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文字素材1

合集下载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的意思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的意思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的意思《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这组诗可是有着深深的情感和意义呀!就好像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关键时刻,充满了不舍、决心和对家人的爱。

林则徐在要去戍边的时候,写下了这两首诗。

这就好比我们在面临重大抉择,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心里有着千般滋味。

他对家人的那种眷恋,哎呀,真的太让人感动了!这就跟我们要离开家去远方打拼一样,心里总是放不下家里人。

诗里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多么豪迈的情怀啊!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当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的时候,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安危和得失。

就好像我们有时候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或者为了帮助别人,也得勇敢地去面对困难,不能退缩。

想想看,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挑战和抉择。

有时候可能要放弃一些舒适的生活,去追求更有意义的事情。

这时候,我们就得像林则徐一样,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再看看“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这多像我们有时候觉得自己力量很渺小,但还是要努力去承担责任啊!我们可能会觉得累,但是不能轻易放弃呀。

这两首诗就像是一个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让我们知道,在面对困难和抉择的时候,要有爱,有勇气,有担当。

我们的家人是我们的后盾,就像林则徐的家人一样。

当我们在外面拼搏累了的时候,想想家人,就会有力量继续前进。

这组诗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家人的爱都在那里。

而且,我们也要为了更重要的事情去努力奋斗,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就退缩。

我们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有欢笑,有泪水,有离别,有团聚。

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懂得珍惜。

就像林则徐赴戍边一样,虽然前路艰难,但他依然坚定地走下去。

我们也要这样,不管遇到什么,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面对。

不要忘记家人的支持和爱,也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责任去努力。

这就是我从《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中领悟到的,你们觉得呢?难道不是这样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像林则徐一样有担当吗?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大家也好好想想吧!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句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句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句
目录
一、介绍《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二、解读诗句的意义和内涵
三、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四、总结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正文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是清代著名诗人林则徐创作的一首诗。

林则徐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他因倡导禁烟运动,反对鸦片贸易,被誉为“民族英雄”。

这首诗写于林则徐赴戍新疆伊犁的时候,表达了他离别家人、报国赴戍的决心和豪情。

诗句原文如下: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岂惟黔首无多泪,更有湘江满岸愁。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表现手法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这首诗的意境和内涵。

诗句一:“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这句诗描绘了林则徐身负重任,长期操劳,身心疲惫的状态。

这里的“力微”和“任重”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出诗人担当大任的决心和勇气。

同时,诗人用“久神疲”和“再竭衰庸定不支”表达了自己已经疲惫不堪,但仍要坚持到底的决心。

诗句二:“岂惟黔首无多泪,更有湘江满岸愁。

”这句诗描绘了离别家人的悲伤情景。

这里的“黔首”指林则徐的家乡福建,而“湘江”则指他将要离别的地方。

诗人用“无多泪”表达了离别家乡时内心的悲伤,同时又用“满岸愁”描绘了离别时的悲伤氛围。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林则徐离别家人、报国赴戍的决心和豪情。

诗句中的意境深远,表现手法独特,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古诗解读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古诗解读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古诗解读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是一首古诗,它所表达的情感、主题以及寓意都在其中。

诗歌是人们表达内心感受的一种形式。

通过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这首古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这首古诗以赴戍登程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即将远离家人,走向不确定的战场的心情。

诗中所用的口占形式,给予了诗歌一种神秘而又古老的氛围。

诗的开篇便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诗句简洁而有力,通过衣带宽松的比喻,传达出诗人为了家人和爱情而牺牲的决心和无怨无悔的情感。

接着,诗人表达了对家人和亲人的奉献:“蜡炬成灰泪始干,不辞冰雪为卿热。

”这句表达了诗人为了家人不畏艰难困苦,义无反顾地冒着严寒与残酷的战争环境,保卫家园的决心。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冰雪凝绝十四洲,羌管悠扬绕行云。

”这样形象生动的描写,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家人思念的情感。

最后,诗人以一种深情的语调告别家人:“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最后两句似乎表明诗人对归家的期盼,希望能够收到家人送来的锦书,寄托了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透露出一种坚定而又家国情怀的诗人心声。

他舍弃个人的欢乐与安逸,义无反顾地去保护家园,用自己的行动传递出一种浓浓的爱国情怀。

这首诗的结构和韵律也体现了古代诗歌的特色。

选用了古典音韵系统的词语,结构完整,意蕴深远。

总而言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这首古诗描写了一个英勇的战士告别家人投身战争的情景,诗人通过自己的表达让我们感受到爱国情怀、家国情怀的力量。

