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断层解剖
头颈部CT断层解剖图谱
头颅1.额⾻2.额上回3.冠状缝4.中央前沟5.⼤脑镰6.中央前回7.顶⾻8.旁中央⼩叶9.中央沟 10.中央后回11.顶上⼩叶 12.楔前叶13.⽮状缝 14.上⽮状窦1.额⾻2.上⽮状窦3.额上叶4.冠状缝5.⼤脑镰6.额中回7.⼤脑纵裂8.中央前沟9.中央前回 10.中央沟 11.⼤脑⽩质(半卵圆中⼼)12.中央后回 13.旁中央⼩叶 14.缘上回 15.顶⾻ 16.顶下⼩叶 17.楔前叶 18.顶枕沟 19.枕⾻1.额⾻2.额上回3.⼤脑镰4.额中回5.扣带回6.冠状缝7.胼胝体周围动脉8.中央前回9.放射冠 10.中央沟11.胼胝体 12.中央后回13.侧脑室(脉络膜丛) 14.中央后沟 15.顶⾻ 16.缘上回 17. 楔前叶 18.⾓回 19.顶枕沟 20.枕回 21.楔叶 22.枕⾻ 23.上⽮状窦1.额⾻2.⼤脑镰3.额上回4.额中回5.额下回6.扣带回7.胼胝体⼲8.侧脑室前⾓9.尾状核头10.中央前回 11.中央沟 12.放射冠 13.中央后回 14.屏状核 15.丘脑 16.外侧裂 17.颞叶岛盖 18.脑岛 19.尾状核尾 20.颞上回 21.胼胝体压部 22.穹窿 23.扣带回峡 24. 侧脑室脉络丛 25.直窦 26.⼤脑⼤静脉27.顶⾻ 28.顶枕沟29.枕回 30.楔叶 31.上⽮状窦 32.纹状⽪层(视觉初级⽪层)33.枕⾻1.额⾻2.额窦3.额上回4.额中回5.⼤脑镰6.尾状核头7.扣带回8.额下回9.胼胝体膝部 10.内囊前肢 11.侧脑室前⾓ 12.第三脑室 13.中央沟 14.中央前回 15.穹窿 16.中央后回 17.室间孔 18.外侧裂 19.屏状核20.外侧裂池岛动脉? 21.内囊后肢 22.岛叶 23.丘脑 24.苍⽩球 25.松果体 26.壳(核) 27.尾状核尾 28.颞横回 29.⼤脑内静脉 30.海马 31.⼩脑蚓部 32.侧脑室后⾓(脉络膜丛)33.直窦 34.颞中回 35.顶⾻ 36.顶枕沟 37.上⽮状窦 38.枕回 39.枕⾻ 40.纹状⽪层(视觉初级⽪层)41.枕极1.额⾻2.额窦3.⼤脑镰4.额上回5.扣带回6.额中回7.胼胝体膝部8.侧脑室前⾓9.内囊前肢 10.尾状核头11.顶⾻ 12.额下回 13.外囊 14.壳(核)15. 前联合?16.外侧裂池岛动脉? 17.下丘脑 18.内囊膝 19.第三脑室 20.屏状核 21.颞上回 22.外囊 23.颞⾻ 24.内囊后肢 25.膝状体(内、外)26.内囊后肢 27.海马28.丘脑 29.海马旁回 30.松果体 31.⼩脑幕 32.四叠体板 33.⼩脑蚓部 34.四叠体池 35.直窦 36.颞中回 37.上⽮状窦 38.侧脑室后⾓ 39.枕⾻ 40.顶⾻ 41.枕回1.额⾻2.额窦3.⼤脑镰4.额上回5.扣带回6.额中回7.额下回8.⼤脑前动脉9.纹状体(下部)10.外侧裂(岛池)11.岛叶 12.岛动脉 13.视束 14.颞上回 15.下丘脑 16.第三脑室 17.⼤脑脚 18.顶⾻ 19.侧脑室(颞⾓) 20.脚间池 21.颞中回 22.海马 23.海马旁回 24.环池?25.中脑(四叠体板) 26.中脑导⽔管 27.颞下回 28.四叠体池 29.枕颞外侧回 30.⼩脑蚓部 31.顶枕沟 32.⼩脑幕 33.上⽮状窦 34.直窦 35.枕⾻ 36.枕回1.额窦2.额⾻3.⼤脑镰4.眶回5.直回6.⼤脑前动脉7.前交通动脉8.颈内动脉9.颞上回 10.颞中回 11.⼤脑中动脉 12.后交通动脉 13.视交叉 14.杏仁核 15.垂体 16.侧脑室(颞⾓)17.鞍背 18.海马 19.基底池?20.颞下回 21.⼤脑后动脉22.海马旁回 23.⼩脑幕 24.基底动脉和基地沟 25.桥脑 26.⼄状窦 27.⼩脑⾓(中部)28.第四脑室 29.齿状核 30.⼩脑蚓(上部)31.颞⾻ 32.窦汇 33.⼩脑半球 34.横窦 35.枕⾻1.额⾻2.额窦3.直回4.颞肌5.眶回6.眶顶7.颞上回8.视神经9.颈内动脉 10.垂体 11.颞中回 12.鞍背13.海马旁回 14.基底动脉 15.侧脑室(颞⾓) 16.颞下回17.三叉神经 18.滑车神经 19.脑桥池 20.乳突窦21.⼩脑幕 22.第四脑室 23.桥脑 24.颞⾻ 25.⼩脑脚 26.⼩脑蚓 27.⼄状窦 28.⼩脑半球 29.齿状核 30.枕窦 31.枕⾻ 32头半棘肌1.额⾻2.额窦3.上斜肌4.眼球5.眼静脉6.上直肌7.直回合嗅球8.眶后脂肪9.颞肌 10.视神经 11.蝶窦 12.蝶⾻ 13.颞下回 14.眶上组织 15.三叉神经 16.颈内动脉 17.桥脑池 18.海绵窦 19.乳突窦 20.基底动脉 21.桥脑 22.脑桥⼩脑池 23.⼩脑脚中下部 24.⾯、前庭蜗神经(内⽿道)25.⼄状窦 26.乳突和乳突细胞27.⼩脑蚓 28.第四脑室 29.枕窦 30.⼩脑半球 31.枕⾻32.头半棘肌1.眼球2.上斜肌3.泪腺4.筛⾻窦5.颧⾻6.内直肌7.视神经8.外直肌9.蝶⾻ 10.上直肌 11.颞肌 12.蝶窦13.颞⾻ 14.颞叶(底部)15.斜坡(由颅⾻的枕⼤孔向上⾄背鞍)16.颞下颌关节和下颌头17.基底动脉18.颈内动脉19.外⽿道(⾻膜)20.⿎室 21.桥脑 22. 外展神经 23.绒球 24.⼩脑下前动脉 25.乳突和乳突细胞 26.⾆咽神经和迷⾛神经 27.⼄状窦 28.延髓 29.头夹肌 30.⼩脑半球 31.枕⾻ 32.枕窦 33.头后⼩直肌 34.头半棘肌1.⿐⾻2.眼球3.内直肌4.⿐中隔5.筛⾻窦6.颧⾻7.翼腭窝8.下直肌9.枕⾻(基底部) 10.颞肌 11.卵圆孔下颌神经 12.蝶窦 13.颞⾻(岩顶部)14.颧⼸ 15.颈内动脉 16.咀嚼肌 17.颈静脉 18 翼外机 19.外⽿道 20.咽⿎管 21.延髓 22.下颌头 23.乳突 24.破裂孔 25.⼄状窦 26.椎动脉 27岩枕裂.28.绒球 29.⼩脑扁桃体30.⼆腹肌 31.头夹肌 32.⼩脑半球(尾叶)33.头后⼩直肌 34.⼩脑延髓池 35.头后⼤直肌 36.枕⾻ 37.头半棘肌 38.斜⽅肌来源:⿍湖影像。
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学
■ CT: 凹面朝后的新月形或马蹄铁形低密度区;下部常 呈菱形或三角形,前方为延髓,后方为小脑扁桃体
(三)四叠体池与第四脑室在CT轴位扫描图像上的鉴 别
■ 外形
■ 层面高低
■ 周围结构
(四)中脑的横断层解剖特点
自前向后分4部分 ■ 大脑脚底 ■ 黑质 ■ 中脑被盖 ■ 顶盖
杂 ■ 上丘脑--松果体 ■ 下丘脑—垂体、视交叉
脑干正常解剖
■ 中脑、桥脑和延髓的合称 ■ 中脑: 上界是间脑的视束,
下界为桥脑上缘。 ■ 桥脑: 上缘与中脑的大脑脚
相接 ■ 下界借延脑桥脑沟与延脑分
界 ■ 延脑: 腹侧面分解标志--延
脑桥脑沟 ■ 背侧面分界标志—髓皱下界
平齐枕骨大孔与脊 ■ 髓直接相连
12”(mm)原则
后叶较小, 通 常为 T1WI高信
四、脑及其被膜的横断层面解剖特点
(一)横断层面上主要脑沟的识别 中央沟 沟的深度和方向 有1或2条伴行的沟 中央前后回的厚度
沟的位置, 上外侧面前2/5与后3/5交 界处
2.外侧沟
■ 与岛叶皮质相垂直的脑沟 ■ 与蝶骨大翼突起相对应
胼胝体压部横断层面 前连合层面
■ 中脑导水管: 为连接第Ⅲ、第Ⅳ脑室的细管状结 构,长约15mm
