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色彩观念(一)
论影视作品中色彩的作用
论影视作品中色彩的作用摘要无论是拍摄新闻纪实性节目,还是拍摄艺术性画面,我们都必须要有一种色彩构成和色彩表现意识。
因为在有限的影视框架平面之中,色彩的运用具有非凡的作用。
它能深化主题、塑造形象、烘托主体,给观众以鲜明的视觉印象和强烈的感染力。
如果,影视失去了色彩的审美构思和处理,整部作品必将黯然失色。
(特殊内容需要的黑白处理除外)因为,在电影的空间思维中,色彩的敷设,既是物象的原貌再现,更是特定意念情感传达的外化显现。
关键词影视作品色彩色彩审美艺术魅力电影艺术在诞生后的很长时期内,处于一种“色盲”状态,观众只能通过单色调的明暗层次的差异来想象对象固有的色彩。
20世纪30年代彩色片的问世,是电影史上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从此人们可以在银幕上看到丰富多彩的色彩世界。
开始,电影创作者们只满足于在胶片上还原生活中的色彩,往往迷恋于五光十色的色斑堆砌。
随着彩色电影创作实践的发展,人们对色彩在影片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色彩的构成能充分表现电影主题和人物内心世界”,因此,色彩在电影中的作用被电影人所重视,调动和运用各种色彩的感情特征,并巧妙灵活地利用拍摄角度、光线、镜头等多种造型手段,以形成画面框架内各种色彩的和谐配置:特别是在多姿多彩的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中提炼和发现色彩的美感并通过画面中色块的面积差别,主体色和背景色的关系、色别间的明度与饱和度对比等重新组合建立起色彩构图的规律和秩序成了电影人的追求。
这些经过精心构思的不同的色彩基调,提高了电影的欣赏效果。
一、色彩审美个性与色彩魅力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认为:“一般来说。
色彩直接影响到心灵:色彩宛如键盘。
眼睛好比音锤,心灵好象绷着许多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
有意识地接触各个琴键。
在心灵中引起震动。
”可见,色彩与心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色彩有着自己的性格,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情绪反映。
像蓝色象征着冷静、平和、纯洁、具有高雅、平静深远的浪漫,同时也具有抑郁和忧伤情绪:红色象征着生命、爱情、朝气蓬勃、同时也具有革命、流血、暴力的感受:黄色则明朗、快乐,具有辉煌、灿烂、富丽的感受:绿色象征着生长、生命、青春,同时也显示着平静和稳定:黑色却有着凝重、阴郁、死亡的象征。
电影红高粱色彩分析
电影红高粱色彩分析极致绚烂的红——解析电影《红高粱》的色彩魅力T01114207孙雅玲在我们当代中国众多电影导演里面,对电影画面色彩应用表现较为完美的,张艺谋算是其中一位。
他大量运用色彩来展现、烘托、渲染电影的中心主题,这种手法不但让众多电影观众的视觉神经感到强有力的冲击,而且很好的展现了审美情趣与深刻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让电影画面更有艺术意蕴。
张艺谋所导演的《红高粱》,其中应用的美术色彩不但展现他孜孜不倦追求的电影艺术表现风格,还最终征服大批喜爱其电影作品的观众。
视觉, 是人感官的五官之首, 是对客观的最重要的反映。
按照形象化的要求, 色彩词语作为视觉表象的信号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语言、电影语言中。
张艺谋就非常善于运用色彩词语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红高粱》以独特的电影语言体现出涌动的生命活力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首先,在色彩上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渗透着鲜明的意识形态。
红色是激情、正义、生命力的象征。
《红高粱》通篇贯穿红色,太阳、血、高粱、高粱酒是组成红色的基本物象,也是主要情节的标志物。
接下来本文将就电影《红高粱》的色彩魅力做出浅显的探讨。
看完《红高粱》这整部电影会觉得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是平凡真实的,他们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但是日本却践踏了这样一个安静的高粱地。
但是张艺谋并没有因此而大写战争,而是用平静来代替激烈,无论是时时唱起的陕北的民歌,作战时响起的唢呐声,还是豆官对着红彤彤的天空唱起的那首童谣都是内心激动的体现。
正如电影名称一样,作品中有很多的“红”,这部影片将绚烂的红色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其一大标志。
《红高粱》一开头,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大块的红色和黄色所构成的画面,十八里坡的贫瘠荒凉、黄土飞扬,客观描述了生存环境的艰难,但也象征了顽强的生命力;“我奶奶”身着红袄、红裤、红鞋,头顶红盖头,象征着强盛的生命力和人类原始的激情。
众所周知,在中华名族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人认为红色能够给人带来喜庆欢乐的精神感受,到后来,红色也逐渐含有积极、向上、正确、正义的寓意。
论张艺谋电影的色彩美
论张艺谋电影的色彩美一、色彩的情绪作用色彩对人的情绪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影响,这是一个无可非议的话题,在电影中表现的可谓淋漓尽致。
张艺谋曾说:“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
