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人物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李大钊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
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
同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聚集了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黄日葵、何孟雄、罗章龙等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为建党作准备。
李大钊还在北京多次会见共产国际代表,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
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与在上海的陈独秀遥相呼应,积极活动,扩大宣传,发展组织,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
李大钊和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
中国近代史论文
在看过有关方志敏的资料与自传后,我想把他写下来…方志敏,1899年8月出生,江西省弋阳县湖塘村人。
1919年夏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省立南昌甲种工业学校。
这时,正值五四爱国运动后新思想、新思潮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参加和组织学生运动,被选为南昌学联的负责人之一。
1922年7月,为寻求革命真理,他来到上海,同年7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年3月,在南昌转为中国共产党党。
方志敏的家很穷,每逢春天家里都断了粮,缸里的一点粮食还是跟财主家借的。
刚刚三、四岁的小志敏饿得肚子咕咕叫。
小志敏拽着妈妈的衣襟不断地嚷:“妈妈!我饿,我饿啊!”小志敏看见财主家的孩子吃的是白面馒头,仰着头问妈妈:“为什么财主家的孩子有馒头吃,我们家没有呢?”妈妈只好回答说:“人家财主命好,有地又有钱;咱们命苦,要啥没啥,孩子也跟着受罪!”小志敏听了还是不明白,同样是人,财主不干活不流汗都吃白馒头,爸爸累死累活都让儿子饿肚子,这是为什么?人们都没有想到因为这个在方志敏的心中烙下了为劳苦人民奋斗的念头,也就有了日后他参加革命的行为。
方志敏的爸爸为了能让他上得起学,去借了高利贷。
在学的前几天,听着老先生摇头晃脑的念着书,在打瞌睡。
老先生便要他说话刚刚讲的内容,他却说:“还不是老掉牙的书,我才懒得听。
”我在惊讶方志敏思想先进之时,也在庆幸。
如果当时不是有着这些人的带头,那么也许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革命也那么多的佳话了。
所以在此对革命先烈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后来学校的张主任为难他并派人将他带到办公室并欲图对他不利时,他说:“我早给报馆和警察署写好了信,今晚我要回不去,就有人将信寄出去。
你残害学生的事情全省的人都会知道”由此可见方志敏在十五六岁时就已经懂得了利用媒体与社会舆论的影响力。
在1918年,北洋军阀段祺瑞卖国政府投靠日本帝国主义激起了群众极大民愤,也因此在学校里掀起了一场“抵制日货”的高潮。
这一天,弋阳高小的师生在操场举行声讨段祺瑞卖国政府的集会。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本文关键词:近代史,导师,人物,精选,推荐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本文简介: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肠断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败史、赔款史、割地史。
我们败于英国,败于法国,败于英法,败于日本,败于八国联军。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五篇近代史人物论文,希望对你有用。
范文一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史纲要教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本文内容: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肠断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败史、赔款史、割地史。
我们败于英国,败于法国,败于英法,败于日本,败于八国联军。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五篇近代史人物论文,希望对你有用。
范文一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人物典型选择研究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中涉及很多历史人物,教学中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选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人物组织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人物典型;选择;教学历史首先是人史,是由有血有肉的人物以其活生生的行动书写的。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纵贯历史170多年,涉及的人物何止成千上万,仅以《中国近代现代史纲要》教材而言,直接提及的有名有姓的古今中外人物就有376位,充分显示了运用历史人物进行教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376位人物,以历史时期划分,包含古代人物22人,约占人物总数的6%;近现代人物354人,约占人物总数的94%.以国别划分,外国50人,约占人物总数的13%;中国326人,约占人物总数的87%.以重要程度划分,被列入教材目录的人物6人,约占人物总数的2%.这些人物之所以能够占据教材一席,基本原因是:行文的需要,即着作文字在铺陈过程中不得不提及的人物。
如"上篇综述"的以秦始皇、康熙、雍正、乾隆为代表22位古代人物,就是出于回顾中国文明由盛而衰的需要;耆英、伊里布被提及是因为他们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又如第一章中反复提及的慈禧、李鸿章,第二章反复提及的光绪、康有为,第三章反复提及的孙中山、袁世凯,中篇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反复提及的蒋介石、毛泽东,以及下篇各章反复提及的毛泽东、邓小平,主要是因为描述他们的行为或者介绍他们的着作、思想而反复提及。
近代史人物梁启超论文
