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城镇化的特征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探讨_黄桂婵
新型城镇化和传统城镇化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和传统城镇化的对比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在加快。
新型城镇化和传统城镇化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它们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居民生活、经济发展等方面对这两种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对比研究。
一、城市规划传统城镇化在城市规划方面主要采用“扩大式”的发展模式,即城市不断地向外扩张,形成大量的新城区或新城镇。
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解决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需求,但也会带来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
而新型城镇化则更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城市内部的改造和提升。
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资源共享等问题,通过规划合理的城市布局和设施建设,更好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居民生活传统城镇化主要致力于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并且在建设新城区时重点考虑了居住环境的基础设施和条件。
但这种建设方式可能会忽略城市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带来社区平衡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则着重于强调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注重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传统,同时也更加关注居民的需求和生活质量。
这种方式可以提供更加适合居民的社区环境,使得居民更加舒适和满意。
三、经济发展传统城镇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依赖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促进,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也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浪费。
相比之下,新型城镇化更注重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不仅注重经济增长和创新,还同时重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社会公益,由此可以打造具有创新和可持续性的城市经济体系。
总之,新型城镇化和传统城镇化虽然发展模式不同,但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在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城市规划、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平衡,以便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幸福生活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
它不仅推进了城市现代化进程,也带动了以农村地区为主要发展对象的乡村现代化。
然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实现并不容易,需要制定合理的发展路径。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特点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新型城镇化是指在从城镇内部再造到城乡融合转型的基础上,以人为核心,推动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产城融合。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发展城乡融合、产业升级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2.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①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是提升居住在城市和乡村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②以城市为龙头:新型城镇化将城市作为引领发展的核心,以城市在推动整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的带动作用来实现城乡融合。
③强调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注重产业升级和城市化的融合,在推动城市化的过程中,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制定合适的发展路径。
以下是几种可能的发展路径:1. 打造文化城镇打造文化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一种方式,文化城镇可以让城市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给予城市居民更丰富的生活体验。
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群搬迁到乡村,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
2. 优化城市规划优化城市规划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规划可以包括城市道路、科技创新园区、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这些规划可以从整体规划的角度来实现产城融合,实现城市化与产业交融。
3. 互联网+城镇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型城镇化也需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推进互联网+城镇化。
这一发展方式可着重在电子商务、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领域进行开发,帮助城镇尽快将传统模式转型为现代化城市。
4. 绿色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需要重视保护环境的发展方式。
未来城镇化的发展将会重视绿色化、智能化和可持续性的经济模式,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优质的生活品质。
三、新型城镇化应注意的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 避免“浪费式发展”削减资源浪费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
传统的城镇化存在哪些问题?新型城镇化“新”在什么地方
传统的城镇化存在哪些问题?新型城镇化“新”在什么地方“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1)规划起点高。
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化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2)途径多元化。
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
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
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3)聚集效益佳。
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
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有些城市就虚得很。
(4)辐射能力强。
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它应该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视野、规划和措施。
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
(5)个性特征明。
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
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6)人本气氛浓。
我们不能为城镇而城镇,发展城镇的目的是为人服务。
所以,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
总的来说,就是要使城镇具有人情味,能够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相反。
(7)城镇联动紧。
笔者在表述上使用的是“城镇化”,而非城市化。
其内涵是要把城市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解决好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或畸轻畸重的问题。
600多个大中小城市和两万多个小城镇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梯队,不能人为地分割开来。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新特征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新特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新特征在多个方面体现出来,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
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出规模化和集约化趋势。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群和城市圈的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和城市圈已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形态。
这些城市群和城市圈以其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特点,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特征。
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特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化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
一线城市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80%,但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城镇化率仍然较低。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各不相同,城镇化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的趋势。
