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的环境法调整对象刍议
环境法的调整对象

系的主体 , 环境 法的调整对象不能从传统 的社会关系扩展到理论 中的非社会关 系进 行论述 , 因此得 出结论 : 环境 法不
能调 整 人 与 环境 的 关 系 。 关 键 词 人 类 中心 主义 调整对象 主体 客 体
中图分类号: D 9 1 2 . 6
文献标识码 : A
须在 自由 意志 的前 提 下 具 有 权利 能力 和 行 为 能 力 ,即必 须 能
一
明确而具体地主张 自己的权利 、 能严格地履行义务 , 并且 能在
违 反 法律 时承 担 不 利 的 法 律 责任 。 意志 自由是成为法律主体的必要条件 。自由意志和理性 是 人 类所 独 有 的 , 环 境 是 一 个 抽 象 的整 体 , 但 环 境 要 素 并 不具 备 自 由意 志 。 它们 既不 可 能 主 张 、 享有 、 行使 这 些 所 谓 的 “ 权 利” , 也不 可能履行义务或为其行为所产生 的不利后果承担 责 任 。因 此 环境 不 能成 为 法 律 关 系 的主 体 ,它 只 是 权 利 义务 所 指向的客体。 有 些 学者 主 张 设 置 环 境 “ 代理人” 制 度 以帮 助 其 行使 权 利、 履 行义 务 , 由此 赋 予环 境 法 律 主 体 资 格便 没 有 障 碍 , 这 种 观 点 也 是 错 误 的 。因为 民法 上 的 代 理制 度 是 在 人 类 意 志 自由 的社 会 关 系 的 基础 上建 立 的 :法 定代 理和 指 定 代 理 是 基 于 血 缘亲族关系和其他 人类社会关系;委托代理需要被代理人按 照 自己的 自由意志进行委托授权 ,如果代理人违背 了被代理 人 的意 志 ,被 代 理 还 可 以更 换代 理人 。而 没 有 意 志 的 环境 要 素 或 者 虽 有 一 定意 识 却 无 法 自由表 达 的 环 境要 素 都 不 可 能 适 用 人 类 法 律体 系 中 的 “ 代理制度” 。 因次 , 以代 理 制 度 主 张赋 予 环 境 主 体 资 格 的 主张 也 是 不 能 成 立 的 。 3 环境法 的调整对象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社 会关系 有 些 关 于 环境 法 能 否 调 整 人 与环 境 的 关 系 的讨 论 是 源 于 对“ 调解” 这个概念 的不 同理解 。笔者认为 , “ 调整 ” 这个概念 有 广 义 和 狭 义两 种 解 释 : 广 义 的调 整 , 仅 指 在一 定 范 畴 内起 作 用, 不具备特定的法律 内涵; 狭义 的调整, 即“ 调整对象” , 是指 某 种 法 律 关 系 或 社会 关 系 。在 环 境法 上 , 人 类 是 主体 , 环 境 是 客体 ,而法律关系是指主体与主体之 间的关系 。如果仅从广 义角度理解, 认 为环 境 法 可 以协 调 人 与 自然 的 关 系 , 当然 无 可 非议 ; 但 如 果 从 狭义 的角 度 理 解 , 认 为 环 境 法可 以调 整 人 与 环 境 的关系即是把环境作 为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 ,那么这种 观 点是 不 可 接 受 的 。 有 些 学 者 认 为 ,法 律 的调 整 对 象 只 能是 社 会 关 系 的 传 统 观 点可 以被 突 破 , 法 的 调整 对 象 也 可 以 是 非社 会 关 系 , 并 且 认 为 基 于 环 境 法 自身 的特 点 ,调 整 人 与环 境 的非 社 会 关 系 应 当 成 为 其 主 要 的 调 整 对 象 。笔 者 认 为 环 境法 的调 整 对 象 只 能 是 人 与 人 之 间 的社 会 关 系 。 人 与 人 之 间 存 在 着 环 境 社 会 关 系 , 即人 与人 之 间 关于 环境 的关 系 , 意指 人 与人 之 间在 开 发 、 利用 、 保 护 和 改 善 环 境 的 活动 中所 产 生 的 社会 关 系 。只有 这 种 关 系 才 可 以被 纳 入 环 境 法调 整 的视 野 ,因 为 人对 于 环 境 的 责 任 实 质 上 人 是 对 其 他 环 境利 用人 的责 任 ,这 也 是 由环 境 法 的 性 质 所 决定 的 。 综上所述, 在“ 人 类 中心 主 义 ” 的 知 识 背景 之 下 , 环 境 是 环 境 法 律 关 系 的客 体 ,环 境 法 的调 整 对 象 只 能是 人 与 人 之 的 环 境 社会 关 系 。因 此 ,环 境法 不 能 调 整 人 与 环境 的关 系 。但 为 了人 类 的可 持 续 发展 和 长 远 利 益 , 人 类应 当保 护 环 境 , 这 也 是 环 境 法 的 目的和 功 能 之 一 。
基于信息论的熵值法的算法改进——以陕西省环境规制强度评价为例

基于信息论的熵值法的算法改进——以陕西省环境规制强度评价为例王卓;高丛【摘要】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theory,the principle of entropy method,namely,the basis ofempowerment,isexpounded and verified. It is proved that the index weight is actually the proportion of the in-formation conveyed by the index in all indices,based on which,the traditional algorithm is improved. Then five indices are selected to assess th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ensity of Shannxi province from 2005 to 2013 by the improved entropy method. Finally it is explained that the limitation of entropy method is related to the size of the weight,but is not directly linked to its own importance.%基于信息论的视角对熵值法的原理——赋权依据进行了论证,证明了指标的权重实际上是指标所传递的信息量占所有指标所传递的总信息量的比例,并基于此对传统算法进行了改进,由此选取了 5 个指标以改进的熵值法对陕西省 2005—2013 年环境规制强度进行了评价,最后说明了熵值法的局限性与权重的大小有关,并非与其自身的重要性直接相关.【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25)001【总页数】5页(P22-26)【关键词】熵值法;算法改进;环境规制;差异性系数【作者】王卓;高丛【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0065;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4在决策评价的过程中确定指标权重,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1]9,熵值法则属于客观赋权法的一种。
