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
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
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一、贬官者的心态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旧秩序崩溃,新秩序诞生,士被社会变革推上了时代的大舞台,并从此与官结缘,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由士而仕、投身宦海成为其规范的自我角色认同,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逐渐成为古代士人最初的心态。
但宦海有不测风云,贬官士人代不乏人,成为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文化群体。
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
因此他们的心态更为复杂,他们的诗赋作品中蕴涵的文化信息也更为丰富,似乎正为他们的进退出处、情感心态作了注释。
统而观之,其人生大致演绎了从理想主义到幻想主义最后归于悲观主义的悲剧,其心态也经历了从希望到期望终归于绝望的过程。
在上述过程中,贬官士人的心态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贬官士人许国忘身的参政意识和参政实践使得他们在内心深处对自身始终充满了历史使命感,这是贬官士人最突出的心态特征。
孔子在《论语》中提醒读书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任重道远。
就古典社会中士人所接触、打交道的世界而言,庙堂和草野两极是最基本的生活环境。
人们常常笼而统之地称呼整个社会时,就叫“朝野”,即朝廷和草野。
当宋代大儒范仲淹在讲到人生的境界时,他说的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明代顾宪成也尝言:官辇毂,念头当在君父上;官封疆,念头当在百姓上;至于水间林下,三三两两,相与讲求性命,念头当在世道上。
这表现了中国读书人在学识之外兼重或更重社会使命感的人生态度。
如王禹偁因直言敢谏而屡屡得罪君王与执政大臣,曾三度遭贬谪,二次在太宗朝、一次在真宗朝。
最后一次是咸平元年(998)贬知黄州,故世称王黄州。
王禹偁特此作《三黜赋》以明志,表明态度说:“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北宋被贬谪的文人士大夫的心境与前代类似处境的墨客骚人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虽有贬谪的困苦、失意的牢骚,但却轻易不沮丧、不悲观、不沉沦,仍然试图舒眉一搏,对前途保持着乐观的向往。
奇特而有趣的“贬官文化”——读余秋雨散文《洞庭一角》2
奇特⽽有趣的“贬官⽂化”——读余秋⾬散⽂《洞庭⼀⾓》2洞庭⼀⾓/余秋⾬ ⼀ ⼀ 中国⽂化中极其夺⽬的⼀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化”。
随之⽽来,许多⽂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迹。
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头;贬到了外头,这⾥⾛⾛,那⾥看看,只好与⼭⽔亲热。
这⼀来,⽂章有了,诗词也有了,⽽且往往写得不坏。
过了⼀个时候,或过了⼀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迁也觉得此⼈不错,恢复名誉。
于是,⼈品和⽂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
他们亲热过的⼭⽔亭阁,也便成了遗迹。
地因⼈传,⼈因地传,两相帮亲,俱着声名。
例⼦太多了。
这次去洞庭湖,⼀见岳阳楼,⼼头便想:⼜是它了。
⼀零四六年,范仲淹倡导变⾰被贬,恰逢另⼀位贬在岳阳的朋友滕⼦京重修岳阳楼罢,要他写⼀篇楼记,他便借楼写湖,凭湖抒怀,写出了那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直到今天,⼤多数游客都是先从这篇⽂章中知道有这么⼀个楼的。
⽂章中“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这句话,已成为⼀般中国⼈都能随⼝吐出的熟语。
不知哪年哪⽉,此景此楼,已被这篇⽂章重新构建。
⽂章开头曾称颂此楼“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于是,⼈们在楼的南北两⽅各⽴⼀个门坊,上刻这两句话。
进得楼内,巨幅⽊刻中堂,即是这篇⽂章,书法厚重畅丽,洒以绿粉,古⾊古⾹。
其他后⼈题咏,⼼思全围着这篇⽂章。
这也算是个有趣的奇事:先是景观被写⼊⽂章,再是⽂章化作了景观。
借之现代⽤语,或许可说,是⽂化和⾃然的互相⽣成吧。
在这⾥,中国⽂学的⼒量倒显得特别强⼤。
范仲淹确实是⽂章好⼿,他⽤与洞庭湖波涛差不多的节奏,把写景的⽂势张扬得滚滚滔滔。
游⼈仰头读完《岳阳楼记》的中堂,转过⾝来,眼前就会翻卷出两层浪涛,⽿边的轰鸣也更加响亮。
范仲淹趁势突进,猛地递出⼀句先忧后乐的哲⾔,让⼈们在⽓势的卷带中完全吞纳。
于是,浩淼的洞庭湖,⼀下⼦成了⽂⼈骚客胸襟的替⾝。
⼈们对着它,想⼈⽣,思荣辱,知使命,游历⼀次,便是⼀次修⾝养性。
胸襟⼤了,洞庭湖⼩了。
高考语文复习经典教材 贬官文化1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1【美文赏析】贬官文化“贬官文化”一词,最早是从余秋雨的散文中看到的,于是便很深刻的印在脑中了。
诚然,自学语文以来,每学到一篇古代诗歌或散文,便会接受几个千古不朽的名字。
随之了解到的,便是他们被一贬再贬的政治生涯。
屈原,楚国的左徒、三闾大夫,因力谏襄王,被赶出朝廷,放逐汉北,最终投身汨罗江中;李白,一代诗仙,由于受唐皇赏识,官至翰林供奉,终因不为权贵所容,而被迫离朝;白居易,由于一些“为民请命”的意见和讽刺诗,被贬为江州司马,过着“黄芦苦竹绕宅生”的生活;柳宗元被贬永州,元稹被贬通州,陆游被多次罢官,辛弃疾也被两次革职。
最惨的要算苏轼,他的一生几乎是在各贬居地的奔走中度过的,并最终死在了驶往京城的马车上。
说到此处,我不忍继续了。
中国古代文人的贬官队伍,其实远比升官提级的壮大百倍,我不过随意道出几个妇孺皆知的名字。
令人战栗的是他们无一逃过被贬谪居的命运,这难道仅是一种巧合?要知道,他们占据着中华文化的大部分。
我们可先来想想文人是怎样的一类,他们往往目光敏锐、胸怀抱负、忧国议政,而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也是骨子中抹不去的东西。
作为大文人或是大文豪,这些特点便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更为淋漓尽致了。
到此,我们或许明白了一点:为什么千古文人中,被冠以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只有一个曹操,真正隐居山林,不恋世事的也只是一个陶渊明,而其中的大多数都是屡进屡退、宦海沉浮,终生徘徊在势与道之间的辛苦文人。
大丈夫生当有所作为,这些人中几乎没有谁生前是打算靠自己的诗文名垂千古的。
于是,他们怀着满腔的抱负跻身仕途。
我敢说,能写出那么不朽璀璨文章的人,无不是才华横溢、灵秀绝顶。
凭着这些才气与灵气,他们几乎都是任过一官半职的,这也便为他们日后的被贬奠定了基础。
任职了,总要议政、办事吧,无奈于他们天生的目光敏锐,别人看不到的,他们看到了。
无奈于他们又都有着追求理想、不满现状的心境和无比犀利精到的笔下功夫,别人不敢说的,他们说出了。
贬谪文化的当代阐释
