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在探索中走向成熟
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并采取对策。
本文将从素质教育定义与目标、教育体系与课程设计、教师素质与教学方法、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教育资源分配与设施、社会认知与文化素质、评估与反馈机制、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素质教育定义与目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目标。
二、教育体系与课程设计当前教育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培养,课程设计过于死板,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加强通识教育,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加强实践教学,增加选修课程,推进学分制改革等。
三、教师素质与教学方法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其素质和教学方法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部分教师素质不高,教学方法陈旧,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为提高教师素质和采用先进教学方法,我们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鼓励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四、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大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未来的社会发展。
然而,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薄弱、团队协作能力不足等问题。
为提高大学生素质和能力,我们应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推进第二课堂活动,加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育资源分配与设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设施不足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一些高校存在教学资源紧张、实验设备不足等现象,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参与到实践教学中。
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2023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生们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多样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凸显,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了教育的首要目标。
一、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更多的素质和能力,如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只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和职场。
二、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1. 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国家文化和传统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修养。
2. 学术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创新素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4. 社会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团队精神。
三、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推进素质教育不仅需要系统的教育理念和策略,还需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1. 课程改革:通过课程改革,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覆盖。
将素质教育纳入到各学科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综合素质。
2. 师资队伍建设: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支撑。
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能力提高,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
3.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对推进素质教育至关重要。
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丰富课余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
4.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传统的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要探索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包括作品展示、项目展示、实践成果等,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多元素质。
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路径推进素质教育需要积极的实践路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不断完善教育体系。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各用人单位的宠儿,这对高校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主要从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实践能力素质四个维度入手。
当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就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路径进行探讨,希望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路径;探索实践[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01-0212-02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路径探索与实践徐铮(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51)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概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内涵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下,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能够为其在完成不同角色任务时提供能力支持的基本素质和综合品质。
笔者结合多种分类方式的特点以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更加倾向于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分为思想政治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素质四个维度。
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
高校“为谁培养人”是根本问题,是教育的初心,更是高校的立校之本。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乎大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
身心健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
强健的体魄和完整的人格是大学生完成学业走向职场的良好开始,更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
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保障。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科学素养是今后大学生发展的助推剂。
实践能力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培养大学生具有工匠精神、开拓创新能力都是为了更好地学以致用,为奉献社会、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才华和力量。
二、新时代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分析(一)思想政治素质亟待提升当前,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亟待提升。
团队意识薄弱、集体主义思想匮乏等问题明显,部分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思想容易走极端。
个别学生受西方思想文化影响严重,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
加强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思考
2021年3期30加强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思考陈婉兰(武汉大学 工业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本文旨在从高校立德树人的必要性,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内在特质,探讨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加强的路径。
