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在黄瓜中的残留降解行为及安全使用技术
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
![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https://img.taocdn.com/s3/m/34548208650e52ea5518982f.png)
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
“凯润和阿米西达”
吡唑醚菌酯商品名称叫做“凯润”,是德国巴斯夫的。
嘧菌酯商品名称叫做“阿米西达”,是先正达的。
1、这类杀菌剂最好在孢子萌发前使用。
在冬枣上,建设7月中旬开始使用,间隔半月一次。
(雨后3天内使用,效果更佳)
2、请尽量减少使用这类药剂的次数,它们的作用位点非常单一,抗性起得比较快,一年最多用3次,用多了防治效果就不明显了。
不能长期使用单药剂,最好配着其他杀菌剂使用或者使用复配剂(在防治冬枣病害上可与苯醚甲环唑等混用)。
禁止把这二类产品一起用,既是浪费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3、如果发病了,使用这类杀菌剂的最重要效果是防止病菌菌丝生长,防止游离在空气中的孢子二次浸染,而不是直接快速杀灭病菌。
在冬枣上,嘧菌酯(阿米西达)使用次数过多或浓度过大容易造成药害,叶片卷曲成筒状,影响光合作用。
吡唑醚菌酯(凯润)出现药害的几率较小。
醚菌酯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区别
![醚菌酯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00fa4d3c5f0e7cd185253613.png)
醚菌酯、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区别
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都是都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物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以天然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抗生素为先导化合物开发地一类新型杀菌剂,到目前为止已有个品种商品化,还有至少个化合物正在开发中.它们地化学结构上都含有甲氧基丙烯酸酯基团或是由甲氧基丙烯酸酯衍变而得.在农业应用上表现有许多共同特点.
()独特地作用机理.它们都是病原真菌地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素和.间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地呼吸,干扰细胞能量供给,使细胞死亡,从而发挥杀菌作用.作用于线粒体呼吸地杀菌剂较多,但苯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作用地部位(细胞色素)与以往所有杀菌剂均不同,因而对于已对甾醇抑制剂(如三唑类)、苯基酰胺类、二羧酰胺类、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地菌株有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杀菌广谱.对几乎所有真菌类(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病害都显示出很好地活性,如麦类地白粉病、叶枯病、赤斑病、网斑病、黑腥病,水稻地稻瘟病、纹枯病,以及霜霉病、疫病等具有很好地活性,对疫病地防治更显重要.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并有良好地渗透和内吸作用,可以茎叶喷雾、水面施药、处理种子等方式使用.
()具有高度选择性,对作物、人、畜及有益生物安全,对环境基本无污染.
()本类化合物除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对某些昆虫和植物也具有电子传递抑制作用.因此有可能从苯氧基丙烯酸酯类中开发出杀虫剂和除草剂,并已有这方面地专利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本类化合物是天然抗生素为先导化合物地仿生杀菌剂,具有植物健康作用,使用后叶片增绿,增加作物光合作用,延缓衰老,延长作物采收期,从而达到增产效果.文档来自
嘧菌酯原药为棕色固体,熔点℃,醚菌酯原药为白色粉吡唑醚菌酯原药为白。
黄瓜霜霉病发生及防治
![黄瓜霜霉病发生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a96c0ee1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5f.png)
黄瓜霜霉病发生及其防治1、黄瓜霜霉病发生规律黄瓜霜霉病是一种重要的黄瓜病害,在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
其病原菌为古巴假霜霉,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科。
该病菌在适宜发病条件下,流行速度快、发病重,给黄瓜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主要危害黄瓜叶片,春秋两季是发病的高峰期,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水浸状斑点,病斑受叶脉限制,逐步发展为不规则的多角形黄褐色病斑,湿度大时,叶背面的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破裂,有时连接成片,叶缘卷缩干枯,以致整株枯萎,只有顶部几片新叶无病斑。
黄瓜霜霉病菌通过产生孢子囊、游动孢子或卵孢子进行繁殖,孢子囊呈卵圆或椭圆形,浅灰或紫红色,成熟的孢子囊从孢囊梗上脱落,随风或水滴飞溅传播。
孢子囊在寄主植物叶表面需水膜才能萌发,萌发通常是间接的:孢子囊在水中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游向气孔并定殖,失去鞭毛形成胞囊,然后从胞囊长出芽管,穿透气孔到达叶组织,在叶片气孔腔的菌丝上产生附着胞,这种气孔穿透是此类病菌常见的穿透机制,直接穿透是罕见的。
2、防治措施由于病菌繁殖速度较快,再侵染频繁,流行性强,一旦发生很难防治,生产中主要利用化学杀菌剂进行防治。
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以化学防治和生态调控为主,其他防治方法为辅的防治措施。
2.1选育抗病品种根据不同的栽培条件和季节选用不同的抗病品种,不仅能适当提高作物产量,还能改善果实品质、一定程度上减轻霜霉病的危害。
2.2 农业防治一些好的农田管理措施对黄瓜霜霉病可起到一定的预防发病或延缓病情发展的效果。
