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解读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剖析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剖析 苏教版

课文剖析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

邹忌:战国时齐国人。

修:长,这里指身高。

尺:古代的尺比现在的短,战国时期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昳丽:光艳美丽。

昳,yì。

文章开头这十个字把邹忌的形貌作了一个简括的介绍,“八尺有余”的身材,美丽的体形容貌,确实是一个美男子。

作者肯定这一点,作为他自美和被别人赞美的基础,自然地引起下文,为下文作好了铺垫。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

服,穿戴。

朝,zhāo。

窥镜:照镜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孰与,用于比较。

孰,谁,哪一个。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

”及:比得上。

妾:旧时男子在妻子以外娶的女子。

旦日:明日。

这里指第二天。

不若:不如。

之:凑足音节,无实际意义。

这一部分描述了邹忌分别向妻、妾、客人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人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

他们的回答,话不多,意思也差不多,却十分合乎人物的身份特点。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注释解析及知识点梳理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注释解析及知识点梳理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学常识1.《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共33篇,分国编次。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

2.《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国别体。

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定名为《战国策》3.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5.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

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6.齐王,指齐威王。

谏,规劝国君、尊长或朋友改正错误。

二写作背景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

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个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

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

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大约就发生在此时。

至于此故事的真实性,于史无考。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

修:长,这里指身高。

尺:战国时期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21厘米。

昳丽:光艳美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农帽。

服,穿戴。

窥镜:照镜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个美?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注释和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注释和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注释和赏析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解释和赏析【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叙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告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解释和赏析,盼望对您有所关心!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解释邹忌(zōu jì):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

讽: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齐王:即齐威王。

纳谏:接受规劝。

纳,接受,接纳。

修:长,这里指身高。

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日的七寸左右。

昳丽:光艳漂亮。

朝(zhāo)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

服,穿戴。

朝,早晨。

窥镜:照镜子。

孰:谁,哪一个。

与:和……比。

及:比得上。

旦日:明日,其次天。

孰视之:孰,同“熟”,认真。

之,代指城北徐公。

弗(fú)如远甚:远远地不如。

弗:不。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写邹忌由比美这件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以自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以此类推到齐王身边的人也会出于各自的原因而歪曲事实,蒙蔽真相。

邹忌以此劝谏齐威王不要被蒙蔽,广开言路。

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下令鼓励群臣吏民进谏,根据进谏情况给予不同奖励。

此后齐国政治清明,国力日强。

这篇文章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劝说齐威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能兴国安邦的道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重难点讲解份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重难点讲解份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重难点讲解(一)份《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重难点讲解 11、别致精巧的层次结构: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很别致,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

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

上赏、中赏、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

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记的。

在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

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了矛盾的'焦点。

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三问:妻妾客三答:由衷热情拘谨勉强阿谀奉承三比:我→国王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三赏:上赏中赏下赏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妙处: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2、巧妙的讽喻手法:比喻说理能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国君能不能纳谏,能不能广开言路以免受蒙敝,修明__,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

但一开口就提到应该纳谏,可能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

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和自己对这问题的看法是生活小事,很具体,又能引起国君的兴趣。

这个生活小事同__之间,在“受蒙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以小喻大,能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材全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材全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材全解《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通过自身经历讽劝齐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最终使齐国兴国的故事。

以下是该文章的教材全解:一、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互相攻伐。

在这个背景下,齐威王即位后,齐国一度衰落。

为了振兴国家,齐威王广招贤才,重用邹忌等谋士。

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劝齐威王纳谏除蔽,从而使齐国逐渐强大起来。

二、主要情节1.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2. 邹忌见齐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 齐威王纳谏,下令面刺讥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面谈而受忠告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人物形象1. 邹忌: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

2. 齐威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明君。

3. 徐公:齐国之美男子。

4. 妻妾客:从不同角度赞美邹忌的人。

四、主题思想本文通过讲述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劝齐威王纳谏除蔽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能兴国的道理。