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出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特征。
城镇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城市化建设和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要注重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以实现城镇化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新特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城市化建设和管理已经步入智能化时代。
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新方向。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城镇化发展也越来越注重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出开放性和国际化的新特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深入的联系。
我国还积极吸引外国投资和人才,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开放和国际化。
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出规模化和集约化、多元化和差异化、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智能化和绿色化、开放性和国际化的新特征。
在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将继续朝着这些新特征的方向发展,同时还需要注重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以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新特征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新特征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和趋势,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城市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
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即城市规模快速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有26个城市人口超过千万,而且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一线城市和特大城市不断扩大,二三线城市也在不断壮大。
这种趋势表明,我国城市发展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能力和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城市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健全,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和中心城市,城市建设质量和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城市的社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市功能不断拓展。
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日益多元化,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城市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城市功能呈现出多元化和高端化。
城市的综合经济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逐步显现。
第四,城市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不断缩小,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日益密切,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接近,城乡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之间的资源和服务不断流动,城乡关系呈现出更加协调和融合的态势。
第五,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不断提高,城市文化建设得到了加强和改善,城市精神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风貌也得到了改善。
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城市的软实力不断提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与路径探析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与路径探析作者:梁娟丽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5年第12期文/ 梁娟丽、康蕾河南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屈冬婷洛阳矿山机械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采掘机械研究所河南洛阳 471039【摘要】传统城镇化发展难以为继,新型城镇化正是力图规避传统城镇化所产生的弊端,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的集约、智慧、低碳、绿色城镇化道路。
基于此,本文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的解析基础上,提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内涵;特征;路径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报告提出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基本内容之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同年中央经济会议更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及“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正式颁布,至此,“新型城镇化”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的集约、智慧、低碳、绿色城镇化道路[1]。
也就是说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的城镇化,是产城互动的城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2]。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目的是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生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社会福利、医疗救助、教育水平等社会保障。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一、概述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政府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提出的一项大型战略,旨在推进城镇化转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以及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政策推动、发展路径、发展策略等方面剖析新型城镇化的实施。
二、政策推动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并制定了五年到十年的规划目标。
政府提出了完善农村土地、户籍制度改革、扶持中小城市、创建特色城镇等一系列政策。
近年来,中央政府提出了以跨越式、绿色、智能等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并在政策上加以鼓励和支持。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还提出要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等内容,并提出了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等目标。
三、发展路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遵循跨越式、绿色、智能化等发展路径。
跨越式是指不断深化城镇化发展质量,让农民工众创业、创新、就业、创造财富、分享财富。
绿色则是推进城市绿色建设、城市绿色发展、城市绿色消费,鼓励可持续发展。
智能化则是促进高新科技与城市化的有机结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城市内外部因素,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四、发展策略1. 完善城市规划体制。
此为城市整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规划实施三个层次的城市规划体系,将成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2. 科学发展空间布局。
坚持合理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多极化、分布式城市格局,将横向扩张转为纵向发展。
3. 完善居住条件。
强化人文服务,将好的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等社会服务资源配比到城市居住区域内,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4. 加速城市环保和低碳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环境监管,采用低碳技术、推广节能理念等等,降低城市环境压力,合理使用地球资源。
5.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发挥城市与乡村的优势和特色,适应人民群众城市化需求,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探索集体产权制度。
六、结论可见,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是把城市与乡村贫困地区的协调融合,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感提高的必然需要。
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征、问题及政策建议
7 -11 .
系列法律法规 执行力度 不够 ,致使城 市闲置 、批 而未供 的
土地闲置现 象愈演愈烈 。因此 ,当务之急是加快完 善相关法 律法规 ,从 立法上对土地 闲置 中产 生的各种状况做 出明确规
定 ,强 化 法 律 的 权 威 性 和 严 肃 性 。
【】 红生. 国欠发达地 区农村可耕 土地 闲置原 因及 解决对 4周 我
策 [】 经 济师,2 0 3 J. 0 5( ):1 7 1 8 7— . 7
[] 5 官本仁 . 小议 农村 闲置土地 的开发 与利用 [】 福建论坛 , J.
【】 3 钱立文. 农村 土地 闲置 的成 因及对 策分析 【】 沿海企业 与 J.
科 技 ,2 0 1 ):6 - 1 0 9( 0 97.
