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生成论
宇宙怎样形成的
宇宙怎样形成的宇宙(Universe)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那么宇宙怎样形成的?店铺在此整理了宇宙形成原因,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宇宙形成原因一般认为,宇宙产生于14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中。
大爆炸后30亿年,最初的物质涟漪出现。
大爆炸后20亿~30亿年,类星体逐渐形成。
大爆炸后90亿年,太阳诞生。
38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开始逐渐演化。
[3]大爆炸散发的物质在太空中漂游,由许多恒星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这些物质构成的,我们的太阳就是这无数恒星中的一颗。
原本人们想象宇宙会因引力而不再膨胀,但是,科学家已发现宇宙中有一种“暗能量”会产生一种斥力而加速宇宙的膨胀。
大爆炸后的膨胀过程是一种引力和斥力之争,爆炸产生的动力是一种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体不断远离;天体间又存在万有引力,它会阻止天体远离,甚至力图使其互相靠近。
引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有关,因而大爆炸后宇宙的最终归宿是不断膨胀,还是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反过来收缩变小,这完全取决于宇宙中物质密度的大小。
理论上存在某种临界密度。
如果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就会一直膨胀下去,称为“开宇宙”;要是物质的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密度,膨胀过程迟早会停下来,并随之出现收缩,称为“闭宇宙”。
问题似乎变得很简单,但实则不然。
理论计算得出的临界密度为5×8^-30克/厘米3。
但要测定宇宙中物质平均密度就不那么容易了。
星系间存在广袤的星系间空间,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厘米3,远远低于上述临界密度。
然而,种种证据表明,宇宙中还存在着尚未观测到的所谓的暗物质,其数量可能远超过可见物质,这给平均密度的测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因此,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否真的小于临界密度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不过,就目前来看,开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因为宇宙中还有更多的暗能量。
空间,而这些气体又可用来形成下一代恒星。
这一过程中气体可能越来越少(并未确定这种过程会减少这种气体。
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的类型
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的类型
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涵盖了对于宇宙起源和演化的不同理解和观点。
下面就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的主要类型进行介绍。
1. 大一统论
大一统论认为宇宙始于“元气”或“众生”,宇宙万物皆源自这一原始力量。
根据太
极思想,太极是“是非之辩之始,推移之主宰”,是宇宙的起源和动力。
以《易经》为代
表的“八卦”理论,将宇宙万物归纳为八个符号,分别代表了各种万物的属性和演化规律。
大一统论强调宇宙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具有整体观念。
2. 五行论
五行论是中国古代流行的一种宇宙生成论,认为宇宙万物由五种基本元素组成,即金、木、水、火、土。
这五行之间存在相生和相克的关系,通过相生相克的作用产生了宇宙的
起源和演化。
五行理论的核心是“相生相克”,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都是由于这种
相互关系的作用而形成的。
4. 化生论
化生论是指宇宙生成和演化是通过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生物的生成而实现的。
古代中国
的化生论主要包括精液生成论和气化生论。
精液生成论认为宇宙的演化是由于物质的混合
和变化所引起的,强调了宇宙的物质本性。
气化生论则认为宇宙是由气体的生成和演化所
形成的,强调了宇宙的能量本质。
5. 道家宇宙观
道家的宇宙观主要表现为“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认为宇宙的生成和演化是自然而
然的过程,是随着道的法则的运行而实现的。
道家强调宇宙的自然性和无为的原则,认为
人应当顺应自然而不加干预,达到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庄子思想的三大本原及其自然之义
庄子思想的三大本原及其自然之义【摘要】(1)“道”“气”“天”是庄子思想的三大本原,对其思想的形成具有建本立极的作用。
这三大思想源头在庄子思想中的推演,导致了其思想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2)在庄子思想中,“道”有主观境界义和客观实在义,“气”有客观实在义和精神状态义。
从宇宙生成看,道、气为二元,气聚散变化而道随气周行;从始源看,“道”毕竟是第一位的,“气”是第二位的。
