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的教案
《登高》精品教案

《登高》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解题——解题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三、作者介绍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登高》(教案)

教案:《登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高》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高》这首诗;(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慨,对理想的追求;(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怀;(3)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培养高雅的生活品味。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2.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艺术风格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登高》,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字词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2)讲解诗人的艺术风格,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静听,感受诗中的意境;(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互动交流。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登高》。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登高》;3. 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风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登高》;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3.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并能够举例说明;4. 学生能够欣赏诗人的艺术风格,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评价。
登高教案4篇

登高教案4篇登高教案篇1知识目标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设计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诵读感知觅得诗趣【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登高教案篇2【教学过程】一、由杜甫诗句导入有人说唐朝时李白用歌声无限放大之后,又被杜甫还原的请大家说一下所学杜甫的诗句——二、出示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怀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下面我们积累《诗经》的相关知识三、初读Ppt出示:读1.一生读,他生评价,纠错2.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四、品读1.师:打击对这首诗歌的感受怎样?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就是——生答“悲”,师板书“悲”2.师:悲从何来?请大家自由朗读,找出悲的原因,从诗中找答案生自由朗读生1:3、4两句,看到秋景,想到了身世,心中所想的只有悲哀了师:什么样的身世?现在怎样?为何看到落叶就悲?生回答:命运多舛的身世,现在已经老了,此时可能重病在身师:再读一下!为何见到长江而悲?生再读生:因为时光飞逝,生命流逝师结:他看到了秋之悲,身世之悲,时光流逝之悲生2:1、2两句,由景及情,悲凉的景情,全是冷色调师:带着这种感觉读一下生读3.师:其他同学也选了这句吗?(无人回答)那大家再读一下1、2句,思考一下,这两句写了什么秋景?生3:“万里”让我想到了他萧瑟的身影,久久不能忘怀(鼓掌)师:什么身影?你抓住了哪个词?生:孤独的身影多病生4:天才的孤独的心声4.师:还有哪里体现了悲?从原诗中找生5:“艰难”句师:重音是突出感情,拖音也是突出感情,再读一下生再读生6:“艰难”指生活上的苦,成为老年人的悲;也是身体上的病,无法借酒浇愁的悲饱经沧桑师:只有一己之沧桑吗?生:还有国家师板书:家国之悲生齐读5.师小结Ppt出示:品6.师:再齐读,思考“悲”借助什么手法表现的师提示:看看目标生答:借景抒情配乐师朗诵,要求生再次体会诗歌悲情2生读,生齐读7.师补充杜甫晚年境遇(配乐抒情一段话)“你的命运即使像墨汁一样黑,你也坚持用……我多想遇见你,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Ppt出示:写多想遇见您,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多想遇见您,在“”的时候,,要求生仿照句式写出诗歌下节2生上黑板展示3生诵读展示Ppt出示:背师放较为悲哀的音乐,要求生站立背诵【评述】整体设计美玉含瑕这节课同样注重了诵读,诵读方式也较为多样化在诵读中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感受,注意挖掘了学生在诵读中的感受体会同时老师特别重视了学生“听说读写”几个能力的训练,课堂最后有仿写环节,设计不错不过展示部分让两个同学上黑板书写比较浪费时间,个人不如投影再让其他学生读一读更实际一些老师从“景”“情”两个大的方面串起整个课堂,思路比较清晰但是诵读一开始老师就抛出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读诗的感受(这个字必须是“悲”)而且这个字跟老师的板书设计关系很大,所有的问题都是由这个字引申出的,没有这个字就不能形成“泪”形状的板书个人认为,这个设计比较刻意是这堂课美中不足之处还有,教师对文本的挖掘还不够老师在课堂最后环节播放一首比较哀伤的配乐,要求学生齐背课文个人背景的渲染太过于哀伤了我觉得唐诗悲,但仅是悲壮,却不悲伤即使如杜甫的诗,也绝不会悲伤所以这个背景的处理不太合适登高教案篇3【学情分析】这首诗是高一学生即将学习的一篇课文,他们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过去的学习更偏于感性片段,未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学习方法。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教案(详细)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体会诗中的悲悯情怀,培养爱国爱民的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杜甫《登高》全诗。
2.2 教学重点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诗中意象的分析。
2.3 教学难点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诗文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字词、句式、修辞等。
3.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实践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展示《登高》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登高的意义。
4.2 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全诗,教师指导发音、节奏和情感。
学生背诵全诗,教师评价。
4.3 诗句解析教师逐句讲解诗文,解释生僻词语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4.4 历史背景介绍教师讲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4.5 诗歌创作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教师评价并给予指导。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学生完成诗歌创作,并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5.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诗歌创作和短文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深入理解《登高》的内涵,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并能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诗歌欣赏教师推荐与《登高》主题相关的其他杜甫诗歌,如《春望》、《月夜忆舍弟》等,供学生课后欣赏和阅读。