近代史人物梁启超论文梁启超倡导的近代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连接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桥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人物梁启超论文,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人物梁启超论文范文一:关于梁启超的小论文摘要:1922年梁启超撰文《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对近五十年中国的一些变化分三个时期作了总结。
中国在这之前的现代化改革困难重重,原因多种多样,不过总归认识逐渐深刻。
而文中只字未提孙中山与革命派,组件两派矛盾重重。
关键词:梁启超,旧民主主义革命,洋务运动,孙中山,新文化运动。
正文: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虽然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但是其见识以及思考却并没有局限于维新派的一次成败得失之中。
作为中华社会变革的先驱者,其在1922年的《50年来中国进化概论》中以广博的视角分三期较完整地概括了鸦片战争以来至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社会对国家变革的探索路程。
第一期指的从鸦片战争开始到甲午中日海战开始深入转型这一段时间。
鸦片战争之前,其时闭关锁国了百年之久的中国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
鸦片战争开始,西方人用火枪大炮强硬的敲开了中国的国门,兵甲之争从广东沿海起始一路北上直至江浙一带。
满清认输,割地赔款,开放边境人外国人驰骋往复,其后太平天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俄罗斯趁火打劫等一系列重大打击接踵而至,将满清,将中国的大梦打击的支零破碎,中国人已经明白了自己有缺陷,但是在五千年来的文化积累毕竟还在,还没有人能从根源上找到中国的缺陷,只是觉得外国只是兵甲尖利罢了。
所以这一时期,众多晚清名臣组成了洋务派,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开始了。
梁启超先生将之概括为弥补器物上的不足。
对西方“器”的学习一直进行到了1898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巍巍水师被日本人轰的七零八碎,中国人开始思考是不是有什么更深层的原因导致如今的国势积弱。
第二时期从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开始,零零散散的持续了近二十年。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通用3篇)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通用3篇)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篇1摘要:众所周知,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
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的戊戌变法等。
然而,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关键字:爱国;救世;危机;新潮;出路正文:1840年,中国爆发了鸦片战争,近代史的序幕亦从此拉开,中国也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猛然被对世界打开,众多的外国资本蜂拥而至,同时这也引起了国内封建集团的极力抵触,外国资本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
一、林则徐林则徐为民办实事,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
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
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
林则徐经世派主要是提倡经世致用的主张,清朝统治的衰落和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迫使他们去反思造成社会危机的原因,探求挽救衰世的办法,开始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
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的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禁烟不禁商在广东期间,林则徐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
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范文
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范文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肠断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但是与此同时,这个时代也涌现了不少风云人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近代史人物论文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近代史人物论文范文篇一:《坚持“最后五分钟”造就成功——读“蒋介石传”有感》摘要:作为一代枭雄的蒋介石,从一个没有背景的小人物,如何成为中华民国党政军的最高领袖的呢?蒋介石在世时,平素在多种场合爱讲的一句话,就是要坚持“最后五分钟”,这是他一生都在倡导的坚持哲学,也是他对部下的一贯要求。
愚以为蒋的坚持,造就了他的成功。
关键字:蒋介石生平坚持蒋介石生平简介及评价:蒋介石(1887.10.31—1975.4.5),名中正,字介石。
浙江奉化人。
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
1908年赴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担任黄埔军校校长;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4.12事件”,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
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
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继续进行新军阀混战。
1931年“9〃18”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
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张,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
抗日战争期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皖南事变”后,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
