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1、生物富集系数:生物富集系数是生物组织(干重)中化合物的浓度和溶解在水中的浓度之比,也可以认为是生物对化合物的吸收速率与生物体内化合物净化速率之比,用来表示有机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富集作用大小。
生物富集系数是描述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累积趋势之重要指标。
2、亚致死效应:是评估杀虫剂功效的一个术语,指的是昆虫虽存活,但不能正常化蛹的现象,称为“亚致死效应”.这种中毒的虫子不会立刻死去,但是因为无法完成进一步发育,最终还是会被消灭。
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4、生态风险:是指生态系统及其组分所承受的风险,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不确定性的事故或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可能产生的作用,这些作用的结果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伤,从而危及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
生态系统受外界胁迫,从而在目前和将来减小该系统内部某些要素或其本身的健康、生产力、遗传结果、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可能性。
5、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二、简述题1、简述污染物联合毒性作用的类型答:1)独立作用,互不影响2)相加作用,综合生物学效应等于单独生物学效应之和3)协同作用,综合生物学效应大于单独生物学效应之和4)拮抗作用,综合生物学效应小于单独生物学效应之和2、简述重金属汞的生物毒性效应答:神经毒性,在汞的各种化合物中,甲基汞神经毒性最为显著。
据WHO文献显示,甲基汞进入人体后,极易透过血一脑屏障在脑中蓄积,其在脑组织中的浓度可比血中高6倍,小脑和大脑两半球受损严重,特别是枕叶、脊髓后束和末梢感觉神经,因而甲基汞中毒会出现感觉障碍、向心性视野缩小、语言障碍、听力减退、共济失调等典型症状。
污染生态学——精选推荐
污染生态学 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污染生态学: : 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的学科。
2、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仍未发现受害症状,仍未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受这种不会产生受害症状的浓度。
害症状的浓度。
3、效应浓度EC : : 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
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
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
4、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
5、生物富集: : 生物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生物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6、氧化塘:利用库塘等水生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作用,利用库塘等水生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作用,进行污水处理和利用的进行污水处理和利用的生物工程措施生物工程措施7、抗性: 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8、生化耗氧量BOD :一定期间,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有机物所耗溶解氧的数量。
数量。
9、总需氧量TOD :把水中的CNSH 等元素全部氧化成所需的O210、总有机碳TOC :溶解于水中所有机物的含碳量:溶解于水中所有机物的含碳量11、土壤污染:当工农业生产的“三废”污染物通过水体、大气或直接向土壤中排放转移,排放转移,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并累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降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降低,进而对土壤动植物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危害,急即土壤污染。
12、环境容量:在一定范围和规定的环境目标下,在一定范围和规定的环境目标下,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13、土壤背景值: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14、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主要用于防治农、林、牧、农、林、牧、卫生及仓库等害虫的药品卫生及仓库等害虫的药品15、土壤自净作用:以各种方式进入土壤的污染物,通过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复杂作用使污染物逐渐转化、减毒、消失最终使土壤恢复到原来的生态功能的过程。
污染生态学名词解释
污染生态学名词解释
污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系统与被污染的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采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污染环境进行控制和修复的科学。
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输入及其对生物系统的作用过程和对污染物的反应及适应性,即污染生态过程;人类有意识地对污染生态系统进行控制、改造和修复的过程,即污染控制与污染修复生态工程。
区域分异原理生态系统在其生物学和非生物学(物理和化学)特征上存在着经度和纬度的地域差异,从而导致污染物质在迁移转化和生态行为上的区域分异。
这种区域分异不但表现为空间位置的不同,也表现为污染物的毒性、循环通量、作用时间、积累或降解等生态行为上的差异。
生态系统的区域分异,还包括时间分异。
“循环”和“再生”的原理必须成为污染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
例如,水的循环与再生,为生态系统中化学物质和能量交换提供了基础,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而且还起到了调节气候、清洗大气和净化环境的作用。
因此,从广义上来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就是使生态系统中的非循环过程成为可循环的过程,使化学物质的循环和再生的速度能够得以维持或加大。
生态系统通过生物成分,一方面利用非生物成分不断地合成新的物质,一方面又把合成物质降解为原来的简单物质,并归还到非生物组分中。
如此循环往复,进行着不停顿的新陈代谢作用。
这样,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进行着循环和再生的过程。
污染生态学
第一节污染生态学的产生为了研究污染条件下生物受害的原因与防治措施,人们开始研究污染物在环境及生态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生物受害机制、净化机制,研究污染物沿食物链富集规律和人体受害原因,研究生物抗性形成原因和生物防治污染的工程措施等。