“天”亦有客观实在义和主观境界义。
在庄子思想中,“天”不是“道”的代名词,《在宥》《天地》《天道》等篇将“天”明确置于“道”之上。
“天”其实是“自然”的代名词,是对“自然”“无为”两概念内涵的综合;而“道”反而成为对“自然”概念的推演。
(3)“自然”是庄子思想最核心的观念,它贯通于“道”“气”“天”三大本原之中。
它兼具“自己如此”“自然而然”和“无为”三义,同时兼具客观实在义和主观境界义。
“自然”赋予“天”以本质义,而“天”赋予“自然”以始源义。
自然的境界,即道的境界,即天的境界,即逍遥无待的境界,即无知无欲、无名无功无己、适己忘己的境界。
【关键词】庄子;道;气;天;自然一、引言与问题的提出《庄子》是中国哲学、思想与文化的基本经典,近百年来学者对其展开了大量研究,论著众多,数量庞大。
尽管大部分论著缺乏学术研究上的“递进”意义,属于所谓陈词滥调,但其中仍不乏真知灼见,值得重视。
本文所谓“庄子思想”,泛指庄子及其学派的思想,《庄子》其书在较大程度上被看作一个有着密切联系的思想整体。
庄子其人与《庄子》其书的关系,特别是内篇、外杂篇与庄子本人的著作关系,是近一个世纪来相关学术考证工作的重点,但从总体上来看,成绩并不理想,其相关研究工作早已陷入了困境。
对于此一问题,笔者的观点是:大体说来,《庄子》内七篇出自庄子手笔,但不尽为其所自著,个别章段,如《逍遥游》《德充符》篇末的庄惠对话就很可能出自庄子弟子的附益;外杂篇不尽出自庄子后学的手笔,它们在总体上体现了庄子学派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不过从现有资料来看,其中仍应有不少篇章由庄子自著。
王弼传
王弼传内容提要王弼中国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
字辅嗣。
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
据何劭《王弼传》载,王弼十多岁时,即“好老氏,通辩能言”。
他曾与当时许多清谈名士辩论各种问题,以“当其所得,莫能夺也”,深得当时名士的赏识。
王弼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
王弼的哲学思想核心是“以无为本”,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不同,带有思辨玄学的色彩。
他把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发展为有无何以为本的本体论玄学。
他认为“万物万形,其归一也。
何由致一?由于无也”。
这样,中国式的形而上之学在王弼手中已具雏形。
王弼的贵无论对后世宋明理学影响很大,他的玄学对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也起了重要作用,其“得意忘象”的思考方法对中国古代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理论也有一定影响。
第一章王弼生平及学术影响贡献一王弼生平概述王弼出身官僚世家,其曾外祖父是东汉末号称“八俊”之一、身为荆州牧的刘表。
据《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博物记》和《博物志·人名考》、《王弼别传》等记载,东汉末年大乱中,弼祖父王凯与其族弟王粲避乱荆州,依附刘表,刘表重粲之才。
欲以女妻之,而又嫌其形貌丑陋,非女婿才,将女嫁给王凯。
凯有风貌。
凯生子业,业生弼。
弼为刘表之曾外孙。
王粲于建安二十二年(217)从曹操征孙权,病死途中,而粲之二子又坐罪处死。
粲绝嗣后而以王业为继嗣。
王粲又成了王弼的继祖父。
王粲是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才学出众,少年成名。
十四岁至长安受到著名文学家、大学者蔡邕礼遇,即将家藏书籍文章万卷送给了王粲。
装载数车的书籍,后来全为王业所有。
这对王弼的成长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
王弼的家庭祖风对王弼的成长也有重大影响。
其六世祖王龚,名高天下,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五世祖王畅为汉末“八俊”之一,官至司空,亦列“三公”;其父王业,官至谒者仆射,再加上继祖王粲的文学地位,都会对王弼成长产生极大的有利影响。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发展过程
(三)生命是通过化学途径起源的 3.从生物大分子到原始生命
2)关于生命现象出现的两种理论 (1)团聚体说 (2)微球体说 3)先有蛋白质,还是先有核酸? ——长期争论的问题 以前的观点: 核酸具有遗传信息但无催化作用;
蛋白质具有催化作用而不携带遗传信息 。
二、生命的起源(化学进化) 原始生命起源于 非生命物质 。过程如下 :
二、生命的起源(化学进化)
1.180 亿年前,宇宙起源并开始演化 。 2.50亿年前,太阳系起源并开始演化 。 3.46亿年前,地球诞生,无机物形态 的演化。 4.35亿年前,有机物的出现和生命的 进化。
生命的起源
创世说
热泉生态系统
自组织起源说
宇
生
宙
命
胚
活
胎
力
说
论
自然发生说 目的论
……
二、生命的起源(化学进化)
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二)宇宙学中的几种模型介绍 1.静态宇宙模型
1)宇宙是一个四维的时空连续区,具 有有限空间体积,表现为自身闭合,近 似于球面空间。
2)天体均匀地分布在庞大的空间内。
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二)宇宙学中的几种模型介绍 1.静态宇宙模型
特点: (1)有限无界性。
——弯曲的封闭体 (2)有物质无运动。
1.从原始大气到简单有机物
美国化学家 米勒模拟原始地 球环境的实验。
(三)生命是通过化学途径起源的
2.从简单有机物到生物大分子 1)生物大分子——生命的直接构成物 2)转变的状况
(三)生命是通过化学途径起源的
3.从生物大分子到原始生命 1)生命现象的要求 (1)能够形成独立的体系,以使自己 区别于环境; (2)独立的体系能够长期存在,也能 够更新、复制自己和繁衍。
