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疫情动态变化

合集下载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一、引言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的淡水蜗牛和含有寄生虫卵的水源而传播。

本报告旨在对血吸虫病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以便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二、疫情概况根据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球范围内共有血吸虫病病例约2.5亿人,其中约有10%的病例发生在非洲地区。

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其中尤以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疫情最为严重。

三、疫情监测方法1. 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对病例的回顾性调查和实地调查,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感染途径、症状表现等数据,以了解疫情的时空分布规律。

2. 环境监测:对潜在的传播媒介——淡水蜗牛和水源进行采样和检测,以评估疫情的传播风险。

3. 血吸虫卵检测:通过对人群粪便样本中血吸虫卵的检测,了解感染率和传播情况。

四、疫情监测结果1. 疫情分布:根据调查和数据分析,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其中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感染率最高,约占全球总感染率的80%。

2. 疫情趋势: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血吸虫病病例呈下降趋势,这得益于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干预和控制措施。

3. 高风险地区:根据监测数据,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一些国家,如尼日利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等,仍然是血吸虫病的高风险地区,需要加强疫情监测和控制措施。

五、疫情分析1. 影响因素:血吸虫病的传播与环境、人口流动、卫生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水源污染、生活条件恶劣、卫生设施不完善等因素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2. 危害与影响:血吸虫病会引起患者贫血、肝脏和肾脏疾病等严重后果,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六、疫情防控策略1. 卫生教育宣传:通过开展卫生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对公众的血吸虫病知识普及,提高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

2. 环境改善:加强对水源的监测和管理,减少淡水蜗牛的滋生环境,改善卫生设施,提高生活条件。

3. 药物治疗:对感染者进行及时治疗,减少病例的传播风险。

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治现状

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治现状

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治现状血吸虫病是由复殖裂体寄吸虫引起的以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免疫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仅次于疟疾的一种重要热带病。

该病曾在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流行,共约2亿血吸虫病患者,6亿人健康受威胁。

仅我国还尚有44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共有33810个流行村,估计患者67万人[1]。

近年来,虽然血吸虫病的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再感染难以控制,防治效果难以巩固,防治经费不足以及生态环境改变,加剧了血吸虫病传播[2]。

这些现状的存在提示国家和学者们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严峻和不容懈怠。

本文根据各文献报道,总结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且结合血吸虫病的流行特征将目前的防治工作归纳如下。

1. 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特征在人类寄生虫病中,就社会经济与公共卫生重要性而言,血吸虫病是仅次于疟疾的第二重要的热带病。

血吸虫病流行于76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估计6亿人口受威胁,感染人口11947亿。

就全球而言感染者集中于10-19岁年龄段。

80%以上感染者和大部分严重病例分布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虽然一些国家的有效防治使感染人数有显著减少,如中国、巴西、埃及、菲律宾及中东某些国家(如突尼斯沙特),但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国家,极端贫困,极差的卫生条件,缺乏卫生保健与人们对疾病的无知,加上人口显著增加与人口流动导致疾病扩散,目前总的趋势感染人数还在增加。

如不采取特别预防措施,水资源发展将加剧血吸虫病的流行。

最显著的例子是世界最大的加纳伏而泰湖建成后,沿湖村90%以上的儿童感染了埃及血吸虫,其中大部分人出现血尿。

在北塞内加尔,于80年代后期在塞内加尔河上建成地亚马大坝以后,曼氏血吸虫病暴发流行,迄今未获控制[3]。

1.1 总的流行现状与趋势据2003年底统计,110个县(市、区)共有钉螺分布面积36.3亿m2占全国的96%;血吸虫病患者73.6万,占全国的87%;急性血吸虫病902例,占当年全国的81%。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一、背景介绍血吸虫病,又称为血吸虫感染病,是一种由寄生虫血吸虫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

该疾病主要通过受污染的水体中存在的血吸虫幼虫侵入人体,引起感染。

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对人类健康造成为了严重威胁。

二、疫情监测概况根据最新的疫情监测数据,血吸虫病在我国多个省份仍然存在较高的感染率。

以下是各省份的疫情监测结果:1. 省份A- 总人口:1000万人- 血吸虫感染人数:5000人- 感染率:0.5%- 疫情等级:中度流行2. 省份B- 总人口:800万人- 血吸虫感染人数:2000人- 感染率:0.25%- 疫情等级:轻度流行3. 省份C- 总人口:1200万人- 血吸虫感染人数:6000人- 感染率:0.5%- 疫情等级:中度流行4. 省份D- 总人口:1500万人- 血吸虫感染人数:3000人- 感染率:0.2%- 疫情等级:轻度流行5. 省份E- 总人口:2000万人- 血吸虫感染人数:10000人- 感染率:0.5%- 疫情等级:中度流行三、疫情分析与预测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血吸虫病在我国多个省份仍然存在较高的感染率。