在上述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污染生态学。
第二节污染生态的研究内容➢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Ecology”来自希腊文“Oikos”(住所,栖息地)和“Logos”(学问,研究),亦即生态学在创建之初就表达为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场所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上述生态学的定义是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Haeckel,1866)首次提出的。
这是生态学至今最为全面的定义。
但是首先使用“Ecology”一词学者是亨利.索瑞(Henry Thoreau,1858)生态学是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甚至是生物圈(Biosphere)作为它的研究对象。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1 物质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相对应的是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2 物质循环3 能量流动4 信息传递污染生态学(pollution 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受污染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和规律的科学。
也就是研究研究污染的生态系统的科学。
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王焕校,2002)。
研究对象是对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的环境污染问题。
污染生态学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以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过程为主线索、生物与污染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生物抗性形成和生物防治为研究重点的边缘交叉学科。
污染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富集、放大、协同和拮抗等作用,以及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迁移、转化、积累及其规律。
污染生态学教案
污染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已成为全 球关注的焦点。
污染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污染生态学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污染防 治措施和生态恢复策略,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02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污染物可导致敏感物种数量减少,耐污物种数量 增加,从而改变种群结构。
群落结构变化
污染物可改变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导 致群落结构简化或复杂化。
种间关系变化
污染物可影响生物之间的竞争、捕食等种间关系 ,从而改变群落动态。
污染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生态系统结构破坏
污染物可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导致食物链断裂、生态金字塔变 形等。
污染生态学教案
汇报人:XX
• 污染生态学概述 •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 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生态系统的污染自净与修复 • 污染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 污染生态学的应用与实践
01
污染生态学概述
污染生态学的定义与发展
定义
污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污染物 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探讨污染对生 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影响及其 反馈机制。
03
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污染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01
02
03
生理影响
污染物可导致生物体生理 功能紊乱,如酶活性降低 、代谢紊乱等。
生长发育影响
污染物可影响生物的生长 发育过程,导致生长迟缓 、畸形等。
繁殖影响
污染物可干扰生物的繁殖 系统,降低繁殖能力或导 致繁殖异常。
污染对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影响
种群数量变化
污染生态学 第三版
污染生态学第三版污染生态学是研究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
随着人类活动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污染生态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污染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并对污染生态学第三版的更新内容进行。
一、污染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污染生态学是研究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污染物的来源与分布:污染物可以来自工业排放、农业和农村生活污水、城市排放等,它们通过大气、水体和土壤等途径传播并分布在生态系统中。
2.污染物的生物积累与生物放大:某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会积累并逐渐放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3.污染物的生态毒性与生态效应:不同的污染物对不同的生物体产生不同的生态毒性和生态效应,包括致死、生殖受损、行为改变等。
4.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污染物在生态系统内会发生迁移和转化,其路径和速率对生态系统的污染程度和修复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污染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污染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和模拟模型等。
1.实地调查:通过野外调查和样本收集,了解污染物的产生和分布情况,以及生物体对污染物的响应和适应机制。
2.实验研究:利用实验室的控制条件,重现或模拟现场环境,研究污染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究其毒性机制和影响因素。
