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白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茶山”应在雁荡山


黄建军《王十朋福鼎品茗记》(载《乐清日报》2012年3月24日3版)一文提及“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认为“白茶山”即“太姥山”。中国茶学泰斗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也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这种说法应该没有经过考证,而是想当然。
本人对此问题很感兴趣,认为“白茶山”应该是“雁荡山”,而非“太姥山”,理由如下:
一、“永嘉县”考
陆羽《茶经》成书约为公元758-782年间。原文在《茶经·七之事》,载:“《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永嘉图经》是一部关于永嘉郡的地理著作,今已失传。文中称“永嘉县”是指《永嘉图经》成书时间,并非陆羽成书时间。历史上称“永嘉县”的,仅存在于隋朝开皇九年(589)至隋朝大业三年(607)的18年间。《永嘉图经》成书应该在这个时期,当时乐清正是属于永嘉县辖区,据《乐清县志》载,“隋开皇十二年(592),省乐成县入永嘉县。唐武德四年(621),析永嘉原乐成县地重置乐成县,属东嘉州。武德七年,复省乐成县入永嘉县。载初元年(689),复分永嘉县置乐成县,属温州”。“永嘉县”应为现在的温州市区。乐清古时就有县东、县西的说法,但并不是正东或正西,而是以乐成镇为界,东北方向的地区称县东,“永嘉县东”可作此解。福鼎在唐代属福州,如果白茶山真是在福鼎,《茶经》为什么把“永嘉县”扯进来当坐标呢?
二、“县东三百里”考
宋初《太平御览》卷八百六十七饮食部二十五茗记载:“又曰:茶花状如栀子,其色稍白。《永嘉图经》曰:县东有白茶山”。文中没列“县东三百里”,这是不是陆羽添加,不得而知。隋唐距离多以驿路定,唐代邮驿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约三十里设一驿站。从众多研究古代度量衡量的史学书籍查知,唐之一里相当于450米左右,略短于现在的里,三百里现约为135公里。从《永嘉县志》、《温州府志》等资料与现在的地图看,雁荡山在“永嘉县”东,“县东三百里”指约有十驿站的路程,均符合地理现状。陈椽教授《茶业通史.茶区》中也在自我否定:“但是里数不合,按照现代的交通,走高速从永嘉到福鼎都不至200公里,何况是古代的驿路交通”。
三、“白茶”考
雁荡山产茶历史约千年以上。晋唐时期,乐清已有产茶记录,《唐书·食货志》有载。《乐清县志》载:“东晋永和年间(公元345~356年),阿罗汉诺讵那率弟子三百居雁荡山,诺讵那于大龙湫观瀑坐化为开山始祖。雁荡山茶是汉诺讵传佛同来,茶禅

一味”。《瓯江逸志》载:“瓯地茶,雁山为第一”。据明隆庆《乐清县志》载:“近山多有茶,唯雁山龙湫背清明采者极佳”。《雁山志》载:“浙东多茶品,而雁山者称最,每春清明日采摘芽茶进贡,一旗一枪,而白色者曰明茶,谷雨日采者曰雨茶,此上品也”。 雁荡山茶名目繁多,曾名“白云茶”。明代朱谏有诗:“雁顶新茶味更清,仙人采下白云英;直须七碗通灵后,自习清风两腋生。”“白云英”指雁荡山茶之嫩芽。永嘉四灵均作茶诗,其中四灵之首徐照更是嗜茶如命,南宋状元王十朋作《会稽风俗赋》提及茶事,可见当时乐清茶饮之盛。陆羽时期通行煮茶,并非现在的直接冲泡,茶叶加工并非现在的炒青,而是晒青或用文火烘干,白毫显露,故有白茶之说。福鼎白茶生产只有200年左右的历史,当时太姥山无白茶。王十朋从泉州卸任回乡途中品建茶(当时福建茶旧称,建盏名称也源于此)应有此事,诗作为证,但《王十朋福鼎品茗记》文中称王十朋品白茶,应该没有依据,有点牵强附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