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
1、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1、“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的实际演出经验,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
2、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
3、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
4、擅于设置悬念,是关汉卿注重剧场性的另一个特点。
5、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向以本色当行著称。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5、袁宏道:《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
1)贯穿着一种“狂傲”的叛逆精神。
2)曲词艺术上,本色而高华爽俊、秾丽奇伟,堪称曲中豪放派。
3)在杂剧形式上的突破:
一是结构体制,或一出,或二出,或五出,使元杂剧的规矩荡然无存;
10、台阁体:台阁主要指明初的内阁与翰林院,wenku.baidu.com称为“馆阁”。“台阁体”是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题材上“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11、公安派:晚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因他们都是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提倡“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6、章回小说: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特色: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7、神魔小说: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
第八章 明代拟话本小说
名词解释
拟话本
一、从明代开始随着小说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印刷手段的进步,使话本小说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就是“拟话本”。
二、拟话本的体制,它和话本的区别不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题目。一般上主人公的名字,早期话本题目只有三四个字。
12、竟陵派: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两人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重“真诗”,重“性灵”,追求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
13、桐城派:在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木魁KUI)、姚鼐等继承发展,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他们以‘义法’为宗旨。与其异趣的是袁枚、郑燮等桐城之外的散文。
4、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特征: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5、苏州派:明末清初,在苏州出现的以李玉为首的平民剧作家,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众疾苦,以当时的社会时事为主要题材,创作了一出出感人肺腑、慷慨激昂的传奇剧目。戏曲史上称他们为苏州作家群或苏州派。
14、汤沈之争::汤是指汤显祖,沈是指沈璟。明代,沈璟将《牡丹亭》改为《同梦记》,引起汤的不满,故引发“汤沈之争”。因两人主张不同,汤强调“至情”论,而沈强调声律。
15、“三言” “二拍”:“三言”指明代冯梦龙所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的总称。“二拍”指崇祯年间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由于“三言” “二拍”两者的编著年代、内容、形式比较相似,后人将其合并,称为“三言”“二拍”是我国古代颇为流传的白话短篇小说集。
2、篇首。话本小说常用一首诗或词作为开头。
3、入话。入话是篇首诗词之后加上一番解释,引出正文。
4、头回。入话之后再插入一段故事。
5、正话。故事主体。
6、篇尾。往往有诗词或题目。
三、拟话本体制的特点。拟话本主要从历史旧籍中挖掘材料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气息淡化,情节上也开始趋于复杂。拟话本小说也具有雅俗共赏的性质。
8、世情小说:即写世态人情为主的小说。虽然世态指的是整个社会状况和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人情包括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愿望和理想等整个精神世界,但明请时代的世情小说则是以婚姻家庭为主要题材的章回小说。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起,一般称之为世情小说。
9、“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名词解释
1、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剧。北曲是在大曲、诸宫调等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又吸收北方的民歌俚曲以及少数民族的歌曲而形成的。
2、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在浙江温州(永嘉)一带流行的地方戏“温州杂剧”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最早产生于北宋宣和年间到南宋末期。
3、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特征:单片只曲,调短字少。
2、南戏与北杂剧在体制上的主要区别:
1、北杂剧一本四折,有楔子;南戏长达数十出,无楔子。
2、北杂剧以正末(正旦)一人主唱;南戏以生旦为主,各色皆可以分唱。
3、北杂剧每折一韵到底;南戏一出中可以换韵。
4、北杂剧用北曲,多刚劲粗犷;南戏用南曲,多柔婉缠绵。
5、北杂剧每折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套曲;南戏一出中可变宫调。
二是曲调体式,或用北曲,或用南曲,有时自出机杼,自由运用,别开生面。
6、汤显祖的“至情”论:
1)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2)从程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
3)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元明清文学史复习资料(二)
6、北杂剧动作提示叫“科”;南戏曰“介”。
3、《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心理刻画方面尤为突出。(蔡伯喈形象,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这种软弱性格与他恪守礼教伦理观念紧密联系,不过也有请有欲。赵五娘形象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年岁,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力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
(2)情节结构上富于匠心:双线结构,用双线索交错发展。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3)人物语言个性化。即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戏剧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并且富于动作性。
4、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
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更加灵活多变,采用特有的“衬字”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