主要原因包括水质污染、卫生条件不佳以及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等。

针对当前的疫情情况,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分析和预测:1. 疫情高发地区分析- 省份A、C和E的感染率较高,疫情等级为中度流行,需要重点关注和加强防控措施。

2. 疫情轻度地区分析- 省份B和D的感染率较低,疫情等级为轻度流行,但仍需继续监测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防止疫情扩散。

3. 预测与趋势分析- 随着环境保护和卫生条件改善的推进,估计未来几年血吸虫病的感染率会有所下降。

但由于疫情的复杂性,仍需加强监测和防控工作,以确保疫情的有效控制。

四、防控措施建议为了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和减少感染率,我们提出以下防控措施建议:1. 改善水质- 加强水源保护,减少水体污染源的排放。

- 定期监测水质,确保饮用水安全。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现状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现状

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我国流行的血吸虫病为日本血吸虫病,这是世界上5种人体血吸虫病中对人体健康危害最严重的血吸虫病,也是防治难度最大的血吸虫病,曾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市)的部分地区,流行历史悠久、危害严重,不仅影响个人健康,而且影响整个血吸虫病流行区域的经济发展。

国家已于2004年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处于同等重要的防治位置。

经过50多年的有效防治,我国的血吸虫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近来由于生物、自然、社会经济、人口流动、政策保障等因素变化较大,一些地方呈现出老疫区血吸虫病疫情扩散蔓延、已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的地区疫情回升形势,引起了我国政府及各界专业人士的高度关注。

据建国初期统计,我国的血吸虫病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12个省(市)的433个县(市、区)4078个乡(镇),共有钉螺面积148亿m2,累计感染者达1160万例,受威胁人口在1亿以上。

至2007年,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5省(市)自治区已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四川省以县为单位全部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目前疫情尚未控制的县(市、区)有90个,其中江苏省12个,安徽省19个,江西省11个,湖北省23个,湖南省22个,云南省3个。

总的来说,全国的血吸虫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部分地区呈现出血吸虫病疫情扩散蔓延,表现为老疫区血吸虫病患者增加、钉螺扩散明显、新钉螺区出现、感染性钉螺分布范围扩大,部分已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的地区出现疫情回升,各地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增加,说明我国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还任重道远。

血吸虫病是一种与社会、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疾病。

1984年前WHO提出防治血吸虫病的目标是达到阻断传播,防治重点建议放在消灭中间宿主钉螺上。

50余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WHO防治策略的改变,我国的血防策略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一、引言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的淡水蜗牛和含有寄生虫卵的水源而传播。

本报告旨在对血吸虫病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疫情概况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血吸虫病在过去一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一定的流行趋势。

以下是具体的疫情概况:1. 疫情分布: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湖泊、河流和水田地区,特别是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

2. 感染人数:根据报告的数据,过去一年内,全国范围内共有约5000人感染血吸虫病,其中约100人死亡。

感染人数相较于前几年有所增加。

3. 高风险群体:农民工、渔民、水稻种植者和水产养殖者是血吸虫病的高风险人群,他们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接触到感染源。

三、疫情分析针对血吸虫病疫情的监测数据,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疫情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

1. 环境因素:血吸虫病的传播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如水源污染、湿地面积增加等。

近年来,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不当导致了水源污染的加剧,进一步促进了血吸虫病的传播。

2. 卫生教育:卫生教育对于预防血吸虫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些地区的卫生教育工作还需加强,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的宣传和教育。

3. 检测和治疗:早期的血吸虫病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及早进行检测和治疗对于控制疫情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地区的医疗资源有限,导致了检测和治疗的不足。

四、预防和控制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和措施:1. 水源管理:加强对水源的管理和管理,减少水源污染,特殊是在湖泊、河流和水田地区。

2. 卫生教育: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卫生教育,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和防护意识,包括正确使用防护措施和避免接触受感染的水源。

3. 检测和治疗:加强对血吸虫病的检测和治疗,提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诊断水平和治疗能力,同时提供足够的药物供应。

4. 疫苗研发:加大对血吸虫病疫苗的研发力度,以提供更有效的预防手段。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一、引言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淡水蜗牛传播给人类。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

本报告旨在对血吸虫病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二、疫情概述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血吸虫病在过去一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以下特点:1. 疫情分布: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中南部地区。

其中,湖南省报告的病例数最多,占全国总病例数的30%。

2. 疫情趋势:总体来看,血吸虫病疫情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这得益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干预和宣传教育工作的持续推进。

3. 高风险群体:农民和水域接触频繁的人群是血吸虫病的高风险群体。

他们通常在田间劳作、洗涤衣物、饮用未经处理的水源等活动中容易受到感染。

三、监测方法与数据来源为了准确监测血吸虫病疫情,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和数据来源:1. 病例报告:各地医疗机构和卫生部门通过电子系统报告每例血吸虫病病例的相关信息。

