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小说中的武汉书写[论文]
池莉小说词语的汉味特征
![池莉小说词语的汉味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82a65cd08a1284ac9504302.png)
咸
宁
学 院
学 报
Vo . 0, . 1 3 No 2 Fe 2 0 b. 01
J u n lo a n n o r a fXi n i ̄Unv ri ie st y
文章编 号 :0 6—54 (0 0 0 05 0 10 32 2 1 )2— 00~ 3
中 图分 类 号 : 0 H3 文献标识码 : A
池莉是一个颇受武汉城市圈市 民欢迎的作家。池莉 的 受欢迎 , 主要是 因为她 的小说 。池莉小说 的深入人心 , 至少 有两个重要的原 因: 一是小说 内容关 注草根 阶层 当下的生 存状况 , 特别是通过平 凡 、 碎 日常生活 的描写 , 琐 解读 市 民
西安 叫“ 疯狂 老鼠” 武汉 叫“ , 麻木 ” 。为什 么把运客 的人 力
论文语 料选 自《 烦恼人生》 《 、 不谈爱情》 《 阳出世》 、太 、 《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等小说 。 池莉 小 说 词语 的 “ 昧 ” 征 , 要 体 现 在 基 本 词 汉 特 主 ( ) 詈辞两个方面。 语 、
( 太 阳出世》 《 )
() 2 女人们说 : 猫子 真是个 好男 将 哦 , 体贴 人又 勤 “ 又 快, 又不赌 不嫖。 ” (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 )
() 3 许师傅说 : 是的 么 , 猫 子这 忠厚 的男 伢现 在 哪 “ 像
里去找?现在的女伢们 时兴 找洋 毛子 , 洋毛 子会给他 丈人 炒苦瓜吃么 , 燕华要是不跟猫 子 , 我捶断她的腿 。 ”
话语 的原 生态, 池莉不得 不在 小说 中高频率运用方言词语 。于是 , 池莉 小说 的武汉方言词汇 , 为研 究武汉方 言、 武 汉地方文化保 留了重要 的第一手 资料 。这样 , 池莉小说 的武汉方 言词语 的 高频 率运 用除 了具有 刻 画人 物形 象的
池莉小说真实地标书写的影响
![池莉小说真实地标书写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e00293d4b73f242336c5f97.png)
世》 中赵 胜天迎 亲路 线为从 中 央 农 民运 动 讲 习所 旧 址 出发 ,上 解 放路 , 经 由彭 刘 杨 路 到 达 阅 马 场 , 再 转 入 首 义 路 回 到 解 放 路 。 读 者 跟 随 小 说 情 节 走 完 这 一 趟 迎 亲 之 路, 仿佛重走 了一遍革命之路 。还 有《 你 以为 你是 谁 》 中, 一 片简 易 的 工 人 宿 舍 凝 聚 着 从 新 中 国 成 立 到 九 十 年代 工 人 阶 级 生 活 的变 迁 , 向读 者 展 现 了一 幅 具 有 生 活 气 息 的 图 画 ,折 射 出 改 革 开 放 后 城 市 各 阶层 人 民生 活 的 变化 。
座 清朝光绪 年间英 国人主持 修建
的水 塔 。花 楼 街 是 旧 时汉 口中心 ,
曾是 充 满 脂 粉 气 息 的风 月 之 所
《 不谈爱 情》 中的吉玲 出生于 此, “ 武汉人 谁都知 道汉 口有 条花 楼街, 从 前它 曾粉 香脂浓 , 莺 歌燕 舞, 是汉 口繁华的标志 。如今朱栏 已旧 , 红 颜 已老 , 那 瓦 房 之 间 深 深 的 小 巷 里 到 处 生 长 着 青 苔 。 无 论 春 夏秋冬 , 晴天雨 天 , 花 楼 街 始 终 弥 漫着一 种破落气 氛 ,流露 出一 种 不知羞耻 的风骚劲儿 。” Ⅲ 本 小 说 围绕生长 于斯 的吉玲与知 识分
澜 壮 阔 的 长 江 上 ,听 着 自己 的 小 说 被传颂 ,看着几 百人 向你扬起 真诚 的笑脸 , 太好 了!” 真实地名 与 贴 近 现 实 的 故 事 情 节 ,更 有 代 入感 , 引发读者 共鸣 , 拉近 了大众 与 文 艺 的关 联 。 4 . 风 土 人 情 类 这 类 地 名 中 蕴 藏 着 人 们 的 价 值 观念 , 多 有吉 祥 、 安 宁寓 意 , 如 吉 庆街 、 永 康 里 等 。吉 庆街 是 武 汉 饮食 文 化 的代 表 , 《 生 活 秀 》 向读
浅谈池莉小说与武汉城市形象建构
![浅谈池莉小说与武汉城市形象建构](https://img.taocdn.com/s3/m/5ac58d40ad02de80d4d8409a.png)
池莉 的市 民化写作 之所 以深入 人 心
与她个人成长 经历 密切 相关 。 她高 中毕业 后 做过知青 、 返 城后 学医 当了医生 , 后 又
具备老武汉 的浪漫 和气 息; 汉 阳之前 以工
业 为主 , 现在为武 汉重点 开发 区域 。 武汉
池莉在她 的文学作 品中塑造 了武汉形 象 , 但它又不是刻板反 映, 有作家 自身对城市
次。 因为它存在 固定 的消费人群 , 无 法彻 吃着小炒 , 听着 小曲或者 萨克斯 , 餐 桌下
庆街大排档就是这样充满生活 的气息 , 吸
的姿态 去对 待普 通市 民所 面 临的艰辛 生 算作武 汉的地域特色 , 小说表现得淋 漓尽 底 地取消它 。 一 到晚上 , 南来 北往 的客人 致。 如文 中表现 出来 的就是邻里 之间的茶
【 关键词 】 池莉小说 市民形 象 饮食俗语
武汉 九省通衢 , 交通便利 , 独特 的地 理位置使其有南来北往 的旅客 , 也使 武汉 人 的性 格糅杂 了各地 特色变 得多元 和包
以池莉 为代表 的汉 味小说 中表 现 出 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本土市 民生活 , 大受读
印象 深刻 。 可能也 是 因为 , 池莉作 为武汉 人 ,对这座城市有最本 真的体会 和感受。
者欢迎 。 她在 小说 中对武汉这所城市深层 本文从小说 中对市 民形 象的刻画 、 饮食俗 刻画 , 《 烦 恼人生 》、 《 太 阳出世 》、 《 不谈 语 、 街道建 筑这几个 方 面 , 来 浅谈 池莉小 爱情 》 三部 曲奠定 了她 在汉味小说 的地 说对武汉城市形象构建的影响。
不断发展 中 , 强 化主 人公情感 表达 , 烘 托
主人公人 物形 象。 对 比之下 , 《 歼十 出击 》
从武汉的角度解读池莉
![从武汉的角度解读池莉](https://img.taocdn.com/s3/m/d613d78b680203d8ce2f24f3.png)
从武汉的角度解读池莉摘要:池莉作为"新写实主义"的领军人物以直面人生烦恼的勇气和冷峻的叙事角度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进行了仿真描摹;启发读者思考生存的困境、体验人生的价值。