在1937年—1945年期间,蒋介石成为中国最高抗战统帅,蒋介石领导200多万国民革命军坚持8八年抗战,蒋介石纵有千错万错,也不应该将其丑化矮化,也不应该将其全盘否定,蒋介石虽然有其过失之处,但仍不失为民族的领袖,不夸张地说,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伟人;1943年参加美、英、中三国领导人参加的开罗会议。
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撕毁《停战协定》、《政协决议》,命令进攻共统区,单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通过宪法。
近代历史人物关于林则徐的论文
近代历史人物关于林则徐的论文林则徐,出生在儒学世家,接受父母启蒙教育的士大夫,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近代历史人物关于林则徐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近代历史人物关于林则徐的论文篇一:《浅析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摘要】中华民族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强烈的群体意识,而在封建专制的历史时期,这种群体意识突出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在国家危亡时刻则表现的更为明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已成为每个人的道德要求。
林则徐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其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尤为突出。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浅析,以期能使这位时代伟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加系统更加透彻的呈现在大家面前。
【关键词】林则徐;爱国主义精神;国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很多赞誉的英雄人物。
清朝皇帝为表彰其维护朝廷长远利益的辛劳赐其谥号“文忠”,维新派则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
全国解放后,从开国领袖毛泽东到改革开放后的创业者,又都称赞过林则徐的变革开拓精神,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对林则徐有个最贴切的评价──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已经成了激励后来者的千古绝唱。
对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浅析,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一、爱国与忠君并存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受忠孝伦理的影响,爱国与忠君两者被看作是一物的两个方面。
林则徐受时代特点的影响,还不可能超越这个传统,所以在其身上这种特点也表现的十分明显。
道光二十二年(1842)他赴戍边疆之际写道:“余生岂惜投豺虎,群策当思制犬羊。
人事如棋浑不定,君恩每饭总难忘。
” [1]不忘君恩与制伏正在蹂躏中国的“犬羊”就是他最关切的两件事。
这是他在生离死别之际的真情流露。
他自己的表白与历史记载都说明了其赴戍边疆与广东禁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忠君思想和爱国精神的一个结合。
二、在“睁眼看世界”中表现的爱国精神英国的鸦片倾销和鸦片战争,给了林则徐沉重的刺激。
近代中国著名人物研究报告议论文
近代中国著名人物研究报告议论文李鸿章作为一个影响了晚清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汉族官僚。
可以说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悲剧人物。
一生奔波劳累,是洋务运动中做事最多的的人。
最后却落得被时人、后人唾骂的卖国贼。
今天,我们应该抛弃过去的偏见,全面客观的看待这样一个历史人物。
“丈夫只手把吴钩,义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一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晚清只要搞懂三个人,就可以把晚清历史的枢纽、着眼点找到。
这三个人是:慈禧,李鸿章,赫德。
慈禧代表清王朝满族贵族的最高统治者,太平天国后,清朝权力中心下移,地方汉族大员崛起。
湘系,淮系,北洋。
当中时间最长,做事最多的就是李鸿章。
赫德代表洋人和西方势力。
这足见李鸿章的分量。
关于如何评价李鸿章,我想先从李鸿章对自己的评价入手,甲午战争使他一生事业名声扫地,他也承认自己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没想到甲午一战,把我这个纸糊的灯笼给捅破了。
现在我们一步一步来看。
首先,李鸿章并非出生于大地主大官僚家庭,他的祖先一直到他的祖父才有了两倾地。
李鸿章24岁就中了进士。
过去有种说法,叫五十少进士,二十老明经。
就是说五十岁能中进士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像小说范进中举的人层出不穷。
可以说李鸿章是很刻苦,而且理学修养很高。
在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横扫中国江南地区,清朝的“八旗”,“绿营”不堪一击。
是靠汉族大员的团练才将其平定。
其中就包括李鸿章的淮军。
过去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被称为是他的一项“罪证”。
我认为这是因为受过去得意识形态影响,凡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就是反动势力,尤其在文化的革命时期。
凡是不“革命”的就是反动的顽固派,而在那个时期“革命”其实是被理解成“造反”,只有造反才是对的,所谓“造反有理”。
历史作者梅毅(赫连勃勃大王)在他的新书《极乐诱惑———太平天国的兴亡》中评价太平天国是世间的“祸胎”,没有任何先进的东西可言。
虽然很多起义者追随太平天国,认为可以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理想国。
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
范文一:陈独秀《新青年》的缔造者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原名庆同,字仲甫。
安徽怀宁人。
这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他在近代中国宛如一个启明星,带给渴望自强独立的国人以希望。
而这其中,《新青年》便是他的舞台。
陈独秀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
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和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蔡元培1917年在北大任校长后首先采取的行动之一,就是任命陈独秀为文科学长。