中国环境执法的“负熵化”

Ke o d :poii ee to y;n g t e n r p yw r s stv n r p e a i to y;e v r n na w n o c me t r e ve n io me t l a e f re n ;g enGDP l
自进入 2 0世 纪 8 O年代 以来 , 中国环 境 立法 真正走 上 了 “ 车 道 ” 环 境 法几 乎 年 年 有 法 律 , 快 , 但结果 却是就 在环 境 法迅 速发 展 之时 , 国的环 中
第2卷 9
第 1期
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报(会 学 学 社 科 版)
c . S c i c dt n aS e i J Xi n Un v fAr h & Te h ( o i1 c n eE io ) . i.o c . a
VoI29 No.1 I M a. 2 0 r 01
境 问题却 日益严 重 起来 , 使 中 国的环 境 法律 显 这
得十分 “ 无能 ”1_ 。事实 上 , [2。 J 中国环 境法 律 确实 存在着一 些 问题 使 得 中 国 的环 境 问题 得 不 到 根 本 的解决 , 如环 境 立 法 权 威 上 的 瑕疵 ( 例 即法 律 没有保持 一定 的稳 定性 , 于频 繁地 变 更 ) 环 境 过 、
CH E N Sis , — i YA N G H an z e g g— h n ( n Unv fAr h & Te h Xi i.o c . a c .,Xi n 7 0 5 , hn 1 0 5 C ia) a
Ab t a t sr c :W ih a nc e s n o c r b te io m e a s u s t n i r a i g c n e n a ou nv r n nt lis e ,Chi a h spu t nv r nme t l a n a tise io n a w l
基于熵增原理的环境管理与控制

基于熵增原理的环境管理与控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而环境管理与控制是现代社会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要求我们从根本上改善环境。
在这场改善环境的战役中,熵增原理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理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管理和控制环境。
一、熵增原理的基本概念熵增原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表述之一,它描述了在某个系统的内部过程中,所包含的能量越来越难以使用的过程。
换言之,熵增原理是从能量的角度考虑的系统混乱程度,是一个封闭系统不可逆的趋势和统计属性,它的表达式为ΔS≥0。
其中,ΔS 指的是当系统经过一次过程后,系统熵的变化量。
二、环境管理和控制中熵增原理的应用环境管理和控制中熵增原理本质上是应用熵增原理来控制和管理环境的熵或混乱度。
这一理论方法主要用于维护和改善大气、水体、土壤等生态系统的状态。
具体而言,环境管理和控制以控制环境中无用、混乱和有害的部分为重点,以有用、简约和有价值的部分为目标,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经济发展。
1. 环境清洁工程的实现熵增原理告诉我们,任何封闭系统都要遵循的基本法则是:物质和能量不断转化,并不断地趋向于最大的混乱度,而这个混乱度的增长被称为熵增。
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即通过管理和控制废水、废气、废液等物质的排放,尽可能地减少其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从而实现环境清洁工程。
例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有些废水会负荷到水环境中,如果这些废水直接排放,就会造成水体污染。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还需要进行处理,将这些废水清洁得再利用。
这种处理方法的核心是在处理过程中,将废水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热量等有用的物质,减少废水产生的混乱度和熵增,同时有效地保护水体生态环境。
2. 环境监测和管理的实现熵增原理还可以应用于环境监测和管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关注的不是系统内和系统外的熵,而是关注系统的状态和信号处理。
即我们要通过监测和记录环境中各种指标的变化,从而控制大气、水体、土壤等生态系统的状态。
《2024年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基础设施环境效益评价——以我国四大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为例》范文

《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基础设施环境效益评价——以我国四大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城市基础设施的环境效益,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以我国四大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为例,基于熵值法对城市基础设施环境效益进行评价,以期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熵值法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环境效益评价。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能够根据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计算出各指标的熵权,从而对城市基础设施环境效益进行评价。