■ 第Ⅳ脑室: 在横轴面略呈五边形,在正中矢状面 呈顶朝后的三角形,冠状面呈菱形。第Ⅳ脑室内 脑脊液通过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 通
■ 桥池: 又称桥前池,位于桥脑腹侧面和枕骨斜坡之间,其内有几根动脉 。此池向上通向脚间池,向后通入小脑延髓池。。
■ 侧脑室: 双侧额角(前角)、体部、三角区(房 部)、枕角(后角)及颞角(下角)
人体断面解剖学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人体断层解剖学 之 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Sectional anatomy
人体断面解剖学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人体断层解剖学 之 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Sectional anatomy
大脑颞极层面
关键结构: 前额区、扣带回、眶 颞极、翼腭窝
人体断面解剖学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人体断层解剖学 之 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Sectional anatomy
人体断面解剖学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人体断层解剖学 之 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Sectional anatomy
红核黑质层面
关键结构: 侧脑室、内囊、红核、黑质、
大脑沟、回
侧脑室在本层面切及侧脑室中央部。侧
脑室在冠状断面上以室间孔为界,前为 前角,后为中央部。
人体断面解剖学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人体断层解剖学 之 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人体断面解剖学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人体断层解剖学 之 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Sectional anatomy
垂体层面
关键结构: 垂体、Broca区、隔区
伏隔核、内囊、蝶鞍 、海绵窦
本层面额中回切及后部,为书写中枢; 额下回也切及后部,为岛叶表面的盖部, 盖部连同前一层面的三角部合称Broca区, 为说话中枢。
人体断面解剖学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人体断层解剖学 之 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Sectional anatomy
人体断面解剖学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人体断层解剖学 之 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Sectional anatomy
人体断面解剖学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人体断层解剖学 之 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Sectional anatomy
人体断面解剖学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断层解剖—头部断层(医学影像解剖学)
断面特征: 椎间盘前后左右均有椎体断面,钩椎关节位于
椎间盘两侧,椎间管明显,内可见脊神经走行,关 节突关节明显,棘突分叉。
关键结构: 钩椎关节、椎间管、关节突关节、脊髓
参考指南
一、中国解) 二、中国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 三、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 四、中山大学解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 五、人体断层解剖学图谱 刘树伟 山东科学技术 出版社
经第3、4颈椎间横断层
关椎 脊 第
节动 髓 3
突脉
颈
关
神
节
经
关 节 突
椎 动
脊 髓
脉
第 3 颈
关
神
节
经
经第3、4颈椎间横断层
下椎 棘蛛 上
关间 突网 关
节管
膜节
突
下突
隙
下 椎棘蛛
关 间突网
节管
膜
突
下
上 关 节 突
隙
经第3、4颈椎间横断层
椎椎钩 弓间椎 板盘关
节
椎椎 钩 弓间 椎 板盘 关
节
经第3、4颈椎间横断层
头部断层解剖学
*内囊:投射纤维通过尾状核、背侧丘脑和 豆状核之间聚集成宽阔致密的白质带,称 为内囊。分为前肢、后肢、膝部三部分, 各部分之间都有重要的投射纤维。内囊后 肢梗死或出血会出现三偏。
大脑髓质——胼胝体
大脑髓质:联络纤维、连合纤维、投射 纤维。
连合纤维: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的底部, 连接两侧大脑半球,
岛叶 藏在 外侧 沟的 深部 。
中央沟 顶枕沟 外侧裂 颞上沟 颞下沟
大脑的分叶-外侧面
额上沟 额下沟
大脑半球内侧面
大脑半球底面
嗅球 外侧裂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基底核(nuclei basales)
是大脑半球髓质内四 个灰质团的总称。
*包括尾状核、豆状
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豆状核与尾状核头 部相连,连接处有神 经纤维形成灰白相间 的条纹,因此尾状核 与豆状核合称纹状体 (corpus striatum)。
眼动脉 后交通动脉 脉络丛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的走行
自颈内动脉发出后,向前内走行, 进入大脑纵裂,绕胼胝体向后走 行,分布于顶枕沟以前的大脑半 球内侧面及额叶底面的一部分.
大脑前动脉的分段、分支 分段:A1(水平段)— —交通前段(近侧段)
A2(上行段) A3(膝段) A4(胼周段) A5(终段)
二、蛛网膜下隙与脑池
蛛网膜下隙:位于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 其内充满脑脊液,向下与脊髓的蛛网膜 下隙相通。
脑池:蛛网膜下隙在脑沟、脑裂等处扩 大,形成蛛网膜下池。
*列举脑池:
成对脑池:大脑外侧窝池、环池、脑桥小脑脚池
背侧:帆间池、大脑大静脉池、四叠体池、小脑上
不成对脑池
池、小脑核、间脑 和脑室脉络组织的静脉 先后在胼胝体下方汇合 成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 ),向后注入直窦。
颅脑断层解剖图,这些才是经典!