” [1] (一)红色红色,给人的感觉是生命力旺盛并且充满张力与个性,从中国古代传统以来“红色”就一直扮演着喜庆,大富大贵的角色,所以古代喜结良缘的时候新郎新娘的衣服都是以红色为主,代表喜气、吉祥。
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导演一开始也是以红轿子作为引线,引出了以青灰色为背景所象征着阴森、恐怖的陈家大院,然而大红灯笼的出现立刻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将幽深、暗淡沉闷的色彩立刻打破,就是在这座大院里,以大红灯笼为主,开始了“点灯、灭灯、点长明灯和封灯”的游戏规则。
(二)青色青色,这一色调,不禁会给人造成静谧、肃穆、阴森与恐怖的情绪,这种色彩的出现会给人蒙上暗淡、寂寞、孤独的阴影。
而它又与清冷的意境连在一起,使人联想到寒冷与悲哀。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陈家大院院墙呈现的尤为突出,在颂莲一进这个大院里,摄影师就给一个俯视大院的镜头,青灰色的院墙显得那么的幽深与禁闭。
就在这里,颂莲的命运也被彻底的改写了,幽深的院墙像一个没有生机的牢笼,牢牢地将里边的人锁住,丝毫不给他们留下任何的机会与希望,他们只能过着遵守封建伦理秩序的那一套家规:点灯一恩宠,吹灯一冷落,封灯一惩罚。
似乎青灰色的院墙早已暗示了颂莲不幸的遭遇与经历,在发生了这一切也确实证明了颂莲悲惨的命运。
(三)黄色黄色,是所有色彩中最明亮、最耀眼的颜色。
黄色,给人的感觉很明亮,很阳光,心里暖洋洋,就像是在初秋一样,给人秋高气爽的感觉,又像是在金秋时节,黄色又使人联想到硕果累累,美好的前程。
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首先从题目中就可以醒目的看到“黄”字,在影片的场景中完全呈现了一幅雍容华贵,金碧辉煌的景象。
二、色彩的对比(一)黑白和彩色的对比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张艺谋运用了黑白和彩色这两种悬殊的色彩来表现主题,给观众营造了一种很强的分辨感。
影片分析色彩
23
五、电影创作中的色彩处理
• 1、总的色彩风格 • 根据影片的风格,确立色彩的风格。 • A、纪实风格: • ①影片的总的色调、和被摄物的局部色相,应该与生活中
• ②一个段落:根据主题的需要,一种色调贯 穿一个段落。《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 ③一个场景:根据主题的需要,一种色调贯 穿一个场景。
• 《日瓦格医生》:帕沙和拉拉在小屋的火边, 桔黄色的暖色调。全片则是冷色调。
• ④一个镜头:根据主题的需要,一种色调贯 穿一个镜头。
• 色调在电影中出现,通常是通过布光(彩色 光)、胶片的特殊选择,以及胶片的特殊洗 印来达到的。
• ②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主题。 • 《鸟人》蓝色冷色调表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 《日瓦格医生》、《悔悟》中偏蓝的冷色调,体
现了红色俄国对人性的极大的压抑。 • 《黄土地》中桔黄色的暖色调,则反应出了创作
者对我们这块土地的深厚的情感。 • ③表现作者的诗意和浪漫、抒情的色彩。 • 《鸟人》:“鸟人”在海边的蓝光中“飞翔”。 • ④形成影片特殊的风格和韵味。 •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三部
4
• (2)色彩的明度:也称色彩的亮度。也就是色彩 的明亮程度。色相环中黄色最亮,蓝色最暗。
• (3)色彩纯度:也称色彩的饱和度。通常是指色 彩的鲜艳程度。三原色的彩度最高,无彩色的彩 度为0。
• 在色彩当中,某一种颜色的消色成分(即黑、白、 灰)越多,该色彩就越不饱和,越不鲜艳,也就 是说该色彩的纯度越低;相反,消色成分越少, 色彩就越饱和,越鲜艳,纯度也就越高。
8
•暖 • 所有含有红色的颜色都能表现温暖的感觉。此种色彩本质
浅谈影视色彩学
浅谈影视色彩学前言色彩作为影视文本基本的视觉性元素编码,成为影视艺术重要的造型元素和主要的表现手法。
影视色彩除了本身的表层自然属性外,更重要的是其深层的象征性。
色彩即感情。
不同色彩或同一色彩的不同运用能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产生相应的情绪效果。
影视色彩发挥职能的核心是能对人所产生的心理影响,使人产生情感反应。
同时、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具有象征意义;此外还成为构图的元素,具有完成情节和节奏的重要职能。
影视色彩的基本表现与功能1、影视色彩的构成要素(1)、美术角度——形色、光色、语境色A、所谓“形色”,指建构未来影片具体视象的本体色彩。
也就是说是指银幕造型世界的具体空间环境和人物艺术形象的本体色彩。
它们概含建筑色彩、环境色彩、道具色彩、装饰色彩、服装色彩、化装色彩、民族色彩、地域色彩、国家色彩(国旗、国徽、党旗、象征物等色彩)……具体讲,“形色”内容包括:建筑色彩——人物活动空间的建筑部分的本色;环境色彩——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综合色彩;道具色彩一—陈设道具,随身道具的本质色彩;装饰色彩——空间里花草、幅帐、挂饰、地饰物等的貌色;服装色彩——单衣、暖衣、鞋帽等质色;化装色彩一—人物肤色与饰品的色泽;效果色彩一特殊情景下的空间环境、服装道具的“做旧”色彩及人物造型化装色彩。
如被焚烧的建筑、破损的道具、主观的色彩组织、疤脸和伤口等等。
B、所谓“光色”,指在光作用下的银幕视觉形象的色彩和色调。
也就是说经过美术师的总体设计和分场景设计,落实在图纸上的在光的作用和影响下单元场景,全片总体空间、人物整体艺术形象,画面色彩构成与色彩转换的气氛色彩和基调色彩。
具体讲,“光色”内容包括:场景色凋——单元场景空间的色彩主调;色彩基调——光作用下全片空间环境的色彩总调;气氛色彩——影片空间环境特珠气氛的色彩。
C、所谓“语境色”,特指构筑银幕视觉语言形象,并形成某种艺术风格和个性持征的色彩以及基调色彩。
也是指美术师对未来银幕世界的色彩语言的运用的形式表现的艺术想象和构思内容。
论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功用