( )征 收土地 持有税 以推进 土地 市场 化进 程 2 目前 ,城镇 土地闲置 的现 象 比较严重 ,这 和闲置成本低 而预期 收益 大有很大 的关系 ,要从根本上 改变 这种状况 ,必 须提 高土地 保有 的成 本 。由于 闲置土地查 处和 判断较 困难 , 政府 可以考 虑将土地 闲置 费改为土地持有税 。费改税 ,一方
动 也在 加 剧 。一 方 面 ,转 移 人 口的 生 存 与 发 展 问题 得 到 了越
社会进 步的意义与 价值 已经在理论 和实践层面达 成 了共识 , 从 中央 到地 方 都在 积极 推动 城镇 化 进程 并取 得 了积 极 的成 绩, 中国城镇 化对 国家经 济社会 发展 的带动作 用 日益突 出, 出现 了许 多新 的变 化并呈现 出比较鲜 明的发展特 征。
当前 我 国城 镇 化 发 展 的 特 征 问题 及 政 策 建 议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进程研究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进程研究【摘要】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主要战略和途径之一。
本文从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特点、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以及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的发展策略等方面加以探讨和论述,加快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策略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城镇化与城市化的概念有共通之处,但是城镇化是城市化概念在中国的具体体现,城镇化概念更具有中国特色,更符合中国的国情。
快速的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城镇化发展时期。
城镇化,主要是指人口、非农产业向城市集聚,以及城市文明、城市地域向乡村推进的过程。
现代意义的城镇化起源于英国工业革命,伴随工业革命的进程,城镇化扩散到欧美大陆。
二次大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城镇化进程。
2005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人口部在其出版的《世界城镇化展望》中估计,2008年全世界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世界由此迈人城市世纪。
在国际上城镇化水平是以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作为城镇化的统计指标来衡量的。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均在70%以上,中等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在50%以上,落后的农业国通常不超过20%。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城镇化占有重要地位。
这不仅是因为它构建着区域发展的重要指标体系,而且更为引人瞩目的是作为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整合,城镇化将反映并影响着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是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根据诺瑟姆提出的城镇化规律,我们将城镇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城镇化率30%以下的是初期的起步发展阶段,城镇化率30%~70%的是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到达70%以上的是后期的稳定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
简述我国城镇化特征和发展方向
简述我国城镇化特征和发展方向摘要:一、我国城镇化历程及特征1.城镇化历程2.城镇化特征二、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1.人口城镇化2.质量城镇化3.绿色城镇化4.创新城镇化5.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正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城镇化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并展现出明确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城镇化历程及特征1.城镇化历程回顾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至1978年,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人口比重在10%左右;第二阶段是从1979年至2011年,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城镇人口比重从17.9%上升至51.3%;第三阶段是从2012年至今,城镇化进入新型城镇化阶段,强调人口、质量、绿色、创新和区域协调发展。
2.城镇化特征(1)政府主导型城镇化:我国城镇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政府在基础设施、产业园区、住房保障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2)人口流动性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3)土地城镇化较快:为了满足城市扩张的需求,我国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加快了土地城镇化进程。
(4)区域差异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区域差异较大。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1.人口城镇化: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重点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2.质量城镇化:强调城市内涵式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品质。
3.绿色城镇化: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4.创新城镇化: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创新,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5.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优化城乡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总之,我国城镇化进程呈现出清晰的特征和发展方向。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
城市化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尤其是在新时代下,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成为了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城市化现状、城镇化进程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城市化现状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60%,正在快速向70%迈进。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不仅带来了城市规模的扩大,也促进了城市的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
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使城市的人口总量增加。
同时,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引领着全国经济的增长。
但是,城市化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人口过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是城市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城镇化进程中国城镇化进程可以说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速的。
特别是在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不断推进,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镇化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快。
中国城镇化的历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城市规划和建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交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力求达到快速发展和可持续的目标。
此外,城市规划和建设还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以适应城市化进程中新出现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了全面推进城镇化的目标和路线图。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值得关注的是“适度规模、内涵发展”的发展思路。
这种发展思路强调城镇化进程需要适度规模,避免“人海战略”的出现。
与此同时,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内涵方面,即城市品质、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城乡统筹发展。
在这种发展模式中,城市和乡村不再单纯地相互依存,而是实现有机结合,形成城乡融合的新局面。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需要推出更为优化的城镇化政策,以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
此外,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监管力度,以保证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性。
结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品质的提升、推进城乡融合等方面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新特征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新特征随着中国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和趋势。
