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3篇)
杜甫《登高》教案(3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3篇杜甫《登高》教案,希望在登高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杜甫《登高》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1、听写: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三)诵读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三)讨论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
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
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
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
“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
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
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风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欣赏杜甫的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从诗歌中汲取灵感,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2)学会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国家大事;(3)学会在生活中坚持信仰和追求,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的欣赏;2. 从诗歌中汲取灵感,激发创作热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括杜甫的生平介绍、诗歌解析、相关历史背景等;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图片等教学资源;3. 学习素材:包括相关诗歌、文章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登高》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杜甫的诗歌。
5. 情感体验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论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6.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8. 作业布置学生背诵《登高》诗歌,深入研究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下一节课的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登高》诗歌的情况,以及对杜甫其他作品的研究成果,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登高教案优秀11篇
登高教案优秀11篇《登高》优秀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体会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2学情分析我任教的202班每班56人,是我校高一年级第三层次的理科普通学生,他们对语文学习得热情度不高,尤其对古诗文阅读普遍有畏难心理。
虽然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杜甫的一些诗歌名篇,可是《登高》的雄浑的意境学生是很难品味出来的。
3重点难点赏析本诗的意境,品味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4教学过程4、1 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语言导入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意思是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著的书,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吗?这肯定是不行的。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杜甫的《登高》,就要先了解杜甫的为人,在大家心目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2【活动】朗读朗读1、听录音朗读2、自由朗读3、个别学生朗读4、配乐集体朗读活动3【讲授】赏析首联与颔联赏析我们在欣赏一首诗歌,看一幅画,或者看一个人的时候,都有最初的感受,那么同学们刚才对这首诗歌的一感受是什么呢?在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们来品一品这首诗歌。
大家都知道律诗有一个特点,八句诗歌里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我们先看(一)前两联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明确: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十四个字六种景物,体现了诗歌的什么特点?语言凝练。
这些景物都是用哪些词来描写的?(急、高、哀、清、白、飞回)2、情感:悲凉、悲壮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以上的景物和大自然的景物有区别吗?提出意象的概念。
总结(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登高》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学习近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三、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他祖上还有西晋著名将领、镇南大将军杜预。
四、教学过程1、导入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
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
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
(见孟棨《本事诗》以及宋祁等《新唐书.杜甫传》)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
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
2、诵读(一)诵读全诗(二)简介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3、赏析全诗(一)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主要是写景。
杜甫《登高》参赛教案
杜甫《登高》参赛教案一、教材分析《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本诗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高》;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哲理;分析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理解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引导学生珍惜当下,关注社会。
三、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2. 诗中意象和哲理的分析;3. 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把握。
四、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中深层哲理的把握;3. 将诗文内容与杜甫生平事迹的联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诗歌的特点。
2. 朗读诗文:学生齐读《登高》,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翻译诗文:学生自主翻译诗文,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4. 分析意象和哲理: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哲理,教师进行总结。
5. 联系杜甫生平:学生思考杜甫的生平事迹与诗文内容的联系,教师进行讲解。
6.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8. 布置作业:学生回家后背诵《登高》,并写一篇关于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短文。
9. 课后反思: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精神。
3.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杜甫的生平事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4. 运用情感教育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11、题解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
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自读全诗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第三联从时空着笔。
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
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
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3、译诗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登高》杜甫的教案
《登高》杜甫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患意识;(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3)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2)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和气势;(3)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诗歌:(1)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气势;(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2)解释生僻词语和翻译诗句;(3)探讨诗歌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4. 深入探讨:(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诗人的情感;(2)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诗歌的启示和意义。
5. 总结拓展:(1)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2)推荐相关诗歌,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3)鼓励学生创作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3. 朗读与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朗读和表达时的情感把握、气势展现;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和阅读心得,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学生用书;2. 相关诗歌资料、文献;3. 多媒体教学设备;4. 网络资源(如有必要)。
