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名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身名俱灭.唯实不废
就算颠倒整个黄沙梁也拉扯不出一条纵贯线来.
沉凝厚实的黄土从来不是传播名声的通达大道,于是刘亮程选择背离。
然而,兜兜转转后,依旧选择浸渍在这漫天黄沙之中。
追求好的名声是人性所向,但是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王冠的闪耀光贵时常成为头上的桎梏与负担。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风靡于世,尼采的颠覆崇拜主义哲学终究取代了叔本华的浪漫主义。
惊叹尼采的大胆疯狂,也与他感到悲哀,所有的思想哲学都基于传播名声的意图,为了惊叹于世而故意另辟蹊跷,尼采的好名声只新鲜了一声,终究为后世之人斦诟病。
名声何来了?来自于最为主观的容体,人民的评价,时代改变,人民换代,名声从其本身的虚无最接受住考验,“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追求好的名声太多时侯会使自己迷失在名利场中,志却本身的意图与目标。
除此席慕蓉也曾说过“到头来才发现,我将自己套入了所有桎梏之中”。
迷失也许是名声的追来所带来的严重负担。
更有甚者,它会为人的我我们失去人性的本真。
当一个人的能力与品质配不上他的名声时,他会学习伪装,带上一副精美的假面,穿梭在凡尘世俗之中,演绎一个人设想的完美剧本。
然而,正如鲁迅所言:"面具戴久了,就揭不下来了,除非伤筋扒皮。
"在这个剧场中,所有的表演都为了塑造形象,没有人情冷暖,没有是非欢念。
人人有权胜负,无人有权论事非。
迷失方向,失去本真,或许这才是伤人致命的最好利器。
"捧"与"挖"中,或许"挖"是消灭反吭一个罪恶集体的有效途径,然而"捧"针对个人而言,却是杀人于无形。
"上帝欲令其灭亡,必先会其疯狂。
"
"采菊东篱下"的陶潜,离群索居的梭罗,无疑是追求名声道路上最好的反叛者,然而他们却获得了永垂不朽的名声,反之,一些刻意追求之徒却早已淹
没在这红尘陌上。
这绝不是造化弄人,而是当你追寻内心,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名声自然随之而来。
才华不废江河万古流之时,名声也一定不会随之俱灭。
2.莫将名与利挂钩
王勃《滕王阁序》有一言:“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
茫茫江海,一叶孤舟,留下凄婉的渔歌;雁阵横空而过,亦留有鸣叫。
人生在世,什么都不留下,只是庸庸碌碌过其一生,岂不是大可哀哉。
俗言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穷其一生,能给后人留下一个好的名声,向来是绝大多数人的追求。
然而现代总有人将名与利挂钩,以为有利,好的
名声自然会归附自己,于是他们便个个忙着赚钱。
“追名鹜利,唯曰不足”,以致发展到“头白面焦,如虑铜钱之不坚”的地步。
殊不知司马迁一句“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数”便可将他们的理论击垮。
真正好的名声绝不会是来自于利。
而是来自于生活中其他的方方面面。
陶渊明隐逸终生,东篱之下,采菊饮酒,看南山,也能落得个“隐逸师宗”的名号。
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十次终著成巨著《红楼梦》,至今仍是学者研究的材料,也就是所谓的红学;卢思浩竭尽自己当教授所得的薪金,资助上千位学生求学,自己沦为乞丐,却也让后人甘愿以他为名建立图书馆,并为他立雕塑……想来他们三个谁是利的代表?没有。
他们甚至连利的尾巴都抓不到,每天生活过得清贫,却仍旧凭着自己的志趣,著作或是无私奉献,为自己留下了一个好的名声。
由此看来,好的名声的获取其实很容易,只要按照古时的君子之风行事,便可“不废江河万古流”了。
从另一方面看,名与利毫无瓜葛,他们就好比两条陌路上的人,毫无交集。
然而,总有一些人是凭利一时声名鹊起,名声大噪的。
注意,这里的名声只是虚名而已,不是说上文谈及了好的名声,君子之风。
如王思聪,乔治·威廉等,但他们的名声却不是很好。
如王思聪,众所周知,他倚仗父亲的雄厚资产,花钱大手笔。
换女友如换衣,还不时在网上与他人互怼,相反,同样因利博得关注的赌王儿子何猷君,却在《最强大脑》中为自己正名,为自己赢得了一片赞誉。
由此观之,有钱也不一定意味着他一生就有好的名声无缘了,关键看他如何做,看他如何维持自己的名声。
“富贵诚足贵,由有可怜伤”,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用利买到,比如好的名声,好的名声,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且他绝不会是一种负担,因为它是在你不经意间获得的,因为你与生俱来的品行或是坚持不懈的追求。
愿你们都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度芳华,为自己赢得好的名声。
3.梅魂
二胡声悠悠转转,拉过来,又拉过去……
台下,掌声不歇。
上官梅谢了幕,退至台后。
“师姐,你扮得真好,像极了师父!”小师妹蹦蹦跳跳绕在上官梅身前身后。
梅却黯然。
师父,这使她不得不想起她的师父。
六岁被收至门下,从起声到上台,一颦一笑,师父无不传授于她。
犹记中秋夜,师父惨死在日本人的利刃下。
上官梅感觉心抽得紧。
“这戏呀,一旦跌在追名声的潭里,就再难成啦……”
师父的话,此刻又在上官梅耳畔响起。
对镜抚鬓。
像啊,真的是像。
上官梅对着镜中的人——含秋的眸子,雾霭青黛,凝雪的肌肤,自叹道。
“师妹!”
