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论治神经官能症
中医内科神经官能症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神经官能症神经官能症是受各种精神因素影响,大脑皮层功能失调所致的一种功能性疾病,常见的有神经衰弱和瘴病。
临床症状多种多样,涉及到中医学的“郁证”、“头痛”、“惊悸”、“健忘”、“不寐”、“遗精”、“脏躁”、“梅核气”、“虚劳”等病证;大多由于精神过度紧张,意外刺激,或因大病久病之后,体质虚弱,以致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
其病理变化有虚实两方面。
实证多属心肝气郁,病久可以化火伤阴,虚实夹杂;虚证多属心脾或心肾的亏虚。
【诊断】1.常有精神刺激或较长时间的精神紧张等诱发因素。
2.神经衰弱多发生在青、中年人,症状可反映在各个不同系统。
一般常见的有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健忘,焦虑不安,多梦或失眠,心悸,遗精,阳痿以及一些不能具体描述的症状。
3.瘴病多发生于青年人,女性较多,症状复杂多样,呈反复发作性,并有高度暗示性和自我暗示性的特点,往往可以因暗示的作用而使本病发作或转好。
常见症状有喉间有物梗阻不能吞咽,突然晕厥或瘫痪,喜怒哭笑无常,或以痴呆,或全身木僵似昏迷等等。
4.神经官能症的症状较多,而缺乏客观阳性体征,常与很多器质性疾病相类似或同时存在,因此诊断要谨慎,必须经过详细体格检查,必要的化验或其他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才能诊断为本病。
【治疗】医护人员对病人应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向病人说明疾病的原因、性质和预后,增强其治疗信心,促使他们主动地加强劳动锻炼,消除顾虑,培养坚强意志;配合药物针灸等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一、辨证论治根据本病病理表现,当分虚实两证。
实证多为心肝气郁,治以理气解郁;气郁化火伤阴者,则当滋阴降火。
虚证当分别心脾或心肾的不足治以补养。
1.心肝气郁精神抑郁,善疑多虑,或胸闷胁痛,脱腹胀闷,噫气频频,纳少,苔白,脉细弦。
治法:理气解郁。
方药举例:柴胡5g,香附IOg,丹参10g,白芍10g,郁金10g,合欢花10g,炒枳壳6g,佛手片6g,菖蒲5g。
加减:如气郁化火,目赤,口干而苦,便秘,加牡丹皮10g,焦桅子10g。
从心和肝论治痒风
于 “ 风” 。风为百病之长 ,“ 痒必兼 风” ,因风邪的致病特 点为发无定 时,发无 定处 ,善行而数变 ,故其症 状特点
有流窜不定 ,泛发 而起 病迅速 的特点_ 1 ] 。一 般来说 ,急 性皮肤病 的瘙痒多 由外 风所 致 ,由于风邪易 杂合他邪致
肤均会导致皮肤瘙痒症 。
瘙痒性皮肤病的致病因素较多 ,有多种多样 的治法 ,
如 :祛风止痒法 ,杀虫 止痒法 ,理湿止痒 法 ,清热止 痒 法 ,润燥止痒法 ,解 毒止痒法 ,消食止 痒法 ,化瘀 止痒 法 ,醒酒止痒法 ,补虚止痒法等。
病 ,其 中又有风寒 ,风热 ,风湿热的不 同。“ 痒风 ”伴有 寒邪的一 般皮 疹色 白,遇寒 加重 ,冬重 夏 轻 ,兼 畏 寒 , 脉浮紧等 ;风 热所致瘙痒 ,则 刚好 相反 ,皮疹色 红 ,遇
热加重 ,可有恶风 ,口干 ,脉 浮数等 ;若热 入 营血 ,则
皮损色红有灼热感 ,瘙痒剧烈 ,抓破 出血 ,还 可伴有 心
第1 1卷 第 2 3期 ・ 总第 1 7 5期
2 0 1 3年 1 2月 ・ 上 半 月 刊
从 心和肝论治痒风
张艳 菊 欧 阳晓 勇△
( 1 云南中医学院 2 0 1 2级研 究生,昆明 6 5 0 0 2 1 ;2 云 南省 中医医院皮肤科 ,昆明 6 5 0 0 2 1 )
中医认为瘙痒性皮肤病 可 由多种 因素 引起 ,多责之
者 ,阳也 ,浅刺之” ,而心属火 ,心藏神 ,主血脉 ,为营 血之本 ,因火热郁结于营血 ,“ 营气不从 ,逆 于肉理 ,乃 生痈肿” ,故多数由热邪引起的皮肤疮 疡 、红 肿、发痒之 症 ,都与心有 关 ;因 “ 热 微则 痒 ” ,虚 热 则局 部 痒 而不 痛 ,则要考虑加 入养血 清热之 品 。 “ 气 主熙 之 ,血 主濡 之” ,而若心血不足则导致血虚 风燥 ,肌肤失 养 ,临床表 现多见瘙痒泛发于全 身 ,皮肤 干燥 ,脱屑及伴有 气血 亏 虚之症 。但一 些病程较久 ,皮损 颜色较 暗,复 发皮损 多
胃病从肝论治
胃病从肝论治中医对胃病称“胃脘痛”包括急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
这些病的特点临床上共有胃脘部疼痛,所以统称为“胃病”。
因胃与肝在生理和病理上关系密切,所以在治疗上又有疏肝理气、暖肝散寒、柔肝补脾、清泄郁热、活血理气之不同。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主要适用于肝郁气滞型症见胃脘胀痛,疼连两胁,暖气频作,善叹息,精神抑郁,食纳减少,大便不畅,舌边红苔白,脉弦。
本病由于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成。
常用方药:四逆散加味,若腹胀气滞甚者加佛手、木香;大便稀加神曲、茯苓,嗳气泛酸加左金丸、瓦楞子;口多涎沫加吴茱萸;口苦苔黄加黄连、黄芩;脘痛甚者加郁金、香附;食少纳呆加麦芽、内金。
例1:患者,男,43岁,司机。
患者十二指肠溃疡多年,曾服用调理脾胃,行气止痛药未效。