1935年美国马摩里安执导的电影《浮华世界》问世,使电影由黑白两色转向了彩色的斑斓。
色彩不但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更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在电影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精心选择场景,准确布置色彩与光线,拍摄出风格迥异的优秀影片,使影片赏心悦目甚至回味无穷,电影中色彩的美学作用也许就在此。
一、营造意境与氛围在现在的电影创作中,色彩也开始上升为一种风格化的造型元素,成为一种符号,刻意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
如吴贻弓的《城南旧事》,与婉丽的抒情风格相协调,电影画面则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晨雾般迷蒙的色调,出色地传达出海外游子怀恋童年故土的那种“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
李安的《卧虎藏龙》,整体的画面是一种象征中国古代文人的“灰白”色光线基调,表现出人文修身的精神净化。
因是具有东方传统色彩的武侠片,导演刻意营造出山水画般的灰白画面,传达给观众有如中国水墨画般的优美意境。
竹林里两个白衣人飞跃打斗,长镜头所呈现出的竹林背景,大量的翠绿让人记忆深刻。
在中国,竹林长久以来被士大夫赋予君子的象征,如宋画家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所以在此绿色的竹子具有君子与文人的道德象征意义。
在色彩学的感性语汇中,白色象征着和平,纯洁,善良,虚无。
绿色象征生命,活力,仁慈,再生,希望等内涵。
由色彩的语汇联想,也隐喻出本片追求儒家思想的虚无与和平的境界。
再如,影片《芙蓉镇》那条石块铺就的路,道两旁有破旧木屋的街道,在漆黑的夜晚,在浓雾的早晨,门缝里挤出的一丝橙黄油灯的光线,梅雨染湿了的大地……暗淡的青紫色调,在银幕上托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但同时又是一个特定的人性压抑的江南水镇。
这样一个典型的环境造型同男女主人公当时的悲惨境遇完全相合,让人觉得和谐而统一。
芙蓉镇的街道设计,从人物复杂的心态来看,便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夜晚街道的气氛多悲,早晨街道的气氛多喜,白天的街道氛围热闹中多阴谋,雨中的街道氛围中又多悲愤……这样,镇街上的一切便具有脉脉的人情味了。
90年代以来我国电影海报的美学特点-平面设计论文-计算机论文
90年代以来我国电影海报的美学特点-平面设计论文-计算机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电影海报作为一门视觉传达艺术,是设计师在一定的美学原则基础之上,通过对电影图形的提取、重构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视觉图形,它不仅具有传递信息、刺激消费等基本特征,还具有和谐性、象征性、时代性等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科技的设计手段更是丰富了电影海报的美学特征,从而为电影海报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效果,而我国的电影海报设计也自此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鉴于此,本文将从和谐性以及象征性这两方面出发对90年代以来我国电影海报的美学特征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一、和谐性自古以来,和谐就是人类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的最理想的范式和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我国传统文化理念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征的形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在这种文化氛围和社会理念的影响下,我国的电影海报也呈现出了鲜明的和谐性特征,具体表现在设计和谐以及视觉和谐两个方面。
(一)设计和谐设计和谐,是指电影海报各个构成要素之间要保持系统的协调性,除了要保证电影海报的呈现风格、文字图案、比例关系以及色彩搭配等方面的协调统一之外,还要确保彼此之间的相互联接要和谐统一,这样才能做到整体画面的设计和谐。
电影海报追求的是视觉上的创新,是用不断创新发展的视觉语言来吸引受众的目光,所以其所遵循的具体的形式美法则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它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以达到电影海报的预期目的。
但是,无论具体的法则是如何瞬息万变,其所遵循的总设计原则是不变的,即和谐统一。
例如《十二罗汉》的两幅电影海报,这两幅海报截取的都是全景中的一部分,其中的一幅是以仰视的角度来拍摄的,另外一幅则是以俯视的角度来拍的,两幅海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互补,从而保证了设计的和谐统一。
再以《沉默的羔羊》电影海报为例,画面上表现出的是美丽少女的脸部和紧紧贴在少女嘴部的昆虫,无论是从风格呈现还是元素构成方面来讲,其整幅画面的构图都是比较和谐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也做到了变化中的和谐统一。
影片中的色彩构成有哪几种方法
影视作品色彩构成的具体过程是色彩构图,构图的目的是为了选择具有相应特征和关系的色彩,从而突出画面主体、表现的情节、渲染影视氛围。
进行恰当色彩布局,从而形成一种有一定变化、和谐统一的整体。
