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的十种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初中物理课堂切入课题的“十种”有趣方法
[摘要] 在实施教学目标时,运用幽默的语言,灵活的方法,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较准、较快、较新进入主题是每个教师心中的理想,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十种”有趣的切题方法,在学习者和课题之间架起一座智慧的金桥。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切题“十种有趣方法”
无论什么体育运动,教练和运动员都想开好局,教学也不例外,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精彩、新颖、独特的导入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更能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创建积极的互动平台。

笔者几年来多次参加市、区级课堂教学大赛,对初中物理课堂如何切入课题作过深入的思考,总结了“十种”有趣的切题方法,以供同仁们参考。

一、图片资料切题法。

它是指教师展示各种各样的教学图片,与学生们一起欣赏,感悟图片中相关的物理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

人教课标版初中物理课本中共有16幅章首图,导入课题的图片90多幅,还有科学世界、STS中的大量图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导题资源。

让我记忆忧新的八年级上册中《光的直线传播》的教学,欣赏到夏天的黄昏,水天一色;绿光在草丛中闪烁,萤火虫的冷光源大放异彩;大海深处的灯笼鱼、水母等让人感觉神奇古怪,学生对光无形中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的切题时,我一边让学生欣赏“雾淞”的美景,一边配以如诗如画的朗诵,让学生好像是身临其境,感受如同走进童话中的冰宫世界,叹服太自然的鬼斧神工,求知欲在心中不断膨胀。

二、谜语切题法。

运用学生熟知的谜语,让学生联系知识点猜测,增加学习知识的气味性。

例如:教师出示一把尺子(让学生打一物理名词——能量),出示横幅“暑假补课”让学猜到“热学”。

从谜面“景德镇”自然的导入“磁场”,不留痕迹,“风平浪细”也为导入“微波”这一课题立下汗功劳。

教师要结合当地的人俗风情和生活习惯,编写通俗易懂的谜语,既可让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实物情境切题法。

教师根据课题内容,运用多种实物搭配,创设一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

笔者有一次送课下乡,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串联和并联》时,曾在黑板前挂一串六米来长的彩灯,灯光闪烁。

先让着他们看着五彩缤纷的彩灯唱着欢快的歌曲,然后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再把问题归纳,进行新的猜想:“如果我把一个小彩灯拨掉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的学生说“会全部熄灭”(不信,开始实验给学生看)再让他们试分析其原因,如学生能说到串、并联电路,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其喜欢钻研,成功的导入课题。

这样的实例在物理学中也比较多,例如:八年级下册教学《电压表》,出示实物提问“你们认识这是什么表吗?”如不能回答,就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其外形与什么相似,还有哪些地方有差别?当学生发现在电表的中间有个“V”字时,导入课题“电压”。

这样学生知道今天我要学什么,与电流的知识比较,应该掌握“电压的定义、表示符号、单位、进率、生活中常见的电压、电压表的使用方法”类比迁移,有的放矢,无攻自破。

四、讲故事切题法
运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导题是任何学科都会用的,物理学科也不例外。

因为它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强,学生对生活中的趣闻趣事非常感兴趣。

在九年级《压强》讲了一个“沙漠历险”的故事,以沙漠之舟—骆驼怎样在沙漠中航行?怎样与风沙等自然现象作斗争?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骆驼不会陷入沙?使学生陷入疑团,这时让大家观察骆驼的脚掌,导入今天学习的“压强”。

把阿基米德称皇冠时的意外收获,编成一个故事,导入课题“求浸在液体中物休所受的浮力”我出试过,效果还不错。

在八年级上册中还编过一个“大象用超声波进行种族之间的语言交流”的故事,情节生动,充满悬念,引人入胜,导入《声现象》毫不费力,学生才知道声音如些奇妙,想尽快走进声音的世界。

其实,你只要有心,利用身边一事一景,利用历史故事的博大精深,把有趣的物理知识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在导入课题时会事半而功倍。

五、游戏法切题法
抓住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这一特点,把物理知识融于游戏中,只要切入点准,把握的到位,同样会产生较佳效果。

八年级上册,有一课题为《透镜》。

我做了一个“在哈哈镜中找自己的影子”的游戏,让学生上捧腹大笑中进入新授知识,非常轻松、愉快。

在八年级下册教学《现化顺风耳——电话》一课中,我把学生分成每四人一组,课外都制作了各式各样的“土电话”。

在课堂伊始,各小组相互通话,每小组把感受记录下来,交流体会,导入新课。

学生们不仅知道电话是
如何产生的?现代电话的构造等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实验切题法
这种方法是新课标探索物理中是最常见的、最实用的方法。

