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广西青蒿种植气候适宜性等级区划研究
3.1农业区位因素—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 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3.1农业区位因素——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青蒿是草本植物,忌干旱、怕渍水,喜湿润、光热要求充足。
重庆酉阳(下图)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青蒿生产基地。
读图,回答重庆酉阳种植青蒿的有利自然条件( )①纬度较低,热量充足①季风气候,降水丰富①地势起伏大,利于雨季排涝①耕地面积广,土壤肥沃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耕地“非粮化”是指利用耕地从事除种植粮食之外的活动,以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率表示“非粮化”程度。
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区,耕地“非粮化”现象严重,下图示意2008—2020年苏南、苏中、苏北3个地区“非粮化”率变化程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关于江苏省2008—2020年耕地和粮食生产状况,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全省耕地面积有所减少B.苏北耕地面积有所扩大C.全省粮食生产重心北移D.苏南粮食产量大幅下降3.影响江苏省耕地“非粮化”内部空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农业自然条件B.经济发展水平C.政府政策导向D.交通通达状况4.关于该省为防止耕地“非粮化”进一步扩大的措施,合理的是( )①规范“非粮化”逐利行为②调控蔬菜、瓜果价格③推进耕地规模经营④大力发展特色农业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下图为以色列节水农业景观图,图中植物根部被一个设计成凹槽状的方形不透光塑料板覆盖,塑料板外高内低,可以收集露水和雨水。
该塑料板还具有除草的功能,主要是因为塑料板底部( )A.土壤温度低B.水分含量少C.光照条件差D.昼夜温差小粮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
某研究团队构建的青藏高原三级粮食储备体系由2个一级节点、15个二级节点以及114个三级节点构成。
下图示意该团队绘制的青藏地区一级粮食储备库选址及空间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同等规模下,青藏高原粮食储备体系中储备成本最高的粮食种类是( )A.青稞B.燕麦C.小麦D.水稻7.青藏地区一级节点分别选址拉萨和西宁的主要原因有( )①当地多商品粮基地,粮源供应稳较定①人口分布较密集,粮食安全风险高①城市行政级别高,社会协作条件好①交通便捷程度高,服务范围较大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鲍鱼是一种原始的海洋贝类,同时也是传统的名贵食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青蒿素含量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2011年 科研热词 黄花蒿 青蒿素 生长 次生代谢物 未转化根 发根 黄花篙 青蒿素含量 野生黄花蒿 贵州江口 等级划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气相色谱-质谱法 气候适宜性 次生代谢 挥发油 多年生 丛枝菌根真菌 推荐指数 3 3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科研热词 青蒿素 黄花蒿 青蒿素含量 青蒿人工种植 过氧化物酶 荧光猝灭 空间变异 生长特性 生物量分配 地形因素 吡罗红b 光合特性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科研热词 黄花蒿 青蒿素 青蒿素含量 非生物胁迫 转录 等级区划 空间变异 种植青蒿 生长动态 生长 生物量分配 生态因子 测定方法 气候因子 构件 播种期 定量 区划 产量
推荐指数 3 3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科研热词 黄花蒿 青蒿素 磷 摩西球囊霉 丛枝菌根真菌
推荐指数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2014年 科研热词 黄花蒿 高产优质 青蒿素 栽培技术 影响因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科研热词 青蒿素 黄花蒿 青蒿 铜 胁迫 紫穗槐二烯合酶 生长 生物合成 法呢基焦磷酸合酶 基因相对表达 双功能酶 功能鉴定 qrt-pcr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桂西北干热河谷天然次生林群落个体密度对木本植物枝叶关系的影响
第51卷第11期东㊀北㊀林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Vol.51No.112023年11月JOURNALOF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Nov.20231)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20-A-04-04);广西省科技计划项目(桂科AB21220026);广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桂林科研[2022]第14号)㊂第一作者简介:韦海航,女,1990年5月生,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工程师㊂E-mail:1090874157@qq.com㊂通信作者:卢志锋,广西国有雅长林场,高级工程师㊂E-mail:lzf3977662830@163.com㊂收稿日期:2023年6月14日㊂责任编辑:段柯羽㊂桂西北干热河谷天然次生林群落个体密度对木本植物枝叶关系的影响1)韦海航㊀杨景竣㊀覃杰莫东宜(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南宁,530002)㊀㊀(广西国有雅长林场)㊀㊀李进华黄炳村㊀钟梦骅㊀卢志锋㊀(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㊀㊀㊀(广西国有雅长林场)㊀㊀㊀㊀摘㊀要㊀以雅长林场12个个体密度具有差异的天然次生林群落为对象,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法比较不同个体密度群落木本植物枝叶大小及数量差异,分析密度制约因素对植物枝叶关系的影响㊂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植物的小枝横截面积与总叶面积均存在显著正向的异速生长关系,且回归方程存在共同斜率㊂中㊁高密度群落植物的小枝横截面积-总叶面积回归方程的截距显著高于低密度,说明高密度群落植物的单位面积枝条上所支撑的总叶面积大于低密度群落植物㊂不同密度群落植物的小枝横截面积与分梢密度均存在显著负向的异速生长关系,且存在显著小于1的共同斜率㊂各密度间小枝横截面积-分梢密度回归方程的截距无显著差异,说明在资源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植物并未改变枝条大小和数量的生物量投资比例㊂不同密度植物枝叶关系的回归方程在全部个体水平和大个体水平中均存在共同斜率,表明密度竞争无法改变植物的枝叶关系㊂在个体密度变化情况下,Corner法则对桂西北干热河谷天然次生林群落木本植物仍具有普适性㊂不同密度小枝横截面积与总叶面积的回归方程截距存在差异,说明群落个体密度增大,植物会重新权衡枝条与叶片的生物量及资源利用策略㊂关键词㊀枝叶关系;天然次生林;个体密度;Corner法则;异速生长分类号㊀S718.5EffectsofIndividualDensityofNaturalSecondaryForestCommunitiesonTwig⁃leafRelationshipsofWoodyPlantsintheDry⁃hotValleyofNorthwestGuangxi//WeiHaihang,YangJingjun,QinJie(GuangxiKeyLaboratoryofSuperiorTimberTreesResourceCultivation,GuangxiForestryResearchInstitute,Nanning530002,P.R.China);MoDongyi(GuangxiStateOwnedYachangForestFarm);LiJinhua(GuangxiKeyLaboratoryofSuperiorTimberTreesRe⁃sourceCultivation,GuangxiForestryResearchInstitute);HuangBingcun,ZhongMenghua,LuZhifeng(GuangxiStateOwnedYachangForestFarm)//Journalof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2023,51(11):27-32.Taking12naturalsecondaryforestcommunitieswithdifferentindividualdensitiesinYachangForestFarmasobjects,standardizedprincipalaxisestimationmethodwasusedtocomparethedifferencesintherelationshipofsizebetweentwigandleafamongdifferentdensities,andtheeffectsofdensityconstraints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wigsandleafswasan⁃alyz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rewasasignificantpositiveallometryrelationshipbetweentwigcross⁃sectionalareaandtotalleafareaofplantsindifferentdensities,andtherewasacommonslopeinthoseregressionequations.Theinterceptoftheregressionequationoftwigcross⁃sectionalarea⁃totalleafareaofplantsinmediumandhighdensitycommunities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plantsinlowdensitycommunities,whichindicatedthatthetotalleafareasupportedbybranchesperunitareaofplantsinhighdensitycommunitieswaslargerthanthatofplantsinlowdensitycommunities.Sig⁃nificantnegativeallometryrelationshipsappearedbetweentwigcross⁃sectionalareaandbranchingdensityofplantsindif⁃ferentdensities,andthecommonslopewassignificantlysmallerthan1.Theinterceptsoftheregressionequationsoftwigcross⁃sectionalarea⁃branchingdensitybetweendensitieswerenotsignificantlydifferent,confirmedthatplantsdidnotchangetheproportionofbiomassinvestmentinbranchsizeandnumberwhenresourcecompetitionintensified.Theregres⁃sionequationsofthetwig⁃leafrelationshipswithdifferentdensitiesshowedthattherewerecommonslopesatboththeall⁃in⁃dividuallevelandthelarge⁃individuallevel,indicatingthatdensitycompetitioncouldnotchangethetwig⁃leafrelationshipsofplants.TheCorner