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工业化与信息化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方面的关系紧张。 采取这种战略必然要使经济管理体制走向高度集中,而这种管理体制由于信
息不充分,很难准确计算出各部门合理的资源使用比例,会造成资源利用和 配置效率低下。 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会压制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使价格机制失灵,市场 难以发育,导致经济逐渐失去活力。
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以 业尤其是 现代服务 业为主导 的阶段
以信息产 业为主导 的阶段
农业



工业

服务 业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工业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结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衡 量一个国家富裕和强大的重要标志。现在发达国家是成熟的工业化国家。
二、不平衡增长与联系效应理论
不平衡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他在1958年 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批判平衡增长战略的不可行性,并提出 了不平衡增长战略。
主要观点: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 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 通过优先发展的产业的强大联系效应 带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整个 经济的发展。赫希曼用“引致投资最 大化”和“联系效应”原理论证了不 平衡增长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由于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市场机制不完善,产业体系不健全,各产业部门的自给 性很强,联系并不太紧密,几乎没有太大的联系效应,这就为究竟选择哪个部门作 为优先发展的对象增加了难度。
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三、主导部门优先发展战略
主导部门是指在各产业部门中具有高创新率和高速增长能力,且具有很强的带动其他 产业部门发展的能力,在工业化过程中起着最主要作用的产业部门。一般来说,主导 部门不是单个的部门,而是由几个产业部门组成的一个主导部门综合体。
➢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发展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发展 的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二)产业结构的演进次序
产业结构从三次产业结构来说,正常情况下基本遵循以下产业变化次序:
一、二、三
二、一、三
二、三、一
三、二、一
但由于各国资源禀赋和发展道路不同,也不完全遵循着一产业变化次序。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会随着发展阶段的转换而不断调整升级。
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总结
不平衡增长理论相比平衡增长理论更为可行,因为它考虑到了低收入国家资本资源 有限这一现实因素。
不平衡增长战略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这种战略过于看重产 业之间的联系效应,忽视了各部门之间的互补性,低估了产业或部门间的不平衡增 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如某些稀缺资源进一步稀缺,产业间的不平衡进一步扩大 ,便会形成一种障碍,使得上下游产业很难按照预先的计划发展,成为经济进一步 发展的瓶颈。
产业结构 演进的内涵
产业结构演进包括结构高度和数量比例两个方面的变化 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是产业结构高级化
产业结构演进的最直观表现形式是主导产业的循序转换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经济发展进程中主导产业的循序转换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以农业为 主导的阶 段
以轻工业 为主导的 阶段
以基础工 业为重心 的重工业 主导阶段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其1931年出版的著作《工业化的 阶段与类型》中,通过对近20个国家的消费品工业和资 本品工业净产值比例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发现此比例随 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不断下降的趋势,该比例即被 称为“霍夫曼系数”或“霍夫曼定理”。依据霍夫曼系 数,工业化被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工业化初期, 消费品工业占优;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扩张加速;第 三阶段,消费品和资本品平衡;第四个阶段,资本品工 业占主导地位,也就是工业化高级阶段。
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引致投资最大化
• 当一个国家的投资规模既定而且有 限时,为了使选择的投资项目产生 最高的效率并对经济发展做出最大 贡献,就应当选择那些“引致投资 最大化”的项目。所谓“引致投资 最大化”的项目,就是指能通过自 身发展带动其他行业发展的投资项 目。
联系效应
• 为了达到引致投资最大化,赫希曼 提出了“联系效应”理论,并认为 应当选择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部门。 所谓联系效应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 业部门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这种 关系可分为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两 种形式。
依据分工划分
• 国民经济被分为三次产业:第一产业是指产品直接取自自 然界的部门,第二产业是指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部门, 第三产业是指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
按照资源投入密集度划分
• 国民经济分成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 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产业结构演进是一个阶段性、有序的动态过程
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在1960 年出版的《经济增长阶段》一 书中提出选择主导部门必须具 备以下三个条件:
足够的 资本积 累和投

