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文字素材1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的意思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的意思《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这组诗可是有着深深的情感和意义呀!就好像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关键时刻,充满了不舍、决心和对家人的爱。
林则徐在要去戍边的时候,写下了这两首诗。
这就好比我们在面临重大抉择,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心里有着千般滋味。
他对家人的那种眷恋,哎呀,真的太让人感动了!这就跟我们要离开家去远方打拼一样,心里总是放不下家里人。
诗里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多么豪迈的情怀啊!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当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的时候,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安危和得失。
就好像我们有时候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或者为了帮助别人,也得勇敢地去面对困难,不能退缩。
想想看,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挑战和抉择。
有时候可能要放弃一些舒适的生活,去追求更有意义的事情。
这时候,我们就得像林则徐一样,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再看看“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这多像我们有时候觉得自己力量很渺小,但还是要努力去承担责任啊!我们可能会觉得累,但是不能轻易放弃呀。
这两首诗就像是一个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让我们知道,在面对困难和抉择的时候,要有爱,有勇气,有担当。
我们的家人是我们的后盾,就像林则徐的家人一样。
当我们在外面拼搏累了的时候,想想家人,就会有力量继续前进。
这组诗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家人的爱都在那里。
而且,我们也要为了更重要的事情去努力奋斗,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就退缩。
我们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有欢笑,有泪水,有离别,有团聚。
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懂得珍惜。
就像林则徐赴戍边一样,虽然前路艰难,但他依然坚定地走下去。
我们也要这样,不管遇到什么,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面对。
不要忘记家人的支持和爱,也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责任去努力。
这就是我从《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中领悟到的,你们觉得呢?难道不是这样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像林则徐一样有担当吗?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大家也好好想想吧!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句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句
目录
一、介绍《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二、解读诗句的意义和内涵
三、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四、总结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正文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是清代著名诗人林则徐创作的一首诗。
林则徐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他因倡导禁烟运动,反对鸦片贸易,被誉为“民族英雄”。
这首诗写于林则徐赴戍新疆伊犁的时候,表达了他离别家人、报国赴戍的决心和豪情。
诗句原文如下: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岂惟黔首无多泪,更有湘江满岸愁。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表现手法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这首诗的意境和内涵。
诗句一:“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这句诗描绘了林则徐身负重任,长期操劳,身心疲惫的状态。
这里的“力微”和“任重”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出诗人担当大任的决心和勇气。
同时,诗人用“久神疲”和“再竭衰庸定不支”表达了自己已经疲惫不堪,但仍要坚持到底的决心。
诗句二:“岂惟黔首无多泪,更有湘江满岸愁。
”这句诗描绘了离别家人的悲伤情景。
这里的“黔首”指林则徐的家乡福建,而“湘江”则指他将要离别的地方。
诗人用“无多泪”表达了离别家乡时内心的悲伤,同时又用“满岸愁”描绘了离别时的悲伤氛围。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林则徐离别家人、报国赴戍的决心和豪情。
诗句中的意境深远,表现手法独特,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古诗解读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古诗解读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是一首古诗,它所表达的情感、主题以及寓意都在其中。
诗歌是人们表达内心感受的一种形式。
通过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这首古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这首古诗以赴戍登程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即将远离家人,走向不确定的战场的心情。
诗中所用的口占形式,给予了诗歌一种神秘而又古老的氛围。
诗的开篇便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诗句简洁而有力,通过衣带宽松的比喻,传达出诗人为了家人和爱情而牺牲的决心和无怨无悔的情感。
接着,诗人表达了对家人和亲人的奉献:“蜡炬成灰泪始干,不辞冰雪为卿热。
”这句表达了诗人为了家人不畏艰难困苦,义无反顾地冒着严寒与残酷的战争环境,保卫家园的决心。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冰雪凝绝十四洲,羌管悠扬绕行云。
”这样形象生动的描写,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家人思念的情感。
最后,诗人以一种深情的语调告别家人:“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最后两句似乎表明诗人对归家的期盼,希望能够收到家人送来的锦书,寄托了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透露出一种坚定而又家国情怀的诗人心声。
他舍弃个人的欢乐与安逸,义无反顾地去保护家园,用自己的行动传递出一种浓浓的爱国情怀。
这首诗的结构和韵律也体现了古代诗歌的特色。
选用了古典音韵系统的词语,结构完整,意蕴深远。
总而言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这首古诗描写了一个英勇的战士告别家人投身战争的情景,诗人通过自己的表达让我们感受到爱国情怀、家国情怀的力量。
同时,这首诗也是对家人的深情告别,通过诗人的笔触真实地展现了家人在战争中的艰辛和牺牲。
这首古诗通过结构合理,用词精准,无论是情感表达还是意境描绘,都让人深受触动,领略到了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
这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力量的古诗,也是对英勇战士和家人的致敬。
林则徐的爱国诗词《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鉴赏

林则徐的爱国诗词《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鉴赏《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清代:林则徐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译文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放开宽敞的胸怀。
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
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
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看形势,数历山川。
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 之类的混话。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
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
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
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
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注释立:成。
三岛:指英伦三岛,即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
此旬回顾抗英经历,足见英国无人。
九垓(gāi )。
九州,天下,这句可能是用古神话中竖亥自东极步行至西极的故事(见《山海经·海外东经》),表示自己将风尘仆仆地走遍各地观看形势。
儿童:指幼稚无知的人,代指对林则徐被贬幸灾乐祸的人。
赵老送灯台:即上句的轻薄语。
