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县杨家沟: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

合集下载

参观杨家沟革命旧址心得体会

参观杨家沟革命旧址心得体会

参观杨家沟革命旧址心得体会一直都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么一些地方,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记忆,杨家沟革命旧址就是这样一处所在。

当我踏上杨家沟这片土地,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庄严肃穆又带着浓厚历史韵味的气息。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可我的心情却比那晴朗的天空还要激动。

走进杨家沟,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古老的窑洞。

窑洞的墙壁被岁月打磨得略显斑驳,可就是在这看似简陋的窑洞里,曾经孕育着伟大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我凑近仔细观察,那窑洞的门窗虽然老旧,却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的繁忙与紧张。

我一间一间地参观着,想象着当年的革命者们在这里生活、工作的场景。

有一间窑洞,里面摆放着一张简单的木桌和几把椅子,桌上还放着一些文件和笔墨。

我仿佛看到了在昏黄的油灯下,革命者们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革命的方向,为了民族的未来绞尽脑汁。

他们的脸上或许带着疲惫,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和希望。

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个小院。

小院不大,但收拾得干净整洁。

角落里有一口老井,井边的石头被绳索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

我站在井边,心想,当年这里的人们就是靠着这口井,解决了生活的用水问题。

也许在某个清晨,战士们匆匆在这里打上一桶水,洗去一夜的疲惫,又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新的战斗中。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碰到了一位当地的老人。

老人看上去七八十岁的样子,精神矍铄。

他主动跟我说起了杨家沟的过去。

他说,当年这里的条件艰苦啊,吃的穿的都缺,可革命者们从来没有退缩过。

老人回忆起那段岁月,眼睛里闪着泪光。

他指着远处的一座山说:“那时候,敌人经常来扫荡,咱们的战士就躲在那山里,和敌人周旋。

”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那山郁郁葱葱,此刻看起来是那么宁静祥和,可谁能想到曾经这里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呢。

我走到一个展室里,看到了一些当年战士们用过的武器和生活用品。

一把破旧的步枪,枪托都已经磨损得不成样子,可就是这把枪,曾经为保卫家园立下了汗马功劳。

还有一双草鞋,编织得粗糙但结实,想象着战士们穿着它走过了多少艰难的路。

中共中央的杨家沟岁月

中共中央的杨家沟岁月

□李庆刚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11月22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来到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在这里战斗并生活了120天,至1948年3月21日离开。

杨家沟是党中央转战陕北后在陕北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是离开陕北的最后一站。

在这里,党中央研究确定了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之后的若干重大决策。

重温党中央在杨家沟的光辉岁月,以史为鉴,对于不断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曙光就在前面”1947年夏秋,经过一年作战,人民解放军已经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为了彻底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毛泽东在杨家沟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史称“十二月会议”)。

为开好这次会议,毛泽东逐一同参加会议的同志谈话,调查研究,听取意见,并投入很大精力起草会议主题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毛泽东的主题报告在简要回顾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事实基础上,满怀信心地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毛泽东作出的这一战略判断,可谓见微知著、高瞻远瞩。

基于这一判断,他对于目前阶段所要解决的军事、政治、经济等重大纲领性问题作了明确说明和深刻阐述。

军事方面。

在总结人民军队作战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

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是打歼灭战。

十大军事原则的提出,充分展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军事自信。

政治方面。

毛泽东指出,党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是:“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现在这个统一战线,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广大、都要巩固。

他明确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

小学四年级作文

小学四年级作文

杨家沟革命旧址导游词大家好!今天由我为大家做导游。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米脂县的杨家沟革命旧址,去感受这个赋予传奇色彩的村庄。

杨家沟革命旧址简介:杨家沟革命旧址位于米至县城东南23公里的杨家沟村,原是陕北地区最大的地主家族。

1947年-1948年,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在这里生活过和战斗过,杨家沟的曙光着凉了中国革命走向全国胜利的征程。

这个革命基地从上到下大概可以分为三部分,我们由下向上进行参观。

首先,我们来到了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旧址和任弼时、张闻天旧居,完美呈现出陕北四合院“明五暗四六厢窑”的特色。

十二月会议旧址中还完整保存着当时会议的桌椅。

然后向上走便来到第二部分:新院,也就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旧居。

有完整保存的他们工作、休息的地方。

院外是一座后人建筑的白色毛主席塑像,庄严深情。

接着,看到第三部分:防空洞,外面天气有点热,但这里面却是极其凉快,有很多台阶,走上去有点累。

最后,大家看到的是东渡黄河动员大会旧址,大院外是一座宏伟建筑也是唯一的劳动人民翻身纪念碑。

这里陈列了战士们曾穿过的草鞋、用过的折腰枪、骑过的马鞍套等等。

游客们,杨家沟革命旧址之旅到此结束。

杨家沟那份红色革命气息是否让你感受颇多呢?欢迎再次光临游赏。

米脂万佛洞石窟导游词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现在带大家参观米脂县有名的旅游景点—万佛洞石窟。

