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研究的进展

合集下载

水体富营养化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水体富营养化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环境科学水体富营养化研究进展【摘要】富营养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水环境保护中的重大环境问题,是许多湖泊和水库的的主要环境问题,被人类形象的称为“生态癌”。

富营养化不仅造成湖泊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制约湖泊资源的可利用性,还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生态影响已倍受关注。

本文主要阐述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状况十分严重,131个主要湖泊中,已达富营养程度的湖泊有67个。

及其由人为的农业施肥、牲畜的粪便排泄、污水的灌溉、水体的人工养殖等原因和物理、化学、生物三方面的要素所形成的,还简单的说明了富营养化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的危害尤其是人类所依赖的水体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污染,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综合各方面的原因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水体富营养化原因危害Status of eutrophication and its causes【Abstract】Eutrophication of water has become the world's maj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sues, is that many lakes and reservoirs, the mai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the human image is called "eco-cancer."Eutrophic lake ecosystems not only cause a vicious cycle, which restricts the availability of lake resources, but also directly related to human health 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s ecological impact has been much concer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eutrophication is very serious, 131 major lakes, eutrophication of the lake has reached 67. And by human agricultural fertilizer, livestock manure excretion, water irrigation, water, artificial breeding and other reasons and the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aspect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three, but also a simple description of the eutrophication of human life and health hazards, especially water on which humans are a very serious pollution, for these situations, we integrated various reasons to do a series of research prospects.Key words: Eutrophication Status Causes引言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导致某些特征性藻类(主要是蓝藻、绿藻等)的异常增殖,致使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水质变坏、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中国是世界上湖泊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受到工业和农业污染的影响,许多湖泊存在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湖泊中营养物质过量积累,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使湖泊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现象。

为了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1. 水质净化技术水质净化技术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关键技术之一。

传统的水质净化技术包括植物修复、生物控制和化学混凝沉淀等方法。

近年来,中国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水质净化技术。

利用生态加速器(即利用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的生物排泄作用)来降低湖泊中的氮和磷含量,从而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生物床滤池等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有效去除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悬浮物。

2. 藻类控制技术藻类是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控制藻类的生长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关键环节。

中国科学家采取了多种控制藻类的技术。

利用特定的细菌来控制蓝藻的生长。

这些细菌具有抑制藻类和促进湖泊水体氮和磷循环的作用。

人工添加氧气、利用超声波技术等也被用于控制藻类生长。

3. 生态修复技术湖泊富营养化导致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修复也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重要手段。

中国科学家开展了一系列湖泊生态修复的研究。

利用人工湿地进行湖泊富营养化的修复,在湖泊周边建立人工湿地,利用湿地植物吸收和降解水中的污染物质,减缓湖泊富营养化的进程。

人工鱼礁和生物堆肥等技术也被应用于湖泊生态修复中。

4. 综合管理技术湖泊富营养化治理需要综合考虑湖泊的生态环境特点、行业排放和湖泊流域的管理等因素。

中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综合管理技术。

建立湖泊富营养化监测体系,对湖泊水质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制定湖泊富营养化治理规划,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如减少农业和工业废水排放,加强湖泊流域的生态修复等。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湖泊水体的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我国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不仅会对水质造成影响,还会对湖泊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因此,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变得日趋重要。

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营养物质浓度过高,导致水生植物过度生长、水体氧气供应不足、水质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的湖泊主要存在氮、磷富集等问题,因此,防止和治理湖泊富营养化主要从控制氮、磷输入、改善水体环境和控制藻类增殖等方面进行。

氮、磷输入控制是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基础。

采取措施减少湖泊入流中含氮、磷物质的浓度和流量,预防污染物填埋、农药、肥料的流失等。

构建城市过滤池和人工湿地的出水口,分级处理湖泊入水,形成有效预处理系统,为后续的治理奠定基础。

改善水体环境是既已污染的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重要技术。

包括水体深度的增加、通风系统建设等。

通风可以使深层水体的氧气与表层的水体进行交换,从而减少湖泊水体内的有害物质积累,促进湖泊水体的自净作用,改善水质。

在湖泊工程中,深入研究湖泊的水文和水动力条件,结合城市绿化、湖泊植被的管理和保护,重点关注化学和生物变化,以及水流和气氛交换的过程等。

控制藻类增殖是改善湖泊水质的关键。

采用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三种方式。

例如,利用硫酸铜控制藻类繁殖;利用超声波和紫外线辐射控制藻类生物学增殖;利用无机化学物质和光照调节藻类的营养物的输送;光合细菌的培养也是植物生长的一个关键。

生物治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中。

既有一定数量的宏观水生动物和微小生物生存的湖泊中,建立湖泊的环境和生态梯度系统,产生其他生态因素的调控,充分利用微生物和低等生物的处理能力,发展湖泊的生态修复利益。