人教课标版物理课本共有40多个导入课题的实验。

除课本实验以外,例举一个课题的二例方法:九年级《大气压强》的导入,采用“覆杯实验”。

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

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

用“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导入也非常精彩,这儿有两个橡皮半球,用力将它们挤压而合在一起,请两个力气大的同学上来,看他们能不能把两个半球拉开?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拉开,这是为什么?简单介绍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但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拉开(演示)。

谁知道我是怎样把它拉开的?--放气(学生笑了)。

为什么抽气以后就拉不开呢?(板画)。

球的周围有什么?空气。

显然是空气对球施加了压力。

这些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大气存在压强,而且很大。

学生在笑中切题,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七、谚语、俗语、诗词切题法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

民谚俗语既生动,又广为人知,里面含的知识应有尽有,利用它导入物理课题也值得我们探讨。

“破镜不能重圆”导入九年级中的“分子间的作用力”恰到好处。

“霜前冷,雪后寒”导入八年级下册的《物态变化》,“小小称砣压千斤”导入九年级十二章的《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学生理解能力强,切入课题会水到渠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导入九年级《运动和力》中的“参照物”,“姑苏成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导入八年级物理上册中的《声音的传播》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进行学科之间的渗透。

八、小辩论赛的切题法
对教学人教课标版物理中关于“科学世界”和“STS”栏目中的许多课外知识,导入课题时可采取“小辩论赛”的形式切入课题。

先让学生预习课题,如形成对立的观点,便让他们按各自的猜想去搜集资料,在课堂上教师只要做组织员、串接员和评判员。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教学八年级物理下册“防止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中,我提到一个问题“深埋废旧电池是否科学?”学生意见形成势力相均的两个派系,有的认为科学,有的认为不科学,争论不下。

好吧,我让他们分组进行深入的调查,然后开个“小辩论会”。

结果,我轻松切入主题,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好大量的调查,课堂内摆观点、讲事实、列举数据,各抒己见,
好不热闹,真让我椋叹他们的能力比我们上初中时强得多。

九、小展板切题法
把物理知识进行归纳,说说生活中有趣的物理,我们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关于物理知识的手抄报比赛活动”。

这样做让学生巩固了物理知识,提高参与物理探究的兴趣,更把物理与生活贴得更近。

我经常没事就欣赏这图文并茂的作品,对“物理万花筒”栏目情有独钟,我也会经常指导和参与编写。

它也成为我导入课题的工具,导入“光学”、“电学”“力学”都用过,我的目的是培养他们办报的热情,也让他们学会总结和整理,更成了导入课题的好帮手。

十、表演剧切题法
相声、小品让人津津乐道,物理切题中,我也想在这个上做做文章,还真的成功了好几次。

在执教九年级物理中的《重力》时,我匆匆忙忙进入教室,不小心让粉笔盒掉下,洒满一地。

(大家笑了)我说:“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这些粉笔怎么这样不听话,到处乱跑?”自然导入“重力”的课题,并掌握了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导题也就顺理成章。

还有,在教学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传播》时,我做了一分钟的“哑剧”表演,一刹那间,学生惊呆了,吸引了所有的眼球,集中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

我开始切题,“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没什么”“没声音啊?”按着学生的话题,板书课题。

同时,还可渗透思想教育,体验残疾人的痛苦,培养爱心和同情心,出奇制胜,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在初中物理导入课题中,还有许多传统的方法,例如“开门见山法”——“你们想知道光的哪些知识?”“对‘功’这个词你是怎样理解的”。

“提问法”、“悬念法”等,都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索。

不论哪一种方法,都要富有趣味性和艺术性,同时要讲究启发性,要让学生从浅显简明的事例中发现问题,进而从问题着手,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其积极思维和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还要新颖独特,变化多端,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十种有趣的切题方法”是众多方法中的冰山一角,在此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与同行们一起交流。

参考文献: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上、下册《教师用书》人教出版社 2006年1月
人教课标版九年级物理《教师用书》人教出版社 2006年1月
《中学物理》2004年12期主编:吕树臣
江西省基础教育教学科研论文一等奖(07年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