srulesisstillsuitabletowoodyplantsinthenaturalsecondaryforestcommunityinthedry⁃hotvalleyofnorthwestGuangxiundertheconditionofindividualdensitychanges.Thedifferencesintheinterceptsofregressionequa⁃tionsbetweentwigcross⁃sectionalareaandtotalleafareawithdifferentdensities,suggestingthatplantswillrebalancetheallocationfortwig⁃leafandthestrategyforresourceutilizationwhentheindividualdensityofthecommunityincreases.Keywords㊀Twig⁃leafrelationship;Naturalsecondaryforest;Individualdensity;Corner srules;Allometricgrowth㊀㊀植物在进化和发展过程中,其功能性状与外界环境存在相互协同进化的关系㊂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植物通过权衡和协调各功能性状间的关系以适应环境,进而维持种群或群落的稳定性[1-2]㊂植物各功能器官中,叶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也是植物获取资源的重要器官,同时,叶片性状是对外界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地上功能性状[3-4]㊂当年生小枝除了对叶片起支撑作用外,还是植物养分传输的重要通道,是探索植物生长功能策略的重要构件[5-6]㊂因此,植物枝叶关系是研究植物生活史策略的重要内容,其配置比例也反映了植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构型塑造[2,7]㊂早期Corner[8]揭示了植物枝叶构型关系具有以下2个特征:一是枝条越粗,其单位横截面积支撑的叶面积越大;二是树枝分杈越密,分梢越细,反之亦然㊂此现象在后续研究中得到了证实[9-11],并被命名为Corner法则㊂目前,学者们对在不同演替阶段[12]㊁立地条件[13-14]㊁生活型[15-16]及生长型[17]等的枝叶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表明,Corner法则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存在普遍适用性㊂植物枝叶大小关系普遍存在正相关的异速生长关系且具有共同的斜率,但受环境因素影响,其截距存在一定差异性,该差异说明植物会通过调整枝叶配置模式来适应特定环境[18]㊂植物枝叶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环境中植物生物量的分配方式不同,如在低海拔㊁水分充足或演替后期生长的植物,为了提高水分㊁光合利用速率以获取更多资源,其单位面积大小枝条所支撑的叶面积大于高海拔㊁水分匮乏或演替前期的植物[7-14]㊂目前,Corner法则在很多方面均得到了检验,但在密度制约等小尺度上的研究较少㊂章建红等[19]研究发现,个体密度变化对浙江天童区木本植物Corner法则并未产生影响,但对其枝叶大小的配置策略影响显著;赵连春等[20]对秦王川湿地不同密度下柽柳枝叶性状的研究表明,在密度制约条件时,柽柳会通过调整枝叶生物量的分配格局以实现资源最大利用率,从而适应环境㊂一般来说,枝叶权衡关系除受环境因素和植物自身生物学特征的影响外,还可能受与其共存植物的影响,即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的影响[21]㊂当群落光照㊁水分㊁养分等资源相同时,个体密度增大意味着植物间资源竞争加剧,群落会发生自疏效应,在这个过程中,具有合理枝叶配置的植物个体在竞争中能够占据优势[22-24]㊂桂西北干热河谷地带气候干燥炎热,蒸发量大,存在季节性干旱现象,而干旱是限制该区域植物分布及其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㊂因此,在干旱胁迫环境时,群落个体密度增加是否会影响植物枝叶生物量的配置比例及植物枝叶关系是否依然符合Corner法则等问题尚未得到解决㊂基于此,本研究在桂西北干热河谷地区,选择个体密度具有差异的天然次生林群落为对象,将调查群落划分为不同密度等级,比较不同个体密度群落植物枝叶大小及数量的差异,分析个体密度变化对枝叶Corner法则的影响,旨在探究植物在桂西北干热河谷地带的适应性策略,丰富植物枝叶关系的理论体系㊂1㊀研究区概况试验地为广西国有雅长林场,位于广西百色市西北部,地处106ʎ8ᶄ 106ʎ23ᶄE㊁24ʎ37ᶄ 25ʎN,是广西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的山原地带㊂该地为南亚热带山地气候,受红水河干热河谷的影响,林区干热焚风效应明显,夏季高温干旱,年平均气温为16.8ħ,极端最高气温38.0ħ,极端最低气温-3.0ħ,年均降雨量1058mm,年均蒸发量1484.7mm,水分蒸发比失衡[25]㊂雅长林场是桂西北干热河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植被群落类型也反映了干热河谷地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特性㊂2㊀研究方法2.1㊀样地选择本研究在雅长林场果麻分场选择林龄相近㊁立地条件及群落类型基本一致㊁个体数量有所差异的天然次生林群落为对象,设置12个样地,每个样地为20mˑ30m,调查各样地内所有胸径(d)ȡ1cm的木本植物,记录其名称㊁树高㊁胸径㊁郁闭度等信息㊂调查的12个样地内所有木本植物共计有14科18属,其中乔木层以栓皮栎(Quercusvariabilis)㊁白栎(Quercusfabri)㊁香合欢(Albiziaodoratissima)等为优势种,灌木层以灰毛浆果楝(Cipadessacinerascens)㊁粗糠柴(Mallotusphilippensis)㊁杜茎山(Maesajaponi⁃ca)等为主㊂个体数量的变化区间为68 163株,高度为1.5 25.0m㊂2.2㊀枝叶取样及测量2021年9 10月,在植物生长旺季结束时,对样地内所有dȡ1cm的木本植物进行枝条㊁叶片样品采集及测定㊂在树冠不同方位随机剪取3个无明显损失的枝条,定义所采集的枝条最外层(末端)为当年生小枝,向内一层为2年生枝条㊂测定2年生枝条的直径㊁长度㊁分枝数量及每个分枝的直径,所有直径测量均在枝条中部进行㊂从每个2年生枝条上随机剪取1个当年生小枝,分别测定其长度㊁直径㊁叶片数量,然后将3个当年生小枝分别放入塑料袋,做好标记,置于保温冷藏箱中带回实验室㊂样品带回实验室后,其他枝叶形态指标尽量在6h内完成测量㊂将小枝条上的叶片摘下,分别称量枝条㊁叶片鲜质量㊂使用软件(WinFOLIAPro2008aLEAF)测定每个小枝的叶片面积,小枝上所有叶片面积总和为当年生小枝的总叶面积㊂将所有样品置于烘箱中80ħ烘至恒质量,称量干质量,分别将样品装入8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东㊀北㊀林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1卷纸袋以备后续分析㊂2.3㊀数据处理根据12个样地木本植物个体数量的变化范围,并参考章建红等[19]的密度等级划分方法,即以等距离原则对各样地进行密度等级划分㊂全部样地个体密度区间为68 163株,以32株为等差间隔,按68 100㊁100 132㊁132 164株的密度区间将所有样地划分为3个密度等级,分别为低㊁中㊁高密度㊂其次,排除小灌木,只考察较大个体枝叶关系Corner法则的密度效应,将各样地内dȡ10cm的个体划分为大个体,所有样地大个体的密度变化范围为24 46株,以11株为等差间隔,按24 35㊁35 46株的密度区间划分为2个密度等级,分别为低密度㊁高密度㊂对于枝叶大小关系中的数据,先计算个体内的算术平均值,再计算样方内的平均值㊂总叶面积为当年生小枝上所有叶片的面积之和,小枝横截面积为当年生小枝的横截面积,分梢密度指单位体积的枝条上分枝数㊂本研究以2年生枝条作为1个圆柱体,体积为其横截面积乘以长度,用当年生小枝数量除以体积求得分梢密度㊂枝叶关系研究中均采用方程y=axb进行拟合,线性转换为logy=loga+blogx,其中,x㊁y分别表示枝叶2个不同性状,b表示各性状关系的截距,a为斜率㊂一般认为,当|a|=1时,表示枝叶的2个性状为等速生长关系,|a|>1时,表示二者为异速生长关系[26]㊂数据分析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方法(SMA)[27],运用R语言软件中的smatr包完成计算;回归斜率的置信区间采用Pit⁃man[28]的方法计算;使用Wartonetal.[29]的方法对回归斜率进行异质性检验,当斜率间没有异质性时,计算其共同斜率;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不同密度枝叶性状的差异性㊂3㊀结果与分析3.1㊀不同密度时植物枝叶大小差异在全部个体及大个体中,总叶面积㊁小枝横截面积均随着个体密度的增大呈下降趋势,其中,高密度的分梢密度最大(表1)㊂在不同个体水平时,低密度的总叶面积㊁小枝横截面积均与高密度的存在显著差异性,低密度的总叶面积㊁小枝横截面积分别比高密度的高50cm2㊁8mm2以上㊂在全部个体中,低㊁中密度的分梢密度均与高密度的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大个体中,低密度的分梢密度与高密度的无显著差异㊂3.2㊀不同密度时小枝横截面积-总叶面积的关系不同个体水平上,不同密度的小枝横截面积与总叶面积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密度的回归斜率均极显著大于1(P<0.01)且存在共同斜率㊂全个体水平和大个水平的共同斜率分别为1.28(95%置信区间=(1.22,1.34),P=0.13;图1a)㊁1.22(95%置信区间=(1.11,1.33),P=0.84;图1c),均表现为异速生长关系,这表明总叶面积的增长速度大于小枝横截面积㊂无论考虑全部个体,还是仅考虑大个体,小枝横截面积-总叶面积的回归方程截距均随个体密度的增大总体呈上升趋势㊂较高密度群落的截距均显著大于低密度群落,表明随着个体密度的增加,植物间竞争效应增大,较高密度群落植物的单位面积小枝上所支撑的总叶面积更多㊂表1㊀不同密度植物枝叶性状差异个体水平密度分级总叶面积/cm2小枝横截面积/mm2分梢密度/个㊃mm-3全部个体低密度(248.62ʃ66.32)a(21.51ʃ6.36)a(0.0020ʃ0.0006)a中密度(257.24ʃ23.06)a(12.89ʃ0.93)b(0.0018ʃ0.0002)a高密度(196.01ʃ54.60)b(12.79ʃ2.11)b(0.0026ʃ0.0010)b大个体低密度(297.40ʃ56.33)a(20.21ʃ5.08)a(0.0017ʃ0.0003)a高密度(232.47ʃ33.40)b(11.95ʃ1.53)b(0.0021ʃ0.0003)a㊀㊀注:表中数据为 