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论语中的自省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论语》中的自省精神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论语》辞约义富,是记载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修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2014年3月25日,《论语》当选“在法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中国书籍”之一。
古人讲“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不通人曰技”。儒家经典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经典所阐述的道理如同自然规律一样是超越时空的,就象太阳一样适用于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社会。经典是百读不厌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读同一部经典会有各自不同的感悟和心得;经典是历久弥新的,不同时代的人们都会从经典中汲取到相应的启示。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东出西落一样,就好像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样,论语告诉我们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正如《易经》所言“大道至简”。
自省的“省”是会意字,甲骨文、金文的“省”从屮,从目,“屮”为草木刚长出来的象形,表示察看初生草木,亦为察视、检查的意思。《说文解字》中给予的解释是“省,视也。”本义为察看。自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的言语、行为、处世方法和起心动念、情绪态度、思想认识等心理活动。自省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在忧患意识中通过完善道德修养和提升处世的智慧来趋吉避凶、趋利避害。什么是吉凶利害?要有判断的依据标准。这个标准涉及到价值观。我认为价值观不应该是多元的,因为多元价值观容易引发思想混乱,严重的甚至会精神错乱。判断吉凶利害的依据标准应该是历经几千年依然有旺盛生命力的,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儒释道经典。
论语中有关自省的言论收集汇总如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第一》);
“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第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第四》);“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第五》);“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第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第七》);“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第九》);“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第十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第十九》);“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第十九》);“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论语·子张第十九》)。
通过以上关于自省的论述,可以看出自省是我国传统修身中一个基本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人的视力是有两种功能的,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内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当社会物质生活极大繁盛的时候,我们现代人有可能会遭遇更为复杂的心灵困惑。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还能关注自己的内心?
《周易》讲“君子以恐惧修省”。一个人惊惧于发生于他人、它处的灾患,担忧更大的灾患降临自身,“惊远而惧迩”,防患于未然。北宋诗人林逋强调“恐惧者修身之本,事前而恐惧则畏,畏可以免祸;事后而恐惧则悔,悔可以改过。夫知者以畏消悔,愚者无所畏而不知悔。故知者保身,愚者杀身,大哉,所谓恐惧也”。南宋《周易集说》注解“修者,修敕其善而进之也;省者,省察其不善而改之也”。恐惧修省重在心存敬畏。儒家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
圣人之言”;“君子恐惧而畏,小人侥幸而忽。畏其祸则福生,忽其福则祸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由此看来做好自省需要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要有心存敬畏的忧患意识,二是要有判断是非善恶、吉凶祸福的依据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