颅脑断层解剖图,这些才是经典!经典颅脑断层解剖图,你值得拥有!来源:影像园1、头皮(S)皮肤(C)结缔组织(A)帽状腱膜(L)疏松组织(P)颅骨外骨膜2、颅盖(I)内板(O)外板(D)板障3、矢状缝4、硬脑膜5、上矢状窦6、大脑纵裂7、中央沟8、中央前回9、中央后回1、头皮2、颅盖3、额鳞4、顶骨5、冠状缝6、矢状缝7、大脑镰8、上矢状窦9、中央沟10、中央前回11、中央后回12、中央前沟 13、中央后沟1、大脑纵裂2、大脑镰3、上矢状窦4、中央沟5、中央旁小叶6、中央前沟7、额上沟8、中央前回9、额上回10、中央后沟11、顶内沟 12、中央后回 13、顶上小叶 14、额鳞 15、顶骨16、冠状缝17、头皮1、中央沟2、中央前沟3、中央后沟4、额上沟5、额上回6、额中回7、顶内沟8、顶上小叶9、顶下小叶 10、大脑纵裂11、大脑镰12、上矢状窦 13、额鳞 14、顶骨 15、冠状缝1、头皮2、颞肌3、额鳞4、顶骨5、枕鳞6、大脑纵裂7、大脑镰8、上矢状窦9、半球髓质 10、中央沟11、额叶 12、顶叶 13、中央后回14、缘上回15、枕叶16、楔前叶17、中央前回18、扣带回19、顶枕沟 20、中央前沟 21、中央后沟1、头皮2、颅盖3、大脑纵裂4、胼胝体干5、胼胝体压部6、上矢状窦7、大脑镰8、下矢状窦9、尾状核体10、侧脑室 11、中央沟12、中央前回 13、中央后回 14、外侧沟 15、缘上回 16、角回 17、顶枕沟18、楔叶l、胼胝体膝2、大脑纵裂 3、额钳 4、胼胝体压部5、枕钳 6、大脑镰 7、上矢状窦 8、直窦 9、穹窿 10、侧脑室中央部 11、侧脑室前角 12、侧脑室后角 13、侧脑室脉络丛 14、室间孔 15、尾状核头 16、背侧丘脑 17、尾状核尾 18、毯 19、视辐射 20、内囊 21、屏状核 22、岛叶 23、中央沟 24、岛盖 25、额下回三角部和眶部 26、外侧沟 27、缘上回 28、角回 29、顶枕沟 30、枕叶 31、距状沟 32、扣带回 33、额内侧回 34、额上回 35、额上沟 36、额中回 37、额下沟 38、扣带回峡 39、丘纹上静脉 40、额骨 41、顶骨 42、颞肌肌 43、枕骨1、胼胝体膝2、额钳3、胼胝体沟4、扣带沟5、扣带回6、额内侧回7、额上回8、额中回9、额下回 10、透明隔 11、穹窿柱 12、侧脑室前角13、尾状核头14、室间孔15、第三脑室16、背侧丘脑17、前背侧核 18、内侧背核 19、外侧背核 20、豆状核 21、内囊 22、内囊前肢 23、内囊膝 24、内囊后肢 25、外囊 26、屏状核 27、最外囊 28、岛叶 29、外侧沟 30、额、顶叶岛盖 31、颞横回 32、胼胝体压部 33、枕叶 34、颞叶 35、侧脑室后角 36、毯 37、视辐射 38、禽距 39、距状沟 40、扣带回峡 41、舌回 42、侧脑室脉络丛 43、穹窿脚 44、尾状核尾 45、小脑蚓 46、直窦 47、上矢状窦1、胼胝体膝2、透明隔3、弯窿柱4、侧脑室前角5、尾状核头6、室间孔7、第三脑室8、背侧丘脑9、后丘脑 10、豆状核 11、苍白球 12、壳 13、内囊 14、内囊前肢 15、内囊后肢 16、内囊膝 17、内囊豆状核后部 18、外囊 19、最外囊 20、屏状核 21、岛叶 22、海马旁回 23、僵三角 24、僵连合 25、松果体 26、大脑大静脉池 27、枕叶 28、侧脑室三角区 29、脉络丛 30、海马、海马伞 31、毯、视辐射 32、侧副隆起 33、小脑蚓 34、直窦 35、上矢状窦 36、大脑纵裂37、大脑镰 38、大脑内静脉 39、额上回 40、额中回 41、额下回 42、颞叶岛盖1、胼胝体膝2、扣带回3、额上回4、额中回5、额下回眶部6、大脑纵裂7、前连合8、终板旁回9、穹窿柱 10、侧脑室前角 11、尾状核头 1、第三脑室 13、中脑水管 14、顶盖前区 15、上丘 16、内侧膝状体 17、外侧膝状体 18、下丘脑 19、乳头丘脑束 20、内囊膝21、内囊后肢 22、豆状核 23、壳 24、苍白球 25、外囊 26、屏状核 27、最外囊 28、岛叶皮质 29、外侧沟 30、蝶嵴 31、颞叶 32、枕叶 33、小脑蚓 34、小舌 35、中央小叶 36、山顶 37、小脑幕 38、四叠体池39、海马沟、海马 40、侧脑室下角 41、毯和视辐射 42、尾状核尾 43、海马旁回 44、海马伞 45、侧副隆起 46、侧副沟 47、枕极 48、直窦49、窦汇 50、枕内隆突1、前连合2、穹窿柱3、第三脑室、下丘脑4、乳头丘脑束5、视束6、尾状核头7、内囊前肢8、豆状核壳、9、外囊 10、屏状核11、前穿质 12、最外囊 13、岛叶皮质 14、大脑纵裂 15、额叶 16、外侧沟和蝶嵴 17、终板旁回 18、胼胝体下区 19、扣带回 20、额上回21、额中回 22、额下回 23、海马旁回 24、海马 25、海马伞26、尾状核尾 27、侧副隆起 28、皮质脊髓束 29、黑质 30、红核 31、内侧丘系 32、中脑水管 33、管周灰质34、颞叶 35、枕极 36、小脑蚓 37、小脑半球 38、四叠体池 39、环池 40、窦汇 41、枕内隆突 42、小脑幕1、第三脑室2、视束3、灰结节4、乳头体5、大脑纵裂6、大脑前动脉7、颞叶8、侧脑室下角9、杏仁体 10、钩 11、外侧沟 12、蝶嵴 13、大脑中动脉 14、小舌 15、中央小叶 16、山顶 17、山坡18、蚓叶 19、齿状核 20、小脑幕 21、脚间窝 22、大脑脚 23、海马旁回24、额叶 25、直回26、眶回 27、眶沟 28、侧副沟29、枕颞沟 30、枕颞内侧回 31、枕颞外侧回 32、颞上回 33、颞中回34、额下回 35、小脑半球 36、横窦 37、窦汇 38、终板前池39、视交叉池 40、颈动脉池 41、外侧窝池 42、脚间池 43、环池 44、中脑水管 45、管周灰质 46、小脑上脚 47、小脑上脚交叉 48、黑质 49、脚底 50、滑车神经核 51、下丘 52、内侧纵束1、视交叉、视束2、视隐窝3、漏斗4、动眼神经5、颈内动脉6、大脑前动脉7、大脑中动脉8、基底动脉9、大脑后动脉 10、终板前池11、外侧窝池12、桥池13、小脑脑桥角池14、直回15、嗅束沟 16、嗅三角17、眶回 18、眶上壁 19、颞叶20、钩 21、侧脑室下角 22、杏仁体23、海马足 24、海马旁回 25、小脑幕 26、脑桥 27、脑桥基底部28、脑桥被盖部 29、第四脑室 30、正中沟 31、大脑纵裂32、外侧沟33、小脑半球 34、小脑镰 35、颞肌 36、小脑上脚 37、小脑蚓38、齿状核 39、横窦 40、乙状窦1、鞍结节2、前床突3、鞍背4、后床突5、腺垂体6、神经垂体7、视神经8、动眼神经9、颈内动脉10、海绵窦11、海绵窦间后窦12、基底动脉13、桥池14、小脑脑桥角池15、小脑幕16、眶上缘17、滑车凹和棘18、额骨 19、眉间、额窦 