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上编综述教案新部编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目标:了解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的大致状况;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明确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主要矛盾和面临的历史任务,从而对本编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教学重点: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特点和阶级状况
教学难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点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由学生自学。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17-19世纪上半成叶,欧洲和北美的现代化从暗潮涌动到形成澎湃之势,并开始向东方流动。
这时的中国,已在传统的封建制度和农业文明的社会形态下缓慢地发展了两千年。
政治上,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传统社会,就其政治控制机制而言,存在着一个二元的社会结构:一方面是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国家政权;另一方面,是以宗法制度为特征的乡族社会,国家政权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对社会实行专制集权式的政治控制。
17世纪40年代,在世界的东西方,几乎同时发生了两件大事。
西方,英国164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新纪元;东方,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
就皇帝的全面素质而言,清代诸帝从光绪以上,都不低于中人,而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比可称一代英主。
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满族贵族专制统治,采取了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积极措施。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宗室贵族大臣权力,如雍正时设军机处,康熙时清除辅政大臣鳌拜集团,又平定了“三蕃”,对外抵抗侵略,如雅克萨战役,与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实现空前统一。
经济上又采取了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等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文化思想上,注意利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
由此,出现了一个国家统一、政权巩固、
社会安定、生产恢复、经济文化都比较繁荣的时期,史称“康乾盛世”。
经济上,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相结合,但是以自然经济为主。
形成这种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的因素很复杂,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当然是满足人们“食”与“衣”的生活需要。
然而,从社会的层面看,形成耕织结合的生产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传统社会始终以家庭作为构成的基本单位。
明朝中后期,乃至康乾时期,江南和沿海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非常微弱。
在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往往结合紧密,商人赚钱多购买土地,地主常兼营商业。
文化上,清王朝是少数民族联合地主汉族地主阶级的专制政权。
清朝开国后的三帝王长期笼罩在“夷夏之辨”的阴影中,治理天下而外,还要不时为自身的合法性找到依据,以跨越民族隔阂,这无疑要比单纯的汉人政权多费不少心思,满族文化较汉族文化落后,清政权建立以后,为了弥平“夷夏”鸿沟,争得权力“合法”,几乎全盘接受汉文化。
(1)科举制度,为了笼络汉族地主知识分子,选拔官僚人才。
考试的内容定在四书五经。
满人入关,建立政权,武力上是胜利者,文化上是失败者。
文化落后的征服者不得不向被征服者汉人学习,无疑又使掌权者多了层自卑心理。
而自卑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又往往导致报复的残酷。
于是,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接二连三地发生。
(2)文字狱是文化专制主义的集中反映。
封建统治的危机。
(1)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并不能有效地制止腐败,嘉庆以后,政治黑暗,贪污贿赂成风。
(2)军力衰败,不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兵,军官养尊处优,花天酒地,承平日久,装备落后,已丧失保卫国家的能力;(3)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1796年,湖北爆发了白莲教农民起义,试卷湖北、河南、四川、陕西、甘肃五省,达九年之久。
这是鸦片战争前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也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可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经济上封建剥削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虽有所增长,但仍然极其微弱,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和地主阶级的压迫,使阶级矛盾、社会危机尖锐化。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看,康乾盛世的辉煌可以视为整个封建社会行将就木前的回光返照,从而具有长河落日的意象。
2、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清军入关建立一个新王朝之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经过40余年的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1688年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从而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英国的统治。
在经济上,以议会为杠杆,推行符合本阶级利益的土地政策、殖民政策、税收和贸易政策,不断地扩大资本的原始积累,扩大国内市场和劳动市场,为产业革命的到来准备了充分条件。
一百年后,产业革命首先从英国的纺织业开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潮流,而英国是世界现代化的发源地。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启动和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完全凭借本国内生的资本主义因素,促动传统因素的变革而逐渐向资本主义现代社会过渡,因而被称为“早发内生型”的现代化模式。
美国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从英国移植过来的,而又有原态移植和自发成长的一面,因此被称为“原态移植外生型现代化”。
日本的现代化被除数称为“嫁接移植外生型”现代化。
这里谈现代化,是因为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近百年根本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人能否实现现代化,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认为:“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因为民办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不例外。
并且接受得公开愈早愈速就愈好。
