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雷达的探测距离与隐身
雷达简介-雷达工作的基本参数-PART1
![雷达简介-雷达工作的基本参数-PART1](https://img.taocdn.com/s3/m/e58a4521783e0912a2162aec.png)
雷达简介-雷达工作的基本参数-PART1一.雷达简介1.什么是雷达雷达(Radar),又名无线电探测器,雷达的基本任务是探测目标的距离、方向速度等状态参数。
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机和显示器等组成。
2.雷达的工作原理雷达通过发射机产生足够的电磁能量,通过天线将电磁波辐射至空中,天线将电磁能量集中在一个很窄的方向形成波束向极化方向传播,电磁波遇到波束内的目标后,会按照目标的反射面沿着各个方向产生反射,其中一部分电磁能量反射到雷达方向,被雷达天线获取,反射能量通过天线送到接收机形成雷达的回波信号。
这里要说明的是,由于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会随着传播距离而衰减,雷达接收的回波信号非常微弱,几乎被噪声所淹没,接收机将这些微弱的回波信号经过低噪放,滤波和数字信号处理,将回波信号处理为可用信号后,送至信号处理机提取含在回波信号中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包含的目标距离方向速度等现实在显示器上。
二.雷达的基本用途1.测定目标的距离为了测定目标的距离,雷达准确测量从电磁波发射时刻到接收到回波时刻的延迟时间,这个延迟时间是电磁波从发射机到目标,再由目标返回雷达接收机的传播时间。
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公式为:S=CT/2。
其中,S为目标距离T为电磁波从雷达发射出去到接收到目标回波的时间C为光速2.测量目标方位是利用天线的尖锐方位波束测量。
测量仰角靠窄的仰角波束测量。
根据仰角和距离就能计算出目标高度。
雷达发现目标,会读出此时天线尖锐方位的指向角,就是目标的方向角。
两坐标雷达只能测定目标的方位角,三坐标雷达可以测定方位角和俯仰角。
3.测定目标的运动速度是雷达的一个重要功能,—雷达测速利用了物理学中的多普勒原理.当目标和雷达之间存在着相对位置运动时,目标回波的频率就会发生改变,频率的改变量称为多普勒频移,用于确定目标的相对径向速度,通常,具有测速能力的雷达,例如脉冲多普勒雷达,要比一般雷达复杂得多。
飞机隐身技术
![飞机隐身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359aa76c7e21af45b307a8e7.png)
飞机隐身技术隐身飞机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各个国家也开始启动了自己的隐身飞机的研发项目,其中包括,德国的“萤火虫”隐身飞机计划,俄罗斯的S-37等,以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美国开发的第一,第二,第三代隐身飞机。
第一代以F-117和夭折的A-12为代表,F- 117A首次用于实战是在1989年12月了美国对巴拿马的军事行动,遂行轰炸任务,取得巨大成功。
这让隐身飞机被各国所重视。
飞机隐身技术包括雷达隐身技术、红外隐身技术、电子隐身技术、可见光隐身技术、声波隐身技术、电磁隐身技术等,由于现代防空体系中最为重要、使用最广、发展最快的探测器是雷达,因此,雷达隐身技术成为最主要的隐身技术。
雷达隐身技术的核心就是降低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
目前可采取的RCS减缩手段主要包括外形隐身技术、材料隐身技术及对消技术和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1 外形隐身技术外形隐身技术就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设计军用目标各部件和整机的外形,使它的RCS 最小,主要理论依据来自目标各部件的电磁散射机理[4],目前采用的主要措施有:①采用翼身融合体,全埋式座舱和半埋式发动机,使机翼与机身、座舱与机身平滑过渡,融为一体;②机翼采用飞翼、带圆钝前缘的V型大三角翼、低置三角翼、平底翼融合体以及活动翼结构等;③努力减少飞机表面能造成散射的突起物、取消一切外挂武器和吊舱,将外挂设备全部置于机内;④借助机身遮挡强的散射源,将发动机进气口设在机身背部,进气道采用锯齿形;⑤座舱盖镀上金属镀膜,使雷达波不能透射入座舱内部;⑥采用倾斜双垂尾或V型尾翼;⑦采用尖形鼻锥;⑧改进天线罩,采用可收放天线等等。
2 材料隐身技术材料隐身技术就是采用能吸收或透过雷达波的涂料或复合材料,使雷达波有来无回、多来少回。
目前主要使用的是雷达吸波材料,此类材料可将雷达波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运动的能量,并通过该运动的耗散作用转化为热能。
美国的B- 2A、F- 117A和F- 22等隐身飞机均在金属蒙皮、机翼前后缘、垂尾和进气道等强回波部位大量使用吸波材料来减小RCS。
(完整版)雷达截面积(RCS)
![(完整版)雷达截面积(RCS)](https://img.taocdn.com/s3/m/15be1ed8e2bd960591c67742.png)
雷达有效探测距离和RCS的四次方根呈正比关系。
例如,探测距离缩短一半,RCS就需要减少为原来的1/16比如某型雷达对3平米RCS战斗机目标的探测距离是200公里那么对0。
065平米RCS探测距离为76。
7公里四次方率是个理想公式,是仅有很低白噪声干扰情况下使用功率门限过滤时的探测距离。
实际上在战场ECM环境下四次方率用于描述对RCS〈0.1M^2的目标不是很合适,探测距离随目标RCS减小而缩短的速度比理论上要快。
四次方关系是由基本雷达距离公式得出的,是雷达制定距离性能的重要参照之一。
局限性是仅考虑了雷达机内平均噪声电平,实际使用中要加入具体的修正,以及虚警率等必须注意的问题。
专用的连续波发射器可以用到占空比100%,因为发射器不考虑接收,不需要作1/2时间收,1/2时间发.机载雷达用的准连续波实际是高脉冲重复频率波型,占空比只能接近50%,如狂风ADV用的AI24,其远距探测即使用高占空比的准连续波。
E=[P*G*RCS*L*T]/(4*pi^3*R^4)]E:接收能量P:发射机功率G:雷达天线增益RCS:目标雷达截面积L:信号波长T:目标被照射时间R:到目标的距离相控阵指的是雷达的天线形式,以相位或频率扫描的电扫描天线代替传统的机械扫描天线。
连续波、单脉冲等则代表雷达的工作体制,代表雷达以何种方式工作,和天线形式无直接联系。
占空比一般由雷达类型决定,收发共用同一天线的脉冲雷达占空比在50%以下,收、发天线分置的连续波雷达占空比就是100%。
