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卫星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卫星 原理

卫星 原理

卫星原理
卫星是指在空间中运行的人造天体,其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轨道运行原理:卫星利用地球引力将其拉向地球,同时以足够的速度绕地球进行匀速运动。

根据卫星所需的任务和应用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轨道,如地球同步轨道、低地球轨道或者极轨道等。

2. 通信原理:卫星作为一个通信中继站,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通信卫星。

通信卫星将信号从发射地点接收,经过信号处理和频率转换后,再重新发射到目标地点。

这样可以实现遥远地区之间的通信,并覆盖大范围的地理区域。

3. 探测原理:卫星可以携带各种探测设备,如摄影机、观测仪器、雷达等,用于进行地球观测、天文观测、地质勘探等科学研究。

这些设备可以通过卫星的高高度和广覆盖范围来获取全球范围内的数据,并提供多角度、多时间点的观测能力。

4. 导航原理: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卫星导航系统,利
用多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网络,通过卫星与接收器之间的信号交互,测量接收器的精确位置和时间。

通过计算多个卫星信号之间的时间差,可以确定接收器所处的位置,实现精确的导航和定位功能。

总的来说,卫星通过利用地球引力、运用通信、探测、导航等原理,可以实现多种功能和应用,从而在现代技术和科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人造卫星的原理

人造卫星的原理

人造卫星的原理人造卫星是一种由人类制造并送入地球轨道的人造天体,它可以用来进行通信、导航、气象监测等多种用途。

人造卫星的原理主要包括发射、轨道、通信和能源等方面。

首先,人造卫星的原理之一是发射。

发射是指将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的过程,通常通过火箭将卫星送入太空。

在发射过程中,需要克服地球引力和大气阻力,以确保卫星能够进入预定的轨道。

因此,发射是人造卫星运行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其次,人造卫星的原理还涉及轨道。

轨道是指卫星在地球周围运行的路径,通常有不同的轨道类型,如地球同步轨道、低地球轨道等。

不同的轨道类型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如通信卫星通常采用地球同步轨道,而气象卫星通常采用低地球轨道。

通过合理选择轨道类型,可以更好地满足卫星的使用需求。

另外,人造卫星的原理还包括通信。

通信是卫星的重要功能之一,它可以通过天线接收地面发来的信号,并将其转发到其他地区。

这样就实现了遥远地区之间的通信,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同时,卫星通信还可以覆盖地面范围广阔,无需铺设大量的通信线路,因此在一些偏远地区具有很大的优势。

最后,人造卫星的原理还涉及能源。

卫星通常需要能源来维持其正常运行,例如提供电力来驱动设备和维持通信等功能。

因此,卫星通常携带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太阳能转换为电能来提供能源。

在没有太阳能的情况下,还需要携带储能设备,如电池组,以确保卫星能够持续运行。

综上所述,人造卫星的原理涉及发射、轨道、通信和能源等多个方面,这些原理相互作用,共同确保卫星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其作用。

人造卫星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为我们对宇宙和地球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人造卫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卫星工作原理

卫星工作原理

卫星工作原理
卫星工作原理是指通过卫星这种人造飞行器在地球轨道上进行各种任务的方法和过程。

卫星主要依靠两个基本原理来实现其工作功能:平衡离心力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首先是平衡离心力的原理。

在地球轨道上,卫星以一定的速度飞行,保持在高度恰当的位置上。

卫星的飞行速度和地球引力相互平衡,使得卫星能够保持稳定的轨道运行。

卫星的轨道高度越高,其飞行速度就越慢,而轨道高度越低,飞行速度就越快。

其次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原理。

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地球对卫星的引力作用是沿着与卫星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产生的。

这个引力提供了卫星所需的向心力,使得卫星能够保持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并且保持与地球的距离不变。

卫星的工作原理还涉及到信息的传输和接收。

卫星上搭载有各种各样的设备,如通信设备、遥感设备、观测设备等,可以接收来自地面的指令或者从地球上获取各种信息。

卫星将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传输,再通过一些天线或信号发射装置将信息传输回地面或者其他目的地。

总的来说,卫星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平衡离心力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来保持稳定的轨道运行,并通过搭载的设备实现信息传输和接收的功能。

人造卫星原理

人造卫星原理

人造卫星原理
人造卫星是通过人类设计、制造和发射到地球轨道上的一种航天器。

它们携带各种各样的科学仪器和设备,用于实现多种任务,如远程通信、气象监测、地球观测、导航和军事用途等。

人造卫星的工作原理基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

根据这些定律,卫星绕地球运动时会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同时也需要具备足够的离心力以保持其稳定的运行轨道。

卫星的运行轨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地球同步轨道、低地球轨道和极地轨道。

地球同步轨道是指卫星的轨道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使得卫星能够在相对固定的地点上提供连续的通信服务。

低地球轨道则通常用于地球观测和科学实验,它的高度较低,绕地球运行速度较快。

极地轨道则用于观测极地地区,以获取高分辨率的地球图像。

卫星的通信原理是通过接收和发送无线电信号实现的。

卫星上的通信设备接收地面站发送的信号,将其放大后再通过卫星向目标地区发送。

地面站也可以通过卫星接收来自其他地区的信号,实现远程通信。

在通信过程中,卫星需要将信号经过放大、转发和解码等处理,以确保信号的质量和稳定性。

除了通信功能,人造卫星还可以用于地球观测。

通过搭载各种传感器和仪器,卫星可以对地球的表面、大气、海洋和天气等进行监测和研究。

这些观测数据对于科学研究、气象预报、环境保护和军事侦察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人造卫星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牛顿力学和电磁波传输原理的。