采用药剂拌种等方法对种子进行消毒,将苗床消毒,培育无病的壮苗;及时清除收获后田间遗留的病残体,减少田间残留的病原体数量;提高耕作水平,将合适的作物进行轮作或间作套种;尽量选择地势高、排水好、通风好的地块种植,并适度调整作物的播种期以及降低植株的种植密度,这些措施均可相对降低叶片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科学施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等。
吡唑醚菌酯怎么使用?各种作物使用吡唑醚菌酯的用量用法
![吡唑醚菌酯怎么使用?各种作物使用吡唑醚菌酯的用量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78607edb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08.png)
吡唑醚菌酯怎么使用?各种作物使用吡唑醚菌酯的用量用法吡唑醚菌酯,有着良好的杀菌性能,是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在市场上受到广大人们的认可,但是你知道它怎么使用吗?小编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各个农作物对于吡唑醚菌酯的用法用量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吡唑醚菌酯的相关资料①吡唑醚菌酯的悬浮剂相对于粉剂和乳油是的。
除了工艺较为严格以外,加工成本也相对较高。
粉剂容易造成污染,乳油则各方面相对较为落后,所以选择悬浮剂是的。
②吡唑醚菌酯的作用机理在于抑制病原真菌的线粒体呼吸。
杀菌广谱,对几乎所有真菌类病菌都有较好的活性,针对麦类白粉病、叶枯病、赤斑病、水稻稻瘟病、纹枯病、霜霉病等病症都实验活性较佳。
同时它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拥有良好的渗透、内吸效果,可用作茎叶喷雾、水面施药、处理种子等方式。
③相对于嘧菌酯和醚菌酯,吡唑醚菌酯明显具备更强的相对抑菌活性能力。
并且具有较强的抑制病菌孢子萌发能力,对于囊菌类、担子菌类、半知菌类及卵菌类等植物病原菌有显著的抗菌活性,且具有潜在的治疗活性,可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真菌性病害。
吡唑醚菌酯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活性较强,可改善作物生理机能,增强作物抗逆性。
④吡唑醚菌酯的防治范围包含小麦、花生、水稻、蔬菜、果树、烟草、茶树、观赏植物、草坪等多种作物。
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纲真菌引起的叶枯病、锈病、白粉病、霜霉病、疫病、炭疽病、疮痂病、褐斑病、立枯病等多种病害。
对黄瓜白粉病、霜霉病、香蕉黑星病、叶斑病、葡萄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番茄和马铃薯的早疫病、晚疫病、白粉病和叶枯病等均有较好防治效果。
特别是对于谷类叶部和穗粒的病害有突出的防治效果,并且增产效果显著。
对豆类主要病害如菜豆叶斑病、锈病和炭疽病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能有效地控制花生褐斑病、黑斑病、蛇眼病、锈病和疮痂病。
另外,对花生白绢病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⑤吡唑醚菌酯的一般用量为15-20毫升对兑水30斤,但要注意的是,对于草莓等敏感作物,要适当降低用量,以免产生药害。
QoI_类杀菌剂抗药性机制和治理研究进展
![QoI_类杀菌剂抗药性机制和治理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212c35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68.png)
将 QoI 类杀菌trobinꎬ 啶氧菌酯 Picoxystrobin 和
唑菌酯 Pyraoxystrobin) 、 甲氧基氨基甲酸酯类 ( 如吡
唑醚菌酯 Pyraclostrobin) 和氨基乙酸酯类 ( 如醚菌酯
Kresoxim - Methyl 和肟菌酯 Trifloxystrobin) 等ꎮ 根据是
旁路氧化途径 ( Alternative oxidaseꎬ AOX) 也 称
交替氧化途径ꎬ 普遍存在于多种高等植物、 真菌、 藻
菌和高等植物线粒体的另一呼吸电子传递链ꎬ 以旁路
酶 Q 传来的电子传递到氧生成水ꎬ 而不经过复合物Ⅲ
和复合物Ⅳ 2 个 ATP 能量合成位点ꎬ 因而形成较少的
ATPꎬ 从而导致真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降低 ꎮ 已有
单点突变 G143A 和 F129L 导致的对应氨基酸的蛋白
抗性水平的突变位点ꎬ 在欧洲等地也监测到了这 3 种
生的常见原因ꎮ 研究表明ꎬ G143A 突变会使复合体 III
分离株监测到含有 S108A、 F129L 和 A194V 3 个突变
aox 参与调控核盘菌 ( S sclerotiorum) 对啶氧菌酯的
敏感性 [18] ꎻ 在稻瘟病菌 ( Magnaporthe grisea) 和灰葡
萄孢 ( B cinerea) 中 aox 基因敲除突变体降低了对嘧
※农业科学 农业与技术 2024ꎬVol 44ꎬNo 07 1 1
对肟菌酯的抗性ꎻ 小麦褐斑病 ( Pyrenophora tritici - re ̄
pentis) 种群中存在 G143A、 F129L 和 G137R 的不同
注: ( A) 为运输体蛋白对 QoI 杀菌剂分子的外排作用ꎻ ( B)
日光温室黄瓜病虫害防治技术
![日光温室黄瓜病虫害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5986570ceff9aef8941e06be.png)
线虫药剂防治技术 • 主要有10%噻唑膦(商品名福气多)、5%好年冬(丁硫克 百威)颗粒剂、10%益舒丰颗粒剂、5%紫丹颗粒剂、 3%米乐尔颗粒剂(氯唑膦)、10%灭线磷(益收宝,灭 克磷,益舒宝,丙线磷等)、1.8%阿维菌素(爱福丁), 均为国家批准癿可在蔬菜上使用癿高效低毒类杀线剂。 • 非熏蒸剂常用全面处理不集中处理两种用药方式,其中乳油 采用加水进行喷施戒浇灌法,颗粒剂采用拌细土戒细砂进行 撒施法。
褐斑病防治
①选用抗病品种,如津优3叵和津优38叵等。
②种子消毒:种子用常温水浸种15 min(分)后转入
55~60℃热水中浸种10~15 min(分),并丌断搅拌, 可有效消除种内病菌。用温汤浸种最好结合500倍多菌 灵药液浸种,杀菌效果更好。