战斗机雷达和大部分搜索雷达为收发共用的脉冲工作方式,不论采用机械扫描天线还是无、有源天线,占空比均小于50%,大的接近50%,小的只有千分之几.美国F—22隐身战斗机进驻日本冲绳,隐身轰炸机B—2也可驻扎关岛.对隐身飞机作战问题的热烈讨论,带热了一个词——飞机雷达截面积。
雷达截面积是一个人为的参数,牵涉因素很多,而且因为它关系到飞机作战效能,因此所有国家都不会公开自己飞机的精确数值,或发表一些模糊的误导宣传值,所以人们从报刊或正式文献上看到的数据差别很大。
“甲虫-AE”有源相控阵雷达简介
![“甲虫-AE”有源相控阵雷达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fcdd5ddf90f76c661371a43.png)
“甲虫-AE”有源相控阵雷达主要用于装备俄最新式的米格-35战斗机。
据介绍,装备该型雷达可显著提升战机的作战能力。
此前进行的飞行测试显示,装备“甲虫-AE”后的米格-35对一般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不少于250-300千米,而且对隐形目标也具有较好的探测能力。
“法扎特隆无线电制造科学研究所”公司介绍说,“甲虫-AE”的探测距离要明显大于现役第四代战机的雷达。
此外,该雷达凭借其出色的合成孔径能力还能够绘制较高精度的地图。
“甲虫-AE”不但能分辨移动目标,而且还能通过二次识别确定出它们的准确型号,尤其是,它能够确定出一个集群目标中单个目标的数量。
RQ-4B全球鹰Block 40无人机(UAV)东方网3月12日消息:据周三宣布的一份价值2450万美元的合同,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航空系统部门将与雷神公司空间机载系统部门合作,联合开发和安装一种先进空对空和空对地雷达系统,用于诺·格公司的RQ-4B全球鹰Block 40无人机(UAV)。
位于马萨诸塞州汉斯科姆空军基地的美国空军电子系统中心要求诺·格公司和雷神公司开发并演示用于全球鹰Block 40无人机的“多平台雷达技术嵌入项目(MP-RTIP)”技术。
MP-RTIP项目正在开发一种模块化有源电子扫描阵列(AESA)雷达系统,可扩展应用于不同类型飞机,尤其是“全球鹰”无人机和“联合监视目标攻击雷达系统(Joint STARS)”飞机。
雷神公司空间机载系统部门是MP-RTIP项目的主要分包商,负责雷达系统的硬件开发。
正在生产的MP-RTIP系统基于诺·格公司以前开发的雷达技术,包括空军E-8联合星飞机和现有的“全球鹰”雷达。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陈皓)“鹞鹰”无人机近日,中航工业自主研制的“鹞鹰”无人机首次成功实现了高精度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和高光谱光学载荷双装载科学试验飞行!该试验飞行历经4小时30分,标志着国家“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无人机遥感载荷综合验证系统”重点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攻克了无人机实现双装载遥感飞行技术难题,第一次成功实现了高精度、多载荷、同平台遥感成像,获取了有重要科研价值的数据!由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牵总,北京信息技术研究所、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单位参与的“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无人机遥感载荷综合验证系统”重点项目,旨在通过开展遥感载荷性能指标综合飞行验证关键技术研究,建成我国无人机遥感载荷综合验证系统,实现无人机民用遥感系统技术工程性突破,拓展无人机技术的应用领域,与有人航空遥感形成互补的完整体系,促进我国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产业化发展。
怎样发现隐形战机?
![怎样发现隐形战机?](https://img.taocdn.com/s3/m/85950390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65.png)
怎样发现隐形战机?怎样发现隐形战机?欢迎进入阿劳博客《十万个怎样》,是一个帮助您解决问题的百科博客。
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网友们参考。
由于事物的发展往往会出现不断的更新和变化,文章中有可能会出现不准确的地方,还有待不断的完善。
如果您有什么意见,可以在我的博客下方留言。
博客尾部的相关联文章可能会给您带来一定的帮助,并引入另外一个内部链接区里,最终找到您想知道的问题答案。
下面就对关于怎样发现隐形战机的问题进行解答。
1、超视距雷达(网络综合资料)超视距雷达就是利用电磁波在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反射或电磁波在地球表面的绕射探测地平线以下目标的雷达,又称超地平线雷达。
超视距雷达有两种基本类型:利用电离层对短波的反射效应使电波传播到远方的雷达,称为天波超视距雷达;利用长波、中波和短波在地球表面的绕射效应使电波沿曲线传播的雷达,称为地波超视距雷达。
天波超视距雷达的作用距离为1000~4000公里。
地波超视距雷达的作用距离较短,但它能监视天波超视距雷达不能覆盖的区域。
超视距雷达工作在P波段(米波),工作波长为10~60米,飞机等隐身武器系统主要对抗频率为0.2~29GHz的厘米波雷达,对米波几乎没有作用。
当雷达波束的波长接近于飞机的构件尺寸时,这些构件就像天线一样,开始吸收并反射无线电波。
当雷达波长达到“天线”尺寸的两倍时,其效果更佳。
隐身飞机的尺寸与超视距雷达的波长相近,因此很容易被这种雷达发现。
同时,天波雷达的雷达波是经过电离层反射后从上方照射到飞行器上的,因此它是探测隐身武器的有力工具。
国外试验表明,超视距雷达可以发现2800千米外、飞行高度150~7500米、雷达反射截面为0.1~0.3平方米的目标。
采用了相控阵技术的超视距雷达,能在1500公里处探测到像-2隐身轰炸机这样的目标。
超视距雷达在使用上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只能获得目标的方位和距离信息,很难获得仰角信息;测量精度低、分辨率差;电波通道不稳定,干扰因素多,气候变化、北极光和太阳黑子直接影响天波超视距雷达的性能,甚至使它不能正常工作;在中波、短波波段,频谱拥挤,带宽窄,互相干扰严重。
飞机的隐身设计
![飞机的隐身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3a57d8fad51f01dc381f11f.png)
