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疏散文献综述介绍
建筑火灾人员疏散行为及优化研究

建筑火灾人员疏散行为及优化研究一、本文概述火灾是一种具有极大破坏性和危害性的灾害,而建筑火灾中的人员疏散问题则是火灾安全领域的研究重点。
人员疏散行为的优化研究,不仅关乎个体生命安全,也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公共安全。
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建筑火灾中的人员疏散行为,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有效的疏散优化策略,为建筑设计和火灾应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首先对建筑火灾的特点和人员疏散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疏散过程中的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背景。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总结了目前建筑火灾人员疏散行为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接着,文章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火灾中的人员疏散行为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模拟实验和案例分析等手段,深入探究了疏散行为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揭示了疏散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和规律。
文章提出了建筑火灾人员疏散行为的优化策略。
这些策略包括建筑设计优化、疏散设施改善、应急管理提升等方面,旨在提高疏散效率,减少人员伤亡。
文章还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建筑火灾人员疏散行为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为建筑火灾人员疏散行为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二、文献综述在探讨建筑火灾人员疏散行为及其优化策略时,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文献综述部分旨在系统地梳理和分析前人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在疏散行为研究方面,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于人员的疏散速度和疏散时间。
例如,Fruin(1971)提出了著名的“弗鲁因服务水平”概念,通过观测不同密度下人员的疏散速度,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人流控制和疏散的参考标准。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个体和群体在火灾中的心理与行为反应。
Helbing等(2000)提出了社会力模型,用于模拟人群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行为,强调了心理因素对疏散效率的影响。
如何正确疏散人群

如何正确疏散人群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群疏散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无论是自然灾害、突发事故还是紧急情况,正确高效地疏散人群将直接关系到生命安全。
本文将介绍如何正确疏散人群的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一些建议供参考:1. 建立健全疏散预案在任何地方,都应制定并定期更新疏散预案。
该预案应包括疏散路径、应急出口、会议地点、紧急联系方式等重要信息。
不同地点和情境下,疏散策略会有所不同,因此对于不同场所(如学校、购物中心、企事业单位等),应定制相应的疏散预案。
2. 提供清晰明了的指示标志在公共场所设立清晰明了的疏散指示标志至关重要。
这些标志应该易于辨识且放置在明显的位置,如墙壁、楼梯、通道等处。
标志的文字和图示应简洁明了,以便人们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理解和遵循。
3. 做好疏散途径的规划与维护保证疏散途径的畅通无阻至关重要。
地面通道、楼梯、电梯等应定期维护,确保良好的工作状态。
同时,在地下停车场、商场购物空间等区域,设置紧急疏散门,方便人们快速离开。
4. 组织人群分流在可能发生群众聚集的场所,如大型活动、交通枢纽等,应提前组织人群分流。
通过设置临时安检口、引导标志等方式,合理指引人群流动,避免人群堆积。
此外,为人群提供充足的座位、等候区域和饮水设施,减少因拥挤而引发的紧张情绪。
5. 加强人员培训和演练定期开展疏散演练,提高人员疏散的意识和应对能力,是确保疏散成功的关键。
疏散演练应针对不同场所、不同人群组织,加强培训和实战演练,全面检验疏散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6. 关注弱势群体的安全在人群疏散过程中,应特别关注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安全。
在疏散预案中,要考虑到这些群体的需求,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安全地离开现场。
特别是在灾难发生时,帮助这些弱势群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7.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科技手段逐渐应用于人群疏散中。
如通过公众微信群、APP平台等传递疏散信息,提高信息的传达速度和准确度。
人群安全疏散管理对策的研究(4)

4. 1 人群监控技术 人群监控技术是人群管理的有效工具 ,主要包括
人群密度估计和人数统计 。通过估计人群密度 ,可以 粗略地知道人群整体所处的状态 ,从而对人群的行为 做出判断 ,以便更安全 、更有效地对人群进行管理 ,如 对运动场 、娱乐场地 、会议中心 、购物中心等易发生短 期 、高密度人群的管理 ;通过统计人群人数 ,可得到精 确人群流量结果 。
示 标 志
播 等
合有
位难
理效
置设
性性
施
图 1 城市典型公共场所疏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5. 2 疏散预案的制定与疏散演习的开展 虽然建筑内疏散路线的设计是合理的 、人群的管
理技术是很先进的 ,但是仅有这些还不能确保人员的 安全疏散 ,因此 ,制定合理的安全疏散预案以及开展疏 散演习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人员了解 在紧急情况下如何进行有序的和有效的疏散 。
应当在人群聚集和活动的地方对人群活动的全过 程进行管理 ,例如商场的顾客从进入到离开的全过程 等 。可以在楼梯门 、自动扶梯等容易“瓶颈”之处采用 测速仪 、计数器等 ,对不同事件 、不同人员类型的行进 速度进行测试 ,以便在发生意外之前提前采取相应的 措施 。 4. 5 制定人群管理计划
人群管理计划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很多人群的问 题 。人群管理计划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①估 计建筑空间 、走道 、自动扶梯 、电梯的容量 ,可以计算整 体人群容量 ; ②总结以前人群事故中的经验教训 ,避免 类似事故的发生 ; ③建立应急计划 :如果紧急情况出现 时要根据应急计划处理拥挤人群 、及时疏散人群 。 4. 6 管理人员培训计划
(1) 时间 时间对人群的影响是很大的 。许多灾难后果表 明 :在短时间内当人群的临界容量急剧加大时 ,人流设 施受到的压力也会急剧增 ,出口处形成的堵 塞很容易发生意外 。 (2) 空间 在分析空间效应时 ,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这个因
综合应急救援中的人员疏散与安全撤离策略

