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
“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孟子离娄章句下》)……
“何为礼?”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先贤前辈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并且在当今这个时代还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我们。今天我就对于“礼”,给出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首先,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说不符合礼教能看合符礼教东西不能听,不符合礼教东西不能说,不符合礼教事不能做,是要人们从眼睛、耳朵、嘴巴、身体严格管束自己,由外规范薰陶自己。而孟子所说“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是说不合礼仪的礼,不合道义的义,品德高尚的君子是不肯做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时人们对礼的看重。而且《左传》中也有“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来说明礼乃国家重器。
其实在我看来,在现代社会“礼”是一种来自于中国五千年积淀的的传统,并且被深深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其实也就是一种为人做事的规矩吧,而且这种规矩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是为人们所认可的,是符合里的标准的并且不因时代的进步而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而事实上在当今社会确实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孔子学院截至2013年9月,全球已建立435所孔子学院和644个孔子课堂,共计1079所,分布在117个国家(地区),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而孔子学院在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必然会推动那些在现代社会应有其生命力的中国传统中的“礼”发扬光大。其实这些在中国社会已可见一般了:在小学我们有《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学有《中学生行为规范》,大学有《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些“规矩”其实就是以古时的孔子等等先贤有关教育学生的思想为蓝本的,这也是“礼”的一部分。而且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到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到大学的“思修”和“毛概”等等也可以看出来,诚如要想成为一个“君子”或者“大人”,我们需要“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和“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弗为。但是,这个“非礼”、“非义”的标准又如何来评判,按儒家来说这时候就需要“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而我们从小所受到的思想教育就是类似于古时的“三纲五常”,只有耳濡目染地受其影响,那么再会做出逾“礼”的行为。当然我们身边处处可见“礼”的气息,我也不必一一赘述。
现在,我们所应该注意的重点和难点应该在于如何在充斥着无以数计的“非礼”信息的大环境下洁身自好,做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变成“网虫”,“手机的奴隶”……所以我们就更加需要充实自己,增强自我的能力,进一步规避社会大环境中的众多“非礼”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