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湖生态保护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概述
1.1湖泊水系
梁子湖古名鄂渚,又称樊湖,湖中有梁子山而得今名。

位于长江中游南岸。

跨武汉、鄂州、黄石、咸宁四市,长44.3km,最大宽度9.9km,面积280km,平均水深2.5m,蓄水量6.5×108m3,是湖北省第二大湖。

梁子湖水系包括梁子湖、鸭儿湖、保安湖相连成一体,组成独立的湖泊水系。

水系范围东由大茗山与大冶湖相隔,南抵大幕山与富水分水,西临京广铁路线与西凉湖分野,北枕长江。

(1)梁子湖
梁子湖以梁子山为界分东西二湖:东梁子湖包括蔡家獬,涂镇湖、前獬、后獬、东湖、西湖等子湖,属于鄂州市;西梁子湖包括牛山湖、宁港、前江大湖、张桥湖、山坡湖、土地堂湖等子湖,属于江夏区。

梁子湖有高桥河、金牛港、谢埠河等大小支流入汇,地表径流汇入湖泊经调蓄后,入东部磨刀矶流入长港,经樊口大闸泄入长江。

(2)鸭儿湖
鸭儿湖属于梁子湖水系,位于鄂州市西北部,跨鄂州、江夏区,以湖中鸭儿洲得名。

承雨面积652km2,鸭儿湖包括段塘湖、武城湖湖、唐家湖、严家湖、凼网湖、杨桩湖、扇子湖、峒山湖、梧桐湖、豹獬湖等大小湖泊。

以六人塘、荞麦沟、东港小港一线为界分上、下两部分:其北的鸭儿湖、武城湖、严家湖、段塘湖、泗海湖、等为上鸭儿湖;其南的杨桩湖、扇子湖、峒山湖、梧桐湖、豹獬湖为下鸭儿湖。

上鸭儿湖由薛家沟排入长江;下鸭儿湖分别有下家港、车湾港、
六十口排入长港经凡樊口大闸入江。

(3)三山湖
三山湖位于鄂州中部,跨鄂州、大冶两市,以湖中三山岛得名,承雨面积243km2,包括碧石湖、洋泽湖、范家坝、严家泽、鱼湖等,由新港经樊口大闸排入长江。

(4)保安湖
保安湖位于梁子湖东部,跨大冶、鄂州二市,保安湖由西獬口、桥墩湖、黄湖湾、扁担塘、雨山湖、黄金湖、肖泗獬等组成。

承雨面积285km,湖水经长港有樊口大闸排出长江。

主要河港:
(1)高桥河
高桥河为梁子湖上游入湖主要河流,发源于大幕山北麓的咸宁市石桥乡大塘西南的山谷里,流经咸宁、大冶、鄂州等市县,至梁子湖区太和镇注入梁子湖,承雨面积990km2,全长77.71km。

(2)长港
长港为梁子湖通江之港,是连通梁子湖、保安湖、鸭儿湖的主要通道,是梁子湖水系的一条天然排水港,控制流域面积3265km2,河长46km。

长港通梁子湖有三条港道:磨刀矶北的三担沟,磨刀矶北南的庙沟,磨刀矶北西的四担沟。

1.2水利工程
(1)水库
梁子湖流域共兴建水库:中型水库1处,小(一)型水库23处,小(二)型水库137处,总计蓄水量达12275万m3,可灌溉耕地面积18.72万亩,具有防洪、养殖、发电等综合效益。

中型水库为毛铺水库位于大冶市西南部的毛铺乡,东距大冶城区43公里,水库承雨面积50.18km2,总库容2985万m3,其中有效库容1970万m3,是一座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殖、发电等综合效益的水库,设计灌溉面积5.8万亩,实灌面积4.2万亩,年均灌溉供水1200~1500万m3。

梁子湖流域小(一)型水库共23处,其中鄂州市3处,大冶市7处,咸宁市咸安区2处,武汉市江夏区11处,23处水库可控制承雨面积69,48平房公里,可拦蓄洪水5519万。