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城市的统计年鉴、环保局和规划局等官方公布的数据。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本文从城市基础设施的多个方面构建了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交通设施、市政设施、环保设施等。
具体指标包括道路长度、公园绿地面积、污水处理率、空气质量指数等。
这些指标能够全面反映城市基础设施的环境效益。
四、实证分析以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为例,利用熵值法对各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效益进行评价。
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次,计算各指标的熵值和熵权;最后,根据熵权加权求和,得出各城市基础设施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得分。
五、结果与讨论根据熵值法评价结果,各城市在基础设施环境效益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其中,上海的综合得分最高,表明其城市基础设施环境效益相对较好;而北京、天津和重庆在各自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然而,各城市在交通设施、市政设施和环保设施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和改进。
在具体指标方面,各城市在道路长度、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标上表现较好,但在污水处理率、空气质量指数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例如,北京作为我国首都,虽然道路长度和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标表现较好,但在空气质量方面仍需加大治理力度。
此外,各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注重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
熵增加原理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熵增加原理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探讨了熵增加原理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生态系统中的熵增加原理,讨论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对熵增加的影响,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自我调节机制、稳态与灵敏度等方面。
结合这些内容,突出了熵增加原理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其对生态环境的启示。
总结了熵增加原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强调了其在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环境灵敏度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熵增加原理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自然规律,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生态环境、熵增加原理、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自我调节、稳态、灵敏度、生态系统、保护、启示1. 引言1.1 熵增加原理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熵增加原理是热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指出在任何系统中,系统的混乱程度是不断增加的。
在生态环境中,熵增加原理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元素之间的互动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而熵增加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复杂性。
通过熵增加原理,我们可以看到生态系统中不可逆的趋势,即系统的无序状态不断增加。
这说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不断扩大的,而这正是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关键。
熵增加原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从高能量级别向低能量级别转移,同时产生熵的增加;物质在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和非生物过程不断循环利用,但也会产生熵的增加。
这种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熵增加原理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生态系统,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2. 正文2.1 生态系统中的熵增加原理生态系统中的熵增加原理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流动过程中,系统的混乱度和无序度不断增加的规律。