因此在影视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我们要从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出发,巧妙运用明暗、色彩等手段,把主要部分强调出来,在影视作品的色彩构图中,主要包括:色彩的表情构成、象征性构成、色彩陈述性构成、联想性色彩构成、隐喻性色彩构成等,下面对这些色彩构成做初步的解释。
(一)色彩的表情构成电影影视传达人们的情感或精神的某种愿望是通过色彩的表情构成来完成的。
不同色彩个性所表现的客观效果是不同的;通过这些色彩所蕴含的心理现象,能够反映出人类精神世界与情感世界的丰富多彩。
(二)色彩的象征构成一种概括的、抽象的、哲理的特殊思维形式或艺术表达方法是通过客观色彩现象表明,这就是色彩的象征构成。
考虑到不同背景时代、不同地域特征、民族背景、历史特色、宗教、阶层等背景中的人们对色彩的想象、需求的不同,因此,赋予色彩的特定涵义及专有的表情特性也具有不同的意义。
(三)陈述性色彩构成影视片色彩构成的最基本形式是陈述性色彩构成,我们在任何彩色影视片中都能见到它的使用。
(四)联想性色彩构成影视片中,色彩联想指当人们看到某一色时,时常会由该色联想到与其有关联的其他事物,这些事物可以是具体的物体,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
色彩的联想与平时生活的经验最为密切相关。
譬如说,对于红色,我们既可以联想到具体的事物,如太阳、火焰、红旗、鲜花等,也可以产生抽象的联想,如革命、激昂、热情等;又如黑色,既可以联想到黑色衣服,黑夜等具体事物,也可以联想到死亡、绝望等抽象概念。
心理学家认为,明色调的食物一般比暗色调的食物容易下口,而暖色系的食物与冷色系列的食物则对人的胃口影响不大。
如按色相来分,红色通常代表辣的感觉;橙色代表香甜;黄色代表甜酸;绿蓝色代表酸涩味;咖啡色代表苦味;紫色代表着腐臭;白色代表平淡无味;带灰色的色调是不好吃的感觉;黑色和深色色调是味浓的表示。
浅谈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
浅谈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摘要:色彩已成为电影的基本建构元素之一,它在电影里担当着再现客观事物,交待环境的作用。
运用色彩的可以表达情感、渲染意境,用色彩的视觉语言来表达电影的内涵和形式的美感,用色彩的象征,张扬个性,引起观众的共鸣。
色彩在电影画面中最终表现出来的是色彩运用的主观性,是元素的运用,也是手段的运用,更是风格的运用,所以在选择色彩时应注意色彩给人带来的各种感觉,在电影中可以影响观众的直接感受。
关键词:电影, 色彩, 运用当第一束光照耀这个大地时,色彩便开始谱写它的历史。
然而色彩最初运用在艺术上,主要是在绘画中,从史前壁画开始至今已经几千年,而彩色电影的出现却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虽然在电影中运用色彩的历史不长,但是不可否认,色彩的表现是电影艺术造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合理的运用色彩来表现影片的内容,不但可以使影片获得强烈的艺术效果,形成独特的风格,更可为电影增加厚重的内涵,使观众得到强烈的审美洗礼。
然而也正是由于融入了导演的主观感受、情感、意念,才使得画面色彩关系更为热烈,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
1.彩色电影概述1927年,电影艺术从无声进入到有声的时代,让电影艺术更具有现实感和感染力。
随着照片取得的着色技术后,在电影业中也开始被渗进了。
第一批由手工着色方式的试验影片出现在1895年埃居松的短片《列奥·弗列尔的舞蹈》中;再到1897年,电影先驱者梅里爱曾经用人工着色的方式,让每个画师负责一分钟胶片的着色,从而在他的影片中获得了多种色彩;然而美国第一部超级卖座片、1915年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最早版本是印在染色的胶片上,藉以表示不同的情绪:亚历山大大火一场戏是红色,夜景是蓝色,外景的爱情戏是淡黄色。
到了1935年彩色技术首次被马摩里安在《浮华世界》中运用,让电影由黑白电影到了彩色电影,不但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同时也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这部彩色片的成功,也将成为电影史上继有声电影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色彩在电影中的作用
感悟色彩在电影中的作用来源:王晓艳的日志1927年,电影艺术由无声跨进了有声时代,使电影艺术更富有现实感和感染力。
1935年。
彩色技术首次在美国马摩里安执导的电影《浮华世界》中运用,使电影由黑白两色到彩色。
不但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更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一、电影色彩简史回顾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彩色技术在电影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能够灵活、有区别地用彩色反映现实,但受绘画的影响。
摄影主张对现实对象进行艺术加工、修饰和改造,强调视觉造型形象的象征性和寓意性,追求画面气氛和意境,使银幕图像更接近绘画的要求。
五六十年代,电影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开始追求真实可信的银幕效果,加之这一时期,电影移动摄影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了“照相本性”,彩色胶片的大量生产,为电影丰富的色彩表现提供了条件,促使电影艺术向“再现现实、接近生活”方面发展。
自七八十年代始,电影技术已经成熟。
表现手段日臻完善,中国电影人也开始认识到色彩的重要性,电影的色彩观念也随之进入了中国电影人的视野,并很快被付诸于实践。