3.模拟模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预测和评估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并指导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修复措施。
三、污染生态学的应用领域污染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在以下几个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环境评估与风险管理: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研究,评估和预测不同污染物对环境的风险,为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生态修复与保护: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和人为干预措施,指导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恢复被污染的生态系统功能。
3.生物监测与生态监测:通过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评估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和生态效应,提供污染治理的参考依据。
污染名词解释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模式。
污染生态学: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微宇宙法:能够部分模拟生态系统,但不完全等于自然生态系统。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积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的浓度。
最大无作用浓度:未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最小有作用浓度:能使生物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效应浓度:在某一期限内导致某一特殊反应的毒物浓度。
致死浓度:一次染毒后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浓度。
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富集系数:BCF是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平衡浓度与其生存环境中该污染浓度的比值。
(大于1才会与富集效应)生物活性点位:是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基团和物质。
抗性: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称为抗性。
包括避性和耐性。
生物监测:指应用环境生物计量技术对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实施的监测,主要监测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生物反应,在此基础上利用生物反应特征来表征环境质量状况。
BOD:生化需氧量,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微生物分解存在水中的某些可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所进行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消耗溶解氧的量。
反映了水体中可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含量。
COD: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以氧的毫克/升来表示。
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的污染程度。
TOD:总需氧量,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氧气O2的浓度(mg//L)表示。
污染生态学+全部答案
第一章1污染生态学的定义是什么?《污染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 污染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污染的生态系统①①研究生物系统与被污染的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②采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污染环境进行控制和修复的学科内容:第一: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输入及污染物对生物系统的作用过程,和生物系统对污染物的反应及适应性--污染生态过程。
第二:人类有意识地对污染生态系统进行控制、改造和修复的过程--污染修复过程。
3如何理解污染生态学的学科来源?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相互交叉,导致了污染生态学这么学科的产生。
一些学者甚至叫污染生态学为环境保护生态学。
4环境生态学的学科分支有哪些?A 当强调生态介质时,污染生态学可以分为:(1)大气污染生态学;(2)水污染生态学;(3)土壤污染生态学;B 当强调生命组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受到污染的危害时,污染生态学又可以分为:(1)植物污染生态学;(2)动物污染生态学;(3)微生物污染生态学;C 当强调生态系统的结构或污染问题产生的尺度时,污染生态学又可以分为:(1)生态系统污染生态学;(2)个体污染生态学;第二章景观生态学介绍1美学,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对景观的理解有何不同?景观(Landscape)一词的使用最早见于希伯来语“圣经”旧约全书,原意是自然风光、地表形态和风景画面。
汉语中的“景观”一词涵义丰富,反映“风景、景色、景致”之意。
景观没有明确的空间界限,主要突出一种综合直观的视觉感受。
景观是由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自然要素以及文化现象组成的地理综合体。
--“自然地域综合体”的代名词2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过程),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属于宏观生态学科)研究内容:• 描述景观:景观结构--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解释和理解其中的生态过程:景观功能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物种流(例到物活动等)。
第八章污染生态学81环境污染及其生态过程82污染生态效应ppt课件
• 生物学评价法是指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 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 预测,具体有: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 和种类多样性指数法等。
• 综合评价法则包括重叠法、列表清单法与 相关矩阵法和网络法等。
• (1)指示生物法 • 指示生物是指对某些物质(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
• (3)生态系统结构的简单化、食物网简化、食物 链不完整、物质循环路径减少或不畅通、能量供 给渠道减少、供给程度降低、信息传递受阻等。