例如,鲤鱼、青头鸭和鲤鱼可以很好地清除湖泊中的营养盐;虾子、龟鳖等等还可以进行溶解豆腐渣等东西的混合。

综上所述,湖泊富营养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中营养盐的浓度过高而导致水质恶化的现象。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在中国逐渐加剧,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湖泊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的研究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湖泊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氮、磷等营养盐的过量输入,导致水体中藻类繁殖过盛。

湖泊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是利用人工手段调节湖泊水体的营养盐浓度,减少富营养化程度。

常用的物理方法包括水量控制、人工漂浮物清理、湖底泥沉积清理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湖泊水体中营养盐的浓度,阻断富营养化的发展。

化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学物质来调节湖泊水体的营养盐含量。

常用的化学方法包括草鱼放养、溶解性氧化物喷施等。

通过添加草鱼等消耗藻类生长所需的营养盐和浮游生物,可以有效地降低湖泊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

生物方法主要是通过调节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降低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常用的生物方法包括湖泊生态修复、生态调控等。

湖泊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恢复湖泊的生态系统,提高湖泊生态功能,减少湖泊富营养化程度。

生态调控是指利用生物相互作用调控湖泊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现象,常用的生态调控方法包括种植水生植物、鱼虾饲养等。

综合利用上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湖泊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效果。

目前,中国在湖泊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

在物理方法方面,研究人员通过人工增加湖泊出流水量,减少湖泊水体中营养盐的积累。

对湖底泥沉积进行清理,降低湖泊富营养化程度。

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化学方法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溶解性氧化物喷施、草鱼放养等方式,降低湖泊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程度。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湖泊水体中藻类的繁殖,改善水质。

中国在湖泊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技术的操作和管理仍然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效果需要长期观察和评估。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中国的湖泊数量众多,占世界总数的六分之一,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我国的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湖泊的水质、生态和景观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和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研究人员积极探索湖泊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不断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富含营养物质,如氮、磷等,导致藻类和水生植物繁殖异常,水质变浑浊,光合作用减弱,水生生物死亡。

富营养化会导致湖泊水质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影响湖泊景观和人类健康。

因此,治理湖泊富营养化已成为我国湖泊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重要任务之一。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技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态三大类。

物理方法主要是通过机械手段,如机械取水、吸泥器、网箱等,清除底泥和富营养物质,达到减轻富营养化的效果。

化学方法则是通过化学药剂,如氯化铜、硫酸铜、过氧化氢等,杀灭藻类和水生植物,清除富营养物质,达到快速治理富营养化的效果。

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如物理方法会破坏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化学方法会导致对水质造成二次污染,对湖泊生态和人类健康会产生长期不利影响。

相对而言,生态方法是一种更为综合和可持续的治理方式,其主要思路是通过生物、物理和化学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维持湖泊水质的良好状态。

因此,生态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目前,湖泊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水生植物控制技术。

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抑制蓝藻和绿藻等富营养化的微生物,同时也有一定的美化和景观效果。

二、微生物治理技术。

通过将一定量的微生物培养入湖泊,使其在湖泊中繁殖和生长,降解湖泊中的有机物和富营养化物质,提高湖泊水质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健康性。

三、湖泊生态补偿技术。

采用湖泊生态补偿技术主要是通过建设湿地和防护林带等绿色生态基础设施,来避免快速水流对湖泊的冲刷和污染,进而达到提高湖泊水质、生态和景观的目的。

《2024年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及其防治措施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及其防治措施研究进展》范文

《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及其防治措施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过度积累,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引发藻类等水生生物的大量繁殖,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本文旨在探讨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如地质、气候等也会对水体富营养化产生影响。

例如,某些地区的湖泊由于地质原因,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较高,容易发生富营养化。

此外,气候因素如降雨量、水温等也会影响水体的营养状况。

2. 人为因素(1)农业活动: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等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通过雨水冲刷、农田排水等方式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2)生活污水: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若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也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3)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若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三、防治措施研究进展1. 控制外源污染(1)农业活动:通过改进农业耕作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农田径流中的营养物质含量。

同时,建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对畜禽粪便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

(2)生活污水: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确保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

(3)工业排放:严格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对工业废水进行预处理和深度处理,确保有害物质得到有效去除。

2.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或其产物对水体进行修复的技术。

通过投加生物制剂、种植水生植物等方式,促进水体中藻类的吸收和降解,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

此外,生物修复技术还可以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3. 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通过恢复水体的生态环境来改善水质的方法。

包括湿地修复、湖泊生态修复等。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防治与控制策略研究进展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防治与控制策略研究进展