本文就这些特征和趋势进行探讨。
1. 以城市群为基础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城市群发展模式逐渐得到了形成和完善。
城市群指的是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由多个城市和相邻的城乡结合部组成的区域性城市集群。
在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之间开始形成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关系,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2. 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我国经济不断从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我国不断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创新城市等方式,推动城市经济的创新发展。
3. 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城镇化的新路线城乡融合发展已成为城镇化新的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城乡差距过大,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不平衡。
通过城乡融合,可以使城乡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实现资源共享、环境共享、文化共享、社会保障共享等,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 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在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
为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加强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环保措施的投入力度,推行绿色发展,推进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城市和环境的和谐共生。
5. 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智慧城市是指利用信息化技术、先进的通信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相结合,实现城市运行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
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提升城市的管理效率、智慧化水平,优化城市的资源配置,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等方面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未来的城镇化发展趋势,需要我们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需求,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建设宜居城市,推动城市与农村、国内与国际的互利合作,促进城市的发展与环境的协调。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作者:王文婷来源:《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6年第01期〔摘要〕随着十八大报告提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的城镇化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
虽然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但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以GDP增长为首要目标,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为主导等。
就目前而言,要实现人的城镇化,不仅需要从发展理念、制度设计等方面来进行思考,明确新旧城镇化的本质及区别所在。
同时还需要吸收借鉴国外的经验,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统筹,不断提高城镇化能力,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传统城镇化;路径选择〔中图分类号〕F291.1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674-1676(2016)01-0046-02[作者简介] 王文婷(1990- ),女,山西吕梁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保障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剖析关于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的专门论述最早出现于2006年各省的“十一五规划”中,而其内涵的明确解析是在十七大。
肖金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人的城镇化。
根据中国知网的截面数据统计表明,“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广泛使用是开始于2013年。
对于“新型城镇化”,不同的学科关注的重点不一样,因此对其的定义也是不同的。
社会学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包括城市生产生活习惯在内的城市文明的培育和扩散,是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包容及融合的过程。
经济学认为是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演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
人口学将新型城镇化定义为城市户籍人口比重增加,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人的城镇化能力逐步增强的过程。
地理学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农村及城镇功能的增强和完善,是大、中小城市、城镇及农村的协调发展。
结合各个学科的特殊性定义新型城镇化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从整体角度把握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界对于新兴城镇化的定义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笔者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循序渐进的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的过程。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
但是,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带来的城市病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
如何实现高质量城镇化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话题。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本文将从城镇化的背景、特征、阶段和发展路径等方面逐一论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内容。
城镇化背景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从1980年的18.9%提高到了2020年的60.6%。
但是,城镇化进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如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城市空气和环境污染等。
因此,中国必须寻找一种可行的城镇化模式,以应对现代城市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城镇化特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区别于传统城镇化模式的显著特征在于其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城市规划和发展。
城镇化应该是人们可以享受优质生活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政府进行城市扩张的手段。
在这种新型城镇化模式下,城市应该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发展和生态保护,同时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城镇化阶段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传统城镇化阶段,主要特征是土地扩张和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方面的控制不够明确。
第二阶段为特征城市化阶段,此阶段重点从扩大城市规模转向优化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可以从一些已经建成的先进城市中获取经验,逐步向这一目标迈进。
第三阶段为综合型城市化阶段,此阶段强调科学、绿色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将推进城市修补和城市再生,从而实现城市的动态平衡发展。
城镇化发展路径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政府需要制定合理、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具体来说,这一发展路径应该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是制定能够实现平衡的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
这一政策应该综合考虑城乡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和各自的优势。
第二步是建设生态康养城镇,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政策应该包括新型城镇建设、旧城区改造和城市绿化等方面的措施。
3073 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问题与对策
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问题与对策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但是,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决。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问题以及对策。