同时也告诉我们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少犯或不犯错误。

五、艺术手法本文运用了对比、设喻等修辞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通过描写邹忌与徐公的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以及邹忌的自省自警等内容来突出主题思想。

六、文化内涵本文体现了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风范和智慧。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赏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散文,通过讲述邹忌向齐王进谏的故事,展现了古代政治生活中的智慧与谋略。

这篇课文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思想主题和历史价值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赏析。

一、人物形象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刻画了邹忌和齐王两个人物形象。

邹忌是一个有智慧、有胆识、善于思考的谋士,他通过自身的经历,巧妙地讽喻齐王,使得齐王能够虚心纳谏,改正自己的错误。

齐王则是一个明理开明的君主,他能够听取邹忌的建议,从善如流,展现了一个贤明君主的形象。

二、故事情节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紧凑、逻辑严密。

作者通过设置悬念、矛盾冲突等手法,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邹忌如何巧妙地讽喻齐王,齐王又如何采纳他的建议,这些情节都展现了一个谋士与君主之间的智慧与较量,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三、语言表达这篇课文的语言表达优美、准确、生动。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夸张等,使得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作者还注重语言的音韵和节奏感,使得整篇散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韵味。

四、思想主题这篇课文的思想主题深刻、富有启示意义。

作者通过邹忌讽喻齐王的故事,表达了“纳谏除弊”的思想主题。

这个主题不仅在古代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普世价值。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能够认识到只有虚心纳谏、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五、历史价值作为一篇古代经典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历史价值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展现了古代政治生活中的智慧与谋略。

同时,这篇课文也是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对于研究古代文学和历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思想主题和历史价值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政治生活和文化背景,更能够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与智慧。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两汉〕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

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

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写齐王纳谏而有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 赏。因为有了三种赏赐,所以有了三种变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 无可进者。最终达到“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大治局面。
二、邹忌入朝见威王首先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 私”“畏”“欲有求于”他,都说他“美于徐公”,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法委婉进 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切以国家利益为中心,成功地说服齐威王。
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战国策》即由刘向编订而成。《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共 三十三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事。善于用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它以独特的语言风 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成为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标志,对后世 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
2、《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
二、注音
邹(zōu) 忌昳(yì)丽 朝(zhāo) 服衣冠(guān)
窥(kuī)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三、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 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 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更厉害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赏析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赏析《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两汉:刘向撰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谤讥一作:谤议)译文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

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 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本解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本解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本解读这个有意思的故事。

先来说说邹忌这家伙吧。

邹忌长得那叫一个帅,有一天早上,他对着镜子整理衣冠,还美滋滋地问他老婆:“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帅呀?”他老婆想都没想,直接说:“当然是您帅啦,徐公哪能跟您比!”嘿,这可把邹忌乐坏了。

接着,邹忌又不放心,跑去问他的小妾,小妾也说:“徐公比不上您帅!”哎呀,邹忌心里更得意了。

没过多久,有客人来拜访,邹忌又把这问题抛了出来,客人也是一口咬定邹忌更帅。

后来啊,徐公真来了。

邹忌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这一看可不得了,徐公那是真帅啊,自己跟人家比差远了。

邹忌就开始琢磨了,为啥老婆、小妾、客人都说他帅呢?他一拍大腿,明白了!老婆说他帅,那是偏爱他;小妾说他帅,是怕他;客人说他帅,是有求于他。

想到这,邹忌赶紧跑去见齐王。

见到齐王,邹忌就说:“大王啊,我知道自己不如徐公帅,可我老婆偏爱我,小妾怕我,客人有求于我,都骗我说我帅。

如今咱们齐国这么大,宫里的妃子偏爱您,大臣们怕您,全国的百姓都有求于您,他们肯定也会只说您爱听的呀。

”齐王一听,觉得有道理,立马下令:“能当面指出我的过错的,受上赏;上书劝谏我的,受中赏;能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错,并传到我耳朵里的,受下赏。