1979年,电影《小花》和《生活的颤音》率先对电影色彩的运用进行了有意识的探索。
《小花》全片共有12个回忆性的黑白片断插入彩色片中,导演意图通过画面色彩上的对比和交叉来完成影片的叙事。
《生活的颤音》同样在艺术形式上敢于突破,导演几乎把当时能看到的比较新鲜的电影技巧都用了个遍。
例如现实和回忆交叉的叙事方式,升格摄影和定格等。
这两部影片都使用了黑白片和彩色片交替的手法。
既表现了人物的意识活动,也在剧作结构上作了一次尝试。
当今。
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电影艺术也在顺应着时代的潮流。
满足着人们的需求与渴望。
色彩也在为电影艺术的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色彩的情感作用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
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
”张艺谋也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
试论电影中色彩的人物造型功能
《试论电影中色彩的人物造型功能》阶段性成果,指导老师黄兵。
摘要:银幕视觉艺术形象的核心与主体是人物,而电影人物造型设计则是表现人物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色彩是电影“格式塔”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
色彩的内在驱动力,决定了色彩的存在是人物造型元素中最生动,最活跃的一个元素。
本文以《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例,从彰显人物的身份地位,透露人物的情绪性,刻画典型的人物性格这三个方面入手,加以浅要分析色彩对人物造型的突出作用。
关键词:电影色彩人物造型张艺谋色彩在影视艺术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它将影视艺术里“可见的人物”变成了“可见的思想”,又将“可见的思想”变成被鉴赏者“可理解的思想”。
正如贝拉?巴拉兹所言,它将“视觉的文化变成了概念的文化”�[1]。
电影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有两方面的根本任务,即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气质和展现人物的外部造型的外部气质。
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将色彩的人物造型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前期的“黄土片”,还是现在的“风光武侠片”,色彩一直都是张艺谋的法宝。
张艺谋的电影永远都是以东方的暖色调唱着主旋律,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以下简称《黄金甲》)中亦不例外,他不但创造了用颜色讲故事的方式,还创造了用色彩塑造人物的方法。
《黄金甲》继承了张艺谋视觉效果和场面营造的一贯作风,这与之前相比并不是最突出的,但却在色彩对人物的造型上更胜了一筹。
色彩对人物的塑造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色彩可以彰显人物的身份地位从色彩可以看到人物的身份。
电影中的服饰是专门为角色定位服务的,是人物造型的重要手段。
人物服装往往能直接体现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习惯、情趣等特点,显示特定的民族风貌、地域特色和时代氛围。
在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身份除了用人物的言行来表现外最重要的就是依靠合适的服装设计。
如《黄金甲》中的服饰色彩缤纷,人物走富贵和厚重路线。
由周润发所饰演的大王一角,他的服装从出场的盔甲到寝宫中穿的披肩再到重阳节的冕服一律是金黄色。
《深海》的色彩与诗意
艺术研究艺术理论《深海》的色彩与诗意鲁迅美术学院/丛帅摘要:《深海》的影像充满着夸饰的欲望:炫丽的、高饱和的色彩轰炸、涂满每一处场景的丁达尔效应,以及美术设计中奇观场面的动乱震晃的律动感,结合长焦镜头下的逼仄视觉,几乎形成了自然界的新生色彩。
更给人强烈而深刻的印象是,镜头中人物和场景常常彼此叠合在一起,使令人颇为目眩附和了故事的态度。
《深海》影片丰富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技术表现手段,在展现东方美学风格上也有了一次新的探索。
关键词:深海色彩诗意一、色彩视觉输出《深海》在制作技术上实现了新的突破,打破大众对深海“幽暗”的认知,融合上百种色彩的水墨国画作为美术概念,把海做成“打翻的颜料缸”呈现有想象力的海。
影片的粒子水墨风格是经历多次试错之后确定的,首次将“水墨”(中国传统文化灵魂)和“三维”(世界主流动画技术)创新结合。
曾经有人分析《爱死机》第三季吉巴罗的时候提到水的形态特效。
因为做水运算量巨大,导致无法给出水画面的长镜头。
计算机在模拟水的画面的时候,很容易陷入波浪相互影响,元素过多导致计算量成倍增加,画面越算越慢的问题。
动画片里做水有多难其实已经不用细说了。
这部电影里能看到,导演把水的质感和水的形态、质感都有所解决。
无论是比较激烈的海浪、风暴,还是比较柔和的静水、波涛,在细节的处理上,都能做到让人不出戏。
全片大量使用这种粒子特效来实现水墨效果,一个镜头里常常需要通过堆积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粒子来实现。
导演数次提及三维物体的边缘太过写实,生硬,少了水墨画的洒脱之美,水墨是传统文化留下来的灵魂,把中国的底蕴和核心技术的结合,采取了用无数的粒子堆积成水墨的形态,又变成具象的东西,为了体现整个画面的厚重感。
同时粒子的集合构成了流动的水墨元素,粒子之间会有缝隙和间距,在光照下会透过光线,让整个画面看起来透亮、有“呼吸感”,所以最终那种既有手绘效果又充满了光感的镜头画面才得以实现。