当今学术界评论池莉的作品多从"观照人类主题生命的本真态度"、"还原生活的原生态"等角度进行分析、评论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本文试图从地域文化对作家风格的形成与对作品的影响为切入点,从而凸现具有独特文化背景的武汉在池莉小说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武汉独特的文化氛围对池莉小说创作及她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武汉生活化影响"长久以来,城市多是小说故事的发生地。
因而,小说可能包含了对城市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不仅把它当作描述城市生活的资料而忽略它的启发性,城市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场地,对城市景观的描述同样表达了对社会和生活的认识。
"①独特的地域文化总会给作家的创作打上地域的烙印,使他们的作品蒙上地域色彩。
然而某些特殊的文华符号在作品中是必不可少的,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地球的中央部有个武汉,在中国的中央部便是我们居住的城市武汉"②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第一大城市被长江和汉江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
由于广阔的面积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故有"大武汉"之称,然而当你亲身感受武汉确会发现中国很难再有一座大城市有武汉这般的生活气息。
白天每一条街道似乎都很忙碌,有着明确的使命,但当夜幕降临整个武汉倾巢出动,在城市的个个角落都是乘凉、散步的人们。
然而这一刻才是真正的武汉,白天忙碌的城市只不过是它表面的浮华。
武汉人喜欢热闹、热爱吵架、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性格特点都是在武汉独特的生活气息下无微不至的关照下逐渐形成的。
作为武汉标志的汉正街、户部巷、江汉路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武汉的独特韵味以及武汉人固有的对生活的理解。
武汉的餐饮业总有些过分的红火,有人曾说"民以食为天"是对武汉人生活的最佳描述。
老武汉的记忆:池莉
![老武汉的记忆:池莉](https://img.taocdn.com/s3/m/45360bc94028915f804dc21d.png)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莫名地迷恋上池莉。
大一时候老师便说,如果你要了解武汉人,那么去看池莉的小说吧。
我当时没有放在心上,心中暗笑区区小说安能把武汉人说个透彻,谈个明白。
可是,当我在图书馆看了池莉撰文的《老武汉:永远的浪漫》,里面发黄的老照片,吉庆街,花鼓楼,那些老武汉的记忆在她的笔下似乎活了起来。
怀旧的人,是对生活含情脉脉的人,她可以把这座城市的底蕴显露无遗。
于是,我便拾起她的小说,我想知道武汉人眼中的武汉究竟是什么样子。
池莉的小说似乎有一种魔力,吸引着我一发不可收拾地读了个遍。
我离池莉近了,我离老武汉近了。
从《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开始,最简单的故事,最真实的老武汉人。
猫子的善良幽默,燕华的直率性格,两人的爱情就在家长和街坊见证下生根发芽,开花,岁月静好。
酷暑的夜晚,密密麻麻的竹床,大蒲扇,或是低语或是喧闹,简单生活也有那么一些乐趣。
这也是许多老武汉人记忆犹新的画面吧。
尔后是“印家厚”的《烦恼人生》,有点妩媚、有点残酷的《生活秀》,疯狂而又有淡淡哀伤的《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极具戏剧性的《不谈爱情》。
池莉在小说中一直描绘平凡人的生命历程,她把小市民的精神世界解剖地淋漓尽致。
此时,我忍不住想起了毕淑敏,她们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她们都是医生,只是在那个狂热的年代毕淑敏去了天寒地冻的新疆,池莉下乡去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或许正是如此,有了这样两位女作家,一样的姹紫嫣红。
那年,池莉追随着狂热的社会浪潮当知青去了。
她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的生命,我的青春,我的微笑,我的梦呓,只为你燃烧,文学!”。
“只为你燃烧”,多好啊,耀眼的青春只为文学燃烧。
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大多是狂热的,被一面面红旗迷了双眼,被一句句“打倒”的口号蛊惑了大脑。
此时,倘若如池莉这般,心中有一股信念,或许是好的,不至于狂妄地去消灭一切一切,否认一切价值。
后来,知青浪潮退去,许多知青带着伤痕离开土地,回到城市中。
池莉也返城了,进了医学院,最终她抵不过文字的诱惑,辗转去中文系读书。
论池莉的市民小说
![论池莉的市民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cf59d6d6fab069dc50220166.png)
论池莉的市民小说池莉是一位深受普通读者喜欢的小说家。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凭借表现普通市民的繁琐日常生活的作品——《烦恼人生》登上文坛之后,20多年来,她辛勤耕耘,不断有新的作品奉献给读者。
她的小说,影响最大,较为成功的作品多是表现世俗人生的市民小说,而她的“人生诗意”阶段的小说创作以及后来尝试的一些新历史小说的创作则影响不大,在评论界和读者圈的反应也并不算很好。
基于此,本论文将写作的重点放在研究她的市民小说上面。
本论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研究池莉的市民小说:一、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二、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及其反思;三、池莉市民小说独特性的成因;四、与其他作家的市民小说的比较。
论文第一章,论述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
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主要是由市民形象、市民故事、语言风格和武汉地域特色四个部分共同组成。
她的市民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主要由武汉三镇的普通市民、面对社会转型变得无所适从的市民化的知识分子和由时代大潮造就的市民英雄组成;她的市民小说的语言风格主要由适应大众的语言风格和市民化的行文方式共同成就;武汉地域特色,本论文试从“九头鸟”性格、武汉俚语的大量运用和武汉的民俗风物三个方面来展现。