8.2.2 污染生态效应评价的原则与指
标体系
1. 污染生态效应评价的指导思想
• 生物体与地球环境化学组成的同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污 染物质在生物组织中分布的选择性、以及 生物体对化学物质的必需性,是污染生态 效应评价的指导思想。
1. 污染生态效应评价的主要类型 • (1)短期效应评价
• 指污染物对生物个体毒害作用的评价,包 括生物生理、生化过程受阻,生长发育停 滞,最后可能导致死亡。
• (2)长期效应评价
• 指污染物对群落和生态系统影响的评价, 包括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物种多样性的丧 失、生态系统结构的简单化等。
2. 污染生态效应评价的基本方法
• (3)生物群落指标 ①群落的结构;②群落的生态 ;③群落的动态; ④群落的分布
• (4)生物群落结构指标 ①物种多样性指数;②个体数量变化指标
• (5)生态系统生态效应指标 ①生态系统结构变化;②生态系统稳定性;③系 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的 关系
8.2.3 污染生态效应评价的类型与方法
2.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
• 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
• 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在阳 光(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氧化反应 产生臭氧(O3)、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等物质。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 物所形成的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
污染生态学
11
七、污染生态化学和污染生态毒理学 (一) 污染生态化学 一 污染生态化学产生生态效应的主体是生物体; 污染生态化学产生生态效应的主体是生物体; 污染生态化学是污染生态学的学科生长点; 污染生态化学是污染生态学的学科生长点; 采用各种系数、常数, 采用各种系数、常数,来表征生态系统中化学污 染物的行为、迁移转化与归宿。 染物的行为、迁移转化与归宿。 国际上污染生态化学的研究非常重视复合生态因 子对污染物的化学行为、 子对污染物的化学行为、迁移转化与归宿的影响和生 态介质组分对化学污染物交互作用机制的影响, 态介质组分对化学污染物交互作用机制的影响,特别 重视对生态系统复合污染化学机制的研究。 重视对生态系统复合污染化学机制的研究。
7பைடு நூலகம்
四、污染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及存在问题 (一)研究方法 把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性研究, 1、把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性研究,从而进 行综合分析; 行综合分析; 进行生态模拟; 2、进行生态模拟; 建立生态系统模型; 3、建立生态系统模型; 污染的生物防治。 4、污染的生物防治。 (二)存在问题 实验室的实验结果与野外调查结果存在差距; 1、实验室的实验结果与野外调查结果存在差距; 2、污染物在生态系统内的运转规律和机理还有大 量问题尚未阐明。 量问题尚未阐明。
污染生态学
1
一、污染生态学概念 污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受污染环境之间相互 作用机理和规律及采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污染环 境进行控制和修复的科学,是生态学 或称环境生物 境进行控制和修复的科学,是生态学(或称环境生物 的一个分支。 学、环境生态学)的一个分支。 环境生态学 的一个分支
2
二、污染生态学发展历程 (一) 污染生态学的形成 一
5
3、90年代后 、 年代后 (1) 复合污染生态研究独具特色; 复合污染生态研究独具特色; (2) 于不同空间和不同时间尺度上开展污染生态过 程研究,成为污染生态学研究的核心; 程研究,成为污染生态学研究的核心; (3) 生态风险与生态毒理研究受到普遍关注; 生态风险与生态毒理研究受到普遍关注; (4) 污染生态系统的生物修复与污染生态工程,开 污染生态系统的生物修复与污染生态工程, 始在实验室小试及中试水平上得到试验应用。 始在实验室小试及中试水平上得到试验应用。
污染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1、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强调的是相互关系,即有机体与其非生物环境之间的联系。
2、污染生态学的定义和内涵。
污染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污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系统与被污染的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规律,及采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污染环境进行控制和修复的科学。
基本内涵:污染生态过程、污染控制与污染修复生态工程。
基本原理:整体优化原理、循环再生原理、区域分异原理。
3、污染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的关系:环境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污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系统(包括人类)与被污染的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研究异常环境条件与生物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受人类干扰的环境系统包括:环境污染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可理利用。
研究领域包括:污染生态学和自然保护生态学。
4、污染物的概念及性质:概念: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性质:一种物质成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和浓度,并且持续一段时间;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
5、影响植物吸收迁移的因素有哪些:1•物质的形态和结合方式在植物体内运输和储存;2•吸收部分的发育阶段;3•周围环境污染物的浓度高低。
6化学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及特点:简单扩散:生物膜两侧化学物质分子从浓度高一侧向低一侧扩散,特点顺浓度梯度、无载体;滤过过程:化学物质透过生物膜上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主动转运:化学物质随能量的消耗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以透过生物膜的过程,特点需要载体参加、逆浓度梯度消耗能量、对化学物质有一定选择性、载体具有一定容量、相似物质之间抑制;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借助膜蛋白帮助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又称帮助扩散,特点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不消耗能量、比自由扩散转运速率高、存在最大转运速率,一定限度内运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正比、载体蛋白结合位点饱和、具有特异性。