二程理本论和气本论
二程理本论和气本论二程理本论和气本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两个重要流派,分别以程颢和程颐的思想为代表。
二程理本论和气本论在宇宙生成论、形神关系论、认识论和人性论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思想。
1.宇宙生成论二程理本论认为,宇宙的生成不是由物质性的气所构成,而是由超越性的理所本原。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而气则是第二性的。
程颢认为,“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之宗,永恒不变。
而“气”则是构成万物的材料,是不断变化的。
程颐则进一步提出,“理”是形而上之道,是第一性的,而“气”是形而下之器,是第二性的。
相比之下,气本论则认为,宇宙的生成是由物质性的气所构成,气是第一性的,理是第二性的。
气本论强调宇宙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是由气的运动变化所致。
荀子曾提出,“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材料,万物因“气”的变化而变化。
2.形神关系论二程理本论认为,形与神是统一的,以神为主导。
程颢认为,“形”是人的身体,是物质性的;“神”则是人的精神,是超越性的。
人的精神是永恒的,即使身体死亡,精神仍然存在。
因此,程颢主张人们应该追求精神的超越,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而气本论则认为,形与神是分离的,以形为主导。
气本论认为,“形”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本质;“神”则是人的精神,是形而上的。
人的身体和精神是可以分开的,身体死亡后,精神也会随之消散。
因此,气本论强调人们应该通过修炼养生之道来实现身体的健康和长寿。
3.认识论二程理本论认为,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由“理”所决定的。
程颢认为,“理”是超越性的存在,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只能通过内心的体验和领悟来获得。
因此,程颢主张人们应该通过静坐冥想的方式,来认识自己内心的本性和“理”的存在。
而气本论则认为,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由“气”所决定的。
气本论认为,“气”是物质性的存在,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只能通过感官的感知和经验的积累来获得。
因此,气本论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来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朱熹的宇宙生成论研究
朱熹的宇宙生成论研究
朱熹的宇宙生成论研究是朱熹在《四书》和《五经注疏》中的一个重要论述。
他的宇宙生成论指的是宇宙的生成来源,即生成宇宙的原因和过程。
朱熹的宇宙生成论是基于其儒家哲学思想的,他认为宇宙是由天地、日月、星辰和五行元素组成的,而这些元素本身又是由天地之气所形成的。
朱熹认为,宇宙是由天地之气发生变化而生成的,这些变化又会影响宇宙中的物质和动态,从而形成宇宙的有机结构。
他还认为,宇宙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它受到宇宙本身的力量和规律的控制,而不是由任何外部因素控制。
朱熹的宇宙生成论研究对当今的宇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宇宙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宇宙生成论研究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他们可以从宇宙的概念、结构和发展过程中探索宇宙的奥秘。
(完整版)老子的主要思想
老子的主要思想老子在对待旧制度的态度上,与孔子有所不同。
孔子站在继承与发杨殷周、尤其是西周文化的立场上,以继承西周文化为己任,并在旧文化中增添了新内容,使之适应新时达的要求。
例如在天道观上,一方面续宣扬西周以来的天命论,认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但是另一方面,他不再强调上帝的人格形象,而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认为天并不发号施令,四时百物则自然地运行生长。
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孔子完全强调人为的作用,说:“为仁由己,而有人乎哉?”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天的权利范围,强调了人的作用,消弱了人的绝对权威性。
再如在对待西周以来的由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上,孔子极力主张维护传统的礼乐制度,提出“立于礼”、“以礼让为国”等思想,同时又主张对礼乐要进行必要的改造,反对徒具形式的虚伪礼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就是说,礼制是随着时代的不同,既要继承又要改变。
孔子为了挽救礼乐制度,特别提倡用“仁”的思想来充实“礼”的内容。
认为没有仁爱的思想,就谈不上礼乐。
他提倡“礼,与其奢也,宁俭”的思想,即认为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为好。
礼节仪式不在于繁多,而在于能否体现仁爱的思想。
在对待传统的礼义文明态度上,老子则与孔子不同。