通过在地球轨道上运行,并携带各种科学设备和仪器,卫星可以实现多种任务,为人类社会提供广泛的服务和支持。

人造卫星原理

人造卫星原理

人造卫星原理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制造并送入地球轨道的一种人造天体,它可以用来进行通讯、导航、气象观测等多种用途。

人造卫星的原理是基于牛顿力学和开普勒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发射器将卫星送入地球轨道,并通过推进器进行定位和调整轨道,从而实现其功能。

下面将详细介绍人造卫星的原理。

首先,人造卫星的发射器是将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的关键设备。

发射器通常是由火箭组成,通过火箭的推进力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在发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地球的引力、大气层的阻力等因素,确保卫星能够顺利进入轨道。

一旦卫星进入轨道,它将按照开普勒定律绕地球运行,实现其预定的任务。

其次,人造卫星的推进器是用来调整卫星轨道和位置的重要装置。

推进器可以通过喷射推进剂来改变卫星的速度和轨道,从而实现对卫星位置的调整。

这种调整可以使卫星保持在所需的轨道上,或者改变轨道以适应不同的任务需求。

推进器的设计和使用需要考虑到推进剂的储备、喷射方向的控制等因素,以确保卫星能够按照预定计划运行。

最后,人造卫星的功能是基于其特定的载荷和设备来实现的。

不同类型的卫星具有不同的功能,比如通讯卫星可以实现地面通讯信号的传输,导航卫星可以提供精准的定位和导航服务,气象卫星可以进行大气层的观测和预测等。

这些功能需要通过卫星上的各种设备和载荷来实现,比如天线、摄像头、传感器等。

这些设备需要与卫星的能源系统、通讯系统等配合工作,以实现卫星的功能。

综上所述,人造卫星的原理是基于发射器将卫星送入地球轨道,通过推进器进行轨道调整,以及利用载荷和设备实现其功能。

这些原理是卫星能够在轨道上稳定运行,并实现各种任务的基础,也是人类利用卫星开展空间活动的重要基础。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人造卫星的原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人造卫星 原理

人造卫星 原理

人造卫星原理
人造卫星是指由人工制造并发射到地球轨道上的卫星。

它们被用于各种不同的用途,包括通信、天气观测、导航、科学研究等等。

人造卫星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发射:人造卫星通常由火箭发射入轨。

发射时,火箭提供足够的速度和高度将卫星送入轨道上。

2. 轨道:一旦卫星进入轨道,它会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运动。

不同的卫星有不同的轨道类型,包括低地球轨道、中地球轨道和静止轨道等。

3. 通信:许多人造卫星用于通信目的。

这些卫星配备了天线和发射器,可以接收地面信号并转发到其他地区。

这种通信方式被广泛应用于电话、互联网和电视广播等领域。

4. 观测:人造卫星还用于观测地球和宇宙。

这些卫星搭载各种仪器,可以测量地球表面的温度、气候和植被等信息,或者观测宇宙中的星体、行星和黑洞等。

5. 导航:导航卫星是用于定位和导航的。

它们发射出无线电信号,接收器可以通过测量信号的时间差来计算自己的位置。

全球定位系统(GPS)就是一个应用广泛的导航卫星系统。

6. 科学研究:科学卫星主要用于进行各种科学研究。

例如,天
文学家可以使用卫星观察遥远的星系和宇宙现象,地球科学家可以利用卫星收集地球表面气候和环境的数据。

总之,人造卫星通过发射入轨、按照预定轨道运动,并搭载不同的仪器和设备来实现各种功能,从而能够为人类提供通信、观测、导航和科学研究等服务。

东方红一号的基本原理

东方红一号的基本原理

东方红一号的基本原理
东方红一号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火箭将卫星送入太空,然后通过自身的推进装置进行轨道调整和姿态控制。

其主要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运载火箭:通过火箭的推力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东方红一号使用的是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火箭将卫星送入地球轨道后,分离与卫星。

2. 数据采集和传输:卫星配备了多种仪器和传感器,可以测量和收集大气、空间等信息,并将其传输到地面控制中心。

这些数据对于科学研究和地球观测非常重要。

3. 姿态控制:卫星配备了姿态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控制推进装置、陀螺仪和反射器等来调整卫星的姿态,保持其稳定的轨道和方向。

4. 供能系统:卫星通过太阳能电池板获取能量,并储存在电池中,以供卫星运行和执行任务所需。

5. 通信系统:卫星上安装有通信设备,可以与地面控制中心进行数据传输和命令接收,实现与地面的无线通信。

6. 卫星热控制系统:卫星上使用了热控制装置,以防止它在极端的温度条件下受到损坏。

综上所述,东方红一号利用火箭将其送入太空,并通过自身的推进装置、数据采集和传输、姿态控制、供能系统、通信系统和热控制系统等组成的工作原理来实现其任务和功能。

卫星的原理

卫星的原理

卫星的原理
卫星是通过运用牛顿力学的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地球轨道中运行的人造物体。

卫星原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球引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引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