论文第二章,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及其反思。
池莉在市民小说中主要传达了“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生存态度和“不谈爱情”的婚恋态度。
普通市民社会奉行“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生存态度的原因是通过描写市民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矛盾和两代人生活观念的矛盾展现出来的。
“不谈爱情”的婚恋态度则是通过分析具体的文本所揭示的生存境况,我们不难理解其原因。
在本章的第三部分,对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做出反思。
论文第三章,池莉市民小说的独特性成因。
每一个作家的创作都要受到时代因素和自身经历的影响,池莉的市民小说也不例外,也正是时代因素和自身因素形成了她的市民小说的独特性。
在探讨自身因素对池莉市民小说独特性的影响时,本论文试图从个人经历和女性意识两个方面讨论。
池莉笔下的武汉书写
![池莉笔下的武汉书写](https://img.taocdn.com/s3/m/36c75b3110a6f524ccbf8553.png)
池莉笔下的武汉书写作者:吴宏博来源:《科学与财富》2011年第10期[摘要] 文学与城市的亲密关系,使得文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记忆了城市的历史变迁,这在池莉笔下的“武汉书写”中,武汉分别以“世俗”“开放”“兼容并蓄”的形象呈现出来。
通过这些形象的建构,来表达作家对于“城与人、物与人、人与人”的关系的思考与认识,以及对于武汉这座城市过去的记忆与将来的想象。
[关键词] 池莉城市文学武汉世俗开放兼容并蓄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文学也呈现出蔚然大观的景象。
尤其是以北京、上海、武汉、广州,这些曾经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大城市为主,其中像王安忆等则主要描写的是上海的景象,池莉,方方则主要将笔墨对准了武汉。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是一个城市的活化石,通过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城市不同时期的形象与表情。
女作家池莉的文学创作反映了像她一样生活在武汉的人群的生存状态,更主要的是从文字中折射出武汉的历史变迁。
诚然,作家在这之中也有一个叙事角度的转变,从最初的以小市民的心态来观察武汉的市民阶层,到之后的更主要的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来关注这个转型中的武汉。
在她的“武汉书写”中,既有对武汉这座城市外在空间的书写,也有对武汉人的书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
她的文学创作也比较全面地探讨了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在不同的时期的人生烦恼等内容,我们可以据此将她笔下的“武汉书写”分为:世俗的武汉,开放的武汉,兼容并蓄的武汉。
一、世俗的武汉武汉是世俗的,首先表现在这座城市的外在,既不像北京作为古都,自有它的威严;也不是上海,有它的十里洋场。
武汉较为特殊的地形条件使得轮渡成为那个年代的人们的一个记忆很深刻的物象,如池莉在《烦恼人生》中这样写道:八点的班,印家厚必须赶上六点五十的那般轮渡才不会迟到。
如果说到武汉,还有一点就不得不说到:那就是武汉的气候。
在《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中:猫子把一只温度计爆炸当做新闻,而夏天的“竹凉阵”更是武汉晚上的一段风景。
同一风景下的冰与火交织--池莉、方方“汉味”书写浅析
![同一风景下的冰与火交织--池莉、方方“汉味”书写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7b4f3ac30b1c59eef9c7b406.png)
120现代交际·2019年9期作者简介:庄志莹,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文学。
同一风景下的冰与火交织——池莉、方方“汉味”书写浅析庄志莹(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1400)摘要:汉派文学以武汉为中心,是中国当代文学流派体系和作家地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池莉、方方均为该派的代表作家。
“汉味”是她们写作的重要特色。
同为新写实主义作家,池莉和方方在写作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但同中有不同,探寻两人书写上的异同点,更有助于全面、深入地对两位作家的作品进行解读。
本文选取池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不谈爱情》《致无尽岁月》与方方的《万箭穿心》《出门寻死》《中北路空无一人》等为语料进行分析。
关键词:池莉 方方 汉味书写 当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9-0120-02作家的作品里凝聚着作家的灵魂血肉,而这灵魂血肉上又深深烙印着故乡对他们的赏赐。
池莉也说:“一个作家如果能够与她写作的城市互为彼此,那么对于这个作家,还有更大的奖赏吗?”一座城或一个乡村对一个人写作文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又暗藏深远的,这种影响如一股源源不断的清流注入写作者的内心,从内心映射到他们的文字上。
说起武汉的作家,池莉和方方则是两个势必会被谈起的代表性人物。
前者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后者虽不在武汉出生,却也在武汉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
她们的创作中紧紧以武汉这座城为圆心,以自己对于城市文化、人物世态的感受与咂摸为直径,无限画圆,不断用自己的思考圈住更辽阔的天地。
尽管两位作家的作品都贯穿着“汉味”的写作风格,但在小说情感表达上仍有诸多不同之处。
总的来说,池莉活泼,感性;方方冷峻、理性。
这些都是我们研究汉味作家值得关注的地方。
一、火:市民写作背后的众生相描绘池莉的汉味归于“真”。
她在《我坦率地说》中说:“我以为我的作品是在写当代的一种不屈不挠的活。
”池莉学医从医共八年的时间,这样的直面生死的经历与体验对她选择走什么样的文学道路有很大的影响。
池莉、张欣小说城市女性书写比较