”这命令一下,可热闹了。

大臣们纷纷进谏,那场面,就跟菜市场似的。

过了一段时间,想进谏的人越来越少。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都跑到齐国来朝拜。

你看,邹忌这一讽,齐王这一纳谏,齐国就变得强大起来啦。

这故事告诉咱们,得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可不能被花言巧语给迷惑喽!回过头来想想,咱们在生活中不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吗?就像我上次参加班级活动,我觉得自己的方案挺好,问了几个好朋友,他们都说好。

结果真正实施起来,问题一堆。

这不就跟邹忌一样嘛,朋友们因为关系好,只说好话,差点误了事。

所以啊,咱们得像齐王那样,有勇气听取真话,才能不断进步呀!。

《战国策》之《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注释及译文

《战国策》之《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注释及译文

《战国策》之《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②,而形貌昳丽③。

朝服④衣冠,窥镜⑤,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曰,徐公来,熟⑥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⑦者,私我⑧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⑨,百二十城。

宫妇左右⑩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11)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12)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13);期年(14)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①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战国策》是记载战国时各国史事的一部史书。

全书分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原书作者已不可考,西汉刘向重新校订,定名为《战国策》。

邹忌,齐国的大夫,有辩才,善鼓琴。

讽,讽喻,就是用比喻、隐语或故事作比方,表达意见。

齐王,即齐威王,姓田,名因齐。

纳,采纳,指上对下而言。

谏(jiàn),谏言,规劝的话。

②〔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

按古尺比今尺短,周制一尺约合今七寸弱。

“八尺有余”在当时认为是适度的身高。

③〔昳(yì)丽〕光艳美丽。

昳,通“逸”。

④〔朝(zhāo)服〕朝,早晨。

服,穿戴。

⑤〔窥(kuī)镜〕这里指照镜子。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分析邹忌是齐国有辩才的策士,善鼓琴。

齐威王二十一年(前338),忌以琴见威王,三日后拜为相。

当时齐国有名的辩士淳于髡和门徒七十二人都瞧不起他,故意以很多含义隐微的难题难他,邹忌都应答如流,使众人倾心折服。

一年后,又封为成侯,大得信任。

本文就是写他巧妙规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

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进谏的缘起。

作者先刻画邹忌的外貌,再写三问三答,最后引出与徐公的对比,从自信到自惭到自悟。

作者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进谏的内容。

本段为课文的中心。

邹忌见威王之后,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谏。

以事设喻,后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三、四自然段)写进谏的结果。

齐王纳谏,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的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后,齐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但应注意,“无可进者”“皆朝于齐”均与史实不符,是作者的有意夸张。

这篇文章通过齐人邹忌劝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只有虚心听取真实的意见,做到“纳谏除弊”,才能把事情办好。

邹忌劝谏的对象是齐威王,其目的是让齐威王听纳忠言,振兴齐国。

但是文章以很大的篇幅写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以及他从中所受到的启发,写他用自身的例子和体会去劝说威王,看来似与主题游离,实则邹忌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为喻,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两事的相似之处受到启发,明白其中的道理,然后才明确地指出“王之蔽甚矣”。

这样,齐威王顿时茅塞大开,立即下令采取有力措施,广泛地听取臣民的意见。

文章的思路就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翻译及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翻译及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翻译及赏析《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小编收集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题解】这篇写齐相邹忌,有自知之明,从而领悟到一个被偏爱者、敬畏者、有求者包围的人,可能因听不到真话而导致完全错误的判断。

他用切身的体会劝谏齐威王,终于使威王听从。

本文语言简洁,句法多变,如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三问三答,表达的内容完全一样,但由于句法上稍作变化,文章就显得活泼而不板滞了。

“讽”,指用委婉的语言来进行劝告。

【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1),形貌昳丽(2)。

朝服衣冠窥镜(3),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4),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