四、案例分析
以太湖为例,太湖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之一,近年来面临着严重的富营养化 问题。为了防治太湖的富营养化,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强了太 湖周边地区的排污管理,严格控制了氮、磷等污染物的排放;其次,推广了生态 农业,减少了农业的面源污染;最后,加强了湖泊生态修复,包括恢复湖泊湿地、 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减缓了太湖富营养化的进程,提 高了太湖的水质。
6、加强科研与技术推广:加强科研投入,研究湖泊富营养化的形成机制、 影响及防治方法,同时将有效的技术成果推广到实践中。
四、结论
中国湖泊富营养化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 共同努力。只有通过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多种手段,才能实现防 治目标,保护湖泊生态环境。这不仅需要国家的支持,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 力。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保护中国的湖泊生态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智能水务技术
智能水务技术是指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 水务管理和监测的智能化。通过建立智能化的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水体的水 质、水量等信息,为修复富营养化的水体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智能水务技术还 可以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务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四、总结
中国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在 实际工作中,应结合不同地区的水体特点和污染状况,采取适合的修复技术。还 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实现政府、企业和公众 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推动中国水环境的持续改善。
三、控制策略
1、人为干预控制:主要包括加强湖泊周边地区的排污管理、推广生态农业、 开展公众教育等措施。加强排污管理可以减少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推广生态 农业可以减少农业的面源污染;开展公众教育可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人为干 预控制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形成多方面的合力。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摘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对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通过对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和影响、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的分类、生态修复技术在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新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

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新技术在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效果,加强不同技术的整合和创新,同时加大对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研究的投入,以有效应对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保护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关键词】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分类、应用、新技术、挑战、展望、总结、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湖泊中营养物质浓度过高,导致水体富集营养盐,进而引发水华和底泥富营养化等问题,对水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扩张的背景下,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加剧,成为全球环境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主要由化学物质和微生物共同引起,其中含氮物质和含磷物质是引发富营养化的主要营养物质。

过量的营养物质会导致水华藻类暴发、水体氧化还原潜力增加、水质变差等问题,严重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针对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生态治理技术,包括湖泊生态修复技术、生物技术、物理化学技术等。

这些技术在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湖泊水质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效手段。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发展,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也不断取得进展。

1.2 研究意义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中国湖泊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其主要表现为水体中营养盐过量积聚,导致藻类过度生长,水质恶化,甚至引发水华、死亡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针对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生态治理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科学价值。

研究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可以有效改善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防治与控制策略研究进展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防治与控制策略研究进展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防治与控制策略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湖泊面临的环境压力日益加剧,富营养化现象愈发严重。

湖泊富营养化不仅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水生生物种群结构改变,而且严重影响了湖泊的水质和供水功能,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对湖泊富营养化的防治与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对于保护湖泊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国在湖泊富营养化防治与控制策略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研究涵盖了湖泊富营养化的成因、机理、监测、评价、预测、防治等多个方面,不仅提高了对湖泊富营养化现象的认识,也为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湖泊富营养化防治与控制的新技术、新方法也不断涌现,为湖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新的可能。

也应看到,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防治与控制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湖泊富营养化的形成机制复杂,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使得防治工作具有较大的难度。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和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防治策略。

未来在湖泊富营养化防治与控制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完善防治策略,提高防治效果,以更好地保护我国的湖泊生态环境。

1. 湖泊富营养化的定义与成因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中营养物质(如氮、磷等)的过量输入,导致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藻类和其他微生物大量繁殖,进而引起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失衡的过程。

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溶解氧的减少、水华爆发、底泥淤积、水体发臭等现象,对湖泊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造成湖泊富营养化的成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如降水、地表径流等,将土壤和岩石中的营养物质带入湖泊,这是湖泊营养化的自然过程。

相对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在近年来对湖泊富营养化的贡献更为显著。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农业活动、工业排放、城市污水排放、水产养殖等,这些活动导致大量富含营养物质的废水、废渣进入湖泊,加速了湖泊的富营养化进程。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

富营养化是指湖泊水体中营养物质的过度富集,导致水体中植物生长过度,水质变差,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现象。

富营养化不仅影响湖泊的生态平衡,还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如何进行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生态治理成为了当前科研和工程技术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中国在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不断探索和尝试着各种治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介绍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的进展情况,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物理生态治理技术物理生态治理技术是指利用物理手段改善水体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包括水动力学调控、藻类生物学控制、水生植物修复等。

水生植物修复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生态治理技术。

通过引入水生植物,利用其吸收养分的能力和生物群落的固氮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在物理生态治理技术方面,中国科研工作者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实践工作。