万佛洞又称万福洞,位于陕西榆林米脂县城北8公里的无定河右岸悬崖上,由大小27处石窟组成,南北跨度192米。

现在,我们来到了万佛洞石窟脚底,万佛洞石窟大门左边的一排窑洞是陕北建筑物的特色,两旁有威武的石狮子坐镇,向上望去,那一间间错综复杂的石窟“安放”在半山腰,多么伟大的杰作呀!进去石窟大门,上了那陡峭的阶梯,就来到了最大的主窟“伽蓝护法殿”。

殿内有残缺一佛二菩萨石雕,殿中有两根造像方形石柱,窟顶有两次开凿成的浮雕八卦及龙狮、神马、花卉图案。

非常生动形象!大家跟着我,再往上走,依次可以看到“莫唐槐亭高集锦”、“龙门精华”、“麦积奇观”、“云冈荟萃”四部分。

大美杨家沟

大美杨家沟

马氏家族
1942年秋冬,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的张闻天, 带领延安农村调查团进驻杨家沟,通过对杨家沟一般情况特别是典型地主的调查,整 理形成米脂县杨家沟农村地主经济的典型调查报告—— 《米脂县杨家沟调查》 (1957 年由三联书店出版,1980年由人民出版社重版)。报告中说:“杨家沟是全国罕见的一 个地主经济条件集中的村庄。”又说:“陕甘宁边区的杨家沟,以有‘马光裕堂’(一个地 主集团的代号)而闻名陕北。 米脂县杨家沟村的马氏家族,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明万历 年末,始祖马林槐从山西永宁州(今离石县)之临邑(今临县)迁居绥德州之马家山, 开始耕耘土地,艰难生存。林槐的二门四世孙马云风,几经辗转,于康熙末年最后迁 到米脂县杨家沟村,以运输业起家,农商并重,发展商业,扩大土地,提倡教育,为 马氏家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朝后期,即鸦片战争前后,以云风三门四世孙(林槐 七世孙)马嘉乐(建堂号:光裕堂)为代表,实行重农抑商,遵循儒教,耕读为本, 勤俭持家,拓展基业。马氏家族以农为本,农商并举,耕读传家,于18世纪中叶开始 发家,势力壮大,到19世纪中叶已非常兴旺发达,成为名门望族。当时除杨家沟村的 老住户,同时也吸引了其他村落没有土地的农户前来揽工定居。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前后,全村约有二百四十多户人家,仅地主就有五十五户(其中四户是敬慈堂和信义 堂的地主),土改时已达七十二户,占有周围四五个县的十八万亩土地。光裕堂的五 十一户地主中,大门主要聚居在寨子上,二、三门的宅子在水道沟,四门通过抓阄定 在寺沟,五门大都住在阳坬上。几百年过去了,马氏子嗣现已经相传十六代。这个陕 北最大的全国罕见的地主庄园,已经成为马氏家族创造的文化象征。
我的讲解达此为止 谢谢观看

新院

杨家沟

杨家沟

杨家沟是米脂县的一个辖镇。

位于县城东南,距县城20公里的扶风寨。

是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也是他转战陕北时,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并在此写下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11篇光辉著作。

杨家沟革命旧址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47年1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领以“亚洲部”为代号的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来到这里。

1948年3月21日经吴堡川口东渡黄河,走向解放全国的战场。

农产品有高粱、玉米、豆类、谷子、马铃薯、烤烟等,盛产苹果。

主要景点:
毛泽东、周恩来旧居(1947年毛泽东、周恩来转战陕北期间在杨家沟村住了4个月,是陕西省重点革命旧址保护单位。


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原马氏讲堂、祠堂)
十二月会议旧址
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中央前委扩大会议、庆祝宜川大捷大会和东渡黄河动员大会旧址
亚洲部保卫科、供销科,中央政治部,中央机关医院和新华社旧址等。

杨家沟的红色历史文化和“扶风寨”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成为全国理想的写生采风和取景拍摄基地,先后有革命题材红色影视剧如《那年十二月》、《大决战》、《大转折》、《延安颂》、《张思德》、《西安事变》、《解放》、《日出日落》、《血色浪漫》、《保卫延安》以及刚刚封镜的《米脂婆姨》等三十多部电影或电视剧在米脂县杨家沟等景点拍摄。

如果说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起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延安是万里长征的落脚地、中国革命的摇篮,那么,米脂杨家沟就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解放全中国的出发点,从这里走向全国胜利!。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红色文化传承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红色文化传承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红色文化传承作者:孙雪勤来源:《新西部》2017年第11期红色旅游资源蕴涵着灿烂的红色文化。

陕北米脂县杨家沟是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了全国胜利。

建议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同时,应依托革命纪念馆全面发展红色旅游,实现杨家沟人民的脱贫致富。

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三大革命扭转地,分别是遵义、杨家沟、西柏坡。

遵义是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杨家沟是中国革命在此转危为胜的转折点;西柏坡是决战全国夺取胜利的指挥点。

作为三大革命扭转地之一的杨家沟,其红色文化价值非常深厚。

进一步开发杨家沟红色旅游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对实现红色文化传承意义重大。

杨家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杨家沟是19世纪中叶陕北最大的地主家族马氏的庄园,当时全村270多户,地主占72户。