褐斑病防治方法 ④药剂防治:黄瓜定植后10~15天,可用25%凯润(吡唑醚菌酯)可 湿性粉剂3 000倍液喷雾;发病初期喷施25%阿米西达(嘧菌酯)悬浮 剂1 500倍液,戒25%施保克(咪鲜胺)乳油1 500倍液,戒40%施 佳乐(嘧霉胺)悬浮剂500倍液,戒40%腈菌唑乳油3 000倍液,戒 41%乙蒜素乳油2 000倍液,戒65%甲硫· 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戒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戒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喷雾防治,戒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戒70%代森锰
• 根结线虫完整癿生活史需经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在田间, 以卵戒其它虫态在土壤中越冬。在土壤里无寄主植物存在癿条 件下,仍可存活3年之久 。气温达 10℃以上时,卵就可以孵 化出幼虫,多在土层5~30cm处活动,温室一年发生10代左 右,每个雌虫产卵 300~800枚左右 。温度 25~30℃时, 完成一个世代一般需要25d,适宜土壤湿度 40%~70%, 适宜土壤酸碱度 PH4~8。土温高于 40℃戒低于 10℃很少 活动,致死温度55℃10min。根结线虫在土壤中活动范围很 小,一年内最大癿秱动范围1m左右 ,因此远距离传播主要靠 水、土肥、种苗、农具及人癿活动等方式。
吡唑醚菌酯在不同土壤中的吸附和降解及竹炭对其影响
![吡唑醚菌酯在不同土壤中的吸附和降解及竹炭对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59af55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b1.png)
世界农药V ol.43 No.4 ·50·World Pesticide Apr.2021 技术创新吡唑醚菌酯在不同土壤中的吸附和降解及竹炭对其影响刘旭东1,3,韩 磊1,3,姚小龙1,3,罗 跃1,3,龙友华1,2,3,吴小毛1,2,3(1.贵州大学 作物保护研究所,贵阳 550025;2.贵州大学 猕猴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阳 550025;3.贵州大学 农学院,贵阳 550025)摘要:为评价吡唑醚菌酯在不同土壤中的吸附和降解及竹炭对其影响,采用振荡平衡法和室内模拟试验开展了研究。
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在土壤中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方程,其在红土、黑土、水稻土、黄土和褐土中的K d 值分别为10.64、27.17、19.79、14.22和16.14,且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7.77、12.60、13.33、16.91、15.40 d。
在竹炭添加质量分数分别为0.1%、0.5%、1%、2%和5%的黑土处理中,其K d值是未添加竹炭土壤的1.10、2.26、4.20、7.79、14.40倍,其半衰期较未添加竹炭的土壤分别延长了4.52、22.27、45.37、74.25、103.12 d。
说明竹炭可促进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
关键词:竹炭;吡唑醚菌酯;土壤;吸附;降解中图分类号:TQ4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485(2021)04-0050-06DOI:10.16201/10-1660/tq.2021.04.06The adsorption and degradation of pyraclostrobin in different soilsand the impact of bamboo charcoalLIU Xudong1,3, HAN Lei1,3, YAO Xiaolong1,3, LUO Yue1,3,LONG Youhua1,2,3, WU Xiaomao1,2,3(1.Institute of Crop Protection,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2.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Kiwifruit,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3.College of Agricultur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adsorption and degradation of pyraclostrobin in different soils, and the effect of bamboo charcoal on the the adsorption and degrad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yraclostrobin in the spiked bamboo charcoal soils with different organic matter content,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sing shaking balance method and indoor simulation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sorption of pyraclostrobin in all the treated soils conformed to the Freundlich adsorption equation. The K d values of pyraclostrobin in red soil, black soil, paddy soil, loess and cinnamon soil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黔科合支撑[2017]2568、[2018]2351号、[2019]2272号、[2019]2407号、[2020]1Y134号},贵州大学培育项目[贵大培育(2019)09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1267007)作者简介:刘旭东,男,贵州铜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产品质量安全。
黄瓜病虫害图谱和防治,黄瓜病虫害防治技术
![黄瓜病虫害图谱和防治,黄瓜病虫害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69e7d7b1d15abe23482f4dd5.png)
黄瓜病虫害图谱和防治,黄瓜病虫害防治技术黄瓜在我国各地普遍栽培,有露天的也有温室大棚里的,是我国各地夏季的主要蔬菜之一,黄瓜在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好多的病虫害问题,黄瓜在我国各地普遍栽培,有露天的也有温室大棚里的,是我国各地夏季的主要蔬菜之一,黄瓜在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好多的病虫害问题,那么如何防治?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黄瓜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技术。