同时,这首诗也是对家人的深情告别,通过诗人的笔触真实地展现了家人在战争中的艰辛和牺牲。

这首古诗通过结构合理,用词精准,无论是情感表达还是意境描绘,都让人深受触动,领略到了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

这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力量的古诗,也是对英勇战士和家人的致敬。

林则徐的爱国诗词《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鉴赏

林则徐的爱国诗词《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鉴赏

林则徐的爱国诗词《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鉴赏《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清代:林则徐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译文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放开宽敞的胸怀。

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

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

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看形势,数历山川。

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 之类的混话。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

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

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

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

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注释立:成。

三岛:指英伦三岛,即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

此旬回顾抗英经历,足见英国无人。

九垓(gāi )。

九州,天下,这句可能是用古神话中竖亥自东极步行至西极的故事(见《山海经·海外东经》),表示自己将风尘仆仆地走遍各地观看形势。

儿童:指幼稚无知的人,代指对林则徐被贬幸灾乐祸的人。

赵老送灯台:即上句的轻薄语。

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这里是自谦之词。

以:用,去做。

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

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

刚:正好。

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

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

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故事:旧事,典故赏析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林 则 徐
林则徐(公元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 石磷,谥号文忠。晚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七 十二峰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嘉庆 进士。1838年12月底,清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 大臣,前往广东禁烟。次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 协同两广总督邓廷桢、水师提督关天培,与英美 鸦片贩子进行了坚决斗争,迫使英国驻华商务监 督义律及外国烟贩缴出鸦片,共237万多斤,在 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背景:
林则徐在1840 年中英鸦片战争期间, 抗击英军,震撼中外,成为一代民族英雄。 然而,清政府昏庸腐败,丧权辱国,反移罪 于林则徐。1841年5 月,林则徐因查禁鸦片 抗击英侵略者被革职查办,从重发配新疆效 力,他启程赴新疆戍边,心情无比悲愤,但 临行与家人告别,深恐家人担忧,又需笑言相 劝,所以写下此诗。
• 小结:表达了作者被贬内心的悲痛, 也有对家人的安慰。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 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 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如果对国家有 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 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我被流放伊犁,正 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 卒适宜。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 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 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 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力微任重久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再竭衰庸定不支。
久,早。 再竭,(若)一再竭尽全力 衰庸:衰弱的身体,平庸的才能 支, 支撑。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清代:林则徐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327 爱国,励志译文及注释译文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

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

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

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展开阅读全文 V译文及注释译文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

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

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

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

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

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

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

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

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注释①立:成。

②三岛:指英伦三岛,即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

此旬回顾抗英经历,足见英国无人。

③九垓(gd )。

九州,天下,这句可能是用古神话中竖亥自东极步行至西极的故事(见《山海经•海外东经》),表示自己将风尘仆仆地走遍各地观察形势。

④儿童:指幼稚无知的人,代指对林则徐被贬幸灾乐祸的人。

⑤赵老送灯台:即上句的轻薄语。

高考作文课内写作素材(必修三 )

高考作文课内写作素材(必修三 )

高考作文课内素材整理(必修三)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一、【写作素材】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角度点拨】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书生意气往往缺乏理性战略思想【相关拓展】爱国,无疑是文天祥的标签,放在古时,那该叫做“节气”,这在南宋并不少见,世谓“崖山之后再无中华”,比照一下明末士人的德行(典型如钱谦益)可知。

然而南宋灭亡,也引人感慨,魏征对唐太宗说“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良臣,稷、契、咎陶是也。

忠臣,龙逢、比干是也。

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

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

以此而言,相去远矣。

”简单地说,国危之际,才有忠臣,若我良臣,怎会有国危之时?南宋之时,忠臣何其多哉!可多归多,南宋还是亡了,不是很可悲吗?(逆向思维)二、【写作素材】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角度点拨】①卖国贼是毁坏国家的蛀虫;②生死不惧,方能无畏【相关拓展】①慷慨激昂的文天祥,但是也是可悲的文天祥,他抱着和谈、拖延、解困、觇北多种目的进入元营,结果是被扣押,然而没多长时间,皇室出降,临安陷落,他的种种努力、百般设想,化为泡沫,甚至他的出使更像一场闹剧。