20、直回 21、嗅束沟 22、上斜肌23、上睑提肌 24、上直肌 25、泪腺 26、眶脂体 27、眶上裂28、蝶骨大翼 29、颞叶 30、钩31、颞骨岩部 32、颞肌 33、脑桥基底部34、脑桥被盖部 35、三叉神经 36、小脑中脚 37、齿状核 38、蚓锥体39、蚓垂 40、小脑镰 41、乙状窦 42、侧脑室下角 43、杏仁体 44、第四脑室 45、小脑半球1、眉间2、额窦3、筛小房4、蝶窦5、筛骨眶板6、额骨颧突7、蝶骨大翼8、视神经9、眼动脉 10、眼球 11、巩膜12、上睑 13、眶脂体 14、内直肌15、外直肌 16、眼球鞘 17、泪腺18、蝶窦顶 19、斜坡20、海绵窦21、颞叶22、岩部尖23、三叉神经腔24、颈内动脉海绵窦部 25、面神经 26、动眼、滑车神经 27、眼神经 28、展神经29、三叉神经30、前庭蜗神经31、内耳道32、小脑半球33、鼓室上隐窝34、乳突窦小房 35、脑桥基底部 36、基底动脉 37、桥池 38、小脑脑桥池39、脑桥被盖 40、第四脑室 41、颞肌 42、小脑蚓 43、小脑谷44、枕内嵴45、绒球46、小脑扁桃体47、二腹小叶48、下半月小叶 49、乙状窦 50、骨半规管 51、蜗螺旋管1、鼻骨2、鼻中隔3、筛小房4、筛骨眶板5、颧骨6、蝶骨大翼7、眼球8、巩膜9、巩膜筛板10、上睑 11、内直肌 12、外直肌13、眶脂体 14、眶下裂 15、蝶窦16、上颌神经 17、颞肌 18、颜肌19、颞筋膜 20、枕骨基底部 21、颈静脉结节 22、颈静脉窝 23、颈内动脉24、下颌神经25、蜗螺旋管26、听小骨27、外耳道28、乳突小房29、延髓 30、小脑半球 31、延髓前池32、基底动脉 33、脑神经 34、小脑延髓池35、第四脑室36、小脑扁桃体37、小脑谷38、乙状窦39、颞下颌关节40、枕内隆凸 41、鼓膜 42、枕动脉43、头后大直肌44、头上斜肌45、头夹肌46、颈内动脉47、锥体束48、下橄榄核49、下橄榄核门 50、橄榄小脑纤维 51、三叉神经脊束 52、小脑下脚53、孤束、孤束核 54、舌下神经核 55、前庭神经核 56、舌下神经 57、迷走神经1、角膜2、巩膜3、晶状体4、外毗5、眶脂体6、翼腭窝7、上颌神经8、鼻骨9、鼻中隔 10、筛窦11、鼻泪管 12、蝶窦 13、翼突14、蝶骨大翼 15、翼管 16、卵圆孔17、棘孔 18、颞肌 19、枕骨基底部20、颈静脉窝 21、颈动脉管 22、外耳道 23、颞下颌关节 24、下颌头25、延髓 26、小脑扁桃体 27、二腹小叶 28、乙状窦 29、颈静脉结节30、外耳廓 31、头后大直肌 32、头后小直肌 33、头半棘肌1、鼻骨2、鼻泪管3、鼻中隔4、上鼻甲5、上颌窦6、下直肌7、下斜肌8、颧弓9、翼突 10、翼腭窝11、腭降动脉 12、颞肌 13、翼外肌14、翼内肌 15、上颌动脉 16、上颌神经 17、翼静脉丛 18、鼻咽19、咽鼓管软骨 20、腭帆张肌 21、腭帆提肌 22、前纵韧带 23、头前直肌24、头长肌25、颈内动脉26、颈内静脉27、鼓部、茎突28、下颌头29、腮腺30、颞浅动脉31、下颌后静脉32、枕骨大孔33、延髓 34、枕大池35、椎动脉 36、小脑扁桃体1、鼻中隔2、中鼻甲3、上颌窦4、鼻后孔5、咽鼓管圆枕6、咽鼓管软骨7、腭帆张肌8、腭帆提肌9、咽隐窝10、咽扁桃体 11、颞肌 12、翼外肌13、翼突外板 14、下颌颈 15、翼内肌 16、乳突 17、腮腺 18、咬肌 19、颈内静脉 20、茎突21、颈内动脉 22、颈外动脉23、上颌动脉 24、枕骨髁 25、寰枕关节26、髁管 27、延髓 28、椎动脉29、枕动脉 30、头前直肌 31、头长肌 32、头后大直肌 33、头半棘肌 34、头夹肌1、鼻中隔2、下鼻甲3、上颌窦4、鼻咽5、咽鼓管腭襞6、咽隐窝7、咽扁桃体8、下颌支9、颞肌10、翼外肌 11、翼内肌 12、腭帆张肌13、翼突 14、腮腺 15、咬肌 16、头前直肌 17、胸锁乳突肌 18、二腹肌后腹19、茎突20、咽外侧间隙21、颈内动脉22、颞浅动脉23、下颌后静脉 24、上颌动脉 25、寰椎侧块26、寰椎前弓 27、寰椎横突 28、椎动脉 29、枢椎椎弓 30、齿突31、寰枢正中关节 32、寰椎横韧带 33、翼状韧带 34、寰枢外侧关节 35、脊髓颈段。
局部解剖学之头部断层解剖
23、直窦 24、窦汇
25、枕颞内侧回 26、大脑后动脉
27、海马 28、基底动脉
29、后交叉动脉 30、杏仁体
31、颈内动脉 32、大脑中动脉
33、嗅三角 34、颞肌
35、嗅束 36、大脑镰
37、泪腺 38、上睑板
44、枕颞外侧回
1、额窦 2、眼球 frontal sinus
eyeball
3、鸡冠
1、上矢状窦 2、额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 3、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 4、大脑镰 5、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 6、胼胝体膝 7、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 8、壳 9、中央后回postcentral gyrus 10、岛叶 11、 12、13、丘脑前、内侧、 外侧核群
第八水平切面
1、额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
2、大脑镰cerebral falx
3、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
4、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
5、大脑外侧窝池
6、壳 putamen
7、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
8、颞上回
14、楔前叶
15、顶枕沟
16、楔叶
二、头中部水平断面:共7层,均可见脑室
第五水平断面
1、上矢状窦 2、大脑镰 3、额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 4、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 5、扣带沟 6、扣带回 7、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 8、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 9、尾状核体body of caudate nucleus 10、中央沟 11、中央后回 12、侧脑室中央部 central part of