黄瓜病害1.黄瓜霜霉病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
发病症状:叶片被害后,初期出现水渍状的斑点,病斑逐渐扩大,呈多角形淡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或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
后期严重时,病斑破裂或连片。
防治药剂:霜霉威盐酸盐+氰霜唑、呋酰.锰锌、锰锌.烯酰、嘧菌酯、甲霜.霜霉威、精甲霜.锰锌等药剂2.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茎、叶柄、卷须、果实等。
发病症状:叶片受害,先是出现水浸状的小病斑,病斑扩大后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黄褐色,带油光。
叶背面无黑霉层,湿度大时可见乳白色菌脓。
后期病斑呈灰白色,中央组织干枯脱落易形成穿孔。
茎及叶柄上的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近圆形,后呈淡灰色,严重的纵向开裂呈水渍状腐烂,有臭味。
防治药剂:发病初期水合霉素、中生菌素、叶枯唑、噻唑锌+松脂酸铜、噻菌铜、氯溴异氰尿酸等。
3.黄瓜白粉病苗期至收获期均可染病,叶片发病最重,叶柄、茎次之,果实受害少。
发病症状:发病初期,在叶片两面产生白色近圆形小粉斑,叶面较多。
后扩展成边缘不明显、连片白粉,严重时整片叶布满白粉,后期呈灰色,病叶枯黄,但一般不落叶。
叶柄、茎发病症状与叶片相似。
药剂防治:发病前期可选嘧菌酯、醚菌酯、甲基硫菌灵、丙森锌、百菌清、腈菌唑.代森锰锌等药剂。
4.黄瓜红粉病发病症状:主要危害黄瓜生长后期叶片。
在叶片上产生暗绿色至浅褐色病斑。
湿度大时病斑薄,边缘呈水浸状,易破裂,高湿持续时间越长,病斑上越易长浅橙色霉状物,迅速扩大,使叶片腐烂或干枯。
菌落初为白色,后变粉红色。
防治药剂:发病初选氟硅唑、异菌脲、嘧菌酯、甲硫.霉威、咪鲜胺锰盐+代森联、溴菌腈+百菌清等药剂。
吡唑醚菌酯在幼果注意事项
![吡唑醚菌酯在幼果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3fdcdf74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4.png)
吡唑醚菌酯在幼果注意事项注意事项:吡唑醚菌酯在幼果上的使用一、前言吡唑醚菌酯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常用于水果和蔬菜的农药防治中。
在幼果上使用吡唑醚菌酯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二、适用范围吡唑醚菌酯适用于苹果、梨等水果的病害防治。
常见病害包括黑星病、白粉病等。
三、使用方法1. 选用合适的药剂在幼果上使用吡唑醚菌酯时,需要选择适合该作物和病害的药剂。
建议咨询专业人员或参考相关文献,避免误用或过量使用。
2. 按照说明书正确施药使用吡唑醚菌酯时,应按照说明书中规定的浓度和方法进行施药。
不得超量使用或忽略安全间隔期。
3. 注意天气条件在施药前应注意天气条件。
避免在雨天或风力较大时进行施药,以免影响效果并造成环境污染。
4. 注意施药时间吡唑醚菌酯的施药时间应在病害发生前或早期。
若病害已经严重,建议采用其他方法进行防治。
5. 注意药剂残留期使用吡唑醚菌酯后,应注意药剂的残留期。
在果实成熟前,应避免食用或销售受到污染的果实。
四、安全注意事项1. 保护自身健康在使用吡唑醚菌酯时,应佩戴防护口罩、手套和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装备,以避免接触药剂对身体造成危害。
2. 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施药时应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3. 储存和处理药剂储存吡唑醚菌酯时应注意避光、干燥、通风,并远离火源和易燃物品。
处理残留的药剂时应按照规定进行处置,以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五、总结在幼果上使用吡唑醚菌酯需要注意药剂的选择、施药方法、时间和安全注意事项。
正确使用吡唑醚菌酯可以有效防治水果病害,保障水果产量和品质。
土壤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分析方法和消解动态研究
![土壤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分析方法和消解动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afcd114c281e53a5802ffb2.png)
P scd ce c n m ns ai et ieS i eadAd iirt n i n t o
21 ,37 023 ()
土壤 中 哇醚 蕾醺 畿 鼍余掷 漾和 漓熊赫 态碲 竞
吴 迪 ,聂 向 云 ,张 希 跃 ,潘 洪 吉 , 罗雪 婷 , 范丽 佳 ,莘 婧
外 有 使 用 免 疫 亲 和 柱 结 合 液 相 色 谱 检 测 果 汁 中
吡 唑 醚菌髓 的 方法 『 4 1 道 的土 壤 残 留净 化 方 法 ,报
有 液 液 分 配 、 固 相 萃 取 净 化 结 合 多 种 淋 洗 液 洗 脱 叫,对 于人员 操 作要 求较 高 。试 剂使用 量 大 ,本 文 开发 了 较 为 简 便 的土 壤 中 吡 唑 醚 菌 酯 残 留检 测方 法 ,更便 于推广 应 用 。
( 00 64 ) 一 .3 t ,半 衰期 为1 . 。 本 方法 灵敏 度 、 准确 度 、精 密度 高 ,仪 器耗 材 普 遍 易得 ,能 9O d
够 为 大规 模监 测 吡唑 醚 茵 酯的残 留情况提 供 参考 。 关键 词 :吡唑 醚茵 酯 ;残 留 ;土壤 ;消解动 态
中 图分 类号 :¥ 8 . ;¥ 8 4 22 4 1. 文献标 识 码 :A 8 文章 编 号 :1 0 — 4 0 ( 0 2 7 2 — 4 0 2 5 8 2 1 )0 — 5 0
R cv r s fh et ie pk d nsi a 0 , 0 d1 g w r 3 %, 8 5 a d8 .%. e oei e s cd ie l t . e ot p i s i o , 0 2 2a n g , ee . 90 2 % n 31 T erlt e tn add vai R D o eme o a 5 T el io ee iai ii h ai a dr eit n( S ) fh t dw s< %. h m t f tr n t ni s ls e vs o t h i d m o n o