平均值ʃ标准误 ;数据后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个体不同密度间差异显著(P<0.05)㊂3.3㊀不同密度时小枝横截面积-分梢密度的关系在全部个体及大个体水平上,不同密度的小枝横截面积与分梢密度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同密度的回归斜率均极显著小于-1(P<0.01)且存在共同斜率,全个体水平和大个水平的共同斜率分别为-1.47(95%置信区间=(-1.38,-1.56),P=0.76;图1b)㊁-1.45(95%置信区间=(-1.39,-1.45),P=0.87;图1d),均表现为异速生长关系㊂该现象说明,植物在小枝大小增长方面投资的生物量比小枝数量增长方面多㊂在不同个体水平上,不同密度间的小枝横截面积与分梢密度的回归方程截距差异不显著(表2),说明群落个体密度增加对植物枝条大小和数量的资源配置策略未产生显著影响㊂4㊀结论与讨论植物功能性状在不同生境时权衡策略有所不同㊂枝㊁叶作为植物2个重要的功能器官,其生长特性和形态特征的改变是植物对环境的协调适应机制,这对植物能否在群落中占据生态位具有重要作用[6,30]㊂本研究发现,植物群落个体密度增大对植物枝叶关系无显著影响,即小枝横截面积与总叶面积依然保持正相关关系,小枝横截面积与分梢密度依然存在负相关关系,且不同密度的小枝横截面积-总叶面积㊁小枝横截面积-分梢密度回归方程存在共同斜率㊂该现象表明,桂西北干热河谷天然次生林群落木本植物枝叶关系Corner法则不受个体密92第11期㊀㊀㊀㊀㊀㊀韦海航,等:桂西北干热河谷天然次生林群落个体密度对木本植物枝叶关系的影响度的影响,具有普遍适用性,随着群落个体密度增大,植物小枝横截面积-分梢密度的资源配置比例未发生改变,但小枝横截面积-总叶面积的权衡机制则发生显著变化,植物单位面积小枝上所支撑的总叶面积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这是植物应对异质环境所采取的一种生态适应策略㊂(a)㊁(b)为所有个体;(c)㊁(d)为大个体;ATL为总叶面积;ABCS为小枝横截面积;DB为分梢密度;∗∗∗为P<0.001㊂图1㊀不同密度植物小枝横截面积-总叶面积㊁小枝横截面积-分梢密度的异速生长关系曲线表2㊀不同密度植物小枝横截面积-总叶面积㊁小枝横截面积-分梢密度异速生长关系的标准主轴(SMA)分析结果指㊀标个体水平密度区间(n)/株个体数/株斜率(95%置信区间)截距小枝横截面积-总叶面积全部个体低密度(68<nɤ102)3271.24a∗(1.24 1.32)㊀2.46a中密度(102<nɤ136)4541.27a∗(1.23 1.31)2.68b高密度(136<nɤ170)6571.33b∗(1.28 1.38)2.64b大个体低密度(20<nɤ35)2901.20a∗(1.15 1.25)2.65a高密度(35<nɤ50)2141.24a∗(1.22 1.26)2.85b小枝横截面积-分梢密度全部个体低密度(68<nɤ102)327-1.42a∗(-1.40 -1.44)-1.18a中密度(102<nɤ136)454-1.52b∗(-1.49 -1.55)-1.20a高密度(136<nɤ170)657-1.47a∗(-1.45 -1.49)-1.22a大个体低密度(20<nɤ35)290-1.44a∗(-1.40 -1.48)-1.10a高密度(35<nɤ50)214-1.46a∗(-1.43 -1.46)-1.17a㊀㊀注:数据后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个体不同密度间差异显著(P<0.05);∗表示分组斜率与1或﹣1存在显著差异(P<0.05)㊂㊀㊀枝叶关系是植物生活史策略的重要维度,其配置比例不仅反映了植物应对外部环境压力的适应对策,同时也体现了植物在小枝水平上生物量的分配策略[31-32]㊂本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全部个体水平还是在大个体水平上,不同密度的小枝横截面积与总叶面积均呈正向的异速生长关系,且回归斜率均显著大于1,表明植物对总叶面积的资源投入显著高于对小枝的投入㊂出现该现象是因为叶片为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也是截取光和捕获碳的主要器官,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植物会尽可能把更多的资源投资到叶片上,以增大叶片面积进而提高捕获光资源的能力[33]㊂在不同个体水平时,不同密度的小枝横截面积与总叶面积的回归方程存在共同斜率,这表明植物枝叶关系并未随着群落个体密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小枝大小与叶面积之间始终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一定面积的叶片必须由相应大小的枝条支撑才能满足叶片的机械支撑和水分供应需求[7,34]㊂在自然选择压力时,植物为了使光照㊁水分㊁养分等资源利用最大化,必然会促使其各个器官向最优化的方向发展,使各功能0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东㊀北㊀林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1卷性状间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权衡特征[35]㊂研究小枝横截面积与分梢密度的关系发现,在全部个体和大个体水平时,不同密度的小枝横截面积与分梢密度均呈负向的异速生长关系,且回归斜率均显著小于-1,这与Corner法则的第二方面内容一致,表明无论个体密度如何变化,植物枝条生物量分配总是侧重于枝条大小的生长㊂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植物通常以牺牲枝条数量为代价,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小枝横截面积的增长[36]㊂因此,在生物量一定的情况下,枝条大小及其数量的权衡特征为:减少数量加大枝条横截面积的投资或增加数量降低枝条横截面积的投入㊂本研究中,不同密度的小枝横截面积与数量的回归方程存在共同斜率,这也反映了植物枝条横截面积与数量的权衡关系不随着个体密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此结果与许月[37]研究中不同曝光度下落叶植物单位面积枝条上具有小枝的稠密度无显著差异的结论一致,但与其发现的I㊁II级曝光水平上常绿植物单位面积枝条上具有的小枝稠密度比III级高的研究结论不一致㊂这与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有关,在环境选择压力下,植物会调整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策略以占据优势地位,最终实现物种共存的目的[38]㊂例如,在阴暗㊁潮湿的低海拔地带中,植物采取减少叶片数量㊁增大叶片面积的生存策略,从而提高光合收益,以补偿大叶片构建的碳消耗及降低被昆虫取食的伤害[39];在低温㊁土壤贫瘠的高海拔环境中,植物水分和养分运输效率降低,植物会通过增大叶片数量㊁减小叶片大小以提高热交换的能力[40]㊂因此,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植物各器官的资源分配策略可能是适应环境的最优选择㊂密度制约使群落中每个植株获取资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引发相邻植株的相同功能部位对有限资源竞争,使植物改变各功能性状的生物量分配格局[41-42]㊂本研究发现,小枝横截面积-总叶面积回归方程的截距随个体密度的增大总体呈上升趋势,且较高密度的截距显著大于低密度,这说明较高密度群落的植物单位枝横截面积支撑的总叶面积更多㊂当群落个体密度增大时,植物间的资源竞争加剧,特别是光竞争,植物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叶片大小或数量上,以提高对光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生长能量转换[43-44]㊂这反映了植物在异质生境条件下的不同生存策略,符合胁迫环境下植物通常会优先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给能够有效获取限制性资源的器官,以满足正常生长需要的最优分配假说[45,20]㊂本研究还发现,不同密度的植物小枝横截面积-分梢密度回归方程的截距无显著差异,该现象说明密度制约并未对植物枝条大小与数量的投资策略产生显著影响㊂不同密度的枝叶大小差异分析表明,低㊁中密度的总叶面积均显著高于高密度,高密度的分梢密度均最高,且在同一个体水平上不同密度的分梢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㊂该结果表面上与标准化主轴估计的研究结果矛盾,但由于两种方法考虑的侧重点不同,差异性分析主要侧重研究密度竞争对植物枝叶性状的影响,而标准化主轴估计则强调植物单位面积枝条所支撑的总叶面积在不同密度时是否有差异㊂因此,这两种方法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矛盾㊂本研究对密度制约条件下桂西北天然次生林群落木本植物枝叶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密度制约时植物小枝横截面积与总叶面积间的生物量配置比例发生了显著改变,但未对小枝横截面积与分梢密度间的资源配置策略产生影响,出现该现象除了与植物自身遗传特性有关,还与植物内在生态适应机制有关㊂今后可以从植物生理生化适应机制方面进行深入探讨㊂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黄汐月,陈卓,黄梦月,等.藏东木本植物群落功能性状分布与环境的关系[J].生态学报,2022,42(22):8964-8976.[2]㊀李玲,孙宇婷,任杏,等.不同生长期薰衣草枝叶功能性状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1,49(12):21-28.[3]㊀杨冬梅,占峰,张宏伟.清凉峰不同海拔木本植物小枝内叶大小-数量权衡关系[J].植物生态学报,2012,36(4):281-291.[4]㊀田俊霞,魏丽萍,何念鹏,等.温带针阔混交林叶片性状随树冠垂直高度的变化规律[J].生态学报,2018,38(23):8383-8391.[5]㊀卢艺苗,王满堂,陈晓萍,等.江西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不同冠层高度当年生小枝茎构型对叶生物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30(11):3653-3661.[6]㊀许洺山.常绿阔叶林植物功能性状的空间变异及其与环境㊁生物竞争的尺度关联性[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7]㊀李曼,郑媛,郭英荣,等.武夷山不同海拔黄山松枝叶大小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7,28(2):537-544.[8]㊀CORNEREJH.Theduriantheoryortheoriginofthemoderntree[J].AnnalsofBotany,1949,13(4):367-414.[9]㊀张晶,赵成章,雷蕾,等.薰衣草枝叶性状关系的个体大小依赖[J].生态学杂志,2018,37(8):2277-2284.[10]㊀YANER,WANGXH,CHANGSX,etal.Scalingrelation⁃shipsamongtwigsize,leafsizeandleafingintensityinasucces⁃sionalseriesofsubtropicalforests[J].TreePhysiology,2013,33(6):609-617.