混凝土屋顶花园,在城市区域内关键高处喷射清洗雨水中的颗粒和业务性水污染物。

清水池方式用于城市区域雨水水污染物处理,在居民区安装工业级过滤器以帮助降低地面水污染,等等。

这些实践为减少城市区域水污染上都取得了重要的实践成果。

化学生态治理技术是指利用化学方法改善水体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包括化学絮凝、微电解、臭氧氧化、高级氧化等。

在化学生态治理技术方面,中国科研工作者也进行了许多探索与实践。

利用高级氧化技术来清除水体中的有机废物、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使水质得到有效改善。

在化学生态治理技术的研究中,中国科研工作者也不断针对不同水体状况和治理需求调整和优化技术方案,力求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微生物生态治理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改善水体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包括生物除磷、微生物修复等。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富营养化的湖泊水体会导致水质恶化、水华爆发、底泥积聚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湖泊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介绍。

二、湖泊富营养化的成因湖泊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人类活动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这些活动释放出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湖泊水体,导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

自然因素则包括湖泊自身营养循环和气候等因素。

富营养化的湖泊水体通常会出现水华、藻类过度繁殖、水质恶化等问题,对湖泊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湖泊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中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生态治理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

目前,湖泊富营养化的生态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生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等方面。

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的作用,将湖泊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生物量,从而达到减少湖泊富营养化的目的。

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湖泊湿地修复、水生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

湖泊湿地修复是通过修建湖泊周边的湿地,使湿地植物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水生植物修复是通过引种具有吸收营养物质能力的水生植物来净化湖泊水体。

微生物修复则是通过引入特定的微生物来分解水中的营养物质,达到净化湖泊水体的目的。

生物修复技术在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广泛应用。

2.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是通过物理手段来改善湖泊水体的营养物质含量,包括生物滤料技术、增氧技术、曝气技术等。

生物滤料技术是将一定量的人工填料投放到湖泊中,利用填料表面的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氨氮等营养物质。

增氧技术是通过投放增氧设备,提高湖泊水体的氧含量,促进水中的微生物代谢,降低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氮磷含量。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发展,中国的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湖泊水质中的氮、磷等养分物质浓度过高,导致湖泊生态系统失衡,水产资源减少,水质恶化,甚至造成水生态系统崩溃的现象。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在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方面,近年来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是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湖泊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氮、磷等养分物质的大量输入,其中磷是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磷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在湖泊水体中的循环和去除对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湖泊水体中的磷主要来自于底泥和外源输入,磷的去除需要从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终端控制三个环节入手。

源头控制主要是通过限制底泥中磷的释放,减少外源输入;过程控制主要是通过湖泊富营养化水体的截流、过滤和沉淀;终端控制主要是通过湖泊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和底泥的处理,使湖泊水体中的磷浓度降低。

针对不同湖泊类型和治理目标,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修复的技术研究,如沉淀沟、人工湿地等。

二是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不仅要降低水质中的养分浓度,还需要恢复湖泊的生态功能,提高湖泊自净能力。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目标是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实现湖泊水质的持续改善。

为此,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如湖泊生态系统修复、湖泊环境容量恢复等。

三是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

生物修复是指通过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的作用,促进湖泊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去除和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实现湖泊富营养化的综合治理。

随着生态系统修复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生物修复技术在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菱角、藻类等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湖泊水体中的养分物质,从而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一些特定的微生物能够通过生物转化过程,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从而使富营养化水体得到净化。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危害及治理研究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危害及治理研究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危害及治理研究【摘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是当今环境问题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危害、治理措施、研究进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来自人类活动引起的过量营养输入,导致水体富集营养物质,引发水华等问题,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需要深入研究。

本文还强调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展望了治理工作的前景。

对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深入研究,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来源、危害、治理措施、研究进展、影响因素、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结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环境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严重影响着湖泊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凸显,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风险和挑战。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来源于城市排放的污水、农业化肥和养殖业废水等,通过各种途径输入到湖泊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逐渐加剧。

富营养化的水体容易引发水华和蓝藻爆发,破坏水体透明度,降低水质,甚至造成水生动植物大量死亡,影响生物多样性和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

研究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危害及治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深入了解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和影响因素,才能有效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保护湖泊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对于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过程中,可以深入了解富营养化的来源、危害以及治理措施,从而为湖泊健康管理和水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不仅影响到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还会影响到湖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因此研究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对于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这给水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开展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水质改良、生态修复和管理措施三个方面,总结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水质改良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关键一环。

目前,研究学者主要通过控制入湖营养物质的来源、减少排放量以及加强水质监测来改善湖泊水质。

在入湖营养物质控制方面,研究者通过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优化农田水利布局等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输入。

研究者通过加强工业和城市废水处理,减少工业与生活污水的排放,降低湖泊营养物质的输入。

在水质监测方面,研究者不断改进监测技术,提高监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为湖泊水质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修复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的重要手段。

