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1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
必修一历史




2014-09-01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案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1.夏商朝的王位世袭制
①背景:BC2070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中国出现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

②确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

③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局面形成。

④方式:王位采用世袭制,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⑤强化:依靠神权来强化王权。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①建立: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②内容:商朝中央设有相和卿士等,掌管政务。

地方封侯和伯(义务:A定期向王纳贡B奉命征伐)。

二、西周等级森严的的分封制(重在规定权力的“分配”)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3.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

4.特征: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5.对象:亲族(鲁卫燕晋吴)、功臣(齐)、先代贵族(宋杞许陈楚)。

6.周初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

7.内容:周王封土地,诸侯尽义务。

即“三授”(授土、授民、授职)
8.推广: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9.诸侯的义务:①政治上:听命天子,朝觐述职
②军事上: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③经济上:交纳贡赋;
10.诸侯的权利:①设置官员②建立武装③征派赋役等④实行再分封。

11.特点:制度一贯,对象广泛,部族色彩,宗法相连,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12.实质:西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一种管理国家的政治制度。

13.评价:①从积极方面看(前期):A.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B.通过分封,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C.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
②从消极方面看(后期):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也就埋下了诸侯脱离中央控制形成割据势力的隐患祸根,最终被历史淘汰。

14.瓦解(破坏):
①原因:A..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B.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②表现: A.楚王问鼎; B.诸侯争霸。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宗法制(重在规定权力的“继承”)
①概念: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属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④内容:大宗和小宗的划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A.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B.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C.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D.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⑤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⑥作用:A.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⑦影响:
A对中华民族尊祖敬祖等传统美德产生了积极影响; B.对重男轻女等传统思想产生了消极影响;
2.礼乐制度(周公旦制定的)
①目的:为了更好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含义: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③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即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案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
1.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2.诸侯争霸(实质是分封制的破坏)。

①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②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秦灭六国
①条件: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秦国强大;嬴政努力。

②过程(BC230—BC221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③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符合了当时人民的共同愿望,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中央:)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①皇帝称号的由来(三皇五帝)
②皇帝制度的创立
a.基本内涵:一切大权,皇帝总揽
主要官员,皇帝任免
军队调动,虎符为凭
b.特征:皇帝称号皇帝独尊
权利不可转移皇位世袭
地位不可僭越皇权至上(核心)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建立:秦始皇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②机构设置: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制。

③职能: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④作用(相互关系):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军国大事,先由三公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⑤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颁布秦律;经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军事: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平百越,开凿灵渠思想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交通:统一车轨,修建驰道;民族关系:进行大规模移民,加强民族融合
三、(地方):郡县制
1.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某些诸侯国开始实行郡县制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
秦统一后:全国范围内实行
2.主要内容:
郡:全国分36郡,最高长官称郡守
县:郡下设县,称县令或县长
3.历史作用和影响:
作用: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型或“人体”型垂直管理机构,将每个地方,每户人都纳入了国家专制体制之中,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

影响:有助于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有利于巩固全国的统治。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容:
1.皇权的至高无上(核心和基本特征)
2.中央设“三公九卿”制
3.地方设“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
1.直接影响: (1)积极影响:通过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秦朝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

(2)消极影响:高度集权专制和残酷的刑法,给社会带来很多不安因素,易激化社会矛盾。

2.深远影响: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地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统一王朝制度的基础,也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1.汉:(1)汉初:“汉承秦制,郡国并立”
(2)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削弱地方权力;
(3)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朝廷藩镇),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藩镇割据的实质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3.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军事(兵):收兵权,设禁军;
②行政(权):派文官,设通判;
③财政(钱):财税赋,中央控;
(2)作用: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造成了“三冗”“二积”后患(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1)内容:①河北山东山西由中央直辖,其余地区设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2)意义: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与相劝之争)
1.汉初:“内朝外朝制”。

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参与国事,相权一分为二,以削弱相权
2.三省六部制
(1)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逐渐形成
(2)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
A.结构和职责
三省: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三省得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六部:户、吏、礼、兵、刑、工
B.作用:①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③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沿袭
3.北宋:二府三司制:削弱宰相职权,皇帝总揽大权。

二府:中书和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三司: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大权
4.元朝:一省两院制
元朝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中书令行使宰相职权。