[11]㊀史青茹,许洺山,赵延涛,等.浙江天童木本植物Corner法则的检验:微地形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4,38(7):665-674.[12]㊀彭希,赵安玖,陈智超,等.雅安周公山不同发育阶段峨眉含笑的枝叶性状[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21,38(1):65-73.[13]㊀王明琦,金光泽,刘志理.红松枝叶关系的纬度差异性[J].林业科学,2021,57(5):25-33.[14]㊀赵宇航,龚雪伟,宁秋蕊,等.沿降水梯度白榆的枝叶性状可塑性与协同变异[J].应用生态学报,2023,34(2):324-332.[15]㊀商侃侃,张希金,宋坤.上海辰山植物园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枝叶大小关系的比较[J].植物研究,2020,40(5):641-647.[16]㊀尹凤娟,王明琦,金光泽,等.红松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枝叶权衡[J].林业科学,2021,57(4):54-62.[17]㊀石钰琛,王金牛,吴宁,等.不同功能型园林植物枝叶性状的差异与关联[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22,28(5):1109-1119.13第11期㊀㊀㊀㊀㊀㊀韦海航,等:桂西北干热河谷天然次生林群落个体密度对木本植物枝叶关系的影响[18]㊀孙俊,王满堂,程林,等.不同海拔典型竹种枝叶大小异速生长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9,30(1):165-172.[19]㊀章建红,史青茹,许洺山,等.浙江天童木本植物Corner法则的检验:个体密度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4,38(7):655-664.[20]㊀赵连春,赵成章,陈静,等.秦王川湿地不同密度柽柳枝-叶性状及其光合特性[J].生态学报,2018,38(5):1722-1730.[21]㊀龙嘉翼,赵宇萌,孔祥琦,等.观赏灌木小枝和叶性状在林下庇荫环境中的权衡关系[J].生态学报,2018,38(22):8022-8030.[22]㊀谭一波,田红灯,曾春阳,等.猫儿山铁杉相邻植株冠层机械磨损对枝叶性状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21,45(12):1281-1291.[23]㊀赵威,王艳杰,李亚鸽.草地入侵植物对枝叶去除的生理生态响应:模式㊁机理与研究展望[J].草业学报,2017,26(6):195-202.[24]㊀ÖZDENS,ENNOSR.Themechanicsandmorphologyofbranchandcoppicestemsinthreetemperatetreespecies[J].Trees,2018,32(4):933-949.[25]㊀李加博,韦秋思,吴庆标,等.南亚热带中山区铁坚油杉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17,46(1):14-19.[26]㊀史元春,赵成章,宋清华,等.兰州北山刺槐枝叶性状的坡向差异性[J].植物生态学报,2015,39(4):362-370.[27]㊀WARTONDI,WRIGHTIJ,FALSTERDS,etal.Bivariateline⁃fittingmethodsforallometry[J].BiologicalReviews,2006,81(2):259-291.[28]㊀PITMANEJG.Anoteonnormalcorrelation[J].Biometrika,1939,31(1/2):9-12.[29]㊀WARTONDI,WEBERNC.Commonslopetestsforbivariateerrors⁃in⁃variablesmodels[J].BiometricalJournal,2002,44(2):161-174.[30]㊀WANGJY,WANGJN,GUOWH,etal.Stoichiometrichome⁃ostasis,physiology,andgrowthresponsesofthreetreespeciestonitrogenandphosphorusaddition[J].Trees,2018,32(5):1377-1386.[31]㊀马蕊,刘辰宇,韩路,等.胡杨叶片大小与叶数量的权衡关系对地下水埋深的响应[J].植物科学学报,2022,40(2):240-249.[32]㊀WESTOBYM,WRIGHTIJ.Land⁃plantecologyonthebasisoffunctionaltraits[J].TrendsinEcology&Evolution,2006,21(5):261-268.[33]㊀WAWRZYNIAKMK,MICHALAKM,CHMIELARZP.EffectofdifferentconditionsofstorageonseedviabilityandseedlinggrowthofsixEuropeanwildfruitwoodyplants[J].AnnalsofFor⁃estScience,2020,77(2):339-346.[34]㊀FANZX,STERCKF,ZHANGSB,etal.Tradeoffbetweenstemhydraulicefficiencyandmechanicalstrengthaffectsleaf⁃stemallometryin28Ficustreespecies[J].FrontiersinPlantScience,2017,8.doi:10.3389/fpls.2017.01619.[35]㊀孔翠翠,伊力哈穆江㊃艾尼弯,马利刚,等.胡杨异形叶枝叶大小关系对干旱胁迫的响应[J].林业科学,2022,58(12):42-51.[36]㊀HENRIKSSONJ.Differentialshadingofbranchesorwholetrees:survival,growth,andreproduction[J].Oecologia,2001,126(4):482-486.[37]㊀许月.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植物干材密度变异及其群落建构机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38]㊀杜晶,赵成章,宋清华,等.祁连山北坡霸王枝-叶性状关系的个体大小差异[J].植物生态学报,2016,40(3):212-220.[39]㊀SUNSC,JINDM,SHIPL.Theleafsize⁃twigsizespectrumoftemperatewoodyspeciesalonganaltitudinalgradient:aninvari⁃antallometricscalingrelationship[J].AnnalsofBotany,2006,97(1):97-107.[40]㊀DONGN,PRENTICEIC,WRIGHTIJ,etal.Componentsofleaf⁃traitvariationalongenvironmentalgradients[J].NewPhytol⁃ogist,2020,228(1):82-94.[41]㊀黎磊,周道玮,盛连喜.密度制约决定的植物生物量分配格局[J].生态学杂志,2011,30(8):1579-1589.[42]㊀MENGFQ,CAOR,YANGDM,etal.Trade⁃offsbetweenlightinterceptionandleafwatershedding:acomparisonofshade⁃andSun⁃adaptedspeciesinasubtropicalrainforest[J].Oecologia,2014,174(1):13-22.[43]㊀KAWAIK,OKADAN.Coordinationofleafandstemtraitsin25speciesofFagaceaefromthreebiomesofEastAsia[J].Botany,2019,97(7):391-403.[44]㊀马小丽.次生林演替过程中灌木物种小枝与叶性状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45]㊀BLOOMAJ,CHAPINFS,MOONEYHA.Resourcelimitationinplants⁃aneconomicanalogy[J].AnnualReviewofEcologyandSystematics,1985,16:363-392.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东㊀北㊀林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1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适宜性分析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0
空间变异 空间信息图谱 相关性分析 用地适宜性 用地转换方向 生理、心理特性 生物柴油 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敏感性评价 生态一经济导向 生境适宜性评价 生境评价 生土民居 环境梯度 环境效应 环境工程 物种组成 热舒适 灾后重建 灰色关联分析 演化过程 滤波 湿地 湖南 温度风险动态评估模型 温度适宜度模型 温度 淮河流域 海安县 泰州市 沼气生态模式 沼气 治理范式 治理模式 污染 水资源 水土流失 气候适宜度 气候舒适度 气候分析 民居 模糊神经网络 植物篱措施 森林公园 梯田措施 栅格数据 柽柳 柑橘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时间序列分析 无锡 方法比较 新有效温度(et*) 数字高程模型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青蒿的栽培技术
茎叶
青蒿的茎直立,不分枝,具有细长 的叶子,叶子为三回羽状分裂,头 状花序球形,花朵为黄色或黄绿色 ,花冠为管状。
果实
青蒿的果实为瘦果,呈狭椭圆状卵 形或近棒状。
生长习性
01
02
03
04
喜温
青蒿喜欢温暖的环境,生长适 宜温度为20-30℃,耐高温能
力较强,但不耐低温。
喜光
青蒿需要充足的阳光,日照时 间越长,对其生长越有利。
青蒿长成后,植株高而脆,采收困难。解决思路:研究新型采 收设备或采用其他方法,如机械割叶、晒干等。
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青蒿品质存在差异。解决思路:推广优 良品种,提高青蒿品质和产量。
受市场价格和种植成本的影响,青蒿的种植效益不高。解决思 路:加强市场调研,合理安排种植规模和时间,提高种植效益
。
发展前景展望
青蒿夜蛾
主要表现为啃食植株叶片,造成缺刻或孔洞。防治方法包括 利用天敌进行防治;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使用毒死蜱 等药剂。
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01
02
03
加强田间管理
定期清理田间杂草和病残 体,减少病原;合理施肥 浇水,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能力强、适应性 广的青蒿品种进行种植。
收获方法
手工收获
对于小规模种植的青蒿,可以采用手工收获的方法。将青蒿一棵棵地连根拔起,抖掉根部土壤,然后进行整理和 清洗。
机械收获
对于大规模种植的青蒿,可以使用机械收获的方法。使用专门的青蒿收获机,将植株从土壤中拔出,然后进行整 理和清洗。
加工方法
新鲜青蒿
青蒿新鲜食用时,可以将其洗净后直接 食用,或者用于制作沙拉、凉拌等。新 鲜青蒿的味道清新宜人,营养丰富。