不同防治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不同防治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f14bdfdd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65.png)
设施农业2023-1047农业工程技术(设施农业)1.2 试验材料供试黄瓜品种为‘广良1618’。
1.3 试验设计试验于2023年2—5月进行,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 处理),共设置5个施药处理,各处理具体施药情况分别见表1。
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18个小区,小区面积为111 m 2。
于3月9日首次施药,此时黄瓜处于挂果期,霜霉病处于发病初期,3月16日进行第2次施药。
在施药过程中,采用芝蒲背负式锂电喷雾器,各处理用水量均为900 kg/hm 2。
在喷药过程中,需保证黄瓜叶片正反两面均匀着药、湿润。
除施药外,各处理其余田间管理措施相同。
1.4 调查内容及方法1.4.1 药剂安全性在黄瓜生长过程中,仔细观察各处理黄瓜植株有无畸形、矮化及叶片皱缩等问题。
1.4.2 防治药效分别于施药前、第1次施药后7天、第2次施药后7天采用五点标记法调查黄瓜叶片霜霉病病情,并计算病情指数、防治效果黄瓜霜霉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病情技术及防治效果的计算参照文献[3]。
1.5 统计分析本试验所测定各试验数据采用Excel 和SPSS 软件进行处理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防治药剂对黄瓜的安全性在2次施药后分别观察黄瓜生长情况,发现各处理黄瓜植株均正常生长,无明显药害现象。
不同防治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摘要:该文以‘广良1618’黄瓜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了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50%嘧菌·噻唑悬浮剂、70%烯酰·霜脲氰水分散粒剂以及100 g/L 氰霜唑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黄瓜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上述5种药剂对黄瓜霜霉病均具备一定的防治效果,相比较而言,70%烯酰·霜脲氰水分散粒剂、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两种药剂防治效果更佳,在第2次施药后7日防治效果超过了89%,产量较未施药处理提高了119.78%、115.56%。
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区别
![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90e6cc72daef5ef7ba0d3cf3.png)
说到杀菌剂,这两年最热的莫过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
也许大多数人对甲氧基丙烯酸酯不太了解,但提到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大家一定不陌生。
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的简介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都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因其分子内含基团的不同分而分为三种产品。
这三种杀菌剂的老祖宗是从一种蘑菇当中提取出来的。
巴斯夫公司第一个将醚菌酯(翠贝)推向市场。
随后不久先正达公司推出了嘧菌酯(阿米西达)。
阿米西达上市之后因为其优异的活性效果,在杀菌剂界可谓呼风唤雨,销量猛增。
接着,巴斯夫公司又开发推出了吡唑醚菌酯(凯润),这两年势头也很猛。
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区别杀菌剂按作用机理可分为保护性、内吸性和铲除性3种类型。
这3个化合物都具有保护、治疗、铲除的作用,最大的区别在于醚菌酯较其他两个移动性差一些,吡唑醚菌酯较前两个活性高一些,而嘧菌酯渗透性更强一些。
醚菌酯由于开发时间较早,随着用量的增加,抗性也很厉害。
吡唑醚菌酯作为较新的化合物,抗性较低,活性最高。
由于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良好的内吸移动性,在实际应用中这两者更好用。
但是如果把醚菌酯喷雾用水量加大,喷得均匀些,效果也很好。
劲牛云商,是国内专业的第三方农资批发电商平台。
平台凭借商家入驻、平台担保、不赚差价、交易安全等优势已将全国优秀的农资渠道商和零售商纳入云商系统。
渠道商可以在云商平台进行渠道管理、商品信息及价格发布、收款审核和发货确认;零售商可通过云商平台进行海量农资商品浏览、线上付款和一键订货。
“海量农资,一件起批”,目前已有数万家农资零售商已经选择劲牛云商采购了。
欢迎广大农资零售商和专业合作社【点击使用劲牛云商】吧!。
吡唑醚菌酯用对了天下无菌
![吡唑醚菌酯用对了天下无菌](https://img.taocdn.com/s3/m/820bd16eaf45b307e87197b6.png)
在全球农药杀菌剂单品排名的榜单上,吡唑醚菌酯一直都是榜单中的姣姣者,作为甲氧基丙烯酸类的杀菌剂,自上市以来凭借其广谱的杀菌、卓越的效果、对作物的安全性以及对作物的生长促进作用,很快就获得了用户的青睐。为何这么多人都在用它?
一、吡唑醚菌酯乳油、悬浮剂、粉剂哪个好?
1、粉剂在加工和使用的时候会飘散,会造成环境污染,这是粉剂最大的问题。2、乳油乳油是最早期农药普遍应用的剂型,稳定,制造成本低。3、悬浮剂悬浮剂就比较先进了,悬浮剂工艺比较严格。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类产品在安全性方面占有较大优势,悬浮剂很安全,但是也不建议超浓度使用。
二、吡唑醚菌酯、嘧菌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菌酯有啥关系?
它们称为杀菌剂中的三兄弟,都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以天然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抗生素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一类新型杀菌剂。而吡唑醚菌酯则被认为是市场上活性最高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三、为何这么多人都在用它?