城镇化的问题1. 人才流失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对农村人才的过度吸收和城市人才的过度流失现象,这一问题需要有效解决。
否则,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将削弱,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受到限制。
建立人才资源调节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2. 土地问题中国土地资源短缺且不可再生,市场上高价买地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政府需加强对土地的规划和管理,严格监管土地流转过程,维护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3. 城乡分割城乡分割现象的存在导致贫富差距加大,城市居民的福利水平高于农村居民。
有必要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对策1. 建立人才流动机制为了避免农村人才的过度吸收和城市人才的过度流失现象,政府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人才政策,例如加强对农村教育和职业训练的投入,鼓励农村人才留在本地,同时加强对来自外地的城市人才的吸引力,营造稳定、公平、公正的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的福利水平。
2. 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为了更好地维护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政府需要加强对土地的规划和管理,如建立土地资源管理平台、完善土地市场流动机制,以及对违法用地行为进行打击,保证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3. 加强城乡融合建设城乡发展差距的根源在于城乡的分割。
建设具有农村特色、具有现代化经济理念的城乡发展模式,能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政府也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实行城乡统筹规划、加强农民参与城市化、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投入等,落实城乡融合发展。
总结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重视各种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
如果我们能够切实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相信将会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分析
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分析一、背景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产业引领、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满足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需求,建设智慧、绿色、低碳、宜居、和谐城市。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点1. 主导地位转变: 集约型城镇化逐渐被多元化城镇化所取代。
新型城镇化强调人民群众对城市建设的广泛参与,市场约束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2. 生态优先:新型城镇化不再是单纯的城市化进程,而是对传统城市化的优化和升级,强调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3. 产业引领:新型城镇化依赖于现代化、信息化、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借助强大的产业带动城镇化,倡导城市发展多元化经济,引导人居环境不断升级与提升。
4. 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强调城镇化过程的可持续性。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1. 坚持人本理念新型城镇化是人民城镇化,人们文化、物质和非物质需求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评价标准。
要坚持以居民为中心的思想,推进城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让居民享受到更高质量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服务,切实提高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发挥市场优势新型城镇化发展也强调市场机制的应用,鼓励市场力量加入城市建设。
加强城市更新和土地利用,以市场为导向引导资本流向城市和新兴产业,积极提升城市竞争力。
3. 注重生态保护加强资源节约和环保理念,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城市。
引导居民和企业做好垃圾处理、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4. 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步伐,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公共服务的共享,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市民化社会福利。
同时,鼓励农民创业、扶贫,充分挖掘农业等乡村优势资源,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5. 倡导智慧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重点推进城市智能化,推出一系列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的目标,为市民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四、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城市规划不合理:部分城市规划缺乏长期性、科学性,致使城市建设无组织、无纪律,公共基础设施滞后。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摘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经济全方位发展离不了城市化。
根据传统式城市化缺点,明确提出新式城市发展创新方式,以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观为基本标准,充分发挥城市化优点,完成城乡一体化重要总体目标。
政府相关部门会对新式城镇化作出科学合理的经营战略,为城镇化发展趋势给予对应的服务与公用设施,促进新式城镇化基本建设在规章制度监管和中取得明显发展与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式;有效路径;城乡一体化引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是科技创新、社会的进步和民族伟大复兴的象征。
新式城镇化基本建设计划将众多乡村人口转移至城市,推动经济消费,扩大内需,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
城市化基本建设并不是对城市行政区域和各城市价值体现的典型方式,它肩负着整体城市住户和多元化工业化生产作用。
城市化人口并不意味着是城市人口,而是具有城市日常生活以及各种公共文化服务和设施设备的人口。
就中国经济经营规模来讲,大城市、中小型城市、小城镇化体系发展状况早已逐步完善,中国要建设小康社会社会发展,务必完成新式城镇化的建立与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一)一个新的最终目标是把我国的城市和农村合并为一体新型城市变的终极目标应当是中国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即全国各地城乡设备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发展,在全国各地加上城市的印记。
农户有着与群众同样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素养、收益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乡村也有和城市相近的设备。
也包括互联网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整体环境下,“技术含量高、经济收益好、能源消耗低、空气污染小、人力资本聚集”的产业体系,“以刚需为重、支撑点交易”的需要管理体系,“人力资源和技术革新”日益充分发挥主导地位的因素体系结构。
1.新社会以新小区、新社会组织、新社会管理方法为基本前提,相处社会性、社会联系全球化、生活习惯智能化、住户多元性和流通性、橄榄型社会阶级宽容构建和谐社会。
2.新领域城市核心环境下的城乡,当然风景秀丽,生态环境保护优良,资源开发节省,生态环境保护合理,人与自然关系友善,一同构建低碳绿色的生活环境。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和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和路径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已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是促进城乡平衡发展、提高质量效益的重要手段。
那么,新型城镇化具有哪些特点和路径呢?一、特点1.市场导向。
新型城镇化旨在合理调整和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增强城市功能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和乡村现代化的有机结合。
新型城镇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需要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
2.人居导向。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改善人民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城市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改善城镇公共设施,提高居住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
3.可持续发展导向。
新型城镇化强调可持续发展,包括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等。
二、路径1.推进城市化进程。
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途径。
推进城市化进程应遵循科学规划,以城市化为纽带,协同发展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等各领域。
2.发挥城市功能。
