞光不度, 昨夜闲潭梦落花, 江水流春去欲尽, 斜月沉沉藏海雾, 不知乘月几人归,
海上明月共潮生。 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照花林皆似霰。 汀上白沙看不见。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月年年只相似。 但见长江送流水。 青枫浦上不胜愁。 何处相思明月楼? 应照离人妆镜台。 捣衣砧上拂还来。 愿逐月华流照君。 鱼龙潜跃水成文。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潭落月复西斜。 碣石潇湘无限路。 落月摇情满江树。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 顶峰上的顶峰” ( 《宫体诗的自赎》 ) 的 《春 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 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大赞。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动人 的良辰美景,构成了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 一开篇便就题生发, 勾勒出一幅美妙绝伦春江月夜的壮丽画 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 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 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 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

《春江花月夜》古诗的赏析

《春江花月夜》古诗的赏析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很多同学甚至也学过,那么,下 面请看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春江花月夜》古诗 的赏析,供大家阅读参考。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1)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2), 月照花林皆似霰(3)。 空里流霜(4)不觉飞, 汀(5)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6), 皎皎空中孤月轮(7)。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8), 江月年年望(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9)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10), 青枫浦(11)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12)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13)? 可怜楼上月徘徊(14), 应照离人(15)妆镜台(16)。 玉户(17)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18)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19), 愿(20)逐月华(21)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22)。 昨夜闲潭(23)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古音 xiá)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 (24)无限路(25)。 不知乘月(26)几人归, 落月摇情(27)满江树。 注释 (1)滟(yàn)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àn):雪珠,小冰粒。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 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沙滩 (6)纤尘:微细的灰尘。
1/8

(7)月轮:指月亮,因月圆时象车轮,故称月轮。 (8)穷已:穷尽。 (9)但见:只见、仅见。 (10)悠悠:渺茫、深远。 (11)青枫浦上: 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 这里泛指游子所 在的地方。浦上:水边 (12)扁舟:孤舟,小船。 (13)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14)月徘徊:指月光移动。 (15)离人:此处指思妇。 (16)妆镜台:梳妆台。 (17)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8)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19)相闻:互通音信。 (20)逐:跟从、跟随。 (21)月华:月光。 (22)文:同“纹”。 (23)闲潭:安静的水潭. (24)潇湘:湘江与潇水 (25)无限路:言离人相去很远。 (26)乘月:趁着月光。 (27)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赏析: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 顶峰上的顶峰” ( 《宫体诗的自赎》 ) 的 《春 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 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这首诗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 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作者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 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 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 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 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 月色泻在花树上, 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 雪。 作者真可谓是丹青妙手, 轻轻挥洒一笔, 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作者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 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 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流 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
2/8

春江花月夜古诗经典赏析

春江花月夜古诗经典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收录于《全唐诗 》中。春江花月夜古诗经 典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 赏析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 “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 。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 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 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 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 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 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 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 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 触处生神, 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 ——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 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 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 形象, 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 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 烂多彩的艺术效果, 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 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 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 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 但那 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 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 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 有节奏, 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 全诗共三十六句, 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 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