![池莉、张欣小说城市女性书写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94771be41a37f111f1855b7d.png)
池莉、张欣小说城市女性书写比较池莉与张欣,两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在相同的时代出生,在不同的城市成长,创作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她们的文本都关注城市生活,都将视角放之于城市女性的情感境遇等。
但由于所处城市的差异,成长环境的不同以及作者的性格、创作追求不同等因素,她们的小说又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本论文从城市文化的差异性分析出发,通过对池莉、张欣笔下的城市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她们笔下女性不同的爱情观,和她们对城市女性的情爱出路的探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论文分三章来进行论述。
第一章主要探讨武汉与广州,分别是池莉与张欣生活的城市,这两座城市为她们的创作带来较多的素材,而不同的城市文化也造就了作家不同的创作风格及创作视野。
池莉更多关注的是武汉的小市民,而张欣以“知心大姐”式旁观者的视角来关注着生活在广州的知识女性。
池莉笔下的女性与张欣笔下的女性性格不一样,武汉的小市民文化造就了城市女性的“世俗”与“热辣”;广州大城市的变革与开放,带来了城市知识女性的独立和沉沦。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池莉、张欣笔下城市女性的爱情观。
处于城市中的女性在金钱与爱情的双重围困下如何取舍,是池莉与张欣共同关注的内容。
两位作家笔下的城市女性都少有圆满的爱情。
她们面对物质与精神、欲望与爱情、现实与梦想,往往顾此失彼,难以平衡。
对于池莉笔下的女性而言,爱情只是满足物欲生活的筹码,是在琐碎生活中必然破灭的梦;而张欣笔下的城市女性,认为爱情却是孜孜以求却难以得到的奢侈品。
池莉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在“来来往往”的“烦恼人生”中,在充斥物质欲望的城市里“不谈爱情”,爱情只是为婚姻找的借口,即便有女主公相信爱情,也是和婚姻分开,爱情只是追求一时的快感,并发出“有了快感你就喊”的呼声。
张欣笔下的城市女性对于爱情婚姻有着自己的追求,发出“为爱结婚”的呼声,只是在物质欲望挣扎间的爱情显得脆弱而苍白,唯有叹息“爱又如何”。
第三章分析了城市女性在当今的情爱出路。
武汉,知音难觅
![武汉,知音难觅](https://img.taocdn.com/s3/m/ed6b2303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ea.png)
武汉,知音难觅文赛人按照母系的算法,我是武汉人。
相比父系传统在户口本里定义的正式籍贯,武汉和我有更加如影随形的水土之亲。
母亲和她的姐妹们,在武汉周边的小城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常说我生活在母系氏族的环境里,我的姨妈都比我的姨夫们要强势,要更有担当,我的母亲也一样。
我的外婆是个完全的大家长,她的儿孙对她都有层次不同的俯首。
看到她,总让我想起《红楼梦》里的贾母,一样的慈祥,一样的精明,一样的爱热闹,一样的爱享受众星捧月所带来的簇拥感。
她是地地道道的武昌人。
《红楼梦》(1987)我对武汉人的印象,首先来自对于武汉女人的印象。
她们说一不二,雷厉风行,她们好像很早就经过社会化的训练,极善于料理生活。
像我的母亲,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仍能让我能吃到蛙类和蟹类。
她还精于缝纫,让我看上去与我的那些同学相比,衣服总会多上几件。
但她们的刚硬和娇气,常常是扭结在一起。
她爱你,是一定要让你切实地感受得到,要命的是,你还必须及时地作出等量回应。
若没有,狂风暴雨就会席卷你的身心。
这样一来,她们周围的男人,也就随之明白温柔二字在他们生命当中占据着何等重要的地位。
《万箭穿心》(2012)我生长在黄石,从我母亲算起,武汉人我是见得多了,但武汉这地方,我去的次数再多,却始终逛不熟。
小时候,有好几年的寒暑假,我都是在汉口渡过。
由我的表舅和漂亮的表舅妈来照顾我的起居和出行。
武汉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大。
武汉三镇是各有各的大,加起来就更大。
再一个是嘈杂,早点前是人声鼎沸,临街小铺的老板和老板娘,嗓子极好。
他们用他们的粗门大嗓去安抚那些不耐烦的顾客,真性急的话,他们会用更霹雳的姿态去训斥他们。
《万箭穿心》(2012)坐上公交车,小姐妹们边叽叽喳喳,边迅速地抢占座位。
有老人上了,她们中的一位脸上会写着不情愿,但毕竟还是起了身。
售票员灵活地在人群中穿行,极周道又不乏蛮横地安排那些行李过多的,或怀抱婴儿的乘客。
稍有磕碰,就会引发一场嘴仗。
说的人杏眼圆睁,听的人柳眉倒竖。
池莉把汉口留在我的文字中
![池莉把汉口留在我的文字中](https://img.taocdn.com/s3/m/9c23e209ce2f0066f53322f6.png)
“武汉很有情调”新浪读书:《汉口情景》的装帧十分精美,封面主图案也是您推荐的武汉特有的汉绣作品,您还曾说这是一本很有情调的书。
您对这本书是不是倾注了更多的情感?池莉:是啊,从书名《汉口情景》,到封面上的汉绣,应该说点点滴滴都有情感。
因为我知道在全国人民的口碑里,武汉可能是谈不上情调的。
可是我想只有我知道,我了解,我固执己见:武汉当然很有情调。
在春秋战国那会儿,楚国就已经是中国最有文化最有情调的城邦了:例如“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看看咱这审美标准? 世界人民还普遍吃不饱吃不够呢,咱们都已经开始减肥。
新浪读书:从伶牙俐齿的燕华、云蓝到圆滑老练的来双扬、蜜姐,还有傻天真如小越、九妹、陆武丽,寄情于幻想世界又不得不屈从现实的逢春、宜欣、丁曼,最后到沧桑满腹、人老珠黄的陆掌珠,您几乎写遍了武汉的女人。
您认为武汉女人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质?池莉:漂亮。
能干。
热情。
有趣。
还有一点二乎乎的。
尤其是漂亮这一点,估计全国人民又要不答应了。
可是当我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之后,我发现就数武汉女人漂亮。
这份漂亮在于她们的整体适中:比起东北和西北女人,身姿要柔和纤细;比起西南东南女人,骨骼更修长和挺拔;比起沿海大漠女人,皮肤要细腻滋润白皙。
新浪读书:《汉口情景》中,除了《她的城》,其余四篇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武汉的故事。
面对飞速发展的武汉,您认为这二十多年,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池莉:都在变。