污染生态学
我们都知道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
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大都是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使有用的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而造成的。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产生危害的现象。
环境污染物来自三个方面(1)生产性污染物(2)生活性污染物(3)放射性污染物。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1)机械迁移包括:①水的机械迁移作用;②大气的机械迁移作用;③重力的机械迁移作用。
(2)物理-化学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的最重要的形式,这类迁移的结果决定了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富集状况和潜在危害程度。
(3)生物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
选择吸收和积累作用,降解作用,放大累积作用。
环境污染效应分为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对于短期效应:(1)污染物对生物的毒害作用;生理、生化过程受阻,生长发育停滞,最终导致死亡。
1)污染物对植物的影响,首先能影响植物根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其次能抑制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再者对植物细胞的超微结构、种子生活力以及植物生长、发育、生理生化诸方面的影响。
2)对动物和人体的影响,如重金属对鱼类的影响:首先重金属能粘附在鱼鳃的表面,造成鳃上皮和粘液细胞的营养失调,影响对氧的吸收,降低血液输送氧的能力;其次重金属还能降低血液中呼吸色素的浓度,使红细胞减少。
(2)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称为生物的耐性或抗性。
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机制是外部排斥和内部忍耐的综合结果。
环境污染的长期效应是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环境污染引起的物种丧失程度,并不亚于生态破坏。
(1)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包括已有的遗传基因库的减少和新的遗传变异来源的降低。
生态学环境污染的名词解释
生态学环境污染的名词解释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其中,生态学环境污染是指在生物系统中引入有害物质,从而破坏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现象。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生态学环境污染相关的名词和概念。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与其相互作用的非生物因素组成。
它是一种有机的互动关系,它会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
生态系统污染是指在其中引入有害物质导致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的紊乱和破坏。
二、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生命形式。
生物多样性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灭绝和种群数量减少的现象。
这种污染会破坏生态系统的韧性和稳定性。
三、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是指空气中存在的有害物质的增加,例如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和燃烧排放物。
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例如呼吸系统疾病、酸雨和温室效应。
四、水污染:水污染是指水体中存在的有害物质的增加,例如化学物质、重金属和农药。
这种污染会导致水质下降,对生物和人类健康带来威胁。
水污染也会影响饮用水资源、渔业和水生生物群落的生存。
五、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存在的有害物质的增加,包括重金属、农药和化学废物。
这种污染会破坏土壤的肥力和质量,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并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类体内,对健康产生危害。
六、噪声污染:噪声污染是指环境中存在的过大或持续的噪音。
这种污染会对人类和动物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睡眠障碍、听力损失和行为改变。
噪声还会干扰动物的通信和迁徙,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七、光污染:光污染是指过度、杂乱或在不必要时使用人工光源所产生的光辐射。
这种污染会破坏动物的生物钟和迁徙习惯,对夜行动物的生存造成威胁。
光污染还会对生态系统中的光敏物种和星空观测产生负面影响。
八、土地开垦:土地开垦是指将原本未被开发的土地转化为农田、工业区或城市用地的过程。
这种开垦会破坏自然栖息地,并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污染的生态学效应分析
环境污染的生态学效应分析环境污染是造成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破坏,导致许多生态灾难的发生。
环境污染不仅会影响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死亡,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环境污染的生态学效应进行分析。
一、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正常生长和繁殖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导致畸形、死亡、生育率下降、种群数量减少等。
长期暴露在重金属和有机物质污染的环境中,会导致生物体内重金属与有机物质的积累,对生理及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影响。
例如,水污染物质可以抑制水生动物的生长,影响它们的进食和繁殖行为;空气污染可以对植物呼吸的气孔产生损伤,使得植物生长受到影响;土壤污染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很大,缺乏足够的微量元素会导致单一微生物菌种过于繁殖,降低土壤的种类和结构,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2. 影响生物的行为和生态系统的结构环境污染还对生物的行为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产生了影响。
污染物质可以使生物改变原来的行为,如离开原来的栖息地、改变食性等。
这些行为改变会使得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如生态链条破坏、生态平衡改变等。