创新(技 术创新 和制度 创新)
主导部门 必须具条

充足的 市场需

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罗斯托通过比较各国经济发展史总 结出每个发展阶段的主导部门依次 更替
1
传统社会 阶段: 农业
狭义的工业化
• 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起来并达到占统治地 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 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它使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 变为现代的工业国。
广义的工业化 • 是指一国整个经济的非农化和整个社会的现代化。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广义工业化是个综 合概念,不能用单 一指标去衡量
2
起飞准备 阶段: 食品、饮 料、烟草、 水泥等工 业部门
3
起飞阶段: 非耐用消 费品的生 产部门 (如纺织 和铁路运 输业)
4
成熟阶段: 重化工和 制造业
5
大众高消 费阶段: 耐用消费 品工业 (如汽车)
6
追求生活 质量阶段: 服务业部 门(如文 教、卫生 旅游等)
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尽管在工业化的不同 阶段会有不同的主导 部门,但各阶段的主 导部门都具有以下三 个共同特征: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吸收并继承威廉·配第理 论的基础上,在其代表作《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采用三次 产业分类法,将国民经济结构分为三大部门,并运用劳动力指标, 考察了伴随着经济发展过程而出现的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分布状 况所发生的变化。 他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从第一产 业即农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转移的现象,几乎是 一个普遍规律。而且,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又会出 现劳动力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现象。 因此,人们把这一由威廉·配第和克拉克所提出的就业结构变动 规律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第一,导入了创新并创造 了新的市场需求。带动其 他部门发展。
第二,具有持续的高增长 率。主导部门增长率高于 其他部门。
第三,具有显著的扩散效 应。扩散效应包括前向、 后向和旁侧效应。扩散效 应是成为主导部门的关键。
第七章 工业化与信息化
•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 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 第三节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 • 第四节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转型升级
可持续发展是 新型工业化的
原则
科技进步和创 新是新型工业
化的动力
人力资源的开 发和利用是新 型工业化的重
要途径
信息化是新型 工业化的主要
标志
新型工业 化的五个
特征
跨越式发展是 新型工业化的
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
• 对各工业部门同时按照同一 比率进行大规模投资,以此 克服经济中存在的“不可分 性”,使整个工业按同一速 度全面增长,达到实现工业 化的目标
• 代表人物是罗森斯坦-罗丹
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
• 对工业、农业、外贸、消费品 生产、资本品生产和基础设施 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但按 不同比率地进行大规模投资, 以摆脱“贫困恶性循环”,使 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按不同比 率全面发展,实现工业化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基础上,在 《现代经济增长》和《各国的经济增长》中,分别采用横 截面和时间序列两种方法,对1958年57个国家各生产部门 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及1960年59个国家劳动力在各生产部 门中的份额进行了实证分析,总结出了各国国民收入和劳 动力在各生产部门间分布结构的变化规律,得出了“库兹 涅茨法则”:第一,农业部门产值和劳动力比重下降;第 二,工业部门产值比重上升,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第三, 服务业劳动力比重上升,但产值比重却未必同步上升。
第三节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
一、新型工业化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特征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必须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走新 型工业化道路。
所谓新型工业化,是指以信息化带 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并且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 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 得到充分发挥的一种新型的工业化 道路。
工业产值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比重
国民的 福利水平
衡量工业化 程度的六个
标准
工业劳动力占社会 劳动力总人数
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国内生 产总值中的比重
工业自身的物质 技术装备水平
农业的 工业化水平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二、工业化的理论依据与实证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工业化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工业化产生的分析,提出市场化是工业化的必要前提和 条件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三、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的演进 (一)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
需求方面
• 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分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需求层 次随着经济发展由低级到高级演化,需求引导生产,需求结构的高 级化带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供给方面
• 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 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改变
二是对工业化的客观描述和实证研究,指出工业化将引起 生产力飞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三是通过对工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的分析,推导出工 业化必然导致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 指出,从事制造业比从事农业能得到更多的收 入,进而从事商业比从事制造业能得到更多的 收入,因此,劳动力会从农业向制造业和商业 转移。 先导工业化国家的就业结构由于收入差异而导 致依次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第三篇 结 构 转 变
第三篇 结 构 转 变
第六章 二元经济发展 第七章 工业化与信息化 第八章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 第九章 城市化与城乡发展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七章 工业化与信息化
第七章 工业化与信息化
•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 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 第三节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 • 第四节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转型升级
• 主要代表人物是纳克斯
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
• 是一种折中的平衡增长理论, 它介于极端的和温和的这两 种平衡增长理论之间,并综 合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而形成
• 代表人物是斯特里顿
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缺陷
平衡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但一开始就严格要求有平衡增长,这是不 切实际的想法。
平衡增长所要求的大规模投资、齐头并进,是发展中国家难以胜任的。 在发展初期,实施这种大推进平衡增长战略,会牺牲群众的目前消费,造成
第七章 工业化与信息化
•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 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 第三节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 • 第四节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转型升级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一、产业结构分类与工业化定义
所谓产业,是指生产相似或相同产品的一系列企业。产业结构则是指国民 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在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第七章 工业化与信息化
•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 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 第三节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 • 第四节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转型升级
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一、平衡增长与大推进战略
所谓平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同时、 全面地进行大规模投资,通过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全面发展,来彻底摆脱贫 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分为三种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