综合应急救援中的人员疏散与安全撤离策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突发事件和灾难频繁发生,如火灾、地震、化学泄漏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威胁。
在这些灾难中,人员的疏散与安全撤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综合应急救援中的人员疏散与安全撤离策略的相关问题。
一、背景介绍综合应急救援是指在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后,通过组织、协调和调度各种救援力量,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行动。
而人员的疏散与安全撤离策略是综合应急救援的重要部分,其目的在于将被威胁的人员快速、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区域。
二、人员疏散与安全撤离策略的原则1. 快速响应:一旦发生灾难,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迅速调动救援资源,确保救援行动能迅速展开。
2. 有序疏散:疏散人员应根据事先制定的撤离路线,有序地离开危险区域,不得随意冲突和踩踏。
3. 全员参与:所有在危险区域内的人员都应参与疏散行动,不得任意逗留或阻碍他人疏散。
4. 重视生命安全:在疏散中,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必要时可以采取救援行动,确保伤者及时获得救治。
5. 信息传达:及时向疏散人员提供准确的危险信息和撤离指示,确保信息传达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人员疏散与安全撤离策略的技术支持1. 安全疏散路线规划:根据场所结构特点和人员流动情况,合理规划安全疏散路线,并在路线上设置标识和指示牌,以便疏散人员能够清晰了解前行方向。
2. 应急广播系统:设置应急广播系统,及时向疏散人员传达危险信息和撤离指示,确保广播声音清晰,覆盖范围广泛。
3. 疏散通道设计:应根据场所的特点和疏散人员的数量合理设计疏散通道,确保通道宽敞、无障碍,方便人员快速撤离。
4. 逃生装置设置:根据不同场所的特点,设置逃生装置,如安全楼梯、疏散滑梯等,确保人员能够安全快速地撤离。
5. 灭火设备配置:在重要场所和易燃易爆区域,设立灭火器材,确保疏散过程中能够迅速灭火,控制火势蔓延。
四、人员疏散与安全撤离策略的演练与培训1. 定期演练:针对不同场所和不同人群,定期组织疏散演练,提高人员的应急疏散意识和操作能力,检验撤离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人员疏散行为的实验研究

人员疏散行为的实验研究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人员疏散行为的实验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究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行为特征、影响因素及其优化策略。
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本文期望为建筑设计、安全管理和应急救援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将对疏散行为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为后续实验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包括实验场景的选择、参与者的招募、实验流程的制定等。
在实验结果分析部分,本文将深入探讨影响人员疏散行为的因素,如建筑结构、疏散指示标识、个体特征等,并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揭示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本文将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和建议,旨在提高人员疏散效率,减少紧急情况下的伤亡和损失。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The article "Experimental Study on Personnel Evacuation Behavior" aims to explore in depth the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personnelevacuation behavior in emergency situations. Through systematic experimental research, 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field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safety management, and emergency rescue. The article will first sort out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research status of evacuation behavior,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ubsequent experimental design. Next,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experiment, including the selection of experimental scenarios, recruitment of participants, and formulation of experimental procedures. In the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this article will delve into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personnel evacuation behavior, such as building structure, evacuation sign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etc., and reveal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s between these factors through data analysis and case studies. This article will propose targete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aimed at improving personnel evacuation efficiency and reducing casualties and losses in emergency situations.Through this study, we hope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and insights for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in related fields.二、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大型商场、地下空间等复杂建筑结构的出现,使得人员在火灾、地震等紧急情况下的疏散问题日益突出。
离市区偏远,人员疏散的说明

离市区偏远,人员疏散的说明
摘要:
一、引言
二、离市区偏远地区的特点
三、人员疏散的必要性
四、应对措施与建议
五、结论
正文:
一、引言
在我国一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离市区较远,这些地区的居民在面临突发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人员疏散。
为了确保居民的生命安全,了解离市区偏远地区的人员疏散显得尤为重要。
二、离市区偏远地区的特点
1.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
2.基础设施不完善,资源有限
3.通讯条件较差,信息传递困难
4.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风险较高
三、人员疏散的必要性
1.保障居民生命安全
2.避免财产损失
3.减轻灾害影响的范围
4.提高救援效率
四、应对措施与建议
1.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2.建立健全灾害预警系统,加强监测
3.定期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居民自救互救能力
4.制定合理的人员疏散计划,确保有序进行
5.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五、结论
离市区偏远地区的人员疏散对于保障居民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人员疏散相关研究报告

人员疏散相关研究报告人员疏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火灾、地震、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发生时,怎样最有效地将人员从危险区域安全疏散出来,以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下是对人员疏散相关研究的一份报告,总结了目前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首先,人员疏散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研究人员首先要做的是确定最优化的疏散路径和疏散时间。
通过分析建筑物内部的结构和布局,结合人员密度和流动情况,可以使用模拟技术和优化算法来确定最佳的疏散方案。
迄今为止,已经出现了很多基于模拟优化的方法,如蚁群算法、遗传算法等,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提高准确性和效率。
其次,人员疏散的效果往往取决于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因此,研究人员还需要考虑人的行为特点和心理因素。
研究发现,人们在紧急情况下往往会产生恐慌和困惑的情绪,这可能导致不理性和混乱的行为。
因此,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同时,还需要研究人们疏散行为的规律和模式,以便在设计建筑物和制定疏散策略时考虑到这些因素。
另外,人员疏散的效果还受到一些物理条件的影响,如建筑物的通道宽度、逃生通道的数量和位置等。
因此,研究人员还需要分析建筑物的逃生设施和消防设备,确保其达到国家标准和要求。
此外,还需要研究和改进相关技术和装备,如疏散导航系统和紧急救援设备。
最后,人员疏散还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合作。
研究人员应该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案。
同时,还应该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研究,强化人员疏散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
综上所述,人员疏散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研究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结构、人的行为和心理特点、物理条件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创新,可以提高人员疏散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
紧急状态下人群疏散仿真研究综述