地球对卫星施加引力,使其保持在地球的轨道上。

2. 地球自转:地球以自己的轴自转,产生一个离心力,这一力对卫星的运行产生影响。

为了抵消离心力的影响,卫星需要维持一定的运动速度。

3. 圆周运动:卫星在地球轨道上运行时,通常采用圆周运动。

圆周运动的原理是,物体在圆周运动中受到一个向心力,这个力的方向指向圆心。

通过适当的速度和距离,卫星可以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圆周轨道上。

4. 动量守恒:卫星的动量是守恒的。

即使没有其他力的作用,卫星的动量大小和方向也保持不变。

这意味着,卫星在地球轨道上沿着预定的轨道继续运行。

卫星的原理基本上是通过合理运用这些物理原理来实现的。

通过准确计算和控制卫星的速度和轨道,可以使卫星实现各种任务,例如通信、导航、天文观测等。

人造卫星的运动原理

人造卫星的运动原理

人造卫星的运动原理
人造卫星在轨道上运转,是由地球引力作用和卫星本身速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运动原理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1. 地球引力
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得卫星不会直线离去,而是围绕地球按照椭圆或圆形轨道运动,这属于受约束的运动状态。

2. 离心力平衡
卫星的向心加速度与质量和速度成正比,地球引力与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两者平衡使卫星维持给定的轨道半径。

3. 惯性作用
地球引力仅提供向心加速度。

而卫星的切向速度保持恒定,这是其本身的惯性作用。

速度大小与高度决定轨道周期。

4. 冲量守恒
卫星运动时所具有的动量必须守恒,除非有额外的力作用。

即使地球引力改变,也
不会对动量产生影响。

5. 能量守恒
卫星绕地球运转不会损失机械能,其轨道能量与动能总和保持不变。

只有非保守力时才会改变。

6. 轨道交汇条件
不同卫星轨道平面交汇需要相交于同一点,不同卫星才可能完全碰撞。

这受到初速度和发射位置影响。

7. 轨道参数设定
通过精确设定卫星发射方向、速度、位置等参数,可以使其进入设计需要的轨道,实现预测的运动状态。

上述是人造卫星运动的基本原理,遵循经典力学定律。

通过合理应用这些原理,人类才得以完美地控制和利用卫星实现各种功能。

这些卫星运行原理奠定了人类太空探索的基础。

为什么人造卫星能够绕地球运行

为什么人造卫星能够绕地球运行

为什么人造卫星能够绕地球运行人造卫星是人类科技的伟大成果之一,它们能够稳定地绕地球运行,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便利。

那么,为什么人造卫星能够实现如此精准准确的运行呢?本文将从地球引力、轨道设计以及航天技术等多个方面解析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原理。

一、地球引力人造卫星能够绕地球运行的重要前提是地球的引力。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地球对卫星施加的引力可以使它始终保持在固定的轨道上运行。

地球的引力作用下,卫星受到向心力的拉扯,从而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轨道上。

二、轨道设计人造卫星的轨道设计对于其绕地球运行十分重要。

目前常见的卫星轨道包括地球同步轨道、低地球轨道、中地球轨道和高地球轨道等。

1. 地球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主要由地球静止轨道和近地点轨道组成。

地球静止轨道是指卫星与地球自转保持同步,使得卫星相对于某一点的位置不变。

近地点轨道则是通过提高卫星的高度以减少摩擦和空气阻力,保证卫星相对于地球绕行一周周期为24小时。

2. 低地球轨道低地球轨道又称为LEO(Low Earth Orbit),是指卫星的高度在2000公里以下,绕行速度较快。

由于距离地球较近,卫星需要更快的速度才能维持运行。

低地球轨道的卫星可以用于遥感、通信和导航等应用。

3. 中地球轨道和高地球轨道中地球轨道和高地球轨道则是指卫星的高度较高,绕行速度相对较慢。

这种轨道的卫星多用于科学研究、天文观测和气象监测等领域。

三、航天技术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对人造卫星的绕地球运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通过运载火箭将卫星送入太空后,控制系统可以根据事先设定的轨道参数对卫星进行精确的定位和导航。

同时,卫星上也配备了精密的导航仪器和推进器,可以对轨道进行微调和修正,使得卫星能够精准地绕地球运行。

总结起来,人造卫星能够绕地球运行的原因主要包括地球引力的作用、合理的轨道设计以及先进的航天技术。

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使得人造卫星能够稳定地绕地球旋转,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科学数据。

人造卫星基本原理之欧阳总创编

人造卫星基本原理之欧阳总创编

人造卫星的基本原理参考、摘录自——王冈 曹振国《人造卫星原理》一、关于椭圆轨道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要使物体环绕地球作圆周运动,那么必须使得物体的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