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这里是自谦之词。
以:用,去做。
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
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
刚:正好。
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
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
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故事:旧事,典故赏析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林 则 徐
林则徐(公元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 石磷,谥号文忠。晚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七 十二峰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嘉庆 进士。1838年12月底,清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 大臣,前往广东禁烟。次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 协同两广总督邓廷桢、水师提督关天培,与英美 鸦片贩子进行了坚决斗争,迫使英国驻华商务监 督义律及外国烟贩缴出鸦片,共237万多斤,在 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背景:
林则徐在1840 年中英鸦片战争期间, 抗击英军,震撼中外,成为一代民族英雄。 然而,清政府昏庸腐败,丧权辱国,反移罪 于林则徐。1841年5 月,林则徐因查禁鸦片 抗击英侵略者被革职查办,从重发配新疆效 力,他启程赴新疆戍边,心情无比悲愤,但 临行与家人告别,深恐家人担忧,又需笑言相 劝,所以写下此诗。
• 小结:表达了作者被贬内心的悲痛, 也有对家人的安慰。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 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 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如果对国家有 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 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我被流放伊犁,正 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 卒适宜。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 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 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 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力微任重久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再竭衰庸定不支。
久,早。 再竭,(若)一再竭尽全力 衰庸:衰弱的身体,平庸的才能 支, 支撑。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清代:林则徐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327 爱国,励志译文及注释译文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
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
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
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展开阅读全文 V译文及注释译文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
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
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
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
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
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
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
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
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注释①立:成。
②三岛:指英伦三岛,即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
此旬回顾抗英经历,足见英国无人。
③九垓(gd )。
九州,天下,这句可能是用古神话中竖亥自东极步行至西极的故事(见《山海经•海外东经》),表示自己将风尘仆仆地走遍各地观察形势。
④儿童:指幼稚无知的人,代指对林则徐被贬幸灾乐祸的人。
⑤赵老送灯台:即上句的轻薄语。
高考作文课内写作素材(必修三 )

高考作文课内素材整理(必修三)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一、【写作素材】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角度点拨】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书生意气往往缺乏理性战略思想【相关拓展】爱国,无疑是文天祥的标签,放在古时,那该叫做“节气”,这在南宋并不少见,世谓“崖山之后再无中华”,比照一下明末士人的德行(典型如钱谦益)可知。
然而南宋灭亡,也引人感慨,魏征对唐太宗说“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良臣,稷、契、咎陶是也。
忠臣,龙逢、比干是也。
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
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
以此而言,相去远矣。
”简单地说,国危之际,才有忠臣,若我良臣,怎会有国危之时?南宋之时,忠臣何其多哉!可多归多,南宋还是亡了,不是很可悲吗?(逆向思维)二、【写作素材】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角度点拨】①卖国贼是毁坏国家的蛀虫;②生死不惧,方能无畏【相关拓展】①慷慨激昂的文天祥,但是也是可悲的文天祥,他抱着和谈、拖延、解困、觇北多种目的进入元营,结果是被扣押,然而没多长时间,皇室出降,临安陷落,他的种种努力、百般设想,化为泡沫,甚至他的出使更像一场闹剧。
俗云,任何一座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比如特洛伊的陷落。
实际上临安和汴州的陷落何其相像,臣是忠臣,君非明君。
②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钦佩文天祥,他的忠义节气,不是纸上的两句话,是沉重的心灵,他在文中堆叠的死的危机,痛定思痛的痛苦,不是局外人能体会万一的。
(更好的理解背景,才能更好的体会文天祥的节气)三、【写作素材】正首丘,古代传说,狐狸在洞外死去时,一定会把头朝着它洞穴所在的土丘,表示对自己巢穴的依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原文译文赏析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原文|译文|赏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是林则徐因主张禁烟而受到谪贬伊犁充军的处分,被迫在西安与家人分别时为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以及性情人格而作,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原文清代:林则徐其一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其二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译文及注释译文其一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
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
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
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
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其二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
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
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
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
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注释立:成。
三岛:指英伦三岛,即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
此旬回顾抗英经历,足见英国无人。
九垓(gāi)。
九州,天下,这句可能是用古神话中竖亥自东极步行至西极的故事(见《山海经·海外东经》),表示自己将风尘仆仆地走遍各地观察形势。
儿童:指幼稚无知的人,代指对林则徐被贬幸灾乐祸的人。
赵老送灯台:即上句的轻薄语。
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这里是自谦之词。
以:用,去做。
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
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赏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①(二首选一)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②。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③?