杜 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2、指导学生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
3、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沉情感,把握诗人的思想境界。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其精妙之处。
2、教学难点(1)理解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复杂情感,如身世之悲、家国之恨等。
(2)感受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并能进行初步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诗歌的意象和艺术手法等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唐代的诗坛上,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他的名字叫杜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代表作——《登高》,一起感受他那深沉而又伟大的心灵世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2、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 年)在夔州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东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此时杜甫已是五十六岁,且长期漂泊,身体多病,生活困顿。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杜甫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和忧虑。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登高》的诗意和诗艺。
2. 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难点:1. 诗中意象和表现手法的深入理解。
2. 对诗人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杜甫诗歌,分享感受和体会。
b. 简介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a. 让学生自主阅读《登高》,理解诗意。
b.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诗的结构、韵律、意象等。
b. 解读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c. 讲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 课堂练习a. 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进行诗歌创作或赏析文章写作。
b.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练习成果。
b.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关爱他人、关注国家命运的情怀。
四、作业布置1. 背诵《登高》。
2. 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杜甫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以及合作态度等,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背诵和赏析文章,评价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学期综合评价:结合学生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表现,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和情感态度进行综合评价。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登高》教案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下注释:渚:水中小洲。
回:回旋。
落木:落叶。
萧萧:风吹落叶声。
万里:指诗人离家万里。
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全句是说,穷困潦倒本可借浊酒以浇愁怀,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国运的艰难,身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朗读诗歌1. 同学个别朗读2. 教师范读3. 集体朗读4. 听朗读录音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
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风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主题、形象、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与鉴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主题思想的解读。
3.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含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杜甫诗风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登高》诗歌文本、注释、译文及杜甫生平介绍。
2. 教学多媒体设备:PPT、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杜甫的诗歌有哪些了解?2. 文本解读(1)让学生自读《登高》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2)教师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分组讨论:请同学们从诗歌的主题、形象、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与鉴赏。
3. 诗歌鉴赏(1)教师展示相关杜甫的诗作,让学生对比分析,感受杜甫的诗风。
(2)提问:同学们认为《登高》这首诗体现了杜甫的哪种诗风?为什么?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同学们深入体会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2)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对本诗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5. 课堂小结(2)提醒同学们课后加强背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6. 作业布置(1)背诵《登高》诗歌。
(2)写一篇关于《登高》诗歌的鉴赏文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拓展:邀请同学们找一找其他描写登高景象的诗作,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照欣赏,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
2. 创作拓展:请同学们尝试仿写一首以“登高”为主题的诗歌,可以借鉴杜甫的表现手法和诗风。
七、课堂练习1.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登高》诗歌的主题。
《登高》教案设计
《登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登高》这首诗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进一步认识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魅力;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以及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能力;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诗歌,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登高》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描绘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三、教学准备1. 诗歌《登高》的复印件;2.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中国山水画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山水画的优美和富有情感的特点;2.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登高运动在古代中国的文化背景。
步骤二:课堂导读(10分钟)1. 将诗歌《登高》呈现在多媒体设备上,让学生看一遍全文;2. 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然后介绍一下诗歌的作者和出处。
步骤三:诗歌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登高的意义,作者对自然的感悟;2.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3. 引导学生辨析诗歌中的词语和句子,了解其深层含义。
步骤四:情感表达(20分钟)1. 让学生思考登高对他们来说有哪些意义,以及登高后的感受和情感;2. 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可以是诗歌、短文、图片、演讲等形式。
步骤五:展示与分享(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感受;2. 学生间进行互动交流,提出问题或给予赞赏与鼓励。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请学生回答:你对本课学到了哪些知识?你对登高这种活动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2. 简要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收获,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在欣赏《登高》这首诗歌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对唐代文学的认识。
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学生们也进一步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情感理解能力。
杜甫登高优秀教案优秀
杜甫登高优秀教案优秀《登高》优秀教案一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下注释:渚:水中小洲。
回:回旋。
落木:落叶。
萧萧:风吹落叶声。
万里:指诗人离家万里。
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全句是说,穷困潦倒本可借浊酒以浇愁怀,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国运的艰难,身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朗读诗歌1.同学个别朗读2.教师范读3.集体朗读4.听朗读录音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