这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感染途径、症状和治疗情况等。

2. 调查问卷:我们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高风险地区的居民进行调查问卷收集。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卫生习惯、水源使用情况、接触淡水蜗牛的频率等。

3. 蜗牛监测:我们在疫情高发地区的水体中进行定期蜗牛监测,以了解蜗牛感染率和分布情况。

这有助于预测疫情发展趋势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四、疫情分析与预测基于我们的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预测:1. 病例分布: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中南部地区仍是血吸虫病的高发地区。

这些地区的农村地区和水域附近的人群仍然是高风险群体。

2. 防控措施: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对血吸虫病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人们的防护意识。

此外,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卫生设施建设和饮水安全保障,减少人们接触感染源的机会。

3. 预防治疗:及早发现和治疗感染者是预防血吸虫病传播的关键。

政府应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提高医务人员对血吸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标题: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引言概述: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水体传播。

近年来,血吸虫病在我国部份地区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流行趋势,对人民健康造成为了严重威胁。

本报告旨在对血吸虫病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一、疫情地区分布情况1.1 目前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在我国南方的湖南、湖北、广东等省份。

1.2 在疫情地区,农村和贫困地区是血吸虫病高发区域。

1.3 部份地区由于环境恶劣和卫生条件差,血吸虫病疫情呈现上升趋势。

二、疫情传播途径分析2.1 血吸虫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淡水螺类传播给人类。

2.2 人体接触受感染水体后,血吸虫寄生虫会进入人体,引起感染。

2.3 饮用未经处理的受污染水源也是血吸虫病传播的途径之一。

三、疫情防控措施建议3.1 加强对疫情地区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控制措施。

3.2 提高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水平,减少受感染水源的存在。

3.3 宣传教育居民正确的饮水卫生知识,避免接触受感染水体。

四、疫情防治工作发展情况4.1 政府部门加大对疫情地区的投入,加强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

4.2 医疗机构提供充足的药物供应,确保感染者及时得到治疗。

4.3 社会各界积极参预疫情防治,共同努力减少血吸虫病的传播。

五、未来工作展望5.1 继续加强对疫情地区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疫情变化。

5.2 加大对农村地区环境卫生改善的投入,减少疫情传播的可能性。

5.3 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结语:本报告对血吸虫病疫情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建议,希翼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共同努力减少血吸虫病的传播,保障人民健康。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

(4)直肠粘膜活体组织检查: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人
2.检疫方法
(1)皮内试验:一般皮内试验与粪检虫卵阳性的符合率
为90%左右,但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与其他吸虫 病可产生较高的交叉反应;并且病人治愈后多年仍可为阳 性反应。 igm、igg、ige等,可采用环卵沉淀试验、间接红细胞凝 集试验等方法检测。 等。
1.急性吸血虫病症状: 大多见于初次感染者,以夏秋季为多起病较急,以发 热等全身症状为主。 (1)发热:患者均有发热,在38~40℃之间热型以 间歇热、弛张热为多见,其次为不规则热。热度下午或晚 上较高,可达40℃,伴畏寒,清晨汗出热退,发热可持续 数日至3 ~4个月不等。重者常有神志淡漠,听力减退, 甚至谵妄、昏迷。较久者常有消瘦、贫血及营养不良性水 肿等。 (2)过敏反应:以荨麻疹为常见,多见于发热期, 广泛分布或仅局限于四肢, 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2.流行病学 (1)人群易感性 以农民为多,种植水稻地区人群比种植 干旱性农作物人群易感,低纬度低海拔地区人群比高纬度 高海拔地区人群易感;男女无差别,妇女在河中洗衣,儿 童在水中游泳均易感染。 (2)传染源 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狒狒与猩猩虽有自 然感染,但对本病传染不起作用。 (3)传播途径 患者尿液与粪便中虫卵污染合流、池塘 等水源,螺蛳感染后释出尾蚴,后者大多由皮肤或(与) 粘膜侵入。
总的来说,全国的血吸虫疫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部 分地区呈现出血吸虫病疫情蔓延扩散,表现为:
(1)老疫区血吸虫病患者增加 (2)钉螺扩散明显、新钉螺区出现、感染性钉 螺分布范围扩大 (3)部分已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的 地区出现疫情回升,各地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增 加
四、临床症状
根据初病期,感染度,虫卵沉积部位以及人体免疫应答 的不同,临床上分为: 1.急性(Acute) 2.慢性(Chronic) 3.晚期(Advanced Stage) 4.异位损害(Ectopic lesion)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一、引言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的淡水螺类和进食受感染的淡水生物传播。

本报告旨在对血吸虫病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疫情监测1. 疫情概况根据我国各省市的报告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范围内血吸虫病病例总数为XXX,其中确诊病例XXX例,疑似病例XXX例。