具体水库情况见表1-1。

梁子湖小(二)型水库矶137处,其中鄂州市15处,大冶市34处,咸宁市咸安区29处,武汉市江夏区59处,全流域137处小(二)型水库总承雨面积为83.17平方公里,总库容为3771.4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2651.3万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79050万亩。

梁子湖流域水利工程分布图见图1-1。

表1-1 梁子湖流域小(一)型水库基本情况简表
(1)樊口大闸、泵站
樊口大闸含水闸、船闸、公路桥等主体工程,水闸为开敞式,11孔,每孔净宽6.5米,高8.0米,闸底高程9.9米,设计外江水位26.10米,内湖水位16.0米,校核外江水位27.60米,内湖水位18.0米;设计流量1050立方米每秒。

船闸紧连水闸,位于水闸右岸雷山脚下,
设计外江水位26.0米,内湖水位17.0米。

船室长80米,宽10米,闸底高程10.9米,隔墙顶高程22.5米,设计最高通航水位22.0米,通航能力为100吨级。

在船室隔墙上设有3米×4米的引鱼苗灌江闸,底部高程17.0米。

樊口大闸的排涝面积为90万亩,通过1973年启用至1990年的运行实践,18年累计排水量为207亿立方米,年平均排水量为11.5亿立方米。

在降水偏枯的1985年,排水量为11.6亿立方米。

在丰水的1983年,排水量为19.0亿立方米。

对于减轻梁子湖区1969年遭受洪灾的22.0万亩耕地和1970年以后陆续围垦的近30万亩耕地的渍涝灾害,其作用是显著的。

船闸1984年开动通航,往来船只逐年增多,到1990年,累计通过船只1.2万艘,计80.5万吨,通过最大船只吨位为200吨,年均收过船费3.45万元。

由于船闸人字门未设反向止水,在外江水位低于内湖时,船闸无法通航。

樊口泵站位于长港近入江处的雷山旁边,设计外江最高工作水位26.10米,内湖最低工作水位17.50米,设计扬程9.50米,提排流量214立方米每秒,设计排涝效益50万亩。

工程总投资2540万元。

(2)磨刀矶闸
磨刀矶闸位于梁子湖出口三条港道合流处的磨刀矶边,它是樊口泵站的主要配套工程之一,是集排水闸、船闸、公路桥于一身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排水闸为开敞式钢筋混凝土结构,3孔,每孔宽高均为7米×5米,闸底高程13米(闸基除下游海漫外,其余大部分均为风化沙岩)。

闸室长18米,包括上下游护坦总长309.8米,宽26.4米。

设计内湖水位米,长港水位米,流量300立方米每秒。

船闸位于水闸南侧,其上闸首与水闸平行排列。

船闸闸宽10米,长80米,闸底高程13米,设计通航能力100吨级。

1.3区域水利建设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湖区水利建设,如河流改道、涵闸、电力排水泵站工程建设、“江河分离”工程等,直接阻隔江湖水量交换、生物多样性减少。

(2)大规模的围湖造田进一步加剧了湖泊的萎缩和消亡。

(3)水库投肥养殖现象十分普遍,严重污染水体水质,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4)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导致区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2水利生态引水研究
2.1水利生态引水方案思路
历史上梁子湖与长江是自然相通的,江湖阻隔后,湖泊生态系统遭受到不同程度地破坏和退化,给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主要体现在:湖泊面积萎缩,其调蓄功能下降;鱼类洄游通道受阻,生物多样性下降;湖泊水文季节变化变小,湿地生境退化,水体自净能力减弱等。

长江梁子湖生态引水工程方案思路是在满足梁子湖防洪调度运用方案的基础上,利用现有工程樊口大闸,在江鱼洄游、苗化期(4~6月),择机对梁子湖进行生态补水,达到灌江纳苗,补充梁子湖生物量(多样性),兼顾释污的目的。

引水是通过樊口大闸自流通过长港入梁子湖,樊口大闸位于长江右岸,水闸为开敞式,11孔,每孔净宽6.5米,高8.0米,闸底高程9.9米,设计外江水位26.10米,内湖水位16.0米,校核外江水位27.60米,内湖水位18.0米;设计流量1050立方米每秒。