紧急状态下人群疏散仿真研究综述蒋桂梅(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与信息技术系,广东广州511450)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人群疏散的研究同等重要,一旦紧急事件发生,疏散不及时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文章介绍了国内外人员疏散模型,分析比较了不同的疏散模型的优缺点,总结了微观仿真模型建立流程图,提出了疏散仿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人群疏散;仿真模型;智能体;排队网络;紧急状态中图分类号:X9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7-0193-032009年第17期(总第128期)Chinesehi-techenterprisesNO.17.2009(CumulativetyNO.128)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在社会生活中,地震、火灾等灾难发生时,疏散不及时造成的不仅是财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
人群疏散进行演习从人力、物力、财力和可操作性来讲是不容易的,要掌握疏散规律,进行实地演习不是最好的选择。
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用仿真软件来实现模拟疏散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考虑人群行为规律,成了研究人员的常用方法。
在进行计算机仿真研究人群疏散时,研究人员将重点放在各种不同因素对疏散时间的影响、在疏散过程中人员的行为规律和运用智能体技术。
一、国外研究现状(一)宏观模型对人群的运动和疏散动态的研究大约有近50年的历史,二战后,日本研究者KikujiTogawa于1955年提出疏散所需时间的公式。
1971年J.Fruin在著作“PedestrianPlanningDesign”中给出了由统计得出的人群平均行进速度与人群密度的关系曲线,开始了对人群运动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
与此同时,Hender-son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运用了热力学中的Maxwell-Boltz-mann分布给出了人前进速度的概率分布公式,并用该公式研究了前进速度与各种不同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最早的宏观模型。
火灾中人员疏散行为与安全逃生策略研究

火灾中人员疏散行为与安全逃生策略研究火灾是一种常见的危险事件,可能导致人员困于建筑物中。
在此情况下,人员疏散行为与安全逃生策略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研究火灾中人员疏散行为与安全逃生策略,并提出一套有效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问题及背景火灾中人员疏散行为与安全逃生策略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在火灾发生时,人员往往面临有限的时间和信息不足的局面,需要做出实时决策以确保安全逃生。
因此,我们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火灾场景下,人员疏散行为的影响因素是什么?(2)当前火灾安全逃生策略的局限在哪里?(3)如何改进人员疏散行为与安全逃生策略?二、研究方案方法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将采用以下方案和方法进行研究:1. 文献综述: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了解当前对火灾中人员疏散行为与安全逃生策略的认识和研究现状。
2. 火灾模拟:基于建筑物结构和火灾扩散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火灾发生后的疏散行为。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来模拟人员的决策和行动,以求得最佳的安全逃生策略。
3. 现场调查:选择现实火灾事件,通过调查和采访火灾目击者和幸存者,收集真实的疏散行为数据和安全逃生策略使用情况。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我们将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和统计分析,以获得人员疏散行为与安全逃生策略的相关信息。
我们将运用逻辑回归和数据挖掘技术来探索影响人员疏散行为和安全逃生策略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四、结论与讨论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将得出以下结论:(1)人员疏散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建筑物结构、火灾发展和人员行为特征等。
(2)当前的火灾安全逃生策略存在一定限制,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3)我们提出了一套有效的指导原则和方法,可用于改善人员疏散行为和安全逃生策略。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火灾中人员疏散行为与安全逃生策略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指导,以提高火灾事故中的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保护水平。
同时,本论文还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特殊人群疏散行为及疏散设计的研究

特殊人群疏散行为及疏散设计的研究特殊人群疏散行为及疏散设计是建筑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身体条件、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特殊需求的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孕妇、儿童、文化习惯不同的少数民族等。
研究表明,特殊人群在疏散过程中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可能面临更高的危险性,因此需要更为细致和周到的疏散设计。
一方面,建筑设计者应当考虑在建筑构造、通道规划、警报设施等方面为特殊人群提供便利,确保他们可以在最短时间内逃离现场。
另一方面,疏散设计也应当考虑到特殊人群在疏散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需要特殊设施、换乘车辆等情况。
在疏散行为研究方面,专家们通常使用模拟实验、调查问卷、观察分析等方法来研究特殊人群在疏散过程中的表现和需求。
他们可以通过这些方法确定特殊人群在疏散过程中的特点和问题,从而提高疏散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之,特殊人群疏散行为及疏散设计的研究对于建筑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这方面的研究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面向重大突发灾害事故的应急疏散研究综述

