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件呼吸ppt
合集下载
生理学呼吸系统 ppt课件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又称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 体交换过程)。
呼吸过程:
外呼吸 (肺通气和肺换气)
气体运输 内呼吸(组织换气)
肺内及组织中气体交换示意图
第一节 呼吸器官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呼吸体进出肺的通道
上呼吸道(鼻、咽、喉、气管) 下呼吸道(气管至各级分支支气管的整个通道)
呼吸形式
按呼吸运动的深度分: 平静呼吸:人体在安静时,平稳而自然的呼吸 。12-18次 /min.特点:吸气是主动过程,呼气是被动过程。 用力呼吸或深呼吸:呼吸运动加深、加快。用力吸气时,除 膈肌和肋间外肌加强收缩外,辅助吸气肌也参与收缩,使胸腔 容积和肺容积进一步扩大,吸入更多气体。 特点: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过程。
正压呼吸法
负压呼吸法
胸膜腔及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是由脏层胸 膜和壁层胸膜构成; 密闭的,里面只有 少量浆液,没有气 体。
胸膜腔内浆液的作用:
①减小两层胸膜之间的摩擦力; ②能使两层胸膜贴附在一起不易 分开。
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吸气末或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若以大气压为零:
呼吸过程中胸廓容积的变化
X-ray of chest in full expiration (left) and full inspiration (right). The dashed white line on the right is an outline of the lungs in full expiration. Note the difference in intrathoracic volume.
呼吸道功能
气流通道 加温、加湿吸入气体 清洁、保护呼吸道、排除异物
呼吸过程:
外呼吸 (肺通气和肺换气)
气体运输 内呼吸(组织换气)
肺内及组织中气体交换示意图
第一节 呼吸器官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呼吸体进出肺的通道
上呼吸道(鼻、咽、喉、气管) 下呼吸道(气管至各级分支支气管的整个通道)
呼吸形式
按呼吸运动的深度分: 平静呼吸:人体在安静时,平稳而自然的呼吸 。12-18次 /min.特点:吸气是主动过程,呼气是被动过程。 用力呼吸或深呼吸:呼吸运动加深、加快。用力吸气时,除 膈肌和肋间外肌加强收缩外,辅助吸气肌也参与收缩,使胸腔 容积和肺容积进一步扩大,吸入更多气体。 特点: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过程。
正压呼吸法
负压呼吸法
胸膜腔及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是由脏层胸 膜和壁层胸膜构成; 密闭的,里面只有 少量浆液,没有气 体。
胸膜腔内浆液的作用:
①减小两层胸膜之间的摩擦力; ②能使两层胸膜贴附在一起不易 分开。
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吸气末或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若以大气压为零:
呼吸过程中胸廓容积的变化
X-ray of chest in full expiration (left) and full inspiration (right). The dashed white line on the right is an outline of the lungs in full expiration. Note the difference in intrathoracic volume.
呼吸道功能
气流通道 加温、加湿吸入气体 清洁、保护呼吸道、排除异物
人的呼吸说课ppt课件
神经调节
01
02
03
呼吸中枢
位于延髓和桥脑,对呼吸 运动进行基本节律性调节 。
传入神经
将外周感受器的信息传入 呼吸中枢,如化学感受器 和机械感受器。
传出神经
将呼吸中枢的指令传出, 控制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 。
体液调节
化学感受器
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对动 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变化 敏感,通过反射性调节呼吸运动 。
定义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使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 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 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原因