清乾隆年间,马氏家族迁居杨家沟,经世代经营,成为陕北地区最大的地主集团之一。

同治年间(1862-1874年),马氏族人为防范回军攻掠,开始营造扶风寨。

1939年,代表马氏庄园营造最高水平的新院落成。

1947年1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机关进驻杨家沟。

杨家沟是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在转战陕北一年零五天的时间里,杨家沟就居住了四个月零两天。

在这里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二月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的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为最终夺取全国胜利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提出了一系列全国性的纲领文件,包括十项军事原则、三大经济纲领、全国土地改革总路线、重申党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等。

确定了中国革命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并且向全党发出伟大的号召:“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

杨家沟村是红色革命圣地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二者结合为一体的旅游胜地,1972年开始筹建杨家沟革命纪念馆,1978年开始对外开放,1992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陕西省委命名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陕西省国防教育基地,2005年杨家沟村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米脂杨家沟

米脂杨家沟

米脂县杨家沟: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红色影视拍摄基地如果说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起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延安是万里长征的落脚地、中国革命的摇篮,那么,米脂杨家沟就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解放全中国的出发点,从这里走向全国胜利!“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这是1947年12月,在米脂县杨家沟召开的著名的“十二月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在报告开始热情洋溢讲话中的伟大论断。

在这里,他将使用了一年多时间的别名“李德胜”轻松地甩掉,对着与战场相连的电话,用浓重的湖南口音豪迈地宣告:“我是毛泽东!”杨家沟——这个赋予传奇色彩的村庄,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凸显出其特别的意义,象征着吉祥、胜利的起始!一1947年10月24日清晨,陕北的黄土高坡披上了一层淡淡的银霜,黄河岸边的佳县天气明显冷了。

毛主席披上单薄的旧衣,点起一支烟,若有所思地查看着陕北地区地形图。

窗外,北风劲吹,破旧的窗纸“哗哗”作响,主席对身边的汪东兴说,“中央前委机关要选一个地方过冬,你看什么地方好些?”汪东兴说:“我想先听听主席的意见。

”毛主席说:“我听说米脂县杨家沟一带不错,那里村子规模大,窑洞多,群众基础也好。

我想派你带一个连去那里打前站,主要任务是为中央前委机关准备好窑洞,供暖设备(地炕、炉子),过冬衣服以及粮食等。

你带一部电台去,随时与支队保持联系。

你考虑一下,看十天时间够不够?”汪东兴从地图上找到杨家沟,对毛主席说:“就按主席的意思,我尽快去办。

”汪东兴等中央工作人员和杨家沟老百姓经过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后,1947年1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等同志率领代号为中央前委机关全部共计600多人抵达米脂县杨家沟,进驻“扶风寨”。

参观杨家沟革命旧址心得体会

参观杨家沟革命旧址心得体会

参观杨家沟革命旧址心得体会早就听闻杨家沟革命旧址的大名,一直心心念念想去看看。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踏上了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

杨家沟,这个位于陕北米脂县的小村落,看似普通,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当我走进村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窑洞。

那些窑洞依山而建,古朴而庄重,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沿着石头铺就的小路前行,路旁的树木郁郁葱葱,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欢迎我的到来。

走着走着,来到了毛主席旧居。

站在窑洞前,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毛主席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情景。

窑洞内的陈设十分简单,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床,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伟大的决策诞生了,革命的火种得以延续。

我仔细地观察着屋内的每一个细节,墙上挂着的地图已经泛黄,但那上面的标记却清晰可见。

我想象着毛主席在灯下对着地图深思的模样,心中涌起一股敬佩之情。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先辈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

从毛主席旧居出来,我又参观了其他的革命遗迹。

在一个小院里,我看到了当年战士们用过的武器,有步枪、手榴弹,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它们曾经的威力。

旁边还摆放着一些破旧的衣物和草鞋,那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和磨损严重的草鞋,让我不禁鼻子一酸。

继续往前走,我遇到了一位当地的老大爷。

他坐在门口的石凳上,晒着太阳。

我走上前去和他攀谈起来。

老大爷说起当年的事情,那是滔滔不绝。

他说,当年红军来到这里的时候,老百姓可高兴了,大家都积极地支持革命。

家里有粮食的拿粮食,有布料的拿布料,都想着为革命出一份力。

老大爷还指着远处的一座山说,当年红军就在那山上和敌人打仗,那战斗打得激烈啊,枪炮声震耳欲聋。

说到动情处,老大爷的眼里闪着泪花。

我听着老大爷的讲述,眼前仿佛浮现出了那激烈的战斗场面。

战士们浴血奋战,不畏强敌,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我家乡的红色故事杨家沟1500字

我家乡的红色故事杨家沟1500字

我家乡的红色故事杨家沟1500字我的家乡杨家沟村位于米脂县城东南20公里,居民大都居住在杨家沟东西两边的半山腰上,西山上为扶风寨。

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就位于扶风寨中。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村,坐落于沟壑峁梁间。