孰视之(5),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6):“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7),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8),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1)邹忌:《史记》作驺忌,齐人。

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

后又事宣王。

修:长。

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全文可以分三部分。

从开始到“欲有求于我也”是第一部分,写邹忌从妻、妾、客三人都谬赞自己比城北徐公还美这件事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一段的第一层,写邹忌之美。

先说明邹忌是个高大美丽的男子,再通过三问三答,从妻、妾、客三个人异口同声的回答中印证了邹忌的美丽,而且比齐国的美男子徐公更美。

然后在这一段的第二层,记叙邹忌和徐公实地比较的情况。

邹忌深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因此在比美中颇有自知之明,他怀疑妻、妾、客同声肯定他比徐公美是一种阿谀。

他要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通过“孰视”“窥镜”,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于是引起他的`深思。

夜深人静,独自思忖,最后悟出妻、妾、门客阿谀自己的原因:凡对自己有偏私,有所畏惧,或者有所企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不会指出自己的缺点。

这一段文字虽然不多,但用了铺陈和对比的手法,最后点明道理,是一则情节非常生动的故事。

从“于是入朝”到“王曰:‘善’”是第二部分,写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

(见《郑堂札记》卷四)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深刻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之不易。

在齐国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

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揭示了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并以此来讽喻齐威王纳谏去蔽。

为了使齐王能接受谏言,先述说自己的生活体验,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先给齐王一个清晰的印象,然后再以齐王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经历作比较,指出齐王受蒙蔽的严重。

这样现身说法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乃下令”到结束是第三部分,写齐威王听取邹忌的规劝下令求谏和群臣在一年中进谏的情况。

齐威王欣然接受了邹忌的劝告,下令奖励臣民向他进谏。

齐威王纳谏结果是提高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很多诸侯的尊敬。

在这一部分记述中,有几点值得注意:1.__没有写群臣受赏的情况,也没有写威王对待意见的情况。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笔记本课主要讲述了邹忌向齐王纳谏的故事,是一篇寓言故事。

一、故事梗概邹忌是齐国的大臣,因言辞挑战国君而远走他国。

后来,齐国出现了一位贤士名叫孟尝君,他在齐王面前纳谏,声名远播,因而齐王感到骄傲自满,认为自己拥有贤士。

邹忌闻讯后回到齐国,向齐王纳谏,告诉他孟尝君纳谏的所指皆是些小事,而自己挑战国君时是关乎国家大事,应该重视。

齐王听取邹忌的话后,反思自己,开始重视邹忌。

二、课文分析1. 寓言故事本篇文章以邹忌纳谏为主线,通过对比孟尝君与邹忌的纳谏,表达了亡国之患在于自己独善其身、视贤为眼中钉。

文章的结尾,“子建不以此时未免未雨绸缪”,更是一种道出患病时想到治疗,是防患于未然的智慧。

2. 修辞手法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丰富了文章的语言表达和含义。

比如:“山之卑者先入为高,谷之深者先为容”,是对人们眼高手低、不认识自己的警示,反映了当今社会普遍的问题;“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排比句,语言简练,内容深刻,把人们的缺陷和事物的不完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教育意义1. 启示学生追求卓越文章体现了邹忌一直追求卓越的态度。

他不甘心平庸,始终保持着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虽然一度被齐王驱逐出境,但他并没有放弃理念,最终回到齐国,向齐王纳谏。

齐王经过邹忌的时刻提醒,开始重视他的各种提议和主张,这说明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以执着与勇气面对任何困难,就能获得成功。

2. 提高教育人员的思想觉悟邹忌的纳谏给当今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带来很深的启示,应当带领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之奋斗,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培养终身学习意识。

还应关注大处着眼,力求在学生的知识、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实现均衡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做出贡献,并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践中发挥自己最大的智慧和潜力。