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与葡萄牙北部相比,分析阿连特茹地区纬度较低,光热资源更丰富,树木生长更快,达到软木采剥所需要厚度的周期就更短,C正确。年降水量更少、大风天气较多不利于树木生长,AB错误;北部受西风影响时间更长,降水更丰富,灌溉水源更充足,D错误。故选C。
【18题详解】
葡萄牙软木瓶塞主要为葡萄酒瓶软木塞,法国为主要的葡萄酒生产国,且距离较近,故为主要出口国,英国、印度尼西亚、日本不是主要的葡萄酒生产国,B正确。故选B。
近年来,墨西哥“客户工业”(进口原材料、零配件等,加工组装后再出口产品)快速发展,美国是墨西哥“客户工业”最主要的投资来源国,如图为美国、墨西哥相邻区域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硅谷”的某企业将电子产品装配厂迁到墨西哥的莫西卡利,其主要原因是“硅谷”
A. 消费市场萎缩B. 原材料短缺C. 环境污染严重D. 劳动力价格高
20. 墨西哥“客户工业”80%集中于北部边境地区,其主要原因有
①环境质量好 ②土地租金低 ③距美国近 ④海运便利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21. 墨西哥“客户工业”快速发展将
A. 导致美国就业机会减少B. 促进墨西哥矿产开发
C. 降低美国工业经济效益D. 改善墨西哥环境质量
【答案】19. D 20. B 21. A
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本卷共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如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河流流向为
A. 西北流向东南B. 东北流向西南C. 东南流向西北D. 西南流向东北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沙雅县塔里木河河段洪水满溢的季节是
2008年初广西异常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影响因子分析
2008年初广西异常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影响因子分析覃志年;钟利华;刘莉红;曾鹏;符合【期刊名称】《气象》【年(卷),期】2010(036)010【摘要】2008年1月12日至2月20日,广西出现了195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平均气温最低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过程,过程气温偏低程度达到了异常偏低的标准.利用数理统计、对比分析方法对广西历史上同期6次严重低温过程与2008年低温雨雪过程环流形势和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关性显著的4种环流指数进行了经验模态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500 hPa环流为偶极型,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和北太平洋地区为持续稳定的高压脊,同时巴尔喀什湖以南的青藏高原地区及孟加拉湾地区为持续稳定的低压槽,这种"北脊南槽"分布形势是造成广西异常低温过程的主要环流背景;蒙古低槽、孟加拉湾低槽、东北太平洋阻高持续偏强,及副高西伸脊点位于南海至菲律宾一带海面的日数偏多是2008年初广西异常低温雨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因子,它们组合异常,导致r广西异常低温雨雪天气的发生.【总页数】7页(P14-20)【作者】覃志年;钟利华;刘莉红;曾鹏;符合【作者单位】广西气候中心,南宁,530022;广西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广西,530022;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北京,100081;广西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广西,530022;广西气象减灾研究所,南宁,530022【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2008年初新余市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分析 [J], 袁春;马尚芹;黄建英2.富川脐橙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后续分析 [J], 柒广萍;廖铭燕;奚广平3.2008年初广西罕见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成因初探 [J], 陈业国;农孟松4.2008年初东亚高空急流变化的可能原因及其对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影响 [J], 左群杰;高守亭;孙效功5.2008年初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事件的东亚高空急流特征 [J], 张春艳;张耀存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生态适宜性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土地整理 土地复垦 固碳成本 四合木 四位一体 后备耕地资源 台湾地区 可持续发展 华南地区 动物生态学 分级标准 分布区预测 人口分布优化 丹顶鹤 swmm modflow ahp法 "潜力-阻力"模型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适宜性评价 7 gis 7 生态因子 5 土地适宜性 5 土地利用 3 区域规划 3 tcmgis 3 评价 2 耕地 2 空间分析 2 生态适宜性 2 生态 2 地理分布 2 土地规划 2 南京市 2 人居环境适宜性 2 产地适宜性 2 云南重楼 2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 2 gis空间分析 2 黄河三角洲 1 黄土高原沟壑区 1 黄土丘陵沟壑区 1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1 香榧 1 预案 1 项目适宜性 1 长株潭城市群 1 锁阳 1 适宜技术 1 适宜性评价模型 1 适宜性程度 1 适宜性分区 1 适宜性 1 评价方法 1 西北地区 1 衡阳盆地 1 衡水湖 1 藏茵陈 1 萌发进程 1 萌发格局 1 荒漠化地区 1 自然生态 1 自然保护区 1 绿心 1 综合指标 1 综合分区 1 线性规划 1 粮食安全 1 管制分区 1 空间形态 1 空间 1
生态位因子分析 1 生态位 1 生态-经济导向的人口适宜性分区 1 生境评价 1 生境破碎化 1 生境 1 生产适宜性区划 1 环境适宜性 1 环境容量 1 玉带凤蝶 1 物种分布型 1 物种丰富度格局 1 热点区分析 1 濒危机制 1 温度适宜度 1 海门 1 海河口闸下 1 沿江地区 1 汶川地震 1 汶川县 1 江苏省 1 水空间 1 水环境友好型城市设计(wsud) 1 氮肥施用 1 气候因子 1 气候变化 1 模糊贴近度分析 1 模型 1 林麝 1 最适生态位 1 最小路径 1 景观生态 1 景观制图 1 无锡市 1 新疆 1 损益分析 1 挠力河流域 1 指标体系 1 户用沼气 1 影响评价 1 异地放飞 1 异地保护 1 开发适宜性分区 1 孑遗植物 1 天祝草原 1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1 城市绿地 1 城市生态功能 1 城市河口 1 城市建设用地 1 地理信息系统 1 地下水埋深 1 土壤类型 1 土地适用性 1
青蒿栽培技术
青蒿栽培技术
一、青蒿的概述
青蒿为菊科植物,别名有黄花蒿、臭蒿、草蒿等,青蒿的全草入药,主要含有青蒿素、苦味质、维生素A等成份,青蒿味苦、辛,具有清热解暑,除湿,抗症功能,常用于暑邪发热、阴虑发热等症,青蒿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西南山区生产的药用成份(青蒿素)含量较高。
二、青蒿适应的栽培条件
1、青蒿生长适应的气候条件:青蒿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年均温度在10—15℃的环境中均能正常生长,但具有不耐涝、忌积水,需阳光充足、不耐荫蔽的特点,青蒿多生长于海拔50—500m的山区或丘陵地区带,在500—1000m的山区中更适应青蒿生长,在选择栽培青蒿地块时,应选择排水性好、地势较高、光照充足的阳坡作栽培青蒿的地块,在我国处于亚热带气候的山区较适宜青蒿的栽培。
2、青蒿生长适应的土壤条件:青蒿具有耐旱、耐贫瘠的
1。
中药材道地性评价与区划研究
中药材道地性评价与区划研究谢彩香;宋经元;韩建萍;黄林芳;李西文【摘要】道地药材是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瑰宝和行业关注热点.本文从性状品质、化学品质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对道地药材进行多维度评价,并对中药材区划进行综述和展望,介绍了中药材定性区划和定量区划、生态区划和生产区划、中国区划和全球区划,生产区划因增加土地评价使得评价结果更有利于实际应用,全球区划从中医药海外发展战略角度发展历程将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海外发展.【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6(018)006【总页数】9页(P950-958)【关键词】道地药材;性状品质;化学品质;生态环境;全球区划;生产区划【作者】谢彩香;宋经元;韩建萍;黄林芳;李西文【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31.2道地药材是传统医药界公认的、在特定生存环境下所产生的疗效好、质量优的一类中药材。
古典医药著作已有对道地药材品质生态学问题的初步认识和记载,认为药材质量与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本草纲目》记载“动植形生,因方舛性……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这里的“本土”指的就是药材生长所需要的气候、土壤、水质等生态环境;《本草经集注》有言“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即药材品质受产地环境影响,说明在古代人们已经认识到特定自然环境对药用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另外,随着药材的使用和流通,人们对因产地环境造成的药材商品规格也有了明确的认识和总结。
例如,甘肃岷山山后的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主根肥而长,内外质地油润,气清香;而山前当归主根较短,支根多而细,油性较差。
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在黄河以北为鞭杆芪,黄河以南为鸡爪芪。
道地药材品质生态学研究进展
道地药材品质生态学研究进展黄林芳; 张翔; 陈士林【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9(021)005【总页数】10页(P844-853)【关键词】品质生态; 道地药材; 产地生态适宜性; 遗传品质; 品质特征【作者】黄林芳; 张翔; 陈士林【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保护重点研究室北京 100193;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道地药材是在特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区域内所产,中医药界公认的“质优效佳”的中药材[1]。