与去年相比,病例总数呈下降趋势,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疫情风险。

2. 疫情分布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南方省份,其中湖南省疫情最为严重,占全国病例总数的XX%。

其他省份的疫情相对较轻,但仍需高度关注。

3. 季节性变化血吸虫病的传播与季节有关,一般在雨季和夏季疫情较为活跃。

根据历年数据统计,每年的XX月至XX月是疫情高发期,需加强监测和防控措施。

三、病例分析1. 年龄和性别分布血吸虫病病例中,男性占XX%,女性占XX%,性别分布相对均衡。

年龄分布方面,XX岁以下儿童是易感人群,占病例总数的XX%。

2. 病例来源血吸虫病病例的主要来源是农村地区,占病例总数的XX%。

其中,农民工和留守儿童是高风险人群,需加强宣传教育和防控措施。

3. 感染途径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口感染和经皮感染。

经口感染主要是通过饮用受污染的水源和食用未煮熟的受污染的淡水生物,占病例总数的XX%。

经皮感染主要是因接触受感染的淡水螺类,占病例总数的XX%。

四、防控措施1. 预防措施-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血吸虫病的认知和防护意识。

- 定期开展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 提供安全的饮水和食品,加强对水源和食品的监测和管理。

- 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减少感染源的存在。

- 推广使用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服、饮用安全水源等。

2. 控制措施- 对疫情高发地区进行针对性的防治,加强对淡水螺类的清除和防治。

- 定期进行血吸虫病疫苗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 加强医疗机构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一、引言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感染了寄生虫的淡水螺类传播给人类。

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对人类健康造成为了严重威胁。

本报告旨在对血吸虫病疫情进行监测与分析,提供有关疫情动态、流行趋势和防控措施的详细信息。

二、疫情概述根据最新统计数据,血吸虫病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统计,截至报告期末,全球共有50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血吸虫病疫情,其中感染人数高达1000万人以上。

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其中非洲地区感染最为严重。

三、疫情动态1. 疫情地区分布根据统计数据,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区:- 亚洲: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菲律宾等地;- 非洲:主要分布在埃及、尼日利亚、苏丹等地;- 拉丁美洲:主要分布在巴西、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地。

2. 疫情发展趋势根据疫情监测数据,血吸虫病在过去几年中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感染人数:全球感染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地区分布:亚洲地区感染人数相对较低,非洲地区感染最为严重;- 高发季节:血吸虫病在不同地区的高发季节存在差异,需要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四、防控措施1. 个人防护- 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避免接触可能存在血吸虫寄生虫的淡水环境,如河流、湖泊等;- 饮用安全水源:确保饮用水源的安全性,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可能存在寄生虫的水源;- 健康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对血吸虫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2. 环境管理- 泯灭中间宿主: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泯灭淡水螺类等中间宿主,减少感染源;- 改善卫生条件:改善饮水卫生条件,提供安全的饮用水源,减少感染风险;- 环境管理:加强对血吸虫病疫情地区的环境管理,减少病媒生物的滋生和传播。

3. 医疗服务- 早期诊断:加强对血吸虫病的早期诊断,提高治疗效果;- 治疗药物供应:确保治疗药物的供应充足,提高患者的治疗率;- 医疗机构建设:加强医疗机构的建设,提高对血吸虫病的诊治能力。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一、引言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淡水螺类传播给人类。

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特殊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

本报告旨在提供关于血吸虫病疫情的监测情况,为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疫情概述根据我国卫生部门的统计数据,血吸虫病在我国的流行区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中南部省份。

近年来,随着农村环境和卫生条件的改善,血吸虫病的发病率有所降低。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地区的疫情较为严重,需要加强监测和防控工作。

三、疫情监测方法1. 病例报告监测:各级卫生部门通过建立血吸虫病病例报告系统,及时采集和上报血吸虫病病例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感染途径、症状表现等,为疫情监测和分析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2. 环境监测:通过采集和检测淡水环境中的血吸虫感染源,如感染螺类和病原体的存在情况,评估疫情的传播风险。

这种监测方法可以及早发现感染源,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病例的发生。

3. 人群调查:通过对疫情高发地区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液检测,了解人群的感染情况和暴露因素,为疫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这种方法可以匡助确定高风险人群和感染途径,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四、疫情监测结果根据近年来的监测数据分析,血吸虫病在我国的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然存在一些地区的疫情较为严重。

以下是我国某省份的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1. 病例报告监测:该省份在过去五年中共报告血吸虫病病例1000例,其中重型感染病例占比10%。

病例报告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疫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2. 环境监测:对该省份的湖泊、河流和水田等淡水环境进行监测,发现感染螺类的存在情况较为普遍,其中某湖泊的感染率高达30%。

这提示该湖泊是该省份的一个重要感染源,需要加强防控措施。

3. 人群调查:对该省份的农村居民进行调查和血液检测,发现感染率为5%,其中儿童感染率较高。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成就与经验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成就与经验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成就与经验介绍血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由血吸虫寄生虫引起。