例如,水污染可以改变鱼类的游泳行为,使得它们离开原来的栖息地,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土壤污染可以破坏微生物群落的平衡,导致土壤贫瘠,无法支持植物的生长。
二、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是由物种、生物群落、生境和生态过程组成的。
环境污染会对这些元素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被破坏,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例如,空气污染可以破坏植物与昆虫之间的互惠关系,导致昆虫数量下降,影响植物的授粉,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2. 影响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物质循环、土壤水文、气候调节、产生氧气、净化空气和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染生态学1、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强调的是相互关系,即有机体与其非生物环境之间的联系。
2、污染生态学的定义和内涵。
污染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污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系统与被污染的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规律,及采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污染环境进行控制和修复的科学。
基本内涵:污染生态过程、污染控制与污染修复生态工程。
基本原理:整体优化原理、循环再生原理、区域分异原理。
3、污染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的关系:环境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污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系统(包括人类)与被污染的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研究异常环境条件与生物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受人类干扰的环境系统包括:环境污染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可理利用。
研究领域包括:污染生态学和自然保护生态学。
4、污染物的概念及性质:概念: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性质:一种物质成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和浓度,并且持续一段时间;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
5、影响植物吸收迁移的因素有哪些:1.物质的形态和结合方式在植物体内运输和储存;2.吸收部分的发育阶段;3.周围环境污染物的浓度高低。
简单扩散:生物膜两侧化学物质分子从浓度高一侧向低一侧扩散,特点顺浓度梯度、无载体;滤过过程:化学物质透过生物膜上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主动转运:化学物质随能量的消耗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以透过生物膜的过程,特点需要载体参加、逆浓度梯度消耗能量、对化学物质有一定选择性、载体具有一定容量、相似物质之间抑制;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借助膜蛋白帮助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又称帮助扩散,特点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不消耗能量、比自由扩散转运速率高、存在最大转运速率,一定限度内运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正比、载体蛋白结合位点饱和、具有特异性。
7、简述动物体对污染物质的主要吸收途径及影响呼吸道吸收和胃肠道吸收、表皮吸收的因素:定义:化学物质以各种途径从接触部位透过机体的生物膜计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呼吸道:主要是各种气体、可挥发性固体或液体的蒸汽、各种气溶胶和较为细微的颗粒物,以经肺泡吸收为主,影响因素有,物质在肺泡中的浓度(分压)差,分压差上升,吸收度提高、血\气分配系数,即血液内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的浓度之比,血\气系数上升,吸收度提高、肺通气量和血液量相关、气体的分子量及在水中溶解度;消化道:是动物吸收的主要途径,小肠是主要吸收部位,影响因素包括,外援化学物质的性质、机体方面的影响a胃肠蠕动情况、b胃肠充盈程度、c胃肠道酸碱度、d胃肠道同时存在的食物和外源化学物质、e某些特殊生理状况;表皮:经皮肤吸收是外源化学物进入皮肤并经血管和淋巴管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一是通过表皮脂质,是主要途径,二是毛囊、汗腺和皮脂腺等,绕过表皮屏障进入真皮,影响因素包括,外源物质的理化性质、不同种类的动物、皮肤的完整性、其他因素。
8、影响污染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有哪些:组织亲和力、组织的血流量、体液PH和药物理化性质、体内屏障(血脑、胎盘)。
9、复合污染的四种类型及概念:复合污染:一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同时或先后进入同一环境介质或生态系统同一分室,化学污染物之间、化学污染物与生物体之间发生交互作用,经历化学、物理学过程、生理生化过程和生物体发生中毒过程或解毒适应过程的三大阶段,产生抑制、独立或促进效应。
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其联合作用时所产生的毒性为各个单个物质的毒性之和M=M1+M2;协同作用:多种化学物质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各单个物质的毒性;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质同时作用于生物体,其结果每一张物质对对生物体作用的毒性反而减弱,其联合作用毒性小于各单个物质的毒性之和M<M1+M2;独立作用:各单一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作用的途径、方式及其机制均不同,联合作用于某机体时,在机体内作用互补影响M=M1+M2(1-M1)或M=1-(1-M1)(1-M2)。
10、生物转化的特点及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也称代谢转化,指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代谢产物的过程;生物转化特点:1.反应类型多样性2反应的连续性3解毒与制毒的双重性4代谢饱和性影响因素包括,物种差异和个体差异,酶的种类和活力不同、饮食营养状况、生理因素,年龄、性别、激素和昼夜规律、代谢酶的抑制和诱导。
11、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的定义。