陈在北大任教几达两年之久;五四抗议运动后他被捕入狱,1919年秋获释后回上海。
然而,陈在北京出现意义深远,不仅由于他的言论正是在这期间他从一个进步人士转变为政治激进分子而且也由于他为不断壮大的北大文化叛逆团体发出了第一声呐喊。
陈去北大任教时把创办于上海的杂志《新青年》迁到了北京,这个刊物在1917年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争论的首要阵地。
陈独秀本人在思想和气质上都是一个叛逆者。
这与他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
他1879年10月出生于皖南怀宁的一个小康绅士家庭。
出生几个月后他父亲就死了,对他进行启蒙教育的是祖父,陈回忆说,他是一个粗暴易怒、神经过敏、苛刻挑剔的老人,是个鸦片鬼,严厉的工头。
老白胡子死时陈独秀才8岁,这时他并没有完全形成传统社会所培育的怀疑性格。
此后又有许多教师管教他,最后一个是他的兄长,为人随和,不是那种要求很严的教书匠。
然而,年轻的陈独秀并不是因为向往(别人要求他掌握的)知识传统才努力学习的,他的动力来自他后来很伤感地描述过的东西:母亲的眼泪,比祖父的板子,着实有威权。
可见,陈独秀在这时已有了相当的责任感,同时幼年生活使他拥有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性格,这为他以后27年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科举考试同样促进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思考。
1896年陈独秀以优异成绩通过秀才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人物评价论文
从曾国藩看为人处世之道曾国藩,晚清时期“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农耕家庭,但却成就了一代大将之才,文通程朱理学,武能制太平天国起义。
从他的一生,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的为人处事的大道理。
本篇论文从他的生平简介开始,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详述了三件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事。
从对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大重要人物的人物剖析开始,渐渐的了解那个时局动荡的时代。
并通过他的一生,看到了我们普世价值中对于人生起伏的“坐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随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般释然。
曾国藩,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
五岁启蒙,次年入家塾“利见斋”。
早年多次应试不中,道光十八年(1838年),参加会试,终于中试,此后仕途平坦,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授礼部右侍郎。
不久署兵部右侍郎。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道光三十一年(1852年)生母去世,丁忧回籍。
此时太平军已攻入湖南,气势正盛。
咸丰二年底(1853年1月),曾国藩接到帮办湖南团练旨。
经郭嵩焘力劝,离家前往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事宜。
一月后,太平军攻占江宁且定都于此,改称天京。
曾国藩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仿效已经成军的楚勇,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并整合湖南各地武装,称湘军。
咸丰三年(1853年)八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咸丰四年(1854年),发布《讨粤匪檄》,率师出征,不久在靖港水战中被太平军石贞祥部击败,投水自尽,被部下所救。
休整后,重整旗鼓,当年攻占岳州、武昌。
咸丰六年(1856年)坐困南昌。
9月2日,洪杨内讧,史称天京事变,南昌解围。
两年后,湘军攻占九江,气势颇盛。
十年(1860年),湘军围安庆。
同治三年(1864年)7月,湘军破太平天国的天京(南京),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
关于中国近代史人物评价的论文
关于中国近代史人物评价的论文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因为中国近代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但是时势造英雄,也涌现出了不少关键人物。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近代史人物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近代史人物的论文篇一:《浅评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摘要:他,极力主张兴办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他,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他,坚决反对左宗棠收复新疆,差使中国失去了西北的大面积领土……他,就是功过是非集于一身,在近代史上被纵说纷纭、评判好坏不一的清廷官员——李鸿章。
我幵非为其正名,亦无意恣意诽谤,只是根据辩证唯物观点,站在尽量公正的立场分析他对于中国近代史不可磨灭的影响,或好或坏。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李鸿章晚清重臣李鸿章,他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兴办洋务运动,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最后哀荣。
从他步入仕途之始,“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100多年来“论犹未定”。
有说其有误国、卖国之罪的,一说他有爱国进取之心,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论不过是过世亐烟罢,我也只是仅仅根据其人其事对近代史的影响谈些个人看法,毕竟在近代史上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不灭,一味颂扬或者盲目贬斥都暂且放开一旁吧。
根据历史先后顺序,我拣选了一些重要事件,且发表我的一愚之见。
一、“壮年戎马”壮年李鸿章,是考取功名之后,投笔从戎的。
那时的他,初出茅庐,被曾国藩赏识。
他曾奉曾国藩之命整顿团练,招募新兵编练淮军。
1864年,率部攻兊常州,再攻占太平天国首府南京。
1865年,署两江总督。
旋调集淮军6万人赴河南镇压捻军,接替曾国藩为“剿捻钦差大臣”。
可以说他是戎马十年了。