面向重大突发灾害事故的应急疏散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重大突发灾害事故,如地震、火灾、洪水、化学泄漏等,对人类社会构成严重威胁。
这些灾害不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应急疏散,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对面向重大突发灾害事故的应急疏散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首先对应急疏散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进行阐述,明确研究对象的范围和边界。
然后,从应急疏散模型、疏散路径规划、疏散过程中的行为分析、以及疏散演练和评估等方面,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
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模型构建过于简化、缺乏实际数据的支撑、忽视个体行为差异等。
结合未来可能面临的灾害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对应急疏散研究的方向和重点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乃至全球的应急疏散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二、应急疏散的理论框架应急疏散是指在突发灾害事故发生时,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和指挥,使受灾人员快速、有序、安全地撤离危险区域,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行为过程。
应急疏散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疏散模型、疏散决策、疏散组织和疏散演练等几个方面。
疏散模型是应急疏散理论框架的核心,它通过对灾害事故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抽象和描述,为疏散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常见的疏散模型包括基于元胞自动机的疏散模型、基于社会力学的疏散模型、基于网络流的疏散模型等。
这些模型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的灾害事故类型、场景和条件进行选择和应用。
疏散决策是指在灾害事故发生时,根据疏散模型和其他相关信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疏散方案。
疏散决策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灾害事故的类型、规模和发展趋势,受灾人员的数量、分布和特点,疏散路线的选择和优化等。
疏散决策需要快速、准确和灵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灾害事故情况。
疏散组织是指在应急疏散过程中,通过有效的组织和指挥,确保受灾人员能够有序、快速地撤离危险区域。
高层建筑火灾中的人员疏散研究

高层建筑火灾中的人员疏散研究随着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迅速崛起。
提出了高层建筑火灾中影响人员疏散的三大因素,分别从环境、管理、人员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人员的自救措施。
标签:高层建筑;火灾;疏散1 前言火灾中影响安全疏散的因素较多,简单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方面:环境因素、管理因素、人的因素,如图1所示:2 环境因素2.1 安全出口一般民用高层建筑至少要有两个安全出口,足够数量的安全逃生出口能够有效地保证人员的安全撤离。
但是,人们常常使用他们所熟悉的路线逃生,人有习惯于走老路的“归巢”本能,疏散时首先奔向经常使用的出入口或楼梯。
如原路被烟火切断,则不得已而另寻其它出路因此进行建筑疏散设计时,尽量将安全疏散通道设为人员日常行走通道。
2.2 楼内人数高层建筑通常是多功能建筑,楼内设施较多,人员较密集,疏散较难,正所谓高层建筑的“三多一大、二快二难”。
而且,人员在建筑物内的分布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使得安全疏散较为复杂。
另外,由于高层建筑的特殊性,在撤离疏散时不能仅仅按照传统向下疏散的方案进行。
如果一律向下疏散,由于人员众多,会造成楼梯交通的堵塞,反而会延长疏散的时间,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应当在着火层的邻近区域采取上、下同时疏散的方案,向下疏散到高层建筑的外部,向上疏散到高层建筑内部的“火灾安全区”,这样才能使疏散工作更迅速更有效。
所以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的疏散应是既向下也向上,既往内也往外的“双向疏散”。
加拿大有关研究部门对高层建筑中人员使用一座宽1.10米的楼梯的疏散时间进行了测验,其具体数值见表1所示。
表中的数据说明,在火灾条件下,使用疏散楼梯疏散高层建筑的全部人员是不可能的。
最有效的方法是根据各层人员起火时所处的具体位置,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近疏散。
2.3 烟和毒气据统计分析,火灾中人员伤亡有70%~80%是因吸入烟气而不是因为燃烧造成的。
烟和毒气对疏散的影响是:燃烧产生的大量浓烟充满通道,使得能见度很低,人员辨不清方向,行走缓慢,甚至无法行走;高温烟气有较强的刺激性,刺激人的眼、鼻和上呼吸道,对人的安全直接构成威胁;烟中携带的毒气本身就能致人死亡。
社区居民疏散

社区居民疏散社区居民疏散是在面临灾害或紧急情况时,为了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而进行的紧急转移行动。
它是一项重要的安全举措,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探讨社区居民疏散的重要性、执行方法及应急措施。
一、社区居民疏散的重要性在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等)或人为灾害(如火灾、爆炸、恐怖袭击等)发生时,社区居民疏散是保障居民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当灾害发生时,人员疏散能够减少人员伤亡和损失,避免踩踏事故和冲突发生。
同时,通过有序的疏散过程,还能够减轻紧急救援人员的压力,提高抢救效率。
二、社区居民疏散的执行方法1. 制定疏散计划:社区应该制定详细的疏散计划,包括各种紧急情况下的组织结构、疏散路线、避难点等信息。
计划应该经常更新,以适应不同情况的发展。
2. 宣传教育:社区应定期组织疏散演习,提高居民对疏散的意识和应对能力。
居民应该了解疏散路线、避难点以及疏散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措施。
3. 组织疏散队伍:社区应组织一支专门的疏散队伍,负责引导和协助居民疏散。
队伍成员应接受培训,熟悉疏散计划,并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
4. 建设安全设施:社区应建设安全设施,如疏散通道、应急照明等,确保居民能够迅速、安全地疏散。
三、社区居民疏散的应急措施1. 保持冷静:面对紧急情况,居民应保持冷静,避免恐慌和混乱。
紧急情况下,焦虑和恐慌会导致更多伤害。
2. 关注通知:居民应及时关注相关部门发布的疏散通知,并按照指示行动。
通知可能包括疏散路线、避难点和急救措施等信息。
3. 集结到指定地点:居民应按照疏散计划前往指定的集结地点。
集结地点应设有应急服务设施,并由相关人员指挥疏散过程。
4. 保持联系:居民在疏散过程中应与家人和邻居保持联系,确保每个人的安全。
手机和无线电通信设备是很有用的工具。
5. 遵守指示:在疏散过程中,居民应听从疏散人员的指挥和安排,严禁逆行和私自离开集结地点。
结论社区居民疏散是确保居民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通过制定疏散计划、宣传教育、组织疏散队伍和建设安全设施,可以提高疏散的效率和成功率。
火灾事故中的人群聚集场所疏散与救援