第6l卷第5期2008年9月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Wuhan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y Sciences)V oI.61.N0.5Sept.2008.635 636贬谪文化的当代阐释——评《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陈水云在唐代文史学界,尚永亮教授是以研究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而知名的,15年前他就已出版了《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一书(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10年后他又进一步细化和深化原有研究并推出《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一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经过10多年的思考和积累,最近义隆重推出由他主撰的50余万占的煌煌巨著——《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下文简称尚著),这是作者对自己多年研究所作的进一步理论提升,也是对唐五代贬谪文化史和贬谪文学史的重新书写,更是对古代贬谪文化体系进行的一次再建构和新阐释。
一般来说,学术研究实际上就是对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的理论阐释,因为阐释主体的视角不同。
使得学术研究的阐释方式也有微观与宏观、客观与主观、理论建构与历史还原的差异。
对于国学研究亦即传统文史研究『『ii言,其主要表现是理论建构与历史还原的不同,一般认为还原是比较尊重历史事实的做法,但绝对的还原历史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任何研究主体都不会脱离自己的生活语境,对前代的文化进行绝对客观的还原,也就是说他不可避免地要用自己时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他的所谓“还原”其实质还是一种当代意义的阐释。
当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做法是:通过历史的还原来建构理论,而不是以先念的理论构架去肢解历史。
尚著正为这一做法提供了极佳的研究范本,它通过唐五代逐厦与贬谪文学的研究建构起古代贬谪文化的理论体系。
何谓贬谪文化?在一般学者印象中应该是指封建时代各朝各代大量存在的贬官逐臣所引发的一系列文化现象,但这一系列文化现象的所指是什么?也就足说贬谪文化从理论角度而青,应该有哪几个层面的内涵?尚著首先从“贬谪”的义界说起,然后从制度、逐臣、贬谪文学三个层面分析了唐五代的贬谪文化,清晰地还原r唐五代贬谪的历史文化内涵。
贬官文化与海南文化
海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论文(二○一四至二○一五学年度第二学期)论文题目:贬官文化与海南文化学生姓名:侯森磊学生学号:20142211310128所在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年级专业:2014级土木工程专业任课教师:丁艳平完成日期:2015年5月13日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制贬官文化与海南文化(侯森磊2014级土木工程专业)【摘要】历史上的海南岛在很长一个时期一直是一个荒岛,地处边陲,孤悬海外,闭塞落后,相去京城几千里,“鸟飞犹用半年程”,实乃“天之崖、海之角”,因此中原人称之为“蛮荒瘴炎之地”,死囚流放之所。
唐宋以来海南岛多为贬谪之地。
因为被贬人士中,不乏名臣巨儒,所以很快就形成了一种“贬官文化”。
但“贬官文化”不仅促进了当时海南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为后来明清海南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更为今天海南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关键词】贬官文化,海南文化,文化发展(一)海南贬官文化的由来海南自西汉起已成为中央政权的行政区域,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地处祖国最南边陲,常年湿热,瘴疠横生;再加上琼州海峡的阻隔,使之长期与中原内地缺少交流和沟通,因而在经济文化方面相对落后于中原的其他地区,在封建时代历来被视为蛮荒之地。
这种情况在海南延续了很久。
直到唐代,海南的经济文化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尤其是文化教育较前代有了较大的发展;而到宋代,海南的文化教育事业则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海南文教这种新局面的出现,有各种历史因素在内,比如宋代整个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地方财富得到极大增加等。
这为海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此外,随着中原移民的涌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生产技术及中央政权、地方官吏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也在海南文教事业建设中发挥了作用。
但是,在海南文化教育的发展中,唐宋以来谪贬到海南的文人官吏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更为显著。
贬谪,作为封建社会君主惩罚罪臣的一种手段,古来有之(从战国时代的屈原就已开始了)。
谈谈贬官文化的积极意义
谈谈贬官文化的积极意义作者:陈惠玲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4期摘要:本文以岭南地区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贬官对象为例,探讨贬官文化的积极影响,由此促进人们对于贬官文化更深入、完整的认知,发挥贬官文化的价值,将会推动岭南地区乃至中国社会文明传统的进一步传承,引导社会文化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贬官文化;积极意义;岭南地区提到中国古代,我们会发现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历史上不曾间断,那就是贬谪。
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代的封建朝廷,大凡做官之人,几乎都或多或少地不免要遭受贬谪罢黜,“贬官文化”也由此应运而生。
而我想将视角对准自己所在的这片岭南大地,以几位代表性的贬官为例,去探讨贬官文化在一方水土中所积淀的意义与价值。
古代中国,宦海沉浮,官员稍有不慎,就会遭到贬谪。
而官员被贬原因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因罪或蒙冤而被贬,比如唐代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就是刘禹锡、柳宗元等改革派因永贞革新失败,被政敌保守派造谣诽谤而被贬。
而流放贬逐之地又多是荒涼闭塞的偏远边地,经济文化落后,尤其是岭南地区,地处南蛮,古属百越之地,历史上开发较晚,常被人称作化外之地,瘴疠之乡。
谪宦之人,流放被贬,仕途失意,人生也就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与打击,内心苦闷可想而知。
在交通不便、路途艰险、前程未卜的古代,每一次远行都有可能意味着生离死别,此生可能再难与亲人故乡相见,更何况是被贬到气候湿热、瘴气横行的岭南,一路上,官员们都极有可能面临死亡的威胁。
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即写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可见诗人对于被贬潮州早已抱着送死的心态,苏轼被贬儋州,亦做了最坏的打算。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向来是古代读书人最高的政治理想。