呼吸道病变、肺组织病变、肺血管疾病、胸廓病变、神经中枢及其传导系统呼吸肌疾患等 均可引起呼吸衰竭。
分类
按照动脉血气分类可分为一型呼吸衰竭和二型呼吸衰竭。
室外防护
在雾霾、沙尘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应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减少吸 入有害颗粒对呼吸系统的损害。
06
实验操作与演示
实验目的和原理
探究人体呼吸系统的 结构和功能
掌握呼吸运动的调节 机制
了解呼吸过程中气体 交换的原理
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
准备实验器材:呼吸模拟器 、气体分析仪、计时器等
组装呼吸模拟器,并调整至 合适状态
呼吸系统的生理意义
维持生命活动
呼吸系统为机体提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维持细胞代谢和生命活动。
参与免疫防御
调节酸碱平衡
通过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维持体内酸碱平 衡。
呼吸道黏膜具有免疫防御功能,可阻挡病原 体进入体内。
02
01
促进语言交流
呼吸系统与发音器官协同作用,实现语言交 流功能。
生理学课件:呼吸
肺泡表面活性物質
由肺泡Ⅱ型細胞合成釋放。 DPPC 60%;SP 10% 作用:降低肺泡的表面張力
肺泡表面張力
• 阻礙肺泡擴張,增加吸氣的阻力,降低肺順應性; • 使相通的大小肺泡內壓不穩定; • 促進肺部組織液生成,使肺泡內液體積聚。
肺泡表面活性物質
作用:降低肺泡的表面張力 生理意義: ① 降低吸氣阻力 ② 有助於維持肺泡的穩定性 ③ 防止肺水腫發生
人工呼吸
基本原理:使肺 內與外界大氣壓 間產生壓力差。
人工呼吸
3.胸膜腔內壓
胸膜腔:位於肺和胸廓之間的潛在、密閉的 腔隙,其內僅少量漿液。
3.胸膜腔內壓
胸膜腔內壓 :胸膜腔內的壓力。 測定方法:
間接法:氣囊測定食管內 壓以間接反映胸內壓
直接法:
胸膜腔負壓的形成
胸內壓+肺回縮力=肺內壓 胸內壓=肺內壓-肺回縮力
組織 4.0 (30) 6.7 (50)
二、肺換氣
(一)肺換氣過程
結構基礎:呼吸膜
動力:氣體的分壓差
O2
靜脈血 動脈血
CO2
CO2和O2的擴散僅需0.3秒即達到平衡 血液流經肺毛細血管耗時0.7秒
D ∝ △P . S . A . T
(二)影響肺換氣的因√素MW d
1.呼吸膜的厚度 6層 0.6μm厚 肺纖維化、肺水腫 2.呼吸膜的面積70m2/40m2 肺實變、肺氣腫、肺不張
1.肺通氣量
TV × 呼吸頻率 6~9 L (基礎狀態下) 最大隨意通氣量 150 L (儲備力)
最大通氣量 - 每分通氣量
通氣貯量百分比 =
×100%
最大通氣量
正常:等於或﹥93%
2.無效腔和肺泡通氣量
每分鐘吸入肺泡的新鮮空氣量 =(TV-無效腔氣量)×呼吸頻率
人体解剖生理学-呼吸系统 ppt课件
(2)中枢化学感受器
生理刺激:脑脊液和局部细胞 外液中的[H+];
PPT课件
22
表: PCO2、PH、PO2 对呼吸的调节
调节因素
调节作用
作用途径
PCO2
是呼吸的生理性刺激因素
P超C过O2一适定度限升度高,,抑加制强呼呼吸吸, 起麻醉效应.
中枢化学感受器(+) (为主)
外周化学感受器(+)
PH
呼吸
(RespiraBiblioteka ion)PPT课件1
概述
1.概念: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意义: 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和功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
3.呼吸过程:
肺
血液循环
组织细胞
O2 CO2
细胞内 氧化代谢
肺通气
肺换气 ②气体运输 组织换气 (组织呼吸)
①外呼吸
③内呼吸
呼吸过程的PPT课三件 个环节
[H+]增加时,呼吸加强。 外周化学感受器(为主)
(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PO2
轻度低O2时,呼吸加强。
外周化学感受器(+)
严重低O2时,呼吸抑制 甚至停止。
外周化学感受器(+) 直接抑制呼吸中枢(为主)
PPT课件
23
吸气开始 吸气停止
呼气开始 呼气停止
PPT课件
11
3.胸膜腔内压
(intralpueral pressure)
(1)形成
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大气压-肺回缩力 = -肺回缩力
•呼气末:-3— -5 mmHg •吸气末:-5— -10 mmHg
PPT课件
12
(2)胸内负压生理意义
人体生理学--呼吸生理 ppt课件
• 2)气体交换涉及多个环节:肺容量、肺通气、 气体分布、肺血流量、通气/血流比值、弥散、 呼吸动力学和呼吸运动调节。
ppt课件
9
肺泡
(一)呼吸膜的结 构: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液体层 •肺泡上皮 •间质层 •基膜层 •毛细血管内皮
ppt课件
10
What is DIFFUSION?