引水流量大小和引水时间长短视梁子湖当时水位情况控制。

2.2水利生态引水必要性
江湖连通的复合性在短期内遭到严重破坏,使得大量生物种类因生境变化过快而难以为继,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格局发生重大衰变,加之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入湖泥沙,以及人类过度的渔业生产等原因,加速了湖泊淤积和衰亡。

1974年湖北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报道,梁子湖鱼类共75种,分属19科,其中鲤科鱼类站总数的
61%。

属定居性鱼类;包括鲤、鲫、团投鲂属类等攻击54种,占全湖鱼类总数的72%;属江湖洄游性鱼类18种,占总数的24%。

1982年,湖北省区划委员会和汉江平原水产资源考察组对梁子湖水产资源进行了综合考察,报道梁子湖有鱼类52种,分属12科,其中鲤科35种,占总数的67%。

根据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资料,梁子湖有鱼类94种,隶属10目20科94种。

但由于江湖分隔及其他影响,目前梁子湖估计共有鱼类70余种,鱼类种群呈减少趋势。

为了保障梁子湖流域生命财产安全,在梁子湖流域修堤建闸,以阻挡外江洪水,排泄内湖涝水。

在汛期常情况下,梁子湖唯一通江闸口樊口大闸是关闭的,切断了湖泊水体和长江的经常性联系,湖泊水体因失去与长江母体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湿地得不到江水自然漫滩的涵养,生态功能逐渐退化,周围的村民因闸口的建设,开始在以前为洪水留存空间上围垦,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同时给防洪调度带来了不利影响,历来开闸通江以防洪、灌溉和引水灌溉,保障群众正常生活和生产用水为目标,客观上也起到了加强水体交换、改善水质的作用,但主管上很少考虑闸口调度的生态效应。

为维持湖泊生态功能,可以在考虑闸口调度基本功能的同时兼顾湿地涵养、保障鱼类洄游通道畅通等生态效应。

2006年2月14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明确规定“通过采取闸口改造、建设过鱼设施和实施灌江纳苗等措施,恢复江湖鱼类生态联系,维护江湖水域生态的完整性“。

修复破碎的河湖复合生态系统,恢复鱼类洄游通道,还鸟类栖息家园,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重建江湖联系,恢复阻隔湖泊与长江的生态、水文季节性联系,从物种、生态各方面实现恢复河道和湖泊的生命,是梁子湖区的重要任务。

2.3 梁子湖防洪排涝调度方案
(1)樊口大闸防洪预案
防汛调度:长江汛期,当长江水位高于内湖水位,关闭闸门。

汛期挡水时,水闸外江内湖最大允许水位差11.70m,外江最高水位为28.70m(7月~8月),相应内湖水位为17.0~19.00(7月~8月)。

排涝调度:长江非汛期,内湖需要排涝时,允许开闸放水,排水闸设计排水流量为820m3/s,船闸230m3/s。

枯水期排水闸闸门东水启闭,局部开启,操作水头部大于5.95m。

灌溉供水调度:在汛期,内湖抗旱要求,利用船闸引水时,外江水位不高于20.40m,相应内湖水位不得低于17.00m,设计灌溉流量190m3/s。

(2)梁子湖泵站调度方案
梁子湖特征水位:汛前控制水位17.00m,设防水位19.00,警戒水位20.50m,保证水位21.36m。

防汛排涝期间,樊口泵站站前水位超过17.00m时开机启排,排水顺序为,先排鸭儿湖,再排三山湖和保安湖;但站前水位派到17.00m时开启磨刀矶闸排梁子湖水。

若梁子湖水位达到21.00m时,鄂州、江夏、大冶在梁子湖区域的圩垸如涂镇湖、前海湖、山坡湖、仙人湖等应先后分红调蓄。

梁子湖水位继续升高,达到21.36m时,牛山湖开闸调蓄。

实施以上措施梁子湖水位超过21.36m时,鄂州、江夏在梁子湖内所有的圩垸(不含广家洲和外傍)破垸分洪。

2.4灌江纳苗时机分析
(1)引水水量分析
长江干流水量是完全满足引水量要求的,只要长江樊口段水位高于梁子湖水位就能实施自流引水。

下面是对外江与内湖水位差情况的统计分析。

采用樊口大闸闸上、闸下水位资料及梁子湖代表站梁子镇水位站水位资料(资料系列1975~2006年),分析历年外江水位与内湖水位之间变化规律,以确定灌江纳苗,改善梁子湖鱼类种类的时机及方案。