上官梅轻拭泪珠。
“师妹!”天时师兄从台前匆匆跑来。
“咱们下滩镇的第一戏园清音阁方才差了人来,说是邀你去演一出《梅魂》呢。
”
上官梅拈起妆台前的一株绸花,指尖戏弄着。
“你也晓得,这清音阁是多少人巴望着,唱一出,师妹还怕不成名角么?”
上官梅将绸花的瓣儿一片一片摘下,听着,不语。
“你倒是说句话儿啊,人秦管在外候着呢!”天时急了。
“不去!”梅振振应道。
“你!你这个时候该放下那高架子了,一举成名的事,于你,于咱们戏园都有利。
”
“不去便不去,这名角的好名声,若是由那清音阁满座的日本鬼子担起的,宁死不要!”
上官梅扯断了手中绸花的枝节,眸中分明的坚定。
“哼,上官梅,自恃清高么……你别后悔!”天时愤愤然掷下一句,提衣冲出。
上官梅只觉心痛。
台上,梅点步款行,旋身之时,一如窗外清梅枝颤。
梅香,一种不张扬的香魂,上官梅很是喜爱。
4.寻声暗问此何人
美好的名声如悠扬的乐音萦绕在人们耳畔,不绝如缕。
究竟妙指何在,奏得绝响。
引人寻声暗问此何人。
此人名副其实,还是沽名钓誉?郑谷曾道:”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菊花在水边香气馥郁,无需张扬,却又难以掩盖,扑鼻而来。
瓦松虚高,自鸣得意,虽高无实。
其实这正是世人所追求的两种名声,两者本质区别在于自身的美好品德的有与无。
美好的名声,应是对自身高洁品性坚守后,自然而然到来的嘉奖,而非作为自我标榜的工具。
追求美好名声的必是本性良善,真实无饰之人。
古籍记载两面国人皆有两面。
一面慈眉善目,美好和蔼,另一面狰狞可怖,丑陋至极。
然而常人只见其
美面另一面以浩然巾遮蔽。
为了追求美好名声堂而皇之地裹起浩然巾的人,怎么配拥有美好名声呢?倘若人人以一浩然巾遮丑,让真正的美名淹没在伪装的美名中,岂不可悲。
所以需要寻声暗问此何人,美好的名声是否真实。
追求名声的本质是自我生存尊严的需要。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指出,人们天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身份卑微的人恐惧的不是物质的医乏,而是自我生存尊严的泥灭。
拥有好的名声,能极大程度地丰富我们生存的尊严。
从人性上说,追求好的名声是我们的天性与本能。
然而,尽管如此,追求名声的美好并不能作为一种行为准则约束着我们的言行。
真正的行为准则是道德良知,而非所谓“面子哲学”。
当视名声的美好为最重要的事物时,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善意的小事都被缀上“博取美名”沉重而刻意的砝码。
生命就在美好名声的追逐中愈来沉重,往名利的泥淖中深陷,在面子的深潭中沉沦。
再多的美好名声也无法托起如此沉重的生命。
美好名声能鼓舞着世人不断为善,却又不束缚着人们的手足如同花开之后,发出的缕缕清香,自然流露在乾坤清纯之气中。
寻声暗问此何人,满足了此人的生存尊严的需要,又让寻声者得以追逐自己想要的名声。
5.我将死去但仍存活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今日陶公若有知,必会抚掌击节而笑——我虽死去,但仍存活。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花开是花的本性,兰传香是兰的本性,那么追求美名也正是人一点渺小而伟大的本性——不求肉体永存,只愿灵魂中那一点金质流传下去,作为今生今世存在过的证据。
人要追求好的名声,恰说明了个体善恶羞耻之心的成熟。
顽劣孩童无所谓“名”,因为他们的羞恶之
心尚未萌发;声名狼藉而不顾者,即使年龄已高,但羞恶的心智尚处蒙昧状态,因此也不能称为“成人”。
个体意识本无形,只有在与外界的碰撞中才会逐渐显形,碰壁后才知道哪里是自己的棱角,才知道坚守的底线与追求的方向。
个体如何要求自我,自然也希望外界以这样的方式看待自己,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同,是人生而为社会人的自然需求,因此也便自然产生了对好名声的追求。
正是在追求名声的过程中,在外界期许与自我要求高度吻合的情况下,人的方向不断明确,个体也获得不断的完善。