而一旦遭受贬谪,对于官员的政治生涯来说将会是巨大的不幸,人生也会因此蒙上了苦难与沉重的阴影。
但透过苦痛与悲愁的表层,我们也应看到贬官文化的背后,其实也蕴含着积极的意义与深刻的历史价值。
走近“贬官文化”ppt - 用
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 而终”,
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 田园”。
何 夜 无 月 ? 何 处 记:记叙 无 记 、写景( 竹 承 抒情寓于 柏 天 叙事写景 ? 寺 之中)、 但 夜 议论多种 少 游 形式,借 闲 景抒情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
写景。“积水空明”是写
览物之情,迁客骚人和 古仁人在“洞庭湖风雨 图”和“洞庭湖晴明图 “中的不同感受,一个 是以物喜以己悲,一个
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骈散结合,多用短句, 四字短语,成双成对,
乐 勉勉人。展示了他以 琅琅上口婉转有力。
而 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
乐 节!
。
欧阳修: 《醉翁亭记》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 丰(今江西省)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以 “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 忠公。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 四大家”。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1“醉”“乐”统一。醉 是现象,乐为本质,乐是 醉中之乐;醉则因乐而醉 。2骈句散句结合多用长 句3对偶句,单句对,双 句对,三句对,用他叙事 简洁明快,用它写景物美 境幽,用它抒情,深层含 蓄,4、二十一个“也” 使文章层次分明,节奏起 伏,音韵和谐
一度下狱,
苏轼 三度贬官。
命运多舛,
生活坎坷。
水,“藻荇交横”是写植
物摇曳生姿。而“盖竹柏影
抒发作者的复杂心境。 ”文意陡然一变,用语出奇
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制胜,原来写积水,写藻荇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都是为了写竹柏投影,而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 竹柏能投下影的原因,作者
闲,都包含其中。
不施一笔,这正是用墨高明
、精妙之处,全句无一写“
2022-2023学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统招专升本语文二模测试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统招专升本语文二模测试卷(含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下列选项中,不能够联合行文的是()A.中共重庆市委与重庆市人民政府B.重庆市人民政府与贵州省人民政府C.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与沙坪坝区人民政府D.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与渝中区教育委员会2.《沈园二首》曾是惊鸿照影来中的惊鸿典出()A.曹植《洛神赋》B.庾信《哀江南赋序》C.李斯《谏逐客书》D.苏轼《赤壁赋》3.由一般原理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是()A.类比法B.归纳法C.演绎法D.对比法4.我国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代表忠勇侠义,白色一般代表阴险狡诈,黄色则代表()A.刚愎自用B.凶狠残暴C.大公无私D.年迈色衰5.下列作品不属于乐府旧题的是()A.《燕歌行》B.《氓》C.《关山月》D.《行路难》6.细菌进入血中并大量繁殖,同时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称之为()A.菌血症B.脓毒血症C.毒血症D.败血症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句诗出自()A.《归园田居》B.《饮酒》(其五)C.《种豆南山下》D.《山居秋暝》8.《谏逐客书》的作者是()A.李密B.李斯C.王安石D.苏轼9.郭沫若的()带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为新诗奠定了浪漫主义基础A.《星空》B.《王昭君》C.《女神》D.《蔡文姫》10.《闲情记趣》出自沈复的《浮生六记》卷二,《浮生六记》是一部()A.志怪小说集B.自传体作品C.散曲集D.传奇小说集11.汉乐府民歌中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是()A.《十五从军征》B.《陌上桑》C.《孔雀东南飞》D.《羽林郎》12.提倡诗歌为君为民而作的诗人是()A.高适B.杜甫C.李白D.白居易1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句子()A.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B.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C.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D.杜牧的《江南春》14.下列句子中属于被动句的是()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地广者粟多C.而今安在哉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5.《大学》和《中庸》是()中的两篇A.《论语》B.《孟子》C.《礼记》D.《国风》16.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选自散文集()A.《闲书》B.《龙·虎·狗》C.《往事》D.《故乡》17.《乐府诗集》的编者是()A.郭子仪B.刘禹锡C.郭茂倩D.苏轼18.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的是()A.《左转》B.《春秋》C.《史记》D.《国语》19.《史记》一书的体例是()A.本纪、表、疏、世家、列传B.纪、表、书、传C.本纪、书、志、世家、列传D.本纪、表、书、世家、列传20.下列请示的结束语中得体的是()A.以上事项请尽快批准B.以上所请如有不同意请来函商量C.所请事关重大不可延误,务必于本月10日前答复D.以上请示妥否,请批示21.下列选项中未用典故的一项是()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B.庄生晓梦迷蝴蝶C.将军角弓不得控D.淋漓襟袖啼红泪22.《谏逐客书》涉及的秦国制度是()A.世卿世禄B.军功爵禄C.客卿制D.郡县制23.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巅峰之作是()A.《红楼梦》B.《聊斋志异》C.《儒林外史》D.《镜花缘》24.市政府行文撤销市国税局不适当的决定事项,应用()A.通知B.决定C.批复D.通告25.以乐—悲—喜为情感线索的作品是()A.《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B.《宝玉挨打》C.《石崇与王恺争豪》D.《前赤壁赋》26.《梅花岭记》的作者是()A.全祖望B.沈复C.钱谷融D.黄宗羲27.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的是()A.论题B.论断C.论据D.论证28.县政府转发市政府关于做好扶贫工作的通知,应用()A.意见B.决定C.通知D.函29.《赵威后问齐使》一文选自()A.《战国策·秦策》B.《战国策·赵策》C.《战国策·齐策》D.《国语》30.韩愈古文理论的核心是()A.惟陈言之务去B.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C.文以载道D.取于心而注于手二、填空题(20题)31.汉皇重色思倾国,____32.____提倡汉魏风骨、主张风雅兴寄,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33.____。