谪居正是君恩厚④,养拙刚于戍卒宜⑤。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⑥。
①此诗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是题二首,此为第二首。
是年夏历七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作诗留别家人。
诗表现了作者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高贵品质和他面临遣戍时的旷达胸怀。
②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自谦之词。
③“苟利”二句: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到时人的诽谤,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见《左传·昭公四年》)诗语本此。
以,用,去做。
④“谪居”句:自我宽慰语。
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
⑤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
刚:正好。
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
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
⑥“戏与”二句: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上大笑,放还山。
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去。
”这两句诗用此典故,表达他的旷达胸襟。
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词。
故事,旧事,典故。
【赏析】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
被发配到新疆伊犁,可谓英难失路,其悲愤之情自可想见。
但诗人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
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却不见叹息的悲鸣。
首联以自谦自慰的口吻,道出所遭遇的不幸,语冷带嘲。
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
颈联表面上是感恩之言,实际是对道光帝反复无常的讽刺。
尾联以戏语劝慰妻子,诙谐之中带有难以掩饰的苦涩。
诗人围绕遣戍伊犁展开全篇,于起伏变化之中,充分展现了复杂矛盾的心境。
解析:
一八四○年发生鸦片战争,英国用兵舰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清朝道光皇帝吓破了胆,匆忙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并将坚决禁烟、抗击英军的林则徐贬戍新疆伊犁。
道光二十二年
(一八四二)八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临行前作此诗留别家人。
这首七律诗前三联的写法,很像在告别时与家人话衷肠。
开头两句说:我能力低微而久当重任,久巳感到精力疲惫,要继续全力以赴地操劳政事,以我这样的衰朽之身,肯定是难以支持了。
此时林则徐已是五十七岁的垂暮之年,平淡的话语中隐隐透出一场大风暴后他那种疲乏而低沉的心绪。
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决不以个人的进退荣辱萦怀,于是,他话锋一转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想到了春秋时著名宰相郑国大夫子产,因实行政治经济改革,遭到国人诽谤,子产说:“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才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品格啊!林则徐自励道:倘使有利于国家,我可以用生命作奉献,怎能因为是祸就避开,是福就争取呢?
第二联这两句诗含意很丰富。
一,是指目前贬戍伊犁事。
从同时写的另一首留别诗“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句,表明有人说他此次远戍,将如俚谚所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诗人在这里向家人表示,即使是祸,自己也在所不辞。
二,表明自己过去所作所为,主要指禁烟和抗击英军,也都是从“利国家”“不避祸福”这一宗旨出发的。
三、对未来,自己也将一如既往,不改爱国初衷。
写此诗后数日,林则徐《致姚春木王冬寿书》说:“自念祸福死生,早已度外置之,唯逆焰已若燎原,身虽放逐,安能委诸不闻不见?”这段话正可作为这两句诗意最好的注脚。
实际上这一联诗集中体现出林则徐的一生为人。
据说作者生前最喜爱自己这两句诗,经常听到他嘴边吟诵有词,乃至身后被其子写入讣告之中。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评曰:“盖文忠公矢志公忠,乃心王室,故二句诗常不去口。
”
林则徐
在启程远行时,向家人倾诉衷肠,无非是希望得到理解与谅解。
接下来,他进一步设法解除家人对他此行的担忧。
于是诗笔又一转,转而宽慰家人说:“谪居正是君思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林则徐严厉禁烟和坚决抗敌,本是爱国壮举,未获朝廷封赏,反而得到充军伊犁的处分,自是天下不平事。
为什么林则徐反而表示感谢皇帝对他处分的宽厚呢?封建政治是很可怕的,朝廷内派系斗争复杂,作为朝廷重臣,怎能像一般文人随便发牢骚呢?在这方面正表现出林则徐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深沉。
况且,中国士大夫在不得意时还会学陶渊明的榜样。
陶渊明《归田园居》云:“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林则徐说的“养拙”,也相当于陶渊明的“守拙”。
所以,他故作轻松地对家人说:我这个做官缺乏才干的人,此次至伊犁去,有时间“开荒南野际”了,对我来说,当一名戍卒不是更适宜么!
最后,诗人大概为了让悲悲切切的离别场面变得轻松一点吧,他想起了苏东坡为人的风趣旷达。
诗人于此诗尾联作“自注”云:“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吟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上大笑,放还山。
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
”林则徐想:此时自己也要效东坡故事才是,于是他“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了。
为了安慰家人,冲淡巨大的悲痛,林则徐是用强作玩笑的戏语来同亲人告别的。
这首告别家人之作,国事家愁,几重感情交织,在儿女情长的脉脉温情中,透出一种雄健豪劲的英雄气。
作为一个谪臣,语气平和,不作牢骚语,于旷达幽默之中,隐隐蕴含着压抑不下的忧患意识,颇见这位近代政治家的个性、心胸和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