主诉胃脘痛牵引两肋胀痛,腹胀气滞食后更甚,大便不畅,口苦黏腻,舌苔白,脉弦。
称为肝郁气滞,拟舒肝行气合辛开苦降法,方用四逆散合小陷胸汤加味:柴胡6g,白芍9g,黄连6g,半夏9g,瓜蒌12g,木香9g,佛手12g,甘草6g。
服上药10剂后大便通畅,疼痛消失,饮食增加,收到近期疗效。
续以六君子汤加味,调理善后,半年内病未复发。
暖肝散寒,和胃降逆主要适用于肝寒犯胃型症见胃脘疼痛,得温则减,呕吐清冷沫,遇寒冷则痛甚,食少或得食则痛减,精神疲倦,舌质淡苔白润滑,脉细缓。
本病由胃虚肝寒上逆,浊阴上犯,脾胃中阳不足所致。
常用方药:吴茱萸汤加味,若呕吐涎沫甚者加半夏、茯苓;口涎多泛清水加草果、砂仁;寒痛甚者加良姜、香附;如胀痛加木香、佛手;食欲差者合六君子汤益胃补虚。
例2:患者,工人。
患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就诊时自述胃脘疼痛,呕吐清水,遇寒冷疼痛加剧,得温则减,头晕眩若空虚状,食欲减少,舌质淡,脉细弦。
此属肝寒犯胃,胃失和降,用暖肝散寒,降逆止痛法,吴茱萸汤加味:吴茱萸9g,党参15g,黄芪12g,大枣5枚,半夏9g,木香9g。
3剂。
二诊:疼减呕止,自觉胃部舒适,头不昏眩,脉细缓舌润,改用六君子汤加味:党参15g,白术9g,茯苓15g,吴茱萸6g,木香6g五剂。
小议百病从“肝气”论治
小议百病从“肝气”论治作者:蒋翔,等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6年第2期蒋翔王萍安阳市中医院河南省安阳市 455000【摘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肝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的记载,现代临床表明,许多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肝在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注重调理肝,保持肝的功能正常,可防止疾病的发生,可做到“未病先防”。
肝论治百病,行之有效,文章简要论述疏肝、平肝、辨证清肝或养肝柔肝法等法。
【关键词】百病;肝1 文献渊源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肝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的记载,如《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而肝主疏泄,其根本作用在于调畅气机,故气机失调亦是由肝失疏泄引起。
故而“百病生于气”亦可引申为:百病生于“肝失疏泄”。
现代临床表明,许多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也多有同样的认识,如《医学八法》曰:“诸病多生于肝”,《类证治裁》之“诸病多自肝来”等等,皆论述了肝是导致人体大多疾病发生的根源。
《知医必辨?论肝气》中也阐明了人体五脏中唯有肝病易累及其它脏腑,其云:“人之五脏,惟肝易动难静。
其它脏有病,不过自病,亦或言及别脏,乃病久而生克失常所致,惟肝一病即延及它脏。
”2 现代理论与研究现代临床表明,许多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消渴、头痛、癌症疼痛、厌食症等等。
如现代名医岳美中先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颇有体会地说:“中医所称之肝,其生理复杂,其病理亦头绪纷繁,所以有‘肝为五脏之贼’,‘肝病如邪’等说法。
而临床所见杂病中因肝致病者十居六七。
”卢明说:“头痛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肝。
”黎壮伟总结出:“癌症疼痛可在全身发生,其病位不一,病性复杂,发病与多个脏腑有关。
但从整体上来看与肝的关系最密切,肝在癌症疼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钟怡就提出:“肝脏对于神经性厌食症之发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医治疗失眠多梦
中医治疗失眠多梦许多人都有失眠、多梦的经历,若偶尔发生不足为怪,若彻夜难眠、怪梦纷纭,天天做梦,则是病态。
单纯服点镇静药或安眠药,效果不能持久,还易产生依赖,如能先辨证,分清寒热虚实,再用中药调理,效果往往会较好。
除临床表现外,“梦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作为反映证型的标准之一,现简述如下。
●梦空中飞舞、脚下生风多为肝血不足,虚热扰神。
可用熟地黄、山萸肉、柏子仁、夏枯草各15克,当归、麦冬、栀子各10克,茯苓、白芍各18克,飞朱砂1.5克(冲),水煎服,日服1剂,每日2次。
●梦下坠掉床、翻车跳崖多为肝肾亏虚、阴精匮乏,常伴有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带下清稀、阳举不坚等症状。
可用鹿角胶、枸杞各30克,杜仲、川断、黄精、肉苁蓉、龙骨、山药各15克,菖蒲10克,水煎服,日服1剂,每日2次。
另可服食核桃、莲子、鱼类、麻雀蛋、阿胶等以补肾强精。
●梦悲伤欲哭、忧思不解多见于产后、更年期妇女,为阴阳失调或血虚神不守舍所致,多伴乏力心烦、呵欠连连、郁郁不乐等症状。
