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临床特点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临床特点体会

发表时间:2013-06-03T10:17:44.0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9期供稿作者:后治才白学仁[导读] 胆囊结石与肝硬化均为临床上尤为常见的疾病,通常两者互相影响、合并存在,造成临床表现相当复杂。

后治才白学仁(甘肃岷县梅川中心卫生甘肃岷县 748400)【摘要】目的对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68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组,其中,30例患者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非肝硬化体检者73例作为对照组,根据Child-Pugh分级将肝硬化68例患者划分成I级、II级、III级,对单纯胆囊结石与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患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与否进行分析,并且比较类型不同的肝硬化患病率,对每级患者的胆囊结石发病状况进行观察,同时对类型不同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患病率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加以对比。结果 44.11%的患病率为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远远的比对照组8.22%要高。类型不同肝硬化有着不同的患病率,三组类型不同的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也有着不同的患病率,差异具备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胆囊运动功能障碍及肝功能损伤与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有着较大的关系,并且由于临床症状明显性不足,非常容易发生漏诊而被医生忽视,需要临床上提起高度的重视。【关键词】患者肝硬化胆囊结石临床特点【中图分类号】R657.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9-0276-01 1.前言

近些年以来,随着诊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及进步,肝硬化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但是也增加了病程中合并胆囊结石的几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肝损害,对患者的预后及生命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有着诸多临临床特点,其发生及发展与诸多因素有着较大的关系。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且深入的探究了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特点,现做报道如下。

2.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68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组,其中,女性患者28例,男性患者40例,患者的年龄介于20周岁至86周岁之间,(55.1±3.2)周岁的平均年龄;30例酒精性肝硬化,3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4例丙型肝炎肝硬化,68例患者均与肝硬化诊断标准相符合。其中,30例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作为实验组,女性患者11例,男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介于21周岁至78周岁之间,(53.3±2.1)周岁的平均年龄,分别为1例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1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17例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

2.2 方法

随机选取非肝硬化体检者73例作为对照组,其中,6例胆囊结石患者,对单纯胆囊结石与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患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与否进行分析,并且比较类型不同的肝硬化患病率。根据Child-Pugh分级将肝硬化68例患者划分成I级、II级、III级,分别为32例、26例、10例,对每级患者的胆囊结石发病状况加以观察,同时对类型不同肝硬化患者在胆囊结石患病率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

2.3 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分析所得出的各项数据,采用X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的差异为具备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 胆囊结石患病率的比较

44.11%的患病率为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远远的比对照组8.22%要高,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胆囊结石患病率比较

3.2 肝能损害程度与患病率的比较

研究表明,肝功能损害程度与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有着较大的关系,其中,I级为47.1%,II级为38%,III级为14.9%,三个级别之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4.讨论

胆囊结石与肝硬化均为临床上尤为常见的疾病,通常两者互相影响、合并存在,造成临床表现相当复杂,对患者的预后以及生命质量有着突出的影响。近年来,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患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不良趋势,其原因主要是肝硬化所导致的胆静脉扩张,造成胆囊动力下降,引起胆囊粘膜增厚,为机体胆囊中结石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胆囊内结石形成的过程当中,非常容易导致肝细胞免疫能力的降低,使胆系感染加重,这便使得细菌非常容易进入到胆囊中,最终致使结石核心的形成。根据有关研究报道可知,出现肝硬化以后,往往脾功能非常亢进,极易引发胆囊结石病发,慢性溶血发生,而胆汁中的钙物质凝结形成结石,并且也会降低胆囊动力而形成的胆囊结石。本研究表明,肝功能损伤也会导致胆囊结石的出现,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肝功能下降所引发水肿,使得胆囊扩张,对胆囊的正常收缩产生抑制,胆囊运动降低,胆汁极易发生沉淀,最终胆囊结石形成。在临床症状方面,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并非显著,胆囊结石并未出现任何较为明显的临床特征,经常性的会被肝硬化所掩盖,从而出现漏诊而被临床医生忽视。

总而言之,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有着较高的患病率,在与胆囊结石合并时,感染症状不典型,胆结石症状隐匿,能够将肝细胞的损害加重,对患者的预后影响较大,并且绝大多数发生在血浆白蛋白低、Child-Pugh III级以及年龄较大的患者群体中,在很大程度上给临床治疗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和困难,所以,一旦合并胆囊结石,必须尽快的对原发病加以治疗,同时降低门脉高压,改善肝功能,严格控制感染等。另外,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疾病与胆囊运动障碍以及肝功能损伤等诸多因素有着很大关系,并且由于不存在明显的临床症状,易于发生漏诊,需要临床上提起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庆雷,毕宁.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临床特点分析[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7).

[2]樊海英,陈建荣.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临床特征[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7(5).

[3]陈刚.23例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 2010(12).

[4]丁佐龙,黄勇.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结石临床特征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