start
intermediate
Therefore: Increasing blood flow (PERFUSION),
such as in exercise will increase movement of O2 (into)
and CO2 (out of) the systemppt课件
16
二、呼吸运动产生、力学机制 及生理意义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呼吸系统解剖
ppt课件
5
ppt课件
6
ppt课件
7
ppt课件
8
肺功能的内涵
• 非呼吸功能:生化代谢功能
• 呼吸功能:气体交换功能
• 1)气体交换包括四步骤,由心肺两系统完成: ①通气与气体分布;②气体转换;③肺血流量; ④血液中O2与CO2运输
is limited by DIFFUSION or limited by PERFUSION
ppt课件
15
p.238
CONCLUSION: As long as there is no abnormal thickening
movement of O2 and CO2 are not limited by DIFFUSION
Diffusion PATH LENGTH is very , small <1 µm
ppt课件
9
肺泡
(一)呼吸膜的结 构: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液体层 •肺泡上皮 •间质层 •基膜层 •毛细血管内皮
ppt课件
10
What is DIFFUSION?
start
intermediate
Therefore: Increasing blood flow (PERFUSION),
such as in exercise will increase movement of O2 (into)
and CO2 (out of) the systemppt课件
16
二、呼吸运动产生、力学机制 及生理意义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呼吸系统解剖
ppt课件
5
ppt课件
6
ppt课件
7
ppt课件
8
肺功能的内涵
• 非呼吸功能:生化代谢功能
• 呼吸功能:气体交换功能
• 1)气体交换包括四步骤,由心肺两系统完成: ①通气与气体分布;②气体转换;③肺血流量; ④血液中O2与CO2运输
is limited by DIFFUSION or limited by PERFUSION
ppt课件
15
p.238
CONCLUSION: As long as there is no abnormal thickening
movement of O2 and CO2 are not limited by DIFFUSION
Diffusion PATH LENGTH is very , small <1 µm
呼吸系统生理学ppt完整版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
病理生理改变
严重气体交换障碍,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发绀、精神神经症状等。
诊断
动脉血气分析是诊断呼吸衰竭的金标准。
治疗
氧疗、机械通气、病因治疗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呼吸膜的通透性
呼吸膜是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屏障。其 通透性受膜的厚度、面积和气体扩散系数等因素影 响。
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
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较氧气复杂,涉及物 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方式。因此,影响二氧化碳 运输的因素也较多,如血浆pH值、红细胞内碳酸酐 酶活性等。
血红蛋白的含量与质量
血红蛋白是氧气在血液中运输的载体,其含量和质 量直接影响氧气的运输效率。
血液pH值
血液pH值的变化会影响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能力。 当血液pH值降低时,血红蛋白对氧气的亲和力降低, 有利于氧气从血红蛋白中释放出来供给组织细胞利 用。
05
呼吸运动的调节与控制
呼吸中枢及其作用机制
呼吸中枢的定位
位于延髓和脑桥,是控制呼吸运 动的基本中枢。
呼吸中枢的作用
通过接收、整合和处理来自外周和 中枢的化学、神经信号,产生和调 节呼吸运动。
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呼吸肌和呼吸道平滑肌的支配作用不同,可影响呼吸运动的强度和速度。例如, 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则可引起呼吸减慢变浅。
06
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其生理 改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病理生理改变
持续气流受限,肺通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 和二氧化碳潴留。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以减少肺泡内液体渗出,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生理学课件呼吸pptPPT完美版