可用炙甘草、百合、白芍、枣仁各15克,红枣10枚,浮小麦、生地各30克,天冬、龙骨各10克,水煎服,日服1剂,每日2次。
若夜间抽搐加吴茱萸6克,蝉蜕10克。
平时多吃鱼类、鸡、蔬菜等。
●梦与鬼交、带下自浊多见于夫妻不睦、两地分居者,为心肾阴阳不能交通所致,多伴有思念绵绵、情欲不畅、阳具易举、梦后自带或遗精自浊等症状。
可用白芍、龙骨、牡蛎各15克,黄芩、白薇、知母、桂枝、远志各10克,大枣6枚,甘草6克,水煎服,日服1剂,每日2次。
若久病阴茎胀痛、带下自浊乃瘀精败浊阻滞精窍所致,加川萆薢、茯苓、虎杖各30克,木通、路路通、黄柏各10克,牵牛子6克,土牛膝15克。
●梦亡灵死鬼、刀剑火光、血腥欲吐、胸闷腹胀多见于体质壮实、气火旺盛之人,为痰气交阻、阳盛挟瘀、肝气挟火所致。
可用桃仁、大黄、栀子各10克,茯苓、夏枯草各15克,山楂30克,桂枝、半夏6克,水煎服,日服1剂,每日2次。
胡锡元从肝论治十法
之一 , 它可能 在一定程度上阻止 P D大 鼠黑 质神经元 细胞 凋亡过 程, 达到保护脑神经 的 目 的, 但对 白藜芦醇 抗凋亡 机制完 整的认
识有待深入研究 。
[ 6 ] R o s e S P .C e l i a d h e s i o n m o l e c u l e s a n d h t e t r a n s i t i o n f r o m s h o r t t o l o n g t e r m m e m o r y [ J ] . J P h y s i o l P a r i s , 1 9 9 6 ; 9 0 ( 5 — 6 ) : 3 8 7 - 9 1 . [ 7 ] M u l e r D 。 Wa ng C , S k i b o G , e t a 1 . P S A— N C A M i s r e q u i r e d f o r a c t i v i —
本 法适用于情志抑郁不畅 , 肝木乘脾 , 肝脾 失调 之证 。临床 表 现为胸 闷不舒 , 胁痛 , 腹胀 , 纳呆 , 腹泻, 妇 女月经 失调 , 经前乳 胀, 脉弦细 , 舌 暗淡 , 苔 白。代 表方 为逍 遥散 。方 中柴 胡疏肝 解
郁, 当归 、 白芍养血补 肝 , 三药 配合 , 补肝 体而 助肝 用为 君 ; 配人 脾 之茯苓 、 白术 为 臣 , 以达 补 中理脾 之用 ; 加 少许 薄荷 、 生 姜 为
吞酸嗳气 , 胃脘胀痛效果好 。临床 常用于 慢性 胃炎 , 十二指肠球
部溃疡 , 喉头 、 胃神经 官能症。
佐, 疏散条达 ; 炙甘草为使 药 , 助健脾并 调和诸 药。诸药合 用 , 使
头痛医案
1. 厥阴寒湿去夏,女,50余,发作性头痛多年,劳累或生气后易发作。
曾于我院住院治疗10天,症状得减。
回家后不久因劳累再次发作。
病人来诊痛苦貌,双手抱头,少气神倦,面色苍白发青,头痛以巅定和右侧为主,头痛如裹,头沉麻木,甚时难以述状,烦躁不安,恶心感,呕吐2次,为粘痰样物,口不渴不苦,纳呆,胃脘痞闷,二便无明显异常,入眠差,舌淡苔白如纸,双关弦,重按无力。
口服镇脑宁,西比灵,止痛片等无效。
思辨:痛发巅定和右侧,巅定为厥阴肝,头侧为少阳胆经循行部位,当从厥阴和少阳入手;头痛如裹,头沉麻木,“因于湿,头如裹”,病邪当与湿有关;脘痞,恶心,呕吐粘痰样物,表明痰湿中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痛剧,烦躁不安,“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面色苍白加青,舌淡苔白如纸皆佐证寒湿,因青为肝木之色,所以寒湿加有肝气;因口不渴不苦,排除少阳证的存在。
综上所述辩为:寒湿中阻,随肝气上逆巅定,阻滞经络,不通则痛。
治当:温胃降浊,肝胃同治。
处方:吴茱萸汤化裁吴茱萸9 生姜3大片(自备)人参6 姜半夏12 茯苓9 代赭石12 蒺藜12 6剂方解:吴茱萸善治厥阴头痛,少阴下利,阳明痰浊;半夏辛开苦降,善开中痞,二药合而温胃化湿降浊;生姜温胃散饮,茯苓健脾去湿,利小便,给湿邪出路;代赭石性降,有平肝降胃之功;蒺藜平肝,善入血络。
人参补中,补心神,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久痛最耗心神,以人参补之。
6剂后头痛消失,继服6剂以固疗效。
2. 血虚寒凝女,40余,面萎黄无华,性温和,头痛头昏年余,尽日头痛头昏如蒙,劳累或受凉后加重,伴畏寒,手足冷,无气短乏力心悸,无口渴及恶心感,月经量少无块,纳食可,二便可,入眠不好,舌淡苔薄白。
双脉沉细缓弱。
院外治疗情况不详。
思辨: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患者头痛头昏如蒙,症状不剧烈,面不红,不胀痛,且畏寒手足冷,定为阴证。
畏寒手足冷是为阳虚有寒;面色萎黄,月经量少,舌淡脉弱,是为血虚;“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胃脘痛从肝胃施治心得
胃脘痛从肝胃施治心得
谢优芳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
【年(卷),期】2010(041)009
【摘要】@@ 胃脘痛,临床常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与非萎缩性)、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及累及胃腑引起疼痛的其他病证.以胃脘近心窝处(剑突下)疼痛、痞满为主要症状,每伴有嗳气、泛酸、食后饱胀及牵引两胁等.本证病情反复不已,病程较长,病机较为复杂,疗效亦时好时差.笔者从事临床诊疗工作40余年,从肝胃论治本病,颇有收获.兹介绍于后,盼同道斧正.