其概念源于数千年的生产和中医临床实践,是传统中医药的特色和精髓。
作为评价优质中药材质量的独具特色、约定俗成的古代药物标准化术语,道地药材具有丰富科学内涵。
2017 年,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将道地中药材作为专业术语纳入。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道地药材传承与创新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总结与梳理了环境态论、品种延续与产地变迁论、品质生态学、逆境效应及本草基因组学五种道地药材学术理论[2-4]。
其中,品质生态学理论是传承基础上的道地药材学术思想创新。
“诸药所生,皆有境界…”体现了药物功效与生长环境关联的古代朴素生境观和“天药人合一”的整体观[5]。
陈士林提出科学假说“生态型是道地药材形成的生物学本质”,诠释我国中药材多道地、多产区、多生态型现状[6]。
肖小河认为道地药材系统演进的基本规律是用进废退、优胜劣汰、择优而立、道地自成[7]。
黄林芳等对中药材品质变异进行探讨,划分了地理生态型、气候生态型、群落生态型、化学生态型、品种生态型等品质生态型,并提出中药品质生态学理论[8]。
中药品质生态学是由中药品质学和生态学复合而成的综合性交叉应用学科。
以中药品质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探索中药品质与生态系统中的相互联系及其作用机理,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的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4]。
广西地形对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广西地形对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的影响张小波;王利红;郭兰萍;韦霄;黄璐琦;梁留科;孙宇章;吕金嵘【摘要】针对广西青蒿种植中适生地选择的迫切要求,在对广西31个样地155株青蒿中青蒿素含量测定的基础上,分析了青蒿素含量地理变异,不同地形条件下青蒿素含量变异,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不同区域内青蒿素含量变异分析,并应用GIS技术开展了基于地形因子的青蒿种植区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和结论:①各样地间的青蒿素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5);②海拔高度和坡度是影响青蒿素含量变化的主要地形因子,生长在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丘陵、山地区域内的青蒿,青蒿素含量高于生长在海拔较低、坡度较小的平原区域内的(P=0.000<0.05);③桂西南地区内的青蒿素含量最高,桂东南平原区域内的青蒿素含量最低,二者与其他区域的青蒿素含量差异显著(P=0.000<0.05);④青蒿素含量在(0.76%~0.93%)的为最适宜区,主要包括桂东北和西南地区的阳朔、都安、大化、苹果、马山、武鸣、隆安、南宁和崇左等县市.青蒿素含量在(0.61%~0.76%)的为较适宜区域.青蒿素含量在(0.47%~0.61%)的为适宜区.青蒿素含量在(0 32%~0.47%)的为不适宜区,主要包括北海市、钦州市、贵港市、贺州市、梧州市和岑溪市的部分地区.⑤桂北地区地形复杂"小地形"、"小气候"特征明显,从小尺度范围内研究青蒿的生态适宜性,更能得到较显著的效果.【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9(029)002【总页数】10页(P688-697)【关键词】青蒿素;地形因素;青蒿人工种植;空间变异【作者】张小波;王利红;郭兰萍;韦霄;黄璐琦;梁留科;孙宇章;吕金嵘【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开封,475004;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河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开封,475004;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桂林,541006;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河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开封,475004;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河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开封,475004;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2;Q948;S567.239中药青蒿为菊科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地上部分[1],其所含的青蒿素对治疗疟疾有很好的疗效,被WHO称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2]。
广西植被调查、分类与植被志研编方案
广西植被调查、分类与植被志研编方案温远光;周晓果;王磊;孙冬婧【期刊名称】《广西科学院学报》【年(卷),期】2022(38)3【摘要】广西是我国植被类型较丰富的省区之一,开展《广西植被志》研编意义重大。
本文在全面总结广西植被调查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将植被调查研究的进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80年,第二阶段为1981-1999年,第三阶段为2000年至今。
对《广西森林》《广西植被志要》和《广西植被(第一卷)》中的植被分类原则、等级、分类结果及各分类系统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
在遵循《中国植被志》的研编标准及规范的基础上,提出《广西植被志》的研编方案,建议以植被型组独立成卷,即可分为6卷:森林卷、灌丛卷、草丛卷、沼泽与水生植被卷、农林植被卷、城市植被卷。
其中,森林卷可分为6册,即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分册、落叶阔叶林分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册、常绿阔叶林分册、季雨林和雨林分册、竹林分册;灌丛植被、草丛植被和沼泽与水生植被各独立成卷;农林植被卷分为两册,分别是农业植被分册和林业植被分册;城市植被独立成卷。
此外,加上第一卷总论,《广西植被志》可由7卷13册组成。
对建立10个植被信息数据库及广西数字植被大数据平台提出初步方案。
《广西植被志》的研编及出版必将推动广西植被生态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总页数】10页(P245-253)【作者】温远光;周晓果;王磊;孙冬婧【作者单位】广西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广西大学林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相关文献】1.广西湿地植被分类系统2.广西岩溶植被类型及其分类系统3.广西天然植被类型分类系统4.广西植被类型及其分类系统5.中国植被调查、分类与植被志研编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西青蒿种植适生地等级区划研究
广西青蒿种植适生地等级区划研究项目招标指南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二ΟΟ五年九月目录一、总则 (3)二、招标的方式和管理 (3)三、项目资金来源 (4)四、招标 (4)五、投标 (5)六、开标 (7)七、投标书的初步审查和预中标 (8)八、评标、定标 (9)九、中标项目管理 (10)十、投标保证金 (10)十一、项目牵头实施单位概况 (11)十二、注意事项 (13)十三、投标文件格式 (14)一、总则(一)招标宗旨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广西传统的中草药青蒿的资源优势,加速青蒿产业化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牵头实施“广西青蒿种植适生地等级区划研究”项目,并面向全国招标选择项目合作研究单位。
为了充分利用区内外优势科技资源,特制定本招标指南。
(二)招标原则本项目招标,坚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支持合作研究单位与广西植物研究所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二、招标的方式和管理(一)招标方式本项目面向全国公开招标。
(二)管理机构及职责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广西科技厅)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决定负责组织本项目招标,是本项目的招标人。
广西科技厅邀请广西科技项目评估中心协助开展项目招标的具体工作,并组建评标委员会负责评标。
三、项目资金来源本项目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实施。
四、招标(一)项目名称:广西青蒿种植适生地等级区划研究(二)项目主要内容和目标要求1、建立广西青蒿适生地等级区划的标准和方法。
2、揭示青蒿生长情况和青蒿素含量与适生地的关系及其规律。
3、建立青蒿适生地环境因子数据库。
4、开发出可视化操作的广西青蒿适生性分区信息咨询系统,并具备扩展到分析其他植物品种的功能。
(三)成果提交形式及要求1、完整的项目报告,包括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测试报告、系统使用操作手册、用户使用报告等。
青蒿主要药用成分青蒿素的衍生物是目前疗效最好、抗药性最低
广西青蒿(黄花蒿)产业发展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二○○年五月目录青蒿主要药用成分青蒿素的衍生物是目前疗效最好、抗药性最低、应用前景最好的抗疟药物,而且青蒿素在深度开发方面也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广西是全国2个青蒿素产品主要产地之一,随着全球市场对青蒿素的需求量不断扩大,青蒿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抓住机遇,加大工作力度,把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成为青蒿生产基地的意义非常重大。
按照自治区主要领导同志提出的“把广西建设成为青蒿生产基地”指示,充分发挥广西壮族自治区优势和特色,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培植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探索中草药现代化产业开发新途径,制订本规划。