如果卫星所需的向心力恰好和其所受万有引力相等,则它将作圆周运动。

若其所需向心力大于地球引力,这是物体的运动轨迹就变成椭圆轨道了。

物体的速度比环绕速度(作圆周运动时的速度)大得越多,椭圆轨道就越“扁长”,直到达到第二宇宙速度,物体便沿抛物线轨道飞出地球引力场之外。

因为发射卫星和飞船时,入轨点的速度控制不可能绝对精确,速度大小的微小偏离,和速度方向与当地的地球水平方向间的微小偏差,都会使航天器的轨道不是圆形二是椭圆形,椭圆扁率取决于入轨点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11.2km/s-抛物线双曲线假定地球中心O 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a ——椭圆的半长轴b ——椭圆的半短轴ce ——偏心率 a ce =P e ——近地点 A p ——远地点P ——半通径1(22e a a b P -==Y wf ——真近点角,近地点和远地点之间连线与卫星向径之间的夹角E ——偏近点角只要知道了卫星运行的椭圆轨道的几个主要参数:a ,e 等,卫星在椭圆轨道上任一点(r )处的速度就可以计算出来:)12(a r v -=μ 其中2μ=GM (地心万有引力常数)椭圆轨道上任一点处的向径r 为:)cos 1(E e a r -=近地点向径:)1(e a r p -=远地点向径:)1(e a r A +=所以,近地点r 最小,卫星速度最大e ea v -+⋅=112μ A远地点r 最大,卫星速度最小e ea v +-⋅=112μ 卫星或飞船入轨点处的速度,通常就是近地点的速度,这个速度一般要比当地的环绕速度要大;而椭圆轨道上远地点速度则比当地的环绕速度要小。

圆形轨道可以看成椭圆轨道的特殊情况。

即a=b=r ,所以 又因为r g r 2μ=,所以:210)(r R R g r g v r ⋅=⋅= 这就是运行轨道的环绕速度公式。

人造卫星研究报告

人造卫星研究报告

人造卫星研究报告人造卫星研究报告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制造并投放到地球轨道或其他行星轨道上的一种运行设备,用于进行科学研究、通信、导航、遥感等多种任务。

下面将对人造卫星的原理、分类以及应用进行研究。

一、人造卫星的原理人造卫星实际上是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下沿着特定轨道运行的物体。

它需要具备一定的速度和方向,以克服地球引力的作用,维持在轨道上运行。

人造卫星通常通过火箭发射到地球轨道,然后通过自身的推进系统来调整速度和方向,以保持稳定的轨道。

二、人造卫星的分类人造卫星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运行轨道的不同,可以分为地球轨道卫星和空间站;按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科学研究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等。

1. 科学研究卫星:用于进行天文学、地球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如太阳观测卫星、太空望远镜等。

2. 通信卫星:用于提供全球通信服务,通过与地面接收站的通信,实现广播、电话、互联网等通信服务。

3. 导航卫星:用于提供定位和导航服务,如美国的GPS卫星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卫星系统等。

4. 遥感卫星:用于通过卫星上搭载的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如地形图、气象信息等,以及监测和预警自然灾害等。

三、人造卫星的应用人造卫星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通信应用:通过通信卫星,人们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通信服务,提供电话、广播、互联网等各种通信服务,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2. 天文学研究:科学研究卫星、太空望远镜等能够观测到地球以外的天体,帮助天文学家研究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等问题。

3. 遥感应用:通过遥感卫星可以获取各种地理和气象信息,帮助农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进行监测和预测。

4. 导航应用:导航卫星系统可以提供准确的定位和导航服务,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和智能设备等领域。

总之,人造卫星在科学研究、通信、导航和遥感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人造卫星的研究和应用将会更加丰富和广泛。

卫星变轨问题(附知识点及相关习题的答案)

卫星变轨问题(附知识点及相关习题的答案)

人造卫星变轨问题专题一、人造卫星基本原理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轨道半径r 确定后,与之对GM、周期T 2r 3、向心加速度 a GM应的卫星线速度 v 也都是确定的。

如果卫星r 2rGM的质量也确定,一旦卫星发生变轨,即轨道半径r 发生变化,上述物理量都将随之变化。

同理,只要上述物理量之一发生变化,另外几个也必将随之变化。

在高中物理中,会涉及到人造卫星的两种变轨问题。

二、渐变由于某个因素的影响使卫星的轨道半径发生缓慢的变化(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 ,由于半径变化缓慢,卫星每一周的运动仍可以看做是匀速圆周运动。

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判断这种变轨是离心还是向心,即轨道半径是增大还是减小,然后再判断卫星的其他相关物理量如何变化。

如: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无论轨道多高,都会受到稀薄大气的阻力作用。

如果不及时进行轨道维持(即通过启动星上小型火箭,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保持卫星应具有的速度),卫星就会自动变轨,偏离原来的圆周轨道,从而引起各个物理量的变化。

由于这种变轨的起因是阻力,阻力对卫星做负功, 使卫星速度减小, 所需要的向心力m v 2减r小了,而万有引力大小GMm没有变,因此卫星将做向心运动,即半径r 将减小。

r 2由㈠中结论可知:卫星线速度 v 将增大,周期 T 将减小,向心加速度三、突变由于技术上的需要,有时要在适当的位置短时间启动飞行器上的发动机,使飞行器轨道发生突变,使其到达预定的目标。

如:发射同步卫星时,通常先将卫星发送到近地轨道Ⅰ,使其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速率为v 1,第一次在 P 点点火加速,在短时间内将速率由 v 1 增加到 v 2,使卫星进入椭圆形的转移轨道Ⅱ;卫星运行到远地点 Q 时的速率为 v 3,此时进行第二次点火加速, 在短时间内将速率由 v 3 增加到 v 4,使卫星进入同步轨道Ⅲ, 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a 将增大。

v 3ⅢQ v 4v 1 Ⅱ Ⅰ Pv 2第一次加速:卫星需要的向心力mv 2 增大了,但万有引力 GMm 没变,因此卫星将开始做rr 2离心运动,进入椭圆形的转移轨道Ⅱ。