湖泊的生态修复主要包括湖泊植物修复、生物修复和湖泊生态系统修复。

在湖泊植物修复方面,研究者通过引入适应性强的湖泊水生植物,加强湖泊水草的种植,提高湖泊的自净能力。

生物修复方面,研究者通过引入湖泊中的优势藻类、浮游动物等生物种群,增加浮游动物的食物链长度,减少富营养化藻类的数量。

湖泊生态系统修复方面,研究者通过调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培育湖泊中的天然杂交种群,提高湖泊的自身修复能力。

管理措施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的重要保障。

湖泊管理方面,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湖泊保护区的建设、湖泊干预管理、湖泊环境容量的确定等。

湖泊保护区的建设可以有效保护湖泊的生态环境,限制湖泊周边的开发建设,保证湖泊的自然状态。

湖泊干预管理则是通过人为控制湖泊水位、梳理湖泊沉积物、水草修剪等方法,增强湖泊自身的生态修复能力。

湖泊环境容量的确定可以通过湖泊保护目标、湖泊水质要求等指标来界定,为湖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湖泊水体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导致水体生物量增加,水质恶化,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的一种现象。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有效治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科研工作者们近年来不断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成果。

本文将就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及影响二、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通过生物作用来净化水体,是当前湖泊富营养化生态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等可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起到生物修复的作用。

适当增加水体中的有益微生物,如利用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来分解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也可以有效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2. 非点源污染治理技术非点源污染是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包括农田的化肥和农药流失、城市的雨污分流等。

加强农田和城市的非点源污染治理至关重要。

采取措施如农业面源污染的减量化、城市雨污分流的治理,可以有效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输入,从而遏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

3. 非化学处理技术传统的化学处理技术虽然可以迅速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但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大。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重视非化学处理技术,通过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来进行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

利用微滤膜、超滤膜等膜技术来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利用养殖生物和微生物来进行营养物质的降解,从而实现水体的生态修复。

三、进一步工作展望当前,我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目前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工作多集中在局部湖泊,对整个湖泊生态系统的治理和保护工作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部分生态治理技术虽然在实验室条件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成本高、效果不稳定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摘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环境问题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水质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对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在引言中,我们简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正文部分首先概述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接着介绍了多种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探讨了水环境的管理与保护措施,最后列举了湖泊富营养化防治技术。

在结论中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同时讨论了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前景。

本文对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为解决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修复技术,水环境管理,湖泊富营养化防治技术,研究成果,未来展望,技术应用前景1. 引言1.1 研究背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湖泊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过高,导致水体生态系统失衡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对水生生物、水质和水资源的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湖泊众多的国家之一,特别是长江流域、淀山湖、洞庭湖等地区的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给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深入研究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机制与治理技术,对于改善我国湖泊水质、保护水资源、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国内外学者们已经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探索各种生态修复技术和水环境管理模式,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探索新的技术路线,以期在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上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果。

1.2 研究意义湖泊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不仅会导致水质恶化、水生生物种群减少,甚至湖泊生态系统的崩溃,还会对周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开展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凸显。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过度的营养物质输入,导致水体中的植物生长过度,从而破坏了湖泊的生态平衡。

由于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水质恶化、藻类大量繁殖、水生植物减少等问题,给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成为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开展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技术进展。

我国开展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监测和评估技术研究。

监测和评估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工作的基础,只有准确了解湖泊富营养化的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方案。

我国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测评估体系,包括了对湖泊水质、营养盐、藻类和水生植物等指标的监测方法和评估标准。

并且,我国还开展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深入探讨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以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国积极探索适合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修复是目前国际上广泛认可的一种治理方式,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恢复湖泊自身的生态系统功能来实现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

我国在生态修复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修复湿地和湖泊周边的生态环境,可以有效减少营养盐的输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采用人工湿地和人工湖泊的方式,可以增加湿地和湖泊的面积,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

我国还开展了水生植物和藻类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通过引入适当的水生植物种类和藻类的天敌来控制湖泊水体中藻类的生长,从而改善水质环境。

我国在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工程实践和技术创新。

目前,我国已经建设了大量的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工程,并逐步推广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方法。

通过利用生物吸附技术和生物过滤技术来降低湖泊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或者利用化学沉淀技术和生物滤池技术来去除水体中的藻类和废弃物。