城市功能是城市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新型城镇化要发挥城市的功能。
发挥城市功能首先要提升城市的软硬件设施,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推进城市化。
3.促进城乡融合。
城乡融合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城乡融合应注重小城市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互补和融合。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对城市化和城乡融合的支撑作用至关重要。
应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城市的硬件设施,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后劲。
5.加强公共管理服务。
公共管理服务是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要做到改善公共服务,强化公共管理,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满意度。
同时,要注重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协作与合作,提升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城市生态。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市场导向、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发挥城市功能、促进城乡融合、加强公共管理服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重点工作。
在未来的发展中,新型城镇化将在市场和政府的共同引导下,逐渐成熟和完善。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及新农村异同探析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及新农村异同探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这三个概念的提出对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但三者到底有何区别,各个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又是什么,是否各有交叉又相互联系。
通过对比分析,旨在找出三者之间的异同。
标签新型城镇化;传统城镇化;新农村1.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区别传统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割裂,产业是城镇化的“配角”,而新型城镇化旨在实现人们在家门口就业。
注重城镇产业经济的培育,重视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和农村合理分工、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新型城镇化要改变传统城镇化中农民的“候鸟式”、“钟摆式”迁移。
所谓“候鸟式”、“钟摆式”迁移是指当前大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工作在城市,而保障却在农村。
实行新型城镇化,就要将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面覆盖,使农民工“进得来,留着下,有尊严”。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应当是社会和谐,是人的城镇化而非物的城镇化。
当前一些城市片面提高城市形象与扩充城市规模,打造大量高档住宅、商业街区,追求标新立异的建筑,这种方式只能加大贫富差距。
发展新型城镇化应当摈弃这种发展方式,将焦点聚集在如何解决农村人口转移问题,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减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新型城镇化在资源配置方面要转变政府职能。
传统城镇化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而新型城镇化强调市场资源的基础性地位,走可持续化、集约化的城镇化道路。
①从发展理念、支撑体系、关注焦点、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及配套改革方面来看,二者的区别如下表所示:比较项目新型城镇化传统城镇化发展理念城乡统筹发展强调城市做大做强支撑体系多元支撑体系工业化关注焦点城镇化的质量城镇化的数量土地利用集约节约化粗放利用环境保护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配套改革多元体制综合改革以建设口层面改革为主综上所言,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可以概括为新型城镇化的六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更加注重城镇发展的集约性,更加注重城镇化的社会性,更加注重城镇化的区域性,更加注重城镇化的协调性,更加注重城镇化质量内涵的提升。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新特征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新特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城市已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新特征也日益凸显。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和新特征。
一、城镇化发展趋势1.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城市化建设,认为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政府不断加大对城市化的支持力度,逐步推进城市化进程。
根据中央政府规划,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以上。
这意味着未来15年内,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会继续加快,城市人口将继续增加。
2.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城市的基础设施、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都在不断改善,城市的各种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善。
从城市化水平上来看,我国的一二线城市已经相当先进,而三四线城市和小城镇的城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3. 农业转移人口不断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农业转移人口也在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去谋求更好的生活。
这也是城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
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传统的重工业、轻工业正在逐渐减少,而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却在不断增长。
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城市的产业转型,大量的就业机会也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
2. 城市人口结构变化明显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结构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市人口结构逐渐呈现出老龄化、流动性增强和多样性等特点。
这也意味着城市的管理、服务和发展需要更加注重人口结构的多样性和特点。
3.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政府重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
未来城市化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农业现代化研究我国传统城镇化的特征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探讨黄桂婵,胡卫东(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3)摘要:新型城镇化是在传统城镇化基础上提出的,得到了国家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是学术界当今研究的热点,因此,探索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本文全面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并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然后从经济规律和现实发展等方面,论述了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趋势的观点;其后从数据角度对传统城镇化道路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在上述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关键词: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275(2013)06-0672-04To Investigat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Path of Urbanizationand Development New Path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HUANG Gui-chan,HU Wei-dong(Nanning College for Vocational Technology,Nanning,Guangxi 530003,China )Abstract :New urbanization is put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the traditional urbanization by The State Party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which is a hot academic research today,therefore,the research has important strateg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path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In view of this,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urbanization background,and the connotation of new-type urbanization,then from the economic rules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discusses the point of view which is new urba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current city development,and then analyses 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urbanization,finally suggests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the above.Key words :traditional urbanization;new urbanization;development paths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一系列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具体政策措施,助推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极”。