人造卫星基本原理资料

人造卫星基本原理资料

人造卫星基本原理人造卫星的基本原理参考、摘录自——王冈 曹振国《人造卫星原理》一、关于椭圆轨道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要使物体环绕地球作圆周运动,那么必须使得物体的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

如果卫星所需的向心力恰好和其所受万有引力相等,则它将作圆周运动。

若其所需向心力大于地球引力,这是物体的运动轨迹就变成椭圆轨道了。

物体的速度比环绕速度(作圆周运动时的速度)大得越多,椭圆轨道就越“扁长”,直到达到第二宇宙速度,物体便沿抛物线轨道飞出地球引力场之外。

因为发射卫星和飞船时,入轨点的速度控制不可能绝对精确,速度大小的微小偏离,和速度方向与当地的地球水平方向间的微小偏差,都会使航天器的轨道不是圆形二是椭圆形,椭圆扁率取决于入轨点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二、卫星运动轨道的几何描述>11.2km/s-抛物线>16.7km/s-双曲线尽管开普勒定律阐明的是行星绕太阳的轨道运动,它们可以用于任意二体系统的运动,如地球和月亮,地球和人造卫星等。

假定地球中心O 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a ——椭圆的半长轴b ——椭圆的半短轴ce ——偏心率 a c e =P e ——近地点A p ——远地点 P ——半通径)1(22e a ab P -== Y w ——轴与椭圆交点的坐标f ——真近点角,近地点和远地点之间连线与卫星向径之间的夹角E ——偏近点角只要知道了卫星运行的椭圆轨道的几个主要参数:a ,e 等,卫星在椭圆轨道上任一点(r )处的速度就可以计算出来:)12(ar v -=μ 其中2μ=GM (地心万有引力常数) 椭圆轨道上任一点处的向径r 为:)cos 1(E e a r -=近地点向径:)1(e a r p -=远地点向径:)1(e a r A +=A所以,近地点r 最小,卫星速度最大e ea v -+⋅=112μ远地点r 最大,卫星速度最小ee a v +-⋅=112μ 卫星或飞船入轨点处的速度,通常就是近地点的速度,这个速度一般要比当地的环绕速度要大;而椭圆轨道上远地点速度则比当地的环绕速度要小。

人造卫星基本原理

人造卫星基本原理

人造卫星的基本原理参考、摘录自——王冈 曹振国《人造卫星原理》一、关于椭圆轨道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要使物体环绕地球作圆周运动,那么必须使得物体的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

如果卫星所需的向心力恰好和其所受万有引力相等,则它将作圆周运动。

若其所需向心力大于地球引力,这是物体的运动轨迹就变成椭圆轨道了。

物体的速度比环绕速度(作圆周运动时的速度)大得越多,椭圆轨道就越“扁长”,直到达到第二宇宙速度,物体便沿抛物线轨道飞出地球引力场之外。

因为发射卫星和飞船时,入轨点的速度控制不可能绝对精确,速度大小的微小偏离,和速度方向与当地的地球水平方向间的微小偏差,都会使航天器的轨道不是圆形二是椭圆形,椭圆扁率取决于入轨点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二、卫星运动轨道的几何描述尽管开普勒定律阐明的是行星绕太阳的轨道运动,它们可以用于任意发射速度>7.9km/s-椭圆>11.2km/s-抛物>16.7km/s-双曲二体系统的运动,如地球和月亮,地球和人造卫星等。

假定地球中心O 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a ——椭圆的半长轴b ——椭圆的半短轴ce ——偏心率 a c e =P e ——近地点A p ——远地点 P ——半通径)1(22e a ab P -== Y w ——轴与椭圆交点的坐标f ——真近点角,近地点和远地点之间连线与卫星向径之间的夹角E ——偏近点角只要知道了卫星运行的椭圆轨道的几个主要参数:a ,e 等,卫星在椭圆轨道上任一点(r )处的速度就可以计算出来:)12(ar v -=μ 其中2μ=GM (地心万有引力常数) 椭圆轨道上任一点处的向径r 为:)cos 1(E e a r -=近地点向径:)1(e a r p -=远地点向径:)1(e a r A +=所以,近地点r 最小,卫星速度最大e ea v -+⋅=112μA远地点r 最大,卫星速度最小e ea v +-⋅=112μ卫星或飞船入轨点处的速度,通常就是近地点的速度,这个速度一般要比当地的环绕速度要大;而椭圆轨道上远地点速度则比当地的环绕速度要小。

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一、基本原理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的向心力是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的。

用M 、m分别表示地球和卫星的质量,用R 表示地球半径,r 表示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可以得到:2222⎪⎭⎫ ⎝⎛==T mr r mv r GMm π……①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的结论:rr GM v 1∝=……② 332r GMr T ∝=π……③ 可以看出,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r 、线速度大小v 和周期T 是一一对应的,其中一个量确定后,另外两个量也就唯一确定了。

离地面越高的人造卫星,线速度越小而周期越大。

以上两式中都有GM 在计算时不方便。

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大小可以认为和重力大小相等(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是使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最多只占万有引力的0.3%,计算中可以忽略)。