湖泊富营养化模型研究进展

湖泊富营养化模型研究进展

湖泊富营养化模型研究进展摘要:湖泊富营养化是全球环境工作者都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文介绍湖泊富营养化模型常用的三种类型:统计型模型,简单的营养物平衡模型,生态动力学模型,并对各种类型模型进行分析总结,并对湖泊富营养化模型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湖泊;富营养化;模型Abstract: lake eutrophication is the global environment was a common concern for workers. In this paper, the model of lake eutrophication commonly used three types: statistical model, the simplicity of the nutrient balance model, ecological dynamics model, and various types of analysis model, and the model of lake eutrophication tendency of research was discussed.Keywords: lakes; Eutrophication; model富营养化是湖泊演化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通常,自然因素作用下水质演化过程极为缓慢,常要几千年或地质年代来描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湖泊富营养化过程已经明显加快了,人们设法通过构建模型来管理和认识湖泊富营养化。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富营养化模型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实践方面均有较大的发展,已经建立了大量的湖泊富营养化模型。

本文介绍湖泊富营养化模型常用的三种类型:统计型模型,简单的营养物平衡模型,生态动力学模型,并对各种类型模型进行分析总结。

1湖泊富营养化模型的类型1.1统计型模型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经济与合作开发组织(OECD)发起了全球规模的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调查,全世界的科学家自愿收集与提供各地区湖泊系统的数据。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湖泊水体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富营养化问题,给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

为了解决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我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和工程不断取得了新进展,本文就湖泊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浮游藻类治理技术湖泊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中营养物的过度积累造成的,其中有机质、氮和磷是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营养元素。

浮游藻类治理技术是利用生物学方法或化学药剂来控制或消除湖泊中不良的浮游藻类,从而达到控制富营养化的目的。

浮游藻类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生物肥料、生物培养和生物破坏等方法。

生物肥料是通过添加富含细胞增殖的正常富营养化的碳、氮、磷、微量元素和器官助剂等生物营养素,为微生物提供优质的生长条件,增强微生物对营养盐的利用能力,从而增强微生物对水体营养物的消耗。

生物培养是通过添加人造浮游藻类,使它们在水体中大量繁殖,达到抢占富营养化浮游藻类生存空间,从而控制富营养化现象。

生物破坏主要是通过添加分解细胞膜的酶类,针对富营养化浮游藻类的解体和分解,从而使富营养化浮游藻类的代谢产生大量胞外有机质,促进细菌和微型浮游动物的生长发育,加速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和净化。

(二)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水生植物治理富营养化是一种自然生态治理方式。

水生植物具有喜光、喜温湿、抗寒抗旱、吸收养分等特性,能够通过吸收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降低营养物质含量,从而抑制藻类的生长,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目前,水生植物治理富营养化的技术主要包括三种:一种是在水生植物栖息地上建造群岛式人工湿地,利用水中有机质和富营养化的水源在湿地植物根系和微生物之间进行生态交换,以提高水生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率,促进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速度,从而达到修复水环境的目的;第二种是通过桩栽培植水生植物,让植物根系吸收水中的营养物,同时将植物的根系作为栖息地,提供退化质和微生物的环境,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第三种是直接在水生植物栖息地上播撒水生植物种子或种苗,利用水生植物的根系对营养物的吸收,来减少富营养化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富营养化是我国湖泊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湖泊都已经属于富营养化和中-富营养化湖泊。

富营养化会引起水质恶化、味觉和嗅觉变坏、溶解氧耗竭、透明度降低、渔业减产、死鱼、阻塞航道,对人和动物产生毒性。

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湖泊富营养化文献资料,阐述了湖泊富营养化的两个主要来源(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富营养化的形成机理,以及对湖内生物、周围环境、人体健康等的危害,探讨了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为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富营养化;湖泊;机理;危害;控制技术富营养化指湖泊、水库、缓慢流动的河流以及某些近海水体中营养物质(一般指氮和磷的化合物)过量从而引起水体植物(如藻类及大型植物)的大量生长。

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进入地表水的氮、磷等化学物质也大大的增加,我国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

根据对37个主要湖泊的调查资料,以及根据国内外评价湖泊富营养化的经验制定的指标,37个主要湖泊中,具有中营养型和中-富营养型的占55.8%,富营养型的占14.7%,重富营养型的占8.8%[1],这些已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的正常生活。

国家在“十五”期间投入1234亿元巨资,建设1590个水污染防治项目,用来改善“三河”“三湖”(指淮河、海河、辽河以及太湖、巢湖、滇池)的严重水污染状况。

然而巢湖、太湖、滇池等湖泊的富营养化依然严重,平均水质仍为五类或劣五类。

因此,本文对已有关于湖泊富营养化的研究进行综述,为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进一步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1.污染物的来源湖泊污染源主要分外源和内源。

外源中又分点源和面源。

点源主要是城镇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面源包括农业生产污水、农村生活废水和降雨地面径流。

内源主要是湖底沉积物中所携带的营养盐。

1.1 外源污染外源污染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每年都有大量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湖泊中,使湖泊中氮、磷元素大量富集起来,破坏水中生态平衡。