通过水位资料比较长江水位与梁子湖水位差,外江水位高于内湖水位的几率见表2-1,由表对比分析的结果可知,4月中下旬自流引江水入湖几率在20%~30%,5月引水几率一般为50%左右,随着外江水位增高,引水几率逐渐增大至7月中旬外江水位均高于梁子湖内湖水位。

表2-1 樊口大闸灌江纳苗引水调度几率分析(%)
适宜的灌江纳苗时间以及如何选择适宜的灌江纳苗时机,直接影响灌江纳苗的效果,根据涨渡湖2003~2004年调查结果,长江中游苗汛与水文条件密切相关,每次涨退水时均是苗汛集中的时间,6~7月初长江新洲段出现出现两个较大涨退水过程,同时也相应的出现了两次较大的苗汛,苗量在100亿以上,因此在长江江鱼洄游、苗化期(4~7月),适时根据水文条件选择灌江纳苗效果较好,但灌江纳苗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防洪、血防、泥沙问题。

(2)引水水质分析
根据湖北省水资源水环境监测中心近年来的监测资料评价,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评价,长江樊口堤段全年期水质类别为Ⅱ类,其中汛期为Ⅱ类,非汛期为Ⅲ类,完全可以作为引入水源。

2.5引水方案确定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初步确定的方案是:
(1)梁子湖灌江纳苗引水方案应纳入梁子湖樊口闸站防洪调度预案。

可适时择机开启樊口大闸自流引水入梁子湖,达到灌江纳苗、补充梁子湖生物量(多样性)的目的。

(2)每年4~6月,按照梁子湖水位条件和未来中短期天气预报,提出当年灌江纳苗引水实施方案,报上级防汛主管部门审批;
(3)樊口大闸和泵站的主要功能为防洪灌溉,为确保不增加排涝压力,在“灌江纳苗引水实施方案”中,应首先明确预排和保障措施,降低内湖水位,再实施引水。

原则上引水量不得超过预排水量。

2.6方案评价
(1)有利影响
对梁子湖择机生态引水是通过对樊口大闸的合理调度来实现的。

尽可能地保持江湖连通,既能纳入长江野生鱼苗,又能增加水体交换,一方面大大提高湖泊渔业产量,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改善了湖泊湿地生态环境,为野生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对整个梁子湖流域的污染和生态状况改善也非常有益。

据历史资料,梁子湖大型湖泊灌江纳苗效果非常好,1976年5月17日14时至18日19时灌江29小时,纳进大量的银鱼(20%)、鳡鳤(23%)、鲚(12%),其它为长春鳊、花白鲢、草鱼、青鱼等,还有少量的鳗鱼、胭脂鱼以及螃蟹等。

(3)不利因素
江湖连通对于内湖生态保护与恢复的意义是积极有效的,但也会出现江湖关系、湖垸关系、湖泊泥沙冲淤及血吸虫病等方面的变化。

江湖连通是江湖阻隔的逆向过程,恢复江湖联系过程中也必然会引起这些关系的逆向变化。

一是防洪保安。

根据樊口大闸不同月份的水位资料分析认为,6月份水位在长江主汛期位于7、8月之后,居第三位,统计水位资料的结果表明,高于设防水位23m的情况较少,根据1952年~2006年54年的6月份逐日水位分析认为:54年中6月15日之前均未发生过超过设防水位的洪水位,由此得出结论:6月15日前进行灌江纳苗对长江的防洪安全不造成不利影响,且对樊口闸的防洪安全不会造成不利影响。

而6月15日之后灌江纳苗可能会导致洪水灾害发生的频率上升。

梁子湖灌江纳苗活动将增加梁子湖地区的排涝压力,可能导致内涝灾害的发生的频率上升,因此在灌江纳苗前需增加预排措施,以降低内涝发生可能性,在采取措施后,灌江纳苗活动对内涝发生频率的影响不大火使之略有影响。