因此有2RGMm mg =,即GM=gR 2。

二、第一宇宙速度教材上明确指出: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

由于是地面附近,才能认为r =R ,带入式②得v 1=gR =7.9×103m/s要正确理解“必须”的含义。

这里的前提是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对应的速度是唯一的。

“必须”应理解为“当且仅当”。

如果v <v 1,物体必然落回地面;如果v >v 1,物体能成为卫星,但轨道不再是圆。

三、两种最常见的卫星⑴近地卫星。

近地卫星的轨道半径r 可以近似地认为等于地球半径R ,由式②可得其线速度大小为v 1=7.9×103m/s ;由式③可得其周期为T =5.06×103s=84min 。

由②、③式可知,它们分别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的最大线速度和最小周期。

我国的神舟号飞船的运行轨道离地面的高度为340km ,线速度约7.6km/s ,周期约90min 。

⑵同步卫星。

“同步”的含义就是和地球保持相对静止,所以其周期等于地球自转周期,即T =24h 。

人造卫星的原理

人造卫星的原理

人造卫星的原理
人造卫星的运行原理是依靠引力和惯性的力量。

卫星通过被火箭发射到地球外,进入到地球的轨道上,并绕地球进行运动。

在空间中没有气体摩擦的情况下,卫星能够保持稳定的轨道运行。

在卫星发射时,火箭以高速将卫星送入太空。

一旦卫星进入太空中,就会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

引力的作用使得卫星向地球靠拢,而卫星的初始速度使得它具有一定的向前运动的趋势。

当这两种力平衡时,卫星就能够保持在特定的轨道上运行。

卫星的轨道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

它们的轨道取决于卫星的速度、质量以及地球的引力。

如果卫星的速度足够高,它将进入椭圆轨道,其中地球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当速度更高时,卫星将进入更大的椭圆轨道,当速度更低时,卫星将进入较小的椭圆轨道。

当速度达到一定值时,卫星将进入圆形轨道。

卫星的运行还受到惯性力的影响。

当卫星在轨道上偏离时,惯性会迫使它返回到原来的轨道。

这是因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会保持其原有速度和方向。

因此,当卫星受到其他天体的吸引或其他干扰时,惯性力将使其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上。

人造卫星的运行原理还包括使用推进系统来维持轨道稳定和进行调整。

通过调整卫星的速度和方向,可以改变卫星的轨道。

这些调整可以通过火箭发动机或其他推进器完成,它们提供了足够的推力来改变卫星的运动状态。

总的来说,人造卫星的原理基于引力和惯性的力量,通过适当的速度和方向控制,使卫星能够在固定的轨道上运行,并且可以通过推进系统进行调整和维护。

(完整word版)人造卫星基本原理

(完整word版)人造卫星基本原理

人造卫星的基本原理参考、摘录自——王冈 曹振国《人造卫星原理》一、关于椭圆轨道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要使物体环绕地球作圆周运动,那么必须使得物体的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

如果卫星所需的向心力恰好和其所受万有引力相等,则它将作圆周运动。

若其所需向心力大于地球引力,这是物体的运动轨迹就变成椭圆轨道了。

物体的速度比环绕速度(作圆周运动时的速度)大得越多,椭圆轨道就越“扁长”,直到达到第二宇宙速度,物体便沿抛物线轨道飞出地球引力场之外。

因为发射卫星和飞船时,入轨点的速度控制不可能绝对精确,速度大小的微小偏离,和速度方向与当地的地球水平方向间的微小偏差,都会使航天器的轨道不是圆形二是椭圆形,椭圆扁率取决于入轨点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二、卫星运动轨道的几何描述尽管开普勒定律阐明的是行星绕太阳的轨道运动,它们可以用于任意二体系统的运动,如地球和月亮,地球和人造卫星等。

假定地球中心O 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a ——椭圆的半长轴b ——椭圆的半短轴>11.2km/s-抛物线 >16.7km/s-双曲线ce ——偏心率 a c e =P e ——近地点A p ——远地点P ——半通径)1(22e a a b P -== Y w ——轴与椭圆交点的坐标f ——真近点角,近地点和远地点之间连线与卫星向径之间的夹角E ——偏近点角只要知道了卫星运行的椭圆轨道的几个主要参数:a ,e 等,卫星在椭圆轨道上任一点(r )处的速度就可以计算出来:)12(ar v -=μ 其中2μ=GM (地心万有引力常数) 椭圆轨道上任一点处的向径r 为:)cos 1(E e a r -=近地点向径:)1(e a r p -=远地点向径:)1(e a r A +=所以,近地点r 最小,卫星速度最大ee a v -+⋅=112μ 远地点r 最大,卫星速度最小e ea v +-⋅=112μ卫星或飞船入轨点处的速度,通常就是近地点的速度,这个速度一般要比当地的环绕速度要大;而椭圆轨道上远地点速度则比当地的环绕速度要小。

人造卫星的工作原理

人造卫星的工作原理

人造卫星的工作原理人造卫星是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发明的,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地球引力和离心力的平衡来维持其轨道,并通过搭载各种仪器来完成科学探测、通讯、气象预报等任务。

一、轨道运动原理人造卫星的运动是受到地球引力和离心力的共同作用的。

在卫星上面观察,地球像是一个巨大的引力源,它的引力向心作用影响到卫星的运动轨迹。

同时,在卫星向外运动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个等大但方向相反的离心力。

当这两个力平衡时,卫星就处于一个稳定的轨道上。

二、卫星的轨道类型人造卫星的轨道类型主要有三种:静止轨道、低轨道和中轨道。

静止轨道是指卫星以与地球自转同步的速度绕地球运动,这种轨道适合于卫星通讯和气象观测等任务。

低轨道一般在500-2000公里高度,适合于地球探测、测绘和科学实验等任务。

中轨道一般在5000-20000公里高度,适合于卫星导航等任务。

三、卫星的主要部件卫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电子设备、通讯天线、太阳能电池板、因变器等。