1、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被后世史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这不仅对李是不公平的,对太平天国也是不公平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李汉俊生平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课题:李汉俊同志的一生文摘: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在中国共产党的筹建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许多贡献。
但其入党后反对无条件接受第三国际津贴及命令,又鉴于一系列做出受到谴责的行为,最终做出脱党决定。
本文从李汉俊生平来探讨其功与“过”。
关键字:李汉俊中国共产党贡献马克思主义脱党正文:在中共一大代表中,李汉俊并不为人所熟知,了解其生平的更是寥寥无几。
在搜集多方材料后,笔者决定从其生平来对李汉俊短暂一生做简单的探讨。
如有纰漏请指正。
李汉俊其人李汉俊李汉俊,湖北潜江人,原名书诗、人杰,1890年4月出生于一个穷教书先生的家庭。
1902年在兄李书城(建国后第一任农业部长)、挚友吴禄贞的资助下,东渡日本求学,1918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获工科学士学位。
在校期间,结识了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受到极大影响。
1918年岁末回国,与詹大悲同住上海法租界渔阳里,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
1919年春,董必武由鄂赴沪,与张国恩同住渔阳里路南,结识了李汉俊。
李汉俊向董必武、张国恩等介绍了十月革命,将反映新思想、新思潮的日文书籍和杂志《马克思资本论入门》、《黎明》、《改造》、《新潮》等一一作了介绍。
董阅后“深以为然”,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并称李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老师”。
五四运动后,李汉俊以人杰、汉俊、汗、先进、海镜、海晶、厂晶等笔名在《民国日报》、《新青年》、《建设》、《劳动界》、《共产党》、《小说月刊》等报刊上发表了60多篇译文和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早期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做出了杰出贡献。
1920年春,李汉俊参加了上海《星期评论》的编辑工作。
4月,共产国际东方局维金斯基经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与李汉俊、陈独秀举行会议,提出组建中国共产党,李、陈均表赞同。
5月,李汉俊与陈独秀等发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8月,与陈独秀等7人发起组建了上海共产党,曾任上海共产党代理书记。
1921年初,与陈独秀等组织筹划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八上近代人物小论文
八上近代人物小论文19世纪中后期,国际政治风云变幻,清王朝大厦将倾。
李鸿章作为晚清第一重臣,影响着中国的内政外交,是中国近代史学习不可规避的人物。
时人评之为“中国第一人”,梁启超评之“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1];苑书义评之为“过渡时代之过渡人物”[2];其自评为大清的“裱糊匠”[3]。
他既傲慢清高又忠诚仗义,既阴险狡诈又锋芒毕露,既争强好胜又忍耐宽容,既冷酷蛮横又温情脉脉,既开明通达又迂腐不化,既坚忍顽强又妥协怯懦——集矛盾性格于一身,这样的性格矛盾同时也体现了新旧时代的思想交锋。
一、李鸿章与其矛盾性格的形成李鸿章(1823~1901年),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他是官僚家庭出身,此后走上“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正统道路。
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后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军和捻军。
此后,李鸿章累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
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外交上,他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原则,处理过许多重大对外交涉,是中国外交的第一人,“负重望于外国”,却“负重谤于中国”[1]。
观其一生,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但自甲午一役之日,国人皆斥为“卖国贼”。
把整个中国社会的成败责任担于李一人之肩,这是李鸿章的悲剧,亦是国人本身的悲剧。
19世纪的世界正激荡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兴起,西方文明正在大步发展,而晚清的中国却江河日下。
中国封建社会已去向末路,同时却要面对代表先进社会前进方向的陌生敌人——帝国主义列强。
中国人无法也无从参照历史,更不能叩问先祖,只能在摸索中前进。
作为满清开明官员的李鸿章,其性格自然结合了这样新旧时代的双重特点。
在这样的时代里,由于受清政府的局限、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长期官场氛围的熏陶和外交实践的感染,李鸿章逐渐形成了一种矛盾的性格。
近代史人物传记论文
近代史人物传记论文近代史风云人物之百年宋教仁——我最欣赏的政治家序言:百年时光斗转而殁,一百年前的上海闸北火车站里,了不起的政治先驱宋教仁被一颗子弹打中,新生的中华民国因此爆冷,中国第一轮民主宪政的尝试和课堂教学失利。
一、生平简介1882年4月5日,宋教仁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上坊村湘冲一户的传家传世之家。
宋教仁字遁初,号渔父,6岁入私塾,17岁入桃源漳江书院,受到县教谕黄寿彝和书院山长瞿方梅等人影响,萌发抗清思想。
宋教仁就是了不起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提倡内阁制的政治家。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国民党的主要筹设人。
1913年被刺杀于上海,终年三十一岁。
二、华兴会初崭头角1902年,考上武昌普通中学堂。
翌年入学,参予革命团体武昌花园山聚会跑抗清革命之路。
1903年8月,满清统治者下的崩盘倒计时第八个年头的某一天,一个名为黄兴的年轻人从日本游学回国,走进了“九省通衢”的武汉。
在这里,他结识了正在武昌文普通中学堂读书的宋教仁。
虽然年纪差距了8岁,两人却一见如故,欢若平生。
1904年二月,创立华兴会,黄兴任会长,宋为副会长。
该会的宗旨就是:“铲除鞑虏,恢复正常中华”。
就是年7月,宋教仁在武昌发动建立“科学补习班所”,以此为炮火,在新军和学校中积极开展革命活动。
就是年,华兴会策划在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时在长沙、岳州、衡阳、宝庆、常德分后五路同时武装起义。
宋教仁负责管理常德一路的非政府发动工作。
9月,宋教仁回去常德,在城内五省客栈设立“湘西联络总站”。