四、教学建议1. 学生可以思考并交流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历史和语文之间的联系,语文和生命科学之间的联系。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注释讲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注释讲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注释讲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
邹忌讽齐王曰:“王者不忌神,而忌在下;不忌天命,而忌人言:臣竊以
为是為大王之患也。

昔者楚昭王欲以淖齿之战伐齐,管仲谏而止之,昭王不听,病死于外;晋景公欲从重耳而立晋侯之后,中行文子谏而止之,景公不听,失
国于外。

故曰:‘王者不忌天命,而忌人言者,天之所崩也;不忌神,而忌在
下者,国之所崩也。

’”
注释讲解:
邹忌是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人物,他是公元前500年左右人。

他是齐国的辅臣,齐国的国君是齐桓公。

在此文中,邹忌向齐王纳谏,指出齐王不应该忌惮神的威力,而应该遵守
天命,听从谏言,否则就会引起国家的灾难。

文章中,邹忌以昔日的楚国昭王和晋国景公的故事进行论证。

楚昭王与齐国因为淖齿之战而发生战争,管仲劝阻昭王不要再打,但是昭
王不听,最终病死在外。

晋景公想让重耳成为晋国后继者,中行文子告诫景公不要这样做,但是景公不听,最终失去了国家。

通过这两个例子,邹忌告知齐王“王者不忌天命,而忌人言者,天之所崩也;不忌神,而忌在下者,国之所崩也。


战国时期是政治动荡的时期,各个国家之间进行着不断的战争,因此,邹忌的谏言对于齐王来说非常珍贵。

邹忌的讽刺纳谏深入人心,广泛被人们所认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解读一、关于课文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

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

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二、内容分析第1段,进谏的缘起。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修长,仪表堂堂。

“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

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

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

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

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

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2段,进谏的内容。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

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

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

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

“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3段,进谏的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开张圣听,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

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

“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

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需要指出的是,“无可进者”“皆朝于齐”均与史实不符,是作者的有意夸张。

三、写作特色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

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

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

’”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

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

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

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

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

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4.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丛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

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只要语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使得对方愉快的接受。

5. 全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

【设喻说理】设喻,又叫讽喻,这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扩大化的用法,是借叙述一个故事,通过暗示、类比,说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张的富有机智幽默情趣比较婉曲的语言表达方式。

它往往是一段话,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个故事透露出喻意,不用比喻词,喻意较含蓄,让读者去体会两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有时有“意在言外”之感。

讽喻的使用非常灵活,既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

无论是哪种形式,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

教学建议一、这篇课文情节曲折生动,语言上的障碍也不太大。

课前可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并让学生试做练习一,让学生初步弄懂课文大意。

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节省课堂讲授的时间。

二、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常用词较多,而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教学中,应着重对这些常用文言词语进行辨析。

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古今词义的不同。

知识点总结(见上文"古汉语现象")一、整体把握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标题中的“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全文共4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课文先介绍邹忌的身材、相貌,肯定他是一个美男子,作为他自美和被别人赞美的基础。

下面便分别向妻、妾、客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想通过第三者的鉴定,来验证自己“美”到什么程度。

而妻、妾、客的回答,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直到他亲眼见到徐公,才“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既然远不如徐公美,为什么人家却说自己比徐公美呢?显然有各自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事实的真相。

三人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

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妻子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

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

客人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邹忌经过冷静思考,悟出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讽谏的内容分为两层。

第一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

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

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精练含蓄,意味深长。

有关资料一、作者作品《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西汉时期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

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史书。

二、背景材料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

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

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

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

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三、相关人物邹忌,齐国人,善鼓琴,后封成侯。

齐王,指齐威王,姓田,名婴齐,又作因齐。

在位期间,改革政治,使齐国国力逐渐增强。

四、助读材料1.刘向论《战国策》之成书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

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

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辅,除复重,得三十三篇。

本字多误脱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如此字者多。

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

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刘向《战国策·序》2.《战国策》之评价《战国策》所载,大抵皆纵横捭阖谲狂相轻倾之说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