火灾事故中的人群聚集场所疏散与救援在火灾事故中,人群聚集场所如商场、学校、剧院等都是潜在的危险区域。
一旦发生火灾,疏散与救援工作的及时与有效性对于人们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火灾事故中人群聚集场所的疏散与救援策略。
一、火灾发生时的自救意识在火灾发生时,人们首先应该保持冷静,并立即采取自救措施。
首先,要尽量避免吸入烟雾,佩戴湿毛巾或口罩以防止吸入有害气体。
同时,要尽量躲避火焰和烟雾,沿着安全出口方向移动。
如果门被火焰封锁,应该选择其他窗户或通道进行逃生。
二、火灾事故中的疏散原则针对人群聚集场所的疏散与救援工作,有一些基本的原则需要遵循。
首先,疏散应该以远离火源为目标,尽量寻找最近的安全出口。
其次,要保持有序疏散,避免拥挤和踩踏事故的发生。
同时,应该注意疏散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如楼梯的陡峭程度、通道的狭窄程度等。
最后,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儿童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需要提供额外的疏散帮助。
三、人群聚集场所的疏散与救援设施为了提高人群聚集场所的安全性,应该配备相应的疏散与救援设施。
首先,应该设置明显可见的安全出口指示牌,以便人们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寻找到逃生通道。
其次,应该确保逃生通道畅通无阻,不得被物品堆放、锁住或封闭。
同时,应设置适量的紧急疏散通道,尽量减少人员密集度。
此外,应该配备火警报警器、灭火器和应急照明设备等器材,以及适量的防护设施,如应急避难室和防烟措施。
四、火灾事故中的救援行动在火灾事故中,救援行动需要快速、协调和有序。
对于较大的场所,应该划分救援区域并制定救援方案。
救援人员要保持冷静,并根据火灾现场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救援策略。
同时,要确保救援队伍的指挥和协调,避免救援行动中的混乱和交叉干扰。
五、提高火灾防范意识除了应对火灾事故的疏散与救援,提高火灾防范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应该定期参加火灾防范知识的培训,学会使用灭火器和逃生装置等器械。
同时,建筑物的消防设施和建设标准应与时俱进,确保其安全性能。
管理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1.人群疏散研究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人群疏散的研究同等重要,一旦紧急事件发生,疏散不及时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文章介绍了国内外人员疏散模型,分析比较了不同的疏散模型的优缺点,总结了微观仿真模型建立流程图,提出了疏散仿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国外对于人群疏散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早在上世纪的二战后,在英国对人群疏散方面的探究开始了。
随着对人群疏散研究的越来越多的迫切要求,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来自日本的kikuji Togawa[1]首先对人群疏散的时间的进行了研究,通过大量的数据研究和进行数据统计,提出了疏散时间的经验理论,直到现在也被许多的疏散模拟仿真中作为参考广泛的使用。
另一关键的人物就是J.Fruin[2],其在1971年将行人的速度与密度进行关联研究,做了大量数据探索从而得出这两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随后,如Henderson[3]等人在不同的建筑、不同的因素等条件下,对这两个因素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人群疏散仿真研究更多考虑了人群流动的特性、行人行走的特性等更加符合现实的因素,发展出了宏观的人群疏散模型,发展出排队模型、博弈模型、路径选择模型等宏观模型[4]。
在微观模型中,考虑了行人的恐惧心理、从众心理、行人之间的作用关系、应急反应等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性,研究出Agent模型、社会力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格子气模型、磁场力模型等更加接近现实的模型[5]。
元胞自动机最早是由美国的von Neuman[6]提出的,随后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方面研究中,人群疏散也应用了元胞自动机,发展出元胞自动机模型。
随后,国外许多研究者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拓展看法。
Pablo Cristian Tissera[7]通过元胞自动机模型对在火灾的条件下的建筑模型和具有不同的条件出口的模型进行疏散研究,并且为了支持此模型,提出名字为EV AC的疏散系统,此系统可以设计、建造、执行和分析不同建筑物的不同的结构。
突发事件背景下的游客紧急疏散行为特征文献综述研究