10月初,在常德笔架城举办的会党集会上被举为龙头,并订立:武装起义时,会众扮成朝五雷山的香客,至笔架城边的文庙子集,请旨统一指挥。
11月5日,为筹划经费,宋教仁至长沙,辨认出武装起义事泄,湖南巡抚陆元鼎命令抓捕。
就是年底,宋教仁经武汉、上海登轮潜赴日本。
其实在当时这一幕历史大戏中,年仅22岁的华兴会副会长宋教仁的刚刚踏上历史舞台,还显稚嫩。
中国近代史人物论文
中国近代人物——孙中山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他最大的成就是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孙中山是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一位伟大人物,他发动和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终结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藩蓠;他提出和倡行“三民主义”主张,关注民族、民权、民生问题,开凿了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先河;他坚持实业救国,致力于变封建农业国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构筑了中国未来经济现代化的蓝图;他传承先进文化,努力用近代文明荡涤封建主义思想意识污秽,推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早期革命活动:1、孙中山建立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联络海外华侨在檀香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
这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渐渐形成,为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作好了准备。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小团体,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同盟会的成立,推进了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领导了多次革命活动:黄花岗起义等,宣传了革命思想,鼓舞的志气,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4、提出了三民主义: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三大主义,称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近代人物评传论文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他,出生时只是一名普通农村家庭的孩子,长大时却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为改造中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先后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并创立中国国民党,还亲自领导了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起义、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以及惠州起义等10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失败,却唤醒了中国人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最终还推翻了中华两千多年的封建清王朝,著有《民权初步》、《孙文学说》、《三民主义》、《实业计划》等。
他,是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
他是中国最伟大的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他,就是中华民国国父,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
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名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孙中山幼年时爱听老人讲述太平天国的故事,少年时代在美国属地檀香山先后就读于英美教会所办的意奥兰尼学校和奥阿厚书院。
1883-1886年,孙中山继续求学于香港拔萃书室、域多利书院。
毕业后,他先进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学习,后来转入香港西医书院(这所学校后来并入香港大学〕学医。
在校期间,他不但努力攻读医学,而且还广泛研读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历史、军事、科学书籍,并结识了不少有志革命的青年朋友。
1892年7月,孙中山以最优异的成绩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曾先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
他的医术精明,而且对贫穷病人免费治疗,因此,行医“不满两三月,声名鹊起”。
但祖国的衰败,让他痛心疾首,继而弃医,投身于革命。
1894年,孙中山北上到达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革命政治主张,但遭到冷遇。
以近代史人物梁启超为题的论文
以近代史人物梁启超为题的论文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在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哲学、历史、法学、教育和文学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以近代史人物梁启超为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以近代史人物梁启超为题的论文篇一《关于人类社会认知的转变——侧重梁启超的观念》摘要:传统的“天下”一词本具广狭二义,分别对应着今日意义的“世界”和“中国”。
过去的流行说法是,近代中国有一个将“天下”缩变为“国家”的进程。
如果侧重昔人思考的对象,恐怕更多是一个从“天下”转变为“世界”的进程。
康有为创造性地把公羊“三世”说由历时性变为共时性,使“天下”平顺地向“世界”过渡。
但中国却被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外在化,中国士人渴望加入“世界”,努力为中国在世界确立一个更好的位置。
这是一个充满了彷徨的探索进程。
关键词:天下,世界,国家,近代中国,思想史,梁启超梁启超在1899年曾说:“吾民之称禹域也,谓之为天下,而不谓之为国。
”然而梁氏也曾明言:“吾国人称禹域为天下,纯是世界思想。
”其实过去的“天下”一词本具广狭二义,分别对应着今日意义的“世界”和“中国”,大致即钱穆所说的“心胸之知”和“耳目之知”。