老子对传统礼义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认为礼已是人民手中虚伪、欺诈的工具,成了祸首。
至于仁义,老子认为它只是在纯朴大道废弃之后产生的东西。
老子认为,只有“绝圣弃智”才能“民利百倍”,只有“绝仁弃义”才能“民复孝慈”。
但老子并没有完全抛弃传统文化,抛弃礼乐仁义的思想。
《老子》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可见,老子并不一概否定礼乐文化。
如老子主张“绝仁弃义”,同时又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这是要求去掉虚伪的仁义,而提倡真实的仁义。
《太一生水》与《老子》宇宙生成论演变
《太一生水》与《老子》宇宙生成论演变作者:李军纪明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02期摘要: 《太一生水》与今本《老子》宇宙生成论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本文作者通过对当时其他诸家学说及社会政治体制变化的思考,认为两者的变化正是道家为了适应社会需要而作出的调整。
关键词: 《太一生水》《老子》宇宙生成论社会政治体制1993年湖北省荆门郭店出土的简本《老子》同今本有着重大差异。
专家组以今本《老子》为参照将有关道家的竹简分为甲、乙、丙三组,文字不见于今本《老子》的划为《太一生水》。
关于《太一生水》和今本《老子》的关系,学术界多有争论,由于《太一生水》中所提到的宇宙生成论和今本《老子》中的宇宙生成论不同,一些学者以邢文、李学勤、王中江为主提出了别系说,认为简本与今本相互并行,各有传承系统,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论是对老子道、物二元论的解释。
[1]对此笔者认为,《太一生水》所涉及的宇宙生成论和今本《老子》中所提及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是两种不同的宇宙生成论,从《太一生水》到今本《老子》宇宙生成论的变化正是对道家为适应当时社会巨大变化所做出的合理反映和流变。
笔者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同一时期其他学派的流变战国时期,诸侯竞相变法,战争更加激烈,诸家学说为了求得生存而不断发展自身学说。
战国时期儒家自孔子死后一分为八,韩非在他的《韩非子·显学》里说:“自孔子之死也。
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而后又有孟子之儒,“故孟子所谓礼者,已非孔子之礼,而其意则犹是孔子之意也。
若其薄桓、文而言王道,斥独夫而言民贵,皆非孔子尊王正名之旨。
然正可以见学术之随世运而转变”[2]。
同一时期的墨家也一分为三,韩非子在《显学》中也谈道:“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
”虽然儒家墨家的分化都是由于对社会关注的重点和解决方式的不同,但他们同样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西方哲学史第二版1(古希腊自然哲学).pdf
西方哲学史(古代----近代)第一篇:古希腊哲学•第一章: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第二章:古典时期希腊哲学•第三章:晚期希腊罗马哲学第二篇:中世纪哲学•第一章:教父哲学•第二章:经院哲学第三篇:近代哲学•第一章: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第二章:英国经验主义•第三章:欧洲大陆唯理主义•第四章: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第五章:德国古典哲学西方哲学史阅读文献:•北大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1-2)•梯利:《西方哲学史》(1-2)•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1-2)•罗素:《西方哲学史》(1-2)导论一哲学与西方哲学史•(一)哲学与西方哲学•(二)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胡适(1891--1962)•西方为科学的文化•印度为宗教的文化•中国为道德的文化梁漱溟(1893--1988)•西方为前进的文化•印度为后退的文化•中国为中庸的文化冯友兰(1895--1990)•中西之分,古今之异。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张载(1020--1077)•“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首先兴起于西欧,而不是首先兴起于古代实用科技更发达的东方(中国)?二李约瑟难题(1900--1995)李约瑟的解答•中国有完备的“封建官僚制度”杨振宁的解答《〈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2004年月3日人民大会堂)• 1 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 2 天人合一的观念。
(1922-- )三为什么近代民主首先在西方出现?•(一)古代民主与近代民主•(二)希腊民主与中国民本伯里克利•公元前431年冬,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发表了著名演说:古代希腊民主•“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国学经典《东坡易传》的情本论
国学经典《东坡易传》的情本论宇宙生成论是苏轼哲学的基础,但这一基础只是提供了解释物质存在、社会存在和各种精神现象的可能的指向,只有到了存在论才将这种指向确定并具体化。
