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纲要(三年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纲要
杜庄小学三年级数学组
课程名称:小学数学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学材料: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第二学期
授课时间:总计 62课时
授课教师:沈世周
【课程总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3. 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

4.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5.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6.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7.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8.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9.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10.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

2.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4.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5. 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6. 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7.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三、统计与概率
1.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2. 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3.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4. 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5.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四、综合应用
1.有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3.初步感受已学过的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
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
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扩展了数及其应用的范围。

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
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把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对象,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空间与图形,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第三单元乘法
第三单元“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等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乘法的。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第四单元面积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第五单元认识分数
第五单元“认识分数”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

在本单元,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来认识,这种认识又与平均分的经验分不开。

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第七单元综合运用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

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森林旅游”“旅游中的数学”和“体育中的数学”,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实施】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
1、数学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系统了解课程资源的类型,加深自身对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认识。

生活处处皆有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小学数学教师要走出个人经验化、习惯化的封闭视野,善于发现并挖掘多质性数学课程资源的利用价值。

比如,在“元、角、分与小数”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在超市购物的过程中进行各个商品单价的记录,这样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体现了生
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且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运算的兴趣。

2、尝试选用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与能力。

课程资源是课程开发的素材与条件,是课程的来源,有课程就一定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否则,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数学课程资源对于数学课程至关重要。

教师除了要了解课程资源的种类外,还应充分认识数学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己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突破教材和既定物质资源的狭隘视界,尝试从多种渠道的课程资源出发进行设计,并权衡、比较各种资源利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比如:在“对称、平移和旋转”这一单元中可以向学生布置一项作业,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一些图片,绘制一些图形,这样不仅可以使课程资源变得丰富,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实现多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把握课标的理念,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确立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学过程要体现探索性。

教师要注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体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现象,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师要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和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使全体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教学时,就同一问题情境,允许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在合作、探索中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在自主练习时要为学生提供难易、数量不同的题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的完成,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

5、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虽然本教材已构建成以教科书为核心,以教师教学用书、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及音像资料为辅的立体化的课程教材体系,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教师还需因人、因地、因时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些行之有效的课程资源。

6、采用多元化的评价。

加强评价的改革,探索多元化的评价。

即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元。

注重过程性评价,要将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评价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与学的方法】
1.教学中努力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注意把握同组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并且注意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使理论和实践融合为一体。

2.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情况,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杜绝以往简单的“一刀切”的做法。

3、教学中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

突出重点,重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思考的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精心备课,尤其是要备好学生。

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课堂上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避免繁琐的分析、机械地练习。

重视创设数学学习的环境,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数学活动实践的机会。

6、实行分层目标教学,利用课余时间培优辅后,力争整体提高。

7、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因人而异,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8、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俱乐部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9、利用网络、班班通等,辅助教学。

10、认真写好教学反思。

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分析并予以矫正,对学生成功的学习方法、独特的见解,及时加以肯定并予以推广。

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开拓创新。

让教学总结与反思不断循环,促进教学不断进步。

【课程评价】
1、评价原则
评价包括日常性、阶段性、总结性三种,以日常性评价为主。

日常性评价一般不采用考查或考试的方式,以定性(作业评语)为主。

考查或考试主要用于阶段性和总结性评价。

阶段性考查一般按一单元课程内容设计。

考查或考试采用百分制、等第制等定量评价方式。

2、评价方式
笔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等。

笔试主要用于阶段性和总结性评价。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用于日常性评价。

3、评价内容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相对于预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表达和交流的表现。

学生课外进行数学学习的态度、行为、习惯、方法等。

授课时间:数与代数24课时
空间与图形16课时
统计与概率4课时
综合运用6课时
总复习 12课时
总计 62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