头部断层解剖
头部断层解剖简介头部断层解剖学是以观察颅内的脑以及眶、鼻腔和咽腔上部及其周围内容物在各个断层面上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关系。
人体断层解剖学的头部与颈部是以甲状软骨上缘为分界标志。
在头部断层解剖中,依其切面的方向不同可分为:矢状断层、冠状断层、斜断层和横断断层等。
临床上一般采用横断断层或斜断层定位。
横断层中所取的基线为Reid基线(Reid basic line, RBL),即以眶下缘与外耳道中点的连线为基准,由此分别向上、下作间隔为0.8cm 的平行横断连续切面,每个切片的净厚度为 0.5cm。
其中通过基线的断面为“0”层面,基线以上共获取连续横断层标本14片,基线以下获取连续横断层标本11片,共26片,每片均从下层面进行观察。
该断层面为头部第1横断层面,即Reid基线以上第14层面,断层面面积小,呈前窄后宽,边缘平滑的卵圆形,层面中央有纵行的锯齿状矢状缝,矢状缝两侧为顶骨断面。
顶骨的周围向外依次为颅骨外骨膜、帽状腱膜下间隙、帽状腱膜、皮下组织和皮肤等结构的断面。
该断层面为头部第2横断层面,即Reid基线上部第13层面。
断层面面积较小,呈前窄后宽、边缘平滑的卵圆形。
从外向内有头皮、颅骨、颅腔及其内容物,各层的断面呈同心圆状排列。
颅骨的断面为顶骨,两侧顶骨断面的前后端之间有矢状缝。
顶骨断面的后部及两侧有帽状腱膜。
颅腔内面衬有硬脑膜。
大脑半球断面位居断层面的中央部,呈前窄后宽,内缘平直,外缘膨隆的半球形,大脑半球的断面上有中央沟、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的断面。
两侧大脑半球的纵裂内,可见矢状位的大脑镰断面,大脑镰的前、后端有呈三角形的上矢状窦断面。
该断层面为头部第3横断层面,即Reid 基线上部第12层面。
断层面呈前窄后宽,边缘平滑的卵圆形。
颅骨的断面为顶骨和额骨,两侧顶骨的前部与额骨之间有冠状缝,顶骨后部有矢状缝。
顶骨的两侧及后部的外层有帽状腱膜,颅腔的内面衬有硬脑膜。
两侧大脑半球呈前窄后宽状,自前至后有额上回、额中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及顶上小叶的断面。
断层解剖学_头部横断层(共67张PPT)
其中,上段
半卵圆中心上部层面
半卵圆中心髓质层面〔大脑中最大的断面〕
半卵圆中心下部层面〔最复杂,重点掌握〕
四、 横断层面上主要脑沟的识别方法
〔1〕中央沟 根据以下特征识别 中央沟:沟的深度,中央沟较深,自 外侧向内侧延伸,并可有1条〔中央 后沟〕或2条沟〔中央前、后沟〕与 之伴行;
中央前、后回的厚度,中央前回较中 央后回宽厚,两者之间的沟即为中央 沟; 沟的位置,以眶〔眦〕耳线为基线的横 断层面上,中央沟均位于大脑半球上外 侧缘的前2/5与后3/5交界处。
3.矢状断层
头部前、后正中线的连线为矢 状断层的基线,以此基线制作正 中矢状面,再向左、右连续锯切 或成像。
二、头 部断层解剖学根本内容
1、颅骨
2、硬脑膜
3、蛛网膜下池
4、脑室
5、脑实质
6、脑血管
7、蝶鞍区
1、脑叶、脑回断层解剖
三、经 顶内沟中分 〔中央旁小叶下份〕 的横断层
前连合后缘中点与后连合前缘中点的连线,又称AC—PC线,脑立体定位手术和X刀、γ刀等多以此线为基线。
〔2〕外侧沟 根据以下 特征识别外侧沟:
岛叶皮质,颅脑横断层面上 出现岛叶皮质后,与岛叶皮 质呈垂直位的脑沟即为外侧 沟;
蝶骨大翼,在颅前、中窝 交界处的颅侧壁上,伸向 颅腔内的突起为蝶骨大翼 的骨性断面,与该突起对 应的脑沟那么为外侧沟。
〔3〕顶枕沟 中央旁小叶消失至胼胝体压部出现的颅脑横断层 面上,在大脑半球后部的内侧面,自内侧向外侧横行走行的较深的 脑沟即为顶枕沟。顶枕沟前方为顶叶〔楔前叶〕,前方是枕叶〔楔 叶〕;楔前叶前方的脑回为扣带回,楔叶前方的脑沟为距状沟。
动眼神经 三叉神经
漏斗
大脑中动脉
视交叉
头部断层解剖PPT课件
第1、2水平断面:
正中有:大脑镰、上矢状 窦 两侧有: 中央沟,其前方有 中央前回、中央前沟、额 上回;其后方有中央后沟、 中央后回、顶上小叶 内侧;中央旁小叶
辨认中央沟: (1)中央沟为一不被中断 的沟 (2)中央沟较深,在外缘 中份向后延伸,有一条沟 (中央后沟)或两条沟 (中央前、后沟)与之伴
第5水平断面:
侧脑室出现, 前部:胼胝体以前; 中部:胼胝体; 后部:胼胝体以后 (1)前部: 内侧--扣带回,扣带沟 外侧--额上、中、下回 (2)中部:透明隔、尾 状核、白质--辐射冠; 外侧--中央前、后回 (3)后部: 内侧--大脑镰、扣带回、 沟;楔前叶、顶枕沟、楔 叶 外侧--角回、缘上回
第9冠状断面
经过小脑中脚的断面
(1)上部 1)幕上部:大脑 半球上外侧面、颞叶 底面、纵裂与8类似
胼胝体下方:有侧脑 室、背侧丘脑、第三 脑室、后连合 背侧丘脑外:内囊; 海马、大脑脚、内侧 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海马旁回 2)幕下部:脑桥、 延髓、小脑 (2)下部:颞骨岩 部、枕骨、寰枕关节、 寰枢关节、腮腺
(2)下部
1)鼻咽部 2)颞下 3)口腔
第6冠状断面
通过视交叉
(1)上部:中线--大脑镰、 上矢状窦、胼胝体干、大脑 前动脉,扣带沟、回 外侧面--额上、中回,中央 前、后回,外侧沟:大脑中 动脉 颞上、中、下回 侧脑室--尾状核头、内囊、 屏状核 鞍上池:视交叉与蝶鞍之间; 有垂体、动眼神经、滑车神 经、上颌神经、展神经 (2)下部: 1 鼻咽部 2 颞下窝 3 口腔
第8冠状断面
中央旁小叶
通过外耳道的断面
顶上小叶
(2) 下部:颞骨岩部、寰枕关节、寰枢关节、 1)颞骨岩部、 2)寰枕关节、寰枢关节、
断层解剖学_头部1PPT课件
(一)硬脑膜
(二)脑室
(三)蛛网膜下池
四、脑叶、脑回断层解剖 及CT、MRI
(一)大脑半球的主要沟裂及识别方法
1、大脑外侧裂 前水平支 升支 后升支 后支 降支
2、中央沟叶
颞叶
顶叶 枕叶
(三)大脑半球各叶的沟回 中央前沟 额上沟 额下沟
一、概述
(一)头颈部断层解剖学常用基线 1.Reid基线
2、眦耳线
3、上眶耳线
3、连合间线
(二)头颈部断层解剖学基本内容
1、颅骨 2、硬脑膜 3、蛛网膜下池 4、脑室
5、脑实质 6、脑血管 7、蝶鞍区 8、颅内钙斑
二、脑血管应用解剖 及影像特点
三、硬脑膜、脑室、脑池 应用解剖和断层解剖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
目的要求
掌握颅脑(颅骨、脑主要沟回、基底核区、 脑室、脑池、蝶鞍区)的连续横断层解剖, 熟悉其CT、MRI图像。