然而,存在论还不是苏轼哲学思想的实在处,只有具体到了对人的性命、情理的解释,苏轼的哲学思想才落到了实在处,才与现实中的某些问题发生了更为密切的直接的关系,也才与他的文艺思想产生了本质性的关联。
在中国哲学史上,人性论一直是不同流派的哲学都倾力探讨的问题,对人的性与命、情与理的不同的看法决定了这种哲学的特点和性质。
最著名的当数孟子的性命论: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
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
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尽心下》)孟子的意思是说,人喜欢感官享受,是天性,但能否得到这些享受,却是命运,所以君子不把乐于享受看作是人的天性的必然;至于仁义天道能否实现,虽然属于命运,但也是天性的必然,所以君子不认为能否实现仁义天道属于命运,而应该看作是属于人的天性,因此应该努力去实现仁义天道。
如果从形式逻辑的角度讲,孟子的这段话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但中国传统哲学并不特别注重逻辑的严密性,而是更注重对问题的某种感受和设定,孟子在此正是通过人的感官享受的不能实现和仁义天道的应该实现而将社会性的仁义天道规定为人的天性,于是,自然性的感官享受就成了外在于人的命运,而社会性的仁义道德就成了内在于人的本性。
这是性与命的置换,也是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角色的置换。
应该说,这一置换有着巨大的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它为人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起码的规则,也为人设定了存在的价值依据。
这一置换对中国哲学的人性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政治意识形态也有着直接而深远的意义。
然而,任何理论在使用过程中都必然会同时将自身的负面因素发挥出来,甚至干脆走向自己的反面,孟子的人性论在现实中往往还发挥着压制人的个性与合理的欲望的作用,起码是被当作借口。
第二讲:哲学的诞生
--亚里士多德
第一个哲学概念:“本原” (arche)
所谓“本原”(arche)就是万物从 它那里来,毁灭之后又回到它那里去, 万物生灭变化,唯独它不变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
泰勒斯(盛年:公元前585年)
1、大地浮在水上。 2、宇宙充满了灵魂。
赫拉克利特 (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
“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 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 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分寸熄灭。”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我们踏入又不踏入同一条河流, 我们存在又不存在”
爱利亚学派
代表人物有三位: ①Xenophanes(色诺芬尼) ②Parmenides(巴门尼德) ③Zeno(芝诺)
Xenophanes在哲学上的贡献:主要是提出 了泛神的一元论,并在此基础上第一次提出 思想作用问题。他认为,只有一个神,它永 远在同一个地方,它虽然不动,然而无所不 在,它不生不灭,无始无终,它全视、全知、 全听,因而它能毫不费力的以它心灵的思想 力支配一切,他的这些思想为Parmenides 所发挥和改造。
“有规定者”和“无规定者”,这两个本原 既是谁都不可缺少的,彼此结合的,同时又 是彼此对立的。前者是正面的、肯定性的东 西,后者是反面的、否定性的东西。这种对立 贯穿在这十组相对立的规定中。 在希腊语中,“和谐”(harmonia)最初的意 思是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
3、灵魂不灭的思想
Pythagoreans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宣称灵 魂不灭、灵魂转世的哲学家。在他看来,灵魂是由 不死的元素构成的,因而它是不朽的。灵魂可以脱 离肉体存在,可以转世,从一个生物体中转移到另 一个生物体中。Pythagoreans宣称,他自己的灵魂 曾经五次轮回在别人身上生长了207年。灵魂的转生 是没有人与动植物的界限的,一度为人的灵魂,来 生也许转生动植物上而为禽兽、为草木,反过来, 禽兽、草木的灵魂也许可以转生为人。究竟转生为 什么,全看它们生时的行为如何,善者上升,恶者 下降。这种轮回说颇具有平等色彩。
《太一生水》体现宇宙生成论论文
《太一生水》体现宇宙生成论论文摘要:“太一生水”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并非纯粹的自然元素构成的宇宙生成论。
其实,在“太一生水”出现以前,先秦的哲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大部分都是神本论的宇宙生成论,虽然没有确切的说明,但是在部分文献中还是可以体现出来端倪的。
1993年在湖北荆门出土的《老子》简版与现今所流传的《老子》有很大的不同之处,虽然其文章多有破损之处,但是其中亦有保留完整的篇幅。
而《太一生水》篇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保留完整的文章。
其中,《太一生水》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太一生水。
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
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
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