一、高校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近年来,部分工科大学生思想整体上较为明显地体现出爱国主义情怀弱化、集体观念淡漠、责任与奉献意识缺失,利己主义甚嚣尘上。
(一)爱国主义情怀弱化时下,许多大学生均是90后青年,他们一直生活在和平稳定、国家越来越繁荣富强的环境下,以为我们的和平幸福生活是天经地义的,对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所受的压迫屈辱,中华儿女浴血奋战团结一心把一个积贫积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变成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国家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知之甚少。
(二)集体观念比较淡漠、责任与奉献意识不够曾几何时,我们为自己率先当上少先队员戴上鲜艳的红领巾,被推选为班长、组长等班干部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我们梦想长大当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人民解放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班级为集体为国家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这样的仁人志士和普通大众数不胜数,使得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
时至今日,独生子女逐渐步入社会舞台中心,他们越来越注重个人价值、个性张扬、个人愉悦及个人自由,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与规律。
然而,集体观念、责任与奉献意识与注重个性张扬、个人愉悦、个体价值的实现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
当下,许多工科学生只注重个人论文的发表、学分绩的拔尖、课题项目的参与、推荐免试研究生、出国交流资格的获得……最大限度谋取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对于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班委社团学生会任职等公益活动不够关心,进而出现公益职务无人竞争,志愿服务鲜有报名的局面。
二、高校加强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的栋梁,必须有理想、有担当,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外,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出发,需要大学生成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文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高校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作者:林晓明盘盈滢许旋罗一帆来源:《大学教育》2021年第08期[摘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改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是高校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将其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加强综合创新训练并优化实验教学方案、举办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活动、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成果斐然,并为高校培养化学研究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化学研究型[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8-0154-0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以来,围绕提高质量这一高等教育核心任务,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计划,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1]。
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低、创业意识薄弱、实践能力不强,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然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从提出阶段到启动阶段中的各个环节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以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为例,结合该学院培养化学创新型人才的实践经验,阐述一些关于高校对化学专业开展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实践与体会,为之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提供新的思路。
一、高校化学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短板化学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培养应用研究创新型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有些高校对化学创新的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只需积极宣传其重要性、鼓励学生去创业就可以了,并试图以个别典型成功的科研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却没有采取完善和优化素质教育的改革路径。
同时,大学化学教育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其中化学专业素质包括化学科学素质、化学文化素质、化学实验技能素质以及化学实践创新素质[2]。
然而,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化学专业结合不紧密,不能将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化学课程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教导,而应用实践和实验创新不足;加上科研院所、化工能源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不高,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3],这导致实验室的小试研究与实际化工生产过程开发的放大应用之间严重脱节。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越来越得到重视,各大高校也在积极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现代化教育体系。
本文将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成效等角度探讨当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和挑战。
一、教育内容方面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涵盖人文素质、科技素质、国际素质等方面。
其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它主要包括道德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养、语言表达与实践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
科技素质方面主要涉及计算机、语言、外语、技能等方面;国际素质方面则主要涉及国际交流、国际化教育、跨文化交流等方面。
二、教育方法方面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法首先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方式。
具体地说,就是要注重发扬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并要以实际问题为研究载体,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育成效方面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学生成长和社会价值实现上。
对于学生成长,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素质和国际交流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素质要求。
对于社会价值实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意识、责任意识和公民素质,让学生成长为“四有新人”和复合型人才,为社会发展和建设贡献他们的力量。
总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是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而在当前迅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要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效和人才培养水平,需要学校新一代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全体学生的努力付出。
高等教育学判断题
一、判断题1、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学者创办的各类学术机构被认为是大学(university)。
错2、真正的大学(university)起源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对3、我国国家教委启动的“211工程”意指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建设100所大学。
对4、德国和法国属于集中型高等教育体制。
错5、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划分依据的是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错6、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19世纪以来美国大学对世界高等教育的贡献,它已经成为各国高校普遍遵循的原则。