但梁氏前一种“中国即世界”的表述影响甚大,研究梁启超的李文森(JosephR.Levenson)即曾提出,近代中国思想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将“天下”缩变(contracting)为“国家”的进程。
这个说法又影响了很多人。
如唐小兵先生就说他关于梁启超历史思想的专书就是在讨论这一缩变的影响。
“天下”之意义在近代的二分,反映出时人对于地理空间和人类社会认知的转变。
如果侧重昔人思考的重心,说近代中国有一个从“天下”转变为“中国”的进程或大致不错;倘若侧重思考的对象,恐怕更多是一个从“天下”转变为“世界”的进程。
两者互为表里,既有紧张冲突的一面,又相辅相成,长期处于互动之中。
这一语义的二分也给当时的读书人带来无穷的困惑。
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论文蒋介石
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论文蒋介石——蒋介石姓名:学号:关键词:蒋介石性格对政治生涯影响摘要:由于任何时代具体的社会生活都是异常复杂评价历史人物固定的限制一个适用于万世不变的公式性的标准。
评价历史人物,不仅要看其阶级性,更重要的还要看个人素质。
是由许多条件构成的,如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家庭教养、传统道德观念和知识文化素质等等。
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个人都是一定阶级关系和阶级利益的代表者,任何个人的活动,都受到他们所属的那个阶级和社会阶级斗争形势的制约与规定。
因此,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对他们进行阶级分析。
以阶级成份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唯一标准便极容易否定中国历史上一切卓越的历史人物,造成民族虚无主义,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只有统治阶级的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中国历史上对社会进步有过积极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等差不多都属于剥削阶级。
回避中国传统道德观对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消极影响。
蒋介石(1887.10.31—1975.4.5),名中正,字介石。
浙江奉化人。
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
1908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后兼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
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西安事变后接受抗日主张。
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当选“总统”,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同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及国民党总裁,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去世。
蒋的出身按中国传统来说是受到歧视的。
他是二婚,当过尼姑,似乎不怎么光彩。
他爸爸是盐商,在过去也不是什么光彩职业。
奉化有旧历新正参拜宗祠后分芝麻糖的习俗,但蒋介石小时候不肯按次序领糖,要抢先。
经别人阻止后,竟倒地弄得满身污泥,然后往人群中乱钻,别人只好让他先领。
又据蒋介石同学蒋周兰的女儿玉英说,蒋介石在私塾读书,不守规矩,遭塾师打手心,但还未打着,就已倒地打滚哭闹。
中国近代史论文(自己写的)
论林彪的功与过摘要:20世纪中国最为卓越的军事家之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帅才为何又成了叛党害国,葬身异国的反革命集团的头目。
他是被写进宪法的继承人,他有过那些卓越的功绩,为什么毛泽东如此看好他?他又是反革命集团的头目,叛党害国的罪人。
林彪的功过又该如何来评判…关键词:林彪战功卓著误国叛党功过正文:林彪是个很复杂的人,他既是军事家,又是厉害的权术家,自从他的堂兄领他走向革命道路后,从北伐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每一个阶段,他南征北战,组织指挥了许多关键性的大战役,屡建奇功,假如没有他和彭德怀指挥的铁军在湘江战役中起了关键作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难以通过蒋介石的最后一道封锁线,中国革命可能因此失败。
但“文革”期间,他又急于得到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篡党夺权,最终阴谋败露,在乘机窜逃途中,坠毁身亡。
我沿着他的成长经历,来分析他性格。
通过他的事迹来总结他的功过。
林彪的孩童时期----天资聪颖,内心深沉,叛逆调皮,报复心强。
1907年12月5日,林彪出身在林家大塆,取名为林育容。
父亲林明卿,母亲陈氏,林彪是父母的第三个孩子。
林彪九岁被父亲送到私塾读书,那时的林彪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但很聪明,记忆力奇好,通过林彪当时的同学回忆,林彪课堂上很老实,但离开课堂后就变得很野,并且十分调皮,因为家旁庙里的和尚讨厌他,骂他为“怪伢”还经常向林彪的父母告状,所以林彪怀恨在心,竟然砸毁了庙里的菩萨,在当时封建迷信的农村,这种行为被视为大逆不道,童年的林彪就反应出极强的报复心理,这种报复心理在后来的“文革”时期显得越发膨胀。
林彪童年时期曾写过一副对年“读书处处有个我在,行事桩桩少对人言”,从这幅对联中可以看出,林彪心思深的性格,从小就已形成了。
林彪的中学时期----勤奋好学,关心国家前途命运,暗下决心走上革命道路1921年的秋天,林彪进入武昌共进中学读书,在此之前,林彪的哥哥林有南为他争取到了参加入学考试的机会,林彪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晚上到十点以后才休息,学习非常刻苦,终于以优异成绩考入共进中学,因为共进中学时一所进步人士创办的私立中学,所以林彪经常接触到陈潭秋,董必武等从事革命活动的共产党人,听他们讨论国家大事,并深受影响。
中国近代史论文(自己整理)
一:【内容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是东西方历史长河交汇中掀起的惊涛骇浪。
鸦片战争的惨败和城下求和的耻辱,极大的震撼着中国人的心灵。
但也出现了不少的英雄人物和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林则徐的所作所为惊动天地,泣鬼神!他真是一位无私无畏的民族英雄。
武将的典型关天培,拔齿入家,不可不谓以死投国,尽散家资,不可不谓义无反顾,笑对死神;不可不谓威武不屈。
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打开,也开始了中国近代史进程。
中国开始由封建君主制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同时也揭开了向西方学习,寻求救亡图存道路的序幕,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也成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变化的主流。