世人皆认为陶公于声名淡然,但朱熹却对此翻案:“所谓隐士,俱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
陶公欲有为而不得,又好名”。
一语道出了陶渊明内心愤懑的另一面。
固然是陶公内心的潇洒天性造就了他千年隐士之宗的美名,但他于当时的声名也必然进一步强化了他对于隐逸的追求,可以说,正是“隐士”的美名坚定了他在追逐本心的道路上前行的脚步。
真正追求名声的人,绝不仅是追逐当世的俗名,
而应寻求将个体的真情真性留传千秋万代。
于是有人说,为了“争寸心于千古”,而不在乎“悦俗目于一时”——追求好名声看似可能导致媚于世俗,实则反而促使了个体对世俗宣战,让人格之风骨屹立不倒。
追求美名固然没错,但亦要讲求方法手段。
第一要务仍然是做好自我,若单纯为了名而逐名,那便走向了极端,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不朽是千秋万代人的事情,轮不到创造不朽的人自身去评判。
有记者问金庸如何看待自己极富成名的作品,金庸笑言:“找到不少错别字。
”逐名者都应练得这般心态,才有资格真正留名。
只要精神的脊梁不倒,众人的美誉仍在,死亡就不是生命的终点。
6.名医
四月的槐花还未褪尽,五月的石榴花初照人眼。
这是个最易令人身体不适的季节。
走出街角的药店,瞟见门口的广告牌上金光灿灿的广告语。
并没有不适,而是哑然失笑间想起了另一块青绿色的“广告牌”。
想起那个怪怪的喜欢出名的老大夫。
记忆中那是一间顶气派的屋子,朱红色的门,我跳的再高也沾不着顶。
里面过半的地方都被药柜占了,那药柜常年被要“养着”也透着一股药香,侵染了整个屋子。
大夫姓孙,爷爷带我时一直是在它那里看病的。
他这个人很奇怪,每每有人感激称赞他,他就笑得眼眯着一条缝,发出一声,“唉~”的声音那股骄傲劲儿,配上他那光头活像了弥勒。
毫不谦虚是一,,他那爱出名的臭毛病,才是最让人受不了,不仅学人家印花花绿绿的明信片,上头写上,“××名医”。
还买来一块上好的青石,请人刻上“杏林馆”竖在门口。
我那时初学语文,请教老师
什么叫“杏林”,老师说,那是最不求回报的医者的一种美称。
我当时就不服了,他那么爱出名,还美称,书上的医者不都是白衣天使救死扶伤,不求名利的吗?他就是个做虚假小广告的俗人。
以儿童的天性,我便自以为理所当然的觉得自己应该不待见这种人。
直到那一次咳嗽的厉害,什么药也不管用,我才再次被不情不愿的推进大红门。
他给我把了脉,看了喉,配了药,熬药时的间隙,威胁似的跟我笑着说:“听你爷爷说,你死活不肯来呀,我又不拿针扎你,不拿刀开你,你怕啥?我这儿有鬼呀”。
“有你,坏医生才做广告骗人呢,”我脱口而出,又被爷爷如刀的眼神唬的闭上了嘴。
“唉~”他竟露出了一副弥勒笑,对着爷爷摆摆手。
“小丫头有意思,这外面的医生,尤其是西医,哪个不做广告,不想出名,有本事你别生病,生病了,
你去打听了没名的大夫给你治去。
”
我没话反驳,觉得仿佛受了莫大的侮辱似的垂着头。
但他还不打算放过我,。
接着说,我想出名,也就是想,让人家信我,放心让我治病,不然我还算个大夫吗?我出了名是真,但我从没忘记我出名的目的,我是个医生,我想多帮几个人。
那几句话如今还回荡在我的耳边,看着那黄灿灿的广告牌,我由衷的感激它让我知道,名不是利益的前提和必然,他是一颗渴望实现自己价值的心。
爱出名,但总记得坚持原则和本心,这怕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必备的品质了吧,
“杏林馆”名副其实。
7.追名非逐利
季羡林先生曾三辞“国学大师”桂冠,却尽显了一代大家的风度与风采。
或许有人会奇怪,如此神圣的名声,为何一辞再辞?我想,于季老,这名声何尝不是一种负担,因此拒绝它,也不失为一种旷达谦逊的智慧。
追求好的名声理所当然。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其名声传扬四海震撼古今。
好的名声是一个人后天形成的标签,在无形中彰显了你独特的人格魅力,自身修养也在不断追求中得到升华。
张岱自嘲年轻时好车马,好美食,好华服,好妾童。
可铁蹄践踏大好河山之时,他却收起狂放,只与断琴缺砚相伴,最终留得千古美名。