6.2 诗歌朗诵会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登高》或其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对诗歌的热爱。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师自评教师对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杜甫《登高》:独特的语言艺术教案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登高》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歌中,杜甫采用了独特的语言艺术,让人们可以深入感受到他内心所思所想,也让这首诗歌成为了教学中的经典之作。本文将围绕着《登高》展开探讨,探究杜甫在这首诗歌中采用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以及如何将这种语言艺术运用于教学中。
一、杜甫的《登高》与独特的语言艺术 《登高》是杜甫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诗歌的主题是:“武陵春色,两岸桃花扫地”,诗人在赏景之余,也表达了人生的感慨。这首诗歌体现了杜甫诗歌中的哲理、风景、生命和人格等方面的特征,也是杜甫风格的代表之一。杜甫在创作这首诗歌的过程中,采用了独特的语言艺术,把自己的感悟和思考生动地展现在了诗歌中。
一、运用典故加深诗歌的内涵 在《登高》的首句中,杜甫以“风急天高猿啸哀”来开篇,这其实是一句出自《庐山谣》的典故,充分体现了杜甫善于借用典故来加深诗歌内涵的特点。杜甫在这里通过引用典故,将自然风景与人情世态融为一体,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准确生动。可以说,运用典故是杜甫鲜明语言风格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采用象征手法展现思考深度 《登高》中句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些哲理多采用象征手法来展现。比如,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句中,杜甫用青山比喻时过境迁的人生命运,体现出了“一去不复返”的人生真谛;而在“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句话中,则用秋风和画扇来象征岁月的流转,表达出了人们对于时间的无奈感。
三、用对比手法强化语言艺术感染力 杜甫在《登高》中还大量地采用了对比手法。比如,他将桃花和笑脸相对比,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失望和感慨;他将“三千世界如云烟”和“五湖四海皆春色”相对比,来表达对于尘世与自然间差异的感受。这些对比手法将诗歌的意境深化,也让语言艺术的感染力更加强烈。
二、将杜甫的《登高》运用于教学中的教案 《登高》作为一首经典之作,在课堂教学中也有极高的参考意义。以下为《杜甫的《登高》:独特的语言艺术》的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高》;(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登高》的诗意和诗境;2. 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登高》的译文、注释、背景资料;2. 多媒体设备:PPT、视频等;3. 学生作业:预习《登高》,了解作者杜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配乐诗朗诵《登高》;(2)引导学生回顾杜甫的生平事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登高》,感受诗的韵律美;(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2)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登高》的艺术特色;(2)强调杜甫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6. 作业布置(1)背诵《登高》;(2)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观后感。
7.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选取其他描写自然的诗歌,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让学生对比《登高》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2. 写作练习:以“登高”为主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
七、评价建议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和观后感写作,评价其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登高》教案(精选2024)

《登高》教案(精选2024)教案:《登高》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课文《登高》。
本文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
2. 重点:课文朗读和背诵,词语句式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文课件。
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引入,展示登高的图片,让学生想象登高的情景。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3. 讲解:讲解课文内容,解释诗句的意义。
4. 练习:让学生随堂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5.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题《登高》。
2. 在旁边列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回家后,朗读并背诵课文《登高》。
2. 作业答案:课文《登高》的朗读和背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回家后,尝试自己写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
教案《登高》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课教材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课文《登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通过描绘诗人登高远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同时也要注意课文朗读和背诵,词语句式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这是基础目标,通过正确的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这个目标是教学的重点,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3.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关于《登高》教案3篇《登高》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1、听写: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诵读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三)讨论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
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
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
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
“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
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
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杜诗的“深沉蕴藉”。
结尾二联中的“艰难苦恨”,包含了多少时代与人生的悲辛的内容,被认为是诗歌有意露出的“马脚”,也就是所谓的“眼”。
《登高》优秀教案

《登高》优秀教案《登高》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体会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学情分析我任教的202班每班56人,是我校高一年级第三层次的理科普通学生,他们对语文学习得热情度不高,尤其对古诗文阅读普遍有畏难心理。
虽然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杜甫的一些诗歌名篇,可是《登高》的雄浑的意境学生是很难品味出来的。