飞机的隐身设计作者:李忠东周易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2年第09期在现代战场上,探测手段日新月异,精确制导武器的打击精度迅速提高,突防的飞机一旦被敌方发现,往往难逃被摧毁的命运。
飞机的设计需考虑隐身性能。
目前根据所对抗的探测装置,飞机已成功应用的隐身技术包括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可见光隐身、声隐身。
由于当前用于发现及跟踪飞机的主要手段是雷达,且一部分地空导弹及空空导弹采用雷达制导,因此,飞机必须将针对雷达的隐身设计放在首位。
1、隐身的核心问题隐身是为了降低飞机被雷达探测到的可能性。
雷达通过发射和接收电磁波探测目标。
目标向雷达反射回波能力的大小,用雷达散射截面积(RCS)来表征。
根据雷达方程,雷达对目标的探测距离与目标散射截面积的四次方根成正比:R∝根据这个比例关系,假设一部雷达能够在100km处发现RCS为100平方米的目标,如果目标的RCS减小到10平方米,则探测距离下降为56km;RCS减小到1平方米,则探测距离下降为32km。
可见伴随目标RCS的减小,雷达对飞机的探测距离在缩短,这对突防的飞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假设一架飞机要攻击一个目标,沿途需要突破敌方的空中预警区,地面预警雷达、搜索制导雷达防御圈,要完成突防任务,是相当困难的。
如果换一架隐身飞机,假定它使雷达的探测距离缩短2/3,那么它就可以从容的突破防御系统,对目标进行攻击而不被发现。
因此,采用隐身技术设计的飞机可缩短雷达对其探测距离,从而有效提高飞机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
而雷达隐身的核心问题就是减小飞机的RCS。
目前,由于技术的限制,不可能使得飞机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向都有非常小的RCS,只能在重点方向上减小RCS。
由于飞机在突防中,只需穿越雷达网的间隙,就可以不被雷达探测到,因而很少有雷达能从飞机的正上方或正下方进行探测,所以只要将飞机水平面上下一定角范围内的RCS减小,就可有效降低飞机被雷达探测到的概率。
而在个范围内,机头方向受雷达威胁最大;侧向次之。
f22隐身原理
![f22隐身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44f460e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c.png)
f22隐身原理
F22隐身原理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战机被雷达系统探
测到的概率,从而提高其隐身性能。
首先,F22战机的设计采用了低可探测性原理,减少了其雷达
反射面积。
例如,战机的表面大部分都是平滑的曲面而非棱角分明的结构,以减少雷达反射。
此外,战机的引擎进气口也被设计成了S形曲面,以降低进气口对雷达波的反射。
其次,F22采用了隐身涂料。
这种涂料含有吸波材料,可以吸
收雷达波而减少反射。
此外,涂料的颜色也被精心选择,以提高战机在不同环境中的隐身性能。
第三,战机的传感器和武器系统被内置在机身内部,并采用了复杂的隔离和屏蔽措施,以减少其对雷达系统的探测。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小战机的雷达截面积,还可以降低其辐射特征,增加隐身性能。
第四,F22战机采用了先进的雷达系统和电子对抗设备,可以
主动干扰敌方雷达系统的运作,减少被探测的可能性。
战机还配备了自动驾驶和导航系统,可以通过预测敌方雷达扫描模式,及时采取规避措施。
总体来说,F22战机的隐身原理是通过优化战机的设计,采用
隐身涂料,隔离和屏蔽传感器系统,以及配备先进的雷达和电子对抗技术,来减少其被雷达系统探测到的可能性,提高其隐身性能。
飞机隐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飞机隐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e2e3c25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1b.png)
飞机隐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一章:概述飞机隐身技术,即“隐身”技术,是指通过利用工程材料和技术手段,使飞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降低到最小,以实现飞机对雷达探测的隐蔽性,从而对敌方实施隐蔽攻击或情报收集等军事行动的技术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隐身技术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因为它可以使作战飞机在雷达监测器或红外线探测器的监测范围内减少了,从而使敌人无法准确发现目标。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飞行隐身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第二章:飞机隐身技术的发展历程飞机隐形技术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的。
美国空军和国防部当时意识到,雷达技术的发展会对飞行员的安全产生影响。
在1960年代中期,美国的隐身战斗机项目开始了。
该项目旨在开发一种无人机,使其隐身并能够投放核武器。
此后,隐形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应用,并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现代战斗机和侦察机。
第三章:飞机隐身技术的原理和技术在实现足够的隐形技术时,需要考虑飞机的雷达反射、热传输、声传播和红外传输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技术:1.外观设计优秀的隐形设计依靠特殊的几何形状来最小化反射截面积和减少下降的气量。
这是通过使波从机身以外弯曲的方法实现的,从而使波更加难以被探测。
2.涂层和材料新型的隐形涂层和基础材料,如有着吸收特定波长的材料,使得其表面可以保护飞行器免受被识别的威胁。
例如,特殊的涂料可以吸收雷达波,从而减小反射截面积。
3.隐形动力系统隐形动力系统能减少噪音和热源以减少其红外反射特性。
常用与战斗机的动力系统包括涡轮喷气发动机,它们使用低频率燃烧,可减少火花和其他红外光谱特征。
第四章:飞机隐身技术的应用飞机隐形技术已经在各个军事领域中广泛应用。