错7、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范围。
对8、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对9、大学生已成年,其社会认知、情感及自我意识,都已成熟,因此,大学生的成长已基本定型。
错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唯一依据。
错11、陷。
对12、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注意课程的横向结构,也应注意到课程的纵向结构。
对13、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核心课程,使课程与社会生活有机联系。
对14、15、高校教学内容的职业性不仅体现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还体现在创造新的职业上。
对16、科学研究成为高等学校职能之一始于12世纪。
错17、教育行动研究是立足本校收集、分析和报告事实性数据及信息的自我反思型研究。
错18、在签订教师工作合同的过程中,应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信的原则。
对19、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学校定位的核心,也是制定战略规划的关键。
错20、高校的组织结构是指高校系统内各组成部分及其配合关系。
对二,判断题1、 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是我国首部高等教育法。
对2、北京大学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错3、 1901年,书院被统一改为学堂,古代书院制度的终结标志着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衰落。
对4、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构成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
对5、大学的科研职能源自美国哈佛大学。
书院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工程的实践与探索——以西京学院为例
[摘要]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评价是当前各高校十分关注的问题,在书院制背景下构建合理而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对高校管理的顺畅进行,对激励大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及未来就业走向,对培养人格健全、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的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提出“把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考评体系作为书院制全人格教育的主线”,并以西京学院在书院制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及考评的探索与实践为例,主要从“素质教育工程意义、顶层设计、培养体系、运行机制、特色创新、融合拓展”六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对普通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提高有所裨益。
[关键词]书院制;综合素质教育工程;实践;探索[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19-0022-02书院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工程的实践与探索①———以西京学院为例孙宏斌,张京鹏(西京学院,陕西西安710123)从2014年开始,学院不断强化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行住宿书院制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书院和专业学院的作用,通过构建素质拓展教育、人际交往培训和信息化建设三大载体,配合完全学分制,拓宽学术及文化活动范围,为青年学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塑造了学生健全人格、高尚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书院制背景下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工程的意义(一)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工程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举措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一项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全面引导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能全面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
高校合理构建具有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对激励大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人格健全的高素质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西京学院紧紧围绕全人格教育这一主线,针对在校学生实际,以搭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评价体系,着力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己任,抓住“设立素质学分、活动牵引、课程支撑”主要要素,努力建设项目化教育培养,不断引领和创新高校素质教育新格局。
当代中国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素质教育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后不断深入、经久不衰、引人注目的教育改革实践。
伴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战略意义不断凸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立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要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当前,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已经成为教育领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其间,全面、准确地把握素质教育这一核心理念,进一步端正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并以切实的举措使素质教育思想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实践的全过程,是当前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素质”这一概念受到教育理论界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
目前,关于“素质”虽有多种阐释,但比较认可的解释是:“素质”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一般来讲,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
科学地理解“素质”的基本内涵,是研究素质教育问题的逻辑起点。
素质教育是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每个受教育者素质的基础上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
个人素质的提升和民族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个人素质是基础,民族素质是总和。
离开个人素质的提升,民族素质的提高就成了无源之水,但民族素质不是社会成员个体素质的简单集合,它需要共同价值观念的引领、道德意识的培育和科学的制度安排,等等。
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国家有关文件曾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文化强国论文
大学生文化强国论文文化强国是指一个国家持续发展并弘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中坚力量,承担着传承和发展国家文化的责任。
本文将从大学生的角度探讨如何推动文化强国的建设。
一、加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强国的基石,大学生应该从自身出发,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传统文化,大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为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二、培养创新意识大学生应该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努力开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实践。
可以通过创作文学作品、设计艺术形象、策划文化活动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使之与时俱进。
三、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工作,如参与文艺团体、志愿者活动等。
通过参与传统文化的演出、展览等形式,传递文化信息,推广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艺术设计、影视制作、数字媒体等领域。
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创新实践,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
可以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与外国学生、学者交流,加深了解并宣传自己国家的文化。