俗云,任何一座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比如特洛伊的陷落。

实际上临安和汴州的陷落何其相像,臣是忠臣,君非明君。

②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钦佩文天祥,他的忠义节气,不是纸上的两句话,是沉重的心灵,他在文中堆叠的死的危机,痛定思痛的痛苦,不是局外人能体会万一的。

(更好的理解背景,才能更好的体会文天祥的节气)三、【写作素材】正首丘,古代传说,狐狸在洞外死去时,一定会把头朝着它洞穴所在的土丘,表示对自己巢穴的依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原文译文赏析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原文译文赏析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原文|译文|赏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是林则徐因主张禁烟而受到谪贬伊犁充军的处分,被迫在西安与家人分别时为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以及性情人格而作,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原文清代:林则徐其一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其二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译文及注释译文其一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

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

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

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

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其二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

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

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

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

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注释立:成。

三岛:指英伦三岛,即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

此旬回顾抗英经历,足见英国无人。

九垓(gāi)。

九州,天下,这句可能是用古神话中竖亥自东极步行至西极的故事(见《山海经·海外东经》),表示自己将风尘仆仆地走遍各地观察形势。

儿童:指幼稚无知的人,代指对林则徐被贬幸灾乐祸的人。

赵老送灯台:即上句的轻薄语。

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这里是自谦之词。

以:用,去做。

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

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诗意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诗意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诗意山川河流,天地间的壮丽景色,犹如画卷般展现在我的眼前。

然而,我却将离开这片美丽的土地,走向陌生的战场。

此刻,我想将心中的情感与家人分享,用诗意将我的思念化作文字,表达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尽管此行离别,但我心中的牵挂与思念永远不变。

家人,你们是我生命中最温暖的存在,是我奋斗的动力和依靠。

在这陌生的战场,我身心都会经受考验,但请你们相信,我将努力坚守信念,守护家国安宁。

当我的身影消失在家门口,当我踏上征程的路途,不要为我担心,因为我信奉命运。

用诗意告诉你们,我将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用坚定的步伐走向前方。

就像是山川河流,我将顺势而下,去迎接一切未知的风景。

家人,无论我身在何方,你们永远是我坚实的后盾。

虽然我无法陪伴在你们身旁,但请相信,每当我感到疲倦和迷茫时,你们的关爱和支持就像一束明亮的光芒,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虽然战场上危机四伏,但我会时刻保持警惕,用自己的力量守护这片家园。

家人,不要为我担忧,因为我已经做好了准备。

用诗意向你们展示,我将坚强面对困难,不畏艰险,为了理想和信仰而奋斗。

家人,当我离开你们的怀抱时,请你们放心。

无论我身处何地,我都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将你们的期望化作力量。

用诗意表达,我心中的牵挂和思念,永远与你们共存。

赴戍登程,我带着家人的期待和祝福,踏上了征程。

用诗意告诉你们,我将勇敢而坚定,与困难抗争,用自己的力量守护家园。

家人,请你们相信,我将一直坚守初心,用诗意抒发心声,为了家人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直到最后一刻。

这篇文章通过诗意的方式表达了赴戍登程的士兵对家人的思念和心声。

虽然文字简单,但却充满了对家人的深深情感和对国家的忠诚信仰。

无论在何地,士兵们都用自己的热血和坚定信念守护家园,为了家人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而奋斗不息。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虎门销烟
鸦片的泛滥极大地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 康,如任其发展下去,必将使中华民族面临 灭亡的危险。
林则徐在江苏、湖广等地上任时,早已开 始 禁烟 行 动 , 把烟贩及鸦片吸食者一扫而空 。鉴于林则徐的成功,道光帝下定决心 开 始 禁烟。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 众销毁鸦片,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 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
贸易逆差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需要一个广大的市 场作为货品出口地,而中国刚好符合此条件 ,能成为英国广大商品的倾销地。由于中国 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在欧洲市 场十分受欢迎,英国人希望中国能开放贸易 。但英国出口的羊毛、呢绒等工业制品在中 国却不受青睐,乾隆皇帝甚至认为中国什么 都不缺乏,没必要与英国进行贸易, 继 续 实 行“闭关锁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 祸就去躲避、有福就迎上去吗?


岂国
因家
祸生
这是林则徐在那个动荡年代的感慨。福 死
你认为在当今的和平年代,这句诗还
避 趋
以 ,
有其现实意义吗?