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
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
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
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
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
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
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
是故,大一藏于水,行于时。
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
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
君子知此之谓<道>。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于弱,□于□》。
下,土也,而谓之地。
上,气也,而谓之天。
道也其字也,青昏其名。
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
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
<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以□。
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这整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太一”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太一”最先产生出水;水生成后又反过来辅助“太一”,产生了天;天生成后反过来辅助太一,从而产生了地。
天地形成后,情况有所变化,被辅助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太一”,而是天地的本身。
宇宙生成论 列子
宇宙生成论列子
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是在《蒂迈欧篇》里提出来的。
这篇对话被西塞罗译成了拉丁文,后来就成为西方中世纪唯一的一片为人所知的对话。
柏拉图认为,凡是不变的都被理智和理性所认知,凡是变的都被意见所认知。
世界既然是可感的,所以就不能是永恒的,而一定是被神所创造出来的。
神按照永恒的模型来造成世界,他不嫉妒,所以愿意使万物尽可能地象他自己。
随后是毕达哥拉斯派关于行星的解说,并引到了一种关于时间起源的解释。
总的来说,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试图解释世界的起源和本质。
宇宙生成论
宇宙生成论
宇宙生成论是一种关于宇宙是如何诞生的理论。
它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大爆炸理论。
该理论认为,宇宙在大约138亿年前由一个非常小、非常热、非常致密的点爆炸而成。
这个宇宙的起源点包含了所有物质、能量和空间。
爆炸后,宇宙开始膨胀并不断扩张。
另一种是永恒膨胀理论。
该理论认为,宇宙是永恒存在的,一直在膨胀,并将永远膨胀下去。
这个理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超过超新星爆炸数量的事件诞生的,所谓的“大爆炸”只是一个宇宙演化的时刻。
这两种理论都有着广泛的研究和探索,而它们对人们理解宇宙的发展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框架。
孔子的宇宙生成论
孔子的宇宙生成论孔子的宇宙生成论,是他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思考和理论。
孔子认为宇宙是由天地、人和礼所构成的,是一个有序而和谐的整体。
他的宇宙生成论既是对宇宙本质的探究,也是对人类生活的指导。
孔子认为,宇宙的生成源自于天地的创造。
他认为天地是宇宙的根本,是万物生成和运行的基础。
天地是无始无终的,它们的存在不受时间的限制。
天地之间存在着无穷的力量和能量,它们通过各种方式相互作用,形成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
在孔子的宇宙生成论中,人被视为宇宙的一部分,是宇宙的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是天地之间的桥梁。
人具有自由意志和创造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参与到宇宙的生成和演化中来。
人类的行为和思想,应该符合天地的规律和道义,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礼是孔子宇宙生成论中的重要概念。
孔子认为礼是天地的规范,是人类行为的准则。
通过遵循礼的原则,人们可以实现自身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孔子强调,人们应该尊重天地的力量和秩序,遵循礼的规范,以实现宇宙的和谐和个人的幸福。
孔子的宇宙生成论对人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告诉我们,宇宙是一个有序而和谐的整体,我们应该尊重和顺应宇宙的规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参与到宇宙的生成和演化中来。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个人的幸福是建立在社会的和谐之上的,我们应该遵循礼的原则,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孔子的宇宙生成论是他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思考和理论。