六、传播正能量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应该积极传播正能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可以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倡导绿色文化、传播优秀的文化作品等方式,引导社会风尚,树立正面的价值观。
七、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大学生应该注重自身的文化素质教育,广泛涉猎各类文化知识。
可以通过阅读、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增加文化软实力。
八、探索文化创新发展之路大学生应该关注文化创新发展的前沿问题,积极参与并推动文化创新实践。
可以通过开展创新研究、参与创业项目等方式,为文化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正文】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构建21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应当说进行素质教育我们已有很好的基础,我们从1995年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高校中开展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几年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在促进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当前,高等学校正在落实全教会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仍应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以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指导和推进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使之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根据《决定》精神,以及几年来高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的经验,当前贯彻全教会精神,进一步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必须着重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它特殊的内容。
我们一开始就提出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进行包括文史哲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教育。
对理工科学生主要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近年来,随着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我们又提出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应包括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广大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自身的文化品位和格调。
这三个提高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人才培养质量、师资保证和育人环境方面赋予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新的内容,成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我们抓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和经验来看,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
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实施途径和具体方式涉及了高校全面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
各校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都积累了许多经验,形成了一系列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有效做法,为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背景、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背景、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摘要:21世纪是大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走向和谐统一的新时代。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现实任务。
分析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和现状,提出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对策,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很有意义。
关键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背景;现状;对策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背景1.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复兴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从社会历史背景方面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类文明带来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多彩的生活。
但如何实现科技、社会、人生的高度和谐统一,是当今时代向教育界提出的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没有科学技术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落至科技带来的文化黑暗与社会灭亡的深渊”。
由此可见,人类社会发展在呼唤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呼唤着人文素质的提高。
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坚持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要把一种和谐的人文原则以及对人类进行长远关怀的人文精神贯彻到现代化建设中去。
教育更需关注人的生存和人的价值,关注人的情感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自觉承担起培养一代新人的时代使命。
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看,知识经济已经进入我们的现实生活。
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
教育作为新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事业,其根本的价值就在于它能为经济发展培养智能型和复合型的、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具有团队精神的人才;能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统一起来,并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出善于学习并有能力进行终身学习的人才。
对过去那种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意识”而忽视教育的“教化意识”,过度注重科学教育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导致了人才的知识面窄、人文底蕴薄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必须来一个彻底的变革,唯有这样,大学教育才能真正担当起“科教兴国”的时代重任。
从社会文化发展方面看,首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文化思潮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分野和抗衡之后,终于在20世纪后期走上了相互兼容的道路,孕育诞生了新的文化思潮,即科学人文主义。
高校课程思政中的实践育人模式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类课程教学为例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30期总第626期高校课程思政中的实践育人模式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类课程教学为例摘 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行课程思政,除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外,还需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协同功能,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树立立德树人的综合教育理念。
本文以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类课程教学为例,通过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实践育人研究,着眼于实践育人路径、面临的困境和对策分析,探索高校课程思政的多维立体实践模式。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立德树人;模式作者简介:朱晓娟(1980-),女,江苏邗江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日常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刘心月(1995-),女,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金融理论与政策;马文霞,查秀芳,王芸霞,张碧全,吴少羽,西北师范大学。
外语类课程教学作为学生接触外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语言教学和跨文化对比是贯穿其中的核心要素。
