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同课异构及评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同课异构及评析【教材解读】
1.文体视角。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的构段运用了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的反复结构,文中五幅插图与内容对应,有助于学生读懂故事内容。

这则童话启示人们:做事情要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2.语言特色。

课文中运用了“掰、扛、扔、摘、捧、抱”等大量的动词和“又又”形式的叠词,要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3.能力训练。

“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的推断”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一年级上册和本册第二单元已经进行过“找出课文中明显信息”的训练,本单元要求在此基础上,继续延续和发展“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并根据课文信息作出简单的推断”的能力。

A 案:借助思维导图读故事【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利用部首归类法集中识记提手旁的“掰、扛、扔、摘、捧、抱”等字,并学会运用。

2.根据课文结构反复的特点,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朗读课文,在读中提取、整理信息,对“小猴子推断,猜读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3.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积累叠词“又又”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且读且思1.导入课题。

师:今天咱们一起学习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猴”)2.学贵有疑。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
预设:小猴子下山到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3.且读且思。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大致包括这些内容(出示思维导图,如下图)。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想,可以把读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画)
【设计意图:表格图是思维导图的类型之一,其优势之一是通过若干个维度来表示事物的属性及特征。

学贵有疑,当学生学有疑问的时候,教师适时出示思维导图,理顺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带着“小猴子下山到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的问题初读课文,用圈画的方法寻找文本中较为明显的信息。


二、梳理信息,研读文本1.猜图游戏。

(课件依次出示图片:小猴子、香蕉、桃子、南瓜、西瓜、小兔子、胡萝卜、苹果、玉米)师: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

哪些图片是故事中有的,用手势“姨”表示,没有的用手势“伊”表示。

游戏结束后,学生齐读词语:小猴子、桃子、西瓜、小兔子、玉米。

2.梳理信息。

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读书的成果吧!
(出示思维导图,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在电脑上出示相关词语)
3.对照思维导图说一说。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块( ),看见( ),再走到一棵( ),看见( ),接着走过一片( ),看见( ),最后看见了一只( )。

【设计意图:提取和整合信息是一种思维能力。

表格图中的信息是学生一读就能找到的明显信息,经过引导和整合,能有效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故事内容。


三、进入情境,美读课文
1.故事情境铺设(第1 自然段)。

师:小朋友们真会读书!看,故事中的小猴子出来了,发现了吗?他的表情———预设:高兴。

师:你知道他为什么那么高兴吗?
预设:因为他看见玉米又大又多,非常高兴。

拓展词语:又又。

预设:梨子又香又脆、苹果又红又圆、橘子又香又甜、萝卜又白又胖、蝴蝶又美丽又可爱……
师:小猴子是怎么做的?
教学生字“掰、扛”,动作演示。

师:谁能把小猴子高兴的样子读出来?边读边做动作。

(指名读,评价)2.同法学习第2~5 自然段,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学习生字。

3.动词游戏。

我做你猜:掰、扛、扔、摘、捧、抱、捉、招、排、提、挑、拔、拍、摇、搬。

【设计意图: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运用了大量的动词和叠词。

创设故事情境,可以让学生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理解词语并学会运用。


四、能力拓展,猜读故事
1.研讨: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预设:小猴子做事情没有目标;它一会儿想要这个,一会儿想要那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做事三心二意,没有一心一意……
2.师:小猴子做事情没有目标,结果什么也没得到。

从小猴子那难过的表情中,我们相信他一定明白这一次的教训了,是吗?瞧,新的一天又来了!今天小猴子再一次下山,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出示思维导图)四人小组合作讲一讲吧!讲的时候用上“又又”和表示动作的词就更好了。

3.交流合作学习成果。

预设1:小猴子第二次下山,来到一棵苹果树下,看见苹果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摘了一个,捧着回家了。

预设2:小猴子第二次下山,来到一条小河边,看见河里的鱼儿又肥又大,就抓了一条鱼往回走。

他看见一只美丽的蝴蝶飞来飞去,很可爱,他理也不理就回家了。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的推断”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在提取、整理信息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课文信息作出了简单的推断:小猴子结果什么也没得到,是因为做事情没有目标。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猜读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则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

】B 案:借助课文插图讲故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积累叠词“又又”和表示动作的词语并运用。

2.借助插图,图文对照,学习讲故事。

3.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明确要求
1.出示课件《老鼠嫁女》。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个故事吗?
预设:《老鼠嫁女》。

师:还记得我们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吗?
预设:先听老师讲,借助图画记住故事内容,再讲故事。

师:今天我们要读懂课文,继续学习借助插图讲故事。

2.出示课文插图1,认识小猴子,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开课具有趣味性,用《老鼠嫁女》的故事引入,再借助课文插图引出故事的主人公“小猴子”,这样设计既有梯度又有连续性。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致力于学生的语言发展。

在本册教材“口语交际一”的学习中,学生基本学会了借助图画记住故事内容,本课是在此基础上的提升,通过读懂课文,借助插图会讲故事,促进学生言语实践,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初读故事,构建框架
1.出示不带插图的课文,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开火车认读课文中的会认字词,纠正字音。

