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外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乒乓外交”的台前幕后
1971年4月7日,中美两国互不往来22年之后,我国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来华访问,这是打开中美交往大门的一次历史性事件,促进了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进程。

这段历史在世界外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至今人们谈起来,还是津津有味,认为这是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根据形势的变化发展,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正确做出决断,在外交上出奇制胜的一个范例。

历史背景
“乒乓外交”发生在1971年是有其独特而复杂的历史背景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采取敌视中国的遏制政策,使两国关系长期处于不正常状态。

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长期推行的扩张政策多方受挫,特别是陷入越战泥潭,实力受到削弱,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1969年尼克松上台后,设想通过改变早已行不通的敌视中国政策,施展“均势外交”,增加美国同其主要对手苏联讨价还价的资本,使美国在美苏争霸的新格局中得到地缘政治的战略优势。

从中国方面来说,中美之间长达22年的隔绝并不是中国造成的,也不符合中国的愿望。

美国政府意欲改变对华政策,中国政府当然会根据新情况作出响应,况且当时中国正面临苏联大兵压境的军事威胁,如能缓和对美关系,也会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安全。

在上述情况下,两国之间开始了试探改善关系的步骤。

从1969年到1971年初,美国政府作出了一系列松动两国关系的姿态。

中国领导人注意到了美方伸出的触角,并作出了反应。

毛主席于1970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美国友好人士斯诺,并在12月18日与斯诺交谈时明确提到了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可能。

他还在另外的场合说:“外交部研究一下,美国左、中、右都让来。

”这实际上是对中美官方和民间人员交往的一条原则性指示。

1971年2月,尼克松在国会作报告时破例改变了长期以来称中国为“共产党中国”的做法,称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3月1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到中国旅行的一切限制。

正在此时,第31届世乒赛即将在日本名古屋举行,而在此之前中美乒乓球运动员的接触已具备了良好基础。

可以说,“乒乓外交”的出现,既有其顺应形势发展的必然性,又有双方当事人(领导人和运动员)相互作出反应的偶然性,两者的巧妙结合终于打破了中美之间几十年互不交往的坚冰。

名古屋世乒赛
1971年1月下旬,日本乒乓球协会会长后藤钾二访华,他是为邀请中国参加在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乒赛而来的。

中国已因“文革”没有参加上两届世乒赛了。

这时中国领导人也正在考虑是否参加的问题。

周总理态度一直是积极的。

在“文革”期间,周总理始终认为运动员应继续进行体育运动和工作。

70年代初,当时“极左”的影响还未消除,中方有关人员在同后藤钾二会谈时,提出了过高的政治条件,会谈陷入僵局。

周总理得知后,批评他们“太左”了。

他指示,对朋友不要过分要求。

周总理的明确态度,使大家豁然开朗,问题迎刃而解。

1971年2月1日,中日双方达成了中国乒乓球队赴日参赛的协议。

周总理预计到我球队此次出征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情况,他专门嘱咐代表团领导:“在复杂的情况下,遇事要十分慎重,要多与党委同志们研究。

”总理也考虑到了我国与美国的关系问题,他交代:“作为一个团体,我们总是要和他们接触的。

如果美国队对我友好,并提出要求,也可考虑请他们来比赛。

”由此可见周总理那时的态度已有明确的倾向性,不但想到中美队员会进行接触,而且谈到请美国队访华。

历史性的决定
1971年3月21日,中国乒乓球代表团一行60余人抵达名古屋。

果不出周总理所料,从一开始中国队领导及队员就多次与美国队相遇,相互还进行了简短交谈。

3月27日晚在开幕前的招待会上,两国乒乓运动员就不期而遇,中国代表团向国内打电话汇报时说:“美国队的人和我们接近,说了很多话。


3月30日,团长赵正洪在国际乒联大会会议休息时遇见了美国代表团团长斯廷霍文,斯说,美已取消禁止访华的旅行限制,“如果美国选手去一次中国,一定能学到许多有用的技术”。

据此,中国代表团于当晚又向国内汇报。

这一情况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视,他当即指示:代表团一天向国内汇报三次情况不够,要增加到五次。

