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疗法——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医学参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筋疗法——08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三).txt36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三)
23.筋性腹痛症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腹部,是指躯体的胸肋以下、耻骨上缘以上的腹腔。腹腔内的实质性器官较多,计有消化系的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回肠、阑尾、直肠、肝、脾、胰腺、胆囊、胆道,以及后腹腔的肾脏、肾上腺、肾盂、输尿管等。
腹痛,较为常见的致因是由上述的脏器病变所引起,这在现代医学的教科书上已有比较详细的分类阐述。筋性腹痛症所陈述的内涵,乃是指腹部的肌筋病变所致的腹痛症,这是医学上专题论述者尚属罕见的内容。从腹部的皮、肉、筋、脉等的组织构体而言,它虽然不属于一个独立的实质器官,但它无疑是腹部组织结构整体中的组成成分,而且是同脏器具有干丝万缕的生物活性功能。脏器的病变固然对它发生影响,而筋肉本身也同样发生病变,并对脏器发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因此,筋性病症临床症状表现,除了来自腹腔脏器病变,需加识别以外,识别腹部筋性疾病临床表现,乃是本节陈述的主要内容。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一般而言,筋性腹痛的疼痛与典型的脏器病变疼痛性质有区别,同时缺乏脏器功能失常的主要症状表现及有关检查的阳性体征。以腹部受凉的腹痛为例,其主要是腹部肌筋挛缩,虽可伴有肠道的蠕动性增强,但多不呈现急性胃肠炎的典型症状表现及有关检验阳性体征。肌筋性腹痛的基本特点是①位置比较恒定,多有定位反复发作病史。
②以钝痛性质表现为主,与气候骤变、劳动劳累关系密切,而与饮食关系无多大联系。③可于疼痛部位,触察到病态肌筋的阳性形征。医者触及筋性结灶时,与病人产生的异常感觉呈同步性反应。④运用综合理筋消灶法施治,可把疼痛解除,且疗效巩固。
病灶体征:在医疗常规检查及排除脏器病变有关检查,确认脏器病变可排除后,着重进行经筋查灶法检查,①上腹部的经筋查灶,按筋性类胃脘痛的章节所述进行检查。②中腹及侧腹部的检查,以腹壁的肌筋结构层次为检查重点,着重检查皮下的筋膜、腹部半月线、腹白线、腹肌的腱划膜性组织,及腹侧三肌的肌筋情况。筋性腹痛症患者,其筋结病灶点,常呈经穴区带型分布形式,但与经穴区带检查图,有显著两点区别:一是筋性穴位,自胸背向腹部斜行的斜线,幅度较大;二是腹部的经筋穴位,于腹部除呈横向性的分布结构方式以外,尚具有以任脉线为中轴、侧线呈弧线形的左右分布,构成脐部为弧心的纵形穴位分布图(详见经筋穴位施治腹部图)。
【治疗方法】
筋性腹痛症的治疗,按腹气街提出的施治方法进行治疗。《灵枢·卫气》云:“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这便说,治疗筋性腹痛,其施治的部位之一,是腰背的腧穴,之二,是腹部的穴位,构成多维性的施治方法。
具体的施治方法:①于腰背采用边舒筋边查灶的方式,对背腰华佗夹脊,于舒筋的同时,多于胸12至腰1的竖脊肌,查到结硬性的筋结病灶,遂行局部消灶,使腰背
筋结导致气滞及血瘀形成的病灶松解,获得背腰阳气畅通,利于推动腹部筋脉气血之流通。
②腹部治疗。围绕腹部已经形成筋结病灶的穴位,采用综合理筋法,作舒筋解结治疗。常用的施治穴位,按三线的取穴法,于查到的任脉线、半月线及外三线(相当于腹外斜肌的革质索处)的筋结病灶点,以结灶点为腧穴,施以手法、针刺,拔火罐的治疗。一般施治的穴位数,为3个穴位。施治的间隔期为3天。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4~6天。
【病例择举】
患者谭某某,男性,
58岁,农民,腹痛反复发作病史36年。于1958年秋天,在1次进行磨谷的劳动中,突然觉得上腹部正中点处疼痛,紧缩性疼痛性质,经休息,病情自行缓解,随后的日常生活中,虽无消化道的病情症状伴随出现,但腹部于心窝下固定点性疼痛,经常发作,每月发作1~2次,发作时间,无规律,多与腹部用力,导致腹部肌筋收缩有关。30多年来,腹痛点未见有中止较长的疼痛发作周期,曾进行的消化道及肝胆实质脏器有关检查,未发现阳性病变,被列为腹痛原因待查,对症治疗,控制疼痛,然而,腹痛并未能控制。1994年10月,腹痛发作时,于某县医院进行B超检查,疑诊为胆道结石,送往广西医学院,拟作胆道手术。后经广西医学院复查,排除胆道结石,出院后,经熟人介绍,前来经筋科诊治。
经筋检查,发现腹部脐上4寸处,有一条索样筋性结灶,长2点公分,粗如筷,质地僵硬,触察时,高度敏感,疼痛难忍。诊为筋结性腹痛。予综合理筋消灶法治疗,重点对筋结病灶施以微针消灶,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七天,病灶消散,病情解除。追踪至1995年2月春节,时经两年,未见病情复发。
24.缓筋性腹痛的经筋疗法
24.缓筋性腹痛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中医所称的缓筋,乃腹腔内的肌筋。张志聪说,“缓筋者,循于腹内之筋也”。腹内循行之筋,属于机体完整肌筋的构成部分,是中医进行内、外、上、中、下三员辨证施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学认为,外邪入侵于机体,是由表而及里,步步深入,并有顺序。腹内之缓筋,由于机体的因素,也可受到外邪的入侵与困扰,从而产生缓筋性的腹部积滞、胀、痛等病症。这些病症表现,同阳明胃经、募原及膂筋受邪所致者,具有相似之处,是常见的腹痛病症之一。如《灵枢·百病始生》云: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其著于缓筋,似阳明之积。其著于肠胃之募原,痛而外连于缓筋。其著于伏冲之脉,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著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寒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从引举经文可知,腹部,有阳明经、募原、缓筋、膂筋、伏冲之脉、输之脉……等广泛的筋与脉的分布。这些筋脉,附着于腹腔内深层部位,紧贴脊椎,通过肠胃之外的募原,构成腹腔内环境统一的整体。在此基础上,腹腔通过冲任之脉,与躯体的上、下组织,保持联系。如《灵枢·五音五昧》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灵枢·动输》云:“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腹股内廉,邪(斜)入国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注诸络,温足胫……”。综观腹缓筋及膂筋,在结构和病症方面,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