飞速发展中,哪里还有不变的东西? 大约只有文字是不变的,所以就特别想要出这本书了。
池莉“个人经历与写作风格”新浪读书:您的叙述风格很贴近生活,短、淡、平、快,没有过多过滥的形容与描述,很贴心、容易接受与阅读,不晦涩。
这种写作风格的形成,与您的个人经历有关吗?池莉:也许吧。
反正我好几次听别人说,说我有萧杀之气。
说我秋风扫落叶。
说我喜孤独。
本来几个女人在说说笑笑,我往那儿一坐,大家顿时觉得冷。
看来我这个人,就自己坐家里写文字,最合适了。
池莉《生活秀》小说的创作手法-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池莉《生活秀》小说的创作手法-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facfbd531126edb6e1a108e.png)
池莉《生活秀》小说的创作手法-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生活秀》是当代知名女作家池莉创作的一部平民题材的中篇小说,是新写实主义创作的代表作品。
秀来自英文单词show的音译,show在这儿用作名词的意思是表演和显示。
基于新写实主义的创作态度是客观冷静的,力求约束作者主观情绪的表达,将show理解为展示更为恰当一些。
所以生活秀一方面是就生活的展示,同时也是就作者创作原则的展示。
一、故事情节与结构方法还是池莉笔下熟稔的武汉老街和陋巷,一条叫做吉庆街的灯红酒绿的大排挡夜市。
故事的主人公来双扬是吉庆街上久久酒家的老板娘,整个夜市上就她一个人专卖鸭颈,大家用这种特别的方式表示对偶像的尊重。
围绕着主人公的众多人物包括:为了房产而不择手段的哥哥来双元和嫂子小金,好学懂事的肩负着来家未来希望的侄儿来金多尔,不理解她的自命不凡的胞妹来双瑗,被关进戒毒所的曾经倜傥的弟弟来双久,在店里打工、对弟弟来双久相思难遣的九妹,对她心仪已久频繁光顾摊前的大款卓雄洲等等。
故事的主线是争房,主人公来双扬利用她对弟弟妹妹的抚养权、对侄儿的教育权,发挥她在吉庆街的影响力,运用她纯熟的人际交往能力,感化继母和父亲、拿下房管所所长、搞定泼辣的嫂嫂,最终把来家的两间老房划归到自己名下。
故事的副线是情感和理想。
其中情感线主要是主人公来双扬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她与卓雄洲之间眼神的、话语的、心灵的、肉体的交往经历;也包括来双扬对侄儿慈母般的爱,对弟弟妹妹不求回报的付出、无微不至的关怀;还包括来双久与九妹的恋爱,九妹和张所长花痴儿子的婚姻。
理想线主要是来双扬与妹妹不同生活方式的龃龉,与哥哥不同就业观念、处世原则的分歧,以及来家的希望只能唯一地寄托在侄儿身上。
这些线索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副栩栩如生的市井生活画卷。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有编戏有如缝衣的说法,意思是说对于收集到的素材,作者需要裁剪,然后再严密地对接起来,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瞻前顾后,考虑照应与埋伏,这是对结构的极妙比喻。
浅谈池莉小说与武汉城市形象建构
![浅谈池莉小说与武汉城市形象建构](https://img.taocdn.com/s3/m/dd538544a300a6c30c229f91.png)
浅谈池莉小说与武汉城市形象建构作者:陈洁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11期【摘要】池莉的创作一直以平视的角度表现武汉这座城市人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武汉在池莉的作品中,不仅是一个符号,它具体而逼真,地域特点浸透作品的每句话每个字,成为一种城市文化的代表精神。
她的作品中涵盖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文选取市民形象、饮食俗语和街道建筑这几个方面浅显地谈谈作品中对武汉形象的构建。
【关键词】池莉小说市民形象饮食俗语武汉九省通衢,交通便利,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有南来北往的旅客,也使武汉人的性格糅杂了各地特色变得多元和包容。
另外武汉自身的城市大,长江与汉水把武汉分为三个主要的区域:武昌以文化行政单位为主,高校多,外地人口流动频繁;汉口以商业贸易为主,经济繁荣发达,具备老武汉的浪漫和气息;汉阳之前以工业为主,现在为武汉重点开发区域。
武汉的气候夏天酷暑难耐,冬天潮湿寒冷。
这些鲜明独特的地理塑造了武汉独特的城市性格和饮食文化,兼具南北“风味”。
以池莉为代表的汉味小说中表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本土市民生活,大受读者欢迎。
她在小说中对武汉这所城市深层刻画,《烦恼人生》、《太阳出世》、《不谈爱情》三部曲奠定了她在汉味小说的地位。
与老舍笔下的北京,张爱玲笔下的上海等一样成为城市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池莉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武汉形象,但它又不是刻板反映,有作家自身对城市的主观感受和印象。
文学作品的主观性不是一种缺陷,事实上正是它的“主观性”赋予了地点和空间的情感意义,让人读完印象深刻。
可能也是因为,池莉作为武汉人,对这座城市有最本真的体会和感受。
本文从小说中对市民形象的刻画、饮食俗语、街道建筑这几个方面,来浅谈池莉小说对武汉城市形象构建的影响。
池莉的市民化写作之所以深入人心与她个人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她高中毕业后做过知青、返城后学医当了医生,后又去武大中文系学习。
她的成名作《烦恼人生》,被誉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因为接近现实生活并受到百姓欢迎,她的小说《生活秀》和《来来往往》分别被拍成电影和电视,获得了巨大成功。
池莉小说中城与人的变奏曲-论文
![池莉小说中城与人的变奏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97ec6f204a1b0717fd5dd9a.png)