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
设宣政院统管宗教事务和西藏
元后期,相权增大,君权削弱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三阶段:)
1.“世官制”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即官职世袭。

2.“察举制”汉:察举制(地方官吏察访,再举荐给中央),选拔标准----贤良、孝廉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选拔标准----门第
3.“科举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衰落于明清。

选拔标准----才学
▲对科举制的评价:
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
一、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1.废除的原因
①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
②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2.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集地方权力于中央
表现:在中央废行中书省,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②集中央权力于皇帝
表现:撤中书废宰相,权分六部;并创设内阁
3..废相的意义:
积极作用:废丞相,皇帝操纵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消极作用: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易出现太监专权
一、创设内阁
1.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无法再亲自全部处理
2.形成过程: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全盛
3.职权:侍从咨询为主
4.机构性质:内侍机构
5.作用: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三、军机处的创立
1.形成过程:清初设内阁,置六部,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设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
2.原因——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密
根本原因:加强皇权
3.职权——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承旨、下达)参与机务,起草谕旨
4.特点:简、速、密
5.措施①中枢分权: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
②设立军机处
6.作用:中央机构一分为三,最后集权于皇上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的影响:
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

消极影响:皇权的极度膨胀,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实质是封建社会的衰落
第一单元小结
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1.郡县制:春秋后期开始出现,秦全国推行
2.郡国并行制:汉初
3.行省制度:元
二、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发展:
1.秦三公九卿制
2.汉中外朝制度
3.隋唐三省六部制
4.北宋:二府三司制
5.元:一省两院制
6.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
7.清: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
三、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演变: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②秦正式建立;③西汉得到巩固;④隋唐完善;
⑤北宋加强⑥元朝新发展;⑦明清达到顶峰。

2.围绕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结果:中央集权与皇权占了上风,皇权越来越成为国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学案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条件)
1.自然地理环境:
(1)地理位置及环境:多山多岛多海
(2)地理特征:①限制粮食生产②适合经济作物生长③适合开展海外贸易和殖民
2.古希腊城邦
(1)城邦形成的主要因素: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城邦形成的主要因素
(2)城邦的兴起:公元前8世纪—6世纪,希腊出现的200多个小国,史称“城邦”“城市国家”。

(3)最大的城邦:雅典斯巴达
(4)特征:①小国寡民②独立自治③民主政治④商品经济发达⑤思想文化繁荣
3.古希腊公民(古希腊社会主体、城邦政治核心)
(1)公民资格(条件)①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②拥有一定财产③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2)特征:①具有参政素质②追求自由,充满个性③具有集体荣誉感
※雅典民主政治产生发展的条件:
1.自然条件---多山多岛环海
2.经济条件:商品经济
3.文化因素:吸收亚非文明
4.政治前提:城邦体制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奠基(前6世纪初)
(1)背景:旧氏族贵族与新兴工商业阶层之间尖锐的社会矛盾。

(2)内容:①按财产多寡划分四等级来分享权利;
②公民大会的最高权力机关,四等级的公民均可参加;
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④颁布废除债务奴隶制的《解负令》
(3)作用:动摇了贵族的政治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前6世纪末)
(1)内容:①用10地域部落取代4血缘部落,以部落为单位选举;
②设立了五百人会议,各部落轮流执政;
③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④扩大公民大会权力,实行陶片放逐法
(2)作用:基本上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顶峰(黄金时代)(公前5世纪)
(1)内容:①扩大公民参政范围,可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②进一步提高公民大会的权力;
③扩大五百人会议的职能;
④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⑤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
⑥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
⑦发放观剧津贴
(2)作用:充分扩大了公民的权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4.公元前4世纪后期,希腊被马其顿王国所灭----雅典民主衰落
★雅典民主制创造出的民主运作方式: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议会制
①雅典民主的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②特征: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
③原则:少数服从多;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④影响:积极影响: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影响: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罗马法的概念: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
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地区的法律制度;
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
习惯法
起源
《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发展
万民法
完备:《民法大全》
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起源阶段
1.习惯法
(1)背景: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半岛建立起来
(2)特点:法律和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3)缺陷:贵族垄断立法和司法权,随心所欲的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利益。

2.成文法的诞生------《十二铜表法》
(1)背景:罗马早期,贵族垄断立法和司法权,随心所欲的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利益。