一、青蒿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一)WHO改变用药配方,青蒿素需求强劲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报告,全世界每年急性疟疾患者达3亿人,每年死于该病的人数约200-300万,90%的死亡病人发生在非洲,其中5岁以下儿童超过90%。
曾是抗疟疾特效药的奎宁,长期使用后会产生广泛抗药性。
而青蒿素类药物经多方试验,证明其在抗氯喹原虫耐药株恶性疟等方面有特殊疗效,1990年在越南疟疾患区使用,治愈率达97%,受到患区当地政府和患者的普遍欢迎。
2001年12月中旬,WHO的一份公报指出“治疗疟疾的最大希望来自中国”,肯定青蒿类药物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
2004年2月,WHO确定将青蒿琥酯、蒿甲醚等青蒿素类药物作为全球新一代抗疟药,同时针对青蒿类药物半衰期短,治疗期较长(7天),价格较高的问题,推荐治疗期较短(3天)、相对便宜的以青蒿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用药(简称ACTs疗法),逐步取代传统的治疗疟疾方案。
目前全球已有40个国家选择了ACT作为官方治疗疟疾用药,其中有36个国家用其作为一线治疗药物,4个国家作为二线药物,其它还有14个以上国家最近正考虑改换成ACT药物。
据WHO统计,2003年全球抗疟药销售额约15亿美元,青蒿类药物销售额约为其1%,青蒿类药物市场空间巨大,发展前景看好。
广西青蒿资源研究现状
广西青蒿资源研究现状唐其展;周嘉运;何铁光;庾韦花【期刊名称】《南方农业学报》【年(卷),期】2006(037)001【摘要】青蒿是我国传统中药,常用于消暑、明目、止汗等,其提取物青蒿素还可有效地治疗脑型疟疾.青蒿是一年生菊花科草本喜光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400m以下地区.广西青蒿资源丰富,全区40余个县市均有分布,为中国青蒿生产地的主要省份;2005年广西种植青蒿约670公顷,靖西县就达340公顷,且该地的青蒿提取物青蒿素含量可达1.2%.近年来,通过对青蒿野生资源的收集、筛选、生物学特性、组织培养、繁殖及栽培技术的深入研究,为建立稳定高产的青蒿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了广西青蒿产业的发展.今后在青蒿生产过程中,实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保护其生物资源多样性,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可确保青蒿生产达到高产、优质、安全和标准化,获得更多优质的青蒿,从而满足市场对青蒿素的需求.【总页数】4页(P84-87)【作者】唐其展;周嘉运;何铁光;庾韦花【作者单位】广西农科院,南宁,530007;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530005;广西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南宁,530007;广西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南宁,530007;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530005;广西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南宁,53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7.23+9.024【相关文献】1.广西特色资源——罗汉果研究现状与展望 [J], 梁静;刘晓宇;雷小丹2.广西地形对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J], 张小波;王利红;郭兰萍;韦霄;黄璐琦;梁留科;孙宇章;吕金嵘3.广西芒果种质资源与品种选育研究现状及策略探讨 [J], 黄国弟;赵英;李日旺;周俊岸;陈永森4.青蒿素类药物缓解自身免疫病及其机制的研究现状 [J], 谢宜; 倪宇雯; 朱泽宇; 樊卫平5.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逆转抗肿瘤药物耐药性的研究现状 [J], 邸天男;曹慧君;葛春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2008年重点研究课题有关工作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2008年重点研究课题有关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3.13•【字号】桂政办发[2008]14号•【施行日期】2008.03.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2008年重点研究课题有关工作的通知(桂政办发〔2008〕14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实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奋斗目标,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决定开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聚集与配套政策研究”等12项2008年重点研究课题,具体研究工作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组织和协调落实。
请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积极协助,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有关工作。
附件:2008年自治区重点研究课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二○○八年三月十三日附件2008年自治区重点研究课题一、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研究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聚集与配套政策研究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政策体系研究四、推进广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五、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情况调研六、推进广西开展大规模地质勘查工作研究七、广西农民增收新途径的调研八、广西企业直接融资问题研究九、广西剑麻产业发展研究十、推动广西全民创业与创新对策研究十一、解放思想,转变职能,加强广西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对策研究十二、广西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及人口政策体系研究。
丰顺县青蒿种植气象要素与青蒿素含量的研究
丰顺县青蒿种植气象要素与青蒿素含量的研究
曾祥标;张小石;刘宝升
【期刊名称】《内江科技》
【年(卷),期】2011(032)010
【摘要】青蒿素(ancmisinin)是抗疟特效药,从青蒿的分布、种质资源,以及气候因子、土壤条件、人工栽培措施、采集时间、采集方式等方面对影响青蒿素产量的因素研究进行综述结果和结论:温度和日照时数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最大,温度和日照时教越大青蒿素含量越小,其次降雨量越大青蒿素含量越小,湿度影响较小,风速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不明显此外,苗期和花期的气候因子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最大,其中花期时,日照时相对较短、温度相对较低、降雨量较小的区域内青蒿中青篙紊含量较高。
【总页数】1页(P53-53)
【作者】曾祥标;张小石;刘宝升
【作者单位】广东省丰顺县气象局;广东省丰顺县气象局;广东省丰顺县气象局【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62.53
【相关文献】
1.三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双氢青蒿素片中双氢青蒿素的含量 [J], 肖文中;詹利之;张美义;林燕芳
2.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O/W型二氢青蒿素脂肪乳剂中二氢青蒿素含量 [J],
王荧;马玉樊;卢婷利;陈涛
3.RH-HPLC法测定青蒿素中脱氢青蒿素及9-表-青蒿素的含量 [J], 唐亮;谭淑珍;华坤鹏;王述维
4.薄层扫描法测定青蒿素脂质体和葡聚糖复合物中青蒿素的含量 [J], 蔡美明
5.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O/W型青蒿素脂肪乳剂中青蒿素的含量 [J], 马玉樊;卢婷利;陈涛;胡惠静;陈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论文・广西青蒿种植气候适宜性等级区划研究张小波1,2,郭兰萍23,韦 霄3,黄璐琦2,梁留科1,孙宇章2,王利红1,吕金嵘1,2(1.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3.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桂林541006)[摘要] 目的:分析广西气候条件下青蒿中青蒿素含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以确定青蒿最佳种植区域。
方法:测定广西各地青蒿中青蒿素含量和各地环境信息,并进行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用GI S 进行地理空间分析和区划。
结果和结论:温度和日照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最大,降雨量次之,湿度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较小,风速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不明显。
此外,苗期和花期的气候因子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最大,其中花期时,日照时相对较短、温度相对较低、降雨量较小的区域内青蒿中青蒿素含量较高。
桂东北和桂西南丘陵、山地海拔较高的区域最适宜种植青蒿;而桂中和桂东南平原地区则不适宜种植青蒿;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地带亦是青蒿人工种植的适宜区域。
[关键词] 青蒿素;气候因子;等级区划;空间变异[中图分类号]S 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302(2008)1521794205[收稿日期] 2007210212[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5047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72616,30672617);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 I 09B02,2006BA I 09B03);广西科技厅科技攻关与新产品试制项目(桂科攻0663003)[通讯作者] 3郭兰萍,Tel :(010)64011944,E 2mail :gl p01@126.co m 青蒿为菊科黄花蒿A rte m isia annua L.的地上部分[1],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温带、寒温带和亚热带地区,青蒿主产于中国、坦桑尼亚、肯尼亚和越南[2],青蒿中所含的青蒿素对治疗疟疾具有很好的疗效。