重点难点赏析本诗的意境,品味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活动1【导入】语言导入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意思是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著的书,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吗?这肯定是不行的。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杜甫的《登高》,就要先了解杜甫的为人,在大家心目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2【活动】朗读朗读1、听录音朗读2、自由朗读3、个别学生朗读4、配乐集体朗读活动3【讲授】赏析首联与颔联赏析我们在欣赏一首诗歌,看一幅画,或者看一个人的时候,都有最初的感受,那么同学们刚才对这首诗歌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呢?在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们来品一品这首诗歌。
大家都知道律诗有一个特点,八句诗歌里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我们先看(一)前两联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明确: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十四个字六种景物,体现了诗歌的什么特点?语言凝练。
这些景物都是用哪些词来描写的?(急、高、哀、清、白、飞回)2、情感:悲凉、悲壮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以上的景物和大自然的景物有区别吗?提出意象的概念。
总结(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登高》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甫《登高》教案篇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学习近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三、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他祖上还有西晋著名将领、镇南大将军杜预。
四、教学过程1、导入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
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
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
(见孟棨《本事诗》以及宋祁等《新唐书.杜甫传》)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
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
2、诵读(一)诵读全诗(二)简介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登高》公开课教案

《登高》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诗句的结构和韵律。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古典诗歌的能力。
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诗歌意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登高》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诗句的意义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诗歌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解读《登高》诗的意义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通过讲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帮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3.2 互动法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登高》诗的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和序言,预测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4.2 讲解教师逐句讲解《登高》诗的意义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分析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4.3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默写《登高》诗,并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诗歌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第六章:教学反思6.1 教师自我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教师思考是否采用了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教学设想】《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而广为流传。
诗歌表现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使自己的忠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具有很深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
【教学目标】J'解杜南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背诵全诗。
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受国精神.【教学篁点】从意象入手,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200多年前,•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艰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叫,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整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隔。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吗,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干愁涌上心头……二、解题——解题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己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打•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三、作者介绍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白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丁∙河南巩县“唐雨宗时,仃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乂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帧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雷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颇沛,竞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展后到四川,定居成都。
•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暮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的教案
《登高》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无尽的哀思;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无尽的哀思。
(四)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渲染、朗读指导、提问法、鉴赏指导、联想触发等。
2、学法:想象法、美读法、思考探究法、能力迁移训练等。
(五)教学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请大家想象老师讲的故事的画面:
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九月初九重阳
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着,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空中簌簌下落。