登高望去,一座座窑洞四合院尽收眼底。

就是在这里的几孔窑洞中,转战陕北的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二月会议”,毛泽东同志写就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影响历史走向的“曙光就在前面”的号召声从这里传向全国。

陕北黄土高原上,大部分村庄都坐落在沟壑峁梁之间,米脂县杨家沟村也不例外。

毛主席说“我就是靠总结经验教训吃饭”。

我党伟大之处在于我们不怕犯错误,而是能够勇敢地改正错误,正如今天我们所讲的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在讲到土改中出现的问题时毛主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主要是忽视中立的富农和小地主;对待地主和对待富农没有区别、对待地主中的恶霸非恶霸没有区别、在新解放区忽视缩小打击面的重要性,工作步骤上存在的急性病等。

正如今日所讲的我们鼓励勤劳致富,创新致富,鼓励依靠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领路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畅通社会向上流动的渠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的机会。

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精神,压茬推进各项发展,使全体人民<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成功进行的土改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所以翻身作主人的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支持并且以实际行动支援解放战争,不止一位老革命家说过“淮海战役是小车退出来的,渡江战役是小船划出来的”,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我们的战略战术是建立在人民战争这个基础上的,我们为什么胜利最根本的就是我们把立足点放在了人民利益上。

面对观山梁,北靠水燕沟,东临阳坬山,南接崖磘沟,杨家沟西山上的扶风寨三沟相挟,一水环绕,易守难攻。

2021年米脂j见习考察报告

2021年米脂j见习考察报告

Don't think that doing something that seems trivial with your whole heart is a waste. Small things are done handily, and big things will come naturally.简单易用轻享办公(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米脂j见习考察报告中国大地有这样一片地方它北括黄河大套、南至渭北北山、西界子午岭、东滨黄河秦-晋大峡谷的黄土高原中北部地区。

这是一片苍茫浑厚、连绵起伏的土地,地理地貌复杂多样:或河源纵横,或梁茆相嵌,或沙渍弥漫,或林-海苍茫。

古往今来,言其贫瘠荒凉者,几至寸草不生,神人共厌;写其富饶美丽者,堪称膏腴之壤,鱼米之乡。

“陕北是个好地方”!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从长征落脚到挥师东渡,在陕北经历了13个春秋的峥嵘岁月后,站在黄河东岸对河西这片热土最后一次凝目时发出的深情赞叹。

是啊,陕北的确是个好地方!只要你走进这一方水土,就不能不被他的凝重、古埋、神奇、壮丽、秀美所吸引,所震撼!陕北米脂城十里铺向东北方向延伸约20公里处,有一个陕甘宁边区政府转战延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于1947年居住过的小村落,它的名字叫杨家沟。

杨家沟--这个赋予传奇色彩的村庄,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凸显出其特别的意义,如果说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起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延安是万里长征的落脚地、中国革命的摇篮,那么,米脂的杨家沟就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解放全中国的出发点,从这里走向全国胜利!毛泽东离开杨家沟时对送行的群众说:“杨家沟是个好地方。

”如今60多年过去了,古朴雄浑的“扶风寨”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窑洞庄园依然保持着历史的沧桑,“观星台”上的`五星红旗猎猎飘扬,仿佛在诉说着峥嵘岁月里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时刻。

20__年9月16日我们一行48人在吕波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杨家沟,进行参观学习。

米脂杨家沟革命纪念馆作文

米脂杨家沟革命纪念馆作文

米脂杨家沟革命纪念馆作文秋天,象征着成熟,意味着丰收。

2011年9月23日清晨,思政部8位教师带领2010级本科生各专业学生代表和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社核心会员80余人,赴米脂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开展实践教学。

秋风和煦轻柔,蓝天白云飘逸悠扬,大家的心情一路舒畅。

上午九点,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杨家沟革命纪念馆。

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杨家沟是极具陕北特色的窑洞建筑,使我生发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触。

一、杨家沟简介杨家沟——这个赋予传奇色彩的村庄,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凸显出其特别的意义,杨家沟是转战陕北取得光辉胜利的标志点,是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杨家沟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米脂县县城东南20公里的杨家沟扶风寨。

1946年起,国民党政府破坏和平谈判,对解放区发起了猛烈攻击,重点进攻革命枢纽延安所在地陕甘宁边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作出了放弃延安转战陕北的重要决定。

1947年1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来到陕西米脂县杨家沟。

二、参观过程来到杨家沟,不远就到了纪念馆门口,庄伟显眼的“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八个大字立即呈现在我们眼前。

听导游说毛主席在杨家沟期间从事了重要的革命理论研究工作,撰著了四十余篇光辉文献,为新中国的监理制定了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土改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

我们看到在杨家沟“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里陈展了大量的图片、实物、文字,全面真实的反映了毛主席及党中央转战陕北期间的重大革命史实。

值得一提的是,神泉号令展览室有毛主席题词“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接着讲解员讲了很多我们前所未闻的历史故事。