这一独特的美术风格,也用到了电影中其他大场景里。
《2024年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塑造与发扬的文化认同意义》范文
《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塑造与发扬的文化认同意义》篇一一、引言华语电影,作为世界电影界的一股重要力量,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然成为了世界电影多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传统美学风格的塑造与发扬,不仅为华语电影注入了独特的文化魅力,更在文化认同上起到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的塑造与发扬,以及其在文化认同方面的意义进行探讨。
二、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的塑造1. 独特的视觉美学华语电影在视觉美学上,注重运用传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手法,以及自然景观的描绘,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例如,在色彩运用上,华语电影善于运用传统的色彩观念,如“青绿山水”、“水墨画”等,使画面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情。
此外,华语电影还善于运用光影效果,通过光影的明暗、对比、层次等手法,营造出富有韵律感和层次感的画面。
2. 独特的音乐美学华语电影在音乐美学上,注重运用传统音乐元素,如民乐、戏曲等,使电影音乐具有独特的韵味。
此外,华语电影还善于将电影画面与音乐相融合,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等元素,为观众营造出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3. 独特的叙事风格华语电影在叙事风格上,注重运用传统的叙事手法和技巧,如寓言式叙事、诗意叙事等。
这些叙事手法使华语电影在讲述故事时更具深度和内涵,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的发扬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和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华语电影在保留传统美学风格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例如,近年来,华语电影在特效技术、拍摄手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使传统美学风格得以更好地展现。
此外,华语电影还通过与其他国家、地区的电影进行交流与合作,将传统美学风格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全球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四、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在文化认同方面的意义1. 传承中华文化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的塑造与发扬,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运用传统的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手法,以及传统的叙事手法和技巧,华语电影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展现给全球观众,使中华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色彩在电影中的作用
感悟色彩在电影中的作用来源:王晓艳的日志1927年,电影艺术由无声跨进了有声时代,使电影艺术更富有现实感和感染力。
1935年。
彩色技术首次在美国马摩里安执导的电影《浮华世界》中运用,使电影由黑白两色到彩色。
不但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更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一、电影色彩简史回顾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彩色技术在电影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能够灵活、有区别地用彩色反映现实,但受绘画的影响。
摄影主张对现实对象进行艺术加工、修饰和改造,强调视觉造型形象的象征性和寓意性,追求画面气氛和意境,使银幕图像更接近绘画的要求。
五六十年代,电影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开始追求真实可信的银幕效果,加之这一时期,电影移动摄影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了“照相本性”,彩色胶片的大量生产,为电影丰富的色彩表现提供了条件,促使电影艺术向“再现现实、接近生活”方面发展。
自七八十年代始,电影技术已经成熟。
表现手段日臻完善,中国电影人也开始认识到色彩的重要性,电影的色彩观念也随之进入了中国电影人的视野,并很快被付诸于实践。
1979年,电影《小花》和《生活的颤音》率先对电影色彩的运用进行了有意识的探索。
《小花》全片共有12个回忆性的黑白片断插入彩色片中,导演意图通过画面色彩上的对比和交叉来完成影片的叙事。
《生活的颤音》同样在艺术形式上敢于突破,导演几乎把当时能看到的比较新鲜的电影技巧都用了个遍。
例如现实和回忆交叉的叙事方式,升格摄影和定格等。
这两部影片都使用了黑白片和彩色片交替的手法。
既表现了人物的意识活动,也在剧作结构上作了一次尝试。