韩愈贬潮州
韩愈贬潮州作者:曾纪鑫来源:《同舟共进》2014年第11期韩愈贬潮州、苏轼贬惠州,看似放逐“蛮荒之地”,而他们传播中原文明,造福一方,留下多少佳话!这对贬官与当地而言,实在是一种“双赢”——这就是中国古代独特的“贬官文化”现象。
因倡儒反佛遭贬最早知道韩愈,是那篇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后又接触过他的《杂说》《原道》《柳子厚墓志铭》《送孟冬野序》等散文名篇。
而读过并记得的诗歌,想来想去似乎只有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首贬潮州之诗,写于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
“人生七十古来稀”,韩愈时年52岁,这对一千多年前的唐人而言,已属高龄了。
诗中所说的“残年”,其实不过五年而已。
五年后,韩愈抱病而终。
本该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却突遭横祸,离开京城长安(今西安市),贬至八千里外的蛮荒之地。
韩愈情绪之低落沮丧,内心之悲观痛苦可想而知,以致做好了死于流放之地的打算。
他取道商洛,行至蓝关,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一直陪送叔祖抵达潮州。
韩愈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人生,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留下了一段传奇与辉煌。
曲折坎坷的人生阅历于文学家而言,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其文字、作品将因此而变得更加丰富而深刻。
而韩愈不仅是卓越的文学家,还是杰出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立德、立功、立言”三者集于一身的人物。
“贬潮”的风波与经历,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成全”了他这多重身份。
韩愈遭唐宪宗贬逐,起因于一封早朝时进呈的奏章《论佛骨表》。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隋唐大盛。
唐代君主大多信奉佛道,唐宪宗也不例外。
凤翔府扶风县的法门寺有座护国真身塔,塔内藏有释迦牟尼指骨一节。
“相传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安”,唐宪宗遣使率僧众将佛祖指骨迎入京城大内,留皇宫三天,然后送往长安各佛寺供养。
贬官文化
寻求归隐
古代文人被贬后, 在山水或琴、棋、书 画中寻求宁静、安逸 的生活环境,以洁身 自好,躲避政治风险。
渴望入世
古代文人虽遭贬黜, 身处逆境,仍渴望 尽忠报国,实现自 己的政治理想
思考
请给我们学过的古代贬官作品分类
寻求归隐
山 水
寄情于物
琴、棋、书 画、酒
归隐类诗词
陶渊明:《归园田居》 王维: 《山居秋暝》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柳宗元:《江雪》 王维: 《积雨辋川庄作》 《辛夷坞》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 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 坦然, 不以物伤性,将何 适而非快?”
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
虽被贬,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 而已”;抱着既不悲观也不放纵自己的 态度,还勉励同志“慎勿作戚戚之 文”,要振作精神,充满积极向上的气概。
将进酒(节选)
李白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 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 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 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 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辙 《黄州快哉亭记》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 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孙子髌脚,《兵法》 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 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
浅谈初中语文课文中的贬官文学及其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课文中的贬官文学及其教学张旭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很多都以做官作为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即古代人所说的“学而优则仕”。
他们向来怀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心存报效国家、兼济天下的志向,他们总是脱不了与政治的干系,所以政治一旦与文学挂钩,便衍生出带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文化现象。
这其中当属“贬官文化”最为奇特。
简单地解释:“贬官文化”就是文人被官场放逐之后,便寄情于山水,写下了千古名篇,冷清山水变成名胜古迹,酒后小诗酿成千古佳作。
中国的“贬官文化”就是中国文人官场失意后,游走于山水间,将自己济世为民的满腔豪情,将自己的情绪变化寄寓在山水间,泼洒文墨,留下篇篇佳作,供后人品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初中语文课本中一些古诗文名篇都是在受到挫折打击、贬官之后所作,而且这些文章有些共同特点,现把它们例举如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白居易的《琵琶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刘禹锡的《陋室铭》、《乌衣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行路难》、《独酌》,白居易的贬谪诗《琵琶行》、《钱塘湖春行》、《赋得古原草离别》、《观刈麦》,柳宗元的《江雪》、《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柳宗元《黔之驴》,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闺怨》、《捕蛇者说》,韩愈《马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王维《使至塞上》,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陆游《游山西村》,陶渊明《桃花源记》、《饮酒》,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这些文章都是被官场放逐,寄情于山水后,写下的名篇,笔者姑且也称其为“贬官文学”。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这些贬官文学,因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老师们都作为重点篇目教学,那么怎样依据贬官文学的特点,准确把握这些古诗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恰当预设教学呢?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教学时的实践及拙见:一、重视诵读,以诵促悟上面例举的篇目,都是散见在初中各册语文课本里的,都是曾经遭受贬谪的文化名人在被贬期间所写。
