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课堂——给教学以生长的力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仲广群助学课堂:给教学以生长的力量

仲广群:小学数学“助学课堂”的创建人。硕士研究生,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主持过三项省级重点课题的研究,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专著《讲述:在思考中成长》,出版专著《数学生态课堂的意蕴》。

2010年,我们开始了小学数学“助学课堂”的实验研究,通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目前已显现出成效。两年来,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骨干教师、研修团队数十个,观摩研讨人数上千人。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南京小学数学教师培训网分别对相关讲座、课例进行了录制;多加杂志社也进行过专题报道。“助学课堂”所展示的新理念、新方法受到了教育同行的高度认同和广泛好评。那么,“助学课堂”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数学课堂呢它和传统课堂有什么区别它能解决数学教学中哪些久攻不下的难题又如何进行操作试验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助学课堂”,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和实践价值。

“助学课堂”的内涵及释义

“助学课堂”既可以理解为一种理念,又可以理解为一种方法。作为理念,意在强调,学习在本质上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学的作用在于帮助、促进与催生这一行为的发生。作为方式,“助学课堂”强调“三助”:一是自助,倡导先学后教,在助学单的引领下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互助,设置合宜的任务驱动情景,让学生充分展示预习的成果,通过提问、补充、质疑、辩论

等形式,使得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等多种互助学习形式得以互配实施;三是师助,老师改变传统的面面俱到式的授课方法,以学定教,在正确诊断学情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合理用力,实施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针对性教学,并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在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上下功夫,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助学课堂”的核心是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从知识为基础的价值取向,转变成以人为的发展为基础的价值取向,改变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改变学生顺从、依附的地位,把课堂转变为“学堂”,把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给教学以生长的力量,让发展学生成为我们触手可及的教育境界。

自助:给课堂种植生长的基因

一种常见的自助方式,是在开课后,教师提出教学目标,辅之以“导学单”“预习题”等方式,让学生课中“先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的目的。但我们发现,课中的“先学”,由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制约,因而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也受到影响。加之学习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学习的自由度不够,导致接受的成分大于创新的成分,效率意识高于质量意识。

与此不同,我们将预习活动移到课前,与过去的部分作业时间进行置换,并研制出与之相匹配的“一探二学三生疑”的预习指导策略。“探”,是避免把预习等同于看书自学的做法,因为这会使得学生的预备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或简单的模仿。所以,我们一般先安排一道较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先行思考,在探而不得或是探而不明的时

候,再安排看书、操作、实验或是收集资料等活动,这样可让学生的探索学习贯穿预习的始终。“学”,是在探索之后的行动,因人而异,这时的学,可能是对“探得”后的进一步“确定”,也可能是“探不得”后的“充电”,总之,学生自主探究后的学,就不是索然无味的、可有可无的学,而是某种带有“揭秘”欲望的并伴随着心理预期的学习。“生疑”,是更深层次学习的体现,是学后的反思、质疑与追问,疑问的深度,反映了预习和思考的深度。学生把疑问带到学校,又使得后续的学习变得动力强劲。

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预习的内容和方式都会有相应的调整,如新授类的会增加探究的成分、复习类的会增加整理的成分,体验类的会增加观察、实验的成分,实践类的会增加操作、制作的成分。这样的“自助”,便呈现出开放的态势:一是时间开放,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钻研自己喜爱的内容;二是任务开放,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将学生的预习向广度和深度引领;三是资源开放,可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可用足身边的学习材料,可与家长共同完成某些任务,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得到了有效的加强和激活;四是学习的方式开放,可以采用适合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方式进行预习,动手做、动眼看、动脑想,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实验中我们看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切实的培养,每天都能出现令人惊喜甚至让人叹服的预习成果,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为第二天的精彩课堂种下了基因。

互助:给课堂培植有营养的生长土壤

课改以来,我们对学生的互助学习的方式探讨并不少,但是老师们普遍认为,现在的合作学习是流于形式的、图热闹的、浮于表面的,“纯粹是浪费时间”。为什么“善之花”却结出了“恶之果”呢当我们对把互助学习作为专门研究的课题时,我们探索到了了其中内在的机理。

真正意义上的同伴合作,离不开几个必要条件的支撑:需要有目标,知道合作干什么;需要有动力,知道为什么合作;需要有方法,知道怎么合作;还需要有准备,因为对于临时性的任务,学生在短时间内是难以进行深度的交流合作与经验共享的。

“助学课堂”从机理上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学生预习之后,产生一种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冲动,一种与别人分享经验的欲望。教学便顺应学生这样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在试验中,我们也逐步摸索出一些展示的技巧:先小组、后全班,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也使得后续的组际间交流更深入、讨论更激烈;先差生、后优生,确保每一个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合适的发展;有集体、有个体,根据内容特点和难度大小,选择相匹配的交流方式。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相异性想法得到交流激荡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鼓励学生进行生生间的互动。具体形式是,提问:对方没讲明白时;补充:对方没讲全面时;质疑:对方观点有漏洞时;辩论:对方模棱两可时;反驳:对方观点错误时。当以上元素的介入交流时,课堂就会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生态:教师适度隐退,讲台让给学生。学生像小老师一样在前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别的

孩子进行评价、补充、修正,台上与台下的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激烈的交流与辩论。这就改变了传统课堂上被动听讲的状况,每个人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不仅仔细分辨别人观点中的亮点与漏洞,还融合进自己的观点,进行积极的回应。这时课堂所呈现出的,就是佐藤学所描述的那样:“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课堂成为各种声音回响混合的‘交响乐团’”。

有目标、有动力、有准备、有方法,这就使得合作学习变得扎实而高效,“差异”资源在“助学课堂”中得到了充分利用。在过去的讲授式的课堂中也是有“差异”的,只不过那种差异是学生与教师间的差异,而学生同伴间的差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师生间的差异是单一的而不是丰富的,是生硬的而不是活泼的。而课堂中组织起儿童进行生生间、组际间的交流,这使得呈现出的观点更原始、真实,更贴近儿童的思维特点和方式,基于这一特征的差异展示,不仅为儿童所喜爱和认可,也让教师得以准确把脉学生的学情,并据此展开进一步的引导与点拨。

师助:给课堂以生长的空气和阳光

学生的预习、个体与组际间的合作,并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学习水平所决定,学生课前的预习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而教学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提升能力,亦即让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让肤浅的认识变得深刻,让零碎的知识变得结构化。以《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为例,学生通过预习,自己能够达到的只是停留于解题层面的认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