4月1日,中国男队获团体冠军后,在观光游览时又遇到美国队员,美国队员说,听说你们已邀请了英格兰、加拿大球队访华,“什么时候轮到我们啊?”赵正洪根据国内发去的指示答道,会有机会的,你们会到中国的。

4月4日,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美国队员格伦•科恩,一位披着长发、穿着喇叭裤的标准嬉皮士,竟在无意中坐上了中国队的大轿车,他的出现使中国队员暗暗吃惊,一时无人与他搭话。

坐在车后的庄则栋为了打破这种尴尬局面,走上前通过翻译与科恩交谈起来,对科恩上车表示欢迎,还送给他一幅绣有黄山风景的织锦作为纪念。

科恩当时找不出
东西回送,第二天给了庄一件印有英文字的红白蓝三色T恤衫。

这件事成了记者们追逐报道的新闻,引起很大轰动。

经过以上多次接触,到这个时候,我国邀请不邀请美国队访华,已成为一个各方瞩目、需要我作出明确答复的问题了。

几天来,上自毛泽东、周恩来,下至外交部和体委都在思考这一问题。

中美敌对关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隔绝到交往,需有一个调整的过程。

同时,我国自1960年以来,确定了一条指导原则,即双方必须先解决台湾问题,在此之前,不再与美方谈任何次要问题,包括人员交往。

在上述情况下,虽也有人提到可以邀请的设想,但多数不赞成,最后的上呈报告认为时机不成熟。

报告到了周总理那里,他连夜召集外交部、体委有关同志讨论,根据会议研究结果,周总理在报告上批了“拟同意”,同时又加注:“可留下他们的通信地址。

”总理在这里采取了灵活的态度。

由于事关重大,且时间紧迫,他迅即把文件送给了毛主席。

这时已是4月4日,离世乒赛闭幕只有三天了。

出乎意外的是,报告到了毛主席那里,他没有就批,而是压了两天。

毛主席是在反复地考虑这一问题。

请不请关系到我国对美政策,乃至整个外交战略的全局。

直到4月6日,毛主席才在文件上划了圈,同意报上来的不邀请的意见。

这时离世乒赛闭幕只剩一天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为止。

毛主席虽已批了文件,问题却没有放下;他还在不断地考虑着。

到了4月6日深夜,他已服了安眠药,准备睡觉,突然他交代身边工作人员立即通知外交部:邀请美国代表团访华。

经过深思熟虑,毛主席改变了原来的主意,最后作出了这一重大的历史性决定。

周总理获知了毛主席的决定,十分欣喜。

4月7日上午,也即世乒赛闭幕当天,总理紧急布置,立即给前方发去指示:“考虑到该队多次提出要求,表现热情友好,现决定同意美国乒乓球队包括负责人在内来我国访问。


中国代表团立即派副团长宋中向美国代表团发出访华邀请。

当美方副团长哈里森收到邀请时,他又惊又喜,情绪激动地向宋中说,“我和美国队都愿意为改进美中关系和发展美中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努力。

美国队以自己能成为第一批进入中国的美国访问者而感到荣幸。

”但他们有些人内心总惴惴不安,一是对中国有误解,不知此行有无危险;二是在公开比赛时会不会败得很惨,在中国人面前出丑。

最后,除了两名队员外,其余15人,外加4名记者都实现了访华的愿望。

别开生面的接见
从4月7日发出邀请,到4月10日美方人员入境,只有几天时间,周总理为完成这次特殊的接待任务,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具体部署。

在代表团访华的各项活动中,周总理的接见无疑是最重要的。

由于这次我方同时邀请了加拿大、英格兰、哥伦比亚、尼日利亚和美国五个代表团,总理的接见也要五个代表团一起进行。

这五个国家的代表团,都是平等的,突出哪一个都不行。

为了与美国代表团谈话方便,最好自然是让他们坐在客座的首位。

但美代表团是我方最后才邀请的,这样安排显然不合适。

当然,如把他们摆在最后,就没法进行单独谈话,也不合适。

常规的办法不行了,必须要有新的突破。

接待的同志们进行了研究,一时也想不出好的主意,最后,还是周总理想出一个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周总理设想的是一个又分又合的办法,把所有的座位摆成一个大椭圆形,把它分成五段,每两段之间留出空档,让五个代表团各坐一段;再在每段客位的一头隔一茶几,摆一主位,给周总理和我方陪见人坐。