本文以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类课程教学为例,阐述外语教师在课堂主渠道、实践平台互动“两翼”中如何完善育人体系,实现课程思政课堂、实践的生态平衡。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一)时代进步之需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高校所培养人才的品行、能力、素质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行业快速迭代,大学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品质塑造。
教师要坚持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双“轮”驱动,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高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建设的时代之需和必然要求。
(二)教学改革之需以外语类课程的价值教育功能为例,课程内容不局限于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教学,课程形式也不局限于课堂。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1998.04.10•【文号】教高司[1998]2号•【施行日期】1998.04.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司[1998]2号1998年4月10日)1995年,原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52所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成立了"加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协作组"。
两年多来,先后召开了多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专题研讨会、报告会和经验交流会。
各试点高校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探索,取得显著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在高校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实践证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推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并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将这项工作推广到全国各普通高等学校,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
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
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1.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科学教育备受青睐,人文教育受到冷落,并随之带来一系列世界性的社会问题。
为此,各国都在采取各种办法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普及教育方法
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普及教育方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理工科大学生中逐渐被忽视。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传统文化承载着灿烂的历史和智慧,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普及教育方法非常必要。
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或者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公共课等。
这些课程可以涵盖中国古代文学、音乐、绘画、戏曲、礼仪等方面,通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展示其魅力与精髓。
还可以组织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讲座、研讨会等,邀请专家学者分享相关知识和经验,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在线学习平台、开发传统文化教育APP等方式,提供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和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如观看传统音乐、戏曲演出的视频、阅读相关经典文献的电子版等。
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虚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传统文化中,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传统文化艺术社团或活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可以设立传统文化艺术社团,如古琴社、书法社、民乐团等,给予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学生更多的展示和交流平台。
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演出、比赛等活动,增加传统文化艺术表演的曝光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并了解传统文化。
可以邀请一些知名艺术家或者传统文化专家来校园进行讲座、示范等,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一些具有传统文化代表性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艺术之美。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项目研究和创新实践,如编写古籍整理的目录、设计制作传统文化艺术品等。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普及教育方法需要学校、学生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浅谈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自我认知
浅谈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自我认知作者:魏淑丽来源:《高教学刊》2018年第07期摘要:以人为参照点,教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向外的探索,即专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另一部分是向内的自我探索,即自我认知,属于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大学生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素质教育过程中对自我认知的引导,让大学教育更加协调、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自我认识;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7-0194-03Abstract: With the reference point of human beings, educ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is outward exploration, that i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belongs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other is self-directed exploration, that is, self-cognition, which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guidance of self-cognition in the process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make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develop more harmoniously and healthily.Keywords: self-cognition;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每到毕业季,许多学生证明自己专业能力的各类证书摞在一起看似足以让他们无忧,可是当他们面对选择时却依然迷茫。
前言《大学语文新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魏饴(教授、博士)
大学语文前言前言一、回顾与展望大学语文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之春风在全国高校正式普遍开设以来,经过新时期20多年的教学探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为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提升精神文明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这门课程至今却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探索的压力来源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对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它应是我们不断走向成熟的必然。
回顾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争议一直颇多,也留下了不少教训。
概而观之,我们不难发现,始终纠结着的就是课程定位问题。
刚开始时,大学语文是为了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精髓、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而开设的。
它与这门课程在我国中断了几十年后的改革开放初期恢复有一定关系,因为学生不了解祖国文化传统、不会读不会写的问题非常突出,确有给大学生补课的性质。
有人讥之为“高四语文”,也有很多有识之士站出来呼吁“如果需要补就得补”。
不过,现今的大学生通过中学的素质教育和高考关后,他们的基础语文能力与过去学生不能同日而语。