特别是在当前高科技战争环境下,隐形技术已经成为战争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1.空中战争飞机隐身技术提高了飞机执行任务的隐蔽性和保护能力。
隐形飞机能够使国防军成功地执行空中战争任务,例如侦查、护卫和攻击敌机。
飞机隐身技术的进步已经使美国飞行员可以进行空战,同时可以保持足够安全。
飞机隐身说明和小部分气动原理_1_1
![飞机隐身说明和小部分气动原理_1_1](https://img.taocdn.com/s3/m/8bb2d03b0912a216147929de.png)
隐身:作为一款四代战机,具备隐形,高机动,超巡等这些是必备的基本能力。
在四代机中,隐身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那飞机如何做到隐身呢?雷达波发射出去了是一回事,回波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事实上,雷达回波的强度跟被照射物体的形状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假设一块一平方公尺的方板,但他正面垂直对着雷达时,得到的雷达发射截面大约是一千平方公尺。
如果我们把方板弯个角度,数据就会骤减为0.1平方公尺.事实上,还可以做的更厉害点,把方板斜45度,从正面看像个菱形。
还是那块方板,面积根本不变,但如果我们把这菱形也弯成一个后倾的角度。
那么数据就会降的更厉害,直接成0.001平方公尺.可以看到,同是一块方板,我们把它用不同的角度对准雷达,反射的截面积从1000平方公尺变成0.001平方公尺。
变化相差了整整100万倍!!!!!所以,如果把一架飞机的外形,做成像菱形那样。
那他的雷达信号会变的极其小,隐身的效果就处来了。
因而自然有人想到了这个外形布局。
怎么样,这个外形就是上面讲到的倾斜的菱形。
其实这就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最早的方案。
够科幻吧。
什么?眼熟?没错,这就是大名鼎鼎的F117夜鹰型隐形飞机最早的方案!!!!这F117的方案,第一个图的外形就是这么来的,但是后来研究发现这个菱形方块根本飞不起来,所以后来把两侧拉长,加了个内倾尾翼,成了第二张.这个验证机被称之为Have Blue,已经有夜鹰的影子了。
而上面的第三个就是真正量产型的F117。
第四个方案,加了尾翼的是个海军型的,后来项目被取消。
F117毕竟是第一代的隐形飞机,这飞机最大的毛病在于为了追求隐身而导致机动性超级差,而且很多地方受当时条件的限制,计算机只能处理二维面,所以处处棱角分明。
在南联盟被打下一架后,他的地位就急转直下,因为缺点突出,没几年后就开始退役,到2008年,全部的F117退役,一代名机,就这么匆匆下场,无不让人感慨。
雷达波也是一种波,所以它具有波的普遍特性。
隐形战斗机隐身原理
![隐形战斗机隐身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ed7f033eefdc8d376ee32fd.png)
2.采用非金属材料或者雷达吸波材料
采用非金属材料或者雷达吸波材料,吸收 掉而不是反射掉来自雷达的能量。雷达吸波材 料分两大类,一类是谐振型,一类是宽频带型。 其中谐振型雷达吸波材料是为了某一频率而设 计的、以磁性材料为基础、能把相消干涉和衰 减结合起来的吸波材料。宽频带雷达吸波材料 通常通过把碳-耗能塑料材料加到聚氨酯泡沫 之类的基体中制成,它在一个相当宽的频率范 围内保持有效性。把雷达吸波材料与雷达能量 可以透过的刚性物质相结合,形成雷达吸波结 构材料,这种材料还属于保密的吸波材料之一。 运用最新的材料,隐形飞机在雷达上反射的能 量几乎能够做到和一只麻雀的反射能量相同, 仅仅通过雷达就想分辨出隐形飞机是非常困难 的。
隐形战机隐身原理
隐形战机最重要的两种技术是形状和材料。
隐形对于一般人来说都不陌生,虽然这些说法大多数来自小 说和神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隐形的例子。比如说变 色龙就能够通过改变自己的颜色来进行隐形。人们通过研究 仿生学,并且应用了最新的技术和材料,终于在庞大的飞机 上也实现了隐形。
从原理上来说,隐形飞机的隐形并不是让我们的肉眼都看不 到,它的目的是让雷达无法侦察到飞机的存在。隐形飞机在 现阶段能够尽量减少或者消除雷达接收到的有用信号,虽然 是最为秘密的军事机密之一,隐形技术已经受到了全世界的 极大关注。
目录
隐形战斗机 - 战机概述
隐形战机隐身原理 隐形战斗机 - 打击隐形 隐形战斗机 - 战机优缺点 隐形战机未来发展方向
隐形战斗机 - 战机概述
隐形战斗机是指雷达一般探测不到得战斗机。其原理是 指战斗机机身通过结构或者涂料的技术使得雷达反射面 积尽量变小。 隐形战斗机则是通过特殊结构设计使得雷达波出现漫反 射和通过特殊涂料吸收雷达波使得反射面积在雷达天线 检测下只有零点几个平方米。 隐形战斗机的雷达吸波材料可通过阻止反射无线电波来 干扰雷达系统。雷达吸波材料多种多样,其中包括非共 振磁性雷达吸波材料和共振雷达吸波材料。由非共振磁 性雷达吸波材料制造的涂料含铁酸盐粒子,可将轰炸机 表面“吸收”的雷达波作为热量散发掉。这种材料可降 低雷达的“可见度”,并可在一个宽广的雷达波频率范 围内使用。
飞机隐身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飞机隐身技术的原理和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59f754e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f3.png)
飞机隐身技术的原理和应用1. 引言飞机隐身技术(Stealth technology)是一种通过减小飞机对雷达、红外线和其他探测器的探测概率,从而使飞机具有较高的隐形性能的技术。
隐身飞机在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优势,可以有效降低飞机被敌方探测和攻击的概率,提升飞机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
2. 隐身技术的原理2.1 雷达隐身原理雷达探测是目前最常用的对飞机进行探测的手段之一。
隐身飞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对雷达的隐身:•减小雷达反射截面积(RCS)隐身飞机采用设计和材料,以减小飞机对雷达波的反射,从而降低雷达探测到飞机的概率。
例如,采用倾斜面、平滑的外形和低反射材料等。
•减小雷达反射截面积的频率依赖性隐身飞机通过选择材料和设计飞机结构,降低对特定频率的雷达波的反射,使其在不同频率的雷达波的反射特性差异化,从而减小被雷达探测的概率。
•减小雷达反射角度隐身飞机尽量采用平滑的曲线外形,减小飞机的壁角,以减小雷达波在入射时的反射角度,从而减小被雷达探测的概率。
2.2 红外线隐身原理红外线探测是另一种对飞机进行探测的手段。