熟悉颅脑(颅骨、脑主要沟回、基底核区、 脑室、脑池、蝶鞍区)的矢、冠状断层解 剖及CT、MRI图像。
熟悉脑血供特点及脑血管的来源、分支、 行径和分布;了解脑血管的断面区域配布。
盖部 三角部
眶部
中央后沟 顶内沟 缘上回
角回 颞上沟 颞下沟
扣带沟缘支 楔前叶 顶枕沟 楔叶 距状沟
舌回
海马旁回
中央旁小叶
扣带沟
额内 侧回 海马钩
脑岛
穹窿体 穹窿柱 乳头体 海马
海马伞
直回
眶回
《头颅MRI断层解剖》课件
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 展,MRI技术将朝着更高分 辨率、更快速成像和更精确 诊断的方向发展。
新技术介绍
介绍先进的MRI技术,如功 能MRI、扩散张量成像等, 探讨其在头颅解剖中的应用 前景。
技术挑战与对策
分析当前MRI技术面临的挑 战,如伪影干扰、磁场不均 匀性等,提出相应的解决策 略。
课程目的
帮助学生掌握头颅MRI断层解剖知识 ,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课程目标
熟悉常见疾病的MRI诊断 要点。
了解不同断层下的MRI表 现。
掌握头颅各部位的MRI解 剖特点。
01
03 02
PART 02
MRI基础知识
MRI原理
核磁共振原理
利用原子核的自旋磁矩在强磁场中的 磁化现象,通过射频脉冲激发和检测 ,产生信号并重建图像。
磁场强度与成像质量
磁场强度越高,成像质量越好,但设 备成本和维护成本也相应增加。
MRI技术
快速成像技术
如梯度回波(GRE)和自旋回波(SE)序列,用于快速获取图像,适用于动态 观察和血流成像。
功能成像技术
如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 ,用于评估组织功能和病理生理变化。
基底节
基底节是运动信号的重要中继站,负责产生和传递运动信号。在MRI图像中,基底节呈现为位于大脑深部的结构 ,包括纹状体、黑质和苍白球等。
大脑皮质与白质
大脑皮质
大脑皮质是大脑表面的一层灰质,负责认知、情感、运动和感觉等功能。在MRI图像中,大脑皮质呈 现为灰质带状结构,表面有许多沟回。
白质
白质是大脑内部的神经纤维束,负责连接大脑的不同区域。在MRI图像中,白质呈现为灰质之间的低 信号区域。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以 眦 耳 线 为 基 线 的 连 续 横 断 层
连 续 冠、 矢 状 断 层
以
Reid
基 线 的 选 择 性 横 断 层
二、脑和脑室的断层面解剖
端 脑
间脑
中 脑
端 脑
脑 桥 脑
小脑
延髓
干
小脑
脑的位置与分部
端脑 端脑
中脑
脑桥
小脑
脑的位置与分部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1. 大 脑 半 球 的 主 要 脑 沟 和 分 叶
头部断层解剖
(一)
一、头部断层常用基线
Reid基线
眦耳线 眶耳线 上眶耳线 连合间线
Reid’s base line,RBL
canthomeatal line,CML
orbitomeatal line,OML supraorbitomeatal line ,SML intercommissural line,AC-PC线
尾状核头
内囊前肢
壳 内囊膝 苍白球 内囊后肢 屏状核 最外囊 岛叶皮质 外囊
丘脑
基底核区
(三)大脑半球的选择性断层面解剖
中央沟自脑片
外侧缘中份处向 后内延伸,与大 脑纵裂沟相通。
颅顶横断层面
胼胝体上、半卵圆中心横断层面 额、顶叶下部横断面
扣带沟5 胼胝体19 透明隔20 顶枕沟16 楔前叶14 楔叶17 尾状叶9 额上回3 额中回4 额下回7 中央前回8 中央后回11 缘上回13 角回15
胼胝体压
2. 脑 回 及 其 脑 沟 和 脑 回
透明隔
穹隆柱
海马伞 齿状回
海马旁回
穹隆体
穹隆脚
直回
嗅束沟 眶沟 眶回 嗅球 嗅束
头部(颅脑断层解剖基础)-断层
下颌角:下颌支后缘与下颌骨下缘 相交处。
颏孔:位于下颌体的外侧面,正对 下颌第一、二前磨牙间的下方,下颌 体上、下缘连线中点略上,距正中线 约2.5CM,内有颏神经和血管通过。
眉弓:眶上缘上方的弓状隆起,男性明显,正对大脑额叶的 下缘,其内侧份的深面有额窦,位于眉毛的底下。
颧弓:位于外耳门前方的水平线上,全长约三横指(56cm),于皮下可触及。颧弓上缘相当于大脑颞叶前端下缘。
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2横指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 通过。
乳突: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耳后骨隆起处,其根部前内方有面神经从茎乳孔 穿出,其后颅底内面有乙状窦。
枕外隆凸:为头后正中最凸的隆起, 其内面是窦汇。
乳突囟
前囟 后囟
第三部分
脑及其被膜
一、脑的应用解剖(熟悉)
1、端脑 Telencephalon
概述: 左右半球胼胝连, 两裂三面又三端; 三沟五叶藏脑室, 基底内囊半卵圆。 中枢皮质运动感, 视听说写四语言。
端脑外形:
(1)端脑外侧面的脑沟、脑回和功能定位
(2)端脑内侧面的脑沟、脑回和边缘系统
1.新生儿由于脑和感觉器官比咀嚼器官发育早而快, 故脑颅远大于面颅(8:1)。 2.顶结节、额结节和枕鳞都是骨化的中心部位,故 发育较明显,使颅顶呈五角形。 3.新生儿颅骨尚未发育完全,骨与骨之间的间隙较 大,由膜弥补,形成前囟(生后1-2岁闭合)、后 囟、蝶囟、乳突囟(生后半年闭合)。
颅囟
蝶囟
C. 下角:最大,呈弓形裂隙状,冠状层面上呈半月形。经背 侧丘脑后下方弯向前下方,伸入颞叶。
顶壁为胼胝体、尾状核尾、终纹和杏仁体; 外侧壁为胼胝体; 底壁为海马、海马伞和侧副隆起。
头部的冠状断层解剖课件
提高头部冠状断层解剖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学术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头部冠 状断层解剖领域的进步。
跨学科合作研究
联合生物学、医学、工程学等多学科,共同 开展头部冠状断层解剖的研究。
基础与应用研究结合
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的临床和科研工 作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枕叶分区
包括初级视觉皮质和次级视觉皮质等 区域,各区域在功能上有明确的分工。