14
04
呼吸运动的异常与疾病
2024/1/27
15
呼吸困难的原因与分类
气道阻塞
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肺部疾病
如肺炎、肺栓塞、肺水肿等。
2024/1/27
16
呼吸困难的原因与分类
胸廓疾病
如胸廓畸形、胸腔积液等。
神经肌肉疾病
如重症肌无力、脊髓灰质炎等。
循环系统疾病
如心力衰竭、心包炎等。
2024/1/27
气体交换障碍的原因
气体交换障碍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肺部疾病(如肺炎、 肺纤维化等)、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心包炎等)、贫 血、休克等。
气体交换障碍的疾病表现
气体交换障碍可能导致一系列疾病表现,如呼吸困难、呼吸 急促、发绀、咳嗽、咳痰等。长期的气体交换障碍还可能导 致慢性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引发肺动脉高压、肺心病 等严重并发症。
8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影响
2024/1/27
血液中的O2和CO2浓度
01
当血液中O2浓度降低或CO2浓度升高时,会刺激外周化学感受
器,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脑脊液中的H+浓度
02
脑脊液中H+浓度的升高会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加深
加快。
其他化学物质
03
如麻醉药物、一氧化氮等也可以通过影响化学感受器或呼吸中
气体交换的过程
气体交换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两个过程。外呼吸是指氧气进入肺泡和二氧化碳 从肺泡排出的过程,内呼吸是指氧气从血液进入组织和二氧化碳从组织进入血 液的过程。
202输方式
氧气的运输方式
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物理溶解,即氧气以分子形式溶解于血浆中;二是化学结合,即氧气 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04
呼吸运动的异常与疾病
2024/1/27
15
呼吸困难的原因与分类
气道阻塞
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肺部疾病
如肺炎、肺栓塞、肺水肿等。
2024/1/27
16
呼吸困难的原因与分类
胸廓疾病
如胸廓畸形、胸腔积液等。
神经肌肉疾病
如重症肌无力、脊髓灰质炎等。
循环系统疾病
如心力衰竭、心包炎等。
2024/1/27
气体交换障碍的原因
气体交换障碍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肺部疾病(如肺炎、 肺纤维化等)、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心包炎等)、贫 血、休克等。
气体交换障碍的疾病表现
气体交换障碍可能导致一系列疾病表现,如呼吸困难、呼吸 急促、发绀、咳嗽、咳痰等。长期的气体交换障碍还可能导 致慢性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引发肺动脉高压、肺心病 等严重并发症。
8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影响
2024/1/27
血液中的O2和CO2浓度
01
当血液中O2浓度降低或CO2浓度升高时,会刺激外周化学感受
器,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脑脊液中的H+浓度
02
脑脊液中H+浓度的升高会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加深
加快。
其他化学物质
03
如麻醉药物、一氧化氮等也可以通过影响化学感受器或呼吸中
气体交换的过程
气体交换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两个过程。外呼吸是指氧气进入肺泡和二氧化碳 从肺泡排出的过程,内呼吸是指氧气从血液进入组织和二氧化碳从组织进入血 液的过程。
202输方式
氧气的运输方式
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物理溶解,即氧气以分子形式溶解于血浆中;二是化学结合,即氧气 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生理学课件呼吸ppt
急性起病,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和呼 吸衰竭。
诊断依据
治疗原则
症状、体征、血气分析、影像学检查及病原 学检查。
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氧合,纠正缺氧,保 护器官功能。
05
实验方法与技术应用
动物实验模型建立和评价方法
常用的动物模型
小鼠、大鼠、豚鼠、兔等
模型建立方法
基因敲除、药物诱导、机械通气等
评价方法
效应器作用