撑起炎荒半壁天——海南贬官文化
撑起炎荒半壁天——海南贬官文化历史上的海南岛,孤悬海外,闭塞落后,中原文明视之为蛮荒之地。
然而,到了明代,昔日的蛮荒之地突然变成地灵人杰、人文荟萃的琼台福地,邱浚、海瑞、钟芳、王佐、王弘诲……这些海南籍的名宦巨儒,足以使海南人骄傲了整整一个时代,成为海南发展史上一颗颗耀眼夺目的明珠。
而这些明珠的培育,非一朝一夕之功,乃是经过唐宋两代大规模的贬官南下传播中原文化种子后才得以孕育而生。
溯本追源,谁是贬谪海南第一官呢?苏轼曾断言为唐顺宗时代福建莆田籍的吴贤秀。
笔者对此不敢苛同,查阅《新唐书王义芳传》,可知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王义芳就被贬为吉安丞(吉安即今昌江县昌化镇一带),比吴贤秀早来156年。
王义芳在偏僻山区创办学堂,讲授经书,行释奠礼,开化风气,为传播中原礼乐文化第一人。
继王义芳之后第二位被贬来的官员是唐德宗时代的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杨炎。
杨炎在历史上算是一位开明的经济学家,他主张改革赋税制度,废除“以丁夫为本”的人头税,改行以资产多寡为标准的两税法,被仕豪士绅视为眼中钉,不久被当时的宰相卢杞陷害,公元781年贬为崖州(今琼山)司户。
杨炎在路过广西“鬼门关”时面对穷山恶水的前程,不禁仰天长叹:“一去一千里,千之千不还。
”杨炎之后的吴贤秀并不是以贬官身份来琼,这位官至户部侍郎、尚书的老忠臣并未犯怒龙颜,而是到了退休年龄时,顺宗皇帝特赐他“德泽在生民,声名在华夷,勋劳在社稷”之铜牌避世迁琼,居琼山县张吴图都化村。
吴贤秀之所以不返回福建原籍,也许是福建崇山峻岭,地少人多。
总而言之,吴贤秀的到来,开创了福建人南迁海南的先河。
如今海南的汉人大多认为自己的祖根在福建,海南话也因和闽南话相近而划入闽南语系。
晚唐时代有两位宰相都是作为朝廷内部党派之间斗争的失败者被贬至海南。
一位是唐顺宗时的丞相韦执谊,是吴贤秀的老乡,参与了王叔文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
韦执谊做为改革派核心人物,四处网罗人才,如柳宗元、刘禹锡等大名鼎鼎之文人都是其门徒。
浅谈中国古代贬谪文学
浅谈中国古代贬谪文学【论文提要】:古代士人的入世情怀以政治为轴心,突出的表现为经世致用,为国分忧。
当政治一旦与文学挂钩,就必定会衍生出带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文化现象。
这些文化现象中最为奇特、有趣的当属“贬谪文化”。
本文着重探究士人在贬谪的特定情境中的生活状态及其精神表现,透析其在理想和现实中窘迫、与自省的痛苦求索和精神裂变,探讨贬谪文学特征和反映的问题。
【关键词】:贬谪心态特征;贬谪文学特征;贬谪文化成因;反映的问题一、贬谪心态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旧秩序崩溃,新秩序诞生,士人被社会变革推上了时代的大舞台,并从此与政治结缘,以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学而优则仕、投身宦海成为规范的自我角色认同,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逐渐成为古代士人最初的心态。
但宦海有不测风云,贬官士人层出不穷,成为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文化群体。
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牢狱之灾。
因此他们的心态更为复杂,他们的作品中蕴涵的文化信息也更为丰富,似乎正为他们的进退出处、情感心态作了注释。
统而观之,其人生大致演绎了从理想主义到幻想主义最后归于悲观主义的悲剧,其心态也经历了从希望到期望终归于绝望的过程。
在上述过程中,贬官士人的心态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贬官士人许国忘身的参政意识和参政实践使得他们在内心深处对自身始终充满了历史使命感,这是贬官士人最突出的心态特征。
孔子在《论语》中提醒读书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任重道远。
就古典社会中士人所接触、打交道的世界而言,庙堂和草野两极是最基本的生活环境。
人们常常笼统地称呼整个社会时,就叫“朝野”,即朝廷和草野。
当宋代大儒范仲淹在讲到人生的境界时,他说的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明代顾宪成也尝言:官辇毂,念头当在君父上;官封疆,念头当在百姓上;至于水间林下,三三两两,相与讲求性命,念头当在世道上。
这表现了中国读书人在学识之外兼重或更重社会使命感的人生态度。
贬官文化
刘禹锡:
《陋室铭》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 人。有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 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与白居 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刘禹锡
• 因参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朗州, 后又贬连州。 • 代表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秋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苏轼
苏东坡喜爱烹调,以红烧肉最 为拿手。百姓们知道苏东坡喜食 肉,那一年的春节,大家不约而 同给他送来猪肉、绍酒。苏东坡 收到这么多肉和酒,觉得应该与 数万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便吩 咐家人烧好,连酒一起回赠民工。 家人误以为连酒一起烧,结果烧 出的肉特别香醇味美,一时传为 佳话。人们纷纷传颂苏东坡的为 人,仿效他独特的烹调方法。 从此以后,以这位大文学家命 名的“东坡肉”,也就成为杭州 的传统名菜。
欧阳修: 《醉翁亭记》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 丰(今江西省)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以 “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 忠公。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 四大家”。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
仁宗五年,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 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 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 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 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 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 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 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 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 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 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贬官文化