血吸虫病主要通过接触带有感染物的水源传播,是中国乡村地区的常见疾病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中国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的成就与经验。

防治成就1. 血吸虫病病例数量大幅下降通过广泛的血吸虫病防治措施实施,中国成功地将血吸虫病病例数量大幅下降。

截至2021年,中国已将血吸虫病病例数控制在了可忍受的范围内。

这一成就得益于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全社会的合作与努力。

2. 中国血吸虫病控制项目的推动中国血吸虫病控制项目是中国防治血吸虫病的重要举措之一。

该项目重点关注血吸虫病高发地区,通过早期筛查、药物治疗、环境改善和健康教育等手段,有效降低了感染率和病例数。

3. 健全的监测和报告体系中国建立了健全的血吸虫病监测和报告体系。

各级卫生部门定期对疫区进行调查和监测,及时报告和处理病例。

这为及时控制病情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防治经验1. 多部门合作血吸虫病防治涉及众多部门,如卫生部门、农业部门、环保部门等。

中国成功的经验在于各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

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得以全面展开,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 统一领导与政府支持中国成功的经验之一是统一领导与政府的大力支持。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并提供相应的经费和资源支持。

政府的持续投入和政策支持是成功防治血吸虫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健康教育与宣传健康教育与宣传在血吸虫病防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向农村地区居民普及血吸虫病的预防知识和正确使用驱虫药物的方法,提高了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

同时,加强对血吸虫寄生虫传播途径的宣传,引导人们远离血吸虫病高发地区,有效降低了感染率。

4. 环境改善血吸虫病的传播与水源有关,改善水质和环境是防治血吸虫病的关键之一。

中国通过改善农田排水系统、治理污染水源、建设卫生厕所等措施,有效减少了血吸虫病病例的发生。

我国流动人口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及防控挑战

我国流动人口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及防控挑战

3、加强监测和检测:建立完善的监测和检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艾滋病 病毒感染者。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定期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艾滋病患 者。
4、提高知晓率: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认 知水平,使他们了解艾滋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5、提供心理支持和关怀:流动人口往往面临着多种压力和困难,容易产生 心理问题。应提供心理支持和关怀,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五、结论
国家畜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关系到公共卫生和农业生产的安全与发展。尽管我 国在防控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需高度重视该问题。未来,应继续加强政策 制定与实施、监测评估等方面的工作,提高防控效果,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 全。
广大养殖户、消费者和社会大众要共同和重视畜血吸虫病防控问题。只有形 成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有效降低畜血吸虫病的感染风险,为我国 的公共卫生和农业生产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
二、防控研究进展
近年来,艾滋病防控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疫苗研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疫苗已成为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 段。目前,全球有多款艾滋病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一些疫苗已显示出一 定的保护效果。
2、药物治疗:随着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发展,艾滋病已从致死性疾病变为 可管理的慢性病。目前,全球已有多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上市,能有效降低病毒 载量和延缓病情进展。
参考内容
国家畜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及防控 进展
国家畜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严重危害着公共卫生 和农业生产。近年来,我国在畜血吸虫病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着 许多挑战。本次演示将介绍国家畜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和防控现状,以期引起广大 读者对该问题的和重视。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一、引言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水源中的血吸虫幼虫而传播。

该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为了严重威胁,因此对血吸虫病疫情进行监测和报告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提供关于血吸虫病疫情的详细信息,包括发病情况、疫情分布、防控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二、发病情况根据我们的调查和统计数据,近年来血吸虫病的发病情况呈上升趋势。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血吸虫病患者约100万人,其中重症病例约占总数的10%。

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江苏、湖北和安徽等省份。

三、疫情分布根据疫情监测数据显示,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地区。

其中,江苏省是疫情最为严重的省份,占全国总发病数的40%。

湖北省和安徽省份别占总发病数的30%和20%。

此外,还有少量的病例分布在其他省份,如浙江、江西等。

四、传播途径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接触感染水源中的血吸虫幼虫。

这些水源主要是湖泊、河流、水田等,这些地方容易滋生血吸虫的中间宿主——螺类。

人们在接触这些受感染的水源时,很容易被寄生虫幼虫侵入体内,导致感染。

五、防控措施为了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我们建议采取以下防控措施:1.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

特殊是在疫情高发地区,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醒他们注意饮水卫生和个人卫生。

2. 加强水源管理,对受感染的水源进行管理,减少螺类的滋生。

可以采取灭螺剂、改善水质等措施,以减少感染风险。

3. 定期进行血吸虫病的筛查和治疗,特殊是在高发地区的农村地区。

可以组织医疗队进村进行疫情调查和筛查工作,及时发现并治疗感染者,减少疾病的传播。

4. 加强对畜牧业的管理,特殊是对牧区的血吸虫病防控工作。

可以采取定期检测牲畜的血吸虫感染情况,对感染的牲畜进行治疗或者淘汰,以减少人畜共患病的风险。

六、结论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的寄生虫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为了严重威胁。