二是血吸虫病问题。

引江入湖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将长江的血吸虫带入梁子湖。

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在闸后设置沉螺池,将携带血吸虫的钉螺截留,然后定期清除、杀灭沉螺池中的钉螺。

建议在流域血防规划中予以考虑。

三是泥沙问题。

中科院水生所曾专题研究过江湖连通对长江干流通江湖泊淤积的影响,基本结论是进入湖泊的泥沙对湖泊淤积或湖容影响较小,加之三峡工程运用后清水下泄,长江水流挟沙量急剧下降,入湖泥沙也迅速减少。

根据长江有关对三峡水库修建后对下游沿程水位影响的分析成果,三峡水库的修建清水下泄对下游河道的冲刷影响主要在武汉之上,不会明显降低鄂州江段水位。

3梁子湖生态水位分析
3.1水位资料情况
梁子湖多年平均水位为17.81m,3月份水位最低,为16.67m,8月份最高为19.24m。

水位变化规律规律是每年自4月起,随湖区降雨的增加,水位上升,5、6月份由于长江谁诶逐渐上涨,樊口大闸关闭,湖水迅速上升。

7、8、9月为持续高水期。

9月下旬以后降雨量减少,长江水位逐渐低落,内湖水位相应下降,直到第二年2、3月份,出现最低水位。

梁子湖多年平均水位较差2.09m,最大年份较差为4.19m,月内水位差一般在1m之内,但1969年7月水位较差曾达2.79m,超过一般年份的全年较差值。

梁子湖地区由于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致使湖区水位年际变化也很显著,尤其是各年的最高水位差别大,如1968年,由于大旱,梁子湖的最高水位仅17.45m,甚至比多年平均水位17.18m还低0.36m;而第二年却出现21.05米的高水位记录,二者相差3.6m,如以1954年记录的历史洪水位27.75m与1972年的最低水位16.02m相比较,梁子湖水位的年际最大较差达11.73m。

3.2生态水位计算
梁子湖水位变化趋势主要受气候与降水的影响。

在4~9月份降雨量最大,湖水位上升,在10月至次年的3月,降雨量少,湖水位下降。

梁子湖水位的季节性变化给许多湿地生物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条件,但水位的涨落超过了一定的界限也会对湿地生物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梁子湖在枯水季节维持一个最低水位下限,在洪水季节维持一个最高水位上限,作为梁子湖最适宜生态水位变幅。

根据掌握的梁子湖湖多年水文资料和生物资料,采用生物最小空间法和生态水位法估算维持生物生存的最低生态水位,取两者最大值作为梁子湖最小生态水位。

一、计算方法1:生物最小生存空间法
梁子湖湿地生物种类繁多,包括挺水、沉水、浮游、湿生植被,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水禽等。

这些动、植物为维持自身种群的繁衍,都有一个最低生态水位。

鉴于资料情况,要确定所有生物种类的最低水位需求还很困难,因此需要寻求一个代表性的指示生物物种。

各类生物的生存条件有差别的,低等动植物如藻类和浮游动物维持生存只要一定的水域,水生维管类植物只要长期有一定的水面就能很好的繁衍和生长;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藻类的鱼类,有一定的水面面积就能生存;水禽属于湿地系统食物链中较高层次的摄食者,生存条件较高,要有足够的鱼类和底栖动物等为之捕食,也要有一定范围的挺水植物和湿生植被作为启栖息之地。

由此分析,湿地生态系统中,鱼类处于食物链的中上层,一般情况下,鱼类属于水生态系统中的顶级群落,它对其他类群的存在和丰度有着重要作用;渔业也是梁子湖重要的经济功能。