枕叶与其他脑区的连接
与丘脑、下丘脑等区域有丰富的神经 纤维连接,共同参与多种生理活动。
04
头部冠状断层解剖的实 践应用
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
1 2 3
辅助诊断病变
通过观察冠状断层图像,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 是否存在肿瘤、炎症或其他异常病变,为后续治 疗提供依据。
术前规划
医生可以根据冠状断层图像对手术进行详细规划,预测手 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从而制定更周全的手术 方案。
术中参考
在手术进行过程中,冠状断层解剖图像可以作为手术过程 中的参考,帮助医生判断病变范围和位置,避免损伤重要 结构。
法医学中的应用
身份鉴定
01
在法医学中,通过比较受害者或嫌疑人的冠状断层图像与已知
与丘脑、下丘脑、脑干等区域有丰富的神经纤维连接,共同参与多 种生理活动。
顶叶的冠状断层解剖
顶叶概述
位于大脑中部,主要负责处理触 觉、温度、疼痛等体感信息,以 及空间认知和语言功能。
顶叶分区
包括主感觉皮质、体感皮质和联 络皮质等区域,各区域在功能上 有明确的分工。
顶叶与其他脑区的
连接
与丘脑、下丘脑、小脑等区域有 丰富的神经纤维连接,共同参与 多种生理活动。
头颅CT断层解剖
38/46
关于优势半球:
左右半球发育呈不对称性,各有优势,左 侧半球以语言、意识、数学分析等活动为 主;右侧半球以非语言信息,如音乐、图 形、时空概念等为主。
头颅CT断层解剖
39/46
颈内动脉 椎动脉
脑血供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
头颅CT断层解剖
40/46
头颅CT断层解剖
41/46
侧脑室中央部 侧脑室脉络丛
胼胝体压部
头颅CT断层解剖
上矢状窦
23/46
侧脑室体部层面
头颅CT断层解剖
24/46
头颅CT断层解剖
25/46
侧脑室上部层面主要显示结构
1、侧脑室上方两侧脑白质组成 半卵园 中心,此层面脑灰质与白 质分界较清 楚。
2、前方为额叶部分,中部为顶 叶、后 方是枕叶。但顶叶是主要部分。
3、前颅窝:容纳额叶。
中颅窝:容纳颞叶。
后颅窝:容纳小脑半球和脑干。
头颅CT断层解剖
33/46
枕叶
额叶
顶叶
颞叶
头颅CT断层解剖
34/46
岛叶
头颅CT断层解剖
35/46
1、额叶(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额叶占大脑 半球表面前1/3,主躯体运动,高级认知功效, 比如学习、语言、决议、抽象思维、情绪等;自 主运动控制。
枕叶损害时引发视野缺损或视力障碍。
头颅CT断层解剖
36/46
4、顶叶(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顶叶位 于额叶之后,中央后回为躯体感觉接收区。空 间信息处理(数学、逻辑思维、发散思维)、 视觉信息、体感信息整合。
顶叶损害出现偏身感觉障碍,感觉性癫痫, 肢体失认(不感觉到瘫痪肢体存在)、结构失用 (临摩画时钟、搭积木困难)、手指失认(不能区 分自己手指)、失写、失计算等。 5、脑干(生命中枢):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 包含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主要生 理功效。 6、岛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顶、颞3叶 掩盖岛状皮质称为岛叶。内脏感觉和运动相关。 刺激人岛叶,引发内脏运动改变,如唾液分泌 增加,恶心、呃逆、胃肠蠕动增加和饱胀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胼胝体以下 各断层中,大 脑镰分为前、 后两段,前段 位于两额叶之 间,后段位于 两大脑半球后 部之间。
2.
大 脑 镰 冠 状 断 层 面 解 剖
• 在胼胝体出现 以前各层面上, 大脑镰位于两 侧大脑半球之 间
胼胝体出现各 断层中,显示大 脑镰下缘与胼胝 体背侧的关系, 上、下矢状窦。
蝶鞍、垂体 横断层面
(在基线上3cm×6mm)
• • • • • • • • • • • • • •
腺垂体5 神经垂体6 鞍结节1 视神经7 前床突2 海绵窦10 动眼神经8 颈内动脉9 鞍背3 后床突4 后海绵间窦11 基底动脉12 脑桥基底部33 三叉神经35
蝶窦、海绵窦 横断层面
(在基线上2cm×6mm)
丘脑后部、大脑脚冠状层面
(在基线前1cm×6mm)
• 小脑幕前内侧缘游 离;前外侧缘附于 颞骨岩部上缘,内 含岩上窦。 • 幕上结构有海马旁 回、钩、大脑后动 脉等。 • 幕下结构有小脑、 脑桥和延髓等。 • 小脑幕裂孔通过的 结构为中脑。
胼胝体压、松果体冠状层面
(通过基线后1cm×6mm)
• 小脑幕前内侧缘游 离;前外侧缘附于 颞骨岩部上缘,内 含岩上窦。 • 幕上结构有海马旁 回、钩、大脑后动 脉等。 • 幕下结构有小脑、 脑桥和延髓等。 • 小脑幕裂孔通过的 结构为中脑。
视交叉、视神经冠状层面
(在基线前5cm×6mm)
31.鞍结节 32.前床突 33.蝶窦 34.视神经 35.视交叉 36.颈内动脉 37.海绵窦
视交叉、垂体冠状层面
(在基线前4cm×6mm)
1.第三脑室的视隐窝 2.视交叉 3.垂体柄 4. 垂体 5.鞍膈 6.鞍底 13.蝶窦 14. 海绵窦 7.颈内动脉 8. 动眼神经 9.上颌神经 10.展神经 11.眼神经
五 角 形 鞍 上 池
左 丘 脑 内 侧 矢 状 层 面
左 尾 状 核、 豆 状 核 和 外 侧 膝 状 体 矢 状 层 面
左 壳 和 海 马 矢 状 层 面
左 岛 叶 矢 状 层 面
左 外 侧 沟 矢 状 层 面
2. 小脑幕冠状断面形态
丘脑后中部、大脑脚冠状层面
• 小脑幕前内侧缘游 离;前外侧缘附于 颞骨岩部上缘,内 含岩上窦。 • 幕上结构有海马旁 回、钩、大脑后动 脉等。 • 幕下结构有小脑、 脑桥和延髓等。 • 小脑幕裂孔通过的 结构为中脑。
脑 桥 小 脑 角 池
境界:前外侧为颞骨 岩部内侧部,后界为 小脑中脚和小脑半球, 内侧界为脑桥基底部 下部和延髓上外侧部。 内容:池内有前庭蜗 神经和面神经。
听 神 经 瘤
脑 桥 小 脑 角 池
帆间池/中间帆腔/第三脑室上池
• 位置:位于第三脑室顶的上方,穹隆连合的下 方,内侧为穹隆的内侧缘,后界为胼胝 体压部。 • 形态:为尖向前的三角形。 • 相通:向后下经胼胝体压部的下方通大脑大静 脉池。 • 内容:有大脑内静脉等。
