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养生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药
养
生
药
膳
学
论
文
信息工程学院
网络工程二班
张春利
2017年6月17日
中医药药膳学的现状和展望
药膳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为基础,研究以食物、药物和药食兼用食物防制(预防和控制)疾病、延年益寿的综合性中医药学科。它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信息,为整个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 中医药膳学的观点
1.1药食同源学说
食物除了具有营养价值,同药物一样也具有药用价值可以防治疾病。这主要体现于药物和食物均具有“四气”“五味”及“归经。这里的“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四性“;“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归经”是指食物或药物对人体某一特定的内脏有明显的亲和力,如酸的药物或食物先入肝,首先对肝脏发挥作用。每种食物在这几个方面都有区别,这就构成了每种食物各自的特性或性能。
1.2调理阴阳的营养观
人体是有机联系的对立统一体,正常情况下,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一旦这种协调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出现阴阳的偏盛片衰的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疾病。基本这种认识,《内经》提出了调理阴阳营养观,即用食物性味之偏,纠正人体阴阳盛衰之偏,《素问》中指出:“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调理阴阳之法。
1.3 辩证施膳
运用中医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对病人表现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疾病症候类型的过程,称作辩证。根据辩证的结果,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称作论治。辩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精髓。采用药物疗法称作施药,采用食物疗法称作施膳。
2 中医药药膳学发展中的问题
2.1 药膳学缺乏规范的定义及其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目前,国内或论著对药膳学定义及其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与应用存在极大的差异,并且鲜见对“药膳”的提法在现阶段的合法性的论证,无形中给它们的挖掘提高、普及应用、国内外交流、学术研究和继承与发展凭添了许多的困难。药膳界有责任、有义务对药膳学定义及其内涵与外延进行科学、规范的界定,充分论证“药膳”的提法在现阶段的合法性,以促进药膳的普及与发展。
2.2 平衡膳食的描述过于笼统
两千多年前,《皇帝内经》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饮食指导,这是最早的关于平衡膳食的描述,但中医药膳学对平衡膳食应用的描述甚少。不管是健康人和病人维持其基本生命体征需要多种营养物质,如何获得均衡的营养是营养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可以说这才是药膳的基础。而对于这个基础,中医药膳学涉及到的较少,解决了“吃什么”而没有解决“吃多少”。
2.3 与现代营养学的脱节
以痛风病人为例,若按中医药膳理论安排膳食,则考虑阴清热之类的食物,但是,如果不考虑这些食物中是否有嘌吟或者其含量高低,显然不符合现代医学理论及其治疗原则。因此,药膳的安排除了考虑食物的性味外,还要考虑现代营养学中营养素的需求特征。
2.4 知识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
中医有关药膳的文献记载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内容浩如烟海,也总结了一套独特的食养药膳方法,但内容多分散在古今大量的医药类和某些非医药类文献中。中医历代文献对药膳已形成丰富的认识理论体系,对食物的性味、功效、应用、饮食宜忌、辨证施食规律有较为全面深入的阐述。但是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未能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临床应用中,缺乏理论性的指导。近年来也出版了很多的汇编和分类,而这些远远不能满足或解决现代人的实际需求。
2.5 信息更新慢
传统的中医药膳学理论固然有独特和合理的成分,在实际运用中为保障人们的健康骑着积极而中能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不借鉴现代科学的成果,而是一味固步自封,坚守传统的理论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中医药膳学理论将逐渐失去其固有的阵地。接受容纳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将能更加丰富传统中医药膳学的理论,反之,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和要在药膳的实际应用中,仅仅靠书本记载的一些方子是远远不够的。要提高药膳的功效,针对性就要强,这就要求我们对其组方规律进
行研究。
2.6 基础理论研究薄弱
60余年来,中医中药的发展为食疗药膳学科的真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作为药膳核心内容的基础研究却远远滞后于应用研究,仙剑原创性研究和突破性进展,使得药膳基础研究成为阻碍药膳走向世界的瓶颈。我们应该加快药膳食疗基础理论研究的步伐,为食疗药膳走向世界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 发展展望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自然疗法已被许多国家重视并加以研究,中医药膳作为自然疗法之一,在临床和日常生活中日趋显示出其优势。
3.1 与现代营养学结合
现代营养学与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处,我们应该继承能并发扬传统饮食文化,利用现代科学理论正确看待分析我国的饮食文化。用现代营养学的方法明确传统文化对于营养与健康的阐述,同时站在传统饮食文化的角度去综合评判现代营养学观点,将二者在不同层面进行统一,取长补短,是今后营养学的发展方向之一。食物既能被中医用于辩证施食,又能被西医用于辨病施食,因此对于很多疾病,都能用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方式运用食物进行治疗,在西医选择的营养食品中,在用中医理论辩证分型地加以挑选,对疾病的药膳效果会更加理想。所有药膳处方,都必须保证营养素,要辩证,从食用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这是食谱的个性,最终形成适合个体特征的个性化食谱。
3.2 资料整理和分析
药膳无论从预防医学还是临床医学上看,都愈来愈显示出它的优胜之处。而深入挖掘整理古代药膳经验,并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开展临床和实验研究,进一步阐明其作用机制及不断开发新的药膳食品,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和知识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全面整理和分析共性认识成为可能,现有的方法和技术已经能够将诸医家的知识和经验形成知识库并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发现共同的群体知识经验规律,构建中医饮食调补理论体系,为中医药药膳各种常见病及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方案研究奠定基础。
3.3 开展药膳探索项目研究
在药学科学前沿与发展方向中,预防性天然药物的研究正在成为新的热点。尽管药膳已对中华民族的疾病防制、延年益寿和繁衍昌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近代和现代,中医药界对药膳的物质基础、药理作用、作用机理、药性理论和方剂配伍规律等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并无长足进展。“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行动中的重中之重”,因此,药膳基础研究的重点是发挥食疗药膳优势的物质基础研究。必须开拓药膳物质基础研究学科前沿,通过学科交叉和先进技术与方法的应用,系统、深入开展药膳物质基础探索项目的研究工作。
3.4 采用现代科研思路和方法探求药膳方的作用
探求药膳方的作用机制和疗效可通过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等途径,对药膳方的作用机理和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和观察,排除讹传错位,取其信实部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我国药膳药膳数据库,将传统的学术思想和经验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保留下来,把不断创新的成果记录下来,使药膳药膳学成为具有当代科技水平,密切联系实践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可以更好对临床工作进行指导和纠偏,提高临床疗效;另一方面可以规范药膳方的制作,开发药膳方的方便剂型,使中医药膳真正实现大众化。
总之,我多的药膳正面临着发展得极好机遇。若能加大投入,稳定队伍,鼓励多学科、多层次交叉联合攻关,必能使药膳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而对振兴我国传统的药膳事业,带动食疗药膳相关产业的发展,加速食疗药膳现代化,促使食疗药膳走向国内外市场等产生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