当今。
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电影艺术也在顺应着时代的潮流。
满足着人们的需求与渴望。
色彩也在为电影艺术的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色彩的情感作用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
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
”张艺谋也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
《2024年电影符号学视角下的电影分析——以《红高粱》为例》范文
《电影符号学视角下的电影分析——以《红高粱》为例》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其表达方式和内涵深度常常依赖于符号的运用。
电影符号学是一种研究电影中符号运用和解读的理论,它通过分析电影中的符号元素,揭示电影的深层含义和艺术价值。
《红高粱》作为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电影,其丰富的符号运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研究案例。
二、电影概述《红高粱》是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
该片以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在红高粱地中的人生经历和情感故事。
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三、电影中的符号元素(一)色彩符号在《红高粱》中,色彩作为一种重要的符号元素,贯穿始终。
电影中大量运用红色和高粱地的绿色,这两种色彩不仅构成了电影的视觉风格,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红色象征着热血、生命力和激情,而绿色则代表着生命的力量和希望。
(二)道具符号电影中的道具也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红高粱地不仅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也是主人公情感寄托的象征。
高粱地的红色和绿色交织,既展现了生命的活力,也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此外,电影中的其他道具如酒、枪等也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与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相互呼应。
(三)人物符号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主人公的坚韧、勇敢和善良,以及他的对立面——恶势力的残酷和无情,都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得以展现。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力量和价值观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四、符号的解读与深层含义(一)色彩的解读电影中的红色和高粱地的绿色,既体现了中国农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和生命力的顽强。
红色代表着热血、生命力和激情,体现了主人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渴望;而绿色则代表着生命的力量和希望,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道具的解读红高粱地作为电影中的主要场景,不仅展示了农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还成为了主人公情感寄托的象征。
影视视听语言3(色彩、光线、影调)
色彩的功能
7.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
《大红灯笼高高挂》:颂莲衣服色彩的变化, 素白-碎花-紫红-大红-蓝色-白色,表现出人物性格 的变化,塑造了人物形象。
《大红灯笼高高挂》开始,颂莲白衫黑裙的学生装束设计,以此来说明颂莲 的“纯真”:还未收到封建思想的侵蚀和“同化”。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颂莲成为四姨太厚渐渐地被封建思想所侵蚀,开始享 受封建社会体制下的专属“待遇”:锤脚、获得老爷的宠爱。
3.一个场景:根据主题的需要,一种色调贯穿 一个场景。 《大红灯笼高高挂》:梅珊死后,她的房间被 颂莲点上了红灯笼,整个房间透出血一般的红色 色调。
《云图》中女记者和科学家的第一次相见时即遇上了电梯事故,此时他们一 个是对预谋核事故的知情者,一个是调查者,这里通过红色来展现他们对黑暗势 力的一种斗争。
《美丽心灵》采用软调的影调方式,明暗对比弱,表现细腻、温柔,色彩和谐, 夕阳下的纳什有极强的画面感,展现出人物脸上的表情变化,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 造。
《野草莓》中通过硬光的拍摄方式,将主人公的梦境予以展现,以此来表达主 人公此时的内心世界。
按照光线造型效果:
自然光效:运用自然、真实的采光方法,每一 个光源都有存在的客观依据。 戏剧光效:运用假定的、非自然的采光方法, 每一个光源都有主观意味的光线造型。
《大红灯笼高高挂》后期的颂莲重新梳起了马尾辫、穿起了学生装,但她已 经“疯了”,或许只有“疯了”,她才能回到最初的“本真”。
一、摄影
(六)光线
光源:自然光与人工光
光线三元素;质量 方向 强度 按性质分: ①直射光:有明显投射方向(在单个画面内),光 线很硬。 ②散射光:没有明确的投射方向,光线比较软