内容摘要: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其中不能缺少的就是文人。
当政治一旦与文学挂钩,就必定会衍生出带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文化现象。
这些文化现象中最为奇特、有趣的当属“贬官文化”!本文试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入手,探讨中国“贬官文化”的特点,得出“贬官文化”的含义,以及这种文化产生的原因及其产生后所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贬官文化特点文化人格产生原因反映出的问题余秋雨在《洞庭一角》中提到了中国的“贬官文化”。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
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
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
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
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
”①因此,我认为:“贬官文化”其实就是文人的被放逐,然后寄情于山水,写下千古名篇,流传于后世。
—、“贬官文化”的文化人格及其特征我们谈到“贬官文化”,就不能不说到中国的文化人格。
中国的民族文化人格,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而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集中体现则是传统文人的品格,但传统文人的品格又是复杂的。
中国的文化人格大体可分为五类:⑪入仕途而发迹者;⑫入仕途而困惑者;⑬入仕途而遭贬者;⑭入仕途而遁入空门者;⑮不入仕途者。
(—)文化人格的体现第一,入仕途而发迹者。
代表人物就是明代进士徐光启,他是一个精明的上海人。
“这个上海人非常善于处世,并不整天拿一整套数学思维向封建政治机构寻衅挑战,而是左右逢源,不断受到皇帝重用。
”②徐光启可以说是一位幸运儿,正如各代状元一样。
但毕竟这样的文人占中国古代文人的少数,这种文化人格只在一个小范围内体现。
“徐光启至死都是中西文化的一种奇异组合:他死后由朝廷追封加谥,而他的墓前又有教会立的拉丁文碑铭。
《小竹楼记》的文化内涵
《小竹楼记》的文化内涵作者:张皓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9年第03期《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是宋初大文学家王禹偁的代表性作品。
文章写得清新明丽、飘逸俊爽。
清人王符评曰:“竹楼,韵事,竹楼记,韵文也。
”《小竹楼记》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一、贬官文化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中曾提到“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
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
它是王朝控制官吏、维护中央集权、制衡朝政、激发行政活力的手段。
终宋一朝,执掌过相权的高官很少有没经历过出入升降之变动者。
像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以忠直诤亮之节操自励之士均遭受过贬谪厄运。
诸多的迁客骚人,也成就了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学”。
本文正是北宋贬官文学中的精品。
王禹偁是文学家更是一位政治改革家,纵观其一生,他出身清寒但禀性刚直,一生为革除弊政而不屈不挠地斗争,屡遭贬谪。
公元991年,王禹偁被拜为左司谏,知制诰(给皇帝起草诏书),因替徐铉雪诬获罪,贬商州团练副使。
至道元年(995),兼翰林学士,因对太祖皇后宋氏丧礼一事直言无忌,又触怒最高当权者,贬滁州知州(次年改知扬州)。
真宗即位,复知制诰,修《太祖实录》,又因直书赵匡胤篡周而得天下,得罪朝廷,降为黄州知州。
本文所说“四年之间,奔走不暇”,即指贬滁以来的经历。
对王禹偁而言,黄州之贬无疑对他打击最大。
但他没有自怨自艾、随波逐流。
正如他在《三黜赋》中所说“屈于身而不屈于道,虽百谪而无亏”。
本文中作者并未直抒迁谪之慨,而从一竹楼写起, 笔调看似平淡.“噫”字一石激起千重浪,由此风生水起,以下叙自己四年之间漂泊无定的经历,“不知明年又在何所”流露了世事无凭的浩叹。
二、居室文化居室,是主人无言的名片。
它常常代表了一个主人的品位和修养,是文化人格和审美素质的双重体现。
早在唐代的刘禹锡就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宋代欧阳修有“植从竹,辟户于其南,纳日月之光。
贬官文化
贬官文化欧阳修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代表作:《醉翁亭记》思想:“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他也是一种安慰。
文章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
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刘禹锡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唐朝洛阳人,晚年自号庐山人。
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3)进士。
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
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世题他的诗文集为《刘宾客集》。
白居易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锡又誉为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代表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思想:其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诗虽怅惘,但不悲观,表达了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新生活的豁达胸怀。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颈联,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永贞革新失败后,九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
贬官文化
历史的贬官