突发事件背景下的游客紧急疏散行为特征文献综述研究作者:张延张惠来源:《商情》2015年第09期摘要: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人数也处于激增的状态。
景区发生突发事件的频率也不断增加。
通过大量国内外文献、疏散模型和疏散行为的研究,对大型建筑紧急疏散行为特征做了研究。
从中总结出对景区疏散行为的个人疏散和群体疏散行为特征并做详细研究。
景区的疏散行为研究为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疏散提供了方法和依据,以预防和应对紧急事件的发生,疏散理论、交通疏散模型等也在已有成就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基于各方面的疏散研究,阐述多种理论研究,结合新思路将其对比分析,突出各种疏散行为特征的差异,并对人员疏散中行为特征研究着重强调,另外根据疏散行为的研究结果做出相应的总结。
关键词:突发事件景区游客紧急疏散综述研究一、引言2013年10月17日,以《旅游法》与黄金周主题的讨论会上,国家旅游局综合司司长张吉林就景区拥堵问题表示:黄金周景区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有待加强;同时还指出景区存在的问题:第一,景区的综合管理能力相对弱一些;第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仍需加强;第三,合理调控流量。
本文通过对突发事件、疏散行为和疏散行为特征的的文献搜索和研究,用对比分析,文献总结,案例分析的方法对结果进行总结,基于各种交通疏散、疏散模型、疏散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新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突出强调研究景区游客疏散行为特征的必要性,希望能在新的研究视角中提高景区疏散的效率和疏散的重要性,并使景区疏散行为的研究在更多景区中得到应用。
二、文献数据综述目前国内外学界对突发事件背景下的景区游客紧急疏散行为特征的研究不是很多,在中国知网上,如果单独地搜索关键词“突发事件”、“紧急疏散”、“疏散行为”,就能看到很多相关的文献,但是搜索关键词“景区疏散”“景区突发事件”等,几乎没有相关文献。
同样在维普网和本文分别对突发事件、紧急疏散和疏散行为进行分类检索,最后也得到类似的结果(表1)。
火灾建筑论文(5篇)

火灾建筑论文(5篇)火灾建筑论文(5篇)火灾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人员疏散风险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建筑结构、人群特性和应急疏散管理。
1、建筑结构。
建筑高度,现在的高层民用建筑高度大都在数十米到数百米之间。
高度越高,人员疏散和消防灭火越困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险就越大。
疏散指示装置,平安疏散指示装置能够明确指示人员根据某一路线逃命,从而不至于在建筑火灾内迷失方向。
而且疏散指示装置要在位置、尺寸、颜色、亮度等方面满意易于辨识。
2、人群特性。
人群特性疏散因素主要涉及人员在高层写字楼内所处的位置、人员的身体条件及分布状况等,尤其是在疏散中需要关心的人群。
人员心理,人员在火灾逃命时具有明显的共性,即在恐烟性、恐热性、向光性等行为心理驱使下,往往辨不清方向,产生聚集现象发生人员的拥堵、踩踏,产生更大的伤亡。
行为特征,不同的人在火灾疏散中的行为力量是不同的,特殊是那些需要关心的人群。
人员对场所的熟识程度也打算了高层写字楼的疏散效率。
3、应急疏散管理。
疏散人群管理和掌握,疏散人群管理主要是火灾过程对人员的优化疏导和应急指挥,使人群有秩序地运动以及对人群集结而进行系统规划,涉及人群实时监控和通讯技术,人群密度估算技术和拥挤人员之间压力猜测技术等。
二、火灾扑救风险火灾扑救包含灭火力量和消防设施两个方面。
1、公共灭火力量。
灭火高度,消防队的消防车的灭火高度,打算了其灭火力量。
对于着火高度超过消防灭火高度时,就只能依靠建筑自身的灭火设施来灭火。
离最近消防队的距离,高层写字楼离消防队的距离越近,火灾发生后消防灭火就越准时。
2、自身消防设施。
自身消防设施包括消防水源、消防栓、火灾报警装置、移动灭火器材配置。
消防水源,高层建筑火灾都需要大量水源来灭火,而消防车来灭火时带来的水量究竟有限,这就需要高层建筑四周有能保证灭火的消防水源。
消防栓,在设有消防栓给水的建筑内,各个楼层的消防电梯均应设置消防栓。
且应对消防栓有严格的管理规定。
特殊人群的疏散与救援