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池莉小说中城与人的变奏曲》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 (10)一、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活变迁 (10)(一)城市景观的变化 (11)(二)细节流露生活之变 (11)(三)社会价值观的更新 (12)(四)婚姻感情的动荡 (13)二、人与城市的碰撞 (14)(一)认同社会能活得更好 (14)(二)匆忙追赶才化蛹为蝶 (15)(三)落伍时代终会被抛弃 (16)三、城市变迁中的真切关怀 (17)(一)关注外来人的生存 (17)(二)认同物质的价值 (18)(三)宽恕世俗的欲望 (19)小结 (21)注释 (22)参考文献 (22)英文摘要、关键词 (24)附录 (25)池莉小说中城与人的变奏曲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社会处于变革期,市场经济来潮,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物质水平迅速提高,武汉的种种变化时时刻刻影响着作家的写作。
池莉以敏锐的感觉与眼光,书写改革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的冲击,向我们展现出这段时期武汉的生存环境与人们的生存状态,写出城市变迁中的生活之变以及人与城市的冲突和变化,时代的变化导致城市的变化,作家及时捕捉社会与城市生活的种种变化,贴近人生来写作。
通过人与城市的不断碰撞,我们看到社会的世态百相,体会出作家对芸芸众生的关怀及对个体生命的认同与理解。
关键词:池莉城市变迁冲突世俗关怀自“人生三部曲”之后,池莉的《来来往往》、《生活秀》、《你以为你是谁》、《小姐你早》等作品相继问世,在作品中,她不刻意地表现城市沧桑的历史与文化的厚重,而是紧紧抓住当下生活,写出城市的变化以及人物在变革中的变化。
作品中人物处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和商品经济浪潮来袭之时,这种变化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成为了作品中人物生活的舞台,演绎着与城市碰撞之下不同的人生命运,人物与时代的关系由此揭示,富有深刻的时代内涵。
本文从城市的变化、人物与城市的冲突下的命运沉浮以及作家于城市变迁中对世人的关切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活变迁时代的进步与城市的变迁必然导致人们生活各方面的变化,作为新写实作家,池莉从市民的日常生活着手来表现城市生活的变化,用细腻的笔触关照生活,写出社会发展脉络和时代变化带来的生活之变。
论池莉小说的汉味文化及其汉味语言
![论池莉小说的汉味文化及其汉味语言](https://img.taocdn.com/s3/m/c290de4633687e21af45a9e5.png)
论池莉小说的汉味文化及其汉味语言岑泽丽(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基础课部,湖北武汉430056)摘 要:池莉的小说取材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致力于描写他们平常生活中凡俗的一面。
她的小说充满了汉味文化的意蕴和内涵,主要表现在小说中营造的汉味物质文化生活、小说人物的汉味精神和小说的汉味语言三个方面。
关键词:池莉; 汉味; 文化; 语言中图分类号:I20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9)09-0078-03On the Wuhan -style Culture and Language in Chi Li πs N ovelsCE N Z e -li(Department o f Basic Cour ses ,Wuhan Commercial Service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56)Abstract :Based on the daily lives of ordinary people ,Chi Li πs novels ,mainly describing the usual secular side of life ,are full of the im plication of Wuhan -style culture ,which is reflected primarily in three aspects ,i. e.the Wuhan -style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fe ,the characters πspirits and the Wuhan -style.K ey w ords :Chi Li ; Wuhan -style ; culture ; language收稿日期:2009-07-08作者简介:岑泽丽(1975-),女,湖北蕲春人,武汉商业服务学院讲师,硕士,从事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研究。
池莉小说中的武汉书写
![池莉小说中的武汉书写](https://img.taocdn.com/s3/m/4731e678a417866fb84a8e2f.png)
在 《 冷也好 热也好 活着就好》这样一幅火热武汉 的图景 中,高温的天气 阻挠不 了安贫 乐道的武汉小市 民享受惬意 的
争; 吉玲为了摆脱花楼街低 贱的小市民身份 , 处 心积虑为 自己 谋得如意郎君 ; 猫子、 燕华等人采取种种方法 对抗 武汉热辣 的
天气 ……尽管受着来 自生存环境 的种种挤压 ,他 们并未被击 说 的语言描写 ,武汉方言 中具有着原始野性 自然 生命 力的词 垮 , 而是从 中找寻着生活的乐趣 , 为一些微小的幸事雀跃 。 “ 这 汇得 以彰显 , 方言的运用 使得小说的人物极富“ 汉 味” , 贴近生 就是《 烦恼人生》 中印家厚所身体力行 的 , 少 骂娘 多做事 , 让现
车响着洒水音乐过来过 去 , 马路上腾起 了一 片白雾 , 紧接着 _ T
汉珍说 : “ 不晓得他叫你猫子?”
猫 子说 : “ 江 汉 路 一 条 街 人 人 都 晓 得 我 叫猫 子 。 ”
了。黄 昏还没来呢 , 白天的风就息 了。” 下午六点钟的时候 , 燕
华在厨房做菜 , “ 穿了件相当于男式背心 的女士背心 ,下面 是 花布裤头 , 整个背部包括裤头 的腰全 汗湿得 贴在身上 。” 可见 武汉天气之热。
汉珍说 : “ 呦, 像 蛮大名气一样 。”
猫 子说 : “ 我 实 事 求 是 。”
在 武汉 的方言 中 , “ 晓得 ” 、 “ 蛮” 等都是常见的词汇 。短短 八句对话中 , 四句都带有 明显 的武汉方 言特 色 , 真实还原 了武 汉市民的对话场 景 , 使小说情节的发展推进都极 富地域特色 。
池莉笔下的武汉书写
![池莉笔下的武汉书写](https://img.taocdn.com/s3/m/04d3485f79563c1ec5da71bb.png)
池莉笔下的武汉书写作者:薛会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1期摘要:湖北作家池莉作为新写实主义的典型代表,“无微不至”地探索市民社会及心理,这些带有地域特色的市民小说带读者走进武汉城市角落,还原武汉市民的生活风貌,在几代人的生活细节变化中揭示市民精神世界的微妙变化,进而展示出时代的风云变幻。