1、对果蔬具有多重作用即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还有良好的渗透和内吸作用,全方位保护果蔬,让病菌无处可逃,另外杀菌、促进作物生长两不误。还可以茎叶喷雾、水面施药、处理种子等方式使用,不受限制。2、适用范围广,受欢迎吡唑醚菌酯可用于果树(柑橘、葡萄、火龙果、猕猴桃、百香果、苹果、芒果等等)、蔬菜、草莓、水稻、烟草、茶树、观赏植物、小麦、花生、草坪等各种作物。防治由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纲真菌引起的白粉病、霜霉病、疫病、炭疽病、疮痂病、褐斑病、叶枯病、锈病、立枯病等多种病害。3、用量少,大作用(仅针对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大部分作物(如果树、蔬菜等),推荐稀释1500~2000倍,假设30斤水一壶水正常单用情况下,用10~15克的药;复配的话,就用10克一壶水。4、复配效果好,最佳拍档能与多种药剂复配,同时还具有增效作用。比如复配三唑类杀菌剂效果很好,可提升药效;与叶面肥混用如磷酸二氢钾,加微量元素,效果会非常的好(但需要注意第一:先溶解叶面肥,然后再倒吡唑,再倒其他的东西。);与芸苔素混合,增强抗病性,降低抗药性,促进营养转化,调节植物生长(但最好分别二次稀释后混合)。大家对吡唑醚菌酯要有正确的认识,它是一个好成分,没错!但它绝不是万能的,买对正确的产品才是好产品,放对使用地方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吡唑醚菌酯应用技术大全
![吡唑醚菌酯应用技术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0401dac011ca300a7c39033.png)
吡唑醚菌酯应用技术大全吡唑醚菌酯是兼具吡唑结构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1993年由德国巴斯夫公司发现,2001年登记并上市,目前已用于100多种作物上,吡唑醚菌酯自从投放市场以来,杀菌谱广、靶标病菌多、免疫性强、提升作物抗逆性、促进作物生长、抗衰老等等这类杀菌剂的功能都得到验证,并且得到大多数用户的认可,更是各种高产套餐的必备产品。
本文关于产品的应用技术仅供参考。
一、吡唑醚菌酯、嘧菌酯、醚菌酯有啥关系?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称为杀菌剂中的三兄弟,它们都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物质。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以天然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抗生素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一类新型杀菌剂,从下图的化学结构来看,除绿色部分修饰基团的不同,它们都具有甲氧基丙烯酸酯基团(红色圈出部分)。
1、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的共同点(1)独特的作用机理。
它们都是病原真菌的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对于已对甾醇抑制剂(如三唑类)、苯基酰胺类、二羧酰胺类、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
(2)杀菌广谱。
对几乎所有真菌类(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病害都显示出很好的活性,如麦类的白粉病、叶枯病、赤斑病、网斑病、黑腥病,水稻的稻瘟病、纹枯病,以及霜霉病、疫病等具有很好的活性,对疫病的防治更显重要。
(3)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并有良好的渗透和内吸作用,可以茎叶喷雾、水面施药、处理种子等方式使用。
(4)具有高度选择性。
对作物、人、畜及有益生物安全,对环境基本无污染。
二、作用机理及方式线粒体呼吸链1、作用机理通过阻止细胞色素b和c1间电子传递而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使线粒体不能产生和提供细胞正常代谢所需要的能量(ATP),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所以它也被称为呼吸抑制剂。
作用于线粒体呼吸的杀菌剂较多,但苯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作用的部位与以往所有杀菌剂均不同,因而对于已对甾醇抑制剂如三唑类、苯基酰胺类、二羧酰胺类、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
2、作用方式通过抑制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而发挥药效,具有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强内吸及耐雨水冲刷作用。
几种药剂对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试验
![几种药剂对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49fda983c1c708a1284a44f5.png)
几种药剂对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试验作者:吴胜勇潘彩冬梁庭勇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年第03期摘要:目前用药防治仍是控制黄瓜霜霉病发生危害的重要措施之一,筛选新的高效低毒防治药剂,对减轻黄瓜霜霉病抗药性的产生,提高防治效果尤为关键。
近年来,罗甸县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经调查发现,该病的平均病株率达16%左右,历年造成减产达20%-30%,已经成为阻碍黄瓜高产优质的主要因子。
为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危害,探索多种农药防治黄瓜霜霉病的应用技术,进行了不同药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药效试验。
关键词:药剂;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黄瓜霜霉病俗称“跑马干”,具有流行速度快、传播性强的特点,是为害黄瓜的重要病害之一。
黄瓜霜霉病在露地栽培和保护地条件下均易发生,通常减产20%~30%,甚至造成绝产。
为了合理利用农药,提高防效,降低防治成本,将农药的残留量降至最低,促进菜农增产、增收,笔者进行了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药剂筛选试验,以期为菜农防治黄瓜霜霉病提供依据。
一、黄瓜常见病害及防治药剂贵州省罗甸县的黄瓜种植规模年均约3万亩,近年来最为常见、最为严重的病害就是黄瓜霜霉病,其防治以化学防治最为普遍,常用的化学药剂主要有苯基酰胺类药剂(如甲霜灵)、嗜球伞果素类杀菌剂(如嘧菌酯)、乙磷铝(属于烷基磷酸盐类)、苯甲酰胺类(如氟吡菌胺)、氨基甲酸酯类(如霜霉威)等。
二、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试验(一)试验材料及方法1.试验材料霜霉威、丙森锌、杜邦克露、加瑞农可湿性粉剂,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及嘧菌酯悬浮剂,供试品种为新泰密刺,2.试验地点在罗甸县沫阳镇沫阳村。
3.调查方式每小区选择10株病株为1个样点,每株选择上、中、下3层叶进行调查。
分别在第2次喷药后7、14d,调查病指和防效。
药效计算方法: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情指数(病果率)×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病果率)]/[空白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病果率)×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病果率)]}×100。
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防治黄瓜灰霉病田间药效评价
![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防治黄瓜灰霉病田间药效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1863d55f580216fc710afd4d.png)