隐身飞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对红外线的隐身:•排气口的隐身设计隐身飞机采用特殊的设计,以减小排气口的温度和红外线辐射的强度,从而降低被红外线探测到的概率。
•使用红外吸收材料隐身飞机采用特殊的红外吸收材料覆盖飞机表面,以减小红外辐射的反射,从而降低被红外线探测到的概率。
3. 隐身技术的应用3.1 军事领域的应用在军事领域,隐身飞机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攻击任务隐身飞机可以携带大量武器,对敌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提高攻击的效果和命中率。
•侦察任务隐身飞机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可以悄悄接近敌方领空,进行侦察任务,收集情报信息。
•防空任务隐身飞机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躲避敌方防空系统的能力,可以执行防空任务,并对敌方飞机进行拦截和击落。
3.2 民用领域的应用隐身技术在民用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增加飞行安全隐身飞机可以减小被雷达和红外线探测的概率,降低发生意外的风险,提高飞行的安全性。
未来战斗机的隐身技术研究
![未来战斗机的隐身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11b480f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9c.png)
未来战斗机的隐身技术研究在现代战争中,制空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战斗机作为夺取制空权的关键力量,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走向。
而隐身技术作为提升战斗机作战效能的重要手段,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隐身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战斗机在战场上的生存和作战方式。
传统战斗机在雷达面前就像夜空中的明灯,极易被探测和锁定。
而具备隐身能力的战斗机则能大幅度降低被敌方雷达发现的概率,从而实现“先敌发现、先敌攻击”,掌握战斗的主动权。
目前,常见的战斗机隐身技术主要包括外形隐身、材料隐身和涂层隐身等方面。
外形隐身是通过优化战斗机的外形设计,减少雷达波的反射。
例如,采用平滑的曲面、倾斜的机翼和机身、尖锐的棱边等,使雷达波无法原路返回,从而降低被探测到的可能性。
材料隐身则是使用能够吸收雷达波的特殊材料来制造战斗机的部件。
这些材料能够将雷达波的能量转化为热能等其他形式,减少反射回雷达的能量。
涂层隐身是在战斗机表面涂上一层具有隐身性能的涂料,同样可以吸收或散射雷达波。
然而,未来战斗机的隐身技术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探测能力越来越强,频段也越来越宽。
这就要求未来的隐身技术不仅要在常见的雷达频段上实现良好的隐身效果,还要在更高频段和更低频段上具备隐身能力。
同时,多基地雷达、相控阵雷达、合成孔径雷达等新型雷达技术的出现,也使得传统的隐身手段面临严峻的考验。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未来战斗机的隐身技术将朝着多元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在外形设计方面,将更加注重细节的优化和整体的融合。
不仅仅是简单的几何形状调整,还会引入仿生学的概念,模仿自然界中具有良好隐身性能的生物结构,以实现更加完美的隐身效果。
同时,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流体力学分析,对战斗机在飞行中的气动特性和隐身性能进行综合优化,确保在不影响飞行性能的前提下实现最佳的隐身效果。
材料方面,新型的隐身材料将不断涌现。
具有更高吸波性能和更宽频段适应性的材料将成为研究的重点。
现代战斗机的作战方法——隐形及信息化时代的空中较量
![现代战斗机的作战方法——隐形及信息化时代的空中较量](https://img.taocdn.com/s3/m/48a2c104ba1aa8114431d985.png)
寂静的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空战,大多还是活塞式战斗机之间混战,武器也以机炮为主。
而冷战时,空战则进入了高性能喷气式战斗机和近远程导弹时代。
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到现在,先进的信息数据系统和隐形战斗机的应用,飞机的驾驶员在座舱里究竟都在看些什么、听些什么,最终是如何将敌机击落的呢?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模拟体验一下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的作战方法吧。
从座舱向外望去,天空依然披着一层淡淡的黑纱。
我所驾驶的战斗机载着巡航导弹正在驶向预定的作战空域。
驾驶舱内的多功能屏幕的上方所显示的是从后方指挥中心通过AWACS(Airborne Warning And Control System机载报警与控制系统)远距离监控到的战场信息。
想必与我并肩作战的其他驾驶员的座舱里应该也显示着相同的东西吧。
虽然各机之间相互间隔数十公里,而且由于电波的干扰相互之间也无法直接通话。
但是最先进的数据连接系统仍然可以将我们相互之间联系在一起,让我们共通行动。
我们仍然被称为是一支编队。
根据EMS(Electronic Warfare Support Measure电子支援测量系统)所传来的情报来看,敌方战机也在用尽各种手段寻找我们以求先发制人。
当然在我方的电子干扰机输出的大功率电子干扰电波干扰下,对方始终没有得逞。
敌方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在冒着相当大的风险,因为想要在空中执行索敌任务的话,意味着同时也将暴露自己的位置。
事实上,我们也已经进入了对方雷达的搜索半径以内,但是高科技的隐形技术同样能使我们不被暴露在敌方的雷达屏幕之上。
机会来了,FCS(Fire Control System武器控制系统)显示,敌机已经进入了导弹的射程。
我立刻按下右手操纵杆中程空对空导弹选择按钮,随之又按下了目标选择按钮。
数据连接系统上随之传来了攻击方案,敌方编队队长机由我旁边的僚机负责攻击,而我则负责瞄准对方的二号机。
随后,瞄准,锁定,发射!飞机打开内置弹舱射出一枚中程导弹之后又慢慢地关上了舱门。