二:影片讲述:《鸦片战争》讲述了19世纪初期,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做为西方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英国,把大量的鸦片输入中国,毒害中国人民。
1835年,中国就有200多万人吸食鸦片,让中国的财产大量流失,人们也体力日衰,意志萎靡。
林则徐是清朝大臣中主张禁烟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上书道光皇帝,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中国恐怕没有能够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作军饷的白银了。
于是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
林则徐日夜兼程直奔广州,沿途打听消息,掌握了广州贩卖鸦片的许多情况。
林则徐一来到广州,就化装成商人,来到大街小巷和各个港口,了解鸦片伤害、各烟馆以及外国商船的情况。
然后发布命令,拦截所有鸦片运船,不准外国商船装卸货物,封锁外国商馆,限期交出全部鸦片,逮捕了31名重要烟贩,特别严惩了英国老毒贩颠地,对拒交鸦片的外国商船断绝一切供应,三天之内,迫使他们交出了所有的鸦片。
林则徐把收缴到的230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上统统销毁,引起万众欢腾,山呼海啸……而且一到广州,林则徐便雷厉风行与官员邓廷桢、关天培商定整顿水师,加强海防,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一上任,就改筑虎门炮台,换上40门有威力的大炮。
虎门炮台的总兵关天培在开战前,拔下自己的牙齿,让侍从带回祖坟,取出全部家产,用以激励全军战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人物论文
最好写的是孙中山,正反两个角度写
正面写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推翻清朝、建民国、护国运动、二次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
反面写三民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土地纲领,袁世凯篡位,狭隘的民族主义等等,下面是列子
正面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
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
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后,蒋中正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
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中正、汪兆铭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当以孙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成为蒋中正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
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
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对于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确系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
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
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
孙中山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
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司法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
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
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负面
清末的革命团体普遍只有松散的组织,多数革命起义事实上并非直接由孙中山所领导,而是由黄兴筹画与统帅,时人也多将孙黄两人并列。
至于革命党内,认同黄为实际领导革命的党人也不在少数。
可惜的是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后,黄的
人马被逐渐排除在中国国民党之外,黄的贡献则长期遭到忽视,直到1990年代才重新受到两岸三地重视。
孙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执以至与同志反目。
例如同盟会时代之章太炎、中华革命党时之黄兴、护法时之岑春煊,皆曾为孙之股肱,而后来反目不相往来。
此外,孙对革命的奉献也许很大,但未必如官方所说般远远超过其他革命人士的贡献。
但不可否认孙中山在倡导革命思想,组织、领导革命团体都是处于领导者的地位。
孙中山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牺牲与贡献也为多数人所认同。
一些人认为,孙中山在民国建立以后,有多次作为未能贯彻民主、自由、法治等精神,例如:二次革命时力主使用武力使中国出现分裂;护法战争时召开非常国会的合法性;组织中华革命党采行秘密会党形式,皆存在曲解、损害民主及法治的表现[6]。
而后孙中山因为不满西方列强不支持其广州政权,党内实行集权之外,转向师法列宁俄国,推动联俄容共,国民党组织机构采行列宁式体制,遭到党内反共右派与党外西化民主派颇多批评。
孙中山逝世时有三份遗嘱,其中一份遗嘱乃是致函苏联。
中国国民党也曾于第一次代表大会后,甚至考虑国民党加入共产国际,只是未为莫斯科同意。
另有一些研究认为孙中山对日本的态度有权宜投机的嫌疑。
孙中山为换取日本支援革命,曾主张把中国东北,也就是满族的发源地-满洲,让给日本。
此种看法与内地十八省“驱除鞑虏”后放弃满蒙西藏的情绪相契。
(革命党在长江中游等地使用之旗帜即为十八星旗)然而此类主张虽然在辛亥革命前后的革命组织中相当普通,但今日观之缺乏远见。
孙中山为讨袁,企图争取日本反袁。
曾在致日本有司小池张造私函中提出与二十一条相匹敌之不利条件。
事实上,孙中山革命时期曾颇受日本友人资助,流亡时也曾避居日本。
建立共和后企图推动中日合作,曾首先提出大亚洲主义,成为日本大东亚战争的思想根源之一。
惟此一战略后来不受日本日趋激进的扩张派势力欢迎,孙中山转向俄国。
近代史中,中国领导人于混乱局势下,企图以权宜手段对列强在华权益让步的案例甚多。
李鸿章的中俄密约,重庆与延安对德苏互不侵犯、雅尔塔协定、苏日中立友好条约、外蒙古争议性的公投独立等等的沈默,国民政府为求美国支援的让步,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保证苏联支援的让步,后来皆颇多学者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