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放宽户籍限制,推进城镇化改革”。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四化同步”中,城镇化地位特殊、位置关键,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中共十八大刚刚结束后的不到1个月时间里,李克强就城镇化发展问题,四次高密度的发表意见,已经引起全球高度关注。
因此,探索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主要体现为:一是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的城镇化,要求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是旧型城镇化以摊大饼、高消耗、城市要素供给不可持续为特征,新型城镇化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由“外延式扩张”转为“内聚式发展”,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道路。
三是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贯穿全过程的城镇化,要从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模式等多角度将生态文明理念植入城镇化发展的思维。
四是新型城镇化是注重质量和内涵的城镇化,旧型城镇化重速度、轻质量,重外延、轻内涵。
五是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做到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社会发展,都要立足于让人完成城镇化。
1经济规律: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1.1是顺应世界普遍规律,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一国特别是大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城镇化,世界发达国家成为强国的过程就是其逐步提高城镇化率的过程。
根据联合国2012年4月份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从2011年到2050年,世界城镇人口将从现在的36.3亿增加到62.5亿,城市化率由52.08%提高到67.13%,其中较发达地区将提高到86.26%,而欠发达项目来源:2013年广西全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西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的路径探索”(编号:DSBD13ZD027);2013年南宁市社科联资助研究项目“南宁市城市移民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黄桂婵(1961-),女,广西扶绥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执行主编、编审,研究领域编辑学、教育学、经济学;胡卫东(1968-),男,河北临西人,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2013-09-08,修回日期:2013-09-29第34卷第6期2013年11月Vol.34No.6Nov .2013农业现代化研究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第6期表1我国城镇化率区域对比(单位:%)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2011东部地区52.8454.1254.3955.8956.6660.75中部地区36.5438.0039.1340.9242.2645.48西部地区34.5635.7236.9638.3239.4242.99东北地区51.1555.5555.8156.6956.8858.74西部-东部-18.28-18.40-17.43-17.57-17.24-17.76注:东部地区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2年份)计算整理。
以下同。
地区也将提高到64.08%。
实际上,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有过城市化较快推进的时期,而且这个时期往往也是工业化较快推进的时期[1]。
特别是德国和日本正是抓住了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历史性机遇,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并最终完成了城市化任务。
我国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必须自觉遵循城镇化发展的规律的内在要求,努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1.2是解决城镇化自身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出路我国城镇化依然滞后,为了解决旧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亟需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首先,继续保持一定的城镇化速度,是尽快改变城镇化滞后状态的需要。
无论是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还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我国城镇化水平都是滞后的。
其次,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城镇化问题的需要。
由于缺乏有效措施和调控机制,在城镇化宏观整体布局上,还存在着大城市过度集聚、小城镇发展无序,地区发展失衡、城市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
第三,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还有利于城镇化问题带来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由于半城镇化造成了我国数量庞大农业转移人口和日益严重的农民工问题,由于城市偏向政策和城乡要素难以自由流动。
1.3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农村只转移劳动力,而不能减少农村人口,有限的农业农村资源不足以支撑农民实现均等化的收入,那么,全面小康就无从谈起。
只有大幅度减少农村人口,全面小康建设的难度才能降低。
只有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转为市民,在劳动就业、工资福利、子女就学、公共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平等权利,分享现代文明的成果,同时也使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相应地得到改善和提高。
另外城镇化带来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有利于普及和改善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拉进民众与政府的距离,方便政府与民众的互动交流,从而有利于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和更好的社会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4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经济结构失衡是长期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从产业结构看,集中体现在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大而不强,尤其是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2]。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促使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不但能给城镇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也会拉动消费,扩大需求,促进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带来的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不但能够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发展,从而能够使服务业范围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比重不断提升,最终改变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推动形成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
1.5是资源节约和城乡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传统城镇化的历史性弊端日益显现,而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资源制约也愈来愈显著,哥本哈根会议警示全球节能减排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重要社会责任,加之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上海世博会为我们展示的一系列节能减排成果,迫使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出科学可行的选择,放弃传统城镇化的老路,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