隐身战机的隐身原理
![隐身战机的隐身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a365e3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8.png)
隐身战机的隐身原理
隐藏战斗机的隐身原理有多个方面。
这些原理旨在减少飞机的雷达、红外和可见光等传感器系统所接收到的信号,以减小敌方探测和追踪飞机的能力。
1.减少雷达反射截面积(RCS):隐形战机采用特殊设计和涂层以减小雷达反射截面积的大小。
例如,采用平滑曲线和倾斜表面来减少信号反射,或使用吸波材料和雷达吸波涂层来吸收雷达波。
2.减少热红外辐射:隐形战机在发动机喷口和其他高温部件周围采用热抑制技术,如增加绝热层和热隔离材料,以减少热红外辐射。
此外,发动机还可能采用进气口的设计来减少热红外辐射的可见度。
3.光学隐身:隐身战机的外观设计和涂装也有助于减小从可见光传感器接收到的信号。
例如,采用非对称和复杂的形状来扰乱光的反射和折射。
此外,使用特殊的涂装,如反射率低的颜色和军事纹理,可以减少战机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可见度。
4.电子对抗:隐身战机还可以发射干扰信号来扰乱敌人的雷达系统。
这些干扰信号可以模拟其他目标,使敌人无法准确地探测到隐形战机。
需要注意的是,隐身技术不是绝对的,它只是减小了飞机被探测到的可能性。
随着雷达技术和传感器系统的发展,对隐形战机的探测能力也会不断提高,隐身战
机仍然需要采取其他措施来保持其隐身性能。
隐身飞机的隐身原理
![隐身飞机的隐身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6bb8e237375a417866f8f9e.png)
隐身飞机的隐身原理班号:1105102学号:**********姓名:***摘要:隐身——我们似乎并不陌生,在很多神话和传说中,人类都流露了自己隐身的梦想。
很早以前人们一直在想这个办法,所谓明眼人打瞎子,一直都在想把自己隐藏起来,让敌人暴露在自己的目光下。
本文介绍了隐身飞机的隐身原理,并且对未来的隐身技术作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隐身飞机 隐身技术 吸波材料1、隐身飞机简述及现状隐身飞机的最大特点是能降低飞机在航行过程中的目标特性,以提高它的突防能力和攻击能力。
在世界范围的近几次的局部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依靠隐身飞机对其敌国频频发动袭击,几乎次次得手,取得了惊人的作战效果。
隐身飞机逐渐成为出其不意、克敌制胜的法宝。
隐身飞机的出现是对各种防空探测系统和防空武器系统的严峻挑战,也是电子战领域的一大突破,必将对军用航空装备和空中作战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美国称其为“竞争战略”的基本要素。
隐身飞机是一种敌方利用常规防空探测设备难以探测到目标的电磁特征和飞行轨迹的飞机。
飞机隐身有六大要素:雷达、红外、视觉、噪音、烟雾、凝迹。
国外隐身技术的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起源于德国,发展于美国,并扩展到英国、法国、俄罗斯及日本等发达国家。
目前美国的隐身飞机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俄、德、法、英、瑞典、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对隐身飞机的研究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为获得良好的隐身效果,设计制造隐身飞机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是:(1)设计出独特的气动外形;(2)采用能够吸收雷达波的复合材料和涂料;(3)采用有源或无源电子干扰;(4)采用屏蔽技术降低飞机的红外辐射。
从原理上来说,隐形飞机的隐形并不是让我们的肉眼都看不到,它的目的是让雷达无法侦察到飞机的存在。
隐形飞机在现阶段能够尽量减少或者消除雷达接收到的有用信号,虽然是最为秘密的军事机密之一,隐形技术已经受到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
2、隐身飞机的隐身原理由于现代防空体系中最为重要使用最广发展最快的探测器是雷达,因此,雷达隐身技术成为最主要的隐身技术。
隐形战斗机的隐身原理
![隐形战斗机的隐身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5a11c9ea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0b.png)
隐形战斗机的隐身原理
隐形战斗机的隐身原理是通过减少雷达反射截面以减少被雷达探测到的概率,使其在战场上具备较低的可探测性。
隐身技术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减小雷达反射截面、削弱红外辐射和减少声纳探测。
首先,减小雷达反射截面是实现隐身的关键。
雷达反射截面是衡量目标对雷达波反射能力的指标,目标越大、形状越规则,并且表面越光滑,反射截面越大。
因此,隐形战斗机采取了一系列设计措施来减小雷达反射截面。
例如,采用平滑曲面设计来减小边角等造型特征,安装带有角度的复合材料外壳,利用反射阵面并进行隐蔽布局。
此外,还采用了内置武器系统来减小悬挂载荷对雷达反射的影响。
其次,削弱红外辐射是进行隐身设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红外辐射是指目标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热辐射,是被红外导引系统照射目标的主要依据。
隐形战斗机通过采用红外抑制涂层、增加冷却系统和优化发动机排气系统等手段来削弱红外辐射。
这些措施能够有效控制发动机和其他热源的温度,减小对红外辐射的贡献,从而降低了被红外导引系统探测到的概率。
最后,减少声纳探测是隐身设计中的第三个关键方面。
声纳探测是通过接收目标发出或反射回来的声波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性质的一种技术。
隐形战斗机通过采用吸音材料、减少机体振动和优化发动机设计等手段来减少声纳反射。
这些措施使得战斗机在进行作战任务时更难被敌方的主动或被动声纳探测到,从而增加了作战的成功率。
总之,隐形战斗机的隐身原理是通过减小雷达反射截面、削弱红外辐射和减少声纳探测来提高其在战场上的隐蔽性。
隐身技术的发展不仅对战斗机具备更强的战场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为提高作战效果提供有力支撑。