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血吸虫病的发病情况呈上升趋势,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地区。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一、引言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感染含有血吸虫幼虫的淡水螺蛳传播给人类。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给当地人民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报告旨在对血吸虫病的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为相关部门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疫情概况根据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报告期末,我国某省某市血吸虫病疫情总体趋势稳定,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具体数据如下:1. 疫情地区分布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该市的农村地区,其中以山区和湖泊周边地区的疫情较为严重。

根据疫情监测数据,目前共有10个乡镇的部分村庄存在血吸虫病感染病例。

2. 疫情人群感染情况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血吸虫病感染主要发生在农民和湖泊周边居民中。

在感染人群中,成年人和学龄前儿童的感染率较高,其中以男性的感染率略高于女性。

3. 疫情季节分布血吸虫病的疫情季节主要集中在雨季和夏季,这与螺蛳孳生和病媒虫传播的生态特点密切相关。

在监测期内,疫情高发季节已过,但仍需密切关注雨季的到来,以防止疫情的反弹。

三、疫情监测措施为了及时掌握和监测血吸虫病的疫情动态,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监测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 疫情监测点设置根据疫情分布情况,相关部门在疫情高发地区设置了疫情监测点,定期对当地居民进行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检工作,以及对螺蛳和病媒虫的监测。

2. 疫情报告制度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在发现血吸虫病病例后立即上报,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

3. 健康宣教和防治指导加强对农民和湖泊周边居民的健康宣教工作,提高他们的防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制定并实施血吸虫病的防治指导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环境改善和卫生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措施。

四、疫情防控措施为了有效控制和防止血吸虫病的传播,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 药物治疗对已感染的病例进行及时的药物治疗,以减少病情的发展和传播风险。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一、引言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淡水螺类传播给人类。

本报告旨在提供关于血吸虫病疫情的最新监测数据和分析,以匡助相关部门和机构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

二、疫情概况根据最新的监测数据,血吸虫病在我国的疫情呈现以下特点:1. 疫情地区分布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省份。

其中,广东省是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其次是广西省。

2. 疫情发生季节血吸虫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主要在夏季和秋季流行。

在这个时期,气温和湿度适宜血吸虫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3. 感染人群血吸虫病主要感染农村地区的居民,特殊是那些从事农田劳动的人群。

由于其职业特点,这些人群更容易接触到寄生虫的传播源,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

三、疫情监测数据分析根据对疫情监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疫情趋势近年来,血吸虫病的疫情呈现下降趋势。

这得益于相关部门和机构采取的一系列防控措施,包括卫生教育、药物治疗和环境改善等。

然而,仍然需要持续加强监测和防控工作,以避免疫情的反弹。

2. 疫情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疫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广东省的疫情相对较为严重,主要原因是该地区的湿地环境和农田劳动人口较多。

因此,在制定防控策略时,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3. 高发人群特征农田劳动人口是血吸虫病的高发人群,他们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接触到寄生虫的传播源。

因此,应加强对这一人群的防控措施,包括提供个人防护用具、定期进行体检和药物治疗等。

四、防控建议基于对疫情监测数据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防控建议:1. 加强卫生教育通过开展卫生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重点向农田劳动人口传授防护知识,包括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具、定期进行体检和药物治疗等。

2. 定期监测疫情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系统,定期采集和分析血吸虫病的疫情数据。

通过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可以及早发现和处置疫情,避免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一、引言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染料日蚀蠕虫传播给人类。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

本报告旨在对血吸虫病的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以便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二、疫情概述根据本次疫情监测数据,截至报告撰写日,全球范围内共有10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血吸虫病疫情。

其中,亚洲地区占比最高,共有6个国家报告了疫情,分别是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和越南。

非洲地区有3个国家报告了疫情,分别是埃及、尼日利亚和苏丹。

此外,南美洲的巴西也报告了疫情。

三、疫情分析1. 疫情分布根据数据统计,中国是血吸虫病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要受影响的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江西等中部和东部省份。

在这些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血吸虫病的传播和流行较为严重。

2. 疫情趋势根据历史数据和趋势分析,血吸虫病的疫情在中国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这得益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干预和控制措施,以及公众对于卫生教育的认识提高。

然而,仍需加强对血吸虫病的监测和预防,以确保疫情持续得到控制。

3. 高风险人群血吸虫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的淡水体源(如河流、湖泊等)中的染料日蚀蠕虫感染人体。

因此,那些长期从事农田劳动、接触污水、生活在水边等高风险人群更容易感染血吸虫病。

对于这些人群,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并定期进行体检和检测。

四、预防与控制策略1. 卫生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卫生教育,提高个人和家庭的卫生意识。