• 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 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 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 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 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 于是人品与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他们亲热过 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 帮衬,俱著声名. 翻开那些历代被贬官员的轶事,眼前似 乎又浮现出那些晨曦暮霭中,随着孤独的马蹄声,一批批 行色匆匆、神态凄惶的远方过客,轻轻敲打着荒凉的驿站 破门的情景。这不是梦幻,这是历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贬官期间,政声斐然
• 韩愈先后两次被贬官,每次都很快就被召还回京。在任地方官的短短 时间内,韩愈就做出了比较大的政绩,真正地做到了“为官一任,造 福一方”。 • 韩愈于贞元十九年(公元804年)贬任阳山县令,由于路途遥远、交 通不便,贞元二十年二月中旬才来到任所,在阳山县任职实际上仅仅 一年两个月。期间他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一是亲临政务,勤政亲民。 当时朝中官员贬到地方后,多以清闲为趣,不理地方政务。而韩愈却 象新提拔的官吏一样,亲自从事县政建设。他常深入到附近的农舍, 和农民一起饮酒喝茶,亲身参与农民的劳作,探求治理阳山的方略。 他的《远览》诗中“所乐非吾独,人人共此情。往来三伏里,试酌一 泓清。”的描述,充分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爱民亲民的事迹;二是重 视农桑,发展经济。当时,阳山县的农民还不懂得用牛耕地,农业生 产技术十分落后。韩愈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农耕工具带到阳山, 教人耕织,并重视农田水利的兴建维修,改良农作物品种,推广先进 的间种、套种、一年两熟等农耕技术,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是宣扬德礼,兴学书院。他兴学办校,招生授徒,改善了当地的教 育条件;四是革除陋习,打击豪强。韩愈制定乡规民约,整治社会秩 序,下令废除妇女缠脚的陋习,鼓励妇女从事农业劳动。同时,他打 击地方恶势力,抑制豪强;五是排忧解难,办实事。如整治连江河道, 修筑县城街道,解决阳山百姓行船难、行路难、过渡难等问题。经过 一段时间整治,阳山逐渐成为一个社会秩序正常、百姓生活安定的地 方,再也不象韩愈初来时那样荒凉穷苦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一、贬官者的心态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旧秩序崩溃,新秩序诞生,士被社会变革推上了时代的大舞台,并从此与官结缘,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由士而仕、投身宦海成为其规范的自我角色认同,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逐渐成为古代士人最初的心态。
但宦海有不测风云,贬官士人代不乏人,成为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文化群体。
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
因此他们的心态更为复杂,他们的诗赋作品中蕴涵的文化信息也更为丰富,似乎正为他们的进退出处、情感心态作了注释。
统而观之,其人生大致演绎了从理想主义到幻想主义最后归于悲观主义的悲剧,其心态也经历了从希望到期望终归于绝望的过程。
在上述过程中,贬官士人的心态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贬官士人许国忘身的参政意识和参政实践使得他们在内心深处对自身始终充满了历史使命感,这是贬官士人最突出的心态特征。
孔子在《论语》中提醒读书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任重道远。
就古典社会中士人所接触、打交道的世界而言,庙堂和草野两极是最基本的生活环境。
人们常常笼而统之地称呼整个社会时,就叫“朝野”,即朝廷和草野。
当宋代大儒范仲淹在讲到人生的境界时,他说的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明代顾宪成也尝言:官辇毂,念头当在君父上;官封疆,念头当在百姓上;至于水间林下,三三两两,相与讲求性命,念头当在世道上。
这表现了中国读书人在学识之外兼重或更重社会使命感的人生态度。
如王禹偁因直言敢谏而屡屡得罪君王与执政大臣,曾三度遭贬谪,二次在太宗朝、一次在真宗朝。
最后一次是咸平元年(998)贬知黄州,故世称王黄州。
王禹偁特此作《三黜赋》以明志,表明态度说:“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北宋被贬谪的文人士大夫的心境与前代类似处境的墨客骚人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虽有贬谪的困苦、失意的牢骚,但却轻易不沮丧、不悲观、不沉沦,仍然试图舒眉一搏,对前途保持着乐观的向往。
宋代士大夫贬居期间的这种特殊心态,使他们即使被贬出京,依然对生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有心情去欣赏“江南”的佳丽风光。
在抒发“世无知音”的苦闷时,其基调是对鸿雁振翼的遐想,词的格调因此也不会显得悲苦沉闷,而有一种向上的引发力。
这是因为宋代文人士大夫甚得皇帝尊宠,待遇优厚,政治环境宽松。
像王禹偁这样出身贫寒、门第卑微的知识分子能够进入领导阶层,完全依靠朝廷的大力提拔,因此他们对宋王室感恩戴德、誓死效忠,即使仕途屡遭挫折,也此心不变。
何况,宽松的环境使他们敢于有所作为,皇帝的尊宠使他们勇于有所作为。
贬官士人在理想受挫后内心很容易就产生一种愤激的情绪。
忠而被贬,贤而遭迁,许多贬官士人都是异常悲愤的。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屈原《哀郢》)历史、现实与人事,纠结攀援着难以化释的艰苦、不幸与灾难,令人不平则鸣,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由不得已而后言之,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屈原放逐,乃作《离骚》;贾谊被贬,作《吊屈》、《鵩鸟》诸赋;陈子昂作《登幽州台歌》,韩愈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莫不是愤激之作也。
江淹《恨赋》写道:“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
迁客海上,流戍陇阴。
此人但闻悲风泪起。
血下沾襟;亦复含酸茹叹,销落烟沉”。
贬官士人仕途遭受挫折,对宦海浮沉、世态炎凉也得到了更深刻的认识,普遍地表现出对宦途的失望与无奈,时常流露一种避世的淡泊情思。
许多士人曾遭到多次或者长期的贬谪,有的竟然死于贬所,如著名文人张说、李邕、王昌龄、刘长卿、韩愈、苏轼、王禹偁等被贬都在两次以上;刘禹锡长期被贬在外,自云“二十三年弃置身”,苏轼则大半生都是在贬所度过的,60多岁的时候还被贬儋州(今海南);上官仪、李峤、苏为导、宋之问、柳宗元、李德裕等更是在流贬地赉志而没的。
贬官士人的政治悲剧更激发了他们对现实的认识,使得一些人对功名逐渐淡漠,一切淡然处之,在优游山水中追求一份心灵的恬静。
与之相对应的如苏东坡在《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中把归隐视为傲视独立的表现,把返归自然当作精神的慰藉和享受。
贬官后的苏舜钦有沧浪亭,欧阳修有醉翁亭,苏轼有超然台,苏辙有喜雨亭,要情有所系也;白居易转向闲适诗,王维着意禅宗诗,陶渊明醉心田园诗,要心有所往也。
儒道的影响令贬官士人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两者间痛苦徘徊。
朝野两极的世界对一个现实中的士人来说可能意味着进退裕如的人生道路,但对具有独立的精神追求的士人而言,则是一种两难的尴尬处境。