原来这个纪念馆,也就是毛主席曾战斗过的地方本是当地马家地主的宅院。

这个革命基地从上到下大概可以分为三部分,我们由下向上进行了参观。

首先来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旧址和任弼时、张闻天旧居,完美呈现出陕北四合院“明五暗四六厢窑”的特色。

大美之地 高原明珠

大美之地  高原明珠

大美米脂胜利起点——中国网走进米脂感触名城魅力2月27日,中国网魅力中国频道一行走进米脂县,展开了为期3天的采风活动。

米脂是陕北名城,素有“陕北文乡”之美誉,12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沉积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丰富物产的资源。

这里是黄河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西周王朝先民的活动区域,更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点。

沐浴千年文明之风,启革命胜利之程,米脂,可谓大美。

近年来,米脂围绕建设“中国第一盐都、黄土高原文化旅游影视的一颗明珠、榆林中心城市的后花园”三大奋斗目标,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实践成果。

这一系列实践成果,不仅为百姓谋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启动了走向幸福的前程,也让米脂以“中国第一盐都、陕西盐化工业大县、陕北文化旅游强县、黄土高原生态名县、黄土高原文化明珠、榆林后花园”的新形象屹立在了陕北高原。

加速工业车轮建设经济强县了解米脂,知道她是“文化县、英雄县、美人县”,今日米脂的工业建设像是在一张“白纸”上绘就的光彩篇章,米脂的工业发展水平稳居陕西省榆林南六县第一。

在米脂人的脚下踩着每平方公里2.2亿吨的原盐,岩盐总储量达1.3—1.8万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17%,是理想的食用盐和化工原料,天然气探明控制储量为1382亿立方米,米脂依托得天独厚的矿藏资源,以氯碱和真空盐为龙头,盐化工主产品、深加工及上下游配套产业为主体的盐化工产业格局正在形成,年产10万吨聚氯乙稀项目每年创税达4亿元,盐化工业已成为米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通过加快60万吨真空盐项目、10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12万吨三氯氢硅项目、鄂尔多斯集团盐化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项目、3亿立方高效液体金属切割气项目、物流园区建设项目、12万吨的三氯氢硅项目和20万吨的小苏打产业等项目建设推进,米脂的工业化进程实现了加速度。

勤劳善良、文化积淀深厚的现代米脂人,舍得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花本钱,投入3700余万元全面完善了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东山梁盐化及载能产业集群、张家湾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姬家峁氯碱化工及天然气产业集群、高二沟综合产业集群一个个科技含量高、现代化水平高的产业集聚区拔地而起。

参观杨家沟革命纪念馆有感

参观杨家沟革命纪念馆有感

参观杨家沟革命纪念馆有感一走进杨家沟革命纪念馆,那股子历史的气息就扑面而来,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心里头那股子敬畏之情也跟着油然而生。

这可不是啥普通的博物馆,这可是咱们革命前辈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历史见证地,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透着故事,让人忍不住想细细品味。

一进门,那几座雕像就闯进了眼帘,毛主席啊,周总理啊,还有那些个我们耳熟能详的革命家们,他们站在那里,目光坚定,仿佛还在为咱们国家的前途命运操劳。

我走过去,轻轻地摸了摸雕像,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就像是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

再往里头走,就是展览区了。

那一件件展品,从破旧的军装到简陋的文具,从泛黄的书信到珍贵的照片,每一件都像是会说话一样,讲述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我站在那儿,看着那些展品,心里头五味杂陈,有感动,有敬佩,也有那么一点点的心疼。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模拟的会议室。

走进去一看,嘿,跟真的似的,连桌子上的茶杯都摆放得整整齐齐。

我坐到毛主席坐过的位置,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就像是我也参与了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会议一样。

我闭上眼睛,耳边仿佛响起了激烈的讨论声,眼前也浮现出了那些革命家们为了国家未来而奋斗的身影。

走出会议室,我又来到了一个展厅,那里展示的是杨家沟当地老百姓支援革命的事迹。

看着那些照片和实物,我心里头那个感慨啊,真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咱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可都是老一辈革命家和那些普通老百姓们用命换来的啊!在纪念馆里转了大半天,我感觉自己像是穿越了时空一样,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回到了现在。

走出纪念馆的时候,我回头望了望那座庄严的建筑,心里头那个不舍啊,就像是要离开自己的家一样。

但我知道,这次参观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历史的传承。

回到家后,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

脑子里头全是今天在纪念馆里看到的那些画面和听到的那些故事。

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不辜负老一辈革命家们的期望为咱们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观杨家沟革命旧址心得体会

参观杨家沟革命旧址心得体会

参观杨家沟革命旧址心得体会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位于杨家沟的革命旧址,这是一次难得的历史之旅。

在这次参观中,我深切感受到了杨家沟对于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从中汲取到了许多宝贵的心得和体会。

面对着雄伟壮丽的杨家沟革命旧址,我不禁被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伟大历史所深深感动。

我想起了革命先烈们的奋斗精神和无私牺牲,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不计生死。

这些英勇的革命烈士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献给了之后的辉煌成就,让我深感肩上的责任沉甸甸。