重点宣传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措施,以及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宣传海报等方式,提高公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

2. 环境改善改善污染水源和生活环境,减少血吸虫寄生虫的传播途径。

加强对农田灌溉水源的管理和治理,减少污水对水源的污染。

同时,加大对血吸虫病疫情严重地区的环境整治力度,减少疫情的传播风险。

3. 医疗服务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提高对血吸虫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一、引言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血吸虫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的淡水螺类和接触含有寄生虫卵的水源而传播。

本报告旨在对血吸虫病的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为相关部门制定疾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疫情概况根据我们的调查和数据分析,截至报告期末,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现以下特点:1. 病例数量在报告期内,共报告血吸虫病病例XXX例,其中男性XX例,女性XX例。

与去年同期相比,病例数量有所增加/减少。

2. 病例分布血吸虫病病例主要分布在XXX地区,其中XXX地区报告的病例最多,占总病例数的XX%。

其他高发地区包括XXX地区和XXX地区。

3. 年龄分布血吸虫病病例年龄分布较为广泛,主要集中在X岁至X岁之间的人群。

其中,X岁以下儿童占总病例数的XX%。

4. 流行季节血吸虫病疫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主要在X月至X月期间报告的病例最多。

这与当地的气候、降雨量以及人们的活动习惯有关。

三、疫情分析根据对血吸虫病疫情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病例增加/减少原因分析病例数量增加/减少的原因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

首先,XXX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疫情的增加/减少。

其次,XXX因素可能使得人们易受感染/难以感染。

此外,XXX因素也可能对疫情的变化产生影响。

2. 高发地区分析高发地区的疫情较为严重,主要原因可能与当地的环境、卫生设施、人口流动等因素有关。

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高发地区的监测和防控工作,提高当地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

3. 年龄分布分析血吸虫病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均有发病风险,但儿童群体更易受感染。

这可能与儿童的行为特点和免疫系统的发育程度有关。

我们建议加强对儿童群体的防控工作,包括加强教育宣传、提供个人防护用品等。

4. 流行季节分析血吸虫病在特定的季节中更容易传播,这可能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人们的活动习惯有关。

在高发季节,我们建议加强对水源的监测和处理,提供安全的饮水设施,并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血吸虫防治情况汇报

血吸虫防治情况汇报

血吸虫防治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血吸虫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面我将对血吸虫防治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域已大大减少,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在疫区,政府
加大了对血吸虫病的监测和防治力度,采取了多种综合措施,包括改善饮水条件、普及健康教育、推行群众治理、定期进行药物治疗等,有效地控制了血吸虫病的传播。

其次,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
血吸虫病的宣传力度,提高了群众的防治意识,推广了防治知识和技术,为疫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防治服务和支持。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疫区
范围仍然存在,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防治工作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二是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多样,防治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不能有丝毫松懈;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血吸虫病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防治工作的推进受到一定的阻碍。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继续加大对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防治
措施,加强政策支持,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监测和预警,推动疫区群众自我防治能力的提升,全面加强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

总之,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们将继续加大力度,全面加强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努力实现早日消灭血吸虫病的目标。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共同努力,为全面加强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血吸虫病防治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血吸虫病防治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血吸虫病防治市场发展现状摘要本文分析了血吸虫病防治市场的发展现状。

首先介绍了血吸虫病的概念和流行情况。

然后分析了目前血吸虫病防治市场的规模和发展趋势。

接着探讨了血吸虫病防治市场的关键挑战和机遇。

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发展血吸虫病防治市场的建议。

1. 引言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某些螺蛳传播。

血吸虫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近年来,随着全球疾病防治工作的进展,血吸虫病防治市场也逐渐得到了关注。

2. 血吸虫病的概念和流行情况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虫引起的,主要攻击人体的肝脏和肠道。

该病在流行区域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某些地区。

据统计,每年约有数百万人感染血吸虫病,成千上万人因此死亡。

3. 血吸虫病防治市场的规模和发展趋势血吸虫病防治市场在过去几年里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预防和治疗血吸虫病的药物和疫苗成为了市场的主要产品。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支持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由于血吸虫病的高发区集中在贫困地区,因此血吸虫病防治市场在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渗透率相对较高。

这对于血吸虫病防治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然而,血吸虫病防治市场的规模仍然相对较小,市场竞争激烈。

此外,疫苗研发和生产成本较高,限制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4. 血吸虫病防治市场的关键挑战和机遇血吸虫病防治市场面临着一些关键挑战。

首先,血吸虫病在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在贫困地区,病人无法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这限制了防治产品的销售。

其次,疫苗的研发和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对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挑战。

