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布线工艺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要求

3.6 电器元件上接点一般只连接一根导线,必要时允许连 接二根,其工艺要求应符合以下要求,所有接点与导线连 接时应有防松措施,拧紧后应有2~5扣螺纹,所有的紧固 件(螺丝、垫圈、螺母)均应为镀锌件。导线中间不允许有接 头。
2 5牙
技术要求

3.7 电流回路的连接应通过端子连接,且端子应为试验型 接触良好的端子,同时电流回路应有可靠的接地,方式应 符合相关要求。所有端子间的连接应采用专用连接片连接。
准备相关图纸、规范书(领料单)及工艺文件 元件及各种规格导线和辅助材料 和规格 标识元器件的符号牌
领取所需的电器
熟悉图纸并核对元器件的位置 构思线束的走向及几个关键的 接线 整理线束
分支及交汇点的处理方法 质量自检和清理机柜
下线配线 报检
3、技术要求

3.1 严格依照二次图纸要求、按工艺文件要求、按 技术标准要求制做,接线要准确,途径要简捷,布 局合理、横平竖直、美观大方、牢固清晰。
图B
行线、接线工艺要求

7.14 二次回路的导线线束不准在导电部件和元器件本身上 固定和敷设(框架式断路器除外),也不许直接敷设在金属 铁板上,必须腾空3~5mm或导线包以塑料绝缘带,采用 支承样板铁条敷设线束时,样板铁条必须包以塑料绝缘带。



行线、接线工艺要求

715 在经过包扎的样板铁上敷设线束的包扎应按如下: a)先用塑料布一端插入线束中间加以抽紧。
应与柜体柜架构成一个良好、安全接地体系。装置 采用螺栓不能小于 6mm,且接地点上应平整、光 滑、无漆渍、无锈痕,连接的导线不能小于2.5m㎡ ( 建议采用不小于 4m ㎡ 裸铜软线 ) 的黄绿双色软线 。
技术要求

3.5 二次回路的线束不准在导电部件敷设,高压柜线束与导 电部位的净距离3kV不小于75mm,6kV不小于100mm, 10kV不小于125mm,35kV不小于300mm。导线线部裸 露部位之间及裸露部位与金属框架的电气间隙应不小于 4mm,爬电距离应不小于6mm
图c 图a
图b
技术要求

3.9 为了严肃二次图纸与实物的一致性,便于有关部 门验证及维护的方便 , 所有导线端头与元器件应有 明显正确的标志,即导线的标记套、元器件符号牌。 导线标记套的规格应与导线线径匹配 , 接线后的方 向应与图纸一致 , 元器件的符号牌粘贴位置应醒目、 正确、美观,便于观看与核对。

配线的准备工作

4.9 所有接入电器元件的导线端头均应套入号码管(标记 套),除电器元件本身连线外,号码管套入导线后的阅示方向 原则:站在产品正前方:水平方向从左到右的读入方向; 垂直方向从下到上的读入方向;若为屏后走线时,站在屏 后观看与屏前相同,号码管原则上应先套入回路号,然后 套入对标记套,导线两端头的标记套应与二次图相符,方 向一律按下图所示方向:

行线、接线工艺要求

7.13 线束最多不得超过24根,每层最多不得超过6根,如 实际需要较多根数时,尽可能采用行线槽方法,为保证线 束美观整齐,应在各层线间垫上硬质卡纸或硬质塑料薄片, 卡片宽度根据每层线列实际宽度确定,以不露线束两侧导 线为界,该位置应有扎线捆扎牢固,线束粗细可按实际导 线根数确定,一般为单层二根,双层四根至六根,三层九 根至十二根,四层二十至二十四根。见图B:
14-2
电器元件 电器元件
13 :1
13:1
13-2
13-1
13
13:1
13:1
14-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标记套
13:1
标记套
:1
13
:1 13 :1
5、 下线工艺要求

5.1 下线前应根据装置的结构形式,元器件的安装位置完整 地构思确定线束的走向,有几个分支及交汇点以及固定、 包扎的方式,然后按导线行走的途径大致量出导线的长度, 同时应考虑每一个接点接成弧形圈所需的长度 , 放 50 ~ 100mm的余量后剪下所需导线,两端再套上标记套(号码管)。