个人心性在名声中即可窥见,拥有好的名声,也让张岱得以流芳百世,为世人称贺不绝。
追求好名声,是灵魂的自我跃进,使我们能在精神的高地里与自我对话,与灵魂共舞。
它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也给我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最直接的途径。
忆往昔,司以迁不堪屈辱,终以一部《史记》赢得千古美名;黄永玉在贫困艰难的岁月里奋起直追,终成一代绘画大家……源于对名声的追求,源于对自我价值的认可。
而当下,灯红酒绿的繁华世界里,或熙熙为名来,或攘攘为利去,我们皆俯首寻找着地上的六便士,而
忘了抬头看看天上的明月。
究其本源——太多的人将追名与逐利等同。
甚嚣尘上的文学场上,为利而写作之人不在少数。
自媒体网络作家咪蒙曾以一篇《好疼的金圣叹》广爱好评,然今日其俨然已成公号作家之范本,为追得所谓的名声身陷抄袭,低俗风波。
其背后岂不就是利益作祟?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此言铿然有力,直刺人心。
人生应有一种气概,即在纷杂的社会中,依旧葆有一种生命的大气度,敢于追求好名声并为之承担起灵魂的重量。
歌曲《匆匆》里写道:“为名累,为利醉,心迷蒙,可叹人生长恨水长东。
”追求好的名声本无可厚非,可切莫将追名与逐利等同,否则再好的名声也只能是一种心灵上的束缚,从而转变成负担,压制你前进的步伐。
8.玉蕴珠藏佳名自来
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
”此语便成为其后诸多作家的行动指南,一时带动了文艺作者抛头露面的潮流。
正如王开岭所言:“这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时代。
”人们的欲望被空前的放大,乐此不疲地为自己贴上象征着“好名声”的标签,将“出名”变成一项流行的国民运动。
这不免令人深思——对好名声的刻意追求是否正确?
答案显然是错误的。
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追求不一定要靠好的名声去实现。
《菜根谭》有言:“君子之才华,玉蕴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此言诚哉!对名声的刻意追求往往会成为一种负担,人们会在此番追逐中失去成功所必需的沉稳与谦逊,将目标变得势力化、绝对化,从而疲惫、麻木,成为被名声所累的贪婪蝜蝂。
岂不悲哉?
须知,唯有将才华玉蕴珠藏,将心事天青日白,生命才会变得充盈,亦可脱世间之缰锁。
而对好名声的刻意追求不一定会收到回报,只有脚踏实地,不作外求,才可实现自我的飞越,待到千帆过尽,名声自为我所有,不需刻意寻求。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是庄周对名声的拒绝。
织草鞋的他形容枯槁,不疾不徐,却足以窥其沉稳与睿智。
在那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时代,物欲横流,文人皆合纵连横,妄图杠杆天下。
唯庄子一人,将心与身远离世俗中心,将日光放在田野,放在蜗牛角一般的细嫩事物上,潜心写就汪洋恣肆的神话世界。
如他,哪些蕴藏了他的智慧与冷静的惊世之作来到千百年后的世人眼中时,他便如大鹏般扶摇直上,站在了巅峰,佳名自来。
吾愿从斯人而游。
相较而言,那些急功近利之人便尤为可笑。
试看高尔基的自保,其对斯大林的谄媚姿态至今为人不齿。
当时的他只顾一时春风得意,却未有长远之计,
终落得如此下场。
由此观之,面对这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时代”,我们所要做的,不是随波逐流,对名声趋之赴之,而是应将心事与才华皆玉蕴珠藏,带着剜肉补疮的决绝,与刮骨疗毒的清醒,将内心糟粕悉数斩断,成就“心如明镜台”。
于是,佳名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