【总页数】2页(P15-16)
【作者】谢优芳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优芳诊所,萍乡,3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3
【相关文献】
1.加味肝胃百合汤治疗胃脘痛60例
2.肝胃百合汤加减结合四联药物治疗HP阳性胃脘痛验案1则
3.舒肝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疗效研究
4.从肝论治胃脘痛临证心得
5.疏肝和胃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肝胃气滞型胃脘痛患者的效果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学从肝论治痞满的探讨
·107·D O C T O R2020年第20期中医学从肝论治痞满的探讨赵 颖(北京市朝阳区双桥医院,北京 100024)摘要:痞满以脾胃虚弱,肝气郁滞,胃失和降为主要病机,以上腹满闷为主要表现,与西医的消化道心身疾病相对应,多由情志不舒致肝郁气滞,不得疏泄,横逆犯胃所致。
本文概述痞满的病因病机和现代医学认识,探讨痞满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并对临床治疗进行总结。
关键词:痞满;消化道疾病;心身疾病;疏肝和胃;理气通降Exploration of Treating Stuffiness and Fullness from Liver in Chinese MedicineZHAO Ying(Shuangqiao Hospital of Beijing Chaoyang District,Beijing 100024,China)Abstract:The main pathogenesis of Pi-man(stuffiness and fullness)in Chinese medicine is weakness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stagnation of liver qi,gastric dysfunction,with the fullness of the upper abdomen as the main manifestations,which corresponding to the digestive psychosomatic diseases in western medicine,it is mostly caused by uncomfortable emotions and stagnation of liver and qi,and dredging qi offending the stomach.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puffiness and modern medical knowledge,discuss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reating puffiness from the liver,and summarized the clinical treatment.Keywords:Pi-man;digestive tract disease;psychosomatic disease;soothing liver and stomach;regulating and soothing qi作者简介:赵颖,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消化内科。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伤寒杂病论
明《万病回春》
大凡头眩者,痰也 清晕化痰汤 治头目眩晕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川芎 白芷 羌活 枳实 南星 防风 细辛 黄芩。 气虚,加人参 白术; 有热,加黄连; 血虚,加川芎 当归 生姜
肥人头眩者,属气虚湿痰也 四君子汤 治气虚湿痰头眩 人参 白术 茯苓 黄芪 川芎 陈皮 半夏 天麻 桔梗白芷 当归 甘草 生姜 枣
黄芩、白术、陈皮、竹茹和中止呕。俟症状缓解后, 加山萸肉、枸杞子、百合等,以增大滋补肝肾之比重, 乃阴中求阳也。
谢 李某 肾精
海 女 亏耗
洲 38岁 髓海
医
不足
案
李 瞿某 肝阴
斯 男 血不
炽 35岁 足
医
阳亢
案
生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桑叶 磁石 女贞子 黑芝麻 + 山萸肉、枸杞子
百合 黄芩 旱莲草 白术 陈皮 竹茹
菊花 刺蒺藜 蚕砂 防风 川芎 + 钩藤 全蝎 天麻
余少读景岳之书,专主补虚一说,遵之不 效。再搜古训,然后知景岳于虚实二字,认得 死煞,即于风火二字,不能洞悉其所以然也。
河间以火风立论也。 仲景以痰饮立论,丹溪以痰火立论也。 《内经》以肾虚及髓海不足立论也。 …… 如钩藤、玉竹、菊花,天麻柔润熄风之品 ,无不可于各方中出入加减,以收捷效也。
予尝治大虚之人,眩晕自汗,气短脉 微,其间有用参数斤而愈者,有用参十数斤 而愈者,有用附子二、三斤者,有用芪、术 熬膏近半石者,其所用方,总不离十全、八 味、六君子等。惟时破格投剂,见者皆惊, 坚守不移,闻者尽骇,及至事定功成,甫知 非此不可。