它强调了宇宙的有序和和谐,以及人类在其中的作用和责任。
通过遵循天地的规律和道义,我们可以实现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和探索宇宙,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数的宇宙生成论:《鲁久次问数于陈起》与《蒂迈欧》比较研究
Mathematical Cosmogony Compared : Lu Jiuci Asks Chen Qi about Numbers and Timaeus 作者: 刘未沫[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世界哲学
页码: 104-113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2期
主题词: 数;音律;宇宙生成论;《鲁久次问数于陈起》;《蒂迈欧》
摘要:本文致力于比较北大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以下简称《陈起》)与柏拉图对话《蒂迈欧》,以此为例考察中国早期与古希腊基于数的宇宙生成论之异同。
首先,本文将分别论述二者中音律与宇宙生成论核心要素(如行星与恒星运动、年月日周期的形成及宇宙结构)的关系。
其次,本文关注二者从音律(纯比例)逐级创生(一维到二维到三维)的方式:在《陈起》中,该过程是
以黄钟律作为嘉量的方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的,而在《蒂迈欧》中,该过程则表达为平面与立体几何的构造。
二者差异在于数之地位不同:《陈起》中,数内在于日常生活,但《蒂迈欧》中,数则超
越于具体事物(位于具体事物与理念之间)。
最后,本文进一步探究这一差异背后的原因并说明:柏拉图宇宙生成论的主要工作是解释哲学家如何能够藉助理解天的秩序来认识更高的理念世界的
绝对秩序,同时以该秩序来理解自然界和人之生命的秩序;而在早期中国宇宙论中,没有超越于天之外的秩序,圣人贤臣之特质正在于能认识到这些隐含在自然秩序中的音律数和历法数,并将它们要么通过度量衡的方式带入百事经纪,要么通过具象化的宇宙图像,带入与个人生活相关的择日占卜或与国家行为相关的祭祀礼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宇宙生成论宇宙生成论2010-12-06 14:51宇宙生成论宇宙生成论:_新建专利词库史蒂芬.霍金曾经在《时间简史》第一章中说到:"一套完整的统一理论的发现可能对我们种族的存活无助,甚至也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然而自从文明开始,人们即不甘心于将事件看作互不相关而不可理解的。
他们渴求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
今天我们仍然渴望知道,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人类求知的最深切的意愿足以为我们所从事的不断的探索提供正当的理由。
而我们的目标恰恰正是对于我们生存其中的宇宙作完整的描述。
"但是,说是这么说,而我还是怀疑,没有一种现实意义,即使是"一套完整的统一理论",那人们究竟有多少可能性去兴趣它呢?即,人们是渴求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但是,如果在不知道我们自然统一论的现实意义的情况下,现实中究竟有多少人能够以求知的、最深切的意愿,来为"我们所从事的不断的探索提供正当的理由"?何况,我相信的是,一切科学理论的根本性本质,可能只在于它的现实性意义,而不是在于它的真理性如何。
黄帝学说是一个非常系统性的文化起始,有一以贯之的统一的逻辑体系。
其后的易经是研究和预知宇宙万物周期规律变化的学问。
因而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自然规律;"阴阳不测之谓神"的测不准原理。
量子力学大家玻尔提出的"互补"性理论曾受到《周易》的启示也绝非偶然。
这在〈黄帝经〉中明白不过的立论:"亘先之初,道同大(太)虚,虚同为一,亘一而止。
茫茫昧昧,未有明晦。
神微周盈,精静必熙。
故未有以,万物莫以"。
说明是"道"的一切显示都产生于"阴阳象数(正负)"差异消长"中态位移"的原动力,是现代自然系统所揭示出的"同化异构"或"同构异化"体制,并从这种体制中找到人们不易显见的常在要素,如阴阳、有无、正负、虚实、盈亏、涨落、消长、刚柔、祸福、体用、宏观与微观、精神与物质、过程状态与结构实体,功形于上与功形于下等的偶联互补和谐承制关系,其关系的根本实在落脚点是"道物的相互作用",这些都是唯物论无法完整揭示而出的课题,也是唯道论难以理解的症结所在。
因此,对"黄、周、老"的优选思想的"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但是,"道"既可指定于个例事物、又不可固定于那个具体事物的那个"道";也是说可以在具体的事物之中或也可在具体事物之外而变动不居。
要常从"无"的过程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是时空的功信过程流;"有"是事物本体。
是真正的智慧理性、逻辑的一种体验方式,只有通过得"道"的方法才能悟到"道"。
另外还有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椭圆形轨道等,这些都是"道物一体"性的协同互补承制的相互生化作用的自我调控,这是《老子》和《庄子》其实说了而又不愿明说的"道",而黄帝在〈黄帝经〉中早已言过:"故无有形,大同有名。
天弗能覆,地弗能载"。
可以说《周易》讲的卦爻变易与交易,是阳正阴负在多维网络立体时空层次的事物互易(正易负、负易正)"有无"过程的作用,也即是天地阴阳造化万物的过程。
如此,"哲学是以逻辑学同时又关联到了辩证法二者协同互补上对自然和社会课题的说理",我们都可以纳入广义上的"道物辨证法"思想之中,以"理"构成谋事成功的先决性前提为条件,是名之"道与物"的关联作功。