特殊人群主要分为以下几类:老 年人、儿童、残疾人、孕妇和哺 乳期妇女、身体虚弱或患病者等 。
特殊人群的特点与需求
儿童
好奇心强,容易恐慌,需要更 多的安抚和引导。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需要更多的医疗和心理支持, 以及安全舒适的避难所。
老年人
行动不便,反应较慢,需要更 多的关注和照顾。
残疾人
身体条件受限,需要无障碍设 施和专业的疏散与救援服务。
社会认知不足
社会大众对特殊人群在疏散中的需求 和困难认识不足,导致相关政策和措 施难以实施。
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技术进步助力救援
随着科技的进步,无人机、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将在特殊人群的疏散与 救援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在特殊人群疏散与救援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将 进一步加强。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疏散演练和培训的重要 性,鼓励更多特殊人群参与其中。
03
特殊人群的救援措施与技术
救援设备的选择与使用
救援设备的种类
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根据救援需求,选择合适的救援设备 ,如消防器材、医疗设备、通讯设备 等。
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 确保设备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常运转 。
救援设备的正确使用
预案完善、组织有序、措施得力
详细描述
大型公共场所管理者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特殊人群的疏散与救援措施。在紧急情况下,工作人 员迅速启动预案,组织特殊人群有序撤离。同时,加强现场指挥和协调,确保各项救援措施得力有效 。
案例四:水上事故特殊人群的疏散与救援
总结词
快速响应、专业救援、协同作战
详细描述
针对水上事故,救援队伍迅速出动,调动各类救援资源。针对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者,采取专业 救援措施,如使用救生艇、潜水员等。同时,与其他救援力量协同作战,确保特殊人群得到及时救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朱诺.基于视频检测和元胞自动机的人群疏散机理研究[D].导师:贾斌;邵春福.北京交通大学,2012.摘要:在各种交通方式中,步行可以独立的成为一种交通方式,并且构成各类交通出行两端的环节。
在大型活动的场所里,人们采用步行的方式参与活动,各类设施都需要满足行走的需要,行走的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了活动的质量。
因此,通过基于行人微观特征的宏观疏散行人流的研究,建立微观特征与宏观特征之间的联系,探索不同环境下不同宏观行人流特征和现象,是行人疏散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同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行人的安全疏散和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合理化设计提出宝贵的方案。
因此,本文从行人视频检测方法的研究、正常情况下的人群疏散模型研究和紧急情况下的人群疏散模型研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1)根据不同的交通状态,提出了低密度情况下基于运动的行人检测方法和高密度情况下基于人头的行人检测方法。
在低密度状态下提出了基于行人运动的检测方法:从改进权值参数和控制方差两个方面对传统的高斯模型(GMM)进行了改进,有效的减少了由于交通冲突使得运动前景融入背景模型的可能;建立了基于Kalman滤波和Mean-Shift算法的目标跟踪方法,改进了多个运动目标相互合并或分离时的处理方法;通过BP神经网络对运动个体进行分类,进而得到行人的运动信息;在高密度状态下提出了基于人头的改进的行人检测方法:提出了基于头发颜色在RGB和HSV颜色空间、脸部颜色在YUV颜色空间的混合颜色模型进行头部区域检测;建立了基于Canny算法与小波变换的人头轮廓提耳取方法,实现对人头轮廓的提取;根据Hough变换提出了基于人头图像的圆环检测方法,对人头进行精确定位并统计行人流量。
最后,通过实际的实验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高、低密度状态下行人视频的检测方法有效性和先进性。
(2)在正正常情况下的人群疏散模型研究中,本文建立了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动态参数模型,在传统的动态参数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感知参数,用以描述出口附近的行人密度对行人疏散路径和出口选择的影响,通过不同的行人分布状态来与以往模型比较,模拟结果证明这种改进是有效的,因为在对于门的选择上,除了对空间距离的要求以外,密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别对无阻碍和有阻碍情况下的人群疏散进行了研究:对于无阻碍情况下的人群疏散,本文分别研究了安全出口的最佳位置,以及单个门和多个门的布局对疏散时间的影响,并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最优的选取,描述了疏散时间、系统规模、行人密度、出口宽度之间的关系;对于有阻碍的人群疏散,本文考虑了障碍物布局对疏散时间的影响,同时考虑当障碍物发生位置移动时对疏散时间的影响,刻画了障碍物移动时间、疏散时间、行人密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与此同时,为了验证所建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本文进行了相应的实际疏散实验,通过本文所提出的视频检测方法和模型模拟的比较分析,发现模型的模拟过程与实际疏散过程基本相符。
(3)在紧急情况下的人群疏散模型研究中,本文从视线受影响情况下的人群疏散、存在挤压情况下的人群疏散以及发生火灾情况下的人群疏散三个方面来对紧急情况下的人群疏散模型进行研究。
在视线受影响的情况下,从无疏散标志的从众疏散和有疏散标志的沿墙疏散两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引入了行人视野半径的概念,并分析了行人视野半径、行人密度、出口宽度对疏散时间的影响;在发生挤压情况下,构建了元胞容量可变的CA模型,模型从方向参数和从众参数两个方面进行了考虑,分析了出口宽度、系统规模、行人密度与疏散时间的关系;在发生火灾情况下,建立了火灾发生情况下存在挤压的人群疏散模型,模型考虑了火灾的发生对系统的领域值和行人疏散行为的影响,分析了火灾蔓延时间、出口宽度、行人密度、系统规模与死亡人数的关系。
最后,仿真了三种情况下的行人疏散过程,从疏散模拟图来看,模型和更新规则较为合理并符合实际。
[2]王静虹.非常规突发情况下大规模人群疏散的不确定性研究[D].导师:孙金华;卢兆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摘要: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灾难性后果的非常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大规模群体疏散问题日益得到公共安全领域的高度重视。