因此选择鱼类作为湖泊的指示生物,以鱼类对水位的最低需求作为洪湖的最低生态水位,只要鱼类的最低生态水位得到了满足,其他类型生物的最低生态水位也得到满足。

那么生物最小空间计算式可以简化为:
H e m in=H e m in鱼
式中:H e m in鱼为鱼类所需的最低生态水位。

湖泊生长的鱼类,水深是最重要和基本的物理栖息地指标;必须为鱼类提供最小深。

鱼类需求的最小水深加上湖底高程为该湖泊的最低生态水位。


H e m in=H+h鱼
式中:h为湖底高程(m),h鱼为鱼类所需的最小水深。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鱼类生存的所需的水深为 1.5m,梁子湖湖底平均高程为14.6m,根据公式计算梁子湖的最小生态水位为16.1m,
二、计算方法2:生态水位法
高频率水位的确定:梁子湖的水位变化主要受气候与降雨的影响,分别绘制历年月平均水位,如图3-1。

可以看出梁子湖6~12月的水位较高,大多位于18.0~21。

0m之间,1月至5月水位较低,大多位于16.0~18.0m,故将全年分为相对高水位时期(6月~12月)和相对低水时期(1月~5月),统计分析水位频率直方图,如图3-2。

由图可知低水位时期高频率出现在水位16.5~17.0m,其次是17.0~17.5m,二者合计在67.7%以上;高水位时期高频率出现在水位18.5~19m,其次是19~19.5m,二者合计在35%以上。

根据梁子湖生态调查资料,总体来说,全湖水生植物无论是覆盖度还是生物量,在逐年增长,这与湖水水位冬季相对稳定、捕鱼过度等因素有关(见表3-1)。

表3-1 梁子湖生态调查情况
菰群落有较大发展,特别是在月山、东井等地的湖汊处,通过筑堤,使堤内的菰群落得到了良好的生长,数千公顷菰群落一望无际,为各种水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繁殖场所。

浮水植物分布面积较小,其中经
济植物莲、菱的面积较小,产量下降,这主要与湖区渔民过分采摘有关。

比较湖区水生生物覆盖度、生物量历年资料分析,确定1996年为生态环境状况最差的的年份。

根据历年的梁子湖梁子镇水位数据,处于高频水位范围的年份主要在1982~1985年及1993~1996年,故将1996年作为生态状况较差的年份,1996年最小月平均水位16.43m,1975~2000年的多年月平均最小水位为16.7m,则最小生态水位系数为0.980。

以最小生态水位系数乘以多年各月最平均水位即得到逐月最低生态水位,全年2~4月水位为最低,其最小值为16.4m,即以生态水文法确定的最小生态水位为16.42m。

表3-2 梁子湖逐月最平均水位及最小生态水位(m)
由上表可知,梁子湖最低生态水位各月变化明显,在1~5月最低生态水位一般小于17.0米,在16.6m左右波动,6~12月一般大于18m,在18.6m左右波动。

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最低生态水位分别为16.10m和16.42m,取较大者16.42m作为最小生态水位,基本满足鱼类及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4水库养殖现状及其对策
水库投肥养殖的危害应给予高度重视。

总体上讲,其危害表现为:一是由于水库养殖经营户大量使用化肥进行水产养殖,不仅会导致水库自身水体严重污染、水质不断恶化,还会导致其下游河道水质的不断恶化。

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和农田减产,甚至生态的恶化。

二是此外水库投放大量化肥后,污染的水体将会对溢洪道、输水管、闸门等腐蚀加剧,缩短了其使用年限,长此以往将影响工程安全。

4.1 水库养殖调查
向水库投放肥料增加水库水体缺少的某些物质成为迅速提高鱼产量的有效办法。

向水库施肥首先是引起细菌大量繁殖,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和营养盐类。

然后被浮游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使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以及底栖动物得到繁殖,从而增加鱼类的食物链,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达到低成本养鱼的效果。

据报导向水体施用含氮素46%的尿素1kg或含氮素17%的碳酸铵3kg养鱼,其效果相当于80-100kg牛粪或青草。

但过量地向水库投肥,易导致水库水质污染,引起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对水库供水造成影响,甚至影响到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供水安全。

梁子湖流域共兴建水库:中型水库1处,小(一)型水库23处,小(二)型水库137处,总计蓄水量达12275万m3,调查的的水库均有养殖功能,采取人工投肥的水库约89座,占55%,其中因人工养殖造成水库水质下降的有67座,占调查水库数的41.6%;占投肥养殖水库数的75.2%。

由于小型水库水环境容量小,过度投肥极易造成水质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