呼吸肌是呼吸运动的主要效应器, 其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的扩大和缩 小,从而实现肺通气。
化学感受器对呼吸运动影响
外周化学感受器
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对低氧 血症和酸中毒敏感,通过刺激呼吸 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中枢化学感受器
位于延髓外侧部浅表部位,对脑脊 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浓度变 化敏感,参与呼吸运动的调节。
生存率、病理学检查、肺功能检测等
人体肺功能检测指标解读
肺活量
反映肺的最大通气能力
一秒率
反映气道阻塞程度
肺泡通气量
反映有效气体交换量
血气分析
反映机体氧合和酸碱平衡状态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呼吸生理研究中应用
蛋白质组学技术
系统研究蛋白质表达和功 能
细胞生物学技术
观察细胞结构和功能变化
基因芯片技术
高通量检测基因表达谱变 化
病理生理机制
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 流受限。
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 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
诊断依据
症状、体征、肺功能检查及过敏原检测。
治疗原则
控制症状,防止病情恶化,保持肺功能正 常。
肺部感染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人体解剖生理学完整课件----呼吸
呼吸过程:平静呼吸
(1)吸气运动(主动过程)
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 → 膈顶下降、
肋骨和胸骨上举、肋骨下缘外翻→胸腔上
下径、前后径、左右径↑→ 胸腔容量↑ →
肺被动扩张→肺容积↑→肺内压↓<大气压
→外界气体进入肺泡(主动吸气)
呼吸过程:平静呼吸
(2)呼气运动(被动过程)
膈肌、肋间外肌舒张→膈顶上升、肋
3.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升高 降低 右移 2,3-DPG浓度 →Hb对O2亲和力 →氧解离曲线 降低 增加 左移
机制: ②2,3-DPG可提高H+ 浓度,通过波尔效应影响
Hb对O2的亲和力。
①2,3-DPG与Hbβ链形成盐键,促使Hb变成T型;
4.Hb的自身性质的影响
① Hb的Fe2+氧化成Fe3+,即失去运O2 能力; ② 胎儿Hb对O2的亲和力大,有助于 胎儿血液流经胎盘时从母体摄取O2; ③ 异常的Hb运O2功能降低; ④ CO的影响:妨碍Hb与O2的结合, 同时妨碍对O2的解离。
15.2 50.0
15.31 52.91
二、O2的运输
形式:物理溶解(1.5%) 化学结合(98.5%) T型:
紧密型
去氧Hb
R型:
疏松型
氧合Hb
Hb与O2结合的特征:
① 反应快、可逆、不需酶催化,主要受 PO2影响 ② 属氧合反应 ③ 血红素Fe 2+与珠蛋白组氨酸结合后, 作用点才起作用 ④ 1分子Hb可结合4分子O2 ⑤ 氧离曲线呈S形
通 气 贮 量= 百分比
×100%
最大通气量
正常值等于或大于93%,反映通气的贮备能力。
(二) 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滑肌 (故哮喘病人夜间发作较多)
交感N→NE+β2受体→舒张→气道阻力↓
(拟交感药物治疗哮喘)
注:体液因素(组织胺、5-HT、缓激肽等)→强烈收缩 呼吸肌:与肺通气的动力有关 胸膜腔:其负压与肺扩张有关
三、肺通气原理 (一)肺通气的动力
呼吸肌
收缩
舒张
胸廓
扩张
缩小
肺脏
扩张
缩小
原动力:呼吸运动是 肺内压<大气压 肺内压>大气压 肺通气的原动力。
(3)过程:
①平静呼吸:
膈肌收缩使膈顶下移, 增大胸廓的上下径
肋间外肌收缩使肋骨上提, 扩大胸廓前后、左右径
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肋骨和膈肌弹性回位,
缩小胸廓 上下、前后、左右径
胸廓容积扩大, 肺在胸膜腔负压作用下被动扩张
(因肺无主动扩缩的组织结构)
胸廓容积缩小, 肺被动缩小
肺内压<大气压, 气体经呼吸道入肺
第五章 呼 吸
概
述
第一节 肺 通 气
第二节 气 体 交 换
第三节 气 体 运 输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概述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全过程:
第一节 肺 通 气
一、肺通气概念
二、肺通气结构血管网 Nhomakorabea呼 粘液腺 加湿、加温、过滤、清洁
吸 纤毛
道
迷走N→ACh+M受体→收缩→气道阻力↑
②用力呼吸时负 压变动更大;
③有时可为正压 (如紧闭声门用力呼 吸)。
(4)成因: 前提条件:
①有少量浆液的密闭腔; ②肺和胸廓是弹性组织; ③胸廓自然容积>肺容积; ④壁层胸膜紧贴于胸廓内壁, 大气压对其影响极小。
形成因素:
肺内压
肺回缩力
(大 气 压) (肺弹性组织回缩力和肺泡表面张力)
迫使脏层胸膜外移使肺扩张 迫使脏层胸膜回位 两种方向相反作用力的代数和 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胸内压=0-肺回缩力