感谢您的聆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弘扬爱国精神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第一次鸦片战争

林则徐《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译文及鉴赏答案

林则徐《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译文及鉴赏答案

林则徐《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译文及鉴赏答案《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是由林则徐所创作的,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发配伊犁,效力赎罪。

他忍辱负重,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被发配到新疆伊犁。

诗人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在满腔悲愤下写下此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清代:林则徐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译文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

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

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

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

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

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

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

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

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注释立:成。

三岛:指英伦三岛,即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

此旬回顾抗英经历,足见英国无人。

九垓(gāi)。

九州,天下,这句可能是用古神话中竖亥自东极步行至西极的故事(见《山海经·海外东经》),表示自己将风尘仆仆地走遍各地观察形势。

儿童:指幼稚无知的人,代指对林则徐被贬幸灾乐祸的人。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赏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赏析

赴戍登程⼝占⽰家⼈⼆⾸赏析 《赴戍登程⼝占⽰家⼈》作于清道光⼆⼗⼆年(1842年)共两⾸,其⼆最为著名。

下⾯是爱汇⽹店铺给⼤家整理的赴戍登程⼝占⽰家⼈⼆⾸赏析,供⼤家参阅! 赴戍登程⼝占⽰家⼈⼆⾸原⽂赏析 清代:林则徐 出门⼀笑莫⼼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过⽴,达官⾮⾃有⽣来。

风涛回⾸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童轻薄语,嗤他赵⽼送灯台。

⼒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

苟利国家⽣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妻谈故事,试吟断送⽼头⽪。

赴戍登程⼝占⽰家⼈⼆⾸赏析译⽂及注释 佚名 译⽂ 我离家外出去远⾏,⽆论到哪⾥,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

我们要乐观旷达,⼼⾥不要难受悲哀。

世上的⼤事、国家的⼤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官达贵也不是天⽣得来。

回想⼴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

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地,观察形势,数历⼭川。

不要理会那般⼈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我能⼒低微⽽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尽。

⼀再担当重任,以我衰⽼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撑了。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死。

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厚。

我还是退隐不仕,当⼀名成卒适宜。

我开着玩笑,同⽼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下“这回断送⽼头⽪”那⾸诗来为我送⾏。

注释 ①⽴:成。

②三岛:指英伦三岛,即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

此旬回顾抗英经历,⾜见英国⽆⼈。

③九垓(gāi)。

九州,天下,这句可能是⽤古神话中竖亥⾃东极步⾏⾄西极的故事(见《⼭海经·海外东经》),表⽰⾃⼰将风尘仆仆地⾛遍各地观察形势。

④⼉童:指幼稚⽆知的⼈,代指对林则徐被贬幸灾乐祸的.⼈。

⑤赵⽼送灯台:即上句的轻薄语。

《归⽥录》:“俚谚云:‘赵⽼送灯台,⼀去更不来。

《百年修得同船渡: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词赏析》

《百年修得同船渡: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词赏析》

百年修得同船渡: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词赏析引言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的作品涵盖了各种题材,其中《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是他晚年创作的一首词,通过对离别的感受和嘱托表达了他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本文将对这首词进行深入分析和赏析。

词的背景《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写于清朝道光十一年(1831年),当时林则徐已被贬到湖北乡间“戒备陋室”,离开了亲人和故土,踏上旷野孤独的征途。

在这样的背景下,林则徐写下了这首词,表达自己对远方亲人深深的思恋之情。

词的结构与风格《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为七绝体制作,共计四句十六字。

整首词简洁明快,含蓄而深情。

林则徐以鲜明的笔触勾勒出他与家人分离之时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家人的嘱托描绘,将内心情感与外界困境相融合。

词的赏析1.第一句:“家事盼程归,提携无旅闷。

”这句表达了对远方家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作者怀着希望重返故土的愿望。

2.第二句:“芳时欢遇晚,行路恨长论。

”这句传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和幸福生活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漫长旅途中对时间流逝的焦虑。

3.第三句:“不让知音难,归期已见微。

”这句词语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作者希望能有知音相伴,并且意味着他已经预见到回归的难度。

4.第四句:“分手衔尽恨,犹胜无处窥。

”最后一句凭借独特的形象描写强调了分别之苦,并且表达了对于未来未知命运的担忧。

结束语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这首词既是林则徐对离别之痛的倾诉,也是他对家人的期望和嘱托。