处方:半夏9克 天麻9克 白术12克 茯苓10 克 白芍12克 钩藤12克(后下) 杭菊花12克 枳实 10克 陈皮9克 竹茹12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甘草5 克
中医的三焦功能主治是什么
中医的三焦功能主治是什么一、胆焦(上焦)胆焦位于体内的上部,是心包经的一个部分。
根据中医理论,胆焦主要负责以下功能:1.潜藏反应:胆焦与咽喉、舌根等相连,对外界病毒、细菌等有敏感反应,能够通过喉咙症状表现出来,例如咳嗽、喉咙痛等。
2.胆机调节:胆焦与心、肝有密切的联系,能够调节肝胆气机的协调运行,起到平肝潜阳的作用。
3.主治疾病:胆焦的功能主治包括治疗神经官能症、抑郁症、失眠、焦虑等心理疾病,还可以对抗外部环境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二、胃焦(中焦)胃焦位于身体中部,是胃经的一部分。
中医理论认为,胃焦主要承担以下功能:1.统摄脾胃:胃焦是脾胃之气的交会之地,能够调节脾胃的运化功能,以实现水谷精微的吸收和传输。
2.利水化痰:胃焦与肺、脾有联系,能够调节水液代谢,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并化解痰湿。
3.主治疾病:胃焦的功能主治范围广泛,包括消化不良、胃痛、呕吐、泄泻、食欲不振等与脾胃功能障碍相关的疾病。
三、肾焦(下焦)肾焦位于体内的下部,是肾经的一部分。
根据中医理论,肾焦主要担负以下功能:1.藏精:肾焦是人体精气之源,能够储存精液,掌管生殖能力,对男性的生育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2.调配水液:肾焦主管下焦,能够调节水液的代谢,保持体内的水液平衡。
3.主治疾病:肾焦的功能主治主要包括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遗精早泄、阳痿不育等疾病,以及泌尿系统疾病如尿频、尿急、尿痛等。
中医的三焦在人体的整体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调节,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通过中医诊断和调理,可以发现和调整三焦的功能失调,以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为了保持三焦的功能正常,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调护:•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结构,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饮酒,有助于维持胃焦功能。
•情绪管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有助于维持胆焦功能。
•适当锻炼:坚持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维持胃焦功能。
•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包括正常的就寝时间、饮食时间等,有助于维持肾焦功能。
姚祖培教授从肝论治心脏神经症的经验
标 本 兼顾 , 可 收 满意疗 效 。
关 键词 :心脏神 经官 能症 ; 从肝 论 治 ; 姚 祖培
中图分 类 号 : R7 4 9 . 7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O 0 7 —2 3 4 9 ( 2 0 1 3 ) 1 0 -0 0 0 3 -0 3
心脏神经症也称心血管神经官能症、 功能性心脏
不适 、 神经 性血 循 衰 弱 症 等 , 是 临 床 上 常 见 的 心血 管 疾病 之 一 。通 常 以胸 闷 、 胸痛 、 心悸、 气短 、 呼 吸 困难
气郁 日久 , 亦 可化 火 , 肝 火上 炎发 为火 郁 。临 床所 见 ,
肝气郁结易致肝经气血不 畅, 常常可见胸 闷胸痛、 两
上 腺皮 质 系统 和免疫 系统 ; 而 心理应 激从 中医脏 象 理 论 分析 , 主要 责 之于肝 [ 3 ] 。
2 从 肝论治 的 临床应 用
1 . 1 中医理论依据
中医认 为, 心藏神 , 肝藏魂 , 心
主宰着 人体 一切 精 神意 识思 维 活动 , 但 与肝 的疏 泄 功 能密切 相关 。肝 为 刚脏 , 体 阴用阳 , 主藏 血 、 寄相火 , 属 木应 春 , 主升 主动 , 性 喜条 达 而恶抑 郁 , 为 一身 气 机
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双重调控[ 2 ] 。神经一 内分泌 一免
疫 系 统是人 体脏 腑功 能 的物质 基础 , 精神 情 志 的变 化 可 调节 机体 神经 一内分泌 一免疫 系统 的活 动 , 心理 应
如下 , 以供 同道借鉴参考。
1 从 肝论 治 的理 论认 识
激可影响交感 一肾上腺髓质系统、 下丘脑 一垂体 一肾
2 0 1 3 年第 3 4 卷第 1 O 期
奔豚汤--清热平肝·降逆止痛
奔豚汤--清热平肝·降逆止痛奔豚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甘草6g 川芎6g 当归6g 半夏 12g 黄芩6g 生葛根15g 芍药6g 生姜12g 李根白皮30g 上9味,以水2000ml,煮取500ml,温服lOOml,昼3次,夜1次。