然而,血吸虫病防治市场也存在着一些机遇。

随着全球对健康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加,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国际组织和政府机构将继续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来支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此外,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也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5. 发展血吸虫病防治市场的建议为了进一步发展血吸虫病防治市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大投入,提高贫困地区血吸虫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力度,降低防治产品的售价;•加强国际合作,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促进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推广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防护意识;•鼓励企业投入研发和生产血吸虫病防治产品,加强市场竞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疫情动态变化
[摘要] 目的及时掌握邛崃市血吸虫病流行现状,疫情动态变化,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操作手册》(2011年修订版)要求开展2012年血吸虫病监测工作。

结果监测钉螺面积37 940 m2,活螺密度0.61只/框(每框=0.11 m2),无阳性钉螺。

用间接血球凝集试验检查728人,血清学阳性50人,阳性率6.86%;对血清学阳性50人,进行Kato-Katz法(粪检)检查,阳性为0。

结论邛崃市血吸虫病已控制在较低水平,应继续加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加强人群和家畜血吸虫病情监测,进一步减少耕牛,加大钉螺控制力度,向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目标迈进。

为掌握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了解流行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和考核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2010年在邛崃市回龙镇榆树村设立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及其《操作手册》的要求,开展了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现将2012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 2]
1.1 人群病情调查监测点内全体居民逐一登记,2012-10用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筛查6岁以上全部常住居民,IHA阳性者采集粪便标本,用Kato-Katz法(1粪3片)检查。

对监测点内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及当年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进行个案调查。

1.2家畜病情调查对监测点内敞放的家畜全部登记,10月用顶管孵化法检查(1送3检)。

1.3 螺情调查春季调查点内现有钉螺环境以及可疑环境,捕获钉螺用压碎法解剖,计算活螺密度和感染率等。

1.4 相关因素调查收集雨量、气温、自然灾害、人口流动、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相关资料,并记录查治病、查灭螺、健康教育等防治措施实施情况。

2结果
2.1 基本情况回龙镇榆树村位于邛崃市东南部,属丘陵地带,海拔645~936 m。

村委会所在地东经10
3.883 61°,北纬30.453 06°,村委会距邛崃市区40 km,四季气候分明,年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1 000 mm左右。

全村辖19个村民组,总户数1 178户,总人口3 472人,总耕地面积331.23 hm2(其中水田207.48 hm2、旱地123.75 hm2)。

榆树村的第2、3、4、5、6、7、9、11、12等9个组确定为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

监测点农村劳动力952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152人。

201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72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160
万元;畜禽业收入770万元);外出劳务收入790万元,占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的29.04%,人均年纯收入6 800元。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苕、油菜等,经济作物有海椒、蔬菜为主,畜牧业以鸡、鸭、生猪饲养为主。

辖区内有企业18家。

2.2 病情监测
2.2.1人群感染情况外出人员占监测点人口的15.96%,外出人口中男性占64.47%,女性占35.53%。

血清学应检800人,实检728人,受检率为91.00%。

血清学阳性50人,其中男27人,女23人,血检阳性率为6.86%,其中男女血检阳性率分别为7.31%、6.40%。

对血清学阳性50人全部进行了粪检,无阳性。

血检阳性全部进行了化疗。

不同年龄组中40岁组检查人数最多,6岁以下检查最少。

50岁组血清阳性率最高(表1)。

监测点内以小学和初中文化者多,文盲血阳率最高;职业分类有农民和学生,农民检查者最多,血清阳性率最高。

2.2.2 耕牛感染情况点内耕牛存栏5头,检查5头,未发现血吸虫病牛。

2.3 螺情钉螺调查面积267 894㎡,有螺面积37 940㎡,调查框数7 477框,活螺框数1 071框,活螺数4 533只,感染螺数为0,平均活螺密度为0.61只/0.11㎡,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各类环境中以沟渠钉螺面积最大,水田密度最高(表2)。

对易感地带37 940㎡进行了药物喷洒和黑色地膜覆盖灭螺。

3讨论
经过多年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特别是为实现邛崃市2013年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邛崃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开展“查病治病、查螺灭螺、改水改厕,采取水利、农业、林业等综合防治措施,以及血防健康教育”等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

2012年监测未发现血吸虫病人和病牛,表明当地血吸虫感染率较低,与本年的全市普查结果一致[3]。

该市钉螺环境复杂,钉螺面积变化不大,钉螺密度较去年有所增加,这可能与去年回龙7.14洪灾有一定关系。

现在农村经济欠发达,许多青壮年外出打工或在本地的工厂打工,在家多为老弱、学生和儿童,他们成了血吸虫病查治的重点对象,同时加强对外出返乡人员的防控工作。

近年推广“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邛崃市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重点转移到经济作物和打工上,对耗时费力的养牛兴趣降低,耕牛逐渐减少,目前点内只有5头耕牛[4]。

当前贯彻“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要继续加强人群和家畜血吸虫病情监测,进一步减少耕牛,加大钉螺控制力度,向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目标迈进。

致谢:该项监测得到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和邛崃市回龙镇卫生院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