6、端子安装与固定

6.1 开关柜内端子应集中安装成排, 按端子的数量可排成单排或多排
端子,位置垂直从上到下,柜顶
从后到前,水平从左到右(正视); 接线应与二次图纸一致性。 6.2 端子排安装位置:高压柜应装于仪表室内,低压柜一 般型应装于门链侧垂直安装;抽出式低压柜进线、母联柜 应于铰链侧垂直安装,特殊情况(无法垂直安装)允许在 主开关上侧合适位水平安装,但应注意飞狐距离及导电部 位距离。
行线、接线工艺要求
7.5 用行线槽行线时行线槽应敷设在柜(箱)的两侧或底部,若 是元件布置排列明显和线束较多时也可在中间敷设,装于引 出线的下面,行线槽的安装部位一般以垂直和水平为主。 7.6 行线槽的安装应采用尼龙铆钉或其它绝缘件进行紧固, 行线槽出线口不允许有毛刺。
行线、接线工艺要求

7.7 当用缠绕管捆扎时,对固定的线束选用的缠绕管其内 径是线束的二分之一左右,活动的线束选用的缠绕管其内 径接近线束的外径。 7.8 缠绕在线束上的缠绕管其间距约为缠绕管本身的宽度。 7.9 对1.5m㎡及其以下的导线线束,应采用全长包扎,对 2.5m㎡及其以上的导线线束,可采用分段包扎,包扎时每 隔100~150mm左右均匀地扎一段,每段约5圈。
配线的准备工作

4.5然后用工具(工具的宽度为13mm)画线如图A所示,对于单 排贴吸盘的指示灯粘贴吸盘时距离应大于工具的宽度大约 20-22mm。 4.6、确定所画线平直后进行粘贴吸盘如图B

图A

B
配线的准备工作

4.7 根据导线规格选择号码套管,并按图纸及配线的先后 次序打印标记套(回路标号),标记套(回路标号)应清楚、牢 固、完整不脱色,编写元件符号牌要求字迹清晰端正,不 得涂改、不褪色。 4.8按图纸与规范书的要求领取并核对元器件型号规格和安 装位置。
图一
图二
图三
下线工艺要求

5.2 用于二次回路的导线一般采用单芯硬线(BV),在经常受 弯曲处如插头、过门线均采用多股塑料绝缘软线( BVR )。 5.3 抽屉式成套开关设备应采用铜质多股塑料绝缘软线 (BVR)。 5.4 过门线下线长度应能使门打开到极限位置而不受拉力 影响。


下线工艺要求

技术要求

3.3 二次回路的线束布 置一定要有规律,原则 上应以活动门铰链侧由 上而下,布置做到合理、 牢固、安全,分流的线 束应做到横平竖直、层 次分明、整齐美观,除 必要弯曲(如转换方向) 外,不能有弯斜、扭曲 的现象。捆扎方式要规 范、牢固可靠、均匀。
技术要求

3.4 所有的门应有可靠牢固的接地装置(接地柱),
图a
图b
4、配线的准备工作

4.1 领取图纸,技术规范资料(规范书),并将其消化和策 划。 4.2 按图纸领取元器件及各种规格导线和辅助材料。 4.3准备好必需的辅助材料如梅花螺丝刀,吸盘,压线钳, 钢板尺,BVR铜线,扎带,冷压端头,斜口等.

配线的准备工作

4.4 然后按照盘面布置图安装元器件如指示灯和转 换开关等,并且在各个元器件下粘贴标签(标签长 度为 15mm, 字体为 4:3) 标签应贴在同一条直线上如 图所示
技术要求

3.8 为了保证接点的安全可靠,所有导线(除单根导线需 做羊眼圈外)应有冷压接头(冷压线鼻),冷压接点选用的 规格与制作应符合其工艺要求。 a) 预绝缘端头与导线的冷压接后尺寸见图a。 b) 管形预绝缘端头与导线的冷压后尺寸见图b。

c) 裸端头与导线的冷压接后尺寸见图c。
d) 触针式端头与导线冷压接后的尺寸见图d。
二次布线知识
2015.12
引 言

本 PPT 是根据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为满 足生产加工日益增长要求,进一步规范生产 加工工艺。依照相关的标准和企业的具体情 况编制。仅在生产加工中参考,不是最终工 艺标准.
1、适用范围

本工艺适用于本公司各级电压等级变压器端 子箱和高低压成套设备二次回路配线。
2、配线工艺流程
行线、接线工艺要求

7.3 二次回路的导线线束敷设过程中需要弯曲转换方向时, 用手指进行弯曲后再直或横行走,不得使用夹咀或其它锋 利工具弯曲,以保证导线绝缘层不受损伤。当线束过大确 实需要借助工具弯曲时,应选用不带棱形钳齿的工具进行。
√√
断线钳
尖嘴钳
断线钳
平口钳
行线、接线工艺要求