由于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增加在中国采购青蒿素药品的订单,全国各地均在大力发展青蒿的种植,拟建立生产基地。
由于青蒿的生长有其适宜的气候条件,而以往的研究只考虑单个气候因子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所以现有的研究成果很难指导青蒿人工种植基地的选取。
如何选取适宜的区域进行青蒿的人工种植,为工业提取青蒿素提供有价值的工业原料,成为有待于研究的课题。
本实验综合考虑气象因子中温度、光照、降雨量、湿度和风速5个方面的因素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通过对广西地区的青蒿素含量与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明确广西气候条件下影响青蒿素含量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并以此进行相应的空间分析,明确广西地区气候条件下青蒿素含量的地理分布,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为广西地区优质青蒿种植区域的选取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采用的空间分析方法,还可以为空间分析技术在中药资源的定量区划方面提供范例。
1 材料1.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为广西全境(106~1116°E,2115~2519°N,海拔19~614m ),年均温在16~23℃、年降雨量在1000~2800mm 、太阳年总辐射量达37614~41218kJ ・c m -2。
广西地处低纬度地区,南濒热带海洋,北为南岭山地,西延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貌特征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
中部和南部多为平地,地势较平缓,受地形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广西南部和东南部具有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特征。
1.2 材料和数据的获得于2006年9月初,分别在广西的西南、西北和东北山地及东南平原地区,共选取31个有代表性的野生青蒿样区,每个样区采集5株青蒿全草,共155株个体。
晒干青蒿全草后,采用柱前衍生2RP 2HP LC测定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
采样过程中用GPS测定采样点的经纬度值。
气候数据从离采样地最近的气象站获得,包括2006年青蒿生长周期内2到9月份的月平均最高温度、月平均最低温度、月平均温度、月平均降雨量、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平均风速和月平均日照时数共56项。
2 方法2.1 青蒿素含量的差异性分析用Excel对各样地青蒿素含量和气候数据进行整理,并以二维表的格式存储。
以每1株青蒿个体为1条记录作为行,共155个行向量;以采样地的编号、地理坐标、名称、青蒿素含量和气候指标作为列,共61个列向量。
用SPSS1310统计软件对31个样地的青蒿素含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对155个个体中的青蒿素含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各样地间青蒿素含量的差异性。
2.2 青蒿素含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和回归分析选取青蒿生命周期内2到9月份的月平均最高温度、月平均最低温度、月平均温度、月平均降雨量、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平均风速和月平均日照时数作为气象因子与青蒿素含量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考虑到气象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计算了各月温度与降雨量的交互作用:降水系数(降雨量/温度)和温降系数(温度×降雨量);各月温度与日照时数的交互作用:温日系数(温度×照时数);共72个气象因子指标。
用SPSS1310统计软件对31个样地内155株青蒿个体内的青蒿素含量与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对与青蒿素含量相关性较大的气象因子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构建青蒿素含量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
2.3 回归方程在GI S软件上的计算用A rcGis软件中的地理空间分析模块下的空间插值功能,即A rc Map功能模块下Geostatistical Analyst,Geostatistical W izard命令,根据Excel表中的数据进行空间插值。
GI S软件的空间插值功能(kriging method)是将离散点的测量数据转换为连续的数据曲面。
空间插值理论的假设依据是空间位置越靠近的点,越可能具有相似的特征值。
用A rc Map功能模块中的空间分析功能,根据回归方程对气候因子的插值结果进行空间计算,并以图形的形式输出,得到广西地区气候因素影响下的青蒿素含量等级分布图。
根据各区域内青蒿素的含量对广西地区青蒿人工种植气候适宜性进行等级区划。
3 结果3.1 青蒿素含量的地理变异对31个样地的青蒿素含量排序后,青蒿素含量差异显著,最低的为0132%,最高的为0194%,最小值和最大值相差0162%。
对31个样地的青蒿素含量进行正态性检验,Shap ir o2W ilk统计量等于01966,P>0105,青蒿素含量服从正态分布,青蒿素含量连续变化,可以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对31个样地155株青蒿个体中的青蒿素含量进行方差分析,P<0105,青蒿素含量之间差异性显著。
3.2 青蒿素含量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对31个样地中155株青蒿个体内的青蒿素含量与72个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P值见表1。
表1 相关分析结果中的P值因子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降雨量 010******* 相对湿度010100100901003 01000 月最高温01000010010100701000 010000100001002月最低温 010000100001000 01009 平均温度 010010101201016 日照时 01001 010*******降水系数 01000 温降系数010******* 01000 温日系数 010******* 01000 01005 对25个与青蒿素含量相关性较大的气象因子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设定进入变量的概率值为0105,剔除变量的概率值为011。
得到青蒿素含量与气象因子之间的逐步回归模型为:Y=-11885+ 0104X1-0100189X2+0100065X3+010001578 X4-01032X5-010000759X6-010000517X7+01072X8+0100184X9-010000548X10(X12月份湿度,X22月份降雨,X32月份温日系数,X43月份温降系数,X54月份湿度,X64月份温日系数,X75月份温日系数,X88月份最低温度,X98月份日照时数,X108月份温降系数)。
对回归方程中的气象因子数据进行021标准化处理后,对回归方程进行修正,得到:Y1=01353+ 01835X1-01268X2+0163X3+01415X4-01569X5-01278X6-01154X7+01253X8+01145X9-01725X10。
对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P<0105,说明方程效果显著,可以投入使用。
从模型Y1可以看出:温度、湿度、降雨量和日照时数及温度、降雨量、日照时数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青蒿素的含量有一定影响,没有找到青蒿素含量与风速的关系。
其中2月份的气象因子有3个、3月份的气象因子有1个、4月份的气象因子有2个、5月份的气象因子有1个、8月份的气象因子有3个对青蒿素含量有一定的影响,2,8月份的气象条件对青蒿素含量影响最大。
广西地区的青蒿在2月末、3月初正处于萌发出芽期,8月份为花期(采收期)青蒿素含量达到最高。
说明幼苗期和花期的气象因子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最大。
3.3 气象因子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逐步回归得到的模型中,共筛选到影响青蒿素含量的气象指标:温度5个、日照时数4个、降雨量3个、湿度2个,包括2月份的温度、湿度、降雨量和日照时数;3月份的温度、降雨量;4月份的湿度、日照时数和温度;5月份的温度和日照时数;8月份的温度、湿度、降雨量。
可见温度、日照时数和降雨量及其交互作用(包括湿度)是影响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没有的到与风速有关的气象因子。
从模型Y1可以看出2,8月份的气象因子对青蒿素的含量影响较大。
3.3.1 温度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有文献记载花蕾前期和花期(7,8月)是青蒿中青蒿素合成最快、积累最多,含量最高的时期[324],本研究中发现广西地区青蒿素含量与采样地7,8月份最高温度平均值和月平均温度都显著负相关,说明温度过高不利于青蒿素的合成和积累;青蒿素含量与7,8月份的最低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通过模型可知,提高8月份最低温度的平均值可以提高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
3.3.2 日照时数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由于北回归线横贯广西全境,热月太阳高度角较大,区域内温度与日照时数显著正相关,随着日照时数的增加,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均随之升高[3]。
本研究中发现青蒿素的含量与6,8和9月份的日照时数显著负相关,说明日照时间较长影响青蒿素的合成和积累。
是否由于温度和日照的共同影响,使广西日照时数较小、温度相对较低区域内的青蒿中青蒿素含量较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3.3 降雨量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对文献进行研究中没有找到青蒿素含量与降雨量和湿度之间关系的相关的直接报道,本研究中发现青蒿素含量与采样地2,3,8月份的降雨量和3,4月份的相对湿度显著负相关(P=0101)。