1.1.1面源,点源,非点源污染面源污染是由大范围分散污染造成的,主要包括农业面源污染、林地和草地的养分流失、农田径流和固体废弃物的淋溶污染等[2]。

近年来,尽管人们对农业面源污染识别和治理能力越来越强,但农田养分的投入和农田土壤养分的积累及流失量却在不断增加,农业面源污染所占的负荷越来越大,农业逐渐成为水体富营养化最主要的污染源[3]。

美国环保署指出:农业面源污染是河流和湖泊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从而阻碍了水清洁行动中水质目标的实现[4]。

同时,富营养化也是地表水最主要的环境问题。

据报道,农业面源污染源占河流和湖泊营养物质负荷总量的60%-80%。

另据估计[5],在地表水中,农业排磷所占的污染负荷比为24%-71%。

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流失是水体中硝酸盐的主要来源,同时还是磷的第二大来源。

据报道[2],即使点源污染全面控制之后,但如果面源污染控制不好,水体仍无法达标。

另据报道,中国的面源污染占污染总量的2/3,其中农业贡献率为75%左右[6]。

点源污染主要是集中从排污口排入水体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非点源污染则是由大范围分散污染造成的,主要包括农业非点源污染、林地和草地的养分流失、城市径流和固体废弃物的淋溶污染等。

近年来尽管人们对点源污染的识别和治理能力越来越强,而农田养分的投入和农田土壤养分的积累却在不断增加,非点源污染所占的负荷越来越大,非点源磷对富营养化的贡献也愈显突出。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基本实现了对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水等点源污染的有效治理,非点源的营养物质已成为水环境的最大污染源[7,8,9],而来自农田的氮、磷在非点源污染中占有最大份额[7,10],水体中的总磷与流域内农业用地的比例呈正相关关系[11,12,13],Tonr等的调查表明,大多数的富营养湖泊的流域内不存在明显的点源污染[8];丹麦内陆湖泊的总磷含量在80年代有所降低,但这并没有使水质明显改善,因为其它来源的磷主要是农田排磷仍足以使许多湖泊中磷浓度超过100ug·L-1这一危险浓度[14]。

其中农业非点源磷占河流中磷来源的一半以上,农业用地为主的流域内非点源磷年发生量(0.29kg·hm-2)相当于自然流域(0.07kg·hm-2)的4倍[15]。

据估计,在地表水体中,农业排磷所占的污染负荷比约为24%-71%[16]。

有报道指出,大量的农田养分流失是造成内陆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1990年的调查显示,57%的湖泊受到农田养分流失的严重影响[17]。

1.1.2污染物输入途径湖泊污染物的输入不外乎自然输入和人为输入两种形式。

其入湖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入湖,如湖区降水、人工投饵、岸边水面废弃物和直接排入湖泊的排放口;二是间接入湖,即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经排水渠或地表径流先汇入湖泊的支流,最后再进入湖泊[18]。

区分两者途径的原因在于迁移路途的差异,间接入湖途中可能发生各种变化,如:物理沉积、化学氧化和分解过程,而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据统计,在巢湖流域(1995年),63%的TN和73%的TP是来自直接排入湖泊的;而在太湖流域(1994年),60%的TN来自间接入湖,TP来自直接入湖和间接入湖分别占37.5%和25%[19]。

1.2 内源污染湖泊外源污染的控制及治理极为重要, 从一开始就引起了重视并取得了一定实效。

国内外实例证明, 在外源得到控制后, 内源的影响会变得明显, 底泥的释放速率加快, 使水体的污染状况持续下去[20]。

在内污染源的控制方面, 受人类认识湖泊富营养化机制水平的限制, 对内源污染的机理和对策的研究还不是很透彻, 使之成为湖泊水质改善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湖泊沉积物是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循环中的重要环节。

点源的污水排放、非点源的大气沉降和地表径流注入、湖泊水生生物的死亡堆积,会使湖泊沉积物中的污染物质逐步富集起来,为深层水的细菌、真菌、原生动物以及一些无脊椎动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

这些生物的代谢呼吸将消耗储存在深水层中的氧气,并释放原先与有机物结合在一起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从而形成湖泊的“内源性负荷”。

一般情况下磷释放首先进入沉积物的间隙水中,然后扩散到水土界面,进而向上覆水混合扩散,成为湖泊磷负荷的一部分。

沉积物中氮主要是有机氮和无机氮。

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是水-沉积物界面氮迁移和交换的主要形式。

在富氧条件下,沉积物库中的有机氮化合物经降解作用,生成硝酸、氨等无机离子扩散进入上覆水体中,提高了水体氮的营养水平[21]。

影响沉积物有机氮降解的因素有温度、DO及有机质的生物可降解性等[22]。

2.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2.1 对环境影响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