于是两极化的世界成了历代士人们无法摆脱的矛盾和痛苦之源:当他们出仕时,感到的是宦海的险恶和不适意,但真正贬官了又会为不能出人头地而郁郁。
这是两千年来中国士人普遍面临的尴尬处境,由此而产生了士人们普遍的焦虑。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贬谪期间的文人,增加了接近人民、体察社会生活的机会,加上他们素来的兼济之志、事功之心,使得他们能更加真切地关注朝政、体恤民瘼。
贬官士人始终怀有心有不甘的痛苦。
杜甫《旅夜书怀》云:“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语中的道破了所有贬官士人的心声:文学上的成名并非他们的本愿,官场上的失意却是他们终其一生耿耿于怀的遗憾。
仕途困顿,心动情发,借语言作为工具进行述怀,是一种缓解内心压抑的无奈选择。
其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秉性和欲凭借缚鸡之力廓清乾坤的性情很难改变,不愿意放弃自己对于天下国家和世道人心的的关怀,就无法忘怀世道人心,痛苦便无可解脱。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抚枕不能寝,振衣独长想、叹人生,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就是在那些栏杆拍遍、拔剑击柱的壮怀激烈里,也莫不伴随着一种茫然而又无可奈何的长叹息。
白居易中年以后放弃早期为民请愿的拾遗风采走上道家的退隐之路,内心也是充满着矛盾的痛苦和煎熬,因为兼济是他的真正理想,独善只是他的一个无可奈何的退路。
贬官士人与生俱来的忧愁、忧患、忧愤和悲哀在得不到官场肯定的孤独中更加彰显。
自古士悲秋,由于读书多,考虑的问题多,士人心中的积虑也多。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悲士不遇赋》里,对士人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的遭遇颇多感慨。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是进亦忧退亦忧。
长期的贬谪生涯,封建专制的冷酷与世俗折磨,常常会软化乃至消蚀文人本有的刚正之气。
使他们不得不卷藏起积极用世的抱负,或以文辞著作来舒展怀抱,或以自然山水来抒发忧思。
以文章歌诗的著作为排遣者,如柳宗元有云: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
宗元近欲务此。
[1](第484页)刘禹锡亦尝自叙云:及谪于沅、湘间,为江山风物之所荡,往往指事成歌诗,或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
穷愁著书,古儒者之大同,非高冠长剑者之比耳。
[2](第182页)二、贬官者的文学特征儒道两家对文学产生最终根源的看法上侧重点不同,一在人心,一在自然之道,但都承认文学是人的心灵创造之结果。
贬官士人官场受挫促使其心态发生了诸多变化,则必然表现在其文学创作上。
贬官士人在残酷的现实中仕途坎坷,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司马迁《报任安书》)贬官文学作为贬官士人超越苦难、解脱失意的载体,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来看,都有其自己的特征。
从思想上来看,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与残酷的现实相对应的是贬官文学笼罩着悲剧的色彩。
贬谪对士人来说绝对是一场政治悲剧,溶进骨子里的的理想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心就难免被莫名的悲凉哀伤笼罩。
其主调是委屈、愤懑、怀乡、隐逸等,表现为文学就多是英雄穷途末路的长哭,书生生不逢时的感喟,官宦贬谪流放的不平,名哲退居山水的寄托,情人望断归帆的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壮志难酬的惆怅,浪迹天涯的彷徨,想望而不得的苦闷,相思而难遇的忧伤。
如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如秦观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白居易闻琵琶女演奏琵琶,就触发了自己政治上的感慨而作《琵琶行》。
纵使苏轼的大江东去,亦终落在人生如梦上,不过借酒浇愁,借壮语而抒悲酸,借豪放而达婉约。
与贬官士人愤激的心态相对应,贬官文学常常跃动着一种怨愤郁躁的情绪。
由于被贬谪者大多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郁悱积于中,哀怨形于外,故见诸文字,发为歌诗。
士人怀有极强的用世之心,士之仕也,犹农之耕也,曲折艰辛的入仕经历和贬谪的遭遇加剧了他们心理的冲突,在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痛苦感慨中常流露出官场失意、功名事业未竟的失望、迷茫与悲愤。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范仲淹有《剔银灯》咏史,嘲笑三国时代的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显然是在倾诉自己仕途一再遭受挫折的牢骚愤懑。
贬官文学多有羁旅行役之感与怀乡念国之思。
贬官士人背井离乡,抛妻别子,面对的是艰苦的旅途、荒凉的一与,等待他们的是无法预测的未来,对此,三国吴因触怒孙权被贬到交州(今越南河内)的虞翻云:“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见《三国志》虞翻本传裴注),诗歌自然成为发泄内心痛苦愤懑的最好工具。
贬官士人旅况的艰辛、漂泊天涯的苦楚必然表现到他们的作品中去,导致张籍《伤歌行》描写杨凭贬临贺尉的情形是:“黄门诏下促收捕,京兆尹系御史府。
出门无复部曲随,亲戚相逢不容语。
辞成谪尉南海州,受命不得须臾留。
身着青衫骑恶马,中门之外无送者。
邮夫防吏急喧驱,往往惊堕马蹄下。
”这是何等严苛酷烈、令人心惊动魄的一幕!士人的创作总是必然地受到生活积累和地位处境等主客观条件影响制约的。
贬官文学不同于宫廷文学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贬官士人不再是在宫廷中陪侍唱和的官吏。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所说的迁客骚人,谁能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杜甫弃官前在贬花州(即华州)途中也发出了翩翩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浩叹!是啊,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怎能不发出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我乡的感伤?落魄的遭际、现实的难堪使得贬官文学中多醉眼朦胧的饮者和梦游人形象。
落魄的士人醉酒和咏酒,借酒抒怀作不平之鸣,自有其心理的、精神的需要。
饮酒于他们乃是壮志未酬的愤慨,心中无限哀愁的发泄。
清醒时,致身通显的心理期待与冷酷的现实使他们更多的思索人生、命运、生死等问题,表现为贬官文学中的多梦现象:当升官梦伴着清官梦一起破灭的时候,他们感慨于南柯一梦,咀嚼着庄周蝴蝶梦,更多的人又做起了陶渊明的桃源梦。
备受艰苦如屈原者唱世人皆醉吾独醒,屡受磨难如苏轼者浩然长叹人生如梦。
从艺术上来看,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贬官文学多有文学样式的创新。
大凡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总是先从民间生活的土壤中萌发嫩芽的。
而贬谪的经历,是他们的生活下跌到民间,无案牍之劳形的贬官士人,渐次摆脱名利等各种杂念的影响,能够更为充分地驰骋自己的艺术想象,诗人的视野都比较开阔,多种题材都可以入诗,加上自身的文学素养,往往能够探索出新的文学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