关键词:武汉;吉庆街;女性与城市作者简介:薛会会,女,现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及思潮流派。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02对于文学来说,城市是重要的想象和叙述对象。
城市之于文学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共时的维度上,城市生存空间本身具有独特性,城市生活是复杂多样的,是多种生活的聚合体。
城市吸引和聚集引浆买车者流形成一个庞大的生存空间;其次表现在历时性的维度上,城市的兴衰历史伴随着城市文学的发展历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作为书写对象,在大陆文坛越来越多地走进研究者视野。
城市不仅是小说家笔下的故事发生的核心场景,而且成为文学独立的审美对象。
“又玻璃幕墙和花岗岩组合的建筑群,由胡同、弄堂和老街构成的城市空间,生活其间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存方式等,这些现代都市场景,开始被文学呈现为有着内在精神构成的寓言化或人格化主体。
”转变来自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需求,城市扩建和重组,文化消费市场有着对城市身份命名和认知的内在需求,与之相对的是代表着城市历史也象征着城市衰老、传统的“老城市”、“老城区”的消逝与隐匿。
在新旧交替冲突中出现了一批敏感于此的作家,他们记录了被现代化浪潮遗留在角落里的老街道、闹市、胡同、弄堂如何支持起城市内在的灵魂与历史,如王安忆笔下生活在上海弄堂的妹头与小白,铁凝笔下的胡同女孩白大省,池莉笔下端坐在汉口吉庆街的个体老板来双扬。
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作家不同,池莉是最具“市民气质”的作家,她的小说津津乐道于武汉这一方水土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最平凡世俗的市民生活。
大时代小地域论文平民生活论文
![大时代小地域论文平民生活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c5cdc0c50e2524de4187e1d.png)
大时代小地域论文平民生活论文摘要:池莉从女性的角度,以改革开放大时代下武汉地区的市民生活进行创作。
她的写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将改革开放大潮下的武汉以日常审美化的呈现。
这是一位女性独设的网,正如她写道:你们谁不是在网中生活?一、大时代:改革大潮的冲击池莉的小说创作中没有刻意强调作品的时代背景,而是用“隐现”的笔法描写看似平淡的生活。
然而综观其作品,她多将人物置于改革开放这一特殊时代。
时代的转型冲击着人物思想意识,改变着他们的生活,这在池莉的小说中都很好的得到了体现。
她所写的小说大多以武汉为城市背景,展示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城市的转变,以及这一过程中武汉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价值取向。
《来来往往》中的康伟业少年时曾带红卫兵袖章、上山下乡满怀革命理想。
后来,“相貌不俗、人又聪明好学”的他与“思想进步、事业心强、身体健康、容貌端正”的军队高干子女段莉娜结婚生子,开始平凡的生活。
然而随之而来的改革大潮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
康伟业下海经商,功成名就,似乎男人一有钱就会变坏,但他眼中的段莉娜越来越庸俗。
外企丽人林珠的到来将康伟业卷入一段纠结的感情漩涡。
池莉将林珠的身份定为外企工作人员,似乎在暗喻着改革浪潮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冲击。
与所有婚姻外的情感纠葛一样,林珠、时雨蓬只是康伟业生命中的过客,这也是新时代给他带来的“礼物”。
最后,他最关心的还是股市、利率、房价……新时代给他带来物质的丰裕,也给他带来了生活的烦恼。
每个时代的作品都会有特定时代的烙印,池莉的作品较多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变迁。
改革的结果是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一切转瞬都时过境迁了。
改革给人们生活也带来了烦恼,但改革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
《生活秀》中她写道:“如果不是邓小平搞改革开放,来双扬胆量再大也斗不过政府。
”《有了快感你就喊》中的黄新蕾发现自己的新华书店效益不好,就不等别人分流她,便主动请缨承包了一个图书批销中心。
她的丈夫卞容大对国企忠心耿耿,当汪琪评价他引以为豪的吹玻璃协会:“像这种干耗国家财政的单位,迟早是要散伙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莉小说中的武汉书写
摘要:每个城市有自身独特的迥异于其他城市的风貌和文化,这些独特的文化透过多样逼真的市民生活体现出来,细碎的城市生活正是一座城市精神的反映。
来源于日常生活的优秀文学作品正是了解某座城市生活、认识城市文化的一大便捷途径。
本文以武汉作家池莉上世纪80年代末创作的几部中短篇小说为基础,细致梳理小说中的武汉元素,深入挖掘武汉这座城市的内在活力和地方特色。
关键词:池莉;小说;武汉;书写;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04-02
作家池莉以新写实小说的创作而闻名于世,她的小说创作大多以武汉这座城市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将武汉小市民作为观察描写的对象,用小市民庸常琐碎的世俗生活构建起了她的武汉世界。
其小说的特色就在于创造了武汉市民的典型处境,将写作的重心放在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上,再现了客观社会环境下小市民的百味人生,真实细致地反映武汉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一、“汉味”方言
池莉小说中的地域特色极为浓郁,这地域特色最鲜明地体现在小说的语言上。
作为一个地道的湖北人,池莉在她小说的语言中加入了大量的方言词汇,真实再现了武汉市民的日常生活。
小说《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开篇即是一段“赤膊男子”到猫子所在的小初
开堂买体温计的对话:
“喂,猫子。
给支体温表。
”
猫子愉快地应声“呃”,去拿体温表。
收费的汉珍找了零钱,说:“谁呀?”
猫子说:“不晓得谁。
”
汉珍说:“不晓得他叫你猫子?”