蓝藻水华爆发时,藻体在水面大量堆积,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不仅破坏水体生态系统,而且因藻细胞释放出藻毒素,引起水生动物中毒,并通过食物链进而威胁人类健康。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生恶臭,水质变坏①水体中蓝藻和绿藻大量繁殖,浮游植物个体数剧增;②水中悬浮物增加;③产生大量有粪味的有机质;④水体的pH值迅速上升;⑤深层溶解氧降低,形成还原状态有机物无机化不完全,产生甲烷气体、硝酸盐脱氮,硫酸盐还原形成硫化氢气体;⑥形成“水华”,腐败分解后,发出恶臭味,破坏水功能及影响周围环境[23]。

(2) 向水体释放有毒物质,危害水产养殖业越来越多的研究和调查发现某些水华藻种可向水体释放藻毒素,能产生毒素的藻类多为蓝藻,最主要的是铜绿微囊藻、水华鱼形藻和水华束丝藻[24]。

这些毒素不仅对鱼类和贝类等水生生物,以及家畜、野生动物等有明显的毒害和致死作用,而且还对某些植物、微生物等产生抑制和破坏作用[25]。

同时残体分解过程中要进一步消耗水中的氧气,使水中溶解氧浓度降低,造成鱼、虾、贝等水生动物因缺氧窒息死亡,以至在水产养殖业上造成很到损失。

(3) 破坏水体景观,影响旅游事业湖泊水和水库水因水交换过程缓慢等特点,其受污染的情况最为严重,藻类大量死亡后,漂浮在湖边和岸边,水体浊度增大,水色加深,透明度下降,有些蓝藻在生长或分解过程中发出难闻的气味,由此降低水质,影响旅游景观[26]。

云南滇池就是水质恶化,自然景观遭到破坏的典型实例。

(4) 增加城市供水成本藻类污染产生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南北方自来水厂面临的共同的难题。

藻类污染严重的水体作为水源时会给净水厂带来一系列问题。

藻类的比重在1左右,多悬浮在水体中,它不仅容易堵塞输水管道,附着在水池表明生长,腐蚀管道及蓄水池,且过滤时粘附在滤料上,使过滤困难,增加了反冲洗的频率,这就要改善或者增加过滤措施[27]。

而对水华的絮凝也比较困难,需要投加更多的絮凝剂。

而且由于藻类分解时释放气体,使处理后的粘性沉淀物易上浮,妨碍絮体沉降、增加处理水的难度。

2.2 对人类健康影响蓝藻是目前已知毒性最高、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藻类。

水华暴发时,常见的产毒藻属有鱼腥藻属(Anabaena)、束丝藻属(Aphanizomenon)、筒胞藻属(Cylindrospermopsis)、Lyngbya、微囊藻属(Microcystis)、念珠藻属(Nostoc)和颤藻属(Oscillatoria)等,产生的毒素包括具有肝毒性和促癌性的环状肽类(包括MCs和节球藻毒素)、具有神经毒性的生物碱类(包括类毒素-α、拟类毒素-α、筒胞藻毒素和贝类毒素)以及脂多糖内毒素(1ipopolysaccharide,LPS)。

在已发现的各种蓝藻毒素中,MCs是水华水体中出现频率高、产生量大且对人体危害最大的一类毒素[28]。

MCs异构体众多,至今已发现80余种,其中存在最普遍、含量较多、毒性较大的是MC-LR、MC-RR和MC-YR(L、R、Y分别代表亮氨酸、精氨酸和酷氨酸)。

人群通过饮用或接触被藻毒素污染的水体产生急性或慢性危害[29,30]。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饮水中MCs的含量与人群中肝癌、大肠癌、胃肠道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有很高的相关性[31]。

此外,藻毒素还能够在生物体内富集,并且可能沿食物链进行累积和放大,进而威胁人体健康[30 ,31]。

在西方国家中,有食用藻类食品和添加剂的习惯,进一步加大了毒素摄入的危险性[32]。

3. 控制富营养化技术3.1 化学方法根据化学品性质杀藻剂可分为无机杀藻剂和有机杀藻剂,常见的有硫酸铜、高锰酸钾、次氯酸钠、氯气、过氧化氢、臭氧、过碳酸钠等无机药剂和花生四烯酸、亚油酸、季胺盐等有机药剂[33]。

无机杀藻剂中硫酸铜是研究、应用较早和较多的杀藻剂,其虽具有很好的杀藻效果,但由于其非专一的生物毒性,它们在杀灭有害藻类的同时也对其它非藻华生物产生毒害;而且药剂成本高,药效维持时间短,因而使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