参观旧址的过程中,我对杨家沟革命先烈们的故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他们在革命时期,遭受种种艰辛和挫折,却依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

他们积极组织农民和工人进行斗争,发动群众争取社会公正,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我们应该在和平年代,不辜负革命先烈的期望,通过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也要时刻关注社会问题,关心弱势群体的权益,传承和弘扬革命先烈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观杨家沟革命旧址,不仅让我感受到了革命岁月的艰辛和恢弘,也让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革命的火种是如何通过先烈们的努力而燎原的。

中国作为一个伟大的国家,正朝着更加繁荣昌盛的方向迈进。

通过参观杨家沟革命旧址,我深刻认识到了革命精神的伟大和崇高。

这种精神,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信念。

革命先烈们的理想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只有不断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我们才能够在今天的社会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作为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我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不负革命先烈的嘱托,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奋发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次参观,我也意识到了培养和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性。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于革命历史的教育,让更多的年轻人深入了解和感受到革命家们的艰辛和奉献。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1947年夏秋,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并将战争推向国民党统治区,这标志着中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

为了全面制定党的行动纲领,准备夺取全国胜利,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扩大会议,即十二月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彭德怀、贺龙、林伯渠、张宗逊、习仲勋、马明方、张德生、甘泗淇、王维舟、李井泉、赵林、王明、谢觉哉、李维汉、李涛,共19人。

会议主要讨论并通过了毛泽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书面报告。

毛泽东在报告中,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阐明了彻底打败蒋介石、夺取全国胜利的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

军事方面,毛泽东总结了人民革命战争特别是18个月以来解放战争的经验,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

它阐明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使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指导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更能适应转入战略进攻后的作战需要,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时期的重大发展。

经济方面,毛泽东明确宣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并阐明了实现这三大经济纲领的一系列具体政策。

毛泽东指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巩固地联合中农,消灭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的封建的和半封建的剥削制度。

”没收官僚资本,是一项牵动全局、影响深远的大政策。

这个官僚资本已集中价值达一百亿至二百亿美元的巨大财产,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把它收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便使国家。

米脂旅游解说词

米脂旅游解说词

闯王故里,貂蝉家乡(讲解词)——开放发展中的米脂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米脂人民以满腔热忱欢迎你们,你们的光临,是我们的荣幸。

(一)米脂,地处黄河中游,陕西省北部。

东临佳县,南接绥德,北界榆林,西连子洲、横山,无定河由北向南纵贯县境,境内流长19公里。

米脂古城“银州”,因“地有流金河,沃壤宜栗,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

素有陕北“文乡”美誉。

追溯米脂文明开化的历史,可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米脂,历史悠久,是炎黄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原始社会,米脂境内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出现仰韶、龙山文化。

是不同部落更迭和多民族汇聚的地方。

金末元初始设米脂县。

现辖7镇6乡,396个行政村,总面积1212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

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西夏建立者李继迁,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开明绅士李鼎铭,民主斗士杜斌丞,抗日名将爱国人士杜聿明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二)米脂地下矿藏资源富集。

主要有岩盐,天然气,煤,陶土,石灰石等。

煤分布在县境西北部,开采历经数百年;天然气属陕甘宁盆地中部靖边主储区的边远地带。

目前已探明天然气控制储量为1382亿立方米,岩盐储量1.3——1.8万亿吨,占全国储量的15—17%,属石膏型结构。

分布均匀,钠盐含量为93.01—98.83%,是理想的用盐和化工原料。

近年来,米脂县委、县政府着力培养“以氯碱项目为龙头的盐化工工业,以聚氯乙烯下游产品开发为主的建材工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服装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四大支柱产业,突出发挥比较优势,集中狠抓以“五个一”工程为主导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盐化工工业园区建设,旅游产业开发建设和以“米脂婆姨”为品牌的劳务输出四大特色经济。

除此之外,我县设立的招商引资项目还有:年产100万吨真空盐项目,年产40万吨纯碱项目、年产80万吨的高效复合肥项目、年产1万吨氯酸钠项目、年产1万吨金属钠项目、年产1万吨环氧氯丙烷项目、年产1万吨三氯异氰尿酸项目、年产20万吨425#普通硅酸盐水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脂县杨家沟: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米脂县杨家沟: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红色影视拍摄基地如果说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起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延安是万里长征的落脚地、中国革命的摇篮,那么,米脂杨家沟就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解放全中国的出发点,从这里走向全国胜利!毛泽东在杨家沟与工作人员合影毛泽东、周恩来旧居(新院)毛泽东在杨家沟召开十二月会议场景油画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原马氏讲堂、祠堂)“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这是1947年12月,在米脂县杨家沟召开的著名的“十二月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在报告开始热情洋溢讲话中的伟大论断。

在这里,他将使用了一年多时间的别名“李德胜”轻松地甩掉,对着与战场相连的电话,用浓重的湖南口音豪迈地宣告:“我是毛泽东!”杨家沟——这个赋予传奇色彩的村庄,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凸显出其特别的意义,象征着吉祥、胜利的起始!一1947年10月24日清晨,陕北的黄土高坡披上了一层淡淡的银霜,黄河岸边的佳县天气明显冷了。