(功效)清热平肝,降逆止痛。
(主治) 主证:肝郁化热,气上冲胸之奔豚,症见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腹痛烦闷;肝胃不和,气逆上攻之胸胁痛,症见胸膈胀闷,噫逆呕呃,时觉气上攻冲,舌苔白微黄,脉弦。
,副证:往来寒热,口苦咽干。
(临证加减)1.奔豚考:奔豚系一种发作性疾病,临床并非罕见,而现代医学殊无相当之病症。
据《素问》、《金匮》记载,奔豚之发也,气从少腹直冲而上,其瘥也,气从心胸直降而下,乃悬拟人身有冲脉焉。
提出《素问》认为其气为病,病在冲脉似乎近理。
但《灵枢》、《难经》以为病出于肾,则不足据。
至于一病而出三方者,是由病因体异,方随证变而来。
奔豚汤治由气病及血;桂枝加桂汤由发汗发后烧针令汗,治其病得之外寒且体阳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亦由发汗引动水邪而脐下悸者,是欲作奔豚而尚未作,以防患未然。
[湖北中医杂志,1980,c2,:1112。
对奔豚的认识和治疗体会:奔豚发病以青壮年为多见。
《内经》、《难经》二经所论的奔豚是内脏阴阳失调,寒邪郁积于肾所致,《金匮》所论是肝气上逆所致,而发汗、惊恐仅为诱因,以女性为多见。
疼痛为本病必具之主证。
肾气奔豚起自少腹,直上冲胸,治用桂枝加桂汤.肝气奔豚并不一定起自少腹,寒热往来并非必具之症。
个别有胸脘攻冲剧痛者,常易被误诊为肠道蛔虫症。
治宜用奔豚汤,大剂量川楝子可代李根白皮;单用鲜李根白皮二三两亦有效。
3.从《金匮》方探讨神志失常的证治:神志失常又称情志病,包括癫狂、郁证、奔豚气等病证。
文中就有关方剂的证、因、治,探讨了对神志失常的治疗。
如百合地黄汤随证加味治疗癔症,神经官能症等属心、肺、肾之阴虚者;奔豚汤常用于因精神刺激,情志不舒而致肝郁气滞、气上冲胸咽的发作性神经官能症、癔症;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梅核气,亦可用于悬雍垂过长引起的咽喉部不适等;甘麦大枣汤治疗营阴耗损、心失所养、神守不藏的精神分裂症等。
柴胡龙牡汤治疗肝郁不寐1例
柴胡龙牡汤治疗肝郁不寐1例张喜林【摘要】本案患者因妻逝过悲,又逢外感而致不寐,症见善愁易怒,胸闷脘痞,口苦咽干,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中医辨为肝郁气滞、胆热扰心。
投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而愈。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于仲景《伤寒论》第107条,主治太阳病表证误下、邪气内陷少阳,三焦枢机不利,表里虚实同病,升降平衡失调,具有疏利肝胆气郁,镇静安神,调和阴阳,宣畅化郁,助阳入阴之功。
由于柴胡龙牡汤有助阳入阴的功效,因而可以用治不寐症。
本文就一例临床运用柴胡龙牡汤治疗“肝郁不寐”进行分析,探索其中的诊治规律,拓展柴胡龙牡汤的运用范围。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2页(P101-102)【关键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肝郁证;不寐【作者】张喜林【作者单位】404500 重庆市云阳县高阳中心卫生院中医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23患者,男,65岁,退休干部,2011年10月10初诊,自述因10年前其妻癌症病逝,故此悲伤过度,连续数日,寢食难安,加之又患感冒,自觉恶寒发热,时发时止,有如疟状,随即不寐,至后每逢感冒后不寐更加明显,经某医院诊为“神经官能症”。
嘱每晚临睡前服用安定2片,谷维素、维生素B1各两片,可勉强入睡,但睡而易醒,或时醒时寐。
近半年来症状逐渐加重,于是将安定增至每次服4片,也不见效。
睡时常被噩梦惊醒,甚至昼夜不眠,时而精神失常,狂躁大作,曾一度有自杀之念,令家人亦苦恼不堪;并到多家医院求治,均不见好转。
该患者素有烟酒嗜好,伴有高血压病史8年,血压持续在(180/128 mmHg左右),长期服用硝苯地平片、马来酸依那普利片、丹参滴丸等降压药可勉强维持。
该患者自发病以来,时常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头重足轻,精神食欲较差;患者营养中等,郁郁寡欢,善愁易怒;胸闷脘痞,倦怠乏力;可兼见口苦咽干,心悸健忘,小便短赤,大便困难,舌质偏红,诊之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中医医案——神经官能症(七)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疏肝理气、散结降逆法治愈哕极昏厥病案:陈某,女。
辨证:时欲哕,哕极则厥,此非寻常胃病。
治法:民间单方当其厥时有用阿魏吞服之法,此法意在排泄气体;气体之来源实在神经系,故古籍有肝气之称。
《金匮》之奔豚,其气上冲,亦此类也。
处方:炙乳没各4.5g 蓬莪术9g 五灵脂12g 天台乌6g 海南藤9g 阿魏9g 沉香曲12g 生枳实9g 薤白头9g 莱菔子9g 娑罗子9g 佛手9g共研细末,每吞1g,一日3次。
二诊:药后从未发厥,排泄气体、镇静神经之效也,凡镇静剂多能引起便秘,肠蠕动受其抑制也。
处方:阿魏9g 香甘松9g 全当归15g 台乌药6g 延胡索9g大川芎9g 海南片9g 生枳实9g 黑丑9g 五灵脂12g 广木香3g 莱菔子12g上药共研细末,每吞3g许。