江水滚滚翻腾,刷刷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孤鸟在盘旋,猿在哀鸣――这时,一个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的老人慢慢地爬上山,步履艰难,跌跌撞撞……。
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这位老人,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位老人,才华横溢,“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位老人,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
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
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
大家应该猜到,这位老人是谁吧?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1)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曾经学过的杜甫的作品,介绍杜甫的生平。
(《春望》、《望月》、《春夜喜雨》、《绝句》)
(2)老师补充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特点:
(杜甫,字子美,“杜工部”,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穷困潦倒,饱经忧患。
诗歌全面、真实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民生疾苦――“诗史”、“诗圣”;诗风:沉郁顿挫。
)
2、背景交代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
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联系解题
联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四、诵读感悟
1、美美地听――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播放《登高》Flash配乐朗读,同学们美美地听,注意:(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2、美美地读――训练语感,把握情感。
(1)第一次读:再次播放《登高》Flash配乐朗读,请学生跟着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老师范读,作节奏、轻重音指导,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颈联的“悲秋”的“悲”字,然后学生自主朗读,酝酿感情。
(3)第三次读:全班齐读,注意节奏舒缓,读出诗歌的感情。
3、朗读方法小结
(1)读准字音;
(3)注意轻重;
(2)把握节奏;
(4)读出感情。
五、赏析诗歌
1、了解句意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尝试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诗句的意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细品内涵
(1)名词解释
意象:诗歌中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
如刚刚学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清泉”。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谐统一。
如王维《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达了诗人投身清新的大自然中,无比喜悦、闲适的意境。
(2)思考探究
在自主鉴赏本诗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讨论下面一个问题:
本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分析这些意象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关系。
(3)细品内涵
①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写了哪些意象?它们有什么特点?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本联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意境;
写作特点:语言精炼,对仗工整。
)
②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写了哪些意象?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如果你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滚滚长江,你的心情如何?
(无边无际的纷纷落叶,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
本题较开放,答案允许多样性: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
③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找一找,本联共写了诗人多少层愁苦,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漂泊他乡、常年在外、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登上高处,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
④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艰难”一词中分析造成杜甫愁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前两联主要是写景,后两联主要是什么?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艰难”一词双关:既因为个人生活艰辛,遭遇坎坷,也因为国家连年战乱,社会动荡不安;后两联主要是抒情,抒发作者孤独凄凉,贫病交加,忧国伤时,消愁无门的思想感情。
)
3、板书小结
4、方法小结
由意象品味意境的鉴赏方法――
(1)找出诗歌意象;(2)分析意象特点;
(3)分析意象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关系。
5、个人体悟
(1)个性化阅读
说说你认为诗中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想象联想
老师再次播放《登高》Flash配乐朗读,请同学们闭目凝神,假设自己就是诗人杜甫,通过想象诗中秋风萧瑟、猿啼悲哀、孤鸟盘旋、落叶飘零、江水奔腾等意象,感受杜甫
身处肃杀凄厉、沉郁悲凉的意境,以及内心孤独凄凉、伤时忧国、消愁无门的境界。
假如你身处秋天的意境之下,你又会联想到什么?
(3)拓展延伸
“秋”往往与“愁”关联:有人见秋霜而悲白发,有人睹残花而伤红颜,有人望归鸿而思亲人,有人闻寒蝉而叹余生,有人拂秋风而觉萧瑟,有人触秋雨而感悲凉……,古诗词中常见的3种“悲秋”情怀有:
1、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李白《子夜吴歌》)
2、表现处境悲凉,命运多舛。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骆宾王《在狱咏蝉》)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3、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
(刘彻《秋风辞》)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不过,由于作者的处境、心情、视角不同,秋天的色调也就不同。
秋天的意象并不全是悲愁。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稻麦成熟、瓜果飘香,层林尽染,绚丽多姿……秋天的景象也可以寄托喜悦的情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刘禹锡《秋词》)
(4)熟读成诵
学生在个人体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齐读本诗,尽可能地背诵本诗。
六、全诗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1、知人论世5、分析技巧
2、诵读感悟6、想象联想
3、了解句意7、熟读成诵
4、细品内涵
七、能力迁移
根据《登高》中学到的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方法,鉴赏下面这首诗歌。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说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写了哪几个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象:片云、孤月、落日、秋风;
特点:“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的“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
八、作业
1、背诵本诗;
2、背诵杜甫的《江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