这一原理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不可逆性和自然规律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熵增加原理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熵增加原理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摘要】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系统,熵增加原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与熵增加原理密不可分,物种多样性也受其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熵增加影响巨大,加剧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
熵增加原理也可以指导生态系统恢复的途径,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
信息熵与熵增加原理的关系也值得关注。
熵增加原理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未来我们需要更注重该原理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减少生态系统中的熵增加现象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保护生态环境,从熵增加原理出发,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熵增加原理、生态环境、能量流动、物种多样性、人类活动、生态系统恢复、信息熵、重要性、发展方向、减少现象。
1. 引言1.1 熵增加原理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熵增加原理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是一种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论,它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熵的增加趋势以及相关的生态学过程。
熵增加原理认为,任何封闭系统在自发过程中,都会趋向于无序状态,即熵的增加。
在生态系统中,这一原理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
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在能量和物质的输入输出过程中,熵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遵循熵增加原理,能量的不断转化和物质的分解与重组导致了系统内部的熵增加。
这一过程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循环功能至关重要。
物种多样性与熵增加原理密切相关,生物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系统的熵增加速度,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熵增加影响却是相反的,过度的开发和污染导致了生态系统中熵的快速增加,破坏了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熵增加原理在生态系统恢复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调控系统内部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促进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熵进行管理和优化,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耗和资源浪费,从而实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与熵增加原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与熵增加原理密不可分。
基于熵值法的生态社会评价

基于熵值法的生态社会评价
生态社会评价是指对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社区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等方面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它主要是为了评估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及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难点。
在生态社会评价中,熵值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之一。
熵值法是一种基于信息熵理论的评价方法,它通过计算各指标之间的熵值,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而对所评价的对象进行综合评价。
在生态社会评价中,熵值法可以用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从而评估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社区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具体来说,熵值法的评价流程如下:
1、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和评价目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在生态社会评价中,评价指标一般包括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指标。
2、计算各指标的熵值。
通过公式计算各指标的熵值,从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熵值法中,指标的熵值越大,其权重越小。
反之,指标的熵值越小,其权重越大。
3、综合评价。
根据各指标的权重,对所评价的对象进行综合评价。