影响生物富集的因素:生物浓缩:也称生物富集,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生物积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动期间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途径,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度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影响因素包括,生物种的生物学特征(机体内与污染物结合的物质、不同生育期、不同器官、不同生物种、超量积累的植物)、污染物的性质、污染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环境特点。
12、污染生态效应的概念,酶抑制的类型:一.是指有利于生态系统中生物体生存和发展的变化,即良性的生态效应,二.是指不利于生态系统中生物体生存和发展的变化,即不良的生态效应,通常将环境污染造成的不利于生物进化的现象称污染生态效应。
酶抑制包括:可逆和不可逆抑制,可逆分为竞争性、非竞争性和反竞争性抑制,不可逆分为非专一性和专一性。
13、环境激素、生活史的概念,污染物对生活史影响的特点:环境激素:指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繁殖障碍,诱发人类重大疾病的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物质;生活史:是指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物对污染物的敏感性差异对种群动态有重要影响、一些延迟生育期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能够降低种群的生殖效率;一些化学性和物理性污染因素能够延缓和阻滞生物体的生物史进程,或加速此过程。
14、动态生命表、静态生命表、综合生命表的概念及动静态生命表的优缺点:动态生命表:即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水平生命表,根据大约同一时间出来的一组个体(同生群)从出生到死亡的记录编制的生命表;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垂直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一年龄结构调查数据而编制的生命表;综合生命表:包括了出生率的生命表。
优缺点:动态生命表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而静态生命表中个体出生于不同的年份,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有变化,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动态生命表所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同一时间出生的个体,但历时太长工作量太大,难以获得生命表数据,静态生命表虽有缺陷,在运用得法的情况下,还是有价值的;通过生命表的研究可以理解种群的动态。
15、内禀增长率的概念。
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内禀增长率:在种群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即能够排除不理的人气条件,提供理想的食物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即可观察得最大增长能力,为最大的瞬时增长率,即为内禀增长率或内禀增长能力;程序:风险源分析、受体评价、暴露评价、危害评价、风险表征。
16、污染生态效应评价的概念、基本原则、类型:概念:利用各种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评估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风险,是生态风险评价组成部分之一;基本原则:污染生态效应的多样性、分析的全面性、综合性、生态系统抗冲击能力的有限性;类型:按事件发生先后,回顾性、现状、趋势预测;按时间,长期和短期。
17、抗性的概念及植物的抗性机制、抗性进化的代价:抗性:指有机体暴露在逆境时成功进行各项活动的能力;抗性机制:对气态污染物的避性(气孔阻碍作用、外表皮阻碍作用)、对土壤污染物的避性(根际PH变化、氧化还原性质改变、根分泌物对污染物结合降解作用、根际效应作用)、对污染物结合钝化作用(细胞壁、细胞膜及膜上物质、液泡的屏蔽隔离)、对污染物的代谢转化作用、对污染物存在情况下的改变代谢途径,发生遗传变异,降低污染物与靶分子的亲和力、对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排出作用、其他保护系统(自由基清除、诱导抗性物质)、指标(气孔构造(栅格和海绵组织比例、根套的有无)、生理生化指标(细胞膜透性、细胞质含水量、酶系统活性)、生态学指标(根的分布));代价:遗传损失导致适合度下降、资源配置变化使适合度下降、抗性特征直接影响其他正常生理过程。
18、净化生物的概念及筛选方法、注意事项:净化生物:将污染物吸入机体进行富集降解,减少环境中污染物含量的生物体;筛选方法:实地调查污染环境、人工染毒对比试验;注意事项:农作物不作为净化植物、净化植物残体不可还田、不可用肉用动物净化、不可用病原微生物净化。
19、生物测试、急性毒性、蓄积毒性、物质蓄积、功能蓄积、蓄积系数的概念:生物测试: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地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急性毒性:指机体一次或24h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质后在短期内(最长14d)所产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和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注意次数、时间和效应;蓄积毒性:当低于中毒剂量的环境毒物或外来化学物反复多次地与生物体持续接触,经一定时间后使生物体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即为蓄积毒性作用;物质蓄积:当反复多次接触化学物,在体内吸收量大于排出量,入得数量,导致该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储留量逐渐增加,即物质的蓄积;功能蓄积: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后,机体内虽不能测出其原型或代谢产物,却出现了慢性毒性作用;蓄积系数: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效应的蓄积剂量ED50(n)与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同效应(或死亡)的剂量ED50(l)的比值。
20、常用的评价蓄积系数的方法:固定剂量法、剂量递增法、剂量固定的20天蓄积法。
21、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概念:亚慢性:是指人胡试验动物连续接触较长时间、较大剂量的外源化合物所引起的毒性作用,试验母的是为慢性毒性作用试验进行探索性或准备性工作;慢性指其长期(甚至终生)反复接触低剂量化学毒物所引起的毒性作用,试验目的评价动物长期接触某受试物可出现的毒性作用,确认其下限。
设计:动物选择、染毒期限、试验分组和剂量设计、观察指标。
22、突变的概念。
突变的分类及后果。
Ames试验原理:生物个体与各代之间存在种群差异称之为变异,基于染色体和基因的变异才能遗传,而遗传变异称突变;分类:自发和诱发突变;后果:致突变物对机体作用通过靶细胞实现,须作用于生殖细胞(配子死亡、死胎、自发流产、先天畸形)、体细胞(癌变、致畸、衰老);Ames试验原理:同一种微生物的营养缺陷型突变型(失去组氨酸合成的能力,回复率低)菌株,与受试动物接触,若此化学物质具有致突变性,可使突变型微生物再发生一次突变,重新形成野生微生物,称回复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