迄今为止,对于大规模人群疏散的微观或宏观模型研究已有很多,有力推动了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科技领域的发展。
但是,关于非常规突发事件下大规模人群疏散的不确定性尚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为了揭示非常规突发事件下大规模人群在疏散过程中所受到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模式,我们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学建模相结合的方法,以非常规突发灾害为背景,从突发灾害、外部疏散引导以及大规模疏散人群这三个层面,研究影响大规模人群疏散的随机不确定性,从效率和风险的角度,为突发灾害应急疏散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在非常规突发灾害层面,首先对非常规灾害与常规灾害的随机性分析与预测进行了一些探讨。
以常规灾害中的城市火灾为例,建立了基于城市火灾幂律分布特征的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概率预测模型,而非常规灾害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均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因此,涉及到非常规灾害相关参数的设置和分析时,主要以人为假定的形式进行。
在对灾害扩散模式及危害程度进行合理假设的基础上,运用动态网络流方法,建立了一个综合考虑疏散优先级和灾害扩散一般模式的多源多汇(MSMD)大规模疏散模型,并运用CCRP算法进行了疏散规划的求解及对比。
进一步提出并建立了“路径通行效率风险”(RTE风险)的概念及其定量评估框架模型,基于该模型获得的各路段在灾害发生后不同时刻的ITE风险值,可有效反映出疏散路网在灾害环境下,综合考虑了效率和风险之后“适合通行”程度的动态变化。
在疏散引导层面,一是研究了大规模人群疏散时极易出现的恐慌情绪的传播特征及其对疏散的影响。
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一个大规模人群疏散的定性仿真模型,通过对模型实施各种不同的输入方案,发现了有无疏散引导时由于灾害氛围加剧而出现的恐慌受控或失控状况的变化规律,以及灾害氛围下人群中恐慌情绪的蔓延更多地是受到占主导地位情绪的作用。
该定性仿真模型很好地揭示了疏散系统中关键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影响疏散中恐慌情绪传播的不确定性因素,并且再现了疏散出口处“快即是慢”的典型现象。
二是结合疏散引导对大规模疏散风险进行了量化研究。
提出了大规模人群流动特征密度的概念,并基于连续人群流动理论和相关经验公式,推导获得了影响大规模人群流动的一系列特征密度。
基于所获得的特征密度,结合排队理论,建立了一个无限人流过桥模型,并通过计算相关的系统效率指标,获得了不同密度人群在不同疏散引导策略下的疏散效率变化特征。
基于理论分析和排队模拟所获得的五个特征密度,提出了一个在大规模疏散中判断疏散策略能否提高疏散效率的“人群密度风险轴”,以人群密度风险轴上的三个区间代表大规模疏散时针对疏散策略有效性而言的三种不同特征的人流,即有效流、临界流和无效流,并通过疏散风险的合理数值匹配,对这个人群密度风险轴进行了定量诠释。
在大规模疏散人群层面,引入并量化了人群生理心理因素对大规模疏散的影响,建立并修正了大规模人群疏散路径选择的随机Markov模型,并基于Markov过程的概率描述,以CO毒气瞬时泄漏扩散为事故背景,详细分析了疏散人群在多种因素,尤其是生理和心理因素影响下的疏散不确定性。
通过分析清空时间在相关参数作用下的变化规律,发现在单因素变化情况下,滞留人数的对数与疏散时间之间存在分段线性特征;清空时间随着初始疏散人数的增加呈现对数线性增加的规律,随着节点最大容量的增加呈现线性减小的规律。
此外,徒步疏散情况下人员心理恐慌对疏散速度的修正,整体上对于疏散结果的影响不大,而毒气影响下的人员生理风险对疏散结果影响显著,必须在涉及诸如毒气泄漏等突发事故的大规模人群应急疏散中予以重点关注。
[3]郭细伟.基于非均匀格子气模型的人群疏散动力学模拟[D].导师:陈建桥.华中科技大学,2013.摘要:突发事件下的人群疏散运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由于疏散实验具有一定的人员伤亡风险,很难进行实验,从而导致实际疏散的数据缺失。
所以计算机仿真模拟目前是研究突发事件下人群疏散的最主要方法。
社会力模型(SF)和元胞自动机模型(CA)是两种比较成熟的用于模拟人群疏散运动的连续模型和离散模型。
社会力模型中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两两进行评价,对于Ⅳ个个体,计算量为O(N2)。
对于很大的N,意味着计算负担过大,计算成本昂贵。
相比于社会力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的计算量为O(N),这极大的提高了大规模人群疏散模拟的可行性。
另一方面,人群疏散运动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一个基本的要素,对于合理模拟人群疏散起到关键作用。
在元胞自动机模型中,通常忽略了这一基本要素。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和移动格子气模型,建立了模拟突发事件下人群疏散动力学的非均匀格子气模型。
该模型的更新规则中包含出口信息因子D,它是影响人群疏散过程的关键参数。
D随局部人群密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从而体现了非均匀更新。
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通过个体之间距离的非线性函数来描述。
他们之间的排斥力随他们之间距离的减小而急剧增大。
引入了受伤临界力的概念,并分析了它对疏散过程的影响。
数值算例表明,非均匀格子气模型可以再现人群疏散的基本特征,如堵塞和拱形现象。
该模型是元胞自动机模型和移动格子气模型的扩展,具有更宽的适用范围。
(2)在非均匀格子气模型中引入高程因素,建立了扩展的非均匀格子气模型。
高程因素用来描述元胞格子在疏散空间里的位置高度,并通过二维平面来描述三维空间状态。
通过模型模拟和实验,研究了人员从阶梯教室疏散的疏散特征。
为了研究火灾下的人群疏散过程,将火灾场与格子气模型进行同步耦合,建立了火灾与人员交互作用的人群疏散仿真模型。
借助软件FDS,采用大涡模拟的方法模拟了阶梯教室火灾的发展与烟气蔓延过程。
模型中假设个体可能移动方向与周围环境温度相关。
个体疏散速度与能见度有关,利用多格子方法来体现速度的变化。
分析表明基于扩展的非均匀格子气模型模拟所得结果与实验所得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
高程因素对疏散有引导作用,而火灾场明显的改变了行人的疏散路线,造成了频繁的局部拥挤,对疏散过程有明显的阻碍作用。
(3)基于格子气模型思想,引入高程因素,建立了模拟地铁站人员疏散的扩展非均匀格子气模型。
该模型考虑紧急情况下人员的移动特征,引入多格子方法,根据人员实时步长确定人员移动速度。
考虑了人员初始分布对疏散过程的影响,同时分析了紧急疏散出口对疏散的作用。
地铁站火灾情况下人员疏散的分析结果表明,适度地使用紧急疏散出口能提高疏散效率,高程因素的引入也促进了疏散进程。
[4]徐高.人群疏散的仿真研究[D].导师:马国忠.西南交通大学,2003.摘要:随着各种事故和紧急事件的频繁发生,对于大量人员聚集场所,大型活动的组织,必须预先对人员的疏散方案进行充分地准备,做好各种应急的疏散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