灰霉病是保护地蔬菜的重要病害之一[1-2],主要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引起,其寄主范围广,可侵染黄瓜、番茄、辣椒、茄子、韭菜、生菜等多种蔬菜[3-5]。
灰霉病可造成叶片枯萎和果实腐烂,给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6]。
目前,防治蔬菜灰霉病主要依靠化学手段,常用的杀菌剂有多菌灵、嘧霉胺、腐霉利、菌思奇、啶菌恶唑、啶酰菌胺等,但随着药剂不断使用,灰霉病抗药性随之增强[7-10]。
氟唑菌酰胺为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是巴斯夫欧洲公司研发的活性成分,能够抑制真菌的呼吸作用,抑制孢子发芽、芽管伸长、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可防治多种作物上的真菌性病害[11-12]。
吡唑醚菌酯是由巴斯夫欧洲公司开发,可有效控制白粉病、霜霉病、叶斑病、炭疽病、灰霉病等真菌病害,广泛应用于多种作物如瓜类、蔬菜、香蕉、芒果树等,同时吡唑醚菌酯还具有保健作用,可改善作物生理功能,增强作物的抗逆性[13]。
唐莎莎等[14]证实吡唑醚菌酯与氟唑菌酰胺的复配药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效在3次药后7d 可达98.20%。
马赵江等[15]也通过试验证实吡唑醚菌酯与氟唑菌酰胺的复配药剂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效在68.8%~79.1%之间。
本试验开展吡唑醚菌酯与氟唑菌酰胺的复配药剂(500g ·L -1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悬浮剂)对黄瓜灰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以筛选出防治黄瓜灰霉病的有效剂量,为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收稿日期:2017-07-12基金项目:天津市科技支撑项目(13ZCZDNC00100)作者简介:霍建飞(1981—),男,河北承德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蔬菜病害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简介:郝永娟(1971—),女,天津人,研究员,主要从事蔬菜病害防治研究及杀菌剂应用技术研究工作。
王万立(1964—),男,天津人,研究员,主要从事蔬菜病害防治及杀菌剂应用技术研究工作。
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防治黄瓜灰霉病田间药效评价霍建飞,姚玉荣,郝永娟,刘春艳,王万立(天津市植物保护研究所,天津300381)摘要:为明确500g ·L -1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悬浮剂(SC )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f28761c0b9f3f90f76c61b99.png)
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摘要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表明,供试药剂的各剂量对黄瓜安全,未发生药害;适宜施药时期和用量:黄瓜霜霉病开始发生时立即用药,适宜用量为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37.5~450.0 g/hm2,且与对照药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600 g/hm2防效差异极显著。
关键词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黄瓜霜霉病;安全性;防效霜霉病是黄瓜生产上一种重要的病害,如何使用药剂防治霜霉病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已成为亟需研究的问题。
为此,笔者特进行了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概况试验地点设在山东省新泰市果都镇镇坡里村,地块面积600 m2,土壤类型为褐土,有机质含量1.55%。
供试黄瓜品种为津优35,防治对象为黄瓜霜霉病。
供试药剂为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50 g/L 吡唑醚菌酯乳油(巴斯夫欧洲公司,登记证号,PD20080464)。
喷雾器械为HD400型背负式喷雾器(新加坡利农公司)。
1.2 试验设计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25.0 g/hm2(A)、337.5 g/hm2(B)、450.0 g/hm2(C),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600 g/hm2(D),以空白为对照(CK),小区面积为25 m2,4次重复。
1.3 试验实施试验前对喷雾器进行流量标定,在0.15 MPa下4次测量平均流量0.56 L/min。
黄瓜株距25 cm,宽行距80 cm,窄行距40 cm,种植密度66 660株/hm2,施药时处于结瓜期。
2013年5月14日黄瓜霜霉病开始发生时第1次用药,间隔7 d 用1次药,共用3次。
使用方法为喷雾,用药液量750 L/hm2 [1-3]。
试验期间未使用任何防治其他病害的药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 隔 期应 适 当 延 长 。
关键 词 : 嘧菌酯 ; 吡唑醚菌酯 ; 黄瓜残留 ; 消解动态 ; 安全使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 : 8 . S4 1 8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4—12 (0 2 0 0 6 0 10 5 4 2 1 )3— 4 9— 7
黄瓜 属 ( uu istu in ) 芦 科 , 我 C cms ai sLn . 葫 v 是 国主要 出 口蔬 菜 品 种 之 一 。黄 瓜 对 环 境 条 件 要 求严 格 而且抗 逆性 较 差 。随 着栽 培 方式 的变 化 , 病 虫 害危 害 已成为 黄瓜 生 产 中突 出的 问题 , 重 严 影 响黄 瓜 的产 量 和 品 质 。病 虫 防控 过程 中 不 合 理使 用农 药 及 安 全 间隔 期 过 短 已成 为 影 响 蔬 菜 农 药残 留超标 的重 要 因 素 , 产 品 常常 因农 药 残 农 留问题 而影 响 出 口, 瓜 生产 中如何 控 制农 药 残 黄 留 以保 证其 食 用 安 全 已成 为 一 个 迫 切 需 要 解 决
浙江农业学报 At gi h reZ ea gni, 0 22 ( )4 9- 7 c A r u ua h ines 2 1 ,4 3 :6 4 5 a c j s
( )4 9— 7 . 3 :6 4 5 ‘
ht:/ w . nx .n t / w w  ̄ yb e p
洪文英 , 君 , , 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在黄瓜 中的残 留降解行为及 安全使用技 术 []浙江 农业学 报 , 1 , 吴燕 章虎 等. J. 2 22 0 4
a h e o tt e r c mme d d d s g n o b e d s g .T ef a r sd e o y a l s o i d a o y to i r f ce y n e o a e a d d u l o a e h n l e i u p rc o t b n a z x srb n we e a e td b i f r n t e a p i ain c n e t t n a d a p ia in t s h st e r sd a ik wa o i v l o r ltd w t h p l a h p l t o c n r i n p l t i c o ao c o me ,tu h e iu l s sp s iey c rea e i te a pi — r t h c t n d s g n p l ai n t s h a -ie fp r co to i e e s o trt a h to z x s o i i o a e a d a p i t i .T e h l l so y a lsr bn w r h r h n t a fa o y t b n,w ih i o c o me f v e r h c m— p id t a y a lsr b n i u u e sf se e a e i o rr sd e a h a a l g it r a e id l h tp r co t i n c c mb rwa a tr d g d d w t lwe e iu tt e s me s mp i n e v lp r . e o r h n o
c n e r to o c nta in.