在生态社会评价中,可以通过计算各指标得分的加权平均值,来评估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社区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总之,熵值法是一种有效的生态社会评价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评估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掌
论
坛
竹豉与 跬《
基于熵 的环境法调整对象 议
口 李 天 相 .吴
长春
真
1 3 0 0 1 2 )
( 吉 林 大 学 ,吉 林
摘
要 :环 境 法 的 调 整 对 象是 环 境 法 学 研 究 的 重 要 问题 之 一 。但 环 境 法 究 竟是 调 整人 与人 之 间的 关 系还 是 调 整 人
中 图分 类 号 :D 9 2 2 . 6 8 收 稿 日期 :2 0 1 3 一 J D _ J D
作 者 简 介 :李 天 相 ( 1 9 9 0 一 ) , 男 ,吉林 白城 人 ,吉 林 大 学法 学院硕 士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为环 境 法 ;吴 真 ( 1 9 7 1 一 ) ,女 , 安 徽 黄 山人 。 吉林 大 学 法 学 院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研 究 方 向 为环 境 法 。
基 金 项 目 :本 文 系 吉林 大 学社 科 横 向项 目 “ 公 共信 托 原 则 与 环境 权 问题研 究 ” 的 阶段 性 成 果 ,项 目编号 2 0 1 2( 1 4 1 ) 。
对 于 环境 法 的调整对 象 .一直 以来 都是 环境 法学
研 究者 讨论 的核心 问题 之一 这一 问题 的关 键就 在于
理 论视 角切入 . 力 图 回归 环境法 所调 整 的对 象 的本 质 , 探 讨环 境法调 整对 象的应 然 问题 。
一
、
基于 熵 的环境 法学研 究方 法
( 一) 熵理 论 熵. 是热 力 学范 畴 的概 念 , 是 一个 状 态 函数 , 最 早 由物 理学家 克劳修 斯提 出 。 用 来表 称 系统 的不规 则 度 。
这种 观点 在不 挑 战传统 法学 理论 的前 提下 .在 一定程 度 上 具有 实践 和理 论 的解释 力 。 但 同 时也有 学 者认 为 ,
环境 法调 整 的是人 与 自然之 间的关系 . [ ] ( p 2 6 ) 或 者至 少
克 劳修斯 认 为 . 在 一个 系统 中 , 能量 分 布 得越 均 匀 , 熵 值便 越 大 。 当能 量 完全 均匀 分 布 , 即达 到 平衡 状 态 时 ,
论 等 科 学研 究 成 果认 为 .环 境 法 调 整 的是 人 类 影 响 自然 环 境 的稳 定状 态 的 活动 与 自然环 境 的 自身运 动 之 间的 协 调 关 系 ,
简而 言 之 。即人 与 自然 的 关 系 。
关
键
词 :环 境 法 ;调 整 对 象 ;熵 ;耗 散 结 构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7 - 8 2 0 7( 2 0 1 4 )O 1 — 0 1 1 5 — 0 4
态 这一熵 增理 论就是 热力 学第 二定 律 的一种 表述 。 热
力 学第二 定律 是不 能用更 普遍 的定 律推 导 出来 的 自然 法 则之 一 . 具有 普遍 的适 用性 。 对 于开放 的 系统来讲 . 一个 系统 根 据熵 增原 理 , 若
对 主流 法理 学无 疑是 一个 重 大的挑 战 .但不 可否认 的 是 。这 一 观点 的存在 本身 已经 成为法 学 研究 未来 发展 的 推动 因素 。 环境 法作 为具 有学 科 的综合 性 、 手 段 的科
与 自然 的 关 系一 直 以 来都 存 在 着很 大争 议 。 学者 们 出 于侧 重 人 类 中心 主 义或 生 态 中心 主 义 的 环 境 观 的 不 同 ,在 环 境 法
是 否 能 够调 整 人 与 自然 关 系的 问题 上 持 有 不 同 的观 点 。 本 文 基 于熵 的理 论 研 究方 法 , 兼 采耗 散 结 构 论 、 协 同 理学 的理论 框架 。 出于对环 境法特 殊性 的认识 .本 文 以环 境科 学 的
环 境法 所 调整 的是 人与人 之 间 的社 会关 系 .还是 人与 自然 的关 系 , 或是 二 者 的综 合 。 目前 , 主流 观点 认 为环
境 法 的调 整对 象仅 是人 与人 之 间的影 响环境 的社 会关 系,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归根 结底 是人 与人 之 间的关 系 。 而
学技 术性 、 保 护利 益 的多元 性 的法律 部 门 . [ 4 3 ( p 6 7 ) 应 当在
不受 外界 影响 , 将 向熵增加 的方 向变 化 , 这是 一 种 向其
平衡 状态 变化 的趋 势。但 开放 的 系统与 外界 并 不是 隔
l 竹J _ L _ I 强
渣
掌
论
坛
离的 . 外 界 的负熵 流进 入 系统 内部 。 在 不 同程度上 抵消
生态 . [ ] ( ) 如果基 于 以人为 中心 的基 本认 知 . 环 境法 调
整 的则是 人 们在 开发 利用 、保 护改善 环境 的活 动 中所 产生 的环境 社会关 系 E 3 ] ( p 3 4 ) 认 为 环 境法 的调 整对 象 为 人 与 自然关 系 的观点 .
包括 这一 关 系 总体来 讲 . 如 果从 人类 与环 境关 联性 的 观点 来看 .环 境法 调整 的是 围绕人 类 之环 境与 人类 彼 此 问的关 系 . 并且 若基 于 “ 以生态 为 中心之 环境 保护 理
念” . 则环 境法 的保 护对 象也 包括 作为 人类 生存 基础 之
熵值 达到极 大值 。 并 且 在孤立 的 系统 中 , 能 量 的 自发 转
移会 消除各 部分 间 的能 量差 。从 而使 得 系统 的能量 分
布不 断 趋于 均匀 . 熵值 不 断增 加 , 直 到 达 到平 衡 状 态 ,
[ 5 ] ( p 1 4 4 ) 在 平衡 状态 下 , 将不 再发 生 能量 转 移 。 可 以说 , 这 是一 种 “ 热寂” 状态 . 是 一 种 毫无 生 机 的 “ 死” 的平衡 状
规则 , 体现 了科 学 立法 ; 在 司法 方 面 , 运 用 自然 科 学 知 识 评判 具体环 境案件 .有 助于对 具体 环境 问题进 行 深 入透彻 的分 析 . 有 助于促 进 司法 公正 , 达 到 司法公 正 与 效率 的兼 顾 ; 在执 法 方 面 , 在 尊重 自然 规 律 的前 提 下 , 依法进 行环 境治理 .避 免 了对行 政 相对 人施 加过 分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