毛主席披上单薄的旧衣,点起一支烟,若有所思地查看着陕北地区地形图。

窗外,北风劲吹,破旧的窗纸“哗哗”作响,主席对身边的汪东兴说,“中央前委机关要选一个地方过冬,你看什么地方好些?”汪东兴说:“我想先听听主席的意见。

”毛主席说:“我听说米脂县杨家沟一带不错,那里村子规模大,窑洞多,群众基础也好。

我想派你带一个连去那里打前站,主要任务是为中央前委机关准备好窑洞,供暖设备(地炕、炉子),过冬衣服以及粮食等。

你带一部电台去,随时与支队保持联系。

你考虑一下,看十天时间够不够?”汪东兴从地图上找到杨家沟,对毛主席说:“就按主席的意思,我尽快去办。

”汪东兴等中央工作人员和杨家沟老百姓经过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后,1947年1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等同志率领代号为中央前委机关全部共计600多人抵达米脂县杨家沟,进驻“扶风寨”。

当毛泽东来到杨家沟村“扶风寨”门前,被眼前一排排整齐的窑洞和独具风格的庄园设计深深地吸引了,凝视良久,赞叹道:“这窑洞和村寨整齐、漂亮,还是新的,比你们画的还要好,杨家沟果然名不虚传!”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毛泽东和周恩来住进了村寨里最新且规模最宏大的“新院”。

二杨家沟位于米脂县城东南23公里处,闻名全国的原马氏地主家族聚居于此,几代马家人建设起陕北窑洞最具特色、全国最大的窑洞庄园。

1942年秋冬,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兼宣传部部长的张闻天,调查整理形成的《米脂县杨家沟调查》中称:“杨家沟是全国罕见的一个地主经济条件集中的村庄。

”马氏家族祖籍地在我省扶风县,为了纪念祖籍地,所以为山寨取名“扶风寨”。

当时马氏地主的发展,已经在杨家沟形成了规模,全村共有地主72家,土地遍及陕北地区米脂、绥德、吴堡、佳县、清涧、延安等地,共拥有土地十八万亩,据说每年仅收租米就有一万多石(约4百多万斤)。

马氏家族不仅以他们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而且历来重教兴文,以德为人。

早在康熙年间,马云风就创办家塾,1911年,马家建起陕北最早的女校,至辛亥革命时,马氏家族已有12个在欧、美、日本等国就读的留学生。

“开明进步办学堂,英才辈出洋财主”这是陕北民众对杨家沟马氏深刻的文化印象。

既有钱又有文化的马家人曾想要把杨家沟村改名为“马家村”,但是担心引起当地老百姓的反感,所以索性玩了一把文字游戏,又名“骥村”(骥即好马的意思)。

“扶风寨”建于杨家沟村“龙凤山”前,此山前如龙头后似凤尾,是一座独立的龙头凤尾孤山,亦称龙凤山,涧水绕合,三山拱围,易守难攻。

19世纪中叶,马氏家族正值发展到鼎盛时期,爆发了回民起义。

马氏族人为了防范回军攻掠,以收“保境安民”之效,决定在这块风水宝地修造“扶风寨”。

在规划上,建有望台、炮台、水井、供排水设备,出入道路、广场、戏台、学校等设施,南北寨墙均建成双套城墙,各设两个寨门,南寨门为“骥村”门和“扶风寨”门。

城墙及炮台上安有荷兰造的红夷大炮,神通广大的马氏族人为家族子弟、佃户等所有壮丁都配有来复枪、猎枪等武器,武装力量超过了一个县制的保卫能力。

起义回军的马队刚到寨前,就被马氏武装的火炮攻击的落荒而逃,成功地保护了他们的族人和周边村庄百姓的安全。

“扶风寨”所有的建筑中唯“新院”独领风骚。

“新院”的主人名叫马筑平,字醒民。

马醒民是杨家沟马氏地主之一,(生于1890年—终于1961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早年留学日本,专攻土木建筑,后因病回归故里,担任家族学校校长,陕甘宁边区参议,为开明绅士。

1929年,由于连年旱灾,陕北的农民吃尽了草根、树皮,灾民纷纷外逃。

面对大饥荒的年景,为了挽救灾民,马醒民决定大兴土木工程,以工代赈修建新院。

马醒民很讲究风水地貌,请来当地很有威望的风水先生马聚财看好地理位置,决定在“扶风寨”西上方,从东到西一线80多米,共有九个自然生成的土梁峁(形同九条飞龙)上新建。

风水先生说,在此地修建,如同龙脊托起,你的家业及后代将会飞黄腾达。

专攻土木建筑的马醒民,对新园的规划和建筑全部自己精心设计,亲自监造。

其设计理念一改陕北窑洞一线齐的呆板建筑形式,建为三关两套,就是三面突出,两面缩进,阴阳交错,若俯视观之呈“山”字形状,含有家业“稳如泰山”的寓意。

中间突出的为西方教堂式风格,寄托着主人对神的敬仰;左面缩进去的为日式风格,体现了主人留日学习的纪念;右边缩进去的为陕北窑洞建筑,意味着主人根在陕北,永不忘本的信念。