接见时,周总理先坐在第一段的主座上,主要与坐在这一段的代表团交谈。

然后他依次与下一段的我方陪见人换位子,坐到那段主位上,与坐在那段的代表团交谈。

代表团次序按国家名字的第一个字母先后排列,加拿大在第一,美国在第五。

周总理办事历来既高屋建瓴,又细致入微。

他设想的这一接见安排,再一次体现了这一点。

周总理接见定在4月14日下午二时半,地点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

接见开始,周总理先与前四个代表团一一进行了交谈,最后来到了美国代表团的那一段。

坐下后,他先引用孔子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欢迎之意,并请他们回去后把中国人民的致意转达给美国人民。

他说:“中美两国人民来往,过去是很频繁的,以后中断了很长一个时期。

你们这次作为应邀来访的第一个美国代表团,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我相信,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将会得到两国大多数人民的赞成和支持。

”接着,总理反问美国人员,“你们同意我这个意见吗?”美国队初次来华,开始不免有点拘谨,听了总理这番话,顿时活跃起来,报以热烈掌声。

斯廷霍文团长马上说:“我们也希望中国乒乓球队访问美国。

”对此周总理肯定地说:“可以去。


在谈话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

还是那位出了名的科恩,他事前就向同伴们扬言要问周总理对美国嬉皮士的看法,经劝告,本已打消,但在活跃的会场气氛下,他终于按捺不住了。

当周总理询问到团员们来华后生活过得怎样时,科恩一下站起来说,“我想知道您是怎么看待今天在美国青年中广泛流行的嬉皮士的?”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完全出乎周总理的意料,但他凭着自己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理论修养,即席作了深入浅出和富有哲理的回答。

周总理谦虚地表示只能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他说,“可能现在世界青年对现状
有点不满,想寻求真理。

青年思想波动时会表现为各种形式,在这个过程中,这些表现形式不一定都是成熟了的或固定了的。

因为寻求真理总是要通过实践来证明其正确与否,这在青年时代应该是允许的。

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

我们懂得年轻人的这种心理……”他继续说:“按照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来看,最后总要认识出一个普遍真理……我们赞成任何青年都有这种探求要求,这是好事。

但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最终总是找到大多数人的共同性……如果自己通过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就应该改。

正确的坚持,错误的改正,这是我们的认识……”
这一席富有睿智的谈话,一下子把美国人民与中国人民的感情距离拉近了,周总理这种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的作风更使听者为之感动。

消息传到美国,科恩的母亲还通过国际送花会,将一束深红色的玫瑰花寄到了北京,送给周恩来表示感谢。

美国队在中国期间与中国运动员共进行了两场友谊比赛。

中国球员虽技艺高于美国队员,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洋溢赛场,美国球员毫无窘迫感觉。

1971年4月17日,美国乒乓球队满载着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离开了中国。

小球转动大球
“乒赛”这一幕结束了,但它留下的政治影响却向太平洋两岸散播开来,为中美人民的交往和中美两国的外交突破敲开了大门。

1971年4月21日,周总理借“乒乓外交”刮起的春风,通过巴基斯坦渠道向美国白宫传去口信,提出中方愿在北京接待美国总统特使或总统本人,以讨论解决美国从台湾撤军这个根本问题。

随后双方又进行了几次传话,终于实现了当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的秘密访华之行,为尼克松总统1972年2月访华打下了基础。

5月30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高度评价“乒乓外交”时说,4月7日,毛主席把乒乓球一弹过去,“就转动了世界,小球转动了大球,震动世界嘛!”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与尼克松会面谈及中美关系的历程。

毛主席说,“过去22年总是谈不拢……所以就打乒乓球”。

他把“乒乓外交”看作是打开中美关系的一次创举,是中方采取的一次推动历史进程的重大举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