按语先生认为此哕极昏厥之症,与“奔豚”为一类,均属神经1官能症,中医辨证为肝郁不疏,气上冲逆,以致时而欲哕,哕极则厥,郁者疏之,结者散之。
因此用疏肝理气、散结降逆之品,果获显著效果,先生重视民间单方,于此吸取了阿魏治厥的经验,考阿魏一药,具有消积,截疟,治痢等多种功能。
《唐本草》说它能“破癥法,下恶气”与此证用之下气降逆颇相符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307-308,章次公医案。
章次公(1903~1959),江苏省镇江市人。
著名中医专家。
16岁时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既亲炙名医丁甘仁先生之门,后又师事名师曹颖甫先生攻经方。
平时悉心研究医药经典,博览历代群贤著述,并留心搜集有效单方、验方,所以辨证立方既中法度,又具巧思。
20世纪20年代末,章氏任教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医学院及新中国医学院。
嗣后,又与陆渊雷、徐衡之先生等创办上海国医学院。
对培育中医人才,作出过许多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章氏先在上海市参加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特约门诊,1955年后又任中央卫生部顾问兼北京医院中医部主任。
浅述从肝论治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悸 、 心前 区疼痛 、 胸闷气短 、 呼吸困难 、 头晕 、 失眠多梦 、 手足发 冷多汗及消化 系统功能不适等 自主神经功能 紊乱症状 , 病情重
者 可 严 重 影 响 生 活 与 工 作 。祖 国 医 学 无 心 脏 神 经 官 能 症 之 病 名 , 据本 病 的 主要 症状 及其 发展 过 程 , 于 中医 之 心悸 、 痹 、 根 属 胸
电图检查有寞性 心动过速外 , 各种检查均无异常。舌微 暗红 , 苔
薄微黄 , 弦涩微数 。西 医诊 断: 脉 心脏神 经官能症。 中医诊 断: 心悸 、 胸痹 。证属肝 郁血瘀 , 心脉瘀 阻, 方拟柴胡疏肝散 合金铃 子散化栽。处方 : 柴胡 1 , 2g 郁金 9g 川芎 6g 枳壳 8g 青 皮 8 , , , g 白芍 1 , , 5g 当归 1 , 2g 川楝子 6g 延胡索 8g 丹参 1 , , , 5g 泽兰
化 。此亦与中医学认为本病 的主要病 因是情 志失调是相符 的。 此外 , 从肝 的现代生理病理学研究成果来看 , 间脑下丘脑与愤 怒 及情绪有关。皮质功能失调 而使之失去控制 , 也是易 于激怒 的 原因。 自主神经 、 交感神经与暴怒 、 烦躁 、 紧张有关, 暴怒可引起 交感神经偏亢 , 交感神经偏 亢又可使人烦躁 易怒 , 与中医“ 这 怒
2g 蜜 枣仁 2 , 草 3g , 0g 甘 。
之性 , 肝气有余 , 肝血不足 . 母不生子 , 心脉空虚 , 血运失常 , 不 则
1%, 0 多见 于 青 、 中年 女 性 , 其 是 更 年 期 妇 女 。 常 见 的症 状 有 尤
13 现代医学 的研究 .
现代 医学认为心血管 系统受神经系统
心脏神经官能症从肾论治
2 0 1 3 年第 3 3 期
4 9
查: 宫颈光滑 ; 子宫后位 , 正常大小 , 有深压痛 ; 两侧附件均有 明 瘀行气为主日 。清. 王清任《 医林改错》 说: “ 血受寒则凝结成块 , 血 显增 厚 及 轻压 痛 。 西 医诊 断 : 慢性 盆 腔炎 。 中 医辨 证 : 湿 热蕴 结 , 受热则煎熬成块 ” 。本患者由于湿热之邪遏郁胞宫, 瘀血阻滞冲、 气虚血滞。治法 : 清热化湿 , 益气活血。处方 : 小柴胡汤合 四君子 任 , 以致邪瘀内结 , 阻遏气机 , 不通则痛而见腹痛 , 正合温病热人 汤加 减 。 前 后 一共 就 诊 1 2 次, 随 症选 用 的药 物 有 : 柴胡、 制半 夏 、 血室的诊治。肝气不舒、 热扰心神而致胸胁不舒 , 失眠多梦; 舌黯 黄芩 、 延胡 、 川楝、 当归 、 香附、 木香 、 枳壳、 银 花、 连翘 、 蒲公英 、 红 红, 有 瘀点 亦为 湿热瘀 结之 表现 。故方 用小 柴胡 汤提少 阳之邪 , 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圣惠方》谓:“肝气有余,则胆热”。本法适用于七情内伤,饮食不节,肝脾失调,湿热内蕴上逆或诸经下注证。症见:眩晕目赤、胸胁痞闷,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失眠多梦,头目重如裹,四肢沉重,倦怠乏力,阳萎,尿黄,苔黄腻,脉滑数。可用龙胆泻肝汤治之。
2.5 泄肝培土
《知医必解》指出:“肝气一动,即乘脾土”。木抑则土滞,本法适用因忧愁思虑,情志不遂而致的肝脾两虚之证。症见:精神悒郁,烦闷不乐,嗳气频频,时欲叹息,不思饮食,神倦乏力,两胁作痛,形体消瘦,失眠健忘,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肠鸣腹胀,有时便溏,舌淡红,脉弦而虚。以逍遥散和参苓白术散化裁治之。
2.2 化肝和胃
叶天士云:“厥阴之气上升,阳明之气失降”。本法适用于暴怒伤肝,肝郁横逆犯胃以致肝胃不和之实证。症见:烦热胁痛,胃脘痞满,甚至脘腹胀痛,嗳气或呃逆,不思饮食或嘈杂吞酸,夜寐不安,口苦且干,舌苔白腻或薄黄,脉弦滑。可用化肝煎为主增损。
2.3 疏肝化痰
本法宗《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窒闷,或兼胁痛,噫气频频,舌苔白腻,脉弦滑。可用四七汤、半夏厚朴汤加减。