7.4 线束分支处原则上应遵从小线束服从大线束的原则, 即一般情况不改变主线束的走线路径,小线束通过横或竖 折弯方式从大线束中分出,线束折弯处两边就近必须捆扎。 线束在行线过程不允许出现有斜拉现象,除过门线及部分 要跨越障碍的场合外一律采用或竖或横的两种行线方式。 且所有扎线处不得有凹凸不直或有歪斜现象。如下图:
技术要求

3.2 选用的二次导线应采用电压不低于 500V铜芯 塑料绝缘导线( BV 、 BVR )其截面要求电流回路 采用2.5m㎡ ,电压回路采用1.5m㎡ ,其颜色一般为 黑色,安全接地采用黄绿双色导线,截面不小于 2.5m㎡ ,电子器件小电流、低电平允许采用小于 1.5m㎡ ,但不得小于0.75m㎡ 。计量回路当电力 和设计部门有特殊要求时,电流回路为4m㎡ 、电 压回路为2.5m㎡、零线为2.5m㎡,且颜色分别为: A相黄色、B相绿色、C相红色,零线为蓝色配置。

端子安装与固定

6.3端子装配时,始末两端必须装以挡板,不同安装单元的 端子排也应在始末端安装挡板。端子排上逢 5 遇 10 应写明 其顺序号。

7、行线、接线工艺要求

7.1 行线方式有完全行线槽行线,行线槽与成束捆扎混合 行线及成束线捆扎行线等型式,推荐采用行线槽行线方式。
行线、接线工艺要求
5.5 插件及抽屉内凡采用软联接的插头座下线长度
应保证插头能有充分插拔余量如图。

5.6 装有电子元件的控制装置二次线应考虑到远离 一次回路,以防干扰。
下线工艺要求

5.7 用于二次回路的导线颜色及线径:设备内部敷设一般 用黑色,安全接地用黄绿双色线,接地线不得小于2.5m㎡, 计量回路除电力和设计部门有要求时 , 电流回路一律用 4m ㎡,且用黄(A相)、绿(B相)、红(C相)、淡兰(N) 色线,电压 回路一律用 2.5m ㎡ ,颜色同上。常规的电流回路用 2.5m ㎡导线, 控制保护回路为1.5m㎡,连接电子器件的小电流 低电平电路允许采用小于1.5m㎡的导线,但不得小于0.75m ㎡(推荐采用1m㎡如微机上)。 5.8 二次线的敷设应考虑到不得占用一次施工路径及供用 户引进引出电缆的空间位置,并注意留出适当的空位以保 证与裸母线之间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并要注意避开元件的喷 弧范围。
缠绕管
100~150mm

1.5mm2 以下的导线
2.5mm2 以上的导线
行线、接线工艺要求

7.11 捆扎带的抽紧程度以线束被捆线基本抽紧为准,不能 损伤导线的绝缘层,抽紧捆线后留2mm左右,多余的用斜 口钳剪去。 7.12 捆扎好的线束应逐段立即填入扁形线夹,拉直结束拧 紧线夹,边扎边固定直至全部结束,线夹夹持部的线束应 先用塑料胶带包扎妥善后方可填入线夹固扎线间距应尽量 统一,线夹固定后的线束应无晃动现象。

7.2 行线时自上而下地将线束理成塔形或多边形(线束太 大时也可理成圆形),然后分路,并将上下笔直的线路放在 外档(往往是主干线的最长线束放外层),将中途要折弯的线 路顺序放入内档,尽量避免线间和层间交叉,特别是顶层 必须理直,这样线束从始至终被整齐的顶层盖住易于美观, 接线头从线束下或中经背面绕过线束成弧形接入配件接线 桩,线头拉出的根部必须捆扎。如下图:
b)将导线整齐排列成多边形或塔形。
c)然后包扎2~ 5层,包扎后用捆扎带抽紧,且捆扎带尾朝 上,等全部完工后,齐根剪去带尾。
行线、接线工艺要求

7.16 不在样板铁上敷设线束的包扎,将导线理顺整齐排列 成近似于圆形的线束,用捆扎带包扎,线束中间的扎线处 要均匀,其横向扎线间距不得大于150mm,纵向间距不得 大于200mm,扎线处要求扎紧,用手滑动,不得松动。 7.17 线束在柜内敷设时线束与金属柜体之间应用绝缘线夹 进行固定。线夹间距水平方向不大于300mm,垂直方向不 大于 400mm ,离线束转角处 30mm 左右,必须配有绝缘 线夹将其固定。 7.18 对角钢结构的箱柜应采用支件在适当位置紧固,并安装 线夹,对需在安装板,面板上固定线束的,应在适当位置 设绝缘线夹进行紧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