飞机军舰如何隐身
![飞机军舰如何隐身](https://img.taocdn.com/s3/m/fdeb98d95022aaea998f0f65.png)
飞机军舰如何隐身伊拉克战争烽火连天,在美军狂轰滥炸使用的飞机中,最有代表性的隐形武器是B-2轰炸机和F-117A战斗机。
B-2隐形轰炸机无机身、无前翼、无尾翼,被称为“三无”古怪飞机,其雷达反射面积仅有0.1-0.3平方米,在雷达荧光屏上的反映只相当于一个飞行中的“蜂鸟”。
F-117A战斗机周身几乎全由直线构成,机体表面使用了6种不同的雷达吸波涂层材料,大大降低了雷达探测度。
经科学家测试,雷达在距离F-117A飞机600米时,就已完全接收不到它发出的信号。
——隐形武器实际战例1989年12月20日,美国动用陆、海、空三军力量对巴拿马发动了自越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驻扎在美国内华达州托帕诺空军试验基地的两个F-117A隐形战斗轰炸机大队率先潜入巴拿马领空,发动了突然袭击,有力地摧毁了对方的预警和防空系统,为其它作战机种的长驱直入打开了通道。
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动了海湾战争。
在38天的空袭中,美军共派出了48架F-117A隐形战机参战,占飞机总出动架次的2%,但击毁的战略目标数却占到了全部参战飞机击毁目标总数的40%,而且自身无一损伤。
2001年10月起,美英等国对阿富汗采取的反恐行动中,“全球鹰”无人驾驶飞机等更为精锐的新一代隐形飞机在执行摧毁目标任务中,更是轻车熟路、叱咤风云,如入无人之境……——隐形武器林林总总隐形飞机:在众多的隐身武器之中,应用隐身手段最多、发展速度最快的当数隐形飞机。
继U-2、SR-71和F-117A等隐形飞机之后,形形色色的隐形飞机层出不穷。
1981年,美国的B-1B隐身轰炸机开始投产;1986年初,美国开始研制“曙光”隐身战略侦察机。
此外,还有美国的R-4D无人机、HU-60直升机,加拿大的CL-227“哨兵”侦察机等,也都成功地运用了隐身技术。
超级“蝙蝠”B-2轰炸机是当今世界上技术最先进、造价最昂贵的隐身飞机,也是美国自发展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以来最为保密的武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斗机雷达的探测距离与隐身拨开认知的迷雾无线电看不见摸不着,总让人觉得扑朔迷离,难以接近。
笔者回想上大学时,很多同学都觉得那些“看上去很美”的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就像玛雅文字一般。
作为无线电技术最为复杂的应用之一,雷达的不为人知其实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而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在大大促进专业技术发展的同时,“隔行如隔山”的说法似乎比任何时候听起来都更像一句简单的真理。
下面我就列出一些与雷达技术有关的典型错误认识,大家不妨对照看一看,这些错误所涉及的知识,你都理解正确了吗?相控阵比脉冲多普勒更先进吗?这种说法在很多科普媒体上都出现过,甚至有些航空专家在讲到机载雷达的时候也这样讲。
还好,雷达专家没有这样的说法。
因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如果把关于雷达新技术的很多错误理解编一个排行榜的话,这种说法绝对可以排名第一。
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知道,相控阵和脉冲多普勒是没有关系的两个概念,二者不能比较。
相控阵是指雷达波束的扫描方式,脉冲多普勒则是指雷达利用速度去区分目标回波和地面(海面)回波(即杂波)。
无论是否采用相控阵技术(如早期三代机上的火控雷达,大部分都不是相控阵的),为了反杂波,都必须采用脉冲多普勒技术;而如果不需要反杂波,无论是否采用相控阵技术(例如地面的机械扫描雷达),也都可以不采用脉冲多普勒技术,而直接采用更为简单的“普通脉冲”技术。
如果要进行相关的比较,应该是把相控阵和机械扫描进行比较,而把脉冲多普勒同普通脉冲技术相比较。
出现这种错误理解的原因,恐怕是相控阵在脉冲多普勒技术之后出现,虽然如此,相控阵并不是用以替代脉冲多普勒的。
实际上,从前面展示的雷达发展画卷还可以看到,单脉冲技术是在脉冲多普勒技术之前,同样不能认定脉冲多普勒比单脉冲更先进。
雷达发展到现在,绝大部分都已经采用单脉冲技术,不管是脉冲多普勒的,还是相控阵的;为了把角度测得更准,就需要采用单脉冲技术。
提高功率一定能让雷达看得更远吗?这种说法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为了更好地理解天线副瓣对于雷达反杂波的影响,我们不妨学究一些,认为这种说法是不严格的。
我们在前面介绍过,正是由于在强杂波下目标回波功率拼不过杂波功率,所以需要采用脉冲多普勒技术。
也许有读者会问,为什么不能提高发射机的功率,来增强雷达的入射波打在飞机上以后回来的回波强度呢?这对于发现目标不是有益的吗?首先,通过提高发射机的功率来提高雷达的探测距离,是一种并不经济的做法。
雷达发射机的功率要经受雷达波来回双程的衰减,功率衰减量与作用距离的四次方成正比,所以衰减极其迅速。
也就是说,雷达发射机功率增大16倍,作用距离才能增加1倍;或者说,雷达发射机功率增大1倍,作用距离只增加2的四次方根倍(约18%)。
而雷达发射机功率增加1倍,必然要求电源的发电量增加1倍,由此,电源的重量和体积都要成倍增加。
由于雷达发射机是大功率设备,对于机载火控雷达来说,由于空间极其有限,重量要求又极其苛刻,所以,发射机的冷却又是一个极大的难题。
因此,机载雷达提高发射机功率代价很大。
当然,相对机载雷达来说,地面雷达更容易通过提高功率的办法来增加作用距离,因为主要是在地面上有更多的空间容纳更多的和个头更大的设备。
其次,对于波束向上探测高空目标(也就是天线波束不打地)的机载雷达来说,增加发射机的功率是可以拓展雷达作用距离的,因为进入雷达接收机的,除了不可消除的电子噪声以外,只有目标的回波。
所以,发射功率大了以后,目标反射回来的功率也就大了。
但是,对于天线波束需要打地的机载雷达来说,由于发射机功率需要通过天线辐射出来,而天线是有主瓣和副瓣的,增加了发射机的功率,通过主瓣和副瓣射出的功率也会增加,这会增加地面杂波或海面杂波的功率,从而为杂波中检测目标带来困难。
因此,要想让雷达在自由空间(也就是无杂波空间,例如雷达波束往上打的情况)中看得更远,提高发射机功率是可行的;而如果要让雷达在强杂波地形中看得更远,需要努力降低天线的副瓣,而不是简单地提高发射机的功率。
战斗机的雷达到底能看多远?距离测量是雷达最古老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功能。