在距离家人遥远的戍边,作者用简练而有力的文字表达了亲情和乡愁,在行文中流露出强烈的感情共鸣。

这首词通过真挚地写作方式和深入人心的感受,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并体会到作者内心世界中的思乡之痛和牵挂之情。

注:以上内容仅为个人撰写,如需详细资料可以进一步参考相关主题的权威文献或进行额外研究。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范文]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范文]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范文]第一篇:《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原文翻译及赏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原文翻译及赏析1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朝代:清代作者:林则徐原文: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译文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

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

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

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

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

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

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

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

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注释①立:成。

②三岛:指英伦三岛,即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

此旬回顾抗英经历,足见英国无人。

③九垓(gāi)。

九州,天下,这句可能是用古神话中竖亥自东极步行至西极的故事(见《山海经·海外东经》),表示自己将风尘仆仆地走遍各地观察形势。

④儿童:指幼稚无知的人,代指对林则徐被贬幸灾乐祸的人。

⑤赵老送灯台:即上句的轻薄语。

《归田录》:“俚谚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

’当时清廷中的投降派诅咒林则徐。

说他被贬新疆是“赵老送灯台”,永无回来之日。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01.
02.
03.
04.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林则徐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林则徐
鸦片战争前,清王朝的闭关自守
广州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1785年)
鸦片战争前,清王朝的闭关自守
鸦片战争前,清朝闭关自守,只在广州一地设“十三行”与外国贸易;统治者根本不了解西方社会的发展、进步情况,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1
2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01
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
02
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01
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xù),在澳门开设洋行,俾(b ǐ ,使)得日有用资…… ——1793年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
02
鸦片战争前,清王朝的闭关自守
英国等向中国走私鸦片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译文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译文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引言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是指士人出征前所写的一篇信件,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将要面临的艰辛行军生活的预感。

这篇文章将详细探讨这一主题,并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分析和讨论:1.出征前的准备工作1.精神准备2.物资准备2.心情起伏与期待1.与家人的分离2.对战争的担忧3.对家人的寄望3.军队生活的艰辛与挑战1.长途跋涉2.随时面临危险3.与战友的团结和支持4.对家人的思念和希望1.永远不忘家人的关爱2.对家人的祝福和期待1. 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在赴戍登程之前,士人们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以面对将要迎接的艰难旅程。

1.1 精神准备赴戍登程之前,士人们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好离别家人的准备。

这是一段艰难且漫长的旅程,精神上的准备至关重要。

1.2 物资准备在赴戍登程之前,士人们需要准备足够的物资,如粮食、草药、军械等,以应对长途行军和可能的战斗。

同时,也要准备好必要的生活用品和衣物,以在行军中保持良好的健康和舒适。

2. 心情起伏与期待出征前,士人们的心情常常会经历起伏,既期待着将要面对的新生活,又担忧离别家人和战争带来的困境。

2.1 与家人的分离离别家人是士人们出征前最难熬的一刻。

与亲人的分别常常让人心生不舍和焦虑。

2.2 对战争的担忧赴戍登程前,士人们对战争的不确定性和残酷性产生担忧。

可能面临的生死考验使士人们陷入深思。

2.3 对家人的寄望尽管担忧重重,但士人们对家人的忠诚和爱意使他们依然充满希望。

他们希望能为家人争取更好的生活和未来。

3. 军队生活的艰辛与挑战赴戍登程以后,士人们会面临着严峻的军队生活,他们必须应对各种极端情况和战斗中的挑战。

3.1 长途跋涉赴戍登程中,士人们需要长途跋涉,徒步行军经常是家常便饭。

长时间的行军让士人们体力和意志都面临巨大考验。

3.2 随时面临危险士人们在赴戍途中时刻面临着各种危险,如敌军袭击、自然灾害等。

他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和应对突发情况。

3.3 与战友的团结和支持在军队生活中,士人们互相扶持,并与战友们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赏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①(二首选一)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②。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③?
谪居正是君恩厚④,养拙刚于戍卒宜⑤。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⑥。

①此诗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是题二首,此为第二首。

是年夏历七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作诗留别家人。

诗表现了作者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高贵品质和他面临遣戍时的旷达胸怀。

②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自谦之词。

③“苟利”二句: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到时人的诽谤,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见《左传·昭公四年》)诗语本此。