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登高教案(最新4篇)
登高教案(最新4篇)《登高》教案篇一下面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近体诗六首》《登高》《蜀相》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近体诗六首》一课中杜甫的两首诗《登高》《蜀相》。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近体诗定型于唐代,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几种。
这种新诗体的出现,给诗人们驰骋才力、抒发性灵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大大地拓宽了诗的题材。
本课所选的六首诗是唐宋著名诗人的名篇。
杜甫的《登高》被人赞为杜集七言律诗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流、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蜀相》是杜甫的又一名作。
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抒发了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杜甫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能力目标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感情。
2、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5、学习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四、教学与教法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诵读与鉴赏常常是合二为一的。
教学时应特别注意让学生作好课前预习,在反复诵读中自行揣摩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
另外,在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给学生讲一些诗的句法和章法,格律常识等,但不讲的过多、过深。
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
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登高》全诗。
2.分析并体会杜甫诗歌中的意境与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背诵、意境分析、情感体会。
2.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
2.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千古传世的名篇——杜甫的《登高》。
2.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情感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2.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3.解析诗歌的字词与句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三、意境分析与情感体会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的景象。
2.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天若有情天亦老”、“无边落木萧萧下”等。
3.体会诗人的情感,讨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背诵《登高》全诗,预习下一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检查同学们的背诵情况。
二、深入分析诗歌意境与情感1.进一步探讨诗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秋”与“作客”。
2.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人生感悟,如“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多病”与“独登台”。
三、诗歌鉴赏与拓展1.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登高》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2.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诗人的登高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
四、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检查同学们的作业完成情况。
二、诗歌鉴赏与拓展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理解。
登高教学设计5篇
登高教学设计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登高教学设计5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登高教学设计5篇,欢迎参阅。
《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word版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登高》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登高》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和分析。
2. 杜甫忧国忧民之情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学生教材或杜甫诗集。
3. 相关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登高》,理解诗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讲解解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解析,深入剖析诗的艺术特色和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读后感或鉴赏文章。
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教案框架,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组织学生阅读杜甫其他表现忧国忧民的诗作,如《春望》、《佳人》等,引导学生发现杜甫诗歌的主题和风格特点。
2. 文学背景:介绍唐代社会背景和诗歌创作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情感体验环节的表现,评估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八、教学反思:1. 教师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启发性,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杜甫的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巩义杜甫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以忠爱为心,国步多艰,匡时句出惊风雨
为生民请命,恫瘝在抱,警世诗成泣鬼神(恫瘝:tōngguàn,指民生疾苦。)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呕野老心。
B对仗极其工整
景之特点:雄浑开阔沉郁苍凉悲凉壮阔气象宏大(伟)苍劲有力苍茫辽远深沉广阔深远声宏势阔苍莽恢廓阔大雄健高远激越
后两联:“悲秋”情(愁)绪
颈联:点“秋”。“独登台”表明诗人在高处远眺,将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悲”为诗“诗眼”。
秋天不一定可悲,诗人之“悲愁”从何而来?(造成他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前两联紧扣诗题,写登高所见所闻。
六种景物,画面惨淡,心境凄凉。
首联:
A起笔不凡,勾勒出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著名。诗人移动视线,从高处转向低处(有空间感、立体感):水中小洲及沙滩。其中“猿哀鸣”“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见上。
板书设计
形成
性
练习
五、扩展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指艺术形式。字面上遣词造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自我
评价
必修三第二单元
第五课
杜甫诗三首
之
登高
课题
登高
课型
诗歌鉴赏
课时
总第课时年月日星期
教与学目标
理解诗意,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
反复诵读,悉心体会。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与情感。
难点:名句鉴赏。
学情
学生已经充分预习。
后两联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
2、具体鉴赏
前两联: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所写的的景:头上是高旷的天空,猛烈的秋风送来阵阵猿猴的哀鸣;鸟儿因为风急,在有着白沙的小洲上空回旋着不能前进;数不清无边无际的树叶被秋风吹落,沙沙作响;流不尽的长江水,从天的尽头滔滔滚滚急奔而来。
(2)前两联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教学
策略
预习安排
认真诵读杜甫的诗歌,从某种角度进行鉴赏。
方法选用
讨论法、品味法。
学法指导
鉴赏诗歌的内容与写法。
媒体选择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
出句:唐代自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社会动乱,民生凋敝,杜甫振笔疾呼,揭露社会病态、人间不平,真乃诗坛中一位品德高尚的圣人。
B体会本联上下自对及句中自对。
颔联: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A叶落一年将尽,长江滚滚而去,会使人想到什么?(A)生命短暂,韶华易逝。(B)加重诗人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是了?(C)“不尽长江”,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史上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二、作者介绍(见幻灯)
三、学习《登高》
1、诵读全诗,体会本诗的停顿、节奏、缓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整体感知
(1)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2)前两联写登高所见所闻,是写景。
学生回答
明确:来自常年作客他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难酬,新停酒杯(白发频添,酒杯难举)。
真是万千愁绪无法排遣,顿生悲凉之意。
四、评价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杨伦《杜诗镜铨》
古今七律之冠胡应麟《诗薮》
旷代之作同上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篇可法”“用字用句”“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同上
对杜甫诗歌的理解不能流于表面,在今后的学习中,仍要加强诗歌内容与技巧的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