其中太阳能电池板用来向卫星提供能量,电子设备和因变器则用来控制卫星的姿态、保持轨道等,通讯天线则用来与地球的通讯站交换信息。

四、卫星在科学探测中的应用卫星在科学探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卫星可用来观测气象、地震、海洋等自然现象,收集出来的数据可用来准确预报天气、预测海洋气候变化等。

另外,卫星还可以用来观测宇宙,测量恒星距离和速度,揭示宇宙形成和演化的规律。

同时,卫星还可以用来探测地球上的其他科学问题,例如资源勘探、生态环境监测等。

总之,人造卫星是人类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为人类在探索宇宙、科学探测、通讯等方面提供了便利。

掌握人造卫星的工作原理,对于我们了解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于科学探索的热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

卫星是一种在地球轨道上绕行的人造物体,由航天器和其他相关设备组成。

它们被用于通讯、导航、气象、地球观测等许多领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

本文将详细介绍卫星的基本原理、类型、应用及发展前景。

一、卫星的基本原理卫星的轨道运行依赖于牛顿的引力定律,即万有引力。

由于地球具有重力,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当物体在足够高的高度上运动时,地球的引力与物体的向心力相等,使物体能够保持固定的轨道运行。

卫星的速度和高度是卫星轨道的关键因素。

卫星需要具有足够的速度,以克服地球的引力,并在足够高的高度上绕行,以保持固定的轨道。

二、卫星的类型卫星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以下是常见的卫星分类方式:1.应用领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地球观测卫星、军用卫星等。

2.轨道类型: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极地轨道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低轨道卫星等。

3.发射方式:宇航员手推式卫星、发射车载式卫星、空投式卫星等。

4.功能特点:静止卫星、中继卫星、实验卫星等。

5.使用场景:地面接收卫星、空中接收卫星、船上接收卫星等。

三、卫星的应用1.通讯卫星通讯卫星是最常见的卫星类型之一。

它们被用于电视、电话、互联网和无线电通讯等领域。

这些卫星通过中继器,将信号从一个地方发送到另一个地方。

通讯卫星可以是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或低轨道卫星。

2.气象卫星气象卫星被用于收集和传输地球的气象数据,包括云层、大气温度、降雨和风速等信息。

这些数据可用于预测天气、制定灾害预警和气候变化研究。

3.导航卫星导航卫星系统是一种基于卫星定位的导航系统。

最著名的导航卫星系统是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但也有其他国家和组织开发了自己的导航卫星系统。

这些系统使用多颗卫星组成一个网络,通过对卫星发出的信号进行测量,可以确定用户的位置和速度。

4.地球观测卫星地球观测卫星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感器测量地球的各种参数,包括气候、大气、海洋和陆地等。

这些数据可用于地质勘探、自然灾害预测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造卫星的基本原理
参考、摘录自——王冈 曹振国《人造卫星原理》
一、关于椭圆轨道
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要使物体环绕地球作圆周运动,那么必须使得物体的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

如果卫星所需的向心力恰好和其所受万有引力相等,则它将作圆周运动。

若其所需向心力大于地球引力,这是物体的运动轨迹就变成椭圆轨道了。

物体的速度比环绕速度(作圆周运动时的速度)大得越多,椭圆轨道就越“扁长”,直到达到第二宇宙速度,物体便沿抛物线轨道飞出地球引力场之外。

因为发射卫星和飞船时,入轨点的速度控制不可能绝对精确,速度大小的微小偏离,和速度方向与当地的地球水平方向间的微小偏差,都会使航天器的轨道不是圆形二是椭圆形,椭圆扁率取决于入轨点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二、卫星运动轨道的几何描述
尽管开普勒定律阐明的是行星绕太阳的轨道运动,
它们可以用于任意二体系>11.2km/s-抛物线 >16.7km/s-双曲线
统的运动,如地球和月亮,地球和人造卫星等。

假定地球中心O 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a ——椭圆的半长轴
b ——椭圆的半短轴
c
e ——偏心率 a c e =
P e ——近地点
A p ——远地点 P ——半通径)1(22
e a a
b P -== Y w ——轴与椭圆交点的坐标
f ——真近点角,近地点和远地点之间连线与卫星向径之间的夹角
E ——偏近点角
只要知道了卫星运行的椭圆轨道的几个主要参数:a ,e 等,卫星在椭圆轨道上任一点(r )处的速度就可以计算出来:
)12(a
r v -=μ 其中2μ=GM (地心万有引力常数) 椭圆轨道上任一点处的向径r 为:)cos 1(E e a r -=
近地点向径:)1(e a r p -=
远地点向径:)1(e a r A +=
所以,近地点r 最小,卫星速度最大e
e a v -+⋅=112μ A
远地点r 最大,卫星速度最小e e
a v +-⋅=112μ
卫星或飞船入轨点处的速度,通常就是近地点的速度,这个速度一般要比当地的环绕速度要大;而椭圆轨道上远地点速度则比当地的环绕速度要小。

圆形轨道可以看成椭圆轨道的特殊情况。

即a=b=r ,所以
r
GM r v ==2
μ 又因为r g r 2
μ=,所以: 21
0)(r R R g r g v r ⋅=⋅= 这就是运行轨道的环绕速度公式。