3.整体感知:小猴子分别来到了哪些地方?预设:瓜地里、桃树下、玉米地里。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故事,在头脑中感知故事的大体框架,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的语言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先读后讲,读为讲奠定基础,言语实践有坡度,这样设计符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


三、巧借插图,学讲故事
1.指导学习第1 自然段。

(配图出示第1 自然段)
(1)观察小猴子在玉米地里的表情和动作,请学生演一演,相机学习生字“掰、扛”。

(2)指导学习运用词语“又又”。

(3)指导学生模仿小猴子高兴的心情朗读。

(4)引导学生对照插图讲一讲。

师:这只高兴的小猴子出现在我们面前,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他发生的故事。

(注意引导学生将图上内容说清楚: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怎么做)2.同法指导学习第2 自然段,先学后讲。

3.分别出示插图3、插图4,学生对照课文小组合作边读边讲,再指名全班交流。

4.学习第5 自然段。

师:你觉得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了?
预设:同案例A。

【设计意图:依据本文构段反复的特点,在充分指导学习第1、2 自然段后,学生基本学会了通过读懂课文再看图讲故事。

第3、4 自然段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给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其自己尝试看图讲故事。


四、凭借插图,串讲故事
1.出示课文五幅插图,小组合作串讲故事。

要求:讲故事的时候,声音响亮,别人听得清楚,得一颗绎;表情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自信,得一颗绎;边讲边做动作,得一颗绎;故事讲述清楚明白,得一颗绎;故事讲述生动形象,得两颗绎。

2.全班交流,评价,评选“X 星故事之星”。

【设计意图:统编教材注重阅读与表达的关系。

将五幅图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为学生讲整个故事提供了依据。

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为每一个学生搭建组织语言、整合内容、自信表达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阅读课中得到提升。


五、课后拓展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请他们评一评。

A、B 案对比评析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人教版和统编版都选用的经典课文。

老课文怎样教,是一线语文教师的教研难题。

在上述案例中,两位教师同课异构,“同”在都重视了言语习得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

具体来说,一是关注学生年龄特点,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味;二是关注文体特点,注重童话故事教学的连贯性、趣味性;三是关注文本的语言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重积累更重运用;四是在“语文要素”训练的同时关注“人文主题”,巧妙渗透“要有目标意识”这一良好习惯。

然而两位教师的设计又各具特色,“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阅读策略不一样
A 案运用的阅读策略是借助思维导图读故事。

文本段落结构相同,每个自然段由两句话组成,教师采用表格式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提取、梳理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读懂故事,学会简单推断。

思维导图来源于学生的疑问“小猴子来到哪儿”“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通过四个维度来寻找梳理课文信息,内容一目了然,
将“读懂故事”这一目标化难为易,为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奠定了理解的基础。

B 案运用的阅读策略是借助课文插图讲故事。

教师准确把握编者意图,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插图,将文本内容与插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读故事、讲故事。

着重引导学生将插图1 的内容讲清楚,教给学生看图讲故事的方法,然后采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第2~5 自然段,最后出示五幅图,把文本像连环画一样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习串讲故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文本内容、图画内容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从而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言语实践提供了平台。

二、能力训练不一样
A 案设计突出一个“读”字,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

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

朗读要求在设计中分层体现初读,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带着问题且读且思;梳理信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童话故事的梗概,为研读文本奠定基础;创设故事情境,用语言和图画将学生带入情境,想象小猴子的表情、动作,带着高兴的心情美读课文;能力拓展,猜想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发生什么故事,学着课文的表达方式讲一讲。

“读”占课堂,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积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B 案突出一个“讲”字,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堂课是否具有实效性,评价标准之一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是否有所进步,所以教师在提要求时,应略高于学生的思想与认识水平,使学生通过努力“跳一跳”,摘到知识的果实。

学生学习的原点是在《老鼠嫁女》的学习中已有的“听故事,借助图画记住故事内容,学讲故事,让别人听清楚”的能力。

本节课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主要围绕“读懂故事,借助插图讲故事,边讲边做动作,故事讲述清楚明白,力争生动形象”展开,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延续性。

三、识字方法不一样
识字是一年级的教学重点。

两案识字方法各有侧重,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增强识字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前者利用部首归类法集中识记提手旁的“掰、扛、扔、摘、捧、抱”等字并运用,重视识字方法的引导,注重提高识字的实效性。

后者主要借助插图,先让学生从插图中获得形象直观的认识,再通过动作演示和游戏认读生字,增强学生识字的兴趣和自信心,注重识字的趣味性。

四、思维发展不一样
A 案侧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的推断”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一重点,通过初读、研读、美读、猜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图梳理、
整合课文信息,并有条理地推断出了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在学生已有“找出课文中明显信息”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在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实现语言和思维同步发展。

B 案侧重再造想象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一、二年级的儿童在讲述故事的时候,经常需要以图画或者具体形象作为支柱,随着年龄增长,概括性、逻辑性才逐渐发展起来。

根据插图讲述故事内容是再造想象的思维过程。

课文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小猴子的表情、动作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通过观察和模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了故事的情景,继而通过语言、动作表现出来。

讲述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表现,则显现出创造性想象思维发展的雏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