从肝论治神经官能症
更新日期:2009-06-15 点击:
黎志远 余爱珍
关键词:神经官能症;中医药疗法;从肝论治▲
神经官能症是由于大脑皮层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组神经机能性疾病,它相当于祖国医学的“郁症”、“不寐”、“虚损”、“脏躁”等病范畴。本病症状复杂,累及脏腑恒多,治疗颇为棘手。笔者体会,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理,临床上从肝论治,屡获良效,兹略抒管见如下。
例2,严某,女,35岁,1985年6月4日初诊。患者自诉1980年4月初行输卵管结扎后,自觉头昏目眩、胸腹不适,午后面部烘热,双下肢麻木震颤,心烦急躁,身不任物,彻夜不眠,晨起诸症减轻,如此延转五载。曾各地求医,诊为神经官能症,服镇静药物乏效。疑心火亢盛,拟清心安神治之,其效也乏,后邀余往诊。诊见:面色明亮,形体消瘦,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病理反射(-),舌质红、苔中心薄黄干,脉弦细数。证属久郁伤肝,肝阳化风、肝阴暗耗,致水亏于下,相火上炽,水火不济,心肾相违,五志过极,俱从火化。心为致病之标,肝肾为受病之本。治宜壮水涵木,安神养营,以舒神志。处方:生地、熟地、白芍各15g,茯苓12g,丹皮、泽泻、沙参各10g,柴胡、栀子、地龙各7g,珍珠母、磁石各20g,龟板、木瓜各18g。守上方增损30剂,诸症渐减而向愈。既见效机,嘱服枸菊地黄丸调理月余,冀图固本。
3 典型病例
例1,胡某,女,45岁,1980年10月6日初诊。患者3个月前因事未遂,嗣后心情不畅,忧思恼怒,哭闹不安,渐致精神不振,纳食不佳,嗳气胀满,彻夜多梦难眠。某医院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经屡治罔效,后延转余治疗。就诊时精神悒闷不乐,时时叹息,烦躁头痛,胸胁胀痛,食后欲吐,面色青暗,舌苔白薄
、中心微黄,脉沉弦稍数。此乃肝胃不和之证,有肝郁化热之势。治宜疏肝化郁,理气和胃。方药:柴胡、半夏、陈皮、川芎各9g,枳实、白芍各10g。服药5剂后,诸恙渐退,自觉胸中之气下行,精神振作,食增,惟夜寐之梦仍存,守上方去陈皮、香附,加合欢花、酸枣仁各15g,继服5剂,药尽病愈。
2 肝郁为患,治肝为要
2.1 舒肝解郁
《论治汇补.郁证》谓:“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本法适用于肝郁初起,
症见:精神抑郁,烦躁易怒,头胀且痛,胸闷乳胀,痛无定处,善长太息,嗳气,月经不调,少寐多梦,或肢麻肉跳,脉弦,舌苔薄腻。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郁金、鸡内金、青皮、玫瑰花、佛手片之属。
2.6 柔肝养心
适用于久病正虚,肝阳不足,阳亢火升、母病及子,肝心同病。症见:眩晕心悸、心烦不寐,口干咽燥,胁痛隐隐,舌红少苔,脉弦细,可用一贯煎加黄连、木通、酸枣仁、茯神等品。
2.7 补肝益肾
古称:“乙癸同源,肾肝同治。”适用于因情志久郁,肝血亦虚,阴虚肝旺,或房事不节、真阳耗损日久之肝肾两亏之证。症见:头晕目呜,腰酸腿软,烦躁不宁,夜寐多梦,遗精盗汗,心悸怔忡,月经不调,皮肤不泽,手足心热,失眠健忘,毛发易脱,视物模糊,甚则肢体麻木,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用滋水清肝饮加珍珠母、磁石、生铁落等重镇安神。
1 本病形成,与肝相关
本病形成与肝的关系十分密切。肝主藏血、以血为体,司疏泄、以气为用。本病的发生,多因长期精神悒郁,或受精神刺激,情志内伤,气机郁结逆乱,以致肝气疏泄失司,枢机不利,诸症丛生。正如清.费伯雄在《医醇滕义》中所言“凡郁病必先气病,……。”概言之,气郁多六郁之始,肝郁为诸郁之主。气滞血瘀日久则为血郁,故《素问.调经论》谓:“血有余则怒。”因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升发)太过则暴躁易怒,即所谓“肝病令人喜怒”。肝经布两胁,性本条达,若郁怒不解或忧愁思虑,则肝经不舒,出现胸闷、胁痛、乳胀、善太息等症;继而影响肝脾气机,使胃气不和,气机阻遏而发生呃逆、嗳气等症;木不畅则抑,横逆乘土、土湿敦阜、不运则壅,故出现纳呆、腹胀等肝脾失和之症;若木郁不伸,克制中土,脾不健运则痰湿内生,气郁则津液不行,而积为痰涎,痰气交结于胸膈之上,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此即“梅核气”之症;肝司血海,若肝气郁滞,损及冲任则引起月经不调 ;“气有余便是火”,火性炎上,上攻头面,可出现头胀痛、头晕、目眩或目赤,以及口苦咽干、耳鸣耳聋、舌尖红、寸脉弦等肝火症状。有湿痰之人,或肝郁乘脾而致湿蕴痰结,与肝郁所化之火相结而成湿热,上扰心神,或肝胆之火煎熬津液成痰,扰动心神而致心中烦热,不寐多梦,心悸心烦等。肝火挟湿上逆则有口苦咽干,肝经过腹环阴器,湿热下注,筋失所养,宗筋弛纵,故有阳萎、尿黄、带下色黄等肝经湿热之症象;若肝郁脾虚既久或久病方愈、正气未复,脾不能生血营养周身,则出现肝脾两虚之证;更有甚者,肝郁化火上灼心阴,母病累子则神不舍守,而出现烦躁多梦,心悸怔忡,多汗等症;肝乃肾子,子伤则盗母气,无以自养,致水亏于下。上属种种病变,非肝莫属,正如王孟英所言:“外感从肺而起,内伤由肝而生”。此语深中肯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