日本就是一个好例子。
”日本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实现于20世纪10年代,它的意义,一在于标志着世界现代化潮流从欧美涌入亚洲。
二在于开创了半殖民地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成功范例,使世界现代化潮流中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日本的现代化是在半独立国家环境中,吸收欧美资本主义文明而展开的,既有移植欧美资本主义的一面,又有自己的原有文化传统和经济基础的一面,其现代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对外来资本主义因素和本国传统基础进行双向改造,使之互相适应结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资本主义文明。
因此,日本现代化模式可以称为“嫁接移植外生型”现代化。
到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进入高潮,新兴城市不断涌现,工厂林立,各种工业品行销世界,被称为世界工厂。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
着资产阶级向外扩张,以扩大本国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和工业源。
为此,强迫别国缔结通商条约,甚至用武力掠夺他国领土,开拓殖民地。
19世纪30年代,英国占领了新加坡,侵入缅甸、尼泊尔、锡金、不丹、阿富汗。
一场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在中国忏悔发生已再所难免。
3、中外交往
近代以前的中国外交主要局限于周边的邻国,尤其与朝鲜、日本、安南和南洋的印尼、新加坡的关系比较密切。
这些国家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凭借其辽阔的领土、众多的人口、丰富的物产和相邻国家无可相比的国家力量称雄于东亚地区,并与这地区的国家建立了一种“朝贡”或“臣服”的关系,正是在与邻国的不平等关系中,中国形成了“天朝大国”的外交观。
“天朝大国”的外交观在当时东亚地区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相比之下,跨国确实强盛,而且周边弱小邻国有求于中国;并且这种由强弱关系所形成的国际秩序基本上处于同一文化圈内,得到了共同的文化认同。
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接触后,这种外交观受到了日益严惩的挑战。
清朝建立后,为了肃清海外的抗清力量,清朝厉行海禁,客观上限制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贸易。
对此,荷兰、葡萄牙曾派使节到北京,要求开放通商,但清政府依然用老眼光把它们当作邻近的朝贡国一样看待,只允许入贡时附带进行贸易。
17世纪末,清政府开放海禁,并允许外商在一些沿海城市经商贸易。
进入18世纪,英国的对华贸易迅速扩大,贸易额也逐步上升。
但是,这样的贸易规模,对于业已进入产业革命的英国是不满足的,它要求扩大在中国的市场和权利。
1792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因为礼节问题发生争执,马戛尔尼提出的外交和通商要求都被拒绝。
在中英两国的外交活动中,礼节问题始终是双方争执的焦点。
这实际上是中西文化在发生沟通时的最初冲突,其外交观上的差异,则远大于礼节分歧,在中国的外交观中,我为“天朝大国”,天下独尊,其他国家都在自己的“驾凌”定,以臣服和朝贡为建立国际关系的准则。
这与西方国家的外交观大相径庭。
总之,鸦片战争前夕,正当清王朝封建统治腐败不堪,危机重重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处在迅速发展的上升时期。
西方资产阶级为寻找更为广阔的海外殖民市场,迫不及待地要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
一场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在所难
免。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9世纪初,英国巩固了对印度的殃民统治和占领新加坡以后,转而向中国扩张,英国资本家认为,如果中国市场开放则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将比其余全部的世界总销量还要大,所以,打开中国大门的欲望十分迫切。
英国打开中国市场,最初采取的办法是商品输出的方式,使英国资产阶级感到意外的是,工业革命带来精美廉价商品遇到了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很难获得销路,英国的棉布、天鹅绒,多亏本,相反,中国出口的茶叶、生丝、药材等却在英国畅销。
所以,中英贸易,中国长期年于出超地位。
为了改变贸易上的不利地位,英国资本家开始进行鸦片走私贸易,鸦片贸易规模逐年递增,导致大量白银外流,出现了兵弱银涸的严重局面,道光皇帝不得不派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英国以保护本国商人贸易权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历时两年两个月,最终签订了《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从此,中国的大门被列强用鸦片和大炮打开,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猛烈冲击,封建经济开始走向解体,独立的封建的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鸦片战争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时期,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处在十字路口的时代,当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入以后,中国要维持原状是不可能的,摆在中国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接受鸦片战争的教训,努力学习西方的长处,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发愤图强,尽快赶上时代潮流,使中国早日走上独立富强之路,有力量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的独立与领土的完整,使中国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不思振作,依然故我,无所作为,逆来顺受,屈从资本主义的意志,使国家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或殖民地。
但是,历史的实践证明,这个发展的最好机遇,被耽搁了。
2、中国社会的性质
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是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依据。
为什么称“半殖民地”?为什么称“半封建”?
半殖民地:相对殖民地而言,表面上保持形式上的独立,宗主国未设置殖民机构、派驻总督,而是通过保留没有实权的封建政府,实行间接统治,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投资场所以及廉价劳动力供应地,他们也获得了驻军权。
半封建:封建皇权制遭到来自外部和内部力量的冲击;自然经济日益走向解体,封建统治的根基——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思想文化上,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入,动要和破坏了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统治,推动了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的发展,但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有广泛深刻的社会基础,严重阻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地主阶级的状况
农民阶级的状况
工人阶级的状况
资产阶级的状况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
不经过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就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改变控制中国财政经济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现代化建设,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