按光的投射方向分: 2、侧光:光线的照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是成 30、 60 、 90 度的夹角关系,景物与被摄体有明显的受光面和背 光面之分,有十分明确的光线方向和明暗的关系,立体感 十分明显。
中国当代电影画面色彩的伦理言说
、
红色 : 伦理 的冲 突
红星》 ( 1 9 7 4 ) 、 《 大决战》 ( 1 9 9 1 ) 、 《 红色恋人》 ( 1 9 9 9 ) 、 《 建 国大业 》 ( 2 0 0 9 ) 等新老 红 色影片 杂
糅 着政 治 的 、 情感 的或 商业 的 旨归 。 铺 展 出一 幅
红色 , 不论 从 文 化 渊 源还 是 其 本 身 的视 觉
2 01 6 Vo l 61 No. 5(S e r i a l No . 26 8)
中 国 当代 电影 画 面色 彩 的伦 理 言说
苏 月 奂
(青岛大学 美术学院 , 山东 青岛, 2 6 6 0 7 1)
摘要 : 色彩在 中国当代 电影 中不仅 是 一种 还原 事物 、 构 筑 画面 的形 式元素 , 其本 身还 包含 着丰 富的伦理 内
说 。那 么 , 在 中 国 当代 电影 的叙 事 伦 理 中表 现 突 出的红 色 、 绿色 、 黑色 和 白色分别 作 出什么 伦 理 言说 ?它们 又是 如何 言说 的?其 伦理 言说 有
什 么意义 ?这些 是 本文试 图说 明的 问题 。
一
女 英雄传 》 ( 1 9 5 1 ) 、 《 红旗 谱 》 ( 1 9 6 0 ) 、 《 闪 闪 的
容 。 红色 、 绿色 、 黑 色和 白色 通过 色 彩 感 觉 、 文 化 历 史及 社 会 认 同等 特 质 , 分别言说 着伦理 的冲突 、 自由、 固守和 更
新。色彩 的伦理 言说达 成 了电影美与善的统一 , 证 明电影 中存在着“ 形 式的 内容 ” 。 中国 当代电影的叙事伦理研 究
衰 的主要 故 事 情 节 . 这些 情 节 又赋 予 红 色 以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影的色彩观念(一)
摘要]从大量优秀电影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的创作审美取向和创作理念已经从单一的客观色彩运用向多元化的主观色彩运用转变,创作者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赋予电影色彩深刻的美学意义,通过色彩暗示引导观众的心理、感情发生审美变化,给观众留下深刻的文化思考,从而使得作品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电影色彩观念
1935年,世界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诞生,电影进入色彩时代。
在电影中,色彩除了真实再现自然之外,还是表现人类内心情感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导演的观念、思想和情趣的外在表现。
中国电影的发展较晚,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导演在色彩的运用上不断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984年,陈凯歌的《黄土地》是对电影色彩语言早期尝试的一部影片。
黄河、黄土高坡和黄色面孔,黄色基调贯穿整部电影,影片画面简单厚重,同时又注重细节的加工,大量使用静止的长镜头勾画出“大环境小人物”的意境。
在这里色彩被用来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影片强烈地表现了自我意识和审美理想。
《黄土地》在当时大获成功,并获得多个国内外电影摄影奖。
在《黄土地》中担任摄影工作的张艺谋随后在自己的作品《红高梁》里也用“红色”对色彩的象征性这一主题进行了探索。
相对《黄土地》利用现实景物的大面积色彩达到影片画面的单纯,《红高梁》更加入了有意的色彩处理,红色滤镜造成整个画面的红色,只
有明度对比的画面,最大程度的表达了张艺谋在影片用色的精心构思。
在同一时期,香港电影也出现了一批善于运用色彩语言的电影导演,其中徐克最具代表性,徐克在影片中注重提炼色彩主调与电影主题的关系,力求使色彩意义具有象征性,按照剧情发展精心安排影片的色彩结构,来达到既单纯鲜明又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
从《倩女幽魂》系列中可以看到,徐克在中国民间习俗、传统色彩上大下功夫,利用声、光、电、技术移植于影片,在这一系列影片的制作过程中,他逐步形成了个人的电影色彩观念。
在他1993年的作品《青蛇》中,更是将这种色彩运用发展到了极致,丰富的色彩层次、极尽绚烂的画面,服装和场景的色彩运用了大红、桃红、松绿、靛青等中国传统色彩,成功的展示出了一个极富传统中国特色的浮华世界,使得影片有工笔重彩一样华丽的风格,和诡异妖娆的神鬼故事情节极为相衬。
同时,根据剧情变化精心设计主色调的变化,在单纯的画面色彩中对细节变化极度美化,给观众强烈的色彩刺激和情绪感染。
徐克电影中展示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色彩观念对香港以及大陆的导演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张艺谋近年的电影作品《英雄》、《十面埋伏》以及《满城尽戴黄金甲》中都有着独到的色彩设计。
尤其是影片《英雄》在色彩运用上打破常规,体现出导演对电影色彩的另一种深层思考,成为中国电影色彩运用的标志性作品。
影片以黑、白、红、蓝、黄等纯色为主,但每一色调的变化都极其丰富,并用红,蓝,白,黄四段视觉的变化把故事的
不同版本分段讲述。
影片中按照无名说出的“事实”、秦王推断的“事实”以及真正的事实分为三段,用不同的颜色演绎不同的“事实”场景。
白色和黑色是无彩色,在绘画中可以和任何颜色搭配,《英雄》中利用这两种颜色使得影片中的各个原色环节不至于显得过于跳跃,使整个影片结合得浑然一体。
同时,在整部的影片的单色环境中,九寨沟水面对决一场戏里自然环境的彩色的使用避免了整部影片色彩过于主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