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杜甫的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方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就是诗歌星空中最灿烂的银河!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思亲怀乡的诗歌。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那是一家人登高祈求长寿的欢快节日。可是有这样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满身疾病,年过半百,却只能漂泊异乡。他步履蹒跚地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面对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共同来欣赏一千两百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二、品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一分钟)
1、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作一点评。
(一位学生朗读,几位同学点评,教师补充做朗读指导)
2、听录音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3、“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刚才我们读了这首诗,它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凄凉、悲伤、孤独。
4请大家融入这种感受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登高》。
(学生齐读《登高》)
三、赏析诗歌
1、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
明确:流浪他乡、疾病缠身、壮志未酬。
除了这些还有吗?结合背景来了解作者。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却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在诗歌中有哪些字眼可以体现作者悲伤的感情的?并且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万、常、多、独、恨、停
万:写出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写出了流浪他乡时间之久。
多:写出了疾病缠身,当时杜甫身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右臂偏枯耳半聋”一只手已经无法动弹了。
独:感叹独自登台,无亲无友,孤苦伶仃。
恨:时世艰难,而自己命途多舛,两鬓苍苍,功业无成。
停:穷困潦倒,没酒可喝,郁积在胸中的愁闷无法得到宣泄。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3、诗歌中的悲是由什么引发的?
4、明确:登高所见的秋景。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5、我们把这些寄寓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6、补充: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7、杨柳: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8、梅花:象征高洁或不屈不饶。
9、菊花:象征隐逸、脱俗、高雅。
10、猴猿:表现哀伤、孤寂、愁苦。
11、鸿雁:表现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
12、黄叶: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13、月亮: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14、它们的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15、4、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体现的?
16、明确:①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17、②高天: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18、③哀猿: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19、④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20、⑤回鸟: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21、⑥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22、⑦长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3、四、内容总结
24、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
25、五、方法总结
26、1、意象分析法:
27、抓住诗中的意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28、2、知人论世法:
29、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30、六、拓展延伸
3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32、(2009年广东卷)
33、月
34、杜甫
35、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36、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37、【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38、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39、③故故:常常,频频。
40、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1、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2、明确:(1)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43、(2)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寓含了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
44、②“时时”一词,运用叠词,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思是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
45、③“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46、七:布置作业
47、背诵《登高》,完成《登高》练习。
48、
49、
50、课后反思:本课从作者的情感入手分析,再分析意象。打破了传统的由景到情的上法,我认为是一个创新。不足之处,上课不够放得开,一开始有点紧张。最后的高考题由于时间关系分析不够深入。
51、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为教学知识目标。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为本次教学的意境目标。
培养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方法:
引导法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