女,29岁。婚 后不育7年, PRL值为 125ng/ml(正 常值 <30ng/ml)。 MR于增强T1加 权示垂体中间卵 圆形无强化影 (黑箭头),边 缘光滑清晰。
诊断: 垂体微腺瘤
MRI T1W
室间孔、第三脑室冠状层面
(在基线前3cm×6mm)
7.室间孔 6.第三脑 室 9.穹隆柱 8.下 丘脑结节区 10.视 束 30.前连合 45. 杏仁体 48.海绵窦 47.蝶窦 49.颈内动 脉 50.三叉神经
• 小脑幕前内侧缘游 离;前外侧缘附于 颞骨岩部上缘,内 含岩上窦。 • 幕上结构有海马旁 回、钩、大脑后动 脉等。 • 幕下结构有小脑、 脑桥和延髓等。 • 小脑幕裂孔通过的 结构为中脑。
侧脑室后角、第四脑 室正中孔冠状层面
(通过基线后3cm×6mm)
• 前外侧缘附于颞骨 岩部上缘,内含岩 上窦。 • 在正中线上小脑幕 与大脑镰相连,两 层脑膜间为直窦。 • 幕上结构为枕叶。 • 幕下结构有小脑、 脑桥和延髓等。
右 横 窦、 乙 状 窦 血 栓
(三)大脑镰三维断面解剖
1. 大 脑 镰 横 断 层 面 解 剖
在胼胝体 以上各断层 中,显示大 脑镰全长
额、顶叶下部横断面
在胼胝体以下 各断层中,大 脑镰分为前、 后两段,前段 位于两额叶之 间,后段位于 两大脑半球后 部之间。
第三脑室下部、前连合横断层面
大 脑 大 静 脉 池
出血性脑梗塞
大 脑 大 静 脉 池
• • • • • •
侧脑室前角 大脑外侧窝池 第三脑室 大脑大静脉池 侧脑室三角区 侧脑室后角
• 松果体
左 基 底 节 区 脑出 室血 铸灶 形破 入 脑 室
大脑外侧窝池 脚间池 环池(分为本 部、翼部) 鞍上池
鞍 上 池
五 六 角 形 鞍 上 池 结 构 示 意 图
鞍上池
六角形鞍上池: 池内容纳:有下丘 概念:位于蝶鞍 六个角 脑结构(包括视隐 上方,围绕终板 前角:终板池 形状: 窝、视束、视交叉、 池、交叉池、脚 大脑纵裂池 五角形 漏斗、垂体柄、灰 间池或桥池、外 前外侧角:外侧窝池 六角形 结节、乳头体)、 后外侧角:环池 侧窝池、环池等 鞍背、颈内动脉、 后角:脚间池 综合性的脑池, 大脑动脉环、脑神 六个边 在CT、MRI等轴 经 ( 动眼、滑车、 前外侧边:大脑额叶 位扫描上的共同 外侧边:海马旁回、钩 三叉神经 显影。)等。
头部断层解剖
(三)
一、脑的被膜
硬脑膜 脑蛛网膜 软脑膜 硬脑膜外隙 硬脑膜下隙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下池 蛛网膜粒
脑的被膜
(一)硬脑膜与硬脑膜静脉窦
鞍膈
隔孔
大脑镰
小脑幕切迹 小脑幕
鞍膈
隔孔
鞍膈与隔孔
小 脑 幕 裂 孔 与 小 脑 幕 间 隙
大
脑 镰
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起始部与小脑上动脉根部之间夹有动眼 神经,当小脑幕上部颅脑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时,位于小脑幕切迹 上方的海马旁回和钩可能被挤入小脑幕切迹,使大脑后动脉向下移 位,压迫或牵拉动眼神经,导致动眼神经麻痹。P458
五角形鞍上池
• 大脑纵裂池 • 终板池 • 大脑外侧窝池 • 第三脑室下部 • 桥池 • 脑桥小脑三角池 •杏仁体20 •海马27 •第四脑室 •小脑蚓
五 角 形 鞍 上 池
大脑纵裂池 大脑外侧窝池 桥池 脑桥小脑角池47 第四脑室中部 小脑延髓池 垂体柄45 杏仁体46 脑桥32 面神经与前庭蜗 神经43 颞骨岩部17
后外侧边:中脑大脑脚
五角形鞍上池 五个角
前角:终板池 大脑纵裂池 前外侧角:脑桥小脑角池 后外侧角:桥池
五个边
前外侧边:大脑额叶 外侧边:海马旁回、钩 后边:脑桥基底部
六角形鞍上池
• • • • • • • • 大脑纵裂池 终板池 大脑外侧窝池 第三脑室下部 脚间窝池 环池 四叠池 第四脑室
五 角 形 鞍 上 池
小脑幕矢状断层面
在正中矢状
面中,小脑幕 前缘游离,后 端附于枕骨, 内有窦汇,上 面与大脑镰后 段相连,两者 有直窦。 在各旁正中 矢状层面上, 小脑幕前端游 离或附于颞骨 岩部上缘(内 含岩上窦), 后端附于枕骨, 内有横窦。
2. 小脑幕矢状断面形态
小脑幕正中矢状断层面
正 中 矢 状 层 面
小脑上池
Cerebellomedullary cistern
小脑溪
小脑延髓池
帆间池 大脑大静脉池 四叠体池 小脑上池
终板池
交叉池 脚间池
桥池 延池
小脑延髓池
小脑延髓池 (影像学又称枕大池)
• 位置:位于颅后窝的后下部,小脑下面、延髓背 侧面与枕鳞下部三者之间。 • 相通:向前经小脑溪通第四脑室;向前外经延髓 侧面通延髓池。 • 断面形态:三维断面均可显示。
“V”形小脑幕
经窦汇的横断面,
“V”形小脑幕由小脑 幕与窦汇相连而成。 “杯口”内的脑实质 为幕下结构,“杯口” 之外的脑实质为幕上 结构。
“八”字形小脑幕
经窦汇以下横 断面,八字形以 前为幕上的大脑, 以后为幕下的小 脑。
蝶鞍、垂体横断层面
“八”字形小脑幕
经窦汇以下横 断面,八字形以 前为幕上的大脑, 以后为幕下的小 脑。
病史:男,30岁。 10分钟前从楼梯 上跌下,头部先 着地。 查:左顶部头皮 血肿3cm×3cm。
诊断:急性硬膜 外血肿
硬 脑 膜 下 血 肿
男,71岁。近 来经常觉左侧 头痛,左眼视 力下降。 诊断:亚急性硬 膜下血肿
蛛 网 膜 下 隙 出 血
女,86岁。头晕、 头痛1小时。 诊断:蛛网膜下 腔出血
胼胝体以后 各断层中,显 示上、下矢状 窦以及大脑镰 与直窦、小脑 幕的关系。
• 显示大脑镰与、 小脑幕、小脑 镰相连成“十” 字形。
(四)小脑幕三维断面解剖
“Y”形
“V”形
“M”形
“八”字形
1. 小脑幕横断层面形态
“Y”形小脑幕
经窦汇以上小 “ 杯口”内的脑 脑幕各横断面, 实质为幕下结构 “杯口”由小脑 ,“杯口”之外 幕与大脑镰后端 内的脑实质为幕 组成。 上结构。
小 脑 溪
位于小脑蚓 部的下方, 两侧小脑扁 桃体之间。
延髓池、小脑溪、小脑延髓池
蝶窦16 耳蜗25 延髓46 小脑扁桃体37 椎动脉47
大脑纵裂池
大脑纵裂池
胼胝体周池
大脑纵裂 池位于大 脑镰与大 脑半球内 侧面之间 的蛛网膜 下池。
大 脑 纵 裂 池
大 脑 外 侧 窝 池
脑桥小脑角池
下矢状窦 inferior sagittal sinus
上矢状窦 Superior sagittal sinus 乙状窦 sigmoid sinus
直窦 straight sinus 海绵窦 cavernous sinus 窦汇 confluence of si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