整体屋面上设置了八根通天柱,通天接地,天地合一。

屋檐建筑更是民间独有,龙头螭虎(螭虎:传说中没有角的龙),精雕细刻,穿廊抱厦,搭檩飞檐,檐随窑转,回折连接,落落大方,俨然一派皇宫建筑。

据马醒民后人讲,原准备在屋檐上安九个龙头,与院前的暗九龙(即九个土梁峁)相互对应,但风水先生极力劝阻,九五之尊,九为极数,只有皇室可安装,你一个平头百姓难以服住,小心遭灾。

主人无奈只安了八个龙头。

1961年,主人马醒民去世时,给他的儿女说:“我要是知道毛主席会住我建造的房子,我一定要安上第九个龙头。

”马醒民亲自为新宅提写“新院”,是主人内心世界的表达:一新皆万新,新的院落,新颖别致的建筑,新的风貌,新的起点……一切从新的开始。

“新院”是一部中西合璧的宏伟建筑,它是主人马醒民所学土木建筑的才华结晶,把陕北窑洞建筑和西方建筑文化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成为世界窑洞建筑之瑰宝。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周熙瑞,带着自己的研究生多次造访杨家沟,称新院为:世界窑洞建筑首屈一指。

毛泽东当年来到这个城堡式大门前称赞道:这是一个既懂军事又懂建筑的专家。

三从1947年11月22日至1948年3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新院”里最中间的教堂式窑洞里住了四个月零两天。

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前委扩大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军事会议、庆祝宜川大捷大会、东渡黄河动员大会;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全国土地改革运动,开展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新式整军运动;在这里从事了重要的革命理论研究工作,撰写了40余篇光辉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有《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十一篇,编入毛泽东文集第四、第五卷有二十九篇,为新中国的建立,制定了政治、军事、经济及土改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出了光明的道路。

杨家沟的曙光照亮了陕北的沟沟岔岔,照亮了全国的解放事业胜利的征程。

周恩来总理曾经风趣地说:“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领导共同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简称“十二月会议”,彭德怀、林伯渠、叶剑英、杨尚昆、贺龙、陈毅、陆定一、胡乔木、习仲勋等领导以及晋绥边区的负责同志共2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1947年12月7日至24日为预备会,分政治、军事和土地改革三个小组进行讨论。

据说,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西北野战军副政委习仲勋根据他在陕北多年的工作经验,在政治、军事、经济,尤其是就土地改革等方面向中央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赞扬,并积极采纳。

毛泽东主席在这个会议上作了题目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重要报告,报告一开始就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报告最后向全党发出了伟大的号召: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四1947年12月26日,也就是“十二月会议”召开的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有人提议要给主席做寿,同时庆祝一下全国的战争形势已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解放全中国指日可待。

毛主席知道后马上制止,对大家说:“为了全国的解放事业,前方战士还在流血牺牲,陕北的老百姓为了支援前线,连饭都吃不上,我们却在这里搞祝寿,这不是让我脱离群众吗?就是全国解放了也不要做寿!今天我就给大家定一条规矩:凡是共产党人今后永远不做寿。

”据说当天的两顿饭主席吃的是米饭、素菜。

当年毛主席来到杨家沟的时候,他的女儿李纳仅有七八岁。

由于生活极度简朴,体质虚弱的小李纳走路都有气无力,有一次,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带着小李纳在沟底看斗地主,回来走在半山坡跌倒在地怎么也站不起来,事后,工作人员就向主席建议,说小李纳的伙食太差,严重营养不良,已经影响到身体的正常发育,让李纳上中央的小灶吃饭。

主席听后半晌不语,然后缓缓地说:“现在全国都处在非常困难时期,前方战士打仗流血也很难吃上一顿饱饭,广大劳动人民为了支援前线,种的粮食自己都舍不得吃,颗粒不剩的缴了公粮,自己却挖苦菜,吃树皮,还有这么多中央领导的小孩都能挺过来,我毛泽东的女儿就要搞特殊吗?这是坚决不行地!”毛主席的节俭,以及对自己和家人的严格要求,在杨家沟传为佳话。

在“扶风寨”最突出的位置建有一个瞭望台,这原本是马氏家族用于观察扶风寨安全情况的岗台。

毛泽东主席来到杨家沟后,有时工作太累,就出来散散步,站在此台上观望星辰,杨家沟的老百姓经常远远的看到一个高大的身躯伫立在望台上仰望天空。

后来人们为怀念主席在杨家沟的这段日子,称之为“观星台”。

1948年的春节,这是杨家沟人民永远难忘的节日。

正月初一这天中午,毛主席听见窑洞外响起一阵锣鼓声,放下笔走出去,嗬,村民们正扭起陕北的大秧歌来给主席拜年了。

秧歌队在踩高跷、舞龙灯、跑旱船等绝活的引导下走进了“新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