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画论又叫中国画学,是绘画创作的理论体系,其研究范畴包括画理,画评,画法,画史等许多方面。
老子着《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其中的绘画论述:1注重对绘画要素的论述,确立人们早期中国人的玄素色彩观,这是最为直接的绘画理论2画论观点往往与其哲学思想互为论证,体现出哲学对其意识形态的导向制约作用和间接影响作用,因而讨论老子的艺术主张必需密切联系其基本的哲学观点。
老子的哲学核心是“道”,道是万物之始,是世界之源。老子的道通常有两种形态出现:一是无一是有,道既是无与有的统一,虚与实得统一。在色彩观念上老子重“玄”,既是黑色,深奥,玄虚,既靠不住。
老子的绘画思想:1色彩主张去五色,见素朴知白守黑2追自然球情景3求大求全,关注终极性。新,恰是继孔子的绘画思想:1强调色彩的道德内涵2重内容形式统一3重绘画的教化功能4艺术的移情功能。
绘事后素:绘画在素稿的基础上。
孔子看来,“仁“是内在的,根本的,首要的。而表现外在的“礼”虽然重要但却居于“仁”之后,假如仁是内容的话,礼则为形式,假如仁是质的话,礼则为文。孔子对包括画论等艺术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各种审美标准的建立上,其中包括审美的社会标准与审美的艺术标准两个方面,前者可以用仁与礼来概括,后者则是表现在美与善,文与质的辩证。
尽善尽美:善是一种道德规范,是社会性的美学标准,美的形式只有与善相统一,才是真正完美的艺术。美与善不仅是艺术的,还是人格的,它与仁与礼的人格标准相统一。善是艺术作品的内容,美是形式规范,那么仁即为人的
内在品德,礼则是人的行为方式,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孔子注重内在的仁或善,更注重人的修养与艺术的教化作用、社会效果。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与质既可以看成一个人修养的两个组成部分—思想和风度。文是形式是修饰,是外在的。质是内容,是品格,是内在的。一个人、一件艺术品缺少必要的形式就显得粗野,而只有形式,没有必要的内涵,同样浮泛,不能动人。
庄子的绘画思想:1解衣般礴:既要自然而然,不受礼法约束,不受外界干扰。绘画应该舒展胸襟,敞开怀抱,排除杂念,不受功名利禄或仁义理智等观念因素困扰,保持一种自如真淳的精神状态。无论是作画还是写书,心理上都应该放松自然,局限太多顾虑太多,就不容易发挥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前人或他人的窠臼2庄周梦蝶:看是说梦,其实再说人生说生死,他认为梦和醒、生和死都是相对的,梦就是生,生就是梦,死就是梦,梦就是死,既然人生如梦,生死一体,还有什么不可释怀的呢?绘画的达观态度不受拘束
3庖丁解牛:作为艺术必定有游刃有余技术的基础,技近乎道,恰当的阐明了艺术中技术与道德的辩证关系,艺术有其自身的方法论,技术是基础是臻于妙境的手段,据此才能出神入化,但是,如果仅仅是技术熟练,没有神欲行的精神化境,也是表面的工匠似得庄子求自然,重内在,重神轻形的审美思想无可比辩驳的发挥着主导作用。《淮南子》对形与形的论述,是中国绘画理论中关于形神关系的最早阐述,中国绘画重写意,轻写实的思想观念愈演愈烈。
谨毛而失貌:涉及绘画中局部与整体关系的问题,毛是局部,细节;貌是全局整体。绘画不能只看小节,要注意整体,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王充,东汉杰出的哲学家,主张唯物论与无神论,文艺批评家,着《论衡》1首
先主张绘画要反映现实,反对尊古卑今。笔墨当随时代。2重文学轻绘画。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绘画理论的发展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1在此时期出现了有成就的绘画理论家:王徽,谢赫,姚最2出现着名的理论着作和文章。文章: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着作:谢赫《古画品录》姚最《叙画品录》3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绘画观点。
顾恺之是我国绘画理论自觉写作的第一人,东晋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有画绝,文绝,痴绝。着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他主要提出理论:1以形写神,2迁想妙得3传神写照:a对眼睛的处理b对人物和环境关系的刻画描写c对骨气的表现。影响:顾恺之是我国贵带绘画理论的积极开拓者,还是这些理论的积极实践者,无论对绘画创作实践还是对绘画理论总结,顾恺之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以形写神: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在《论画》提出的着名绘画观点。意思是绘画中用准确的造型来传达神采气韵,、气韵、成了贯穿绘画史上的一个核心名词它对以后的画论观点影响深远。不抛弃形,以神为核心,针对人物必然需要传神,讲究“骨”“神”,以神为评价标准。
迁想妙得:是中国绘画美学上一个重要的概念,主要指基于生活体验的基础上的静思熟虑,绝想佳构,即反映了主观与客观的联系,又对画家提出了精于思索、捕捉精髓的更高要求。所谓迁想,可以理解为画家作画之前,先要观察,研究所描绘的对象,深入体会,揣测对象的思维情感,所谓妙得,即通过
迁想、实践、正确把握、理解客观对象的性质特征,经过分析、提炼、获得生动的艺术构思,做到胸中有数。迁想妙得指画家在努力观察对象的基础上,根据传神的原则,反复思索包括对对象的分析理解,必得其传神之趣乃休。迁想妙得绘画理论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古代艺术意境审美的另一种表述方式。迁想妙得的意义在于突出了画家的主观创造性,源于物又高于物,对后世绘画创作影响很大。南北朝姚最的心师造化,唐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论,可视为对迁想妙得的进一步拓展。观察体验是迁想妙得的源泉,正确的阐明了生活实践与艺术想象的关系,解释了艺术创造的基本规律。
宗炳《山水画序》的理论开创性:1澄怀味象欣赏作品的态度和原则2以形写形,以形为主,用于山水画3透视意象透视多点透视4畅神论:对自我个性的张扬、对内心情感的发抒。含道映物是宗炳论画的基本出发点和着眼点。
《画山水序》中提出的绘画命题:1求真,即山水画的认识论2求木,和求真构筑绘画艺术的两大基本结构3求心,其基本认识是“畅神论”
以形写形:终于自然、写实,针对山水画,山水主要是感受它的形。
谢赫画论观点:1重绘画的教育功能(明劝诫着开论)2提出以气韵生动为核心的六法论3注重绘画创新性4强调绘画的个性特点。
谢赫是南北朝人,是当时着名画家,画论家,画论着作《古画品录》,提出以气韵生动为核心的六法论,古画品录理论价值最高,影响最大,引领人物画潮流。谢赫对中国绘画的贡献主要在绘画理论上,他所提出的“六法论”是中国绘画审美中极其重要的标准,几乎成了一条恒定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