如:故意闭住声门而作剧烈呼吸运动。
3.胸内压
(1)概念: 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2)测定方法:
间接法:气囊测定食管内压以间接反映胸内压 直接法:
(3)压力:
平静吸气时:胸内压 < 大气压=0.7~1.3kPa 呼气时:胸内压 < 大气压=0.4~0.7kPa
特点:
①平静呼吸时胸 内压始终为负压;
弹 胸廓弹性阻力:与胸廓所处的位置有关
性
阻 肺力 通
肺弹性阻力
肺泡表面张力:2/3 肺弹性回缩力: 1/3
气
阻 非 气道阻力:与气体流动形式+气道半径有关
力弹
性 粘滞阻力
阻
常态下可忽略不计
力 惯性阻力
1.弹性阻力:
(1)肺的弹性阻力
①度量法:=顺应性 =(1/弹性阻力) 顺应性: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
顺应性大= 易扩张 =弹性阻力小 顺应性小=不易扩张=弹性阻力大
肺容积变化(△V)
肺顺应性(CL)= ─────── 跨肺压变化(△P)
=
0.2L/cmH2O
‖
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之差
因肺顺应性还受肺总量的影响,所以应测单位肺容量下的 顺应性,即比顺应性。
比顺应性=测—得——的——肺—顺——应——性—(——L—/—c—m—H——2O— ) 肺总量(L)
根据Laplace定律: P(N/cm)=—2—Tr—((N—c—m/—c)—m—)
肺泡内压力(P): 与表面张力(T)成正比,
与肺泡半径(r)成反比。
∴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a.肺泡回缩→肺通气(吸气)阻力 b.肺泡内压不稳定→肺泡破裂或萎缩 c.促肺泡内液生成→产生肺水肿
Ⅱ.表面活性物质:
来源:肺泡Ⅱ型细胞分泌, 单分子层分布于肺泡液-气 界面上,其密度随肺泡的 张缩而改变。
结论: 胸膜腔内负压是脏层胸膜受到两个相反作用力相互
抵消的代数和,经脏层胸膜间接反映在胸膜腔的压力。
(5)生理意义:
纽带作用; 维持肺处于扩张状态; 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二)肺通气的阻力
呼吸运动产生的动力,在克服肺通气所遇到的阻 力后,方能实现肺通气。阻力增高是临床肺通气障碍 的常见原因。
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 ( DPL或DPPC )。
作用: a.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 降低吸气阻力;
b. 减 少 肺 泡 内 液 的 生 成 →防肺水肿的发生;
c.维持肺泡内压的稳定性→防肺泡破裂或萎缩;
临床:
吸气
(呼气)
●成人肺炎、肺血栓 等→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表面积↑
(↓)
肺不张。
DPL分散
(密集)
直接动力:肺内压与 外界大气压间的压力
吸气
呼气
差。
1.呼吸运动 (1)型式:
按呼吸深度分: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按动作部位分: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混合式呼吸。
混合呼吸:正常成人。 腹式呼吸:婴儿、胸膜炎、胸腔积液。 胸式呼吸:严重腹水、腹腔有巨大肿块、
妊娠、肥胖。
(2)频率:
成人:12~18次/分 婴儿:60~70次/分
●6~7个月胎儿才开 始 分 泌 表 面 活 性 物 质 ,降表面张力的作用↓ (↑)
故早产儿可因缺乏表 面活性物质而发生肺
肺泡表面张力↑ (↓)
不张和新生儿肺透明 膜病→呼吸窘迫综合
肺泡回缩
(扩张)
征。
防肺泡破裂 (萎陷)
(2)胸廓的弹性阻力
(4)特点:
①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②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③平静呼吸时,肋间外肌所起的作用<膈肌。
2.肺内压:
肺内压是指肺内气道和肺泡内气体的压力。 平静吸气初:肺内压 < 大气压=0.3~0.4kPa→气入肺 平静吸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气流停 平静呼气初:肺内压 > 大气压=0.3~0.4kPa→气出肺 平静呼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气流停 用力呼吸时:肺内压的升降变化有所增加。
肺内压>大气压, 气体经呼吸道出肺
吸气
呼气
②用力呼吸:
用力吸气时,辅助吸气肌也参加,胸廓容积进一 步扩大。
用力呼气时,除吸气肌舒张外,呼气肌也参加 (肋间内肌+腹壁肌收缩),胸廓容积进一步缩小。
③人工呼吸:
基本原理:使肺内与外界大气压间产生压力差 方法:负压吸气式(压胸法) 正压吸气式( 口对口呼吸法,呼吸机)
②来源: 肺的弹性阻力
肺弹性组织回缩力:1/3 肺泡表面张力:2/3
Ⅰ.肺泡表面张力
离体肺在充气和充水时(扩 张肺至相同容积),可见充气所 需的压力>充水。
说明肺泡内液-气界面(表 面张力)是否存在,与肺的弹性
阻力有着密切关系。
肺泡内的液-气界面,因界面层的液体分子受 力不均匀,表现的内聚力(表面张力)方向是 向中心的→使肺泡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