如是,这就产生了相互统一的"效应场作用",是"事物相互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为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长河滔滔不息的历史源头,作为一般系统性的"自然生态哲学"的基础非常的可靠。
在"道和物"于一元化的状态中,表达复合体可被理解为多种有机生成部分(宏观与微观、正阳与负阴等)的关联。
只有在"事物相互作用"的作功过程状态中才能得到显见。
同样,宏观与微观之间、主观与客观之间、心与物之间、正阳与负阴之间、结构和功能之间、形态与生理之间的"偶联协同"是基于有机体的"活态",可以把生物的自我调控现象,看作是通过对有机体"中态有序"的维持"公约度量",从而获得个体独立性自稳自约与周围环境连续性适应变化"换能"与"互通有无"的强力保证。
表现型是通过隐在基因所携带的密码的相互作用以及其自身所遇到的相关条件从基因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拉兹洛就说:"生物系统中的等级组织…例如,如果社会学家声称他们的模型具有相互依赖和自我维持的特性,那么他们必定意味着模型解释的人类关系网络显示了这些特性"。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越来越重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不断召开有关《周易》和《老子》等传统文化的国际学术会议,中国的先哲所著的《黄帝经》、《周易》与《老子》也成为世界上哲学家们研究的热点。
归根结底,功形于上与功形于下、主观与客观、有与无、唯心与唯物、阴与阳、正能态与负能态、正离子与负离子等都统一为"道物论",是无须人为地明确剥离的彼此。
庄周十分明确地认识到空间与时间的无限性,"道"的永恒性。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偶联",是"锅补与补锅"性的择优供需应位,即为宇宙本原"有"[正阳"+1n"]和"无"[负阴"-1n"]的互补互通过程中维持在0位上下左右的中态(-1n-0-+1n)标量规范稳态有序公约度阈值的象数;0道上下左右的驰缓出入升降中态(-1n-0-+1n)标量公约度阈值的象数,是正阳负阴"和谐互补、偶联承制"不显性的稳态有序的宇宙自然常数,正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而为和"的原理。
所以"哲学的真义"就是"外察内审性践行"的象数方法学结论,"哲学的意义"也许不是体现在"过余思辩"或"可控条件"为前提上的人为立论,更主要的是体现在"道物论"的"协同互补、和谐承制、关联一体"的"有机复合体"上。
所以李约瑟就说:"中国人的思想和传统哲学在许多方面都比基督教徒的世界观更和现代科学合拍"。
早在1930年科尔沃讲演《东方和西方》中,萨顿就明确断言,"新的启示可能会,并且一定会来自东方"。
但是在长期的科学人文环境的探索中,人们却很少论及东方的先秦文化,而许多国人大家还是跟着人家的屁股后面,总是证论着既往过时的或纠缠不清的西方文化。
当代新文化观的人们在重新解读着古代先秦的哲学思想,并由现代科学重新揭示出来的世界观。
黎凯旋与科学家经十多年的讨论总结出《易经》所蕴涵的若干"宇宙最高原理":对称原理、协同原理、层次原理、互补原理、循环原理、稳态原理、秩序原理、承制原理等等,这些用现代语言表述的原理在历史上先秦道家的著作中,曾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阐发过。
而在当代学者的著作中又通过重新评价,使这些古人的睿智焕发出新的光辉。
卢约瑟和他的学生们就说过:"原子是缩小了的太阳系,电子不停地围绕着那个很小很重的核心在运转,最小的原子竟然同庞然大物太阳系的构造原理一致"。
既然公认"原子与太阳系构造原理一致",那么是"一元本体"的法则无疑了,总的政策方针已经有了,在困难的"功形于中"面前就存在着容易,容易的方面是"功形于上"与"功形于下"的构造原理一致,人们应该在有机整合"功形于中"方面多做文章,把整合做到位。
是物得没得道的问题,有道的物就动了,有道的文章也受用,一块原矿不经煅炼就制不成有道的物,火箭飞船有道才起到腾空万里的作用。
能够是这样,表现简单的事物也就存在着不简单了,那时的人也就是"神"了。
从简单方面来看问题是"法于自然、和于术数;法于阴阳、和于数理"的法则原理。
E-靳特西说:"我们站在一个新的伟大综合的开端上,相应的状态结构不是主题,而许多层次的相互关联的自组织动力学才是主题。
现在,我们有可能把进化看成是物质能量、信息、复杂意识和自我反思一样的集合体"。
而科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抛弃了整体论的观念,采用了还原论的观点,科学是进步了,却给予人们一个不够全面、完善、真实的自然图景,于局部是明晰到了一定需要的程度,但在整体上是散乱无彰的。
为此,爱因斯坦如是说:"不能在逻辑上进一步简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组成理论的根本部份,它们不是理性所触动的,一切理论的崇高目标,就在于使这些不能简化的元素尽可能的简单…"。
李政道教授在《科学与艺术》一书中说过:"自然在其本身定律中具有自我展示美的设计,也就是物理定律的对称性与和谐性,有着朴素简单的朴素美"。
按拉兹洛的说法是"只有一种实体的实在,那就是潜能量"。
在太阳系的实在,以作者的认知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椭圆形轨道,从物质上看是地球与太阳等的相互作用,由于相互作用之后而产生的椭圆形轨道,才产生了时空距离的差异,有了差异就有了涨幅与落差的消长因素,也就有了地球上的万物,这是统一力的"同构",消长交互作用的异化向上是"同构",向下为"异化",概括起来是椭圆形轨道的盈亏消长的"同化"才表现自然上的"异构"的特征,其用同化的原理所开展的复制是异构、所以"异构则展示纷繁";其异构的向高层次上的有机整合是同化,为此"同化则显见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