(2)诞生: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镌刻在十二块铜表上
(3)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晰
(4)作用:审判量刑有法可依,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但保留了一些较野蛮的习惯法(5)意义: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3.公民法
(1)概念: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万民法(2)历史作用: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二、罗马法的发展和完善阶段
1.万民法-----发展阶段
①背景: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并统一了意大利半岛,然后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

至1世纪后期,已控制欧亚非的广大地区。

②产生的原因(出现的新问题):公民法无法应对罗马征服过程中和版图扩展所带来的新变化
A.被征服者得不到公民法的保护对罗马统治者强烈不满;
B.随着版图的扩展,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③产生:A.罗马帝国的皇帝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他们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组成部分;
B.法学家也积极编撰法典,进行法律解释,以充实罗马法律;
C.帝国对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D.3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2.罗马法体系的形成-------完备阶段
(1)编撰:6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汇编成《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2)意义:它是罗马法编撰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三、罗马法的影响:
1.维系统治:
(1)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它为国家权利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2)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有利于调整纠纷、缓解社会矛盾。

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律制度渗透到国家各个角落,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2.影响后世:①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②是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基本原则:平等、人权、理性、正义、自由、法律至上
核心: 1.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提倡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实质:罗马法保护奴隶制度,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学案
一、光荣革命:--------- 为君主立宪制建立奠定了基础
1.条件: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已有较大发展
历史条件:议会传统
思想条件:洛克等的思想
阶级条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原因:①具体原因:新兴势力(资产阶级和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新贵族) 与旧有势力(国王为首的旧贵族) 矛盾冲突(停开议会)
②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导火线及开始:为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国王不得不召开休会多年的议会
3.斗争过程
爆发:1640英国爆发革命,国王被押上断头台,成立共和国
发展:1660斯图亚特封建王朝复辟,反攻倒算
结束:1688年“光荣革命”解决了议会和国王斗争的矛盾。

4.结果:议会战胜国王,为君主立宪制建立奠定了基础
5.意义:“光荣革命”实现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愿望,它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此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二、《权利法案》颁布----------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
1.《权利法案》的颁布
①确立的标志:1689《权利法案》颁布
②目的:限制国王权利
③内容:以明确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利,保证议会立法、财政等权力
④意义: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受到法律约束,议会权力逐渐超过王权, 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代议制
①概念: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

②作用: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
3.1832议会改革
①原因: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有更多的政治权利
②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
③意义: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得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1.内阁会议
2.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1721财政大臣沃尔波尔经常召开内阁会议,责任制内阁的形成,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首相。

(2)机构与职权: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①内阁:责任制内阁,对议会负责
②首相:内阁的首脑
3.议会政党制的形成
★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
1.特点:三权分立、议会至上、君权有限(君主是象征性的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2.作用:国内影响:提供保障、稳定社会、走入民主、树立模式;
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学案
1.美国的独立
①1775
③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④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
⑤1783
2现实困境
经济形势混乱(无钱)
邦联的弊端军事力量不足(无力)
阶级矛盾尖锐(无宁)
3.社会需要
①众望所归
②启蒙思想的影响
③资产阶级的要求
二、1787年宪法颁布------——联邦制建立的依据和标志
1.制定的时间和地点:1787年,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
2.内容和原则:
(1)中央集权原则(联邦制原则、总统制原则)
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
一个全国性的议会,掌管着统一的联邦财政;
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2)三权分立原则(分权制衡原则):
立法(国会)、行政(总统)、司法(联邦法院)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3)民主原则:
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3.特点:“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达到平衡;
总统和国会之间、国会本身两院之间、司法与其他部门之间均构成制约。

4.本质: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阶级利益
5.评价
(1)进步性(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它强调国家权利,又在权利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以避免权利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进步性;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
(2)局限性(不足):
A.时代局限性: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

如它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B.阶级局限性:明显将财产作为划分权利的标准。

6.1789年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第一届国会也选举产生,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联邦政府的发展和完善
1.形成演变: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19世纪50年代,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特点:(1)两大党不仅控制着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2)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3.本质: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美国是一个以分权制衡为原则,以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为主要机构,以联邦制为国家机构形式,以总统共和制为政体的较为民主的资产阶级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