因而,如果今天的大学语文仍然停留在补课的层面上,就明显不切实际。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教委将大学语文课定位为素质教育课程,加上此时世界人文主义潮流的风起云涌,进而把大学语文定位在人文的层面颇占上风。
认为大学语文是一门培育大学生综合性民族文化素质的课程,要求大学语文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文学、历史、哲学等的教学,甚至有媒体发出以“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的呼吁,有些大学语文教材实际上已成为文化读本,逐渐失去了语文课的基本内涵。
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应是对高校所有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并非是大学语文一门课程所承担得了的任务。
进入21世纪之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又似乎有点目迷五色、莫衷一是。
或强调人文、或强调品德教育、或强调传统文学经典、或强调读写能力培养,或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部分主干课程的快餐拼盘、或完全是一种大文化观定位等等。
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案例
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案例一、案例背景。
小李是一个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充满活力但在人文素质方面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他所在的大学非常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设置了丰富多样的课程和活动,我们就从他的经历来看看这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如何。
二、课程学习方面。
1. 文学鉴赏课。
2. 历史课。
小李以前对历史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简单的朝代更替和几个著名的历史人物。
上了大学的历史课,接触到了全球史、文化史等不同的历史分支。
例如在学习世界文化史的时候,他了解到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的独特魅力,以及它们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评价:他不再把历史看作是枯燥的日期和事件的罗列,而是能够从文化、社会发展等多个角度去理解历史。
他在历史课的小组项目中,能够深入研究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文化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并且在课堂上进行精彩的展示。
这说明他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他开始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当今社会的文化现象,像在分析现代建筑风格时,他能追溯到古希腊建筑的元素。
三、课外活动方面。
1. 校园文化节。
校园文化节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书法展览等。
小李最初对这些活动不太感兴趣,觉得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才能。
但是在舍友的鼓励下,他参加了诗歌朗诵比赛。
为了参加比赛,他开始大量阅读诗歌,从古代的唐诗宋词到现代的徐志摩、林徽因的诗作。
评价: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朗诵水平,更重要的是,他对诗歌的热爱被激发出来了。
他感受到了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哲理。
虽然在比赛中没有获得冠军,但他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而且他在之后的校园生活中,还会组织小型的诗歌分享会,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这表明他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人文素养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2. 志愿者活动。
小李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历史博物馆志愿者活动。
在活动中,他负责给游客讲解历史文物的相关知识。
为了做好这个工作,他需要深入学习博物馆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的共识 ,即 “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教育 、提高大
学 生教 师 的 文 化 素 质 、提 高 大 学 的 文 化 品位 与 格
调 。从 而 进一 步拓 展 、丰 富了大 学文化 素质 教 育的
内涵 。
向规范化 、制度化 、系统化的发展道路。各高校纷
纷 成 立 相 应 机 构 ,制 定本 校 大 学 生文 化 素质 教 育
部 成 立 了大 学 生 文 化 素 质 教 育 指 导 委 员会 ,发 出 《 关于 加强 大学 生文化 素质 教育 的若 干 意见 》,明 确 加强 大学 生文化 素 质教育 的 重要性 和 紧迫性 ,指
出深入 开展 此项 工作 的途经 和 方式 。从此 ,大 学文
化 素质进 入 推广和 提 高阶段 。19年 乘 第三 次全 国 99
觉 的滋 生急功 近利 的意识和 行为 。 在 这 种时 代背 景下 ,原 国家教 委 从 19年 起开 95 始 有 计划 、有组 织地 在全 国5服 高校 开 展试 点加 强 2 大 学生 文 化 素 质 教 育工 作 。首 先 在 全 国 各高 等 院 校 掀起 一场 持续 深入 的教育 思 想大 辩论 、大研 讨 ,
第 2卷 第 8 5 6期 21 年 l 01 2月
广 东青 年 干部 学 院学 报
J u n l f a g o g Y u h L a e s o lg o r a n d n o t e d r l e o Gu C e
Vo . I25 No8 .6
DEC. 01 2 1
发 展 规 划 ,有 组 织 、有 计 划 地 开 展 大学 文 化 素质
随 着 我 国高 等教 育 步 入 “ 众 化 ” 的 发 展 历 大 程 ,高等 教育 质 量问题 引起 全社会 的关注 。 中国要 建设 创新 型 国家 ,大学 在培 养创 新人 才 ,大学 文化 素质 教育 引入 了 “ 三结 合 ”的理 念 。即 :文 化 素质 教育 与教 师文 化 素养 的提 高结合 ,文 化素质 教 育与 思 想 品 德 教 育 相 结 合 ,人 文 教 育 与 科 学 教 育 相 结 合 。并 且把 大学文 化 素质教 育 列入 国家高 等教 育质
大 学文化 素 质教 育理 念 的形 成是 时代 赋予 中国 高 等教育 的历史机 遇 ,经过 教育 界 同仁 十五年 来不 懈 的 理 论 探 索 和 实 践 验 证 。从 “ 注 ” 、 “ 三 三提 高 ”到 “ 三结 合 ” ,大 学文 化素 质教 育 的理念 已经 走 向成熟 并发 挥着 重要 的影 响 。但 在 深入 开展 大学 文化 素质 教育 的实 践 中 ,依 然有 大量 的新 问题 需要 我们进 一步探 索并 在实践 中逐步 解决 。
大 学 文 化 素 质 教 育 在 探 索 中走 向成 熟
温 惠琴
( 华南师范大学 广 东 广州 5 3 ) 1 6 1 O
摘 要:大学文化素质教 育是一种教 育思想也是 一种教 育模 式,经过 多年 的实践探 索已逐步走向成熟。进 一步 深化在 学文化素质教 育 ,需要厘 清相关概念 ,需要 强化课程 内容 、教学模 式、教 学方法的 改革 ,规范管理体 制 , 使每 个大学生都能够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 关 键 词 : 大 学 ;文 化 素 质 教 育 ;发展 中图 分 类 号 :G 4 61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 10 — 46 ( 0 1 4 0 8— 5 0 9 54 2 1 )0 — 0 0 0
同时 ,各国高等教育也采取不同措施整合科学教育
人 文教 育 ,促进 人 与 自然 、人与社 会 、人 与人之 间
教育工作会议开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东风 ,教育
部 正式批 准 建立 第一批 3个 “ 2 国家大 学生 文化 素质 教 育基 地 ” ,2 0年 颁发 了 《 00 国家 大学 生文化 教 育 基 地建 设 的实施 意见 》。至 此 ,我 国大 学生文 化 素 质 教 育 工 作 从 理 论体 系 的探 索 、建 立 到 实 施 、实
一
体 ,以促进知 识 、能 力 、素质 的协 调发展 。 19 年 ,在总 结试 点工 作经验 的基础 上 ,教育 98
上世 纪九 十 年代 ,我 国改 革开 放进 入新 的发 展
阶段 ,正是世界科学技术突猛进 、人类物质财富高
速 增长 的 时期 。 当代科 学 出现既 高度 分化 又相 互渗 透 ,走 向综合 化 的趋势 。我 国高 等教 育既 要注 重适 应 社会 发 展 ,加大 建设性 人 才 的培 养 ;又 开始 意识 到科学 教 育备受 重 视 ,人 文 教育 渐被 冷落 的局 面 。
第8 期 6
温惠琴 :大学文化
践 、出成果 在 各基地 高校 如火 如荼 开展 起来 ,同时 也 得到 其它 高校 的广泛认 同和社会 各 界强 烈支持 。 在 这 一过 程 中 ,大 学 文 化 素 质 教 育 形 成 了 “ 提 三
工作 进入 推广 阶段提 出来 的 ,大学文 化素 质教 育不 仅关 注大 学生 的文化 素质 ,同时也 注意 到必 须提高 大 学 教 师 的 文 化 素 养 ,提 高 大 学 的文 化 品位 与格 调 。 “ 提高 ”的提 出促 进大 学生 文化 素质教 育走 三
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但是由于西方文化入侵 的步伐
几 乎 与我 国改 革开 放步 ,人 们在 努力 追求 物质 财 富
的同时 ,逐步摒弃传统文化及其育人的功能 ,不 自
收 稿 日期 :2 1- 9 2 0 10— 1
作者简介:温惠琴 ,女 ,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研究员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办公室副主任 ,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重新认识大学理念 、大学的功能以及大学肩负的责
任 。在 大学 文化 素质 教育 试点 期 间 ,首 先提 出 “ 三
注 ”理 念 ,即 :注重 素质教 育 ,注视 创 新能 力培 养
一
、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念及理论 体系 的形成
和 注意个 性 发展 ,首 次将 素质教 育 的理 念引入 高等 教 育 ,强调 传授 知识 、培 养能 力和提 高素 质应 融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