Ke r s a o y to i ;p r c o t b n u u e e iu ;d g a a in d n mis e h i u sf rs f s y wo d : z x sr b n y a l s o i ;c c mb r rsd e e r d t y a c ;t c nq e o ae u e r o
的问题 。
c-
\ O
o
N
O/
o N N
() A
嘧菌酯 和 吡唑醚菌 酯均 是 以天然产 物 s o i t b- r
收 稿 日期 :0 2一O —1 21 1 O
基 金项 目: 浙江省科技计划项 目( 0 8 2 0 2 20 C 2 6 )
作者简 介 : 文英 ( 9 7一 ) 女 , 江杭州 人 , 洪 16 , 浙 高级农 艺师 , 从事 植保 技术研 究及 推广 工作 。E m i h nw @h .o ; e: 7 — — a : og y z cm T l 5 1 l 0
8 7 15 6 83 4
浙江农业学报
第2 4卷
第 3期 (0 2年 5月 ) 21
Wi r3 a p iai n t s fte rc mme d d c n e tain fra o y t b n a d p rco t b n u u e ,t e t 2 o p l t i e o h c o me o h n e o c n r t o z x sr i n y a lsr i si c c mb r h o o o n p s— a v s it r a w s s g e t d t e 3 d y ,w ih s o l e a p o raey e t n e i h a s g p sii e o th r e t n e v l a u g se o b a s h c h u d b p r p it l x e d d w t t e r ii e t d h n c
Ab t a t o d tr n h h n e n r sd e a d e vr n n a a ey o z x sr bn a d p r co t b n a p id s r c :T ee mi e t e c a g s i e iu n n i me t ls ft fa o y to i n y a l s o i p l o r e o u u e n e r e h u e c n i o s h e i u y a c n n lrsd e f z x srb n a d p r co t bn n c c mb ru d rg e n o s o dt n ,t er sd e d n mi sa d f a e iu so o y to i n y a lsr i i i a o i u u e sc mp r t ey a ay e n f l x e i n .Me n h l ,a s e a p ia in me h d o e p s c d s n c c mb rwa o aa i l n l z d i e d e p r v i me t awi e a p l t to ft e t ie f c o h i wa x l rd t rv d u d l e f ra p iai n o z x srb n a d p r co to i n f l se p oe o p o i e a g ie i o p l t fa o y to i n y a l srb n i ed,a d t e i e a d u — n c o i n o rf n p n
c um be uc r
H N nyn wU Y njn , H N u , I N Migtn C N R i O GWe — g , a- Z A G H Q A n — g ,HE u i u o
( aghuPa t rt t nadS i e iz t i , a gh u 10 0 C i ;Ist efQ ai n tn ad H nzo ln o c o n o - rle Sa o H nzo 0 2 , hn ntu ulya dSa r P ei l tir t n f 3 a ito t d ,r go rdc , h i gAa e yo gi l rl c ne, aghu3 0 2 ,C ia 0 r- out Z ea cdm A p s jn fA r u ua i cs H nzo 10 1 h ) ct Se n
d t h e i u aa w i ep n ee i e t eh re t n e v 1 h e ut h we a e h l- v so z x s ae t e r sd e d t h l h l i gt d tr n a v s tr a.T er s l s o d t t h afl e f o y — e o m h i s h t i a to i n y a lsr b n i u u e e e2 8 8—2 9 5 d a d2 2 4—2 6 8 d, e h ywe ea pi d o e t r bn a d p r co to i c c mb rw r . 1 n . 2 n . 0 . 3 wh n t e r p l n i e me
摘
要: 为评价嘧菌酯 、 吡唑醚菌酯在设施栽培黄瓜上使用后 的残 留行 为及环境安全性 , 参照《 药残 留试 验 农
准则》, 采用 田问试验方法 , 比分 析了设施栽 培条件下两种杀 菌剂在黄瓜 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 留情况 , 对 并 以残 留分析结果 为依据 , 对实际生产中的用药模式进 行调 整 , 索最适 的安全 间隔期 。结果 表 明, 探 按推荐 使 用 剂量、 推荐使用剂量施药 1次 , 2倍 嘧菌酯和 吡唑醚 菌酯在黄 瓜 中的降解半 衰期 分别 为 ( . 1 2 8 8~29 5 , .2 ) ( .0 2 6 8 , 药浓 度高的情 况下消解 速度慢 ; 2 24— .3 )d施 设施栽培黄瓜 中嘧菌酯 和吡唑醚菌酯 的最终残 留量 均
De r da i n e a or a a e y ap y n e hn o y o o y t o n a y a l t o i n g a to b h vi nd s f l pl i g t c ol g f az x s r bi nd p r cosr b n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