三、人造卫星的轨道参数(轨道根数)
对于人造地球卫星轨道的形状、大小、在空间的方位以及卫星在特定时刻所处的位置,人们通常用一些特殊的量来描述,这些“量”被称为“轨道参数”,最常用的是经典轨道常数,即开普勒轨道常数,用来描述在空间中的卫星的轨道。

可以用这些常数递推出卫星在过去或将来的位置。

有以下六个:
1.轨道倾角 i ——赤道平面与卫星轨道平面间的夹角
2.升交点赤经Ω——从春分点(以地球为中心观察:太阳从南半球王北半球运动时,跟地球赤道平面相交的点)到卫星升交点(卫星由南半球往北半球穿过赤道平面的那一点,反之为降交点)的经度。

3.近地点幅角ω——地心与升交点连线 和 地心与近地点连线 间的夹角
4.椭圆半长轴a
5.椭圆偏心率e
6.卫星通过近地点的时刻t
前5个参数实际描述了3个问题:轨道平面在空间中的方位;椭圆轨道在轨道平面中的取向(长轴指向);椭圆轨道的形状和大小。

四、人造卫星的周期
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知:运行周期的长短与半长轴有关,与半短轴无关 即:GM a T 2
2
2π= 大致可以这样说:
距地面高度180~500km 运行周期约90分钟
距地面高度1 万 km 运行周期约6小时
距地面高度3.6万 km 运行周期约24小时
运行周期为24小时的卫星叫“同步卫星”
相对地面静止(运转方向和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轨道在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叫“地球同步卫星”
五、人造卫星的寿命
在地球的外层空间,即使气体分子极其稀少,仍然会对卫星的运行形成阻力,使它不断降低运行高度,以至最终进入稠密大气层销毁。

所以,简单的说,轨道越高,真空度越高,卫星的运行寿命也就越长。

(有效寿命——工作时间还受星上设备元件等影响,所以,卫星真正实用的时间多这几年,少者只有几天甚至更少)
六、人造卫星的常用轨道
1.圆轨道(用于把人造天体作为空间观测站、基准点和中继站的场合——侦查、气象、地球资源勘测、测地、导航、通信等)
要把人造卫星发射到圆轨道,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 速度正好等于入轨点处的当地环绕速度
(2) 速度方向同入轨点处的地平线平行
如果,入轨点的速度大于该点环绕速度,卫星将进入椭圆轨道,入轨点成为近地点;
如果,入轨点的速度小于该点环绕速度,卫星将进入椭圆轨道,入轨点成为远地点,其近地点过低,一旦低于100km ,进入大气层,就会导致发射失败。

如果入轨点的速度等于该点环绕速度,但方向发生偏离,轨道也将成为椭圆,入轨点既不是近地点也不是远地点,在这种情况下,无论速度方向片上还是偏下,近地点都将低于入轨点,方向偏得越多,低得就越多,导致发射失败的危险就越大。

入轨点
2.椭圆轨道(常用于科学探测卫星)
发射椭圆轨道的方法同样是控制入轨点的速度。

入轨点的高度取近地点高度,也就是人造卫星在近地点入轨发射比较方便。

根据轨道的近地点和远地点的要求计算入轨速度。

3.地球同步轨道(零倾角,高度为35 800km,最适合地面远距离通话、电视转播等通信卫星和导弹预警卫星)
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比一般圆轨道和椭圆轨道要复杂,其发射过程可分为三步。

(1)运载火箭将卫星送入初始轨道(地高度,轨道平面和赤道面有倾角,一般在200km左右),
(2)当卫星经过赤道时,运载火箭再次工作,使其加速,进入一个远地点为35800km的椭圆轨道——转移轨道(非常扁,与赤道平面有倾
角),并与火箭分离
(3)当卫星正好穿过赤道平面时,由卫星上的远地点发动机调整卫星的速度,再次加速并同时调整方向(由于发动机推力所增加的速度与
卫星原有速度合成),使速度正好等于地球同步卫星所需环绕速度,
就可以使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了
4.极地轨道(优点是覆盖全球,侦查、导航、气象、测地、地球资源勘测等应用大倾角的轨道和极地轨道)
七、失重的环境
长期的星际航行,必须在运周飞船上创造人工重力。

例如,把飞船做成环形,让它绕中心旋转,在环的外壁上的人和物受到的力就相当于人工重力。

如果假定每分钟转N 次,环的直径为D ,这时,环外壁处的线速度为︒
=60N D v π 向心加速度为:222)60
2(2)60(2N D ND D R v a ππ===(若D =60m ,N =6即可和地面上相似)
八、人造卫星的发射
这种发射方式是不现实的:沿水平方向发射,一下子给卫星一个第一宇宙速度。

原因有三:空气阻力太大,火箭会在严酷的气动力加热条件下被烧为灰烬;不可能有这样的运输工具;目前,第一宇宙速度还不能在瞬息之间得到。

实际的发射,同时要考虑克服重力和大气阻力减少能量损失等问题。

为了利用地球的自转,节省能量,航天发射一般都顺地球自转的方向向东发射。

并且,发射时先让运输工具沿垂直方向慢慢上升一段,到一定的高度——空气比较稀薄了,在逐渐拐弯,在增加高度的同时,不断增加速度,奔向所需要的轨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