试论《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与意境

试论《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与意境 【摘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因其诗句中隐含无穷的意境和意义深刻的人生哲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笔者从《春江花月夜》的诗句中体会其中的美学价值与丰富的人生哲理。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赏析;意境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诗人张若虚所作。诗人张若虚遗留下来的诗仅两首,《春江花月夜》就是其中之一。张若虚所创作的《春江花月夜》以其诗歌意境美背广大文人学士所喜爱和传诵,因而得以流传千古。诗人张若虚以其“一篇《春江花月夜》,就奠定了他在唐诗使上的大家地位”。[1] 《春江花月夜》的体裁是长篇歌行体,采用的是乐府旧题。此诗虽为旧题,但作者用其独特的才情和能创造力使旧题化腐朽为神奇,让旧题产生了新内容,新意境,创造出了“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2]。 从诗歌《春江花月夜》题来赏析。该诗的题目就开门见山的给出“春”“江”“花”“月”“夜”五种物象组合成的画面。且这五种物象组合在一起非常和谐自然,没有带一点凡尘,无任何雕饰。如果能身临其境会感觉这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花”“月”都是静景,而只有江是动景,因而《春江花月夜》这题给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生动的画面。该题首先给人以诱发和开拓了审美想象空间。 诗人在诗的开头写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艳艳水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散;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的景色,也即是诗人先从春江月夜的宁静美景入笔。这几句诗歌与题《春江花月夜》相呼应。诗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则与题中的“春江”与“月夜”相照应,而“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散。”中的“花林”则与题中的“花”相照应。前四句诗作者不仅入了题,还写出了在月色中,烟波浩渺而透明的春江与海水连成一体,伴随着海潮的上涨,月亮也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徐徐升起的壮观场面,月光静静地泻在海面与江面,随着海浪荡起水波,水波着成同心圆一圈圈的荡漾开去,水波和月光结合则江面于海面是波光粼粼。因此诗人写出月光下春江的远景,展示出大自然的神奇美妙。而后一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则写出了天与地的空旷与辽阔,而且还写出了月亮的完美完美无瑕与夜晚的宁静和谐的自然风光。作者写景的诗句一尘不染,超凡脱俗,仿佛把人带入了梦幻般的仙境。诗句营造出了无限的意境。 诗人在感受这美景的同时,诗人也不乏对人生和宇宙进行思考一番。因此,诗人因景生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长江送流水。”诗人用设问的形式来表达他时间和宇宙的思考。诗人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与长时间观察、体悟、总结后,诗人发出了物是人非的感慨。诗人面对光阴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则表现出一种迷茫,还带有一丝感伤。我的体会是诗人想到“春江”“花林”“皎皎明月”的美景,再联想到随着光阴流逝自己会慢慢变老,总有那么一天再也无法见到人士如此之美景。 这首《春江花月夜》前面的诗句写景与后面诗句抒情相结合,从而使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诗人由写美景到经过自己的思考,联想到是空的无限,生命的无限,最后再想到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通过这样对比,诗人的诗句使我体会到人生苦短,一个人与整个人类

经典诵读《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张若虚 教学时数:2学时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2.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方法与手段: 1.借助多媒体教学,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

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即“孤篇盖全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二)作品介绍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指导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要求学生在欣赏配乐朗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四、赏析诗歌

《春江花月夜》古诗译文及赏析

《春江花月夜》古诗译文及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乃千古绝唱,有“以孤 篇压倒全唐”之誉, 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 顶峰上的顶峰”。 全诗三十六句, 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 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 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诗篇意 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 口。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 (1)滟(yàn)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
1 / 11

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水边的平地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8)穷已:穷尽。 (9)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10)但见:只见、仅见。 (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 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 这里泛指游子所 在的地方。 (13)扁舟:孤舟,小船。 (14)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15)月徘徊:指月光移动。 (16)离人:此处指思妇。 (17)妆镜台:梳妆台。 (18)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9)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20)相闻:互通音信。 (21)逐:追随。 (22)月华:月光。 (23)文:同“纹”。 (24)闲潭:幽静的水潭。 (25)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 (26)潇湘:湘江与潇水。 (27)碣石、潇湘, 泛指天南地北。 (28)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29)乘月:趁着月光。 (30)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翻译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 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 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 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 中。
2 / 11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复习课程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主备人 学习目标: 1、找出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学会诗歌的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懂得诗人由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学习重点: 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方法:诵读法、感悟法、点拨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结合书本P6注释)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2、熟读诗歌,结合诗后注释理解全诗大意,说得出全诗表达的情感。 二、课堂学习探讨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测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分层次更符合诗人的思路。(关于层次划分有很多观点,请选用自己心仪的,答案仅作参考) (1-8 )描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9-16 )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17-36)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四)品读诗歌 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1、齐读开头八句思考1:诗人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意象:江,花,月(春、夜是背景)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 意境:幽美邈远清幽静谧 情感:美好,兴奋,快乐。 手法:寓情于景 2、思考:此时月的状态如何?

春江花月夜教学案

《春江花月夜》教学案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征夫游子思乡之情。王昌龄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女子相思怀远之情。李清照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离愁别绪之情。柳永 4、“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怀古伤今之情。刘禹锡 5、“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李白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诗人们为我们创造了许多优美的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