猫子说:“江汉路一条街人人都晓得我叫猫子。
”
汉珍说:“呦,像蛮大名气一样。
”
猫子说:“我实事求是。
”
在武汉的方言中,“晓得”、“蛮”等都是常见的词汇。
短短八句对话中,四句都带有明显的武汉方言特色,真实还原了武汉市民的对话场景,使小说情节的发展推进都极富地域特色。
在《烦恼人生》当中,印家厚带着儿子跑月票坐轮渡时,厂里的同事们纷纷和印家厚打招呼:“嘿,又轮到你带崽子了。
”“崽子”一词在武汉的方言中就是“孩子、儿子”的意思。
此外,“婊子养的”、“个巴吗”等词汇也是武汉人民的口头禅。
透过小说的语言描写,武汉方言中具有着原始野性自然生命力的词汇得以彰显,方言的运用使得小说的人物极富“汉味”,贴近生活,给读者更亲近的感觉。
小说的细节描写也无处不带出武汉这座城市的语言特色:原始古朴,野性自然。
除了富有武汉特色的词汇外,在池莉的小说中,我们还能发现一些地方的歇后语和民谣。
比如《太阳出世》当中,赵胜天的四嫂劝
慰李小兰的妈妈时,说她的婆婆“拿武汉话说:‘筲箕圈、六点钟——半转;藕灌进了稀泥巴——糊了心眼。
’”幽默形象地将一个重男轻女、糊涂保守的婆婆形象呈现给读者,更简明具象,一语传神。
赵朝阳出生后,夜里经常哭闹,赵胜天听信了邻居老太太的建议,在各处的电线杆子上贴了“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往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光”的字条,原始古朴的风俗人情经过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承续不断。
二、“汉味”气候
武汉的酷热天气在《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当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刚从室内拿出室外的最高温度是摄氏42度的体温表“砰”地爆掉,在一些城市中是很难想象的,武汉的高热可想而知。
夏天每日的最高气温会出现在下午的2-3点,而《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中的故事发生在下午四点钟的光景,骑行在马路的男子仍需打“赤膊”,钱币在口袋里都会被汗水浸湿,而当猫子出门递体温表给顾客的瞬间,两人都被晒得“汗滚油流”。
即使是到了傍晚时分,“余晖依然红亮得灼人眼睛。
洒水车响着洒水音乐过来过去,马路上腾起了一片白雾,紧接着干了。
黄昏还没来呢,白天的风就息了。
”下午六点钟的时候,燕华在厨房做菜,“穿了件相当于男式背心的女士背心,下面是花布裤头,整个背部包括裤头的腰全汗湿得贴在身上。
”可见武汉天气之热。
三、“汉味”性格
(一)乐天知足,自得其乐
在池莉的多篇小说中,主人公无不是在与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抗争:印家厚为了分房子、评奖金不断进行思想的斗争;吉玲为了摆脱花楼街低贱的小市民身份,处心积虑为自己谋得如意郎君;猫子、燕华等人采取种种方法对抗武汉热辣的天气……尽管受着来自生
存环境的种种挤压,他们并未被击垮,而是从中找寻着生活的乐趣,为一些微小的幸事雀跃。
“这就是《烦恼人生》中印家厚所身体力行的,少骂娘多做事,让现状在一件一件的事情中得到改善。
”
在《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这样一幅火热武汉的图景中,高温的天气阻挠不了安贫乐道的武汉小市民享受惬意的生活。
在武汉的高热夜晚中,猫子将下午发生的一支体温表在酷热中爆掉的新闻广泛传播。
小小的一件新鲜事被当做特大新闻来爆料,街坊邻里也会为这件事震惊议论,平淡难熬的生活就在这样的一个微小的话题中得到消解,娱乐知足的精神在烦扰庸常的生活中熠熠闪耀,为芜杂庸常的生活注入了活力,给平淡的日常生活增添趣味。
高温天气也阻止不了武汉市民在室外摆起竹床和躺椅,吹着电扇,看着新闻,吃着家常的四菜一汤,相互打趣,夜晚里,幽长的街道两旁,一张张竹床整齐密集地铺展开来,形成武汉市的独特风景,生活好不惬意!池莉曾说:“我是以武汉这种气候暗喻人类的生存环境的。
人类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一天天过日子,日子一天天吞噬着人类的生命。
日子就是时间,在谁也抗拒不了的时间面前,这些人们爱护生命,珍惜生命,保持它相对纯净,保持它本真的喜怒哀乐,谁又不感动呢?”在如此酷热的火炉里,武汉市民不屈不挠地活着,享受
着生活带给他们的酸甜苦辣,不抱怨不沮丧,乐天知足,悠享人生。
(二)精明热辣,圆滑机巧
武汉的小市民们生活在火辣酷热的火炉里,在这闷热凝滞的火炉中练就了一身热辣的武功,拥有着和这座城市的自然环境相吻合的火辣性格,并在与自然环境的对抗当中,习得了一身顺应这座城市的本事——精明圆滑。
《太阳出世》当中的李小兰在结婚当天就语出惊人:“赵胜天!真没想到你是这么一个浑蛋马大哈!”这对赵胜天来讲是个惊人的发现,他没想到之前秀丽优雅的新娘子竟会有如此辛辣的言语,而非乖巧的听话虫,是他低估了吵嚷尖利的武汉风格对人的影响。
而《不谈爱情》中的吉玲,虽然出身在别人眼中低贱的花楼街,但她不为出身所缚,为自己寻觅良缘。
她时时刻刻让自己处在最佳状态,等待机缘。
在钓到庄建非这条知识分子大鱼后,小心收网,循序渐进,一点点勾引魅惑庄建非,处处时时为他人着想,表现出一位温良恭俭的淑女应有的品质,终于擒获夫婿。
又在后来的离婚风波中,有勇有谋,为自己和家人挣得了面子,收获了守望与关爱。
智勇双全的谋略、精明干练的手段展露无遗。
有时候女人们再精明泼辣,也敌不过男人的甜言蜜语、机巧逢源。
在《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当中,泼辣精明的女人们纷纷被猫子的如簧巧舌逢源得心花怒放:定时定点择菜的王老太顺服地吃下猫子递给的仁丹并提醒猫子小心燕华发脾气,同住的女人们在猫子与燕华对话受冷时为猫子解围打气……燕华的父亲也对猫子极为满
意,处处为猫子设想。
猫子在这片老房区里,机灵圆滑地处事,极力地讨好众人,博得所有人的好感,就连挑剔的妇女们也找不出他的毛病。
也许,这就是他所骄傲的“猫子的把握”。
四、结语
在池莉20世纪80年代末期创作的几部小说中,世俗日常生活的书写成为她小说的主题,透过她笔下的武汉市民日常生活的描摹,我们挖掘出了如上的“汉味”方言、“汉味”气候和“汉味”性格等武汉特色的市民文化。
尽管上世纪80年代的武汉市民在社会转型期生活物资相对匮乏,但他们仍以他们火辣彪悍的性格在充满烦恼的人生中自得其乐,机巧逢源,为美好生活左奔右突,乐天知足,显示出一种生存的智慧。
参考文献:
[1]池莉.池莉经典文集—烦恼人生[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10.
[2]“烦恼人生”与”漂泊的码头”——池莉与她的“武汉故事”[j].苏州大学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