可以说,迄今为止,雷达已经发明70余年了,但是仍然没有哪一种设备在测距方面比雷达测得又快又好。
但是,影响雷达距离的因素有很多很多,要准确地表达它的最远探测距离,需要有很多条件。
如果这些条件不交代清楚,人们很有可能就会对雷达的威力感到莫名其妙或者惊诧不已。
曾经有消息报道,说F/A-18的机载雷达最远能够看到300千米以外的目标。
也许有读者奇怪,小小的战斗机雷达,怎么能看这么远?看完了下面的内容,你就会找到答案。
要准确地回答雷达能看多远,至少要限定两个方面的条件。
一是在什么样的杂波背景下,地形是影响杂波强度的主要因素。
对于需要下视的机载雷达来说,海面是一类地形,沙漠是一类地形,平原是一类地形,山区是一类地形,城市又是一类地形。
这些地形下,地面反射越来越强,也就是杂波越来越强,因此,总体上来说,雷达的探测距离就会越来越近。
在雷达的电波照射后,各类地形所能反射回去的电波强度(也就是杂波功率)是不同的。
如果杂波功率越小,自然对雷达发现目标的干扰就越少,雷达的探测距离就会更远。
二是对于多强反射能力的目标,这可能比说清楚杂波背景还要重要。
我们在说一部雷达能看多远时,必须要说清楚雷达所要探测的目标雷达散射截面(RCS)是多大。
一般情况下,把小型战斗机作为典型目标,它的RCS一般在3~10平方米量级。
但是,同样是小型战斗机,有人认为法国的“幻影”Ⅴ的RCS就是5平方米,而俄罗斯的苏-27,其RCS超过10平方米,而我国的某二代主战飞机,其RCS只有3平方米。
由于雷达的探测距离与RCS的四次方根成正比,所以,在说雷达对小型战斗机能看多远时,数值上最大有可能相差10除以3再开4次方根即1.35倍。
而如果在说雷达看多远时,根本没有指出探测的对象,那距离数值的水分就可能很大。
例如前面提到的F/A-18的例子。
假设F/A-18对3平方米RCS的小型战斗机探测距离为100千米,这是常规火控雷达的典型威力,如果目标的RCS为300平方米(对应于大型轰炸机、运输机或预警机等),那么,对应的探测距离正好超过300千米。
这也就是雷达生产商在推销产品时常常使用的小伎俩。
在这方面,中国的设计师要远比西方设计师来得实在。
我们曾经有一型地面雷达是瞄着美国的先进雷达做的,在用目标机做飞行考核时,试飞结果一直达不到美国雷达说明书和广告上的距离,到后来才弄清楚,原来美国人所理解的小型战斗机和我们所理解的小型战斗机,其RCS对应的数值并不一样,我们的标准要比美国人的标准小接近一半。
而如果按照美国的RCS标准,我们雷达的探测距离还要远数十千米。
还有一点,那就是扫描时间。
距离的拓展,有时候也需要占用时间资源。
例如,如果机载火控雷达扫描120度空域用时20秒,相比于用时10秒,雷达波束扫过目标的时间就会增加,相应的回波个数也就会增多,这些回波能量加起来,就能够增加雷达的探测距离。
对于机械扫描雷达,它扫描既定的空域,时间一般是固定的;而相控阵雷达的扫描时间则可以延长,一般来说,对于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扫描时间每增加1倍,探测距离约增加15%。
F-22上的火控雷达,研制厂商宣称对1平方米RCS目标,探测距离达到200千米,指的就是在自由空间、用20秒扫描120度空域的情况。
到底应该用I/J,还是应该用X雷达工作频率,也就是雷达发射的无线电波频率,是雷达最为重要的参数之一。
因为频率和波长之间只差一个光速,所以,雷达工作频率也可以用工作波长来描述。
在雷达中,常常用字母表示波长,这是雷达领域应用电磁波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种习惯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保密需要。
当然,雷达在7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表示方法早已不再有保密的意义,但已约定俗成,不但方便,而且这样表示后,每个字母所表示的波长都有自身的技术特点,符合雷达的应用规律,所以一直在使用。
虽然最权威的电磁波频率划定,是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定,并且与雷达频段的划分并不一致,但是,雷达有它自己的习惯。
当人们用波长来表示雷达工作的无线电波的波长范围时,就称“波段”。
当用频率来表示无线电波的频率范围时,就称“频段”。
由于雷达领域的这些表示方法并不便于记忆,21世纪初,美国电子对抗领域的工程师开始推出新型的表示方法,将雷达工作频率按从低至高的顺序,从字母A开始编号,一直编到M。
这种方法看起来方便,其实不然。
因为雷达领域原有的频率表示方法毕竟影响太大,而新的编号方法将原来一个字母就能表示清楚的波段,必须用两个字母来表示,最典型的就是X波段,分别用I/J来表示,而这正是机载火控雷达最常使用的频段,这无疑是不方便的。
另外还有S波段,被拆成了E和F两个波段,C波段被拆成了G和H波段,所以,这种新的编号方法在2005年前停止使用,可是现在有的出版物上仍使用这种方法。
由于在雷达里经常要进行波长和频率的转换,所以,掌握相应的心算方法是有必要的。
有一个简单的经验公式——波长(用厘米表示)等于30除以用吉赫兹为单位表示的频率数。
例如,X波段的频率范围为8~12吉赫兹,其中心频率为10吉赫兹,用30去除以10,得到3厘米,X波段就是3厘米波段;S波段的频率范围为2~4吉赫兹,其中心频率为3吉赫兹,用30去除以3,得到10厘米,S波段就是10厘米波段。
雷达的工作频率越高越好吗?回顾机载雷达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最早的雷达是HF(高频/短波)频段的,最早的机载雷达则工作在UHF(甚高频/超短波)频段。
这样的频段因为对应的波长在米量级,所以称为米波波段;随后,磁控管的发明使得雷达工作到微波波段,也就是波长在分米、厘米或毫米的波段。
频段升高以后,天线可以做得很小,从而为雷达装机突破了障碍。
但是,如果据此认为,机载雷达的工作频率越高越好,则是不正确的。
雷达在选择工作波长时,至少要考虑4个因素。
一是要考虑把雷达的探测距离做到多远。
雷达的工作频率越高(即波长越短),则在传播时由于大气吸收损失的能量就越多,也就是衰减越快。
因此,越不适用于远距离传输。
以美国的“铺路爪”地面远程雷达为例,其探测距离超过3000千米,采用的就是超短波频段;而毫米波雷达,其工作波长在毫米量级,典型的探测距离只有10千米左右。
二是要考虑把天线波束做得有多窄。
你要想在更短的时间内能够更像一个雷达专家,你需要记住的第二个公式是,波束宽度与天线的大小(即天线尺寸或天线面积)成反比,与波长成正比。
显然,波束宽度越窄,增益越高。
而如果天线不可能做得很大,但又要求有一定的增益,就要选择较短的工作波长,或者说,较高的工作频率。
由于在地面上的雷达,其空间更为宽敞,相比于战斗机的机身表面,更容易安装更大的天线,因此,地面雷达的工作波长,除非有特定的用途,一般情况下总是比战斗机上安装的火控雷达的工作波长要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