以,用,去做。

④“谪居”句:自我宽慰语。

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

⑤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

刚:正好。

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

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

⑥“戏与”二句: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上大笑,放还山。

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去。

”这两句诗用此典故,表达他的旷达胸襟。

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词。

故事,旧事,典故。

【赏析】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

被发配到新疆伊犁,可谓英难失路,其悲愤之情自可想见。

但诗人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

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却不见叹息的悲鸣。

首联以自谦自慰的口吻,道出所遭遇的不幸,语冷带嘲。

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

颈联表面上是感恩之言,实际是对道光帝反复无常的讽刺。

尾联以戏语劝慰妻子,诙谐之中带有难以掩饰的苦涩。

诗人围绕遣戍伊犁展开全篇,于起伏变化之中,充分展现了复杂矛盾的心境。

解析:
一八四○年发生鸦片战争,英国用兵舰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清朝道光皇帝吓破了胆,匆忙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并将坚决禁烟、抗击英军的林则徐贬戍新疆伊犁。

道光二十二年
(一八四二)八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临行前作此诗留别家人。

这首七律诗前三联的写法,很像在告别时与家人话衷肠。

开头两句说:我能力低微而久当重任,久巳感到精力疲惫,要继续全力以赴地操劳政事,以我这样的衰朽之身,肯定是难以支持了。

此时林则徐已是五十七岁的垂暮之年,平淡的话语中隐隐透出一场大风暴后他那种疲乏而低沉的心绪。

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决不以个人的进退荣辱萦怀,于是,他话锋一转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想到了春秋时著名宰相郑国大夫子产,因实行政治经济改革,遭到国人诽谤,子产说:“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才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品格啊!林则徐自励道:倘使有利于国家,我可以用生命作奉献,怎能因为是祸就避开,是福就争取呢?
第二联这两句诗含意很丰富。

一,是指目前贬戍伊犁事。

从同时写的另一首留别诗“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句,表明有人说他此次远戍,将如俚谚所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诗人在这里向家人表示,即使是祸,自己也在所不辞。

二,表明自己过去所作所为,主要指禁烟和抗击英军,也都是从“利国家”“不避祸福”这一宗旨出发的。

三、对未来,自己也将一如既往,不改爱国初衷。

写此诗后数日,林则徐《致姚春木王冬寿书》说:“自念祸福死生,早已度外置之,唯逆焰已若燎原,身虽放逐,安能委诸不闻不见?”这段话正可作为这两句诗意最好的注脚。

实际上这一联诗集中体现出林则徐的一生为人。

据说作者生前最喜爱自己这两句诗,经常听到他嘴边吟诵有词,乃至身后被其子写入讣告之中。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评曰:“盖文忠公矢志公忠,乃心王室,故二句诗常不去口。


林则徐
在启程远行时,向家人倾诉衷肠,无非是希望得到理解与谅解。

接下来,他进一步设法解除家人对他此行的担忧。

于是诗笔又一转,转而宽慰家人说:“谪居正是君思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林则徐严厉禁烟和坚决抗敌,本是爱国壮举,未获朝廷封赏,反而得到充军伊犁的处分,自是天下不平事。

为什么林则徐反而表示感谢皇帝对他处分的宽厚呢?封建政治是很可怕的,朝廷内派系斗争复杂,作为朝廷重臣,怎能像一般文人随便发牢骚呢?在这方面正表现出林则徐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深沉。

况且,中国士大夫在不得意时还会学陶渊明的榜样。

陶渊明《归田园居》云:“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林则徐说的“养拙”,也相当于陶渊明的“守拙”。

所以,他故作轻松地对家人说:我这个做官缺乏才干的人,此次至伊犁去,有时间“开荒南野际”了,对我来说,当一名戍卒不是更适宜么!
最后,诗人大概为了让悲悲切切的离别场面变得轻松一点吧,他想起了苏东坡为人的风趣旷达。

诗人于此诗尾联作“自注”云:“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吟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上大笑,放还山。

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

”林则徐想:此时自己也要效东坡故事才是,于是他“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了。

为了安慰家人,冲淡巨大的悲痛,林则徐是用强作玩笑的戏语来同亲人告别的。

这首告别家人之作,国事家愁,几重感情交织,在儿女情长的脉脉温情中,透出一种雄健豪劲的英雄气。

作为一个谪臣,语气平和,不作牢骚语,于旷达幽默之